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大全目歷
① 「歷」字開頭的成語大全
歷歷可數、歷世摩鈍、歷兵秣馬、歷歷落落、歷精圖治、歷精更始、歷歷可辨、歷練老成。
② 歷史故事的成語大全
望梅止渴
[wàng méi zhǐ kě]
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會流涎,因而止渴。後比喻願望無法實現,用空想安慰自己。
三顧茅廬
[sān gù máo lú]
顧:拜訪;茅廬:草屋。 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四面楚歌
[sì miàn chǔ gē]
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
卧薪嘗膽
[wò xīn cháng dǎn]
薪:柴草。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一嘗苦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背水一戰
[bèi shuǐ yī zhàn]
背水:背向水,表示沒有退路。 比喻與敵人決一死戰。
圍魏救趙
[wéi wèi jiù zhào]
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 後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
紙上談兵
[zhǐ shàng tán bīng]
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負荊請罪
[fù jīng qǐng zuì]
負:背著;荊:荊條。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完璧歸趙
[wán bì guī zhào]
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趙國。 後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草木皆兵
[cǎo mù jiē bīng]
木:樹;皆:全;都是。野草和樹木都像是兵士。比喻軍隊敗退時心虛;把草木都看成為是敵兵。亦形容極度驚恐時發出多疑的錯覺。
唇亡齒寒
[chún wáng chǐ hán]
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 比喻利害密要相關。
指鹿為馬
[zhǐ lù wéi mǎ]
指著鹿,說是馬。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破釜沉舟
[pò fǔ chén zhōu]
比喻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干到底。
入木三分
[rù mù sān fēn]
相傳王羲之在木板上寫字,木工刻時,發現字跡透入木板三分深。 形容書法極有筆力。現多比喻分析問題很深刻。
退避三舍
[tuì bì sān shè]
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沖突。
出爾反爾
[chū ěr fǎn ěr]
爾:你;反:通「返」,回。原意是你怎樣做,就會得到怎樣的後果。現指人的言行反復無常,前後自相矛盾。
按圖索驥
[àn tú suǒ jì]
索:找;驥:良馬。按照畫像去尋求好馬。比喻墨守成規辦事;也比喻按照線索去尋求。
百折不撓
[bǎi zhé bù náo]
折:挫折;撓:彎曲。 比喻意志堅強,無論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動搖退縮。
聞雞起舞
[wén jī qǐ wǔ]
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後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
杯弓蛇影
[bēi gōng shé yǐng]
將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誤認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懼。
懸梁刺股
[xuán liáng cì gǔ]
形容刻苦學習。
毛遂自薦
[máo suì zì jiàn]
毛遂自我推薦。比喻自告奮勇,自己推薦自己擔任某項工作。
胸有成竹
[xiōng yǒu chéng zhú]
原指畫竹子要在心裡有一幅竹子的形象。 後比喻做事之前已經有通盤的考慮。
東山再起
[dōng shān zài qǐ]
指再度出任要職。也比喻失勢之後又重新得勢。
不學無術
[bù xué wú shù]
學:學問;術:技能。原指沒有學問因而沒有辦法。現指沒有學問,沒有本領。
刮目相看
[guā mù xiāng kàn]
指別人已有進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luò yáng zhǐ guì]
比喻著作有價值,流傳廣。
一飯千金
[yī fàn qiān jīn]
比喻厚厚地報答對自己有恩的人。
精忠報國
[jīng zhōng bào guó]
為國家竭盡忠誠,犧牲一切。
多多益善
[ō ō yì shàn]
益:更加。越多越好。
高山流水
[gāo shān liú shuǐ]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
約法三章
[yuē fǎ sān zhāng]
原指訂立法律與人民相約遵守。 後泛指訂立簡單的條款。
樂不思蜀
[lè bù sī shǔ]
很快樂,不思念蜀國。 比喻在新環境中得到樂趣,不再想回到原來環境中去。
鞭長莫及
[biān cháng mò jí]
及:到。 原意是鞭子雖長,也不能打馬肚子。比喻相隔太遠,力量達不到。
如火如荼
[rú huǒ rú tú]
荼:茅草的白花。像火那樣紅,像荼那樣白。原比喻軍容之盛。現用來形容大規模的行動氣勢旺盛,氣氛熱烈。
葉公好龍
[yè gōng hào lóng]
葉公:春秋時楚國貴族,名子高,封於葉(古邑名,今河南葉縣)。比喻口頭上說愛好某事物,實際上並不真愛好。
請君入瓮
[qǐng jūn rù wèng]
瓮:一種陶制的盛器。比喻用某人整治別人的辦法來整治他自己。
百發百中
[bǎi fā bǎi zhòng]
形容射箭或打槍准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雞鳴狗盜
[jī míng gǒu dào]
鳴:叫;盜:偷東西。 指微不足道的本領。也指偷偷摸摸的行為。
草船借箭
[cǎo chuán jiè jiàn]
運用智謀,憑借他人的人力或財力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賓至如歸
[bīn zhì rú guī]
賓:客人;至:到;歸:回到家中。客人到這里就像回到自己家裡一樣。形容招待客人熱情周到。
一字千金
[yī zì qiān jīn]
增損一字,賞予千金。 稱贊文辭精妙,不可更改。
三令五申
[sān lìng wǔ shēn]
令:命令;申:表達,說明。 多次命令和告誡。
樑上君子
[liáng shàng jūn zǐ]
梁:房梁。躲在樑上的君子。竊賊的代稱。現在有時也指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的人。
邯鄲學步
[hán dān xué bù]
邯鄲:戰國時趙國的都城;學步:學習走路。 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來自己會的東西忘了。
鑿壁偷光
[záo bì tōu guāng]
原指西漢匡衡鑿穿牆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後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
乘風破浪
[chéng fēng pò làng]
船隻乘著風勢破浪前進。比喻排除困難,奮勇前進。
投筆從戎
[tóu bǐ cóng róng]
從戎:從軍,參軍。扔掉筆去參軍。指文人從軍。
天經地義
[tiān jīng dì yì]
經:規范,原則;義:正理。天地間歷久不變的常道。指絕對正確,不能改變的道理。也指理所當然的事。
出奇制勝
[chū qí zhì shèng]
奇:奇兵,奇計;制:制服。出奇兵戰勝敵人。比喻用對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勝利。
百戰百勝
[bǎi zhàn bǎi shèng]
每戰必勝。 形容所向無敵。
風聲鶴唳
[fēng shēng hè lì]
唳:鶴叫聲。 形容驚慌失措,或自相驚憂。
司空見慣
[sī kōng jiàn guàn]
司空:古代官名。指某事常見,不足為奇。
一鼓作氣
[yī gǔ zuò qì]
一鼓:第一次擊鼓;作:振作;氣:勇氣。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振奮。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干勁,一口氣把工作做完。
才高八斗
[cái gāo bā dǒu]
才:才華。 比喻人極有才華。
狗尾續貂
[gǒu wěi xù diāo]
續:連接。晉代皇帝的侍從官員用作帽子的裝飾。指封官太濫。亦比喻拿不好的東西補接在好的東西後面,前後兩部分非常不相稱。
病入膏肓
[bìng rù gāo huāng]
膏肓: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臟與膈膜之間叫「肓」。 形容病情十分嚴重,無法醫治。比喻事情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
以身試法
[yǐ shēn shì fǎ]
身:親身,親自;試:嘗試。 試著親身去做觸犯法律的事。指明知故犯。
一網打盡
[yī wǎng dǎ jìn]
比喻一個不漏地全部抓住或徹底肅清。
大公無私
[dà gōng wú sī]
