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虛傳的成語故事
⑴ 要20個成語典故,要說明出處和解釋,講清楚些。(不要網址.)
滄海桑田
世事多變
天壤之別
唇齒相依
人琴俱逝
貫穿今古
緣木求魚
守株待兔
貽人笑柄
(枕戈嘗膽)
七擒七縱
三顧茅廬
汗馬功勞
才高八斗
學富五車
畫龍點睛
投筆從戎
擊楫中流
愚公移山
精衛填海
鵬程萬里
⑵ 講個成語故事
濫竽充數 (personnel who held the post without qualification )
[編輯本段]【發 音】
làn濫 yú竽 chōng充 shù 數
[編輯本段]【釋 義】
濫:與真實不符,失實的,假的。
竽:一種簧管樂器。充數:湊數。
請:要求。
南郭:復姓
說:喜歡
廩食:官府供食。廩:官方的糧倉。食:供養,喂養。
以:與。
等:同等
解釋: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行家裡充數,或者物品以次充好
閔王:春秋時期齊國國王,公元前300~前284年在位
[編輯本段]【詞性】
貶義詞(形容不好的)
現也有褒義之說(表示謙虛)
[編輯本段]【出 處】
韓非子《韓非子·內儲說上》:「齊宣王使人吹竽①,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②為王吹竽,宣王悅③之,廩食④以數百人。宣王死,閔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編輯本段]【用 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多貶義 。
[編輯本段]【示 例】
葉聖陶《倪煥之》:「這當然不能讓任何人~。」
言調整人事,~,依然如故。 ★鄒韜奮《抗戰以來》二七
[編輯本段]【近義詞】
名不副實、掩人耳目、魚目混珠
[編輯本段]【反義詞】
貨真價實、名副其實 ,名不虛傳 、
[編輯本段]【燈 謎】
南郭先生吹竽。
【造句】
1.學習不能濫竽充數,不能不懂裝懂,這樣才能進步。
2.買了兩斤橘子,回家卻發現被騙了,裡面有好多壞橘子濫竽充數。(以壞充好)
3.每當媒體誇火箭隊沒有姚明不行時,他總說自己是濫竽充數。(謙虛)
[編輯本段]【典故】
古時候,齊國的國君齊宣王愛好音樂,尤其喜歡聽吹竽,手下有300個善於吹竽的樂師。齊宣王喜歡熱鬧,愛擺排場,總想在人前顯示做國君的威嚴,所以每次聽吹竽的時候,總是叫這300個人在一起合奏給他聽。
有個南郭先生聽說了齊宣王的這個癖好,覺得有機可乘,是個賺錢的好機會,就跑到齊宣王那裡去,吹噓自己說:「大王啊,我是個有名的樂師,聽過我吹竽的人沒有不被感動的,就是鳥獸聽了也會翩翩起舞,花草聽了也會合著節拍顫動,我願把我的絕技獻給大王。」齊宣王聽得高興,不加考察,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編進那支300人的吹竽隊中。
這以後,南郭先生就隨那300人一塊兒合奏給齊宣王聽,和大家一樣享受著優厚的待遇,心裡得意極了。
其實南郭先生撒了個彌天大謊,他壓根兒就不會吹竽。每逢演奏的時候,南郭先生就捧著竽混在隊伍中,人家搖晃身體他也搖晃身體,人家擺頭他也擺頭,臉上裝出一副動情忘我的樣子,看上去和別人一樣吹奏得挺投入,還真瞧不出什麼破綻來。南郭先生就這樣靠著蒙騙混過了一天又一天,不勞而獲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長,過了幾年,愛聽竽合奏的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齊閔(min)王繼承了王位。齊閔王也愛聽吹竽,可是他和齊宣王不一樣,認為300人一塊兒吹實在太吵,不如獨奏來得悠揚逍遙。於是齊閔王發布了一道命令,要這300個人好好練習,作好准備,他將讓它300人輪流來一個個地吹竽給他欣賞。樂師們接到命令後都積極練習,都想一展身手,只有那個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惶惶不可終日。他想來想去,覺得這次再也混不過去了,只好連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這樣不學無術靠蒙騙混飯吃的人,騙得了一時,騙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終逃不過實踐的檢驗而被揭穿偽裝。我們想要成功,唯一的辦法就是勤奮學習,只有練就一身過硬的真本領,才能經受得住一切考驗。
[ 提示]
南郭先生是一個混飯吃的典型。他不學習,不勞動,靠欺騙過日子。這樣的人雖然也能矇混一時,但遲早終要露出馬腳。人應該用誠實的勞動(包括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為社會作出貢獻。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但只要是盡了努力,就會受到社會的尊敬。如果象南郭先生那樣,就會成為大家恥笑的對象。
[ 原文]
齊宣王①使人吹竽②,必③三百人。南郭處士④請為王吹竽。宣王說⑤之,廩食⑥以⑧數百人等。宣王死,泯王立⑦。好一一聽之⑨,處士逃。
[ 注釋]
(1)齊宣王——齊國國君
(2)竽(yú)——古代樂器名,象現在的笙(shēng)。
(3)必——一定,必須
(4)處士——古代稱有學問、品德而沒有做官的人為處士。這里帶有嘲諷意味。請——請求。
(5)說——同「悅」。
(6)廩食(lǐnshì)以數百人等——待遇跟那幾百人一樣。廩食,官府供食。廩:糧倉。食,供養、給..吃。以,同「與」。等,相同。
(7)立——繼承了王位
(8)以----- 用,拿。
(9)好一一聽之------ 喜歡聽一個一個的獨奏。
[ 譯文]
齊宣王讓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先生請求為齊宣王演奏,宣王很高興,官府給他的待遇和那幾百人一樣。齊宣王死後,他的兒子繼位。他喜歡一個一個地聽獨奏,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編輯本段]【評點】
