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物候的成語
❶ 有關物候的成語
秋高氣爽、天高雲淡、晚風習習、萬里無雲、烏雲密布、陰風怒號、冰雪嚴寒、 秋風蕭瑟專、大雪紛飛、碧空萬里屬、日麗風和、風輕雲淡、風雨交加、天寒地凍、 風雨凄凄、惠風和暢、春暖花開、寒冬臘月、歲暮天寒、風輕雲凈、碧空如洗
❷ 關於物候的成語
春暖花開
風和日麗
皓月千里
秋高氣爽
鑠石流金
雪虐風饕
或者你到http://ec.zol.com.cn/chengyu.asp,輸入內「天氣」,就可以查容找到了
❸ 描寫物候的成語3個 謝謝了 各位大 ^_^ ...
物候什麼意思
❹ 有關於物候的諺語、成語
主題: 關於物候的詩句和諺語
蚯蚓路上爬,出門要赤腳。
蚱蜢撲臉,大雨不遠。
泥鰍瘋癲,大風暴雨在眼前。
蜘蛛添絲天放晴,蜘蛛結網大風起。
久雨鳥鳴,天空會轉晴。
臘梅花向下開,大風卷雪登門來。
燕低飛,披蓑衣。
螞蟻搬家,蛇過道,不久雨就到。
蜻蜓高,曬得焦,晴蜓低,帶蓑衣。
螞蝗不安,預兆有雨,泥鰍暴跳,雷雨快到。
水缸穿裙,大雨將臨。
鹽缸還潮,大雨將到。
蚊子成群嗡嗡叫,大雨就要到。
煙不出屋,滴滴篤篤。
雨後知了叫,晴天便到。
唐朝詩人元稹從京師長安貶到湖北,於玉泉(今湖北省當陽縣)時,寫了《玉泉道中》一詩:
楚俗物候晚,孟冬始有霜。
早農豐華實,夕水含風涼。
在這首詩中第一次出現"物候"二字。在沒有科學觀測儀器之前,人們要掌握農時,自然規律,主要靠物侯。物候是古代做為指示農時以確定農作物栽培技術的依據。物候學亦稱"生物氣候學"。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到草木榮枯、候烏來去、降霜下雨等自然現象與氣候的關系。如果說把植物看成季節變換的顯示器,那麼它的復雜和顯示問題的可靠性,是任何儀器都比不上的。因此,根據物候觀測來確定季節變化,是古代最好的科學方法,就是在今天仍有指導意義。
一、詩人與物候
詩歌中最早反映物倏見於《詩經》。如《豳風o七月》:
四月秀葽,五月鳴蜩。
八月其獲,十月隕籜。
……
八月剝棗,十月獲稻。
……
九月肅霜,十月滌場。
物倏現象,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春天花香烏語,草木滋生,雷驚蟄伏,應時而出。一到冬天,草木凋落,昆蟲蟄伏。任何生物都不例外地要適應外界環境、溫度、光照以及食物,土壤、水分等條件。宋代詩人歐陽修《鳥啼》詩雲:
窮山候至陽氣生,百物如與時節爭。
花深葉暗耀明日,日暖眾鳥皆嚶鳴。
候至日暖,萬類生物與時爭開,眾鳥皆鳴。花鳥草木是有生命的東西,它們對季節變化非常敏,它們的生長發育,直接反映自然季節的變化。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16歲時,寫了一苜膾炙人口的《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又吹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這首詩開頭兩句揭示了物候學上兩個重要規律:第一,植物的榮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環變化;第二,這種循環變化是隨著氣候為轉移的,春天一到,萬物就要復甦了。
宋代蘇軾《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曖鴨先知",從鴨子戲水,感知春江水曖,也揭示了,凡花木向陽而茂,背陽而衰,凡鳥禽暖而出,寒而伏,物候與氣候,其相關切。
明末學者黃宗羲說:"詩人萃天地之清氣,以月、露、風、雲、花、鳥為其性情,其景與意不可分也。……常人未嘗不有月、露、風、雲、花、鳥之詠,非其性情,極雕繪而不能親也。"詩人和常人的區別就在於能否萃天地之清氣,知花香鳥浯之性情。我國古代傑出的詩人,一方面關心民生疾苦,一方面又熱愛大自然,善能領會鳥語花香的暗示。南宋大詩人陸游很多詩詞反映他留心花香鳥語,細致觀察物倏變化的詩句。他在《初冬》詩說:
平生詩句領流光,絕愛初冬萬瓦霜。
《枕上作》:
卧聽百舌語簾櫳,已是新春不是冬。
《夜歸》:
今年寒到江鄉早,末及中秋見雁非,
八十老翁頑似鐵,三更風雨采菱歸。
這些詩句,大都是詩人晚年在浙江紹興家鄉時作的,反映他年老不論是在新春或初冬,還是三更風雨都夙興夜寐,無時不刻不在觀察物候的情景。他不但留心觀察物候,而且還用鳥類預告農時。陸游在《鳥啼》詩雲:
