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四字成語 » 明清事理成語

明清事理成語

發布時間: 2021-02-07 09:04:20

① 事理什麼明的成語!!!!!快 急

事理不明

② 明什麼事理成語

明什麼事理成語
沒有找到明什麼事理的成語
有:知書達理
拼音:zhī shū dá lǐ
【解釋】: 知、達:懂得。有文化,懂禮貌。

③ 說人明白事理的成語

通情達理:【基本解釋】:指說話、做事很講道理。

【拼音讀法】:tōng qíng dá lǐ專

【使用舉例】:他是個~的人屬,從來不胡攪蠻纏。

【近義片語】:合情合理、善解人意

【反義片語】:強詞奪理、不明事理

【使用方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補語;含褒義

④ 說明事理的成語。

退避抄三舍 洛陽紙貴 草木皆襲兵 按圖索驥 後來居上 邯鄲學步 守株待兔
如火如荼 望梅止渴 探驪得珠 望洋興嘆 掩耳盜鈴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請君入瓮 高山流水 胸有成竹 唇亡齒寒 聞雞起舞 指鹿為馬 不寒而慄
不學無術 雞鳴狗盜 勢如破竹 枕戈待旦 抱薪救火 樑上君子 脫穎而出
嗟來之食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精衛填海 靡靡三音 入木三分 八仙過海
人琴俱亡 三令五申 下逐客令 門可羅雀 寸草春輝 天衣無縫 不名一錢
未雨綢繆 出爾反爾 樂極生悲 樂不思蜀 禮賢下士 對牛彈琴 曲高和寡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囫圇吞棗 投筆從戎 敝帚自珍 餘音繞梁
杯弓蛇影 畫龍點晴 夜郎自大 盲人摸象 庖丁解牛 吐哺握氣 誇父逐日
拋磚引玉 圍魏救趙 過門不入 曲突徙薪 投鞭斷流 為虎作倀 一衣帶水
推敲 車載斗量 分道揚鑣 開卷有益 天經地義 井底之蛙 馬革裹屍

⑤ 跟明清有關的成語

『明月清風』
『拼音』 míng yuè qīng fēng
『首拼』 myqf
『釋義』 只與清風、明月為伴。比喻不專隨便結交朋友。也比喻清閑無事。屬
『康熙字典』 明、月、清、風。
『出處』 《南史·謝惠傳》入吾室者,但有清風;對吾飲者,惟當明月。」

或者

改朝換代
gǎicháohuàndài
[釋義] 指舊的王朝被推翻;建立新的政權。引申指時代變化很大;與舊時代的情況大不相同。有時也指外敵入侵。
[語出] 毛澤東《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這樣;就使當時的農民革命總是陷於失敗;總是在革命中和革命後被地主和貴族利用了去;當作他們改朝換代的工具。」
[正音] 朝;不能讀作「zhāo」。
[辨形] 換;不能寫作「渙」。
[近義] 改頭換面
[反義] 鐵打江山
[用法] 泛指政權更替。形容時代變化極大;與舊時代大不相同。一般作賓語、定語。
[結構] 聯合式。
[例句] 中國歷史上的每一次~;小市民都不是主角。

⑥ 說明事理的成語10個急需

是說明一個道理的成語嗎
退避三舍 洛陽紙貴 草木皆兵 按圖索驥 後來居內上 邯鄲學步 守株待兔
如火如荼容 望梅止渴 探驪得珠 望洋興嘆 掩耳盜鈴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請君入瓮 高山流水 胸有成竹 唇亡齒寒 聞雞起舞 指鹿為馬 不寒而慄
不學無術 雞鳴狗盜 勢如破竹 枕戈待旦 抱薪救火 樑上君子 脫穎而出
嗟來之食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精衛填海 靡靡三音 入木三分 八仙過海
人琴俱亡 三令五申 下逐客令 門可羅雀 寸草春輝 天衣無縫 不名一錢
未雨綢繆 出爾反爾 樂極生悲 樂不思蜀 禮賢下士 對牛彈琴 曲高和寡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囫圇吞棗 投筆從戎 敝帚自珍 餘音繞梁
杯弓蛇影 畫龍點晴 夜郎自大 盲人摸象 庖丁解牛 吐哺握氣 誇父逐日
拋磚引玉 圍魏救趙 過門不入 曲突徙薪 投鞭斷流 為虎作倀 一衣帶水
推敲 車載斗量 分道揚鑣 開卷有益 天經地義 井底之蛙 馬革裹屍

