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四字成語 » 描寫軍人打戰的成語

描寫軍人打戰的成語

發布時間: 2021-02-06 18:03:29

❶ 描寫軍事戰爭的成語

含「兵」字的成語

兵不厭詐 兵不血刃 兵車之會 兵多將廣 兵戎相見 兵連禍結兵臨城下 兵荒馬亂

兵貴神速 兵強馬壯

哀兵必勝 驕兵必敗 調兵遣將 損兵折將 蝦兵蟹將 按兵不動 短兵相接 緩兵之計

精兵簡政厲兵秣馬 招兵買馬 弄兵潢池 窮兵黷武 散兵游勇 用兵如神

草木皆兵 草率收兵 赤壁鏖兵 韓信將兵 潢池弄兵 堅甲利兵 胸中甲兵 棄甲曳兵

盛食厲兵先禮後兵 紙上談兵 老弱殘兵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賠了夫人又折兵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強將手下無弱兵 勝敗乃兵家常事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

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❷ 形容軍隊作戰的成語

戰無不克: 攻戰沒有不取勝的。形容強大無比,可以戰勝一切。
出處:清·昭槤《嘯亭續錄·轉庵和尚》:「將軍之事吳王亦至矣,為之闢地攻城,戰無不克,數月之間招來數郡。」

百戰百勝: 每戰必勝。形容所向無敵。
出處:《孫子·謀攻》:「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

百戰不殆: 經歷許多次戰役,都沒有遭到危險。形容善於用兵。
出處:《孫子·謀攻》:「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

連戰皆捷: ①打仗接連取得勝利。②今多指體育比賽或考試等接連取得好成績。

屢戰屢敗: 屢:多次。多次打仗多次失敗。
出處:《晉書·桓溫傳》:「殷浩至洛陽修復園陵,經涉數年,屢戰屢敗,器械都盡。」

速戰速決: 用快速的戰術結束戰局。也比喻用迅速的辦法完成任務。
出處:老舍《四世同堂》五一:「戰爭已拖了一年多,而一點看不出速戰速決的希望。」

血戰到底: 血戰:非常激烈地拚死地戰斗。指激烈戰斗到最後時刻。
出處:唐·杜甫《送靈州李判官》詩:「血戰乾坤赤,氛迷日月黃。」

以戰去戰: 用戰爭消滅戰爭。
出處:《商君書·畫策》:「故以戰去戰,雖戰可也。」

背城一戰: 背:背向。在自己城下和敵人決一死戰。多指決定存亡的最後一戰。
出處:《左傳·成公二年》:「請收合余燼,背城借一。」

背水一戰: 背水:背向水,表示沒有退路。比喻與敵人決一死戰。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

短兵接戰: 短兵:刀劍等短兵器;接:交戰。指近距離搏鬥。比喻面對面地進行激烈的斗爭。
出處:《三國志·魏志·典韋傳》:「韋被數十創,短兵接戰,賊前搏之。」

各自為戰: 各自成為獨立的單位進行戰斗。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

孤軍奮戰: 奮戰:盡全力地戰斗。孤立無助的軍隊單獨對敵作戰。也比喻一個人或一個集體無人支援、幫助的情況下努力從事某項斗爭。
出處:《魏書·趙瑕傳》:「思祖率彭沛之眾望陣奔退,瑕孤軍奮擊,獨破仙琕。」《隋書·虞慶則傳》:「由是長儒孤軍奮戰,死者十八九。」

決一死戰: 決:決定;死:拚死。對敵人拚死決戰。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三回:「來日盡驅百姓當先,以軍繼其後,與曹操決一死戰。」

明恥教戰: 教導士兵作戰,使他們知道退縮就是恥辱,因而能夠奮勇向前,殺敵取勝。
出處:《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明恥教戰,求殺敵也。」

南征北戰: 形容轉戰南北,經歷了許多戰斗。
出處:唐·柳宗元《封建論》:「歷於宣王,挾中興復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魯侯之嗣。」

能征慣戰: 形容作戰經驗豐富,很能打仗。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足智多謀之士,能征慣戰之將,何止一二千人。」

