當前位置:首頁 » 四字成語 » 簞食壺漿成語故事收聽

簞食壺漿成語故事收聽

發布時間: 2021-02-04 00:24:47

Ⅰ 「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的典古如何解釋

【典故】戰國時期燕來國自相國子之暴政,大將子被、太子平率兵討伐,國內大亂。齊宣王趁機出兵攻打燕國並控制大部分領土,燕國老百姓用簞送吃的,用壺裝喝的歡迎齊軍,齊宣王想侵吞了燕國咨詢孟子,孟子說:「你會讓他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

(1)簞食壺漿成語故事收聽擴展閱讀:

在宋朝,簞食壺漿的意思與現有差異,並沒有歡迎軍隊的意思。

簞,是竹筒,有蓋,用於盛放干糧,可隨身攜帶。

簞中所盛為糗,即干炒的糧食,炒米、炒麵或炒豆子之類。

漿,是以糧食加水適度發酵而成的飲料。

簞食壺漿,就是用簞裝上干糧,用壺裝上酒水飲料。

出遠門時,沿途不一定有飯館吃飯,可米湯就干糧,以此充飢解渴。

窮人有時也以此為居家生活。

顏回的一簞食、一瓢飲就有此意。

到南宋中後期,窮人的旅途干糧就不一定是簞盛的糗,壺裝的漿了。

變成烙好的雜合面餅,卷好,用桑皮紙打包,捆成長長的包裹。

另帶一瓦罐,裝鹹菜汁。

蘸著鹹菜汁吃餅。



Ⅱ 水深火熱的成語故事

孔子孟子名言! 1、孟母三遷 孟子的母親為了他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搬了三次家. 2、始作俑者 這句成語出自於《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戰國時,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談論治國之道.孟子問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麼不同嗎?」 梁惠王回答說:「沒有什麼不同的.」 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麼不同?」 梁惠王說:「也沒有什麼不同.」 孟子接著說:「現在大王的廚房裡有的是肥肉,馬廄里有的是壯馬,可老百姓面有飢色,野外躺著餓死的人.這是當權者在帶領著野獸來吃人啊!大王想想,野獸相食,尚且使人厭惡,那麼當權者帶著野獸來吃人,怎麼能當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經說過,首先開始用俑(古時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後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來殉葬尚且不可,又怎麼可以讓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根據孔子「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句話,後人將「始作俑者」引為成語,比喻第一個做某項壞事的人或某種惡劣風氣的創始人. 3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戰國時代,諸侯王國都採取合縱連橫之計,遠交近攻. 戰爭連年不斷,可苦了各國的老百姓.孟子看了,決定周遊列國,去勸說那些好戰的君主.孟子來到梁國,去見了好戰的梁惠王.梁惠王對孟子說:「我費心盡力治國,又愛護百姓,卻不見百姓增多,這是什麼原因呢?」 孟子回答說:「讓我拿打仗作個比喻吧!雙方軍隊在戰場上相遇,免不了要進行一場廝殺.廝殺結果,打敗的一方免不了會棄盔丟甲,飛奔逃命.假如一個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卻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貪生怕死』.」 孟子講完故事,問梁惠王:「這對不對?」梁惠王立即說:「當然不對!」孟子說:「你雖然愛百姓,可你喜歡打仗,百姓就要遭殃.這與五十步同樣道理.」 成語比喻那些以小敗嘲笑大敗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來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質相同的做法. 一暴十寒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游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游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裡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麼辦呢?"按著,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怕著有大天鵝飛來,准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後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麼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麼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後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quot;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恆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例如一位同學,對於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那裡能學到什麼東西呢? (2) 引領而望:「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 (《梁惠王》)釋:如果有一位不好殺人的君主,那麼,天下的老百姓都會伸長著脖子期待他的解救了. (3) 君子遠庖廚:「是以君子遠庖廚.」 (《梁惠王》)釋:君主把廚房擺在遠離自己的場所,就是這個道理. (4) 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梁惠王》)釋:我的目力能夠把秋天鳥的細毛看得分明,一車子柴火擺在眼前卻瞧不見. (5) 挾泰山以超北海:「挾泰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 (《梁惠王》)釋:把泰山夾在胳臂底下跳過北海,告訴人說,「這個我辦不到.」這真是不能. (6) 緣木求魚:「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梁惠王》)釋:以您這樣的作法滿足您這樣的慾望,好像爬到樹上去捉魚一樣. (7) 寡不敵眾:「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 (《梁惠王》)釋:人口稀少的國家不可以跟人口眾多的國家為敵,弱國不可以跟強國為敵. (8) 與民同樂:「此無他,與民同樂也.」 (《梁惠王》)釋:這沒有別的原因,只是因為同百姓一同娛樂罷了. (9)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釋:和天下的人同憂同樂,這樣還不能使天下歸服於他的,是從來不曾有的事.(註: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即化於此) (10) 顧左右而言他:「王顧左右而言他.」 (《梁惠王》)釋:齊王回過頭來左右張望,把話題扯到別處去了. (11) 水深火熱:「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 (《梁惠王》)釋:如果燕國的百姓受水更深,受火更熱(指災難更加深了),那隻是統治者由燕轉為齊罷了. (12) 救民於水火之中:「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於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梁惠王》)釋:如今燕國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裡的百姓認為您是要把他們從水深火熱的苦難中解救出來,因此都用筐盛著干飯,用壺盛著酒漿來歡迎您的軍隊. (13) 簞食壺漿:「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於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梁惠王》)釋:如今燕國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裡的百姓認為您是要把他們從水深火熱的苦難中解救出來,因此都用筐盛著干飯,用壺盛著酒漿來歡迎您的軍隊. (14) 出爾反爾:「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梁惠王》)釋:提高警惕,提高警惕!你怎樣去對待人家,人家將怎樣回報你. (15) 解民倒懸:「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公孫丑》)釋:現在這個時候,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實行仁政,老百姓的高興,正好像被人倒掛著而給解救了一般. (16) 事半功倍:「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 (《公孫丑》)釋:所以,「事半功倍」,只有在這個時代才行. (17) 具體而微:「冉牛、閔子、顏淵則具體而微.」 (《公孫丑》)釋:冉牛、閔子、顏淵大體近於孔子,卻不如他那樣的博大精深. (18) 出類拔萃:「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 (《公孫丑》)釋:聖人遠遠超出了他那一類,大大高出了他那一群.從有人類以來沒有比孔子還要偉大的. (19) 心悅誠服:「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公孫丑》)釋:依靠道德來使人服從的,人家才會心悅順服. (20) 返求諸己:「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公孫丑》)釋:(射箭)如果沒有射中,不埋怨那些勝過自己的人,返躬自問罷了. (21) 與人為善:「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 (《公孫丑》)釋:吸取別人的優點來自己行善,這就是偕同別人一道行善. (22) 綽綽有餘:「我無官守,我無言責也,則吾進退,豈不綽綽然有餘裕哉?」 (《公孫丑》)釋:我既沒有固定的職務,又沒有進言的責任,那我的行動,難道不是寬舒得有無限的迴旋餘地嗎? (23) 怨天尤人:「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公孫丑》)釋:君子不抱怨天,不責怪人. (24) 此一時,彼一時:「彼一時,此一時也.」 (《公孫丑》)釋:那又是一個時候,現在又是一個時候. (25) 舍我其誰:「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公孫丑》)釋:在今日的社會里,除開我,還有誰呢? (26) 為富不仁:「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滕文公》)釋:要發財致富便不能仁愛,要仁愛便不能發財致富. (27)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窺,逾牆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 (《滕文公》)釋:若是不等到爹娘開口,不經過媒人介紹,自己便鑽洞扒門縫來互相窺望,爬過牆去私會,那麼,爹娘和社會人士都會輕視他. (28) 亂臣賊子:「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滕文公》)釋:孔子著作了《春秋》,叛亂的臣子、不孝的兒子才有所害怕. (29) 自暴自棄:「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離婁》)釋:自己殘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談出有價值的言語;自己拋棄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價值的事業. (30) 不虞之譽:「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離婁》)釋:有意料不到的贊揚,也有過於苛求的詆毀. (31) 好為人師:「人之患在好為人師.」