⑦ 說明事理的成語

退避三舍 洛陽紙貴 草木皆兵 按圖索驥 後來居上 邯鄲學步 守株待兔
如火如荼 望梅止渴 探驪得珠 望洋興嘆 掩耳盜鈴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請君入瓮 高山流水 胸有成竹 唇亡齒寒 聞雞起舞 指鹿為馬 不寒而慄
不學無術 雞鳴狗盜 勢如破竹 枕戈待旦 抱薪救火 樑上君子 脫穎而出
嗟來之食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精衛填海 靡靡三音 入木三分 八仙過海
人琴俱亡 三令五申 下逐客令 門可羅雀 寸草春輝 天衣無縫 不名一錢
未雨綢繆 出爾反爾 樂極生悲 樂不思蜀 禮賢下士 對牛彈琴 曲高和寡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囫圇吞棗 投筆從戎 敝帚自珍 餘音繞梁
杯弓蛇影 畫龍點晴 夜郎自大 盲人摸象 庖丁解牛 吐哺握氣 誇父逐日
拋磚引玉 圍魏救趙 過門不入 曲突徙薪 投鞭斷流 為虎作倀 一衣帶水
推敲 車載斗量 分道揚鑣 開卷有益 天經地義 井底之蛙 馬革裹屍

⑧ 帶有明清的成語

明月清風 [míng yuè qīng fēng]
生詞本
基本釋義
只與清風、明月為伴。比喻不隨便結交朋友內。也比喻清閑容無事。
出 處
《南史·謝惠傳》:「入吾室者,但有清風;對吾飲者,惟當明月。」

清正廉明 [qīng zhèng lián míng]
生詞本
基本釋義
比喻為官廉潔公正
出 處
《歧路燈》
網路釋義
清,清白、清楚;正,正直,無私;廉,廉潔,無染著;明,光明磊落。比喻為官廉潔公正,不貪污徇私。

⑨ 有關隋唐至明清的歷史成語典故十個

隋唐至明清的歷史成語典故

(一):鷂死懷中

唐太宗的故事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隻雄健俊逸的鷂子,他讓鷂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來跳去,賞玩得高興時,魏徵進來了。太宗怕魏徵提意見,迴避不及,趕緊把鷂子藏到懷里。這一切早被魏徵看到,他稟報公事時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時間。太宗不敢拿出鷂子,結果鷂子被憋死在懷里。

(二):請君入瓮

武則天稱帝,平定徐敬業叛亂後,為除掉反對她的唐朝宗室和大臣,昭告國人告密,告密者可以做官。因此出現一批因告密起家的人,其中:索元禮、周興、來俊臣是典型例子,三人辦案嚴刑逼供、手段殘忍,害死了許多無辜的人,後來有人告密周興造反,來俊臣「請君入瓮」將其治罪,周興在被流放的途中被人暗殺;索元禮因害人太多,民憤太大,被武則天處死;來俊臣預謀害當時勢力強大的武則天侄子武三思和太平公主,被後者先發制人,揭了老底,也被武則天處死。

(三):桃李滿天下

狄仁傑桃李滿天下:武則天十分信任和推重狄仁傑,凡事均仰仗他的決斷,尊稱「國老」,狄仁傑向武則天舉薦了很多人,後來都成了唐代名臣,包括宰相張柬之,治理天下的賢能之臣,皆出自狄仁傑的門下,故稱「桃李滿天下」。

(四):靖康之恥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再度南侵,攻陷太原,直逼京都汴京,徽宗、欽宗二帝被金人俘獲,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恥」。公元1127年,徽宗九子康王趙構在臨安(南京)即位稱帝,是為宋高宗,南宋開始。