野人無歷日,鳥啼知四時;
二月聞子規,春耕不可遲;
三聞聞黃鸝,幼婦憫蠶飢;
四月鳴布穀,家家蠶土簇;
五月鳴雅舅,苗稚憂草茂。
人言農家苦,望晴復望雨,
樂處誰得知,生不識官府。
陸游在《禽聲》又雲:
布穀布穀天未明,架犁架犁人起犁。
那清脆的布穀聲聲,似乎在催促人們趕快春耕,免誤農時。
杜甫晚年進入四川,對於杜鵑鳥的分布有研究,他在詩中說:
西川有杜鵑,東川無杜鵑,
涪萬無杜鵑,雲安有杜鵑。
我昔游錦城,結廬錦水邊,
有竹一頃余,喬木上青天,
杜鵑暮春至,哀哀叫其間。
二、物候定律
在廬山的花徑石門兩側刻著一幅對聯:花開山寺,詠留詩人。說的是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詩人白居易任九州(今九江市)司馬,於四月九日偕同詩友登上廬山,暢游大林寺,花徑舊屬大林寺,那時大林寺多清流蒼石,勁松瘦竹,人跡罕到。時值暮春,江南芳華菲盡,而此處桃花嫣然盛開,白居易見此情景大感驚奇,便寫了《游廬山大林寺》一詩。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山中。
古代詩人對自然界觀察之細致,使後代人佩服不已,這首詩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山下芳華菲盡,而此處桃李始華?北宋科學家沈括經過反復思索,得出這是由於山地氣候對植物的影響。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士氣有早晚,天時有愆伏……諸越則桃李冬實,朔漠則桃李夏榮,此地氣不同也。"廬山山勢高,氣溫低,春季姍姍來遲,使得花期也相應地推遲了。廬山最高峰是海拔1747米,花徑海拔高度也在1094米以上,由於高度和地形的影響,形成這種"山中甲子無春夏,四月才開二月花"的情景。
早在一百多年前,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在航海旅行中就發現,自然界中的生物,是按地理緯度分布的。在不同的地理緯度,生活著不同的生物界。十九世紀末,英國霍普金司開始進行長期的物候觀察,正式提出物候定律。霍普金司認為植物的階段發育受當地氣候的影響,而氣候又是制約於該地區所處的緯度、陸海關系和地形諸因素,即物候受到緯度、經度和高度三者的影響。
廬山從山下到山上,緯度沒有發生變化,可是溫度、雨量等氣候條件都隨著高度的增加而發生變化。平均每上升200米,溫度要降低攝氏1度。按大林寺海拔在1100至1200米,估計平均氣溫要比山下低攝氏5度,春天物候比山下要推遲20天左右。
物候不僅有高下差異,而且物候南方與北方、古與今也不盡相同。
我國疆域遼闊,南北相距五千公里,物候在我國山地與平原不同,南方比北方不同,東部與西部不同,從歷代詩人吟詠的詩詞中,可以看出物候是因地而異,因時而異,物候差異懸殊。
秦嶺在地理上是黃河、長江流域的分水嶺,在氣候上是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許多亞熱帶植物如竹子、柑桔等只能在秦嶺以南生長。古代詩人已意識到這點南北差異。蘇軾出生在四川,是南方人,看慣竹子的。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他從陝西寶雞去四川路上,經過石鼻城(今武城鎮)有《詠石鼻城》詩:
獨穿暗月朦朧里,愁度奔河蒼茫間。
漸入西南風景變,道旁修竹水潺潺。
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他被謫為黃州團練副使初到黃州又吟道:
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可見在南方竹子是很普遍的。竹子確是南北物候不同很好的一個標志。杜甫晚年入四川也有這樣詩句:
有竹一頃余,喬木上青天。
可是在北方很少有竹子。白居易從長安初到江西,作有《潯陽三題》詩。在詩序中說:"湓浦多修竹……物以多有為賤,南方人不貴重之。"他在《湓浦竹》詩雲:
吾聞晉汾間,竹子重如玉。
白居易看到南方竹子如此普遍,便嘆息晉汾(今山西省)竹子重如玉。竹子確是南北物候不同的一個標志。
郭沫若《玉蘭和紅杏》一詩,朴實無澀,也是寫物候南北差異:
兩個月前,在廣州,看見了玉蘭開花;
兩個月後,在北京,又看見玉蘭開花。
玉蘭花呀,我說,你走得真慢哪!