(《離婁》)釋:人的毛病在於喜歡做別人的老師. (32) 何出此言:「先生何為出此言也?」 (《離婁》)釋:老師為什麼說這樣的話呢? (33)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離婁》)釋:不孝順父母的事情有三種,其中以沒有子孫為最大. (34) 手舞足蹈:「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離婁》)釋:快樂一發生就無法休止,無法休止就會不知不覺地手舞足蹈起來了. (35) 不為已甚:「仲尼不為已甚者.」 (《離婁》)釋:孔子是做什麼事都不過火的人. (36) 左右逢源:「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 (《離婁》)釋:蓄積很深,便能取之不盡,左右逢源. (37) 夜以繼日:「仰而思之,夜以繼日.」 (《離婁》)釋:抬著頭考慮,白天想不好,夜裡接著想. (38) 自怨自艾:「三年,太甲悔過,自怨自艾.」(《萬章》)釋:三年後,太甲悔過,自己怨恨,自己悔過.(艾,音yi) (39) 先知先覺:「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 (《萬章》)釋:上天生育人民,就是要先知先覺者來使後知後覺者有所覺悟. (40) 集大成者:「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 (《萬章》)釋:「集大成」的意思,譬如奏樂,先敲缽鍾,最後用特磬收束,有始有終的一樣. (41) 卻之不恭:「『卻之卻之為不恭』,何哉?」 (《萬章》)釋:(俗話說),「一再拒絕人家的禮物,這是不恭敬.」為什麼呢? (42) 殺人越貨:「殺越人於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憝.」(《萬章》)釋:(《尚書 康誥》)說,「殺死別人,強奪財物,橫強不怕死,這種人,是沒有人不痛恨的.」 (43) 茁壯成長:「牛羊茁壯長而已矣.」 (《萬章》)釋:(孔子曾經做過管理牲畜的小吏),他說,「牛羊都壯實地長大了.」 (44) 知人論世:「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 (《萬章》)釋:吟詠他們的詩歌,研究他們的著作,不了解他們的為人,可以嗎?所以要討論他們那一個時代. (45) 一暴(pu)十寒:「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告子章》)釋:縱使有一種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冷它十天,沒有能夠再長的. (46) 專心致志:「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 (《告子》)釋:假使讓弈秋(下棋高手)教授兩個人下棋,其中的一個人一心一意,只聽弈秋的話. (47) 捨生取義:「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告子》)釋:如果兩者(生命和義)不能並有,便犧牲生命,而要「義」. (48) 杯水車薪:「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 (《告子》)釋:如今行仁的人,好像用一杯水來救一車柴木的火焰,(結果連他們已實行的這點點仁都會消失的). (49) 言歸於好:「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於好.」 (《告子》)釋:所有我們參加盟會的人訂立盟約以後,完全恢復舊日的友好. (50) 以鄰為壑:「今吾子以鄰為壑.」 (《告子》)釋:如今你卻使水流到臨近的國家去. (51) 習焉不察:「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盡心章》)釋:如此做去,卻不明白其當然;習慣了卻不深知其所以然. (52) 獨善其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盡心》)釋:窮困便獨善其身,得意便兼善天下. (53) 不言而喻:「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盡心》)釋:(君子的本性,仁義禮智)至於手足四肢,在手足四肢的動作上,不必言語,別人一目瞭然.」 (54) 引而不發:「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 (《盡心》)釋:君子(教導別人正如射手),張滿了弓,卻不發箭,作出躍躍欲試的樣子. (55) 仁民愛物:「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盡心》)釋:君子親愛親人,因而仁愛百姓;仁愛百姓因而愛惜萬物. (56) 當務之急:「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 (《盡心》)釋:智者沒有不該知道的,但是急於當前重要工作.(仁者沒有不愛的,但是務必先愛親人和賢者). (57) 盡信書,不如無書:「盡信《書》,不如無《書》.」 (《盡心》)釋:完全相信《尚書》,那還不如沒有《尚書》. (58) 茅塞頓開:「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 (《盡心》)釋:山坡的小路只一點點寬,經常去走它便成了一條路;只要有一個時候不去走它,又會被茅草堵塞了. (59) 言近旨遠:「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 (《盡心》)釋:言語淺近,意義卻深遠的,這是「善言」. (60) 同流合污:「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盡心》)釋:(這種人)同流合污,(所以說他是賊害道德的人) 120