休兵罷戰: 休、罷:停止。停止或結束戰爭。
出處:元·孔文卿《東窗事犯》楔子:「只不過休兵罷戰還朝呵,是我暗暗地自思尋。」

浴血奮戰: 形容頑強地拚死戰斗。
出處:杜鵬程《保衛延安》第六章一:「戰士們在這十五晝十五夜中,不是浴血奮戰就是急行軍轉移。」

春秋無義戰: 春秋時代沒有正義的戰爭。也泛指非正義戰爭。
出處:《孟子·盡心下》:「孟子曰:『春秋無義戰。』」

驍勇善戰: 勇猛,善於戰斗。
出處:《南齊書·戴僧靜傳》:「其黨輔國將軍孫曇瓘驍勇善戰,每盪一合,輒大殺傷,官軍死者百於人。」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馬革裹屍、赤膊上陣、烏合之眾、四面楚歌、用兵如神、有勇無謀、全民皆兵、聲東擊西、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堅壁清野、揭竿而起、圍魏救趙、四面楚歌、作壁上觀、暗渡陳倉、城下之盟、五十步笑百步、殺身成仁、紙上談兵、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步步為營。望梅止渴、運疇帷幄、一鼓作氣、再衰三竭、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打草驚蛇、有勇無謀、全民皆兵、聲東擊西、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堅壁清野、揭竿而起、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圍魏救趙,聲東擊西,四面楚歌,腹背受敵,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紙上談兵,合縱連橫,老馬識途,霸王別姬,
破釜沉舟。作壁上觀,暗渡陳倉,城下之盟,五十步笑百步,殺身成仁,步步為營,望梅止渴,運疇帷幄,一鼓作氣,再衰三竭,餘勇可賈。馬革裹屍,烏合之眾,揭竿而起,槍林彈雨;硝煙彌漫;刀光劍影;金戈鐵馬;炮火連天;血肉橫飛, 胡服騎射,紙上談兵,邯鄲學步、負荊請罪、完璧歸趙、毛遂自薦,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草木皆兵、馬革裹屍、赤膊上陣、烏合之眾、打草驚蛇、四面楚歌、用兵如神、有勇無謀、全民皆兵、聲東擊西、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堅壁清野、揭竿而起、破釜沉舟、圍魏救趙、作壁上觀、暗渡陳倉、城下之盟、五十步笑百步、殺身成仁、紙上談兵、風聲鶴唳、步步為營。望梅止渴、運疇帷幄、一鼓作氣、再衰三竭。餘勇可賈、知彼知己,百戰不殆、腹背受敵、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欲蓋彌彰:約旦等國政府既屈服於美國的壓力,象徵性地驅逐伊外交官,又聲稱該舉動與美國無關。
欲速則不達:美英聯軍企圖以零傷亡速勝,結果被證明是妄想。
全民皆兵:指伊拉克。有近千萬的槍支分發到了平民手中。
同仇敵愾:美英雖打著解放伊人民的幌子,無奈伊人民不肯領情,仍將它們視為可惡的入侵者。
弄巧成拙:美欲在正式開戰前依居情報將伊首腦消滅,便先行轟炸鎖定目標後即提前宣布開戰,結果因傖促開戰反而拖延了戰事。
義無反顧:美威脅敘利亞要其慎重考慮立場,以免麻煩;敘答要堅決站在伊人民一邊反對侵略。
池魚之殃:伊周邊諸國不時為美失控導彈誤傷,憤憤不平而又無法可想。
力不從心:自前蘇聯解體俄羅斯國力已大不如前,雖想捍衛在伊的巨大利益而無此能力。
人窮志短:指埃及、約旦、土耳奇等國。美英要求它們學狗叫(發不利於伊的聲音),即給予美元,叫得越響則給錢越多。
憂心忡忡:指土耳奇。美為戰事順利而扶植伊庫爾德族,該族壯大後必然要鬧獨立,土境內的庫爾德族肯定會響應。
舉步惟艱:作為聯合國秘書長的安南面對伊戰事,極難做出任何決定。
無所作為:聯合國連一個聲討入侵的決議也不能夠作出。
口說無憑:美土會談之美方許諾。
內外交困:英國首相布萊爾以辭職相威脅得以派兵海灣,速勝不得時內外壓力陡增。
左右為難:土耳奇既想跟從美國撈些好處,又害怕伊庫爾德人做大影響己國內的該族人鬧獨立。
表裡不一:阿拉伯諸國。政府為表,最多給伊以口頭支持;民眾為里,很短時間里就有數千志願者進入伊拉克去共同對入侵者作戰。
同歸於盡:伊拉克上演的小型「神風敢死隊」。
忽略不計:聯軍雖說有多國,但美英部隊佔了九成九,其餘諸國只是象徵性的,故可忽略。
左右討好:一些國家既派些許兵討好美國,又宣布給伊人道主義援助。
隔岸觀火:以色列小心翼翼注視戰局,防備戰火燒到自己的土地上,同時想著如何趁機獲得伊的滾滾石油。
喜出望外:美軍進攻巴格達,原膽戰心驚地准備接受一場殘酷的短兵相接,不料沒遇任何抵抗便抵達市中心,並很快佔領全城。
謊話連篇:美英新聞發言人第一天的說法常常第二天就為事實或自己的新說法所否認。
唇齒相依:與伊接壤諸國中,不乏明中暗中協助美英的,它們忘了唇亡齒寒的道理。
短兵相接:指伊大肆渲染的巷戰,結果並未發生。
趁火打劫:伊社會的不良分子及對原政權的反對分子趁原政權瓦解的權力真空期,大肆搶劫。
張牙舞爪:自伊政權兵敗如山倒以來,美一再威脅伊周圍鄰國,甚至欲將敘利亞作為下一個打擊目標。
金蟬脫殼:薩達姆自開戰以來,雖頻頻以各種形式露面,但可能都是假借的,真身或早已在阿拉伯世界如葉門、阿爾及利亞這類反美國家裡了。
一廂請願:美國想通過推翻薩達姆政權來建一個美國模式的新政權,作為阿拉伯世界的樣板。誰肯仿效?
落井下石:西班牙在伊政權解體時第一個驅逐其外交官以討好美國,好在戰後重建中分一杯羹。