指辦事公正,沒有私心。現多指從集體利益出發,毫無個人打算。
一箭雙雕
[yī jiàn shuāng diāo]
原指射箭技術高超,一箭射中兩只雕。後比喻做一件事達到兩個目的。
雙管齊下
[shuāng guǎn qí xià]
管:指筆。原指手握雙筆同時作畫。後比喻做一件事兩個方面同時進行或兩種方法同時使用。
馬革裹屍
[mǎ gé guǒ shī]
馬革:馬皮。 用馬皮把屍體裹起來。指英勇犧牲在戰場。
安步當車
[ān bù dàng chē]
安:安詳,不慌忙;安步:緩緩步行。以從容的步行代替乘車。
打草驚蛇
[dǎ cǎo jīng shé]
打草驚了草里的蛇。 原比喻懲罰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覺。後多比喻做法不謹慎,反使對方有所戒備。
別開生面
[bié kāi shēng miàn]
生面:新的面目。 原意是凌煙閣里的功臣畫像本已褪色,經曹將軍重畫之後才顯得有生氣。比喻另外創出一種新的形式或局面。
一筆勾銷
[yī bǐ gōu xiāo]
把賬一筆抹掉。比喻把一切全部取消。
招搖過市
[zhāo yáo guò shì]
招搖:張揚炫耀;市:鬧市,指人多的地方。指在公開場合大搖大擺顯示聲勢,引人注意。
初出茅廬
[chū chū máo lú]
茅廬:草房。 原比喻新露頭腳。現比喻剛離開家庭或學校出來工作。缺乏經驗。
天羅地網
[tiān luó dì wǎng]
天羅:張在空中捕鳥的網。天空地面,遍張羅網。指上下四方設置的包圍圈。比喻對敵人、逃犯等的嚴密包圍。
暗箭傷人
[àn jiàn shāng rén]
放冷箭傷害人。 比喻暗地裡用某種手段傷害人。
諱疾忌醫
[huì jí jì yī]
諱:避忌;忌:怕,畏懼。 隱瞞疾病,不願醫治。比喻怕人批評而掩飾自己的缺點和錯誤。
一鳴驚人
[yī míng jīng rén]
鳴:鳥叫。一叫就使人震驚。比喻平時沒有突出的表現,一下子做出驚人的成績。
安然無恙
[ān rán wú yàng]
恙:病。原指人平安沒有疾病。現泛指事物平安未遭損害。
煮豆燃萁
[zhǔ dòu rán qí]
燃:燒;萁:豆莖。 用豆萁作燃料煮豆子。比喻兄弟間自相殘殺。
勢如破竹
[shì rú pò zhú]
勢:氣勢,威力。 形勢就像劈竹子,頭上幾節破開以後,下面各節順著刀勢就分開了。比喻節節勝利,毫無阻礙。
大義滅親
[dà yì miè qīn]
大義:正義,正道;親:親屬。 為了維護正義,對犯罪的親屬不循私情,使受到應得的懲罰。
一意孤行
[yī yì gū xíng]
指不接受別人的勸告,頑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觀想法去做。
取而代之
[qǔ ér dài zhī]
指奪取別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 現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作威作福
[zuò wēi zuò fú]
原意是只有君王才能獨攬權威,行賞行罰。 後泛指憑借職位,濫用權力。
單刀赴會
[dān dāo fù huì]
單刀:一把刀,指一個人。 原指蜀將關羽只帶一口刀和少數隨從赴東吳宴會。後泛指一個人冒險赴約。有贊揚赴會者的智略和膽識之意。
先入為主
[xiān rù wéi zhǔ]
指先聽進去的話或先獲得的印象往往在頭腦中佔有主導地位,以後再遇到不同的意見時,就不容易接受。
罪不容誅
[zuì bù róng zhū]
誅:把罪人殺死。 罪惡極大,殺了也抵不了所犯的罪惡。
眾叛親離
[zhòng pàn qīn lí]
叛:背叛;離:離開。眾人反對,親人背離。形容完全孤立。
七擒七縱
[qī qín qī zòng]
三國時,諸葛亮出兵南方,將當地酋長孟獲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輸,不再為敵。比喻運用策略,使對方心服。
程門立雪
[chéng mén lì xuě]
舊指學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師。
塞翁失馬
[sài wēng shī mǎ]
塞:邊界險要之處;翁:老頭。比喻一時雖然受到損失,也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也指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變為好事。
蕭規曹隨
[xiāo guī cáo suí]
蕭何創立了規章制度,死後,曹參做了宰相,仍照著實行。 比喻按照前任的成規辦事。
抱薪救火
[bào xīn jiù huǒ]
薪:柴草。抱著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除災禍,結果使災禍反而擴大。
南柯一夢
[nán kē yī mèng]
形容一場大夢,或比喻一場空歡喜。
暗無天日
[àn wú tiān rì]
昏暗得看不到天上的日光。形容在反動勢力統治下社會的黑暗。
按兵不動
[àn bīng bù dòng]
按:止住。使軍隊暫不行動。現也比喻暫不開展工作。
當仁不讓
[dāng rén bù ràng]
原指以仁為任,無所謙讓。後指遇到應該做的事就積極主動去做,不推讓。
出類拔萃
[chū lèi bá cuì]
拔:超出;類:同類;萃:原為草叢生的樣子,引伸為聚集。 超出同類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不脛而走
[bù jìng ér zǒu]
脛:小腿;走:跑。 沒有腿卻能跑。比喻事物無需推行,就已迅速地傳播開去。
投鞭斷流
[tóu biān àn liú]
把所有的馬鞭投到江里,就能截斷水流。比喻人馬眾多,兵力強大。
阿諛奉承
[ē yú fèng chéng]
阿諛:用言語恭維別人;奉承:恭維,討好。曲從拍馬,迎合別人,竭力向人討好。
孤注一擲
[gū zhù yī zhì]
把所有的錢一次押上去,決一輸贏。 比喻在危急時用盡所有力量作最後一次冒險。
固若金湯
[gù ruò jīn tāng]
金屬造的城,滾水形成的護城河。形容工事無比堅固。
拔山蓋世
[bá shān gài shì]
蓋世:超越天下人,世上第一。 力能拔掉大山,形容力大勇猛,當代無比。
閉門思過
[bì mén sī guò]
過:過失。關起門來反省。
汗馬功勞
[hàn mǎ gōng láo]
汗馬:將士騎的馬賓士出汗,比喻征戰勞苦。指在戰場上建立戰功。現指辛勤工作做出的貢獻。
江東父老
[jiāng dōng fù lǎo]
江東:古指長江以南蕪湖以下地區;父老:父兄輩人。泛指家鄉的父兄長輩。
江郎才盡
[jiāng láng cái jìn]
江郎:指南朝江淹。原指江淹少有文名,晚年詩文無佳句。比喻才情減退。
鞠躬盡瘁
[jū gōng jìn cuì]
指恭敬謹慎,竭盡心力。
不寒而慄
[bù hán ér lì]
栗:畏懼,發抖。 不冷而發抖。形容非常恐懼。
孺子可教
[rú zǐ kě jiào]
指年輕人可培養。
萍水相逢
[píng shuǐ xiāng féng]
浮萍隨水漂泊,聚散不定。比喻向來不認識的人偶然相遇。
手到擒來
[shǒu dào qín lái]
擒:捉。 原指作戰一下子就能把敵人捉拿過來,後比喻做事有把握,不費力就做好了。
暗度陳倉
[àn dù chén cāng]
指正面迷惑敵人,而從側翼進行突然襲擊。 亦比喻暗中進行活動。陳倉,古縣名,在今陝西省寶雞市東,為通向漢中的交通孔道。
曲高和寡
[qǔ gāo hè guǎ]
曲調高深,能跟著唱的人就少。舊指知音難得。現比喻言論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
專橫跋扈
[zhuān hèng bá hù]
跋扈:霸道,不講理。 專斷蠻橫,任意妄為,蠻不講理。
水深火熱
[shuǐ shēn huǒ rè]
老百姓所受的災難,像水那樣越來越深,像火那樣越來越熱。 比喻人民生活極端痛苦。
專心致志
[zhuān xīn zhì zhì]
致:盡,極;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會神。
項庄舞劍
[xiàng zhuāng wǔ jiàn]
比喻說話和行動的真實意圖別有所指。同「項庄舞劍,意在沛公」
馬首是瞻
[mǎ shǒu shì zhān]
瞻:往前或向上看。 看著我馬頭的方向,決定進退。比喻追隨某人行動。
志大才疏
[zhì dà cái shū]
疏:粗疏,薄弱。指人志向大而才具不夠。
聽而不聞
[tīng ér bù wén]
聞:聽。聽了跟沒聽到一樣。形容不關心,不在意。
痛心疾首
[tòng xīn jí shǒu]
疾首:頭痛。形容痛恨到了極點。
眾怒難犯
[zhòng nù nán fàn]
犯:觸犯、冒犯。群眾的憤怒不可觸犯。表示不可以做群眾不滿意的事情。
貪得無厭
[tān dé wú yàn]
厭:滿足。 貪心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
夜以繼日
[yè yǐ jì rì]
晚上連著白天。 形容加緊工作或學習。
直言不諱
[zhí yán bù huì]
諱:避忌,隱諱。說話坦率,毫無顧忌。
外強中干
[wài qiáng zhōng gān]
干:枯竭。形容外表強壯,內里空虛。
玩物喪志
[wán wù sàng zhì]
玩:玩賞;喪:喪失;志:志氣。指迷戀於所玩賞的事物而消磨了積極進取的志氣。
眾口鑠金
[zhòng kǒu shuò jīn]
鑠:熔化。 形容輿論力量大,連金屬都能熔化。比喻眾口一詞可以混淆是非。
忠言逆耳
[zhōng yán nì ěr]
逆耳:不順耳。 正直的勸告聽起來不順耳,但有利於改正缺點錯誤。
先禮後兵
[xiān lǐ hòu bīng]
禮:禮貌;兵:武力。 先按通常的禮節同對方交涉,如果行不能,再用武力或其他強硬手段解決。
振臂一呼
[zhèn bì yī hū]
振:揮動。揮動手臂呼喊(多用在號召)。
老馬識途
[lǎo mǎ shí tú]
老馬認識路。比喻有經驗的人對事情比較熟悉。
天衣無縫
[tiān yī wú fèng]
神話傳說,仙女的衣服沒有衣縫。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麼毛病。
後來居上
[hòu lái jū shàng]
後來的超過先前的。有以稱贊後起之秀超過前輩。
一衣帶水