Ⅲ 成語故事

放魚入海復

【詞目】放魚入海 制【讀音】fàng yú rù hǎi 【釋義】比喻放走敵人,留下禍根。 【出處】《三國演義》第四二回:「今劉備釜中之魚,阱中之虎,若不就此時擒捉,如放魚入海,縱虎歸山矣。」

Ⅳ 簞食壺漿的意思

意思是:食:食物;漿:湯。百姓用簞盛飯,用壺盛湯來歡迎他們愛戴的軍隊。形容軍隊受到群眾熱烈擁護和歡迎的情況。

讀音:[ dān shí hú jiāng ]

【用法】作賓語、狀語;常與「迎接」連用。

【示例】時操引得勝之兵,陳列於河上,有土人簞食壺漿以迎之。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一回。

(4)簞食壺漿成語故事收聽擴展閱讀

成語故事

戰國時期,七國紛爭,各國之間經常發生戰爭。公元前313年,燕王噲把燕國的國政交給相國子之,將軍子被、太子平等不服,想殺掉子之。

子之率軍反攻,殺了子被和太子平,燕國大亂,給百姓帶來深重的災難。於是,齊國軍隊趁著這有利時機,取得了燕國百姓的支持,只用了短短五十天的時間,就一舉擊敗了燕國軍隊,攻佔了燕國的大部分領土。

齊宣王很得意,想借這機會完全佔領燕國,於是,他對孟子說:

「有人勸我佔領燕國,而有人不同意我佔領燕國。我想,燕國並不比我們弱小,我們在這么快的時間內就取得了勝利,光靠人的力量是不行的,這恐怕是天意吧!

看來,天意是要我們吞並燕國,如果我們不這樣做,上天恐怕要降下災禍懲罰我們。我想,我們還是徹底佔領燕國吧。你認為怎麼樣?」

孟子聽了,回答說:

「佔領不佔領燕國,要看燕國老百姓是否歡迎我們。如果他們歡迎我們,那麼可以佔領。古人也有這么做的,武王滅商就是這樣。如果燕國老百姓不歡迎我們,這就不能佔領。古人也有這樣做的,文王不滅商就是這個道理。

現在,燕國老百姓用簞盛著吃的,用壺裝著喝的,來歡迎齊國的軍隊,這還能有別的原因嗎?無非是想結束原先那種水深火熱的沉重日子。如果您佔領了燕國,使水更深,火更熱,老百姓就會逃避這更為痛苦的生活,離您遠遠的,那麼即使你佔領了燕國,也是不會長久的。」

在這個故事裡,還引申出「水深火熱」這個成語來,比喻人民生活非常痛苦,無法生活下去。

Ⅳ 請將成語:()食壺()補充完整

簞食壺漿 食:食物;漿:湯。百姓用簞盛飯,用壺盛湯來歡迎他們愛戴的軍隊。形容軍隊受到群眾熱烈擁護和歡迎的情況。
簞食壺酒 簞:盛飯竹器。一簞食,一壺酒。指少量飲食。

Ⅵ 找成語故事 要講差不多5分鍾左右

上下其手

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國出兵侵略鄭國。以當時楚國那麼強大,弱小的鄭國,實在沒
有能力抵抗的,結果,鄭國遭遇到戰敗的厄運,連鄭王頡也被楚將穿封戌俘虜了。戰事結束
後,楚軍中有楚王弟公子圍,想冒認俘獲鄭頡的功勞,說鄭王頡是由他俘獲的,於是穿封戌
和公子圍二人便發生爭執,彼此都不肯讓步,一時沒有辦法解決得來。後來,他們便請伯犁
作公正人,判定這是誰的功勞。
伯州犁的解紛辦法本是很公正的,他主張要知道這是誰的功勞,最好是問問被俘的鄭
王。於是命人帶了鄭王頡來,伯州犁便向他說明原委,接著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
公子圍,用下手指代表楚將穿封戌,然後問他是被誰俘獲的。鄭王頡因被穿封戌俘虜,很是
恨他,便指著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圍所俘虜。於是,伯州犁便判定這是公子圍的功勞。
「上下其手」這句成語便是出於這個故事;是表示玩法作弊,顛倒是非的意思。
在現在的社會中,這種情形是常常會發生的:譬如有人做了不法的事情,知道罪有應
得,難逃被懲處的厄運;於是暗地裡進行賄賂,或請托親友奔走求情,求予包庇,結果大事
化小,小事化無,仍得消遙法外。像這種參與其事的人,從中枉法舞弊,便可以說是:「上
下其手」了。
一暴十寒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游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游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
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
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
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
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裡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
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
怎麼辦呢?」按著,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
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
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怕著有大天鵝飛來,准備用箭射鵝。
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後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
有什麼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
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
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麼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
定因素之一,故後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
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恆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例如一位同學,對於
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那
里能學到什麼東西呢?