費了兩個月工天,你才到了京華。
物候不但有緯度、經度和高度的差異,而且還有古今差異。在周代的黃河流域,梅樹無處不有,在《詩經》中多次詠到梅,到了兩晉南北朝的寒冷時期,梅樹在那裡消失了。隋唐以後氣候轉暖,梅樹又重新走進入黃河流域,唐代詩人元稹《和樂天秋題曲江詩》詠梅,說明當時長安南郊的曲江池還種有梅花,到了宋代,梅樹又在關中消失,蘇軾曾為此嘆惜過,他在一首詠杏花詩中有"關中幸無梅,賴汝充鼎和"。
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曾記載延州(今延安)出現過竹筍化石:"近歲延州永定關大河岸崩,入地數十尺,土下得竹筍一林,凡數百莖,根干相連,悉化為石。延郡素無竹,此入在數十尺上下,不知其何代物。無乃曠古以前,地卑濕而宜竹邪。"沈括認為竹筍適宜濕潤氣候,延州素來沒有產過竹筍,由化石可推斷當地早期生有竹林,反映了物候古今差異。
從荔枝種植也反映古今物候之差異。唐代詩人張籍在《成都曲》提到成都荔枝:
錦江近西煙水綠,新雨山頭荔枝熟。
萬里橋邊多酒家,遊人愛向誰家宿。
但是南宋詩人陸游在《若學庵筆記》就提出疑問:"依詩則眉之彭山已無荔枝,何況成都。"認為張籍沒有到過成都,他的荔枝詩是杜撰的。那麼唐代成都有否產荔枝呢?回答是有的,證據還是詩。與張籍同時的白居易在四川忠州也有詠荔枝詩,如《種荔枝》、《題郡中荔枝詩十八韻兼寄萬楊八使君》等。如《種荔枝》詩:
紅顆珍珠誠可愛,白須太守亦何痴,
十年結子知誰在,自向庭中種荔枝。
他還說自己在庭中種起荔枝來。忠州尚在彭山之北,所以不能因為南宋時期成都無荔枝,便斷定唐代成都也無荔枝。原因推論;由於古今物候差異,唐代四川氣候比南宋溫和,有可能出現荔枝。
霍普金司的物候定律,只談到物候的緯度、經度和高度的差異,卻沒有談到古今差異。因為霍普金司是美國人,美國的建國歷史才200多年,所以還談不到古今差異。我國近五千年來,在歷史書上,包括古代詩詞中,充滿了物候古今差異的證據,可謂之大觀。
❺ 物候 成語(春夏秋冬)
春:紅杏來出牆 柳嚲鶯嬌自 春深似海 百花齊放 百花爭艷 斗色爭妍
奼紫嫣紅 萬紫千紅 花紅柳綠 花嬌柳媚 柳暗花明 柳鶯花燕
柳昏花螟 綠草如陰 綠肥紅瘦 桃紅柳綠 繁花似錦
夏:赤日炎炎 綠樹成蔭 揮汗如雨 蟬聲陣陣 烈日當空 電閃雷鳴
暑氣逼人 酷暑難耐 烈日炎炎 驕陽似火 汗流浹背 蟬不知雪
簟紋如水 火傘高張 肉山脯林 夏雨雨人 夏日可畏
秋:金風送爽 雁過留聲 秋色宜人 天朗氣清 一葉知秋 春種秋收
春花秋月 秋色宜人 秋風過耳 秋風蕭瑟 秋雨綿綿 一叢金黃
一叢火紅 秋意深濃 秋蘭飄香 秋風過耳 丹楓迎秋 楓林如火
冬:冰天雪地 滴水成冰 凍手凍腳 寒風刺骨 寒氣逼人 天寒地坼
天寒地凍 透骨奇寒 雪窖冰天
❻ 描寫物候的成語
春暖花開 風和日麗 皓月千里 秋高氣爽 鑠石流金 雪虐風饕 狂風暴雨
暴風驟雨 狂風大作 春風拂面 涼風習習 狂風呼嘯 北風忽忽 綠草如茵
鳥語花香 鵝毛大雪 春暖花開 風和日麗 皓月千里 秋高氣爽
❼ 描寫物候的詞語
成語來:
狂風暴雨、 北風源呼呼、 皓月千里、 秋高氣爽、春花秋月、涼風習習、草長鶯飛
諺語:
桃花開、燕子來,准備谷種下田畈.