更多:http://hi..com/007cn/blog/item/e0b733fabdd28c1ea8d311bf.html

❸ 描寫「軍人」的成語有哪些

描寫軍人的成語:身先士卒,馬革里屍,視死如歸,誓死不二,威武不屈

一:身先士卒[ shēn xiān shì zú ]

詳細解釋

1.【解釋】:作戰時將領親自帶頭,沖在士兵前面。現在也用來比喻領導帶頭,走在群眾前面。

2.【出自】:《史記·淮南衡山列傳》:「當敵勇敢,常為士卒先。」《資治通鑒·隋紀煬帝大業九年》:「玄感每戰,身先士卒,所向摧陷。」

3.【示例】:披堅執銳,臨難不顧,~。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

二:馬革裹屍[ mǎ gé guǒ shī ]

詳細解釋

1.【解釋】:馬革:馬皮。用馬皮把屍體裹起來。指英勇犧牲在戰場。

2.【出自】:《後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3.【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賓語;含褒義

三:視死如歸[shì sǐ rú guī]

詳細解釋

1.【解釋】: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樣平常。形容不怕犧牲生命。

2.【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下》:"三軍既成陣,使士視死如歸,臣不如公子成父。"《呂氏春秋·勿躬》:"三軍之士,視死如歸。"

3.【舉例造句】: 我們已經是視死如歸,我們大踏步地走著我們的大路。 ★郭沫若《如火如荼的恐怖》詩�

四:誓死不二[ shì sǐ bù èr ]

詳細解釋

1.【解釋】:誓死:立下志願,至死不變。至死也不變心。形容意志堅定專一。

2.【出自】:魯迅《華蓋集·夏三蟲》:「被吃者也無須在被吃之前,先承認自己之理應被吃,心悅誠服,誓死不二。」

3.【語法】:補充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至死也不變心

五:威武不屈[ wēi wǔ bù qū ]

