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辨析成語
㈠ 罄竹難書的成語辨析
【成語用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狀語。
【近義詞】磬竹難書、十惡不赦、罪大惡極、擢發難數
【反義詞】宅心仁厚、豐功偉績、舉不勝舉、不可勝數
【成語解釋】形容罪行多得寫不完。
㈡ 辨析成語有哪些方法
第一,從成語的組成部分———關鍵詞入手。
第二,從成語的來源入手。成語主要有以下幾個來源:
(1)古代寓言。如「守株待兔」、「畫蛇添足」。
(2)歷史故事。如「完璧歸趙」、「程門立雪」。
(3)古代詩文。如「青出於藍」、「水落石出」。
(4)歷代口語。如「大海撈針」、「大刀闊斧」。
(5)新造成語。如「多快好省」、「推陳出新」。
第三,從成語的感情色彩入手。
第四,從成語的語義輕重入手。
第五,從成語的適用對象和使用范圍入手。
第六,從成語和其他詞語的搭配習慣入手。
建議:了解成語的出處、來源,理解記背,相信你會有大大的進步
望朋友 學習步步高升
㈢ 辨析成語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從成語的組成部分———關鍵詞入手。成語是由片語成的,在一些成語中往往有關鍵詞,弄懂了關鍵詞的意思,整個成語就不容易搞錯了。比如「念念有詞」和「振振有詞」,結構相同,樣子相似,「都有不停的說」的意思,如果從「念念」和「振振」兩個關鍵詞上加以辨析,就會發現它們的區別:「念念」是像念經似的背誦(現成的詞句);「振振」是「理直氣壯的樣子」,整個成語形容自以為理由充分,大發議論。下面這句話里的「念念有詞」就應當改成「振振有詞」:大夥兒跟他解釋了半天,他還是念念有詞地說:「不管怎樣,我還要保留自己的觀點。」
第二,從成語的來源入手。成語主要有以下幾個來源:
㈣ 很難猜的成語
慢條斯理màn來tiáosīlǐ
[釋義源] 形容說話做事動作緩慢;不慌不忙。
[語出] 明·金聖嘆《西廂記》批:「寫紅娘從張生邊來入閨中;慢條斯理;如不在意如在意。」
[正音] 斯;不能讀作「shī」。
[辨形] 慢;不能寫作「漫」;理;不能寫作「里」。
[近義] 從容不迫 蝸行牛步
[反義] 快馬加鞭 風風火火 大步流星
[用法] 形容做事緩慢;別人急的事;他卻不著急;可用此語。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結構] 聯合式。
[辨析] ~和「從容不迫」都有不慌不忙的意思。但「從容不迫」側重在態度沉重鎮靜;一般用於驚險緊急的場面;「慢條斯理」偏重在說話或做事時形容動作的緩慢;一般用於平時的狀態。
[例句] 他做事總是不急不慌;~的。
[英譯] leisurely
㈤ 如何辨析成語
如果
是在閱讀題,應該根據上下文理解。希望對你有幫助
㈥ 什麼難成語
常見成語:左右為難,多災多難,步履艱難,勉為其難,進退兩難。
1、左右為難。
【解釋】:左也不好,右也不是。形容無論怎樣做都有難處。
【出自】:元·楊顯之《瀟湘雨》第一折:「我欲待親自去尋來,限次又緊,著老夫左右為難,如何是好!」
【示例】:千思萬想,~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二十回
2、多災多難。
【解釋】:指災難深重。
【出自】:郭沫若《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他很知道民間的疾苦,看到人民生活的多災多難,他經常嘆息而至於流眼淚。」
【示例】:他這個人~,值得同情。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近義詞】多事之秋、千災百難、禍不單行、三災八難、水深火熱、災難深重
【反義詞】相安無事、省事寧人、吉人天相、吉祥如意、洪福齊天
3、步履艱難。
【拼音】[ bù lǚ jiān nán ]
【解釋】指行走困難行動不方便。
【近義詞】寸步難行
【反義詞】箭步如飛、健步如飛
4、勉為其難。
【解釋】:勉:勉強;為:做。勉強去做能力所不及或不願去做的事。
【出自】:梁信《從奴隸到將軍》下集第四章:「可是,情況尚不分明,我怎樣迎敵?好吧,勉為其難吧。」
【語法】:動賓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常作自謙詞
【近義詞】強人所難
5、進退兩難。
【解釋】:前進和後退都難。比喻事情無法決定,因而難以行動。
【出自】:宋·李靖《衛公兵法》:「凡攻城之兵……進退又難,前既不得上城,退則其師逼追。」