柳樹發芽暖洋洋,冷天不會有幾長.
荷花開,秧正栽.菊花黃,種麥忙.
桐子樹開花,霜雪不再落.
九盡楊花開,農活一齊來.
❽ 關於氣象物候的成語和諺語
成語:草長鶯飛、春暖花開、桃紅柳綠、鳥語花香。 諺語:①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②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③東虹轟隆西虹雨。
❾ 描寫物候的成語和諺語
蛐鱔著地爬,下雨勿抄用話。
雞鴨勿上舍,明朝嘸晴天。
螞蟻移窩,天井成河。
蛇攔道,雨來到。
雞早舍,天將變。(陰雨轉晴)
豬叼草,雪花飄。
貓(吃水)晴狗(吃水)落。
泥鰍跳,風雨到。
蛙聲急,風雨息。
蜘蛛收網,雨水必降。
燕子低飛,大雨可期。
燕子低飛蛇行道,一場大雨將來到。
龜背潮,下雨兆。
缸腳潮,下雨兆。
螞蝗沉水天氣晴,螞蝗浮水雨將淋。
蜻蜓成群飛,天要下陣雨。
蜻蜓高,穀子焦;蜒蜻底,一把泥。
雨中知了叫,晴天馬上到。
雞在高處鳴,雨止天放晴。
雞上棚,雨乒乓。
燕子來,好種田;嘎鵝來,好過年。
豬顛風,狗顛雨。
灶灰濕成塊,定有大雨來。
煙勿出洞連日雨。
桕子葉里笑,明年白米嘸人要。
布穀叫,清明到。
鴉風鵲雨。
咕鴨鳥,夏前叫,勤儉反給懶惰笑。
❿ 關於物候的成語和諺語
成語:
狂風暴雨、 北風呼呼、 皓月千里、 秋高氣爽、春花秋月、涼風習習、草長鶯飛
諺語:
桃花開、燕子來,准備谷種下田畈.
柳樹發芽暖洋洋,冷天不會有幾長.
荷花開,秧正栽.菊花黃,種麥忙.
桐子樹開花,霜雪不再落.
九盡楊花開,農活一齊來.
柳絮亂攘攘,家家下稻秧.
梅子金黃杏子肥,榴花似火桃李墜,蜓立荷角作物旺,欣欣向榮見豐收
家燕驚蟄始見,立冬南飛;
蟬驚蟄始鳴,白露絕鳴;
蟋蟀清明初鳴,秋分終鳴;
大雁清明始現,秋分絕見;
蟾蜍清明出現,寒露不見;
青蛙春分初鳴,秋分終鳴.
狗貓換毛早,冬季冷得早.
畫眉多藏糧,大雪下得長.
麻雀囤食要落雪.
狗進灶,雪就到.
豬銜草,寒潮到.
青蛙呱呱叫,正好種早稻.
布穀布穀,種禾割麥.
黃鸝唱歌,麥子要割.
癩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穩.
蚯蚓爬上路,雨水亂如麻.
雨中聞蟬叫,預告晴天到.
雞遲宿,鴨歡叫,風雨不久到.
螞蟻壘窩要落雨.
燕子低飛要落雨.
魚跳水,有雨來.
龜背潮,下雨兆.
泥鰍靜,天氣晴.
冬雪是麥被,春雪是麥鬼.麥蓋三場被,枕著饅頭睡.
冬至大白霜,來年穀滿倉.
冬天有濃霜,必有好太陽.
春霜不隔宿,隔宿就要賴.
三朝迷霧發西風,若無西風雨不空.
春霧有雨夏霧熱,秋霧轉涼冬霧雪.
晨霧即收,旭日可求;晨霧不收,細雨不休.
大霧不過三,過三十八天.
露水重,天氣晴.
霜夾霧,旱得井也枯.
霜後南風連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