詳細解釋

1.【解釋】:威武:權勢,武力;屈:屈服。強暴的壓力不能使之屈服。表示堅貞頑強。

2.【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大丈夫。」

3.【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含褒義

❹ 形容軍人的成語

奮不顧身 驍勇善戰 視死如歸 桀驁不馴 勇往直前 所向披靡 勇冠三軍英勇頑強 身先版士卒 沖鋒陷陣權 浴血奮戰 捨生忘死 取義成仁 臨危不懼 奮勇當先 赴湯蹈火 挺身而出 戰無不勝 鎮定自若 挺身而出 萬夫不當慷慨就義 大智大勇 義無反顧 談笑自若 勇往直前 單槍匹馬 所向披靡 堅貞不屈 一馬當先 萬夫不當 無所畏懼 氣沖牛斗 氣沖霄漢 寧死不屈前仆後繼 面不改色

❺ 描寫戰士的成語有哪些

  1. 沖鋒陷陣[chōng fēng xiàn zhèn]:陷:攻破,深入。 不顧一切,攻入敵人陣地。形容作戰勇猛。

  2. 英姿煥發[yīng zī huàn fā]:英姿:英勇威武姿態;煥發:光彩四射。形容英俊威武的樣子。

  3. 奮不顧身[fèn bù gù shēn]:奮勇向前,不考慮個人安危。

  4. 奮勇當先[fèn yǒng dāng xiān]:鼓起勇氣,趕在最前面。

  5. 頂天立地 [dǐng tiān lì dì]:頭頂雲天,腳踏大地。 形容形象高大,氣慨豪邁,昂首挺胸.

  6. 化險為夷[huà xiǎn wéi yí]:險:險阻;夷:平坦,平安。化危險為平安。比喻轉危為安。

  7. 大顯身手[dà xiǎn shēn shǒu]:顯:表露,表現;身手:指本領。 充分顯示出本領和才能。

  8. 大顯神通[dà xiǎn shén tōng]:神通:原為佛家語,指無所不能的力量。 後指特別高超的本領。形容充分顯示出高明的本領。

  9. 大獲全勝[dà huò quán shèng]:獲:擒獲俘虜,奪取敵方輜重;全:完全。 形容獲得完全的勝利。

  10. 義無反顧[yì wú fǎn gù]:義:道義;反顧:向後看。從道義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猶豫回顧。