[yī yī dài shuǐ]
一條衣帶那樣狹窄的水。指雖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離不遠,不足以成為交往的阻礙。
班門弄斧
[bān mén nòng fǔ]
在魯班門前舞弄斧子。 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不自量力。
志在四方
[zhì zài sì fāng]
四方:天下。有遠大的抱負和理想。
鑄成大錯
[zhù chéng dà cuò]
鑄:鑄造,把金屬熔化後倒入模具內製成器物;錯:錯誤。指造成嚴重的錯誤。
斬草除根
[zhǎn cǎo chú gēn]
除草時要連根除掉,使草不能再長。比喻除去禍根,以免後患。
逐鹿中原
[zhú lù zhōng yuán]
逐:追趕;鹿:指所要圍捕的對象,常比喻帝位、政權。指群雄並起,爭奪天下。
談笑自若
[tán xiào zì ruò]
自若:跟平常一樣。指能平靜地對待所發生的情況,說說笑笑,不改常態。
任重道遠
[rèn zhòng dào yuǎn]
任:負擔;道:路途。擔子很重,路很遠。比喻責任重大,要經歷長期的奮斗。
任人唯賢
[rèn rén wéi xián]
賢:有德有才的人。 指用人只選有德有才的人。
債台高築
[zhài tái gāo zhù]
形容欠債很多。
置之度外
[zhì zhī dù wài]
度:考慮。放在考慮之外。指不把個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
緣木求魚
[yuán mù qiú yú]
緣木:爬樹。爬到樹上去找魚。比喻方向或辦法不對頭,不可能達到目的。
有志者事竟成
[yǒu zhì zhě shì jìng chéng]
只要有決心,有毅力,事情終究會成功。
開卷有益
[kāi juàn yǒu yì]
開卷:打開書本,指讀書;益:好處。 讀書總有好處。
焚書坑儒
[fén shū kēng rú]
焚:燒;坑:把人活埋;儒:指書生。 焚毀典籍,坑殺書生。
青雲直上
[qīng yún zhí shàng]
青雲:指青天;直上:直線上升。指迅速升到很高的地位。
生吞活剝
[shēng tūn huó bō]
原指生硬搬用別人詩文的詞句。 現比喻生硬的接受或機械的搬用經驗、理論等。
傾國傾城
[qīng guó qīng chéng]
傾:傾覆;城:國。原指因女色而亡國。後多形容婦女容貌極美。
四分五裂
[sì fēn wǔ liè]
形容不完整,不集中,不團結,不統一。
怒發沖冠
[nù fà chōng guān]
指憤怒得頭發直豎,頂著帽子。形容極端憤怒。
樂極生悲
[lè jí shēng bēi]
高興到極點時,發生使人悲傷的事。
七步成詩
[qī bù chéng shī]
稱人才思敏捷。
多行不義必自斃
[ō xíng bù yì bì zì bì]
壞事干多了,結果是自己找死。
置之死地而後生
[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shēng]
原指作戰把軍隊布置在無法退卻、只有戰死的境地,兵士就會奮勇前進,殺敵取勝。後比喻事先斷絕退路,就能下決心,取得成功。
上下其手
[shàng xià qí shǒu]
比喻玩弄手法,串通做弊。
安居樂業
[ān jū lè yè]
安:安定;樂:喜愛,愉快;業:職業。 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勞動。
門可羅雀
[mén kě luó què]
羅:張網捕捉。大門之前可以張起網來捕麻雀。形容十分冷落,賓客稀少。
殺妻求將
[shā qī qiú jiàng]
春秋時,吳起殺掉妻子以求得到魯國的信任和重用。比喻為了追求名利而不惜做滅絕人性的事。
老當益壯
[lǎo dāng yì zhuàng]
當:應該;益:更加;壯:雄壯。 年紀雖老而志氣更旺盛,干勁更足。
拋磚引玉
[pāo zhuān yǐn yù]
拋出磚去,引回玉來。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見或作品引出別人更好的意見或好作品。
十面埋伏
[shí miàn mái fú]
意思是設伏兵於十面以圍殲敵軍。
望洋興嘆
[wàng yáng xīng tàn]
望洋:仰視的樣子。 仰望海神而興嘆。原指在偉大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渺小。現多比喻做事時因力不勝任或沒有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
秦晉之好
[qín jìn zhī hǎo]
春秋時,秦晉兩國不止一代互相婚嫁。 泛指兩家聯姻。
罄竹難書
[qìng zhú nán shū]
罄:盡,完;竹:古時用來寫字的竹簡。形容罪行多得寫不完。
舍我其誰
[shě wǒ qí shuí]
舍:除了。 除了我還有哪一個?形容人敢於擔當,遇有該做的事,決不退讓。
青出於藍
[qīng chū yú lán]
青:靛青;藍:蓼藍之類可作染料的草。青是從藍草里提煉出來的,但顏色比藍更深。比喻學生超過老師或後人勝過前人。
身體力行
[shēn tǐ lì xíng]
身:親身;體:體驗。親身體驗,努力實行。
窮則思變
[qióng zé sī biàn]
原指事物到了盡頭就要發生變化。現指在窮困艱難的時候,就要想辦法改變現狀。
趨炎附勢
[qū yán fù shì]
趨:奔走;炎:熱,比喻權勢。 奉承和依附有權有勢的人。
③ 歷字開頭的成語大全
歷井捫天
歷歷可見
歷歷落落
歷歷在耳
多歷年所
隔年皇歷
交臂歷指
歷歷在目內
歷歷可數
蓬頭歷齒容
再接再歷
多歷年稔
過都歷塊
久歷風塵
來歷不明
歷兵秣馬
歷兵粟馬
歷精更始
歷精圖治
歷精為治
歷久彌堅
歷歷可辨
歷日曠久
歷世摩鈍
歷世磨鈍
捫參歷井
崎嶔歷落
身歷其境
嶔崎歷落
無冬歷夏
欹嶔歷落
優賢揚歷
優賢颺歷
逾年歷歲
歷歷可考
崟崎歷落
④ 成語大全:怒發沖冠的歷史人物是誰
怒發沖冠的歷史人物是藺相如(戰國時趙國大臣,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回家。)
【成語】:怒答發沖冠
【拼音】:nù fà chōng guān
【解釋】:指憤怒得頭發直豎,頂著帽子。形容極端憤怒。
【出處】:《莊子·盜跖》:「盜跖聞之大怒,目如明星,發上指冠。」《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
【示例】:~,憑欄處,瀟瀟雨歇。 ★宋·岳飛《滿江紅》詞
【近義詞】:大發雷霆、怒形於色、怒火中燒
【反義詞】:喜不自勝、欣喜若狂、喜形於色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秦昭襄王為得到趙國的和氏璧,便允諾趙惠王以15座城池交換。迫於秦國勢力,趙王派藺相如帶和氏璧去交換,秦王閉口不談城池的事,藺相如用計奪回和氏璧,並怒發沖冠地說:「如果不以城池交換,我就與和氏璧同歸於盡。」
⑤ 歷史成語大全
【破釜沉舟】公元前206年的巨鹿之戰,當時項羽大敗章邯。這場戰爭有兩個意義:一是消滅了秦軍主力,農民軍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二是項羽由一個將軍一躍成為聯軍統帥,戰爭開始由滅秦之戰逐漸向楚漢戰爭轉變。
【堅壁清野】這個成語出自《三國志·魏書·荀傕(yù)傳》。
東漢末年,曹操在鎮壓黃巾軍佔領了兗(yǎn)州地區後,雄心勃勃地准備奪取徐州要地。
那時,潁川潁陽(今河南許昌)有個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為避董卓之亂遷居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他看出袁紹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門下。曹操大喜,任命他為司馬。從此,他跟隨曹操南征北戰,出謀劃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謙病死,死前將徐州讓給了劉備。消息傳來,曹操奪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著要出兵徐州。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說道:「當年漢高祖保住關中,光武帝劉秀據有河內,他們都有一個鞏固的根據地,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所以成了大業。如今將軍不顧兗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兗州的軍隊留多了,則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呂布此時乘虛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兗州。最後,一定是弄得兗州盡失,徐州未取。」他還指出,「眼下正值麥收季節,聽說徐州方面已組織人力,搶割城外的麥子運進城去。這說明他們已有了准備,一旦有風聲傳來,他們必然會加固防禦工事,轉移全部的物資,一切准備就緒迎擊我們(原文為:『今東方皆以收麥,必堅壁清野以待將軍』)。這樣,你的兵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麼東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軍隊就會不戰自潰。」
曹操聽了荀傕的話,十分佩服,從此集中兵力,很快打敗了呂布。後來,又打敗了劉備,占據了徐州。
「堅壁清野」:堅壁,是加固城牆和堡壘;清野,是將野外的糧食、財物收藏起來。加固防禦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資全部轉移,叫敵人既打不進來,又搶不到一點東西,因而站不住腳。這是對付優勢之敵的一種作戰方法。
【揭竿而起】這個成語出自西漢賈誼的《過秦論》,講的是秦末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的事情。