Ⅶ 簞食壺漿成語故事

百姓用簞盛食物,用壺盛酒水來歡迎他們愛戴的軍隊。形容軍隊受到群眾的擁護、愛戴和歡迎的情形。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

Ⅷ wo要孟子的成語故事!!!急用...

1、孟母三遷
孟子的母親為了他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搬了三次家。

2、始作俑者
這句成語出自於《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戰國時,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談論治國之道。孟子問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麼不同嗎?」
梁惠王回答說:「沒有什麼不同的。」
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麼不同?」
梁惠王說:「也沒有什麼不同。」
孟子接著說:「現在大王的廚房裡有的是肥肉,馬廄里有的是壯馬,可老百姓面有飢色,野外躺著餓死的人。這是當權者在帶領著野獸來吃人啊!大王想想,野獸相食,尚且使人厭惡,那麼當權者帶著野獸來吃人,怎麼能當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經說過,首先開始用俑(古時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後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來殉葬尚且不可,又怎麼可以讓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根據孔子「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句話,後人將「始作俑者」引為成語,比喻第一個做某項壞事的人或某種惡劣風氣的創始人。

3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戰國時代,諸侯王國都採取合縱連橫之計,遠交近攻。
戰爭連年不斷,可苦了各國的老百姓。孟子看了,決定周遊列國,去勸說那些好戰的君主。孟子來到梁國,去見了好戰的梁惠王。梁惠王對孟子說:「我費心盡力治國,又愛護百姓,卻不見百姓增多,這是什麼原因呢?」
孟子回答說:「讓我拿打仗作個比喻吧!雙方軍隊在戰場上相遇,免不了要進行一場廝殺。廝殺結果,打敗的一方免不了會棄盔丟甲,飛奔逃命。假如一個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卻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貪生怕死』。」
孟子講完故事,問梁惠王:「這對不對?」梁惠王立即說:「當然不對!」孟子說:「你雖然愛百姓,可你喜歡打仗,百姓就要遭殃。這與五十步同樣道理。」
成語比喻那些以小敗嘲笑大敗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來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質相同的做法。

一暴十寒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游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游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裡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麼辦呢?"按著,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怕著有大天鵝飛來,准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後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麼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麼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後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quot;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恆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例如一位同學,對於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那裡能學到什麼東西呢?