❻ 描寫打仗的成語

成語標題 成語解釋
鞍馬之勞 鞍馬:鞍子和馬,指長途跋涉或打仗。形容旅途或戰斗的勞苦。
出處: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二十二回:「耳不聞兵戈之聲,眼不見伐之事,身不受鞍馬之勞,心不懸勝敗之擾。」
被甲執兵 甲:古代打仗時軍人穿的護身衣服。兵:兵器。身穿護身衣服,手握武器。指全副武裝。
出處: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誡兵》:「吾見今非昔比世士大夫,才有氣干,便倚賴之,不能被甲執兵,以衛社稷,但微行險服,逞弄拳腕。」
兵聞拙速 指用兵打仗當求速勝而不計戰法的巧拙。
出處:《孫子·作戰》:「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不敗之地 原意是指善於打仗的就有取勝的把握,不會落到挫敗的境地。後泛指辦事有成功的充分把握。
出處:《孫子·軍形》:「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單槍匹馬 原指打仗時一個人上陣。比喻行動沒人幫助。
出處:五代·楚·汪遵《烏江》詩:「兵散弓殘挫虎威,單槍匹馬突重圍。」
倒置干戈 把武器收藏起來,不再打仗。
出處:《史記·留侯世家》:「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復用兵。」
斗而鑄兵 臨到打仗才去鑄造兵器。比喻行動不及時。同「斗而鑄錐」。
出處:《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呼?」一本作「斗而鑄兵」。
斗而鑄錐 臨到打仗才去鑄造兵器。比喻行動不及時。
出處:《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呼?」
解甲歸田 解:脫下;甲:古代將士打仗時穿的戰服。脫下軍裝,回家種地。指戰士退伍還鄉。
出處:高陽《清宮外史》上冊:「同時有些宿將,解甲歸田以後,大起園林,廣置姬妾,正在享福。」
連戰皆捷 ①打仗接連取得勝利。②今多指體育比賽或考試等接連取得好成績。
臨陣磨刀 臨:到、快要;陣:上陣打仗。到快要上陣打仗時才磨刀磨槍。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70回:「『臨陣磨槍』也不中用;有這會子著急,天天寫寫念念,有多少完不了的?」
臨陣磨槍 臨:到,快要;陣:陣地、戰場;槍:指梭鏢、長矛一類的武器。到了快要上陣打仗的時候才磨刀擦槍。比喻事到臨頭才匆忙准備。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十回:「『臨陣磨槍』,也不中用!有這會子著急,天天寫寫念念,有多少完不了的?」
臨陣脫逃 臨到打仗時逃跑了。也比喻到了緊要關頭退縮逃避。
出處:明·徐光啟《疏辯》:「在法,初逃者從重捆打,再逃則斬矣;臨陣脫逃,初次即斬矣,亦求危其怨乎。」
屢戰屢敗 屢:多次。多次打仗多次失敗。
出處:《晉書·桓溫傳》:「殷浩至洛陽修復園陵,經涉數年,屢戰屢敗,器械都盡。」
馬入華山 表示天下太平,不再打仗。
出處:《書·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能征慣戰 形容作戰經驗豐富,很能打仗。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足智多謀之士,能征慣戰之將,何止一二千人。」
匹馬單槍 原指打仗時一個人上陣。現比喻行動沒有人幫助。
出處:五代·楚·汪遵《烏江》詩:「兵散弓殘挫虎威,單槍匹馬突重圍。」
有勇無謀 只有勇氣,沒有計謀。指做事或打仗只是猛打猛沖,缺乏計劃,不講策略。
出處:唐·陸贄《論兩河及淮西利害狀》:「(王)武俊蕃種,有勇無謀。」
戰不旋踵 旋:轉。踵:腳後跟。打仗時不向後轉。形容勇猛向前。
知彼知己 原意是如果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都能了解透徹,打起仗來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泛指對雙方情況都很了解。
出處:《孫子·謀攻》:「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知己知彼 原意是如果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都能了解透徹,打起仗來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泛指對雙方情況都很了解。
出處:《孫子·謀攻》:「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紙上談兵 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化干戈為玉帛 干戈:指打仗;玉帛:玉器和絲織品,指和好。比喻使戰爭轉變為和平。
出處:《淮南子·原道訓》:「昔者夏鯀作三仞之城,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壞城平池,散財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賓服,四夷納職,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
如入無人之境 境:地方。象到了沒有人的地方。比喻打仗節節勝利,沒有遇到抵抗。
出處:宋·歐陽修《再論置兵御賊札子》:「及一旦王倫張海等相繼而起,入州入縣,如入無人之境。」
鞍不離馬,甲不離身 甲:鎧甲,古人打仗時穿的護身衣。馬不卸鞍,人不解甲。處於高度警惕狀態。
出處:唐《敦煌變文集·卷一·漢將王陵變》:「鞍不離馬背,甲不離將身。」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 平時供養、訓練軍隊,以便到關鍵時刻用兵打仗。指平時積畜力量,在必要時一下用出來。
出處:《南史·陳暄傳》:「兵可千日而不用,不可一日而不備。」
養兵千日,用在一朝 指長期供養、訓練軍隊,以備一旦用兵打仗。同「養軍千日,用在一朝」。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六十一回:「盧俊義聽了大怒道:『養兵千日,用在一朝!我要你跟我去走一遭,你便有許多推故。』」
養軍千日,用軍一時 指長期供養、訓練軍隊,以備一旦用兵打仗。同「養軍千日,用在一朝」。
出處:元·馬致遠《漢宮秋》第二折:「我養軍千日,用軍一時。空有滿朝文武,那一個與我退的番兵!都是些畏刀避箭的。」
養軍千日,用在一朝 指長期供養、訓練軍隊,以備一旦用兵打仗。
出處:《秦並六國平話》卷上:「王賁啟奏曰:『告陛下,養軍千日,用在一朝。』」元·高文秀《澠池會》第三折:「主公,可不道,養軍千日,用在一朝。為臣子要盡忠報國也呵!」
養軍千日,用在一時 平時供養、訓練軍隊,以便到關鍵時刻用兵打仗。指平時積畜力量,在必要時一下用出來。
出處:《南史·陳暄傳》:「兵可千日而不用,不可一日而不備。」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意思是擺好陣勢以後出戰,這是打仗的常規,但運用的巧妙靈活,全在於善於思考。指高超的指揮作戰的藝術。
出處:《宋史·岳飛傳》記載,岳飛對宗澤說:「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❼ 形容軍人的成語有哪些