不會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三百人的樂隊中裝模作樣地湊數,竟然可以得到賞賜,一旦要自己憑真實本領單獨演奏時,南郭先生就只好逃之夭夭了。這個寓言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行家裡面充數,或是用不好的東西混在好東西里充數。南郭先生也成了濫竽充數者的代名詞。
千百年來,濫竽充數這個故事,一直被人們廣為傳誦。南郭處士的行為騙得了一時,卻騙不了一世。強調個人應該勤學苦練,使自己具有真才實學。
南郭先生也有很多的優點:能夠毛逐自薦,主動請纓,為個人為家庭為事業而出人頭地;能夠在高手如林的皇家吹竽樂隊中混跡,而不被識破,必有超人的人際關系;能夠一眼看透齊宣王的喜好,冒欺君之罪,以假作真,有超人的膽識,非一般人可以想像;而後主動下台走人,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齊宣王:不知道他是如何挑選舉皇家吹竽樂隊的成員的,該制度導致了讓一點不會自己專業的人都可以在從事專業工作,不是他無能就是其周圍的管理樂隊的人有問題,可以推論行賄/受賄古以有之;自己不懂音樂還裝風雅,連一個不會竽的人都看不出,難道不是濫竽充數嗎?憑空養三百吹竽的人,以滿足個人的喜好,浪費納稅人的錢,視百姓如糞土古以有之。
齊閔王:子承父業,連喜好都繼承了,但帶來了改革,一代天子一代臣。看樣子他是懂點吹竽的,一個一個的聽或欣賞,這才會有濫竽充數的故事。一個一個的聽,淘汰了南郭先生,下一個淘汰的是誰呢?肯定是那些比較差的人,三百竽人人人自危,汗不敢出,個個緊張,汗流如注。 然而他也同齊宣王一樣,以滿足個人的喜好,浪費納稅人的錢。更有甚者,一個一個聽,勢必花更多的時間在享樂,而忽視朝廷的公務。常此以往,國將不國,歷史就是如此!好一個濫竽治國!
三百吹竽的人: 與南郭先生長期共事,必知道其不會吹竽,但從不向王匯報。典型的官官相護,明哲保身,對周圍的不正之風聽之任之,助長其發展,難道其中沒有更多的南郭先生嗎?他們對先王必是感激不盡,宣王從不管他們的能力好壞,能吹就行,不會吹也可以,宣王要的排場和熱鬧。對齊閔王必沒好感,人人過堂,競爭壓力,朝不報夕。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韓非(約前280-前233),是韓國的貴族,「喜刑名法術之學」,後世稱他為韓非子。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當時韓國很弱,常受鄰國的欺凌,他多次向韓王提出富強的計策,但未被韓王採納。韓非寫了《孤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這些作品後來集為《韓非子》一書。秦王嬴政讀了韓非的文章,極為贊賞。公元前234年,韓非作為韓國的使臣來到秦國,上書秦王,勸其先伐趙而緩伐韓。李斯妒忌韓非的才能,與姚賈一道進讒加以陷害,韓非被迫服毒自殺。
韓非注意研究歷史,認為歷史是不斷發展進步的。他認為如果當今之世還贊美「堯、舜、湯、武之道」「必為新聖笑矣」。因此他主張「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韓非子 ž 五蠹》),要根據今天的實際來制定政策。他的歷史觀,為當時地主階級的改革提供了理論根據。
韓非繼承和總結了戰國時期法家的思想和實踐,提出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理論。他主張「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韓非子 ž 物權》),國家的大權,要集中在君主(「聖人」)一人手裡,君主必須有權有勢,才能治理天下,「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諸侯者,以其威勢也」(《韓非子 ž 人主》)。為此,君主應該使用各種手段清除世襲的奴隸主貴族,「散其黨」「奪其輔」(《韓非子 ž 主道》);同時,選拔一批經過實踐鍛煉的封建官吏來取代他們,「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韓非子 ž 顯學》)。韓非還主張改革和實行法治,要求「廢先王之教」(《韓非子 ž 問田》),「以法為教」(《韓非子 ž 五蠹》)。他強調制定了「法」,就要嚴格執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貴」「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 ž 有度》)。他還認為只有實行嚴刑重罰,人民才會順從,社會才能安定,封建統治才能鞏固。韓非的這些主張,反映了新興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和要求,為結束諸侯割據,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提供了理論依據。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採取的許多政治措施,就是韓非理論的應用和發展。
[編輯本段]【啟示】
」濫竽充數」的故事告訴人們:那些弄虛作假的人雖能矇混一時,但是無法矇混一世,他們經不住時間的考驗,終究會露出馬腳的。
其實南郭先生撒了個彌天大謊,他壓根兒就不會吹竽。
像南郭先生這樣不學無術靠蒙騙混飯吃的人,最終逃不過實踐的檢驗而被揭穿偽裝。只有練就一身過硬的真本領,才能經受得住一切考驗。人如果沒有真才實學,卻混在行家裡面充數,遲早是要敗露的。
[編輯本段]【讀後感】
《濫竽充數》講得是齊宣王喜歡聽竽,他讓人吹竽,一定要三百個人一起吹。南郭先生請求為齊宣王演奏,宣王很喜歡他,像待遇其他幾百人一樣對待他。齊宣王死後他的兒子繼位。齊泯王喜歡一個一個地聽獨奏,南郭先生害怕不會吹竽的事情穿幫,只好逃走了。
故事中的南郭先生其實壓根就不會吹竽,他混在三百人里,不學無術,靠蒙騙騙吃騙喝,但他雖能矇混一時,卻無法矇混一世,最終他因經不住考驗而逃跑。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有勤學苦練、擁有真才實學的人才能夠經受得住考驗。