公元前209年7月,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的地方官派出兩名差官押著九百名貧民壯丁,到漁陽(今北京市密雲縣)去防守邊疆。這兩個差官又從壯丁里挑選出兩個身強力壯的人作屯長,讓他們再去管理其餘的壯丁。這兩個屯長一個叫陳勝(字涉),是個雇農;另一個叫吳廣,是個貧農。他倆原來並不認識,現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運,很快就使他們成了好朋友。
陳勝、吳廣一行往北拚命趕路,一點也不敢耽誤。因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誤了日期,是要砍頭的。可是,他們剛剛走了幾天,才到大澤鄉(今安徽宿縣西南),正趕上下大雨,只好扎了營,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個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誤了,陳勝同吳廣商量,說:「咱們即便走,誤了日期,也是死;逃,給官府抓住,也是個死。反正是個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為老百姓除害。」
吳廣也是個有見識的人。他同意了陳勝的意見,並商定借著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蘇和深得群眾擁戴的原楚國大將項燕(項羽的祖父)的名頭,以號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於是陳勝和吳廣就帶著幾個心腹首先把那兩個差官砍死,然後提著他們的頭,向大家講明了不起義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這幾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願豁出性命跟著陳勝、吳廣一塊兒干。大夥砍伐樹木為兵器,高舉竹竿為旗幟,對天起誓,同心協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將項燕報仇。大家還公推陳勝、吳廣做首領,一下子就把大澤鄉佔領了。大澤鄉的農民一聽陳勝、吳廣他們起來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紛紛拿著鋤頭、鐵耙、扁擔、木棍來營里投軍。
人們將「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簡化成「揭竿而起」這個成語,比喻高舉義旗,起來反抗。多泛指人民起義。
【朝秦暮楚】
拼音: zhāo qín mù chǔ
典故: 戰國時期,秦楚兩個諸侯大國相互對立,經常作戰。有的諸侯小國為了自身的利益與安全,時而傾向秦,時而傾向楚。比喻人反復無常。
出處: 宋·晁補之《雞肋集·北渚亭賦》:「托生理於四方,固朝秦而暮楚。」
例子: 嘆~,三載依劉。(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九出)
【圍魏救趙】公元前353年,魏國圍攻趙國,齊國派田忌率軍救趙。田忌乘魏國空虛而引兵攻魏,魏軍回救本國,齊軍乘其疲憊,大敗魏軍,趙國因而解圍。
【出奇制勝】戰國時期,齊國將領田單用火牛陣出擊燕軍,使燕軍大敗。這就是孫子兵法勢篇中「凡戰者,以奇勝。」
【兵荒馬亂】
bīng huāng mǎ luàn 成語典故: 荒、亂:指社會秩序不安定。形容戰爭期間社會混亂不安的景象。
成語出處: 元·無名氏《梧桐葉》第四折:「那兵荒馬亂,定然遭驅被擄。」 例句: 此時四處兵荒馬亂,朝秦暮楚,我勉強做了一部《舊唐書》,那裡還有閑情逸志弄這筆墨。」(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一回)
【兵戎相見】
bīng róng xiāng jiàn 成語典故: 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見。指用戰爭解決問題。
【烽火連年】
fēng huò lián nián 成語典故: 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比喻戰火或戰爭。指戰火連年不斷。
成語出處: 元·戴良《九靈山房集·二四·登大牢山》:「那堪回首東南地,烽火連年警報聞。」
【窮兵黷武】
qióng bīng dú wǔ 成語典故: 窮:竭盡;黷:隨便,任意。隨意使用武力,不斷發動侵略戰爭。形容極其好戰。
成語出處: 《三國志·吳書·陸抗傳》:「而聽諸將徇名,窮兵黷武,動費萬計,士卒雕瘁,寇不為衰,見我已大病矣。」
【枕戈寢甲】
zhěn gē qǐn jiǎ 成語典故: 枕著戈、穿著鎧甲睡。形容經常生活在戰爭之中。
成語出處: 《晉書·赫連勃勃載記》:「朕無拔亂之才,不能弘濟兆庶,自枕戈寢甲,十有二年,而四海未同。遺寇尚熾。」
【禍結兵連】
huò jié bīng lián 成語典故: 結:相聯;兵:戰爭;連:接連。戰爭接連不斷,帶來了無窮的災禍。
成語出處: 《漢書·匈奴傳》:「雖有克獲之功,胡輒報之,兵連禍結,三十餘年。」 例句: 一去故鄉音耗絕,禍結兵連,嬌鳳雛鸞沒信傳。(元·無名氏《梧桐雨》第一折)
【化干戈為玉帛】
huà gān gē wéi yù bó 成語典故: 比喻使戰爭轉變為和平。
成語出處: 《淮南子·原道訓》:「昔者夏鯀作三仞之城,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壞城平池,散財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賓服,四夷納職,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
【龍血玄黃】
lóng xuě xuán huáng 成語典故: 比喻戰爭激烈,血流成河。
成語出處: 《易·坤》:「龍戰於野,其血玄黃。」
【草木皆兵】
東晉時代,秦王苻堅控制了北部中國。公元383年,苻堅率領步兵、騎兵90萬,攻打江南的晉朝。晉軍大將謝石、謝玄領兵8萬前去抵抗。苻堅得知晉軍兵力不足,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
誰料,苻堅的先鋒部隊25萬在壽春一帶被晉軍出奇擊敗,損失慘重,大將被殺,士兵死傷萬余。秦軍的銳氣大挫,軍心動搖,士兵驚恐萬狀,紛紛逃跑。此時,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見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晉軍的士兵一樣。苻堅回過頭對弟弟說:「這是多麼強大的敵人啊!怎麼能說晉軍兵力不足呢?」他後悔自己過於輕敵了。
出師不利給苻堅心頭蒙上了不祥的陰影,他令部隊靠淝水北岸布陣,企圖憑借地理優勢扭轉戰局。這時晉軍將領謝玄提出要求,要秦軍稍往後退,讓出一點地方,以便渡河作戰。苻堅暗笑晉軍將領不懂作戰常識,想利用晉軍忙於渡河難於作戰之機,給它來個突然襲擊,於是欣然接受了晉軍的請求。
誰知,後退的軍令一下,秦軍如潮水一般潰不成軍,而晉軍則趁勢渡河追擊,把秦軍殺得丟盔棄甲,屍橫遍地。苻堅中箭而逃。
【勢如破竹】三國末年,晉武帝司馬炎滅掉蜀國,奪取魏國政權以後,准備出兵攻打東吳,實現統一全中國的願望。他召集文武大臣們商量滅大計。多數人認為,吳國還有一定實力,一舉消滅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夠的准備再說。
大將杜預不同意多數人的看法,寫了一道奏章給晉武帝。杜預認為,必須趁目前昊國衰弱,忙滅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實力就很難打敗它了。司馬炎看了杜預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張華徵求意見。張華很同意杜預的分析,也勸司馬炎快快攻打吳國,以免留下後患。於是司馬炎就下了決心,任命杜預作征南大將軍。公元279年,晉武帝司馬炎調動了二十多萬兵馬,分成六路水陸並進,攻打吳國,一路戰鼓齊鳴,戰旗飄揚,戰士威武雄壯。第二年就攻佔了江陵,斬了吳國一員大將,率領軍隊乘勝追擊。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吳軍聽到風聲嚇破了膽,紛紛打開城門投降。司馬炎下令讓杜預從小路向吳國國都建業進發。此時,有人擔心長江水勢暴漲,不如暫收兵等到冬天進攻更有利。杜預堅決反對退兵,他說:「現在趁士氣高漲,鬥志正旺,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勢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樣,劈過幾節後竹子就迎刃破裂),一舉攻擊吳國不會再費多大力氣了!」 晉朝大軍在杜預率領下,直沖向吳都建業,不久就攻佔建業滅了吳國。晉武帝統一了全國。
【如火如荼】
春秋時代末期,吳國國王夫差連續征服了越國、魯國和齊國,雄心勃勃,又繼續向西北進軍,打算一鼓作氣征服晉國。
可正在這個時候,越王勾踐抄了吳王的後路。他帶領軍隊一直打到吳國的國都姑蘇(蘇州),又派人馬占據淮河,把吳王的退路切斷了。
這消息給吳王夫差當頭潑了一盆冷水,他非常震驚,立即召集文臣武將商量對策。大家說,現在退回去等於兩關打了敗仗,還會兩頭挨打;如果能打敗晉國,就等於在諸候國中當定了霸主,再回去收拾越王勾踐也不算晚。
大主意已經拿定,當務之急是盡快征服晉國。考慮再三,決定出奇制勝。
一天傍晚,吳王下達了命令。全軍將士吃得飽飽的,馬也喂足了草料。從全軍中挑出三萬精兵強將。每一萬人擺成一個方陣,共擺三個方陣。每個方陣橫豎都是一百人。每一行排頭的都是軍官司。每十行,也就是一千人,由一個大夫負責。每項一個方陣由一名將軍率領。中間的方陣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幟,白弓箭,由吳王自己掌握,稱為中軍;左邊的方陣,紅盔紅甲、紅衣服、紅簡直就像深不可測;右邊的方陣則一水兒黑色。半夜出發,黎明時分到達離晉軍僅有一里路的地方。天色剛剛顯出亮色,吳軍鼓聲大作,歡呼之聲震天動工地。
晉軍從夢中醒來,一看吳軍那三個方陣和聲威氣勢,簡直都驚呆了:那白色方陣,「望之如荼」——像開滿白花的茅草地;那紅色方陣,「望之如火」——如像熊熊燃燒的火焰;而那黑色的方陣,簡直就象深不可測的大海。