英姿颯爽、赴湯蹈火、奮不顧身、正氣凜然、赤膽忠心。
一、英姿颯爽
釋義:英姿:英俊的風姿;颯爽:豪邁;矯健;精神煥發。形容矯健威武;精神煥發的姿態。
出處:唐 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褒公鄂公毛發動,英姿颯爽來酣戰。」
白話釋義:褒公鄂公的毛發似乎都在抖動,英姿颯颯爽前來戰斗激烈。
示例:女警察英姿颯爽地指揮著十字路口的繁忙交通。
二、赴湯蹈火
釋義:赴:去;走向;湯:開水;蹈:踩。投入沸水;踏上烈火。比喻奮不顧身;不避艱險。
出處:晉 稽康《與山巨源絕交書》:「長而見羈,則狂顧頓纓,赴湯蹈火。」
白話釋義:長而受到羈絆,就回望頓纓,奮不顧身,不避艱險。
示例:這人為朋友服務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三、奮不顧身
釋義:奮:振作精神;鼓起干勁。指勇往直前;不顧個人安危。
出處:西漢 司馬遷《報任安書》:「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
白話釋義:常想奮不顧身,赴國家急需。
示例:黃繼光奮不顧身地沖向敵人的暗堡。
四、正氣凜然
釋義:正氣:剛正之氣。凜然:可敬畏的樣子。形容正氣威嚴不可侵犯。
出處:羅廣斌、楊益言《紅岩》第十章:「許雲峰把椅子一推,正氣凜然地站在大廳當中,昂頭命令道:『送我回監獄!』」
示例:正氣凜然的革命志士即使被捕入獄,也使敵人嚇得發抖。
五、赤膽忠心
釋義:赤:赤誠、真誠;忠:忠誠。形容很忠誠;有時也指非常真誠的心。也作「忠心赤膽」。
出處:清 錢采《說岳全傳》第30回:「赤膽忠心扶社稷。」
白話釋義:非常真誠的心去扶持江山社稷。
示例:方誌敏同志對革命赤膽忠心。

❽ 形容軍人的成語有

氣宇軒昂、正氣凜然、英姿勃發、赤膽忠心、英姿颯爽。
一、氣宇軒昂
白話釋義:形容人的風度、氣概很不平凡的樣子。軒:高。
朝代:明
作者:馮夢龍
出處:·《醒世恆言》:「生得豐姿瀟灑;氣宇軒昂;飄飄有出塵之表。」
翻譯:生得姿容瀟灑;氣宇軒昂;飄飄然有出塵的表
二、正氣凜然
白話釋義:正氣:剛正之氣。凜然:可敬畏的樣子。形容正氣威嚴不可侵犯。
朝代:近代
作者:羅廣斌、楊益言
出處:《紅岩》第十章:「許雲峰把椅子一推,正氣凜然地站在大廳當中,昂頭命令道:『送我回監獄!』」
三、英姿勃發
白話釋義:英勇威武,神采四溢。
朝代:近代
作者:賴少其
出處:《<錢松嵒畫集>序》:「《紅岩》是 錢松嵒 同志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現在的畫面上舍棄了兩棵大黃桷樹,把柏樹從小改大,使其英姿勃發,昂首挺立。」
四、赤膽忠心
白話釋義:形容十分忠誠。
朝代:明
作者:許仲琳
出處:·《封神演義》第五十二回:「臣空有赤膽忠心;無能回其萬一。」
翻譯:我空有赤膽忠心;沒有人能改變他的萬一
五、英姿颯爽
白話釋義:英姿:英勇威武的姿態;颯爽:豪邁矯健。形容英俊威武、精神煥發的樣子。
朝代:唐
作者:杜甫
出處:·《丹青引》:「褒公鄂公毛發動;英姿颯爽來酣戰。」
翻譯:褒公鄂公的毛發似乎都在抖動;英姿颯颯爽前來戰斗激烈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