【釋義】:凡是攻城的失敗,前進和後退都難。前進上不了城牆,後退則被追殺。
【示例】:孔明曰:「既主公在涪關~之際,亮不得不去。」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三回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形容處境困難
㈦ 請積累三個在高中語文卷中成語辨析題較難分析的成語,及其解釋,以及關於這三個成語的造句。
七月流火 大火星西行,天氣轉涼待到七月流火時候,我們不得不多穿些衣服了【天氣快轉涼了
泥沙俱下:不同人或事物混雜在一起,可用人或事物但魚龍混雜只用用於人。【改革開放的大門一旦打開,泥沙俱下,但總的來說利大於弊
萬人空巷:形容街道上人多熱鬧 得勝足球隊捧著獎杯凱旋歸時,城裡人萬人空巷地歡迎們。
求採納么么噠
㈧ 求出一組 難度較高的 高考成語辨析題目。近義成語辨析,至少四個一組。帶答案解釋。一定要有難度。
①一名外地客人在本市乘的士時遭劫,載他的的哥竟_________。昨日,乘客周先生說,他准備將這名的哥告上法庭。
②代表瓜地馬拉國家隊出戰100場的拉米雷斯雖然一度在前腰位臵上顯示出不俗的盤帶和傳球功底,但很快便出現體能問題,下半場只能_________。
③中日之間若以武力衡判未來釣魚島之輸贏,則兩國之間必無贏家。真正的贏家將是_________的美國。
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狡猾的美國人_________,待時機成熟便以所謂中立國的身份向交戰國家販賣軍火、戰略物資、情報等,伺機大發戰爭橫財,使得戰後美國的經濟一躍成為世界第一。
A.袖手旁觀 隔岸觀火 作壁上觀 坐山觀虎鬥
B.袖手旁觀 作壁上觀 隔岸觀火 坐山觀虎鬥
C.坐山觀虎鬥
作壁上觀 袖手旁觀 隔岸觀火
答案:B
㈨ 難的成語有哪些
難的成語有哪些 ,舉例如下:
多災多難、艱難險阻、知難而退、患難與共、左右為難、孤掌難鳴、步履艱難、難能可貴、毀家紓難、罄竹難書、擢發難數、排難解紛、難以置信、艱難困苦、覆水難收、自身難保、在所難免、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欲壑難填、難乎其難、千載難逢、強人所難、難以預料、盛情難卻、盛名難副、一言難盡、勉為其難、沒齒難忘、騎虎難下
孤掌難鳴 gūzhǎngnánmíng
[釋義] 孤:單獨;鳴:叫。比喻發出聲音。一個巴掌拍不響。比喻一個人力量薄弱;難以成事。
[語出] 《韓非子·功名》:「一手獨拍;雖疾無聲。」元·宮大用《嚴子陵垂釣七里灘》第三折:「雖然你心明聖;若不是雲台上英雄並力;你獨自個孤掌難鳴。」
[近義] 難鳴孤掌 孤家寡人 孤立無援
[反義] 眾志成城 眾擎易舉
[用法] 用於勢力單薄;辦不成事。可作謂語、定語。
[辨析] ~和「孤立無援」;都含有「力量單薄;處境困難」的意思。但~強調「難以成事」;「孤立無援」強調「得不到援助。」
[例句]
①李明看見大家情緒很高;他一個人~;不得不順勢改了口。
②倘若沒有我的手下將士和你們大家出力;我李自成縱然有天大的本領;也~。〔結構〕主謂式。
[英譯] Asinglepalmcannotclap;It'shardtosucceedwithoutsupport。
㈩ 較難的四字成語有哪些
差強人意,踵事增華,鑄山煮海,抱薪救火,敝帚自珍 等
差強人意:
拼音:(chā qiáng rén yì)
釋義:差強人意,原指能振奮人的意志,表示大體上還能使人滿意。差:程度副詞,勉強,尚,略,稍微,大致,比較;強:振奮。
例句:2那幾幅畫都不怎麼樣,只有這一幅梅花還差強人意。
出處:《後漢書·吳漢傳》:「帝時遣人觀大司馬何為,還言方修戰攻之具,乃嘆曰:『吳公差強人意,隱若一敵國矣。』」
踵事增華:
拼音:zhǒng shì zēng huá
釋義:踵:追隨,繼續。繼續前人的事業,並使更加完善美好。後以"踵事增華"指繼續以前的事業並更加發展。
以至頭門牆上及各牆壁,另行雕刻花草人物,正是~,窮奢極侈。清·黃小配《廿載繁華夢》第二十七回
【出處】南朝·梁·蕭統《文選序》:「蓋踵其事而增華,變其本而加厲。物既有之,文亦宜然。
鑄山煮海:
【拼音】(zhù shān zhǔ hǎi)
【釋義】開采山中銅礦以鑄造錢幣,燒煮海水而獲得食鹽。比喻善於開發自然資源。
【出處】出自 西漢·司馬遷《史記·吳王濞列傳》:「吳有豫章郡銅山,濞則招致天下亡命者盜鑄錢,煮海水為鹽。」
抱薪救火
【拼音】bào xīn jiù huǒ