【退避三舍】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一夫當關】 故事:《史記》載:公元前207年劉邦入咸陽,「守函谷關,項羽至,不得入。」函谷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形勢,由此可見。古代,還有幾個與函谷關有聯系的成語故事。
【圍魏救趙】公元前353年,魏國圍攻趙國,齊國派田忌率軍救趙。田忌乘魏國空虛而引兵攻魏,魏軍回救本國,齊軍乘其疲憊,大敗魏軍,趙國因而解圍。
【出奇制勝】戰國時期,齊國將領田單用火牛陣出擊燕軍,使燕軍大敗。這就是孫子兵法勢篇中「凡戰者,以奇勝。」
【四面楚歌】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於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裡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楚人這么多呢?」說著,心裡已喪失了鬥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裡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兒,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馬革裹屍】
東漢馬援自南方還軍,故人多迎勞他,號稱有計謀的孟冀也向他祝賀。馬援說:"你怎麼也同一般人一樣呢?方向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我想自請擊之,男兒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卧床上死在兒婦女婢中呢?"見《後漢書·馬援傳》。後以"馬革裹屍"等指為國而戰死沙場。清張貸《西湖夢尋·岳王墳》:"但恨和一成,國家日削,大丈夫不能以馬革裹屍報君父,是為嘆耳!」
戰無不克: 攻戰沒有不取勝的。形容強大無比,可以戰勝一切。
出處:清·昭槤《嘯亭續錄·轉庵和尚》:「將軍之事吳王亦至矣,為之闢地攻城,戰無不克,數月之間招來數郡。」
百戰百勝: 每戰必勝。形容所向無敵。
出處:《孫子·謀攻》:「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
百戰不殆: 經歷許多次戰役,都沒有遭到危險。形容善於用兵。
出處:《孫子·謀攻》:「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
連戰皆捷: ①打仗接連取得勝利。②今多指體育比賽或考試等接連取得好成績。
屢戰屢敗: 屢:多次。多次打仗多次失敗。
出處:《晉書·桓溫傳》:「殷浩至洛陽修復園陵,經涉數年,屢戰屢敗,器械都盡。」
速戰速決: 用快速的戰術結束戰局。也比喻用迅速的辦法完成任務。
出處:老舍《四世同堂》五一:「戰爭已拖了一年多,而一點看不出速戰速決的希望。」
血戰到底: 血戰:非常激烈地拚死地戰斗。指激烈戰斗到最後時刻。
出處:唐·杜甫《送靈州李判官》詩:「血戰乾坤赤,氛迷日月黃。」
以戰去戰: 用戰爭消滅戰爭。
出處:《商君書·畫策》:「故以戰去戰,雖戰可也。」
背城一戰: 背:背向。在自己城下和敵人決一死戰。多指決定存亡的最後一戰。
出處:《左傳·成公二年》:「請收合余燼,背城借一。」
背水一戰: 背水:背向水,表示沒有退路。比喻與敵人決一死戰。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
短兵接戰: 短兵:刀劍等短兵器;接:交戰。指近距離搏鬥。比喻面對面地進行激烈的斗爭。
出處:《三國志·魏志·典韋傳》:「韋被數十創,短兵接戰,賊前搏之。」
各自為戰: 各自成為獨立的單位進行戰斗。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
孤軍奮戰: 奮戰:盡全力地戰斗。孤立無助的軍隊單獨對敵作戰。也比喻一個人或一個集體無人支援、幫助的情況下努力從事某項斗爭。
出處:《魏書·趙瑕傳》:「思祖率彭沛之眾望陣奔退,瑕孤軍奮擊,獨破仙琕。」《隋書·虞慶則傳》:「由是長儒孤軍奮戰,死者十八九。」
決一死戰: 決:決定;死:拚死。對敵人拚死決戰。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三回:「來日盡驅百姓當先,以軍繼其後,與曹操決一死戰。」
明恥教戰: 教導士兵作戰,使他們知道退縮就是恥辱,因而能夠奮勇向前,殺敵取勝。
出處:《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明恥教戰,求殺敵也。」
南征北戰: 形容轉戰南北,經歷了許多戰斗。
出處:唐·柳宗元《封建論》:「歷於宣王,挾中興復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魯侯之嗣。」
能征慣戰: 形容作戰經驗豐富,很能打仗。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足智多謀之士,能征慣戰之將,何止一二千人。」
休兵罷戰: 休、罷:停止。停止或結束戰爭。
出處:元·孔文卿《東窗事犯》楔子:「只不過休兵罷戰還朝呵,是我暗暗地自思尋。」
浴血奮戰: 形容頑強地拚死戰斗。
出處:杜鵬程《保衛延安》第六章一:「戰士們在這十五晝十五夜中,不是浴血奮戰就是急行軍轉移。」
春秋無義戰: 春秋時代沒有正義的戰爭。也泛指非正義戰爭。
出處:《孟子·盡心下》:「孟子曰:『春秋無義戰。』」
驍勇善戰: 勇猛,善於戰斗。
出處:《南齊書·戴僧靜傳》:「其黨輔國將軍孫曇瓘驍勇善戰,每盪一合,輒大殺傷,官軍死者百於人。」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馬革裹屍、赤膊上陣、烏合之眾、四面楚歌、用兵如神、有勇無謀、全民皆兵、聲東擊西、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堅壁清野、揭竿而起、圍魏救趙、四面楚歌、作壁上觀、暗渡陳倉、城下之盟、五十步笑百步、殺身成仁、紙上談兵、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步步為營。望梅止渴、運疇帷幄、一鼓作氣、再衰三竭、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打草驚蛇、有勇無謀、全民皆兵、聲東擊西、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堅壁清野、揭竿而起、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圍魏救趙,聲東擊西,四面楚歌,腹背受敵,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紙上談兵,合縱連橫,老馬識途,霸王別姬,
破釜沉舟。作壁上觀,暗渡陳倉,城下之盟,五十步笑百步,殺身成仁,步步為營,望梅止渴,運疇帷幄,一鼓作氣,再衰三竭,餘勇可賈。馬革裹屍,烏合之眾,揭竿而起,槍林彈雨;硝煙彌漫;刀光劍影;金戈鐵馬;炮火連天;血肉橫飛, 胡服騎射,紙上談兵,邯鄲學步、負荊請罪、完璧歸趙、毛遂自薦,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草木皆兵、馬革裹屍、赤膊上陣、烏合之眾、打草驚蛇、四面楚歌、用兵如神、有勇無謀、全民皆兵、聲東擊西、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堅壁清野、揭竿而起、破釜沉舟、圍魏救趙、作壁上觀、暗渡陳倉、城下之盟、五十步笑百步、殺身成仁、紙上談兵、風聲鶴唳、步步為營。望梅止渴、運疇帷幄、一鼓作氣、再衰三竭。餘勇可賈、知彼知己,百戰不殆、腹背受敵、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欲蓋彌彰:約旦等國政府既屈服於美國的壓力,象徵性地驅逐伊外交官,又聲稱該舉動與美國無關。
欲速則不達:美英聯軍企圖以零傷亡速勝,結果被證明是妄想。
全民皆兵:指伊拉克。有近千萬的槍支分發到了平民手中。
同仇敵愾:美英雖打著解放伊人民的幌子,無奈伊人民不肯領情,仍將它們視為可惡的入侵者。
弄巧成拙:美欲在正式開戰前依居情報將伊首腦消滅,便先行轟炸鎖定目標後即提前宣布開戰,結果因傖促開戰反而拖延了戰事。
義無反顧:美威脅敘利亞要其慎重考慮立場,以免麻煩;敘答要堅決站在伊人民一邊反對侵略。
池魚之殃:伊周邊諸國不時為美失控導彈誤傷,憤憤不平而又無法可想。
力不從心:自前蘇聯解體俄羅斯國力已大不如前,雖想捍衛在伊的巨大利益而無此能力。
人窮志短:指埃及、約旦、土耳奇等國。美英要求它們學狗叫(發不利於伊的聲音),即給予美元,叫得越響則給錢越多。
憂心忡忡:指土耳奇。美為戰事順利而扶植伊庫爾德族,該族壯大後必然要鬧獨立,土境內的庫爾德族肯定會響應。
舉步惟艱:作為聯合國秘書長的安南面對伊戰事,極難做出任何決定。
無所作為:聯合國連一個聲討入侵的決議也不能夠作出。
口說無憑:美土會談之美方許諾。
內外交困:英國首相布萊爾以辭職相威脅得以派兵海灣,速勝不得時內外壓力陡增。
左右為難:土耳奇既想跟從美國撈些好處,又害怕伊庫爾德人做大影響己國內的該族人鬧獨立。
表裡不一:阿拉伯諸國。政府為表,最多給伊以口頭支持;民眾為里,很短時間里就有數千志願者進入伊拉克去共同對入侵者作戰。
同歸於盡:伊拉克上演的小型「神風敢死隊」。
忽略不計:聯軍雖說有多國,但美英部隊佔了九成九,其餘諸國只是象徵性的,故可忽略。
左右討好:一些國家既派些許兵討好美國,又宣布給伊人道主義援助。
隔岸觀火:以色列小心翼翼注視戰局,防備戰火燒到自己的土地上,同時想著如何趁機獲得伊的滾滾石油。
喜出望外:美軍進攻巴格達,原膽戰心驚地准備接受一場殘酷的短兵相接,不料沒遇任何抵抗便抵達市中心,並很快佔領全城。
謊話連篇:美英新聞發言人第一天的說法常常第二天就為事實或自己的新說法所否認。
唇齒相依:與伊接壤諸國中,不乏明中暗中協助美英的,它們忘了唇亡齒寒的道理。
短兵相接:指伊大肆渲染的巷戰,結果並未發生。
趁火打劫:伊社會的不良分子及對原政權的反對分子趁原政權瓦解的權力真空期,大肆搶劫。
張牙舞爪:自伊政權兵敗如山倒以來,美一再威脅伊周圍鄰國,甚至欲將敘利亞作為下一個打擊目標。
金蟬脫殼:薩達姆自開戰以來,雖頻頻以各種形式露面,但可能都是假借的,真身或早已在阿拉伯世界如葉門、阿爾及利亞這類反美國家裡了。
一廂請願:美國想通過推翻薩達姆政權來建一個美國模式的新政權,作為阿拉伯世界的樣板。誰肯仿效?