在我們平常的學習生活中也能找到相似的例子。比如在集體朗讀課文的時候全班讀起來很好,但如果單獨叫一個人讀,就很有可能有人讀得相當不熟練。還有平時的作業,有些人通過抄襲來完成充數,而這類人到考試的時候就會露出馬腳。
再說齊宣王。不知道他是如何選拔吹竽樂隊成員的,竟然有如此大的漏洞,讓南郭先生得以渾水摸魚這么久而且不被發現。而他自己雖喜好聽竽,卻一直沒有聽出南郭先生吹竽的端倪,說明他其實也並不是個音樂的行家,只聽熱鬧不聽門道,為滿足個人喜好而浪費了許多錢糧,實屬昏君。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時常出現這種人,其實根本什麼都不懂,卻不懂裝懂假裝風雅,這也是一種濫竽充數。
而和南郭先生一起吹竽的人也不是沒有責任的。既然他們一個個都是高手,那麼與他一起表演時必能看出他不會吹竽,除非他們中仍有人在濫竽充數。如果知道了而不上報,那麼這就算是官官相護明哲保身。如若拆穿南郭先生,不能保證齊宣王不會命人一一檢察,到時候就不知道會揪出多少個「南郭先生」了。而正是這種思想又助長了歪風邪氣,讓心懷鬼胎之人能夠進入樂隊。
正因為有了這三方的濫竽充數,才會演繹出這樣一個故事。
【詞典釋義】
1.pretend to play the Yu (a wind instrument) in order to make up the number for an orchestra -- to be included in a group just to fill in a vacancy; act as a stopgap; be dragged in to swell the total; fill a post without real qualifications; hold a post without qualifications; just fill up a vacancy; make up a number without active work; pass oneself off as one of the players in an ensemble -- to be there just to make up the number (used of incompetent people or inferior goods); put in men who cannot work
【寓意】比喻沒有真才實學,卻混在行家裡頭,謀得一個職位混日 子;或是拿不好的東西混在好的裡面充數。有時候,也有人用這句成語形容自己,表示謙虛。
⑶ 名不虛傳成語故事
名不虛傳的成語故事:
薛道衡是北朝時代的人,他的詩作得很好,聞名於回當世;因此答,常常有慕名的人前來求教於他。
有一次,齊國邀請他前去觀光,因為當地的人民過於熱情,他不忍拂逆他們的好意,就一直這樣在那住了下去。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間又到了正月初七,也就是俗稱的人日,薛道衡就在這一天作了一首紀念人日的詩。
這時,齊國有個慕名者前來拜訪薛道衡,看到他作的詩,就念著頭兩句:「立春才七日,離家已半年。這是什麼詩呀?」那個人失望的問,「人家都說薛道衡很會作詩,但這首詩中說的是什麼話呀?看來只是虛有其表,被人誤傳罷了。」那人說著,又接下去看後面兩句詩:「人歸落雁,思發在花前。」這時他不禁大加贊賞,點點頭說道:「薛道衡的詩果然名不虛傳。」
「名不虛傳」的成語,就這樣成了恭維之詞,它本來是指一個人既然有了名氣,一定會有些本領,絕不會是虛傳的。現在則廣泛的被運用,只要看到別人有好的表現,都會用「名不虛傳」這句成語來誇贊他。
⑷ 有名無實的成語故事
有名無實,漢語成語。拼音:yǒu míng wú shí釋義:表示空有虛名,而無實際內容。光有空名,實際上並不是那樣。出自《莊子·則陽》:「有名有實,是物之居;無名無實,在物之虛。
⑸ 名不虛傳的意思
成語解釋:傳出來的名聲與實際相符;不是虛假的。
中文發音:míng bù xū chuán。
成語出處:晉 陳壽《三國志 徐邈傳》:「帝大笑,顧左右曰:『名不虛傳。』」譯文:皇帝大小,左右看了一下說:傳出來的名聲與實際相符;不是虛假的。
成語辨析:名不虛傳與「名副其實」有別:名不虛傳的「名」專指「名聲」;不指「名稱」。「名副其實」的「名」可指名聲;也可指名稱。
成語使用: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褒貶解析:屬中性成語。
(5)名不虛傳的成語故事擴展閱讀:
成語故事
薛道衡是北朝時代的人,他的詩作得很好,聞名於當世;因此,常常有慕名的人前來求教於他。有一次,齊國邀請他前去觀光,因為當地的人民過於熱情,他不忍拂逆他們的好意,就一直這樣在那住了下去。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間又到了正月初七,也就是俗稱的人日,薛道衡就在這一天作了一首紀念人日的詩。這時,齊國有個慕名者前來拜訪薛道衡,看到他作的詩,就念著頭兩句:立春才七日,離家已半年。
這是什麼詩呀?那個人失望的問,人家都說薛道衡很會作詩,但這首詩中說的是什麼話呀?看來只是虛有其表,被人誤傳罷了。那人說著,又接下去看後面兩句詩:人歸落雁,思發在花前。
這時他不禁大加贊賞,點點頭說道:薛道衡的詩果然名不虛傳。名不虛傳的成語,就這樣成了恭維之詞,它本來是指一個人既然有了名氣,一定會有些本領,絕不會是虛傳的。現在則廣泛的被運用,只要看到別人有好的表現,都會用名不虛傳這句成語來誇贊他。
⑹ 提心吊膽,名不虛傳是不是描寫大自然景物的成語
名不虛傳可以,但是提心吊膽就不行了,可以用驚心動魄
提心吊膽
tíxīndiàodǎn
[釋義] 吊:懸著;不塌實。心和膽好像懸起來;不塌實。形容十分擔心或害怕。
[語出] 《西遊記》十七回:「眾僧聞得此言;一個個提心吊膽;告天許願。」
[正音] 提;不能讀作「dì」。
[辨形] 提;不能寫作「題」。
[近義] 擔驚受怕 心驚膽戰
[反義] 心安理得 談笑自若
[用法] 用作貶義。一般作謂語、賓語、狀語。
[結構] 聯合式。
[辨析] ~和「心驚膽戰」;都形容擔心、害怕。但「心驚膽戰」偏重在形容害怕;~則有時偏重在擔心;有時偏重在害怕;當它偏重在害怕時;跟「心驚膽戰」相通。