(2) 引領而望:「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 (《梁惠王》)釋:如果有一位不好殺人的君主,那麼,天下的老百姓都會伸長著脖子期待他的解救了。
(3) 君子遠庖廚:「是以君子遠庖廚。」 (《梁惠王》)釋:君主把廚房擺在遠離自己的場所,就是這個道理。
(4) 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梁惠王》)釋:我的目力能夠把秋天鳥的細毛看得分明,一車子柴火擺在眼前卻瞧不見。
(5) 挾泰山以超北海:「挾泰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 (《梁惠王》)釋:把泰山夾在胳臂底下跳過北海,告訴人說,「這個我辦不到。」這真是不能。
(6) 緣木求魚:「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梁惠王》)釋:以您這樣的作法滿足您這樣的慾望,好像爬到樹上去捉魚一樣。
(7) 寡不敵眾:「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 (《梁惠王》)釋:人口稀少的國家不可以跟人口眾多的國家為敵,弱國不可以跟強國為敵。
(8) 與民同樂:「此無他,與民同樂也。」 (《梁惠王》)釋:這沒有別的原因,只是因為同百姓一同娛樂罷了。
(9)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釋:和天下的人同憂同樂,這樣還不能使天下歸服於他的,是從來不曾有的事。(註: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即化於此)
(10) 顧左右而言他:「王顧左右而言他。」 (《梁惠王》)釋:齊王回過頭來左右張望,把話題扯到別處去了。
(11) 水深火熱:「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 (《梁惠王》)釋:如果燕國的百姓受水更深,受火更熱(指災難更加深了),那隻是統治者由燕轉為齊罷了。
(12) 救民於水火之中:「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於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梁惠王》)釋:如今燕國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裡的百姓認為您是要把他們從水深火熱的苦難中解救出來,因此都用筐盛著干飯,用壺盛著酒漿來歡迎您的軍隊。
(13) 簞食壺漿:「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於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梁惠王》)釋:如今燕國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裡的百姓認為您是要把他們從水深火熱的苦難中解救出來,因此都用筐盛著干飯,用壺盛著酒漿來歡迎您的軍隊。
(14) 出爾反爾:「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梁惠王》)釋:提高警惕,提高警惕!你怎樣去對待人家,人家將怎樣回報你。
(15) 解民倒懸:「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公孫丑》)釋:現在這個時候,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實行仁政,老百姓的高興,正好像被人倒掛著而給解救了一般。
(16) 事半功倍:「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 (《公孫丑》)釋:所以,「事半功倍」,只有在這個時代才行。
(17) 具體而微:「冉牛、閔子、顏淵則具體而微。」 (《公孫丑》)釋:冉牛、閔子、顏淵大體近於孔子,卻不如他那樣的博大精深。
(18) 出類拔萃:「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 (《公孫丑》)釋:聖人遠遠超出了他那一類,大大高出了他那一群。從有人類以來沒有比孔子還要偉大的。
(19) 心悅誠服:「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公孫丑》)釋:依靠道德來使人服從的,人家才會心悅順服。
(20) 返求諸己:「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公孫丑》)釋:(射箭)如果沒有射中,不埋怨那些勝過自己的人,返躬自問罷了。
(21) 與人為善:「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 (《公孫丑》)釋:吸取別人的優點來自己行善,這就是偕同別人一道行善。
(22) 綽綽有餘:「我無官守,我無言責也,則吾進退,豈不綽綽然有餘裕哉?」 (《公孫丑》)釋:我既沒有固定的職務,又沒有進言的責任,那我的行動,難道不是寬舒得有無限的迴旋餘地嗎?
(23) 怨天尤人:「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公孫丑》)釋:君子不抱怨天,不責怪人。
(24) 此一時,彼一時:「彼一時,此一時也。」 (《公孫丑》)釋:那又是一個時候,現在又是一個時候。
(25) 舍我其誰:「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公孫丑》)釋:在今日的社會里,除開我,還有誰呢?
(26) 為富不仁:「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滕文公》)釋:要發財致富便不能仁愛,要仁愛便不能發財致富。
(27)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窺,逾牆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 (《滕文公》)釋:若是不等到爹娘開口,不經過媒人介紹,自己便鑽洞扒門縫來互相窺望,爬過牆去私會,那麼,爹娘和社會人士都會輕視他。
(28) 亂臣賊子:「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滕文公》)釋:孔子著作了《春秋》,叛亂的臣子、不孝的兒子才有所害怕。
(29) 自暴自棄:「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離婁》)釋:自己殘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談出有價值的言語;自己拋棄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價值的事業。
(30) 不虞之譽:「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離婁》)釋:有意料不到的贊揚,也有過於苛求的詆毀。
(31) 好為人師:「人之患在好為人師。」(《離婁》)釋:人的毛病在於喜歡做別人的老師。
(32) 何出此言:「先生何為出此言也?」 (《離婁》)釋:老師為什麼說這樣的話呢?
(33)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離婁》)釋:不孝順父母的事情有三種,其中以沒有子孫為最大。
(34) 手舞足蹈:「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離婁》)釋:快樂一發生就無法休止,無法休止就會不知不覺地手舞足蹈起來了。
(35) 不為已甚:「仲尼不為已甚者。」 (《離婁》)釋:孔子是做什麼事都不過火的人。
(36) 左右逢源:「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 (《離婁》)釋:蓄積很深,便能取之不盡,左右逢源。
(37) 夜以繼日:「仰而思之,夜以繼日。」 (《離婁》)釋:抬著頭考慮,白天想不好,夜裡接著想。
(38) 自怨自艾:「三年,太甲悔過,自怨自艾。」(《萬章》)釋:三年後,太甲悔過,自己怨恨,自己悔過。(艾,音yi)
(39) 先知先覺:「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 (《萬章》)釋:上天生育人民,就是要先知先覺者來使後知後覺者有所覺悟。
(40) 集大成者:「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 (《萬章》)釋:「集大成」的意思,譬如奏樂,先敲缽鍾,最後用特磬收束,有始有終的一樣。
(41) 卻之不恭:「『卻之卻之為不恭』,何哉?」 (《萬章》)釋:(俗話說),「一再拒絕人家的禮物,這是不恭敬。」為什麼呢?
(42) 殺人越貨:「殺越人於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憝。」(《萬章》)釋:(《尚書 康誥》)說,「殺死別人,強奪財物,橫強不怕死,這種人,是沒有人不痛恨的。」
(43) 茁壯成長:「牛羊茁壯長而已矣。」 (《萬章》)釋:(孔子曾經做過管理牲畜的小吏),他說,「牛羊都壯實地長大了。」
(44) 知人論世:「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 (《萬章》)釋:吟詠他們的詩歌,研究他們的著作,不了解他們的為人,可以嗎?所以要討論他們那一個時代。
(45) 一暴(pu)十寒:「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告子章》)釋:縱使有一種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冷它十天,沒有能夠再長的。
(46) 專心致志:「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 (《告子》)釋:假使讓弈秋(下棋高手)教授兩個人下棋,其中的一個人一心一意,只聽弈秋的話。
(47) 捨生取義:「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告子》)釋:如果兩者(生命和義)不能並有,便犧牲生命,而要「義」。
(48) 杯水車薪:「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 (《告子》)釋:如今行仁的人,好像用一杯水來救一車柴木的火焰,(結果連他們已實行的這點點仁都會消失的)。
(49) 言歸於好:「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於好。」 (《告子》)釋:所有我們參加盟會的人訂立盟約以後,完全恢復舊日的友好。
(50) 以鄰為壑:「今吾子以鄰為壑。」 (《告子》)釋:如今你卻使水流到臨近的國家去。