⑥ 歷史成語大全
《半途而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半路上就停了下來﹔比喻做事沒有恆心,有始無終。】
從前,有個讀書人叫羊子,離家去遠方拜師求學,可是過了一年就回來了。他的妻子正在織布,見丈夫回來,便問﹕」你完成學業了嗎﹖」羊子回答說﹕」沒有。我非常想念你,所以回來看看。」
妻子一聽,很生氣,就拿了一把剪刀對羊子說﹕」你看,這用繭做成的絲線,由織布機一絲一線地編織起來,日積月累才能織出成匹的絹布。現在我如果把它剪斷,豈不是前功盡棄,白費了時日﹗你出外求學也是這樣,知識要日積月累,假如學到半途而停止,不是和剪斷絲線一樣嗎﹖」羊子聽了妻子的話很感動,於是重新出外求學,一去七年,直到完成學業才回來。
出自《列子》
問題﹕為了追求學問而同家人分居七年﹐你認為這樣作值得嗎﹖理智嗎﹖
《杯弓蛇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牆上的弓在酒杯里的影子當做一條蛇。比喻由疑心引起恐懼。例:他上過這次當以後,就杯弓蛇影,對誰都不相信了。】
從前有一個叫樂廣的人。有一次,他請一位好朋友來家中喝酒。可是這位朋友酒喝得很少,好像有什麼心事,不一會,便告別回家了。
這個朋友回家以後,就生病了。看了醫生,吃了葯,都沒有用。樂廣聽到這個消息,就去看望這個朋友,問他怎麼會生病的。朋友吞吞吐吐地說﹕」那天在你家喝酒的時候,我彷佛看見酒杯里有一條小蛇在動,我喝了那杯酒,心裡非常害怕回到家裡就得病了。
樂廣聽了,感到很奇怪。他回到家中,檢查了原來喝酒的地方,發現牆上掛著一把弓,那弓的影子落在杯子里,看上去就像一條小蛇。於是他又把那位朋友請來,當場作了試驗給他看,那位朋友恍然大悟,病也就痊癒。
問題﹕這個朋友的病﹐按照現代的醫學理論﹐算什麼病﹖
《鞭長莫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鞭子再長,也打不到(馬肚子上)﹔比喻力量所不能做到的事。例﹕他雖然很替自己的朋友擔心﹐可是相隔萬里﹐實在是鞭長莫及﹐幫不上忙。】
公元前594年,楚國攻打宋國。宋文公派大夫樂嬰去晉國求援。晉景公召集大臣商議,准備出兵援救,大夫伯宗勸阻說﹕」我們不能出兵。古話說﹕雖鞭之長,不及馬腹,我們哪裡管得著楚國的事呢﹖不如暫不出兵,且等楚國國勢衰退以後再說吧。」
晉景公聽了伯宗的話,就另外派了一位大夫到宋國去安慰一番,並沒有援助宋國。
出自《左傳》
問題﹕設想一下鞭子為什麼打不到馬肚子﹖
《賓至如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客人像回到自己的家一樣﹔形容客人受到很好的招待。例﹕這個賓館的服務質量很好﹐旅客們都感到賓至如歸﹐非常贊賞。】
春秋時,鄭國子產奉鄭簡公之命,出訪晉國。晉平公擺出大國架子,沒有迎接他。子產就命令隨行人員把晉國的賓館圍牆拆掉,把車馬開進去。晉國大夫士文伯責備子產說﹕」我國為保證諸侯來賓的安全,所以修了賓館,築了高牆。現在你們把牆拆了,來賓的安全由誰負責﹖」子產回答說﹕」我們鄭國小,所以要按時前來進貢。這次貴國國君沒有空閑接見我們。我們帶來的禮物既不敢冒昧獻上,又不敢讓這些禮物日曬夜露。我聽說從前晉文公做盟主時,接待諸侯來賓並不這樣。那時賓館寬敞漂亮,諸侯來了,像到家裡一樣。而今,你們的離宮寬廣,賓館卻像奴隸住的小屋,門口窄小,連車子都進不去﹔客人來了不知什麼時候才能被接見。這不是有意叫我們為難嗎﹗」
士文伯回去向晉平公報告。晉平公自知理虧,便向子產認錯道歉,並立刻下令興工,重修賓館。
問題﹕戰國時期的外交活動有什麼特點﹖
《病入膏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與膏肓(gao1huang1,膈膜)之間的病﹔比喻事態嚴重,無法挽救。例﹕這個國家的政治腐敗已經到了病入膏肓的程度。】
春秋時,晉公患重病,派人到秦國請醫生。秦桓公派了一位名叫緩的名醫去診治。在緩還未到之前,晉景公做了個夢,夢見兩個小孩在談話。一個說﹕「來人是個醫術高明的醫生,恐怕要傷害我們,我們該逃往哪裡﹖「另一個回答說﹕」我們躲在膏肓的下面,看他能把我們怎樣﹖」緩到了之後,給晉公作了檢查,然後搖搖頭說﹕」你的病已發展到膏肓的下面了,用火炙的辦法不行,用針剌也剌不到患處,服湯葯力達不到,實在是無法醫治了。」晉景公嘆了口氣,說﹕」緩是一位名不虛傳的醫生。」於是賞給了緩一筆厚禮,送他回國。不久,晉景公果然病逝。
問題﹕這篇故事中提到了那些中醫的醫療手段﹖
《伯樂識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伯樂能夠識別馬。比喻善於識別和發現真正的人才。例:這個公司的主管善於使用人才,大家都稱贊他伯樂識馬。】
伯樂是傳說中的相馬(horse-judging)專家。有一次,他在路上看到一匹老馬拖著沉重的車子,在彎曲的山路上艱難地走著。它的尾巴下垂著,蹄子磨破了,滿身都是汗水,樣子十分可憐。伯樂卻一眼就認出這是一匹千里馬。他替這匹馬沒有受到很好的待遇而感到難過,就撲到馬身上傷心地哭了,又脫下自己的衣服,蓋在老馬身上。老馬也低下頭來,靠在伯樂身上,仰起頭大聲叫喚,它知道自己遇到了了解自己的人。
問題﹕你認為人和動物之間能交流感情嗎﹖
《不恥下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以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形容謙虛好學。例﹕一個人只要不恥下問﹐就能從別人那裡學到很多東西。】
春秋時,衛國大夫孔圉(yu3)死了,被大家稱為「文」,孔子的學生子夏問孔子道﹕」孔圉天資聰明而又勤奮好學,他不認為向地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請教,是件羞恥的事,所以他死後給他這個稱號。」
出自《論語》
問題﹕你還知道那些關於孔子的故事﹖
《出爾反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怎樣對待人家,人家也怎樣對待你﹔現在用來比喻言行前後矛盾,反復無常。例﹕一個出爾反爾的人得不到別人的信任。】
戰國時,鄒國同魯國打仗,鄒國打敗了。鄒穆公對孟子說﹕」這次戰斗,我的官吏死了三十人,而百姓卻沒有一個去援救的,這些百姓實在可恨極了。殺了他們吧,殺不了那麼多﹔不殺吧,他們又是那樣可惡。你看,該怎麼辦才好呢﹖」
孟子回答說﹕」在飢荒的歲月里,你的百姓有的餓死了,有的逃荒在外,可是在你的谷倉里堆滿了糧食,庫房裡堆滿了財物。你的官吏也不來報告,這是官吏們不關心人民疾苦的表現。曾子曾經說過﹕『當心啊﹗當心啊﹗你怎樣對待人家,人家也怎樣對待你。』你們平時不管百姓死活,遇到機會,他們自然要報復。您不要責怪他們吧﹗如果做國君的愛護百姓,百姓就會愛護他,並且願意為他出力,甚至犧牲生命。」
出自《孟子》
問題﹕」爾」在」出爾反爾」中是什麼意思﹖
《出奇制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出奇計以取得勝利﹔比喻用別人意想不到的方法制服了對手。例﹕波斯灣戰爭中美國軍隊出奇制勝﹐很快取得了勝利。】
戰國時,燕國國君昭王派大將樂毅率兵攻打齊國。樂毅足智多謀,很快就打下了齊國的七十多個城。只有即墨城和呂城未被攻下。即墨城居民推選一個叫田單的人擔任守城指揮。這時燕昭王已去世,他的兒子惠王繼承了王位。田單想,燕軍強大,光憑勇敢是難以取勝的。於是他就派人到燕國,散布樂毅看不起惠王的流言。惠王得知後,非常生氣,撤換了樂毅。田單利用這一時機,襲擊燕軍。他徵集了一千多頭牛,在它們的背上披上畫有龍紋的紅綢,在牛的角上綁上鋒利的尖刀,在牛的尾巴上紮上用油浸泡過的蘆葦。一天夜間,田單挑選了五千名精壯的士兵,他們跟在牛的後面,點起火來。這群牛帶著烈焰,向燕軍兵營狂奔而去。燕軍兵營頓時起火。燕軍驚恐萬狀,四處潰逃,齊軍大勝,收復失去的土地。
西漢司馬遷在他撰寫的《史記》中,認為田單的這次勝利,是軍事上出奇制勝的典範。
出自《史記》
問題﹕說一個你知道的出奇制勝的故事。
《唇亡齒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嘴唇沒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比喻利害關系十分密切。例﹕這兩個盟國互相依靠﹐有著唇亡齒寒的利害關系。】
晉國舉兵攻打號國,但晉軍要開往號國必須通過虞國的國境。於是,晉國的國君獻公用美玉和駿馬,做為禮物,送給虞國,要求借路。
虞王身邊的一位臣子宮子奇勸虞王說﹕」不要答應他們﹗虞國和號國好像嘴唇和牙齒一樣,互相關聯著。嘴唇沒有了,牙齒豈能自保﹖如果借路去攻打號國,號國滅亡了,我們虞國也會跟著被滅掉。」
虞王不聽,接受了晉國的禮物,同意晉軍通過。晉軍攻取了號國之後﹐回國的路上又把虞國也順便滅掉了。虞公被俘,美玉和駿馬,仍然回到了晉獻公的手裡。
出自《左傳》
問題﹕晉國的消滅虞國﹐是不是正義的﹖
《從容不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不慌不忙,非常鎮靜。例﹕他的演說從容不迫﹐有聲有色﹐非常能吸引人。】
戰國時,哲學家莊子,有一次和他的好友惠子在濠水橋上觀魚。莊子說﹕」看魚在水裡從容不迫地游盪,這是魚的快樂啊﹗」惠子問﹕」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莊子反問道﹕」你又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想的,但你總不是魚,不可能知道魚的快樂卻是無疑的。」最後,莊子解釋說﹕」你問我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可見你已經知道我是曉得魚的快樂的。至於我為什麼知道,那是因為我到了濠水橋上,看見魚在水中悠遊,所以覺得魚很快樂。」
出自《莊子》
問題﹕你覺得他們兩個誰更有道理﹖莊子還是惠子﹖