[例句] 舊社會;礦工下井就像下地獄;妻子在家每天都~地盼著丈夫平安回來。
[英譯] holdone』sbreath
驚心動魄
jīngxīndòngpò
[釋義] 原指作品文辭優美;使人感受極深;震動極大。後形容令人震驚、感動、緊張之極。
[語出] 南朝·梁·鍾嶸《詩品》:「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魂;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正音] 魄;不能讀作「pài」。
[辨形] 魄;不能寫作「魂」。
[近義] 動魄驚心 心驚肉跳
[反義] 泰然自若 見怪不怪
[用法] 可以用來說明事物極為驚人、壯觀。一般作定語、謂語、狀語、補語。
[結構] 聯合式。
[辨析] ~和「觸目驚心」都可形容讓人非常吃驚的事。但的適用范圍比「觸目驚心」廣;無論看得見或看不見的對象都能運用;「觸目驚心』只適用於能看得見的對象。
[例句] 山腳下~的火光;整夜地燒炙著被圍的人們的心。
[英譯] profoundlyaffecting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越國想滅吳國,便搜集天下的奇珍異寶、珍味佳餚獻給吳王,同時還把西施、鄭旦兩位美人獻給吳王。吳王把兩位美人安置在椒房內,美人並肩而坐,偷窺者莫不驚心動魄。吳王被她們迷住了,越軍進攻吳國,吳王帶兩位美人狼狽逃跑。
名不虛傳
míngbùxūchuán
[釋義] 虛:不真實。傳出來的名聲與實際相符;不是虛假的。
[語出] 《三國志·徐邈傳》:「帝大笑;顧左右曰:『名不虛傳。』」
[正音] 傳;不能讀作「zhuàn」。
[近義] 名副其實
[反義] 徒有虛名
[用法] 含褒義。一般作定語、謂語。
[結構] 主謂式。
[辨析] ~與「名副其實」有別:~的「名」專指「名聲」;不指「名稱」。「名副其實」的「名」可指名聲;也可指名稱。
[例句] 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今日一見;果然~。
[英譯] betruetoitsfame
⑺ 史記中成語故事
一、負荊請罪
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相如門謝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戰國時,廉頗和藺相如同在趙國做官。藺相如因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不服,想侮辱藺相如。藺相如為了國家的利益,處處退讓。後來廉頗知道了,感到很慚愧,就脫了上衣,背著荊條,向藺相如請罪,請他責罰。後來用「負荊請罪」表示主動向對方承認錯誤,請求責罰。
二、鴻鵠之志
陳涉嘆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
鴻鵠:天鵝,因飛得很高,所以常用來比喻志向遠大的人。
三、毛遂自薦
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贊於平原君。——《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毛遂是戰國時代趙國平原君的門客。秦兵攻打趙國,平原君奉命到楚國求救,毛遂自動請求跟著去。到了楚國,平原君跟楚王談了一上午沒有結果。毛遂挺身而出,陳述利害,楚王才答應派春申君帶兵去救趙國。後來用「毛遂自薦」借指自己推薦自己。
四、破釜沉舟
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史記·項羽本紀》
項羽跟秦兵打仗,過河後把鍋都打破,船都弄沉,表示不再回來。比喻下決心,不顧一切干到底。
五、韋編三絕
讀《易》,韋編三絕。——《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晚年很愛讀《周易》,翻來覆去地讀,使穿連《周易》竹簡的皮條斷了好幾次。後來用「韋編三絕」形容讀書勤奮。
六、卧薪嘗膽
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春秋末年,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立志報仇。據說他睡覺睡在柴草上頭,吃飯、睡覺前都要嘗一嘗苦膽,策勵自己不忘恥辱。經過長期准備,終於打敗了吳國(《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只有嘗膽事,蘇軾《擬孫權答曹操書》才有「卧薪嘗膽」的話)。形容人刻苦自勵,立志雪恥圖強。
⑻ 急求20個成語故事,要有出處、釋義、和故事
詞 目: 後來居上
發 音: hòu lái jū shàng
近義詞: 青出於藍
反義詞: 一代不如一代
用 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指後者勝前者
釋 義: 後來的超過先前的。有以稱贊後起之秀超過前輩。
出 處: 《史記•汲鄭列傳》汲黯對漢武帝說:「陛下用群臣,如積薪耳,後來者居上。」
示 例: 今老矣,樂不預少年文酒之會,~,又不知其為誰?(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二十四)
故事:
汲黯是西漢武帝時代人,以剛直正義、敢講真話而受人尊重。他為人和做官都不拘小節,講求實效。雖然表面上不那麼轟轟烈烈,卻能把一個郡治理得井井有條,因此,朝廷把他從東海太守調到朝廷當主爵都尉——一種主管地方吏任免的官職。
有一次,漢武帝說要實行儒家的仁義之政,為老百姓辦好事了。沒等皇帝把話說完,汲黯就說:「陛下內心裡那麼貪婪多欲,表面上卻要裝得實行仁政,這是何苦呢?」一句話把皇帝噎了回去。漢武帝登時臉色大變,宣布罷朝,滿朝文武都為汲黯捏著一把汗,擔心他會因此招來大禍。武帝回到宮里以後,對身邊的人說,汲黯這個人也未免太粗太直了。
從此以後,汲黯的官職再也沒有提升。他當主爵都尉的時候,公孫弘、張湯都還是不起眼的小官,後來,他們一個勁兒住上升,公孫弘當上了丞相,張湯做上了御史大夫,可他汲黯還蹲在原地沒動窩。有一天,汲黯對武帝說,陛下使用群臣,跟碼劈柴一樣,是「後來者居上」啊!