(51) 習焉不察:「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盡心章》)釋:如此做去,卻不明白其當然;習慣了卻不深知其所以然。
(52) 獨善其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盡心》)釋:窮困便獨善其身,得意便兼善天下。
(53) 不言而喻:「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盡心》)釋:(君子的本性,仁義禮智)至於手足四肢,在手足四肢的動作上,不必言語,別人一目瞭然。」
(54) 引而不發:「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 (《盡心》)釋:君子(教導別人正如射手),張滿了弓,卻不發箭,作出躍躍欲試的樣子。
(55) 仁民愛物:「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盡心》)釋:君子親愛親人,因而仁愛百姓;仁愛百姓因而愛惜萬物。
(56) 當務之急:「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 (《盡心》)釋:智者沒有不該知道的,但是急於當前重要工作。(仁者沒有不愛的,但是務必先愛親人和賢者)。
(57) 盡信書,不如無書:「盡信《書》,不如無《書》。」 (《盡心》)釋:完全相信《尚書》,那還不如沒有《尚書》。
(58) 茅塞頓開:「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 (《盡心》)釋:山坡的小路只一點點寬,經常去走它便成了一條路;只要有一個時候不去走它,又會被茅草堵塞了。
(59) 言近旨遠:「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 (《盡心》)釋:言語淺近,意義卻深遠的,這是「善言」。
(60) 同流合污:「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盡心》)釋:(這種人)同流合污,(所以說他是賊害道德的人)。

Ⅸ 關於孔子和孟子的成語故事

孔子:

1、盡善盡美:形容好到極點,毫無缺陷.

孔子在齊國,有機會欣賞到他認為最美妙的音樂[[韶]]. 謂其'盡善矣,又盡美也!'而後大受感動,一連好多天老是想著它,吃肉也沒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對於音樂入迷的情況.後人卻借它來形容貧窮,真是怪哉。

2、侃侃而談:不慌不忙地談著

在周代的等級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當於下大夫. 孔子是個一舉一動都力求合乎周禮的人.他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在家鄉,他顯得溫和恭順,好像不會說話;在朝見場合,卻長於談論,有些謹慎罷了;在朝廷上,國君不在之時,他與同級官員說話,侃侃而談,理直氣壯;同上級說話,和顏悅色;君主來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3、不舍晝夜: 表示時間不停地流逝之意.