《大材小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的材料用在小處﹔比喻使用不適當,造成浪費。例﹕他是一個驕傲的人﹐老是覺得自己是大材小用了。】
南宋傑出的詞人辛棄疾(1140-1207),一生堅決主張抗金,多次向朝廷建議出兵北伐收復被金國佔領的土地。由於受到主和派大臣的排擠,他的主張始終未被採納。1201年,當辛棄疾在紹興任職時,宋朝皇帝下令召見他。他的朋友,另一位愛國詩人陸游(1125-1210)認為這是辛棄疾向皇帝當面陳述主張的好機會,於是寫了一首詩贈給他,詩中有」大材小用古所嘆」的句子﹐意思是大的人才用在小地方﹐從來都是可悲的事情。陸游惋惜辛棄疾雖有卓越的政治才能,但無法施展。
問題﹕知道了大材小用的意思﹐請猜一猜小材大用的意思。
《大公無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考慮公家的利益而沒有自私的打算。例:這個人非常大公無私,所以很受到大家的歡迎。】
春秋時期,晉國的國王晉平公問祁黃羊﹕」南陽縣現在正需要一個縣長,你看派誰去當比較合適﹖」祁黃羊說﹕」解狐很合適。他一定能夠作個好縣長。」晉平公知道解狐是祁黃羊的仇人,感到很奇怪,就問﹕」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你為什麼推薦他呢﹖」祁黃羊說﹕」您只問我誰能夠勝任,並沒有問誰是我的仇人呀﹗」於是平公就派解狐去南陽當縣長了。解狐果然成了一個出色的縣長。
過了一些日子,晉平公又問祁黃羊說﹕」現在朝廷里缺少一個法官,你看誰適合擔任這個職位﹖」祁黃羊說﹕」祁午很適合這個職務。」平公又奇怪起來,問﹕」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祁黃羊回答說﹕」您只問我誰適合,並沒有問誰是我的兒子呀﹗所以我推薦了他。」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果然也成了一個很出色的法官。
孔子聽到了這兩件事情,十分欣賞,說﹕」祁黃羊推薦人,完全拿品德和才能做標准,不因為是自己的仇人,就不推薦,也不因為是自己的兒子,怕別人議論就不推薦。像祁黃羊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大公無私啊﹗」
問題和練習﹕一個人對自己的朋友和敵人﹐哪一個更容易了解﹖
《膽大如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膽像斗一樣大﹔比喻做事大膽。例﹕這人很大膽﹐但是不夠細心。】
三國時期,蜀國的姜維膽量很大,也有才幹,得到軍師諸葛亮的器重,委任他為征西將軍,並且竭力培植他。諸葛亮死後,蜀國的兵馬就由他統率,任蜀國的大將軍。他繼承諸葛亮的遺志,多次領兵攻打魏國,都沒有取勝。後來魏國征伐蜀國,蜀國寡不敵眾,遭到慘敗,後主劉禪投降。
不久,魏國的鍾會陰謀叛變魏王,姜維認為時機已到,便假意與鍾會勾結,企圖趁機恢復蜀國。不料事機敗露,姜維被魏兵所殺。魏兵剖開他的肚子,發現姜維的膽像斗一般大。
出自《三國志》
問題和練習﹕根據大膽如斗這個成語﹐可以知道中國古代人把膽看成什麼樣的器官﹖猜一猜「膽量﹑膽小﹑膽子」的意思。從字典里找一找和」膽」的這個意思有關的﹐包含」膽」字的其它表達。
《道聽途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路上聽來的話﹔一般泛指相信沒有根據的傳聞。例﹕某些報紙喜歡刊登一些道聽途說的新聞來吸引讀者。】
從前,有叫艾子和毛空的兩個人。有一次,毛空告訴艾子說﹕」有一隻鴨子一次生了一百個蛋。」艾子不信,毛空說﹕」可能是兩只鴨子生的。」艾子還是不信,毛空又說﹕」大概是三隻鴨子生的。」就這樣,最後一直增加到十隻鴨子,艾子還是不信。
過了一會兒,毛空又告訴艾子說﹕」上個月天上掉下一塊肉,長三十丈,寬二十丈。」艾子不信,毛空說﹕」是二十丈長。」艾子還是不信,毛空又說﹕」是十丈長。」
最後艾子問毛空﹕」你剛才說的鴨子是誰家的﹖肉掉到什麼地方﹖」毛空回答說﹕」我都是在路上聽別人這么講的。」艾子轉身對著在一起的學生說﹕」你們可不能像他這樣道聽途說啊﹗」
出自《艾子外語》
問題和練習﹕毛空為什麼不斷增加鴨子的數量﹖
《得過且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要勉強過得下去,就過一天算一天﹔比喻做事敷衍塞責﹐沒有長遠的計劃。例﹕他在學習上得過且過﹐只要及格就滿意了。】
傳說,五台山上有一種鳥叫寒號鳥,有四隻腳,兩扇肉翅。每當盛夏季節,它的身上長滿了五彩燦爛的羽毛,因此自鳴得意地叫﹕」鳳凰不如我,鳳凰不如我﹗」等到深秋,它的羽毛全脫落了,像剛出殼的幼鳥一樣,在寒風中瑟索發抖。它無可奈何地叫道﹕」得過且過,得過且過﹗」天氣轉暖,寒號鳥又繼續跳著叫著,忘卻了冬天的威脅。
問題和練習﹕鳳凰是怎樣的一種鳥﹖
《得隴望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到了隴這個地方,就想再得到蜀這個地方。形容貪得無厭。例﹕現代人太強調對物質的追求﹐得隴望蜀﹐永遠沒有滿足的一天。】
東漢初年,劉秀派兵攻打隴地(今天甘肅省東部)和蜀地(今天四川省中西部),他給部下的信中說道」這兩個地區得到了,我們就可以控制整個西部地區。所以我們不應該得到隴地就知足,要進一步考慮收取蜀地。」
出自《三國志》
問題和練習﹕」得隴望蜀」是表示有雄心還是貪心﹖
《得意揚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興自滿的樣子。例﹕他最近幾天得意揚揚﹐大概是買股票發了財。】
春秋時,晏子做齊國宰相的時候,有一天,坐著馬車出門去。馬車正好從馬夫的家門前經過。馬夫的妻子從門縫里看見她的丈夫,很得意地坐在車子的大傘下,揮著鞭子。
馬夫回到家裡,他的妻子就要和他離婚。馬夫摸不著頭腦,就問﹕」你到底為什麼要跟我離婚呢﹖」她說﹕」晏子做了齊國的宰相,在各國都有名望。今天我看見他,低頭坐在車上,他的態度是那麼地謙虛。但是你呢,你只是他的馬夫,就這么得意揚揚,神氣活現,自以為了不起,所以我不願再跟你一同生活了。」
從此之後,馬夫就改變了態度,變得很謙虛。晏子看見他的態度和以前大不相同,就問他是什麼緣故。他把事情的經過告訴了晏子,晏子覺得他能夠這樣快地改變態度,是很好的,後來就推薦他做了官吏。
出自《晏子春秋》
問題和練習﹕晏子為什麼提拔自己的馬夫去做官﹖
《點石成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石頭點化成黃金﹔比喻將一般的東西變化成珍貴的東西。例﹕垃圾經過適當處理﹐也可以點石成金﹐製造出許多有用的東西。】
晉代,有個叫許遜的人,曾當過旌陽縣令,時常裝鬼弄神,施符作法,如同仙人一般,老百姓稱他為」許真君」。
有一次,他看到百姓繳不上租稅,就動了惻隱之心,用法術把石頭點化成金子,替百姓上繳了拖欠的租稅。
出自《神仙傳》
問題和練習﹕希臘神話中有沒有點石成金的故事﹖
《東山再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從東山再出來,比喻隱居後再出來任職或失敗後卷土重來。例﹕在政治上﹐東山再起的事情是很多的。】
東晉時,有個名叫謝安的人,年輕時就很有才氣,名聲很大。朝廷屢次召他做官,他都回絕了。他隱居在會稽的東山,經常與王義之等人遊山玩水,寫詩做文。
後來,征西大將軍桓溫請謝安作司馬,他不得已才答應出山任職,此時,他已經四十多歲了。在謝安出征的時候,朝中文武百官都來送行,有人同他開玩笑說﹕」你過去高卧東山,多次違背朝廷旨意,不肯出來做官,想不到,今天到底出來了。」謝安聽了,很不好意思。
問題和練習﹕謝安在東山幹些什麼事情﹖
《對牛彈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對著牛演奏琴曲﹔比喻對蠢人講高深的道理,也用來譏笑人講話不看對像。例﹕現代科學證實﹐對牛彈琴可以提高牛奶的產量。】
從前,有個音樂家,叫公明儀,有一天他正在彈琴,看見旁邊有頭牛在吃草。他想,我來彈幾支曲子讓它聽聽吧。他先彈了一支高深的樂曲。可是那牛毫不理會,仍然自顧吃草。公明儀想,牛怎能欣賞這種高深的樂曲呢?於是,他又重新彈了一支曲子。這支曲子彈得一會兒像蚊子叫,一會兒像牛犢叫。這頭牛才搖起尾巴,豎起耳朵,留心地聽起來。
出自《弘明集》
問題和練習﹕」對牛彈琴」的用法在古代和現代有什麼不同﹖
《多多益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越多越好。例﹕維生素C也不是多多益善﹐吃得太多也有副作用。】
韓信是漢高祖劉邦手下的一員大將,可是劉邦對他並不信任,韓信對劉邦也頗為不滿。後來,劉邦借口韓信陰謀造反,把他軟禁了起來。
有一次,劉邦和韓信談論各個將領的才能,劉邦問﹕」像我這樣的人,能夠帶多少兵﹖」韓信回答說﹕」您不過能帶領十萬兵罷了。」劉邦又問﹕」那麼你又能帶多少兵呢﹖」韓信說﹕」我么,越多越好。」劉邦哈哈大笑,說﹕」既然你帶兵越多越好,那為什麼被我軟禁了呢﹖」韓信說﹕」您雖然不能帶兵,但善於駕權將領,這就是我被您軟禁的道理﹗」
出自《史記》
問題和練習﹕用」越…越…」造句。
《返老還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老年返回到童年,形容由衰老恢復青春。例﹕據說這種葯能夠返老還童﹐所以銷路好極了。】
西漢時,淮南王劉安一心求仙學道,尋找長生不老術。一天,有八個白發老人求見,說有」卻老之術」,願意當面奉獻。侍衛通報後,劉安說﹕」他們自己都已老成這個樣子,哪來什麼卻老之術,分明是欺騙,不見﹗」八個老者聽說後,把自己變為八個小娃娃,笑道﹕」淮南王嫌我們年老,這樣總可以了吧﹗」
問題和練習﹕說一說你聽說過的能夠使人返老還童的現代醫學發明。