詞 目: 畫餅充飢
發 音: huà bǐng chōng jī
近義詞: 望梅止渴、無濟於事
反義詞: 名副其實
用 法: 連動式;作主語、謂語、賓語;比喻用空想來安慰自己
釋 義: 畫個餅來解除飢餓。比喻用空想來安慰自己。
出 處: 《三國志•魏志•盧毓傳》:「選舉莫取有名,名如畫地作餅,不可啖也。」
示 例: 小生待~,小姐似望梅止渴。(明•湯顯祖《牡丹亭》第十六齣)
故事:畫餅充飢
三國時期,有一個人叫盧毓,在魏國做官,由於他為魏文帝曹丕出了許多好主意,因此,受到朝廷器重,升為侍中、中書郎。
有一次,魏文帝對盧毓說:"國家能不能得到有才能的人,關鍵就在你了。選拔人才,不要取那些有名聲的,名氣不過是在地上畫一個餅,不能吃的。"
盧毓回答說:"靠名聲是不可能衡量才能的人,但是,可以發現一般的人才。由於修養高,行為好,而有名的,是不應該厭惡他們。我以為主要的是對他們進行考核,看他們是否真有才學。現在廢除了考試法,全靠名譽提升或降職,所以真偽難辯,虛實混淆。"
魏文帝採納了盧毓的意見,下令制定考試法。
詞 目: 南柯一夢
發 音: nán kē yī mèng
近義詞: 黃粱美夢
反義詞: 夢想成真
用 法: 偏正式;作賓語;指虛幻的夢境
釋 義: 形容一場大夢,或比喻一場空歡喜。
出 處: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
示 例: 看榮華眨眼般疾,更疾如南柯一夢。(元•鄭廷玉《金鳳釵》楔子)
故事:
南柯一夢
隋末唐初的時候,有個叫淳於尊的人,家住在廣陵。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葉茂的大槐樹,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樹影婆婆,晚風習習,是一個乘涼的好地方。
淳於尊過生日的那天,親友都來祝壽,他一時高興.多貪了幾杯。夜晚,親友散盡,他一個人帶著幾分酒意坐在槐樹下歇涼,醉眼膝俄,不覺沉沉睡去。
夢中,他到了大槐安國,正趕上京城會試,他報名入場,三場結束,詩文寫得十分順手,發榜時,他高中了第一名。緊接著殿試,皇帝著浮於弊生得一表人才,舉止惆院,親筆點為頭名狀元,並把公主許配給他為妻,狀元公成了駙馬郎,一時成了京城的美談。
皇帝立即下令,讓淳於尊統率全國精銳與敵軍決戰。
淳於尊接到聖旨,不敢耽擱,立即統兵出征。可憐他對兵法一無所知,與敵兵剛一接觸,立刻一敗塗地,手下兵馬被殺得丟盔解甲,東逃西散,淳於尊差點被俘。皇帝震怒,把淳於尊撤掉職務,遣送回家。淳於尊氣得大叫一聲,從夢中驚醒,但見月上枝頭,繁星閃爍。此時他才知道,所謂南河郡,不過是槐樹最南邊的一枝樹干而已。
詞 目: 雞鳴狗盜
發 音: jī míng gǒu dào
近義詞: 旁門左道
反義詞: 正人君子
用 法: 聯合式;作主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釋 義: 鳴:叫;盜:偷東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領。也指偷偷摸摸的行為。
出 處: 《史記•孟嘗君列傳》載:齊孟嘗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裝狗鑽入秦營偷出狐白裘獻給昭王妾以說情放孟。孟逃至函谷關時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裝雞叫引眾雞齊鳴騙開城門,孟得以逃回齊。
示 例: 報仇的這樁事,是樁光明磊落,見得天地鬼神的事,何須這等~,遮遮掩掩。(《兒女英雄傳》第二七回)
故事:
雞鳴狗盜
戰國時候,齊國的孟嘗君喜歡招納各種人做門客,號稱賓客三千。他對賓客是來者不拒,有才能的讓他們各盡其能,沒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
有一次,孟嘗君率領眾賓客出使秦國。秦昭王將他留下,想讓他當相國。孟嘗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來。不久,大臣們勸秦王說:「留下孟嘗君對秦國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齊國有封地,有家人,怎麼會真心為秦國辦事呢?」秦昭王覺得有理,便改變了主意,把孟嘗君和他的手下人軟禁起來,只等找個借口殺掉。
其中有個門客最善於鑽狗洞偷東西。他先摸清情況,知道昭王特別喜愛那件狐裘,一時捨不得穿,放在宮中的精品貯藏室里。他便借著月光,逃過巡邏人的眼睛,輕易地鑽進貯藏室把狐裘偷出來。妃子見到狐白裘高興極了,想方設法說服秦昭王放棄了殺孟嘗君的念頭,並准備過兩天為他餞行,送他回齊國。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嘗君一行已經逃走,立刻派出人馬追趕。追到函谷關,人家已經出關多時了。孟嘗君靠著雞鳴狗盜之士逃回了齊國。
詞 目: 高山流水
發 音: gāo shān liú shuǐ
近義詞: 知音難覓
用 法: 聯合式;作賓語;比喻樂曲高妙
釋 義: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
出 處: 《列子•湯問》:「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示 例: 孔聖人尚學琴於師襄,一操便知其為文王。~,得遇知音。(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八十六回)
故事: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在蓬萊島上,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你已經學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盪,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色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
詞 目: 負荊請罪
發 音: fù jīng qǐng zuì
近義詞: 引咎自責
反義詞: 興師問罪
用 法: 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用於賠禮道歉的場合
釋 義: 負:背著;荊:荊條。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出 處: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示 例: 我今特來尋賢弟,~。(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四十六回)
故事:
趙王看藺相如這么能幹。就封他為「上卿」(相當於後來的宰相)。 趙王這么看重藺相如,可氣壞了趙國的大將軍廉頗。他想:我為趙國拚命打仗,功勞難道不如藺相如嗎?