孔子的時間觀念強,曾對著河流嘆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意思是:光陰一去不復返啊!就如河水這樣晝夜不停地奔流吧!時間如流水,一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為他懂得:時間就是財富啊!

孟子:

1、始作俑者

這句成語出自於《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戰國時,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談論治國之道。孟子問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麼不同嗎?"

梁惠王回答說:"沒有什麼不同的。"

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麼不同?"

梁惠王說:"也沒有什麼不同。"

孟子接著說:"現在大王的廚房裡有的是肥肉,馬廄里有的是壯馬,可老百姓面有飢色,野外躺著餓死的人。這是當權者在帶領著野獸來吃人啊!大王想想,野獸相食,尚且使人厭惡,那麼當權者帶著野獸來吃人,怎麼能當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經說過,首先開始用俑(古時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後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來殉葬尚且不可,又怎麼可以讓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根據孔子"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句話,後人將"始作俑者"引為成語,比喻第一個做某項壞事的人或某種惡劣風氣的創始人。

2、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戰國時代,諸侯王國都採取合縱連橫之計,遠交近攻。

戰爭連年不斷,可苦了各國的老百姓。孟子看了,決定周遊列國,去勸說那些好戰的君主。孟子來到梁國,去見了好戰的梁惠王。梁惠王對孟子說:"我費心盡力治國,又愛護百姓,卻不見百姓增多,這是什麼原因呢?"

孟子回答說:"讓我拿打仗作個比喻吧!雙方軍隊在戰場上相遇,免不了要進行一場廝殺。廝殺結果,打敗的一方免不了會棄盔丟甲,飛奔逃命。假如一個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卻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貪生怕死』。"

孟子講完故事,問梁惠王:"這對不對?"梁惠王立即說:"當然不對!"孟子說:"你雖然 愛百姓,可你喜歡打仗,百姓就要遭殃。這與五十步同樣道理。"

成語比喻那些以小敗嘲笑大敗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來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質相同的做法。

3、孟母三遷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戰國的時候,有一個很偉大的大學問家孟子。孟子小的時候非常調皮,他的媽媽為了讓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們住在墓地旁邊。

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

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招待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得像極了!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這個時候,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Ⅹ 民間故事成語在線聽mp3

覆巢無完卵 覆水難收 鷸蚌相爭 濠上之樂 辯日遠近 蹊田奪牛 螳臂當車 螳螂捕蟬 霜露之疾 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 戴罪圖功 作壁上觀 激濁揚清 燃糠自照 燃眉之急 磨磚作鏡 磨穿鐵硯 磨杵成針 鶴立雞群 篝火狐鳴 雕蟲小技 黔驢之技 噬臍莫及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燕雀處堂 璞玉渾金 霓裳羽衣 薏苡明珠 潘岳貌美 褒衣博帶 熟能生巧 箭在弦上 墨突不黔 墨守成規 暴虐無道 嘲風詠月 醉翁之意不在酒 醇酒美人 橫行霸道 臧倉小人 臧穀亡羊 漏網之魚 精貫白日 旗亭畫壁 寥若晨星 察察而明 察言觀色 管寧割席 管窺蠡測 箕山之節 簞食壺漿 簞食瓢飲 黎丘丈人 鍥而不舍 蠅營狗苟 瞎子摸象 蜻蜓點水 誓死不二 聚蚊成雷 聚米為山一發千鈞 無亡之災 神機妙算 救死扶傷 安如泰山造句 鍾馗捉鬼 長袖善舞 興高采烈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亂點鴛鴦 存而不論 摧枯拉朽 眾叛親離 豹死留皮, 人死留名 排難解紛 欲蓋彌彰造句 點石成金 釜底抽薪 屠龍之技 殺雞焉用牛刀 百發百中 見利忘義 以身試法 偃旗息鼓造句 懲羹吹齏 雞犬升天 青雲直上 連篇累牘 羿射九日造句 四海之內皆兄弟 聞一知十 禮順人情 東張西望造句 怙惡不悛 簞食瓢飲 拋磚引玉 計功行賞 倒行逆施 人莫予毒 懲一儆百造句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