《刮目相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擦亮眼睛去看﹔比喻用新的眼光看待一個人,改變舊的看法。例﹕戰爭徹底改變了他對人生的看法﹐我們對他必須刮目相看了。】
三國時,吳國著名大將呂蒙,幼年時家境貧困,沒有讀過書。吳國國君孫權曾勸呂蒙要好好學習。可是呂蒙說﹕」軍隊里事情太多,沒有時間讀書。」孫權說﹕」過去許多著名的軍事家,都是在戎馬忙亂之中刻苦讀書的,你也可以堅持自學啊。」
呂蒙從此發憤讀書,進步很快。都督魯肅,平素對呂蒙有些輕視,後來,經人勸說後,才勉強去拜訪呂蒙。呂蒙熱情招待他,並問魯肅此次去新駐地對防守有何打算﹖魯肅滿不在乎。隨口答應道﹕」尚未考慮,到時候看著辦吧。」呂蒙批評了魯肅對待職務不嚴肅的態度,同時獻計五條,當場提筆寫出。魯肅頓時改變態度,撫摸著他的背,親切地說﹕」我一直認為你能武不能文,現在學識如此淵博,你已經不是以前的阿蒙了﹗」呂蒙笑道﹕」人們三天不見,便要用新的眼光看待他,何況隔了這么久呢﹗」
出自《三國志》
問題和練習﹕呂蒙年輕時為什麼沒有能夠讀書﹖
⑦ 歷字開頭的成語大全
歷井捫天
歷歷可見 歷歷落落 歷歷在耳
多歷年所 隔年皇歷 交臂歷指 歷歷在目
歷歷可數 蓬頭歷齒 再接再歷 多歷年稔
過都歷塊 久歷風塵 來歷不明 歷兵秣馬
歷兵粟馬 歷精更始 歷精圖治 歷精為治
歷久彌堅 歷歷可辨 歷日曠久 歷世摩鈍
歷世磨鈍 捫參歷井 崎嶔歷落 身歷其境
嶔崎歷落 無冬歷夏 欹嶔歷落 優賢揚歷
優賢颺歷 逾年歷歲 歷歷可考 崟崎歷落
⑧ 歷史故事四字成語大全
1、老馬識途
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2、尊王攘夷
齊桓公在成就霸業時,曾得到管仲輔佐。此人在齊桓公繼位前曾侍從齊桓公的政敵,為與齊桓公爭奪王位,曾射過齊桓公一箭。但齊桓公上台後,看重管仲的才於,不計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為相,實施改革,終於國富兵強。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諸侯王不再聽命於周王,一些強大的諸侯趁機發動兼並戰爭,強迫其他各國承認其霸主地位。管仲輔佐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旗號,使齊國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3、問鼎中原
據說楚莊王在推行霸業的過程,曾率軍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揚威,並遣使問九鼎的大小輕重。鼎象徵王權,庄王問鼎,表明奪權之心。
4、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5、一鳴驚人
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庄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庄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6、胡服騎射
戰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民族)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一。
7、負荊請罪
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8、紙上談兵
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9、三令五申
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10、圍魏救趙
戰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圍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解除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田忌採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圍攻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⑨ 歷的成語有哪些成語大全
歷的成語有 :
歷歷在目、
歷歷可數、
歷盡滄桑、
來歷不明、
歷歷在耳、
歷久彌堅、
過都歷塊、
歷井捫天、
歷世磨鈍、
蓬頭歷齒、
歷練老成、
秣兵歷馬、
優賢揚歷、
歷歷如繪、
歷久彌香、
歷日曠久、
歷歷落落、
久歷風塵、
老成歷練、
......
⑩ 歷史故事成語大全
1、揠苗助長
從前宋國有一個農夫,嫌自已田裡的秧苗長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憂憂。有一天,他又荷著鋤頭下田了,他覺得稻苗似乎一點也沒長大,於是苦心思索著有什麼辦法可以使稻子長高一點。
忽然,他靈機一動,毫不猶豫的捲起褲管就往水田裡跳,開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點。傍晚,農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為聰明的傑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訴他太太說:「告訴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個好點子,讓咱們田裡的稻苗長高了不少。
農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兒子到田裡去看,究竟是怎麼回事。兒子聽到家裡的稻子長高了,興奮地飛也似的跑到田裡去看。這時,他發現稻苗是長高了,但是卻一棵棵低垂著,眼看著就要枯萎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千萬不可以學宋國農夫的作法,一切事情都有它的順序,如果一心只想早點完成就破壞它的次序,到頭來不僅不能提早完成,反而一事無成。
2、牝雞司晨
殷商時期,暴君紂王每天只知道吃喝玩樂,過著奢華荒淫無恥的生活,紂王對忠臣們的話毫不理會,只聽信他的愛妃妲己的話。商朝的忠臣比干因為向紂王進忠言卻被紂王殺了,還被開胸挖心,說要看比干長的什麼心眼,紂王的行為引起了群臣百姓的強烈反抗。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帶兵討伐紂王,周武王的部隊在距離朝歌七十里的牧野就跟紂王的部隊開戰了,周武王在牧野誓師時說道:過去說雌雞沒有晨鳴之道,雌雞代替雄雞打鳴則家盡,婦人奪取丈夫的政權則國家要亡,紂王一味的聽信妲己的讒言胡亂施政,是紂王亡國的根本。
3、刻舟求劍
戰國時,楚國有個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隨身攜帶的一把寶劍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對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國人似乎胸有成竹,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個記號,並向大家說:「這是我寶劍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個記號。」
大家雖然都不理解他為什麼這樣做,但也不再去問他。船靠岸後那楚國人立即在船上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
撈了半天,不見寶劍的影子。他覺得很奇怪,自言自語說:「我的寶劍不就是在這里掉下去嗎?我還在這里刻了記號呢,怎麼會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紛紛大笑起來,說:「船一直在行進,而你的寶劍卻沉入了水底不動,你怎麼找得到你的劍呢?」其實,劍掉落在江中後,船繼續行駛,而寶劍卻不會再移動。像他這樣去找劍,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4、樂不思蜀
三國時期,劉備占據蜀地,創立蜀國。他死後,兒子劉禪繼位,。劉禪昏庸無能,在那些有才乾的大臣死後,蜀國就被魏所滅。劉禪投降後,魏王曹髦封他一個食俸祿無實權的「安樂公」稱呼,並將他遷居魏國京都許昌居住。
在一次宴會上,司馬昭當著劉禪的面存心部署演出蜀地的歌舞。劉禪侍從人員想到滅亡的故國,都十分難過,劉禪卻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他一點兒也不想念蜀國。
5、圖窮匕見
戰國末期,秦國很強大,在消滅了趙國後,打到北部的燕國,燕國岌岌可危。燕國的太子丹請荊軻去刺殺秦王,並派勇士秦舞陽作荊軻的助手,讓荊軻帶著秦王的仇人樊於期的人頭和燕國督亢的地圖作禮物,將一把毒葯熬過的匕首藏在地圖里。
荊軻和秦舞陽二人到了秦國,買通了秦王左右為他們引見,秦王很高興,就在咸陽宮接見他們。在登上宮殿的台階時,秦舞陽緊張得發抖,荊軻就把他留在外面。
秦王看過仇人樊於期的人頭後,又要看地圖。荊軻捧著地圖來到秦王面前,獻上去。秦王慢慢展開地圖來仔細看,當地圖展到盡頭時,藏在里邊的匕首露了出來。
荊軻迅速一手抓住秦王的衣袖,一手抓起匕首刺向秦王。秦王扯斷了衣袖,轉身逃走,荊軻就在後邊緊追。這時,秦王的衛士們趕來了,荊軻受了傷,就把手中的匕首投向秦王,但沒有擊中。最後荊軻被衛士們殺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