【釋義】意為:抱著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除災禍,結果使災禍反而擴大。它告誡我們解決問題或消除災禍,只有看清事物本質,用正確的方法去處理,否則只會使問題更加嚴重,災禍繼續擴大。
【出處】《史記-魏世家》中蘇代與魏安釐王的一段對話「且夫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古漢語原文
西漢·司馬遷《史記·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戰國策·魏策》:「以地事秦,譬如抱薪而救火也,薪不盡而火不止。」《文子 精誠》:「 夫水濁者魚[口撿去手],政苛者民亂,上多欲即下多詐,上煩擾即下不定,上多求即下交爭,不治其本而救之於末,無以異於鑿渠而止水,抱薪而救火。
現代漢語釋義
戰國時代,魏國老是受到秦國的侵略。魏國的安釐王即位後,秦國加緊了進攻,魏國連連戰敗。安釐王元年,秦國進攻魏國,魏國失去了兩個城鎮;第二年,魏國又失去了三個城鎮,不僅如此,秦國的軍隊當時還直逼魏國的都城,形勢十分危急。韓國派兵來救,但也被秦軍打敗。魏國沒有辦法,只得割讓了土地,才算了結了戰爭;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國又發動進攻,強佔了魏國的兩個城鎮,並殺死了數萬人。第四年,秦國更把魏、韓、趙三國軍隊,一起打得大敗,殺死兵士十五萬人;魏國的大將芒卯也因此失蹤。
魏國軍隊的接連敗北,使安釐王坐卧不安。此時,魏國軍隊的另一位大將段乾子也十分恐懼,為了苟安,便向安釐王建議,把南陽割給秦國,請求罷兵議和,安釐王本來對秦軍的進攻十分害怕,以為割讓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照著段乾子的話做了。
當時有個叫蘇代的,是一貫主張「合縱抗秦」的蘇秦的弟弟,他也極力主張各諸侯國聯合起來抵抗秦國。蘇代得知魏國割地求和的事後,就對安釐王說:「侵略者都是貪得無厭的,你想用領土、權利,去換取和平,是辦不到的,只要你國土還在,就無法滿足侵略的慾望。這好比抱著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麼能撲滅呢?柴草一天不燒完,火是一天不會熄滅的。」盡管蘇代講得頭頭是道,但是膽小的安釐王只顧眼前的太平,一味地委屈求和,根本不聽蘇代的話,還是依大臣們的意見把魏國大片土地割讓給秦國。到公元前225年,果然秦軍又向魏國大舉進攻,包圍了國都大梁,掘開黃河大堤讓洪水淹沒了大梁城,魏國終於被秦國滅掉了。
敝帚自珍
【拼音】bì zhǒu zì zhēn
【釋義】敝:破的,壞的。珍:愛惜。古代文人稱自己的妻子為「執帚」,這里的帚代表妻子。比喻東西雖然不好,但卻是自己珍愛的。
【出處】漢·劉珍《東觀漢紀·光武帝紀》:「帝聞之,下詔讓吳漢副將劉禹曰:『城降,嬰兒老母,口以萬數,一旦放兵縱火,聞之可謂酸鼻。家有敝帚,享之千金。禹宗室子孫,故嘗更職,何忍行此!」
【例句】宋·陸游《初夏幽居》詩之二:「寒龜不食猶能壽,敝帚何施亦自珍。」
又其《秋思》:「遺簪見取終安用,弊帚雖微亦自珍。
梁啟超《本館第一百冊祝辭》:「菲葑不棄,敝帚自珍。」
吳伯簫《北極星·記一輛紡車》:「衣服舊了,破了,也『敝帚自珍』,不捨得丟棄。」
但寫出以後,卻不很愛惜羽毛,有所謂「~」的意思。 ◎魯迅《華蓋集·並非閑話〈三〉》
1.太太常勸先生刪詩行,譬如說,四行中可以刪去三行罷;但是他不肯割愛,於是乎只好敝帚自珍了。
2.畫家指著牆上一幅小畫說:「這是我三十年前的處女作,筆法幼稚,實在沒有什麼藝術價值,但對於我卻敝帚自珍,留著作個紀念。」
3.老李的自行車已經很破舊了,可他仍然敝帚自珍,經常還騎著它去上班。
4.這件衣服是媽媽親手做的,雖然舊了,可她仍然敝帚自珍,還穿著呢。
【辨析】「敝帚自珍」和「敝帚千金」同出一源,都表示珍惜自己的東西。但「敝帚自珍」由「敝帚千金」發展而來,語義較重,而且不用於勸誡和批評方面。
【誤用】例1:這是一位已故著名作家的作品,由於各種原因一直沒有發表,這次出版對編輯來說也有點敝帚自珍的意味。(2009年高考遼寧卷)辨正:句中「作品」是「已故著名作家」的,「編輯」看重、珍惜並欲出版它,是「珍」,但沒有把這作品看成是破敝的。
例2:鳳凰網曾有某娛樂新聞的標題為「湯唯敝帚自珍 計劃拍片欲低調復出」。辨正:正文說湯唯平日很少買衣服,她覺得衣服穿久了就會產生感情,所以基本都是物盡其用,不捨得扔掉,若用「敝帚自珍」來評價她的這種好習慣的話,也就等於說「湯唯的衣服好破,自己卻很珍惜」,要誇獎人家節儉本是好意,但錯就在「敝」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