藺相如心平氣和地問他們:「廉將軍跟秦王相比,哪一個厲害呢?」大夥兒說:「那當然是秦王厲害。」藺相如說:「對呀!我見了秦王都不怕,難道還怕廉將軍嗎?要知道,秦國現在不敢來打趙國,就是因為國內文官武將一條心。我們兩人好比是兩只老虎,兩只老虎要是打起架來,不免有一隻要受傷,甚至死掉,這就給秦國造成了進攻趙國的好機會。你們想想,國家的事兒要緊,還是私人的面子要緊?」
藺相如的這番話,後來傳到了廉頗的耳朵里。廉頗慚愧極了。他脫掉一隻袖子,露著肩膀,背了一根荊條,直奔藺相如家。藺相如和廉頗從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這兩個人一文一武,同心協力為國家辦事,秦國因此更不敢欺侮趙國了。「負荊請罪」也就成了一句成語,表示向別人道歉、承認錯誤的意思。
詞 目: 指鹿為馬
發 音: zhǐ lù wéi mǎ
近義詞: 混淆是非、顛倒黑白
用 法: 兼語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釋 義: 指著鹿,說是馬。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 處: 《史記•秦始皇本紀》:「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
示 例: 東床已招佳婿,何似以羊易牛;西鄰縱有責言,終難~。(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卷七)
故事:
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著要篡奪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聽他擺布,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准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於反對他的人。
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隻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陛下,我獻給您一匹好馬。」秦二世一看,心想:這哪裡是馬,這分明是一隻鹿嘛!便笑著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里一隻鹿,你怎麼說是馬呢?」趙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說:「請陛下看清楚,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隻鹿,將信將疑地說:「馬的頭上怎麼會長角呢?」趙高一轉身,用手指著眾大臣,大聲說:「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眾位大臣。」
事後,趙高通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正直大臣紛紛治罪,甚至滿門抄斬。
詞 目: 鑿壁偷光
發 音: záo bì tōu guāng
近義詞: 囊蟲映雪、穿壁引光、廢寢忘食
反義詞: 不學無術
用 法: 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釋 義: 原指西漢匡衡鑿穿牆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後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
出 處: 《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示 例: 一個說要用功,古時候曾有「囊螢照讀」「~」的志士。(魯迅《且介亭雜文•難行和不信》)
故事: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裡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裡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裡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里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後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詞 目: 約法三章
發 音: yuè fǎ sān zhāng
用 法: 動賓式;作謂語、賓語;含褒義
釋 義: 原指訂立法律與人民相約遵守。後泛指訂立簡單的條款。
出 處: 《史記•高祖本紀》:「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漢書•刑法志》:「高祖初入關,約法三章。」
示 例: 我們很鄭重地和工頭~,什麼時候交稿,什麼時候看校,什麼時候拼版。(鄒韜奮《經歷•種種尷尬》)
故事:
公元前206年,劉邦率領大軍攻入關中,到達離秦都咸陽 只有幾十里路的霸上。子嬰在僅當了46天的秦王後,向劉邦投降。 劉邦進咸陽後,本想住在豪華的王宮里,但他的心腹樊噲和張 良告誡他別這樣做,免得失掉人心。劉邦接受他們的意見,下令封閉 王宮,並留下少數士兵保護王宮和藏有大量財寶的庫房,隨即還軍 霸上。 為了取得民心,劉邦把關中各縣父老、豪傑召集起來,鄭重地向 他們宣佈道:「秦朝的嚴刑苛法,把眾位害苦了,應該全部廢除。現在 我和眾位約定,不論是誰,都要遵守三條法律。這三條是:殺人者要 處死,傷人者要抵罪,盜竊者也要判罪!」父老、豪傑們都表示擁護約 法三章。接著,劉邦又派出大批人員,到各縣各鄉去宣傳約法三章。 百姓們聽了,都熱烈擁護,紛紛取了牛羊酒食來慰勞劉邦的軍隊。 由於堅決執行約法三章,劉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擁護和支持, 最後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漢王朝。