(八):罄竹難書

隋煬帝楊廣的殘暴統治,導致天下大亂,群雄割據,農民起義。

李淵在太原起兵以後,自任為大,積極地向隋軍進攻。這個時候,突厥的力量很強,李淵既擔心突厥壞自己好事,又想借用他們的悍馬,於是,聽從他人建議,與突厥的始畢可汗談和。最終,雙方約定:「若得攻入長安,民眾土地歸於唐,金玉繒帛歸於突厥。」

李淵為爭取人心,還大開糧倉,救濟災民,且乘機招募義兵。然而,這些義兵都是烏合之眾,沒有經過檢閱練習,所以率領他們打起仗來很是辛苦。

此時,瓦崗農民義軍首領之一的李密,在現在的河南省東部,擁有極大的力量,而且發表了一篇著名的文章聲討隋煬帝,其中的名句有「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這句話的意思是,用完南山的竹子做簡策,也書寫不完隋煬帝的罪狀;用東海的滔滔大水,也洗不清隋煬帝的罪惡。以後我們形容罪狀之多,寫都寫不完,稱之為「罄竹難書」,這就是此句成語的由來。

這篇文章一出,立刻在全國引起了轟動,人們爭相傳閱,李密的聲勢更加浩大,各地反隋的領袖如竇建德和徐圓朗等紛紛上表,勸請李密即天子位。不過,李密認為洛陽城還未攻克,不必急在一時。

李淵這邊呢,倒是很想拉攏聲勢浩大的李密,便遣使通書。但李密自以為力量雄厚,要求李淵率領步騎數千到河南來,當面締結盟約,由李密擔任盟主。李淵不敢得罪李密,卻又不想去河南,笑著說:「李密這個人如此驕傲自大,我正准備進兵關中,如果一口回絕他,等於平白又多了一個敵人,不如拍拍他的馬屁,使他更為驕傲,然後再慢慢觀看鷸蚌相爭,我來坐收漁翁之利。」

於是,李淵命令溫大雅回了一封書信給李密,信上說:「天生萬民,必有司牧,當今能為司牧,作為天子者,除了你還有什麼人?老夫已經五十歲的人了,沒有那個野心,我願意跟隨你。」李密見到信,看得眉開眼笑。從此,對李淵深信不疑。

——《舊唐書·李密傳》

【求解驛站】用盡竹子也難以寫完。形容罪行多得寫不完。罄,盡;竹,指可供製成竹簡的竹子;書,寫。

【近義】罪大惡極、擢發難數

(九):宋太祖杯酒釋兵權

話說,宋太祖奪得天下後一直寢食難安,他擔憂有一天黃袍加身的事在他的臣子中重演。 於是在一次宴會上,他說:「朕最近茶不思,飯不想啊!做皇帝真累啊!你們說:哪一天你們的部下把龍袍披在你們身上,你們會是什麼感受呢?」 在座的武將們嚇得連忙給皇帝磕頭。 「既然這樣,你們就交出兵權吧。朕也認為你們也該安享晚年了!」宋太祖笑道。 不久之後,武將們便紛紛告老還鄉了。

(十):三藩之亂

清兵入關後,為清朝出力最大的明朝降將有: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吳三桂。清廷平定南方後,暫由吳三桂等人鎮守,吳三桂鎮守雲南、尚可喜鎮守廣東、耿精忠(耿仲明之孫)鎮守福建,孔有德的女婿孫延齡鎮守桂林。1673年11月康熙帝下詔削藩,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番之亂起,1681年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亂,清廷才真正在大陸完成了統一。

(十一):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宋朝時期長沙高僧景岑佛學造詣高深,時常到各地去傳道講經,他講得深入淺出,娓娓動聽,聽眾與他談論有關佛教的最高境界。他拿出偈帖給大家念道:「百丈竿頭不動人,雖然得人未為真。百丈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出處】師示一偈曰:『百丈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

【解釋】佛家語,比喻道行、造詣雖深,仍需修煉提高。比喻雖已達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滿足,還要進一步努力。

⑩ 形容人明事理的成語

知書達理
zhī shū dá lǐ
【解釋】: 知、達:懂得。有文化,懂禮貌。
形容有教養。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