詞 目: 羽毛未豐
發 音: yǔ máo wèi fēng
近義詞: 乳臭未乾、少不更事、涉世不深
反義詞: 羽毛豐滿、兵強馬壯、國富民強
用 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補語;含貶義
釋 義: 豐:豐滿。指小鳥沒長成,身上的毛還很稀疏。比喻年紀輕,經歷少,不成熟或力量還不夠強大。
出 處: 《戰國策•秦策一》:「寡人聞之,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
示 例: 但這好象「中日親善,同存共榮」之說,從~的無產者看來,是一種欺騙。(魯迅《二心集•「硬譯」與「文學的階級性」》)
故事:
戰國時洛陽人蘇秦,年青時曾師從智者鬼穀子學習辯術 謀略。學習結束後,周遊列國,希望有朝一日,他的治國謀略能獲得 君王們的接納。 秦是西方的大國。憑借有利的地理環境,發展農業,國力逐漸強 盛。但在當時,實國尚不能與其它大國抗衡。 蘇壽秦這次遠游秦國,是要說動秦王,與函谷關以東的—些國家 聯合,同其他的國家聯盟作較量。 但是秦惠王並沒有聽取他的建議,而是說:「我們秦國現在就像 一隻羽毛還沒長全的小鳥,要想展翅高飛那是不行的。先生你迢迢 千里來到這里開導我,我很感激。至於稱霸爭帝的事,我希望在以後 的適當時機,再聆聽你的高見。」 在秦國耗費了所有資財,上書十多次,但仍未說動秦王。蘇泰無 奈,只得灰溜溜地離開秦國回家。這時的蘇秦,也就猶如羽毛未豐的 小鳥,無法振翅飛於那動盪的政治舞台。
詞 目: 有恃無恐
發 音: yǒu shì wú kǒng
近義詞: 仗勢欺人、狗仗人勢
用 法: 連動式;作謂語、定語、賓語;含貶義
釋 義: 恃:倚仗,依靠;恐:害怕。因為有所依杖而毫不害怕,或毫無顧忌。
出 處: 《左傳•僖公二十六年》:「室如懸罄,野無青草,何恃而不恐?」
示 例: 我們實在還有一個更正大的理由使自己有恃而無恐。(聞一多《演講錄•民盟的性質與作風》)
故事:
春秋時,中原霸主齊桓公死後,他的兒子齊孝公繼承了王 位。 魯僖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34年)夏天,魯國遭到了嚴重的災荒, 齊孝公乘人之危,親率大軍,浩浩盪盪地向東進發,去討伐魯國。魯 僖公得知消息,知道魯軍無法和齊軍對抗,便派大夫展喜帶著牛羊、 酒食去稿勞齊軍。 展喜對齊孝公說; 「我們魯國的君王聽說大王親自到我國,特地派我前來慰勞貴 軍。」「你們魯國人感到害伯了嗎?」齊孝公傲慢他說。 展喜是個能言善辯的人,他不卑不亢地回答說: 「那些沒有見識的人可能有些害伯,但我們魯國的國君和大臣 們卻一點也不害怕。」 』 齊孝公聽了,輕蔑他說: 「你們魯國國庫空虛,老百姓家中缺糧,地里沒有莊稼,連青草 也看不到,你們憑什麼不感到害怕呢?」 展喜胸有成竹,不慌不忙他說:「我們依仗的是周成王的遺命。 成王對他倆 十分感激,讓他倆立下盟誓,告誡後代的子子孫孫,要世代友好,不互相侵害,這都是有案可稽的:我們的祖先是這樣友好,大王您怎麼會貿然廢棄祖先盟約,進攻我們魯國呢?我們正是依仗著這一點,才 不害怕。」 齊孝公聽了,感到展喜的活很有道理,就打消了討伐的念頭,班師回國了。
詞 目: 之乎者也
發 音: zhī hū zhě yě
近義詞: 咬文嚼字、焉哉乎也
反義詞: 的了嗎呢
用 法: 聯合式;作主語、賓語;含貶義
釋 義: 這四個字都是文言虛詞,諷刺人說話喜歡咬文嚼字。也形容半文不白的話或文章。
出 處: 宋•文瑩《湘山野錄》:「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示 例: 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叫人半懂不懂的。
故事:
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在當上皇帝以後,准備拓展外城。
他來到朱雀門前,抬頭看見門額上寫著「朱雀之門」四個字,覺得別扭,就問身旁的大臣趙普:「為什麼不寫『朱雀門』三個字,偏寫『朱雀之門,四個字?多用一個『之』字有什麼用呢?」趙普告訴他說:「這是 把『之』字作為語助詞用的。」趙匡胤聽後哈哈大笑,說:「之乎者也這些虛字,能助得什麼事情啊!」
後來,在民間便流傳一句諺語:「之乎者也已焉哉,用得成章好秀才」。
詞 目: 專心致志
發 音: zhuān xīn zhì zhì
近義詞: 聚精會神、專心一志、一心一意
反義詞: 心不在焉、心猿意馬、魂不守舍
用 法: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釋 義: 致:盡,極;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會神。
出 處: 《孟子•告子上》:「夫今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
示 例: 不由我不~搞這一套。(葉聖陶《招魂》)
故事:從前有一個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藝非常高超。
秋有兩個學生,一起跟他學習下棋,其中一個學生非常專心集中精力跟老師學習。另一個卻不這樣,他認為學下棋很容易,用不著認真。老師講解的時候,他雖然坐在那裡,眼睛也好像在看著棋子可心裡卻想著:「要是現在到野外射下一隻鴻雁,美餐一頓該多好。」因為他總是胡思亂想心不在焉,老師的講解一點也沒聽進去。
結果,雖然兩個學生同是一個名師傳授,但是,一個進步很快,成了棋藝高強的名手,另一個卻沒學到一點本事。
詞 目: 自慚形穢
發 音: zì cán xíng huì
近義詞: 妄自菲薄、自暴自棄、自愧不如
反義詞: 妄自尊大、自高自大、目空一切
用 法: 主謂式;作謂語、補語;含貶義
釋 義: 形穢:形態醜陋,引伸為缺點。因為自己不如別人而感到慚愧。
出 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珠玉在側,覺我形穢。」
示 例: 她~般只呆在一個黑暗的角落裡,不敢發一言。(楊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一章)
故事:
晉朝時候,有個驃騎將軍名叫王濟,相貌英俊,待人接物也 很有風度。雖然是個提刀弄槍的軍人,但平時讀書論經,才學很好, 在城裡也頗有名聲。 有一年,王濟的外甥衛玠母子前來投靠王濟。王濟一見衛玠如此眉清目秀,風度翩翩,簡直驚呆了。他對衛母說: 「人家都說我相貌漂亮過人,現在與外甥一比,就像把石塊與明珠寶玉放在一起,我真是太難看了!」 過了幾天,王濟帶著衛玠,騎著馬去拜見親朋好友。走到街上。看見衛玠的人都以為他是白玉雕成的,大家都爭著圍觀,你擠我擁。 幾乎哄動了全城。 好不容易到了親戚家,親友們想了解一下衛萬玠以外貌漂亮,學問是否出眾,便堅持要他講解玄理。衛玠推辭不了,便講了起來。 講的時間不長,聽的人卻沒有一個不稱贊他講得精深透徹的。人們嘻笑著說:「看來,你們三王抵不上衛家的一個兒郎啊!」王濟說:「是啊,和我這外甥一起走,就像有明珠在我身旁,熠熠發光。」
詞 目: 有志者事竟成
發 音: yǒu zhì zhě shì jìng chéng
用 法: 復句式;作狀語;含褒義
釋 義: 只要有決心,有毅力,事情終究會成功。
出 處: 《後漢書•耿弇傳》:「將軍前在南陽,建此大策,常以為落落難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故事:
有一次,劉秀派耿合去攻打占據山東青州十二郡的豪強張 步。張班兵強馬壯,是耿合的一個勁敵。張步聽說耿合率兵來攻。就 派大將軍費邑等分兵把守歷下、祝阿、臨淄,准備迎擊。在戰斗中,耿 合大腿中了一箭,可是他勇敢地用佩刀砍斷箭桿,帶傷仍堅持戰斗。 劉秀聞訊。親自帶兵前來支援。在援兵還未到達的時候,部將陳俊認 為張步兵力強大,建議暫時休戰,等到援兵來後再發動進攻。可是耿 合卻認為不能把困難留給別人,經過一場激烈的戰斗,耿合終於把 張步打得大敗。幾天後,劉秀來到臨淄,慰勞軍隊。他在許多將官面 前誇獎耿合說: 「過去韓信破歷下開創基業,現在將軍攻克祝阿,連戰連捷,兩 功相仿,從前你在南陽曾建議請求平定張步,我當時以為你口氣太 大,恐怕難以成功,如今才知道,有志者事竟成啊!」
詞 目: 有名無實
發 音: yǒu míng wú shí
近義詞: 名不副實、名過其實
反義詞: 名不虛傳、名副其實
用 法: 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釋 義: 光有空名,實際上並不是那樣。
出 處: 《莊子•則陽》:「有名有實,是物之居;無名無實,在物之虛。」《國語•晉語八》:「吾有卿之名而無其實。無以從二三子,吾是以憂,子賀我何故?」
示 例: 多數政治,在將來或有做到的日子,但現在卻是~的。(清•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第三回)
故事:
一天,晉國的大夫叔向去拜訪老朋友韓宣子。韓宣子是當 時晉國的六卿之一,職位很高。但他見了叔向,不住地唉聲嘆氣,說 自己很窮。不料叔向聽他這樣說,便站起身拱手向他祝賀。 韓宣子不解地問道:「我是有卿的名,而沒有卿的實際,無法跟 大夫們相比。我正為此犯愁。你為什麼要祝賀我呢?」 叔向正色道:「我就是因為你貧窮才來道賀的呀!窮,不一定是 壞事;你只要回憶一下弈武子三代的遭遇,就可以知道了!「 叔向知道韓宣子很清楚奕武子三代的不同遭遇,所以特地提起 了這件事。最後他又說:「我看你像弈武子一樣貧困,就想到您已經 有了他那樣的德行,所以才表示祝賀。不然,我只會擔心,哪會再向 您表示祝賀呢?」 韓宣子聽了叔向的話,頓時愁雲消散,向叔向行禮說: 「多謝您對我的指教,要不我連自己將走向滅亡也不知道呢。」
詞 目: 以身試法
發 音: yǐ shēn shì fǎ
近義詞: 違法亂紀、作姦犯科
反義詞: 廉潔奉公、以身作則、以身許國
用 法: 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釋 義: 身:親身,親自;試:嘗試。試著親身去做觸犯法律的事。指明知故犯。
出 處: 《漢書•王尊傳》:「明慎所職,毋以身試法。」
示 例: 我們每個公民都要奉公守法,不要~。
故事:
西漢時,高陽出了一位廉潔奉公的官員,叫王尊。王尊從小 死去父親,由他的伯父撫養長大。伯父家裡比較貧窮,王尊每天要趕 羊群到野外去放牧。 這孩子最愛讀書,放牧時總要帶些書閱讀。王尊當了幾年聽差,經常接觸到刑獄方面的事務,長進很快。一 次他隨獄長去太守府辦事,被太守看中,便把他留在府中做文書方 面的事。郡里有個屬官心狠手辣,搜刮大量民脂民膏,民憤極大,告示貼 出後不見改悔,於是王尊把他捉拿歸案。這貪官入獄後,沒幾天就一 病身亡。接著,王尊又懲辦了一批罪行嚴重而又沒有悔改的豪強。這 樣一來,安定郡開始太平起來。
詞 目: 以貌取人
發 音: yǐ mào qǔ rén
近義詞: 表裡如一
反義詞: 量才錄用
用 法: 偏正式;作謂語、定語、賓語;含貶義
釋 義: 根據外貌來判別一個的的品質才能。
出 處: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之;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示 例: 真是糟糕,他早又不說,但也只怪我們~,在事前沒有經過一道甄別了。(郭沫若《塗家埠》)
故事:
孔子弟子有一個名叫宰予的,能說會道, 利口善辯。他開始給孔子的印象不錯,但後來漸漸地露出了真相:既 無仁德又十分懶惰;大白天不讀書聽講,躺在床上睡大覺。為此,孔 子罵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叫澹臺滅明,字子羽,是魯國人,比孔子小 三十九歲.子羽的體態和相貌很醜陋,想要事奉孔子。後來,子羽游歷到長江,跟隨他的弟子有三百人,聲譽很高,各諸侯國 都傳誦他的名字。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感慨他說:「我只憑言辭判斷 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我只憑相貌判斷人 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子羽的判斷又錯了。」
字數有限也就只能列這些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