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兵臨城下的意思
『壹』 兵臨城下 成語
兵臨城下 [bīng lín chéng xià]
生詞本
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敵軍已來到自己的城牆下面。比喻情版勢十分危急。
出 處
元·無權名氏《馬陵道》:「有一日兵臨城下;將至濠邊。」
例 句
我們應該早些打出去,爭取主動,一旦~,再想辦法可就來不及了。
近反義詞
近義詞 燃眉之急 十萬火急
反義詞 安如泰山
『貳』 兵臨城下配合的成語
四面楚歌 [sì miàn chǔ gē]
生詞本
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
出 處
梁啟超《中國國會制度私議》:「殆陷於四面楚歌之中;反恃解釋條文以持其說。」
例 句
我們利用有利地形,又調來幾支隊伍,使敵人陷於~的絕境,不得不繳械投降。
近反義詞
近義詞
八面受敵 八方受敵 十日並出 四郊多壘 腹背受敵
反義詞
歌舞昇平 左右逢源
『叄』 含義:指在敵方兵臨城下時被迫簽訂和屈服合約這個成語是什麼
城下之盟
城下之盟:chéng xià zhī méng
[成語解釋]指在敵方兵臨城下時被迫簽訂的屈版服的和約。
[典故出處]《左傳權·桓公十二年》:「大敗之,為城下之盟而還。」
拓展資料:
[ 近義詞 ]身不由己、不由自主
[ 反義詞 ]自食其力、自強自力
[成語舉例]國有已困之形,人有不困之志。君民效死,與城俱碎,豈肯為城下之盟哉。(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五十五回)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義詞
[語法用法]作主語、賓語;用於政治與軍事方面
[成語結構]偏正式
[產生年代]古代
『肆』 兵臨城下相似的成語
兵臨城下 [bīng lín chéng xià]
生詞本
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敵軍已來到自己的城牆下面。比喻情勢十分危急。
出 處
元·無名氏《馬陵道》:「有一日兵臨城下;將至濠邊。」
例 句
我們應該早些打出去,爭取主動,一旦~,再想辦法可就來不及了。
近反義詞
近義詞 燃眉之急 十萬火急
反義詞 安如泰山
『伍』 「如箭在弦,迫在眉睫,兵臨城下」三個成語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三者意思如箭在弦:箭已搭在弦上。比喻勢在必行迫在眉睫:形容事情已到眼前,情勢十分緊迫兵臨城下: 敵軍已來到自己的城牆下面。比喻情勢十分危急。聯系:這三個成語都有比喻事情緊迫,急需解決的意思。區別:如箭在弦是形容勢在必行,迫在眉睫是形容情勢緊迫,兵臨城下形容情勢危機。
『陸』 「兵臨城下」這個成語最早出自哪裡
出 處:《戰抄國策·齊策二》:「齊必舉兵伐梁,梁、齊之兵連於城下不能去,王以其間伐韓。」 元·無名氏《 范書》第一折:「有一日兵臨城下,將至濠邊,四下里安環,八下里拽炮,人平了你宅舍,馬踐了你庭堂。」
西漢末劉向編定為三十三篇,書名亦為劉向所擬定。宋時已有缺失,由曾鞏作了訂補。有東漢高誘注,今殘缺。宋鮑彪改變原書次序,作新注。吳原師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煒有《補釋》,今人繆文遠有《戰國策新注》。
搜來的。其實影視劇、評書中好多詞句都和當時年代不符。但這樣容易使觀眾或聽眾明白。如果按當時年代的語法和說話習慣會有很多人聽不懂。這大概也算是藝術加工的一種吧。
『柒』 兵臨城下是成語嗎
兵:敵軍兵臨城下(一)成語 兵臨城下 【發 音】 bīng lín chéng xià 【釋 義】 敵軍已來到自己的城牆下面.比喻情勢十分危急. 【出 處】 元·無名氏《 范書》第一折:「有一日兵臨城下,將至濠邊,四下里安環,八下里拽炮,人平了你宅舍,馬踐了你庭堂.」 【示 例】 若侯~,將至壕邊,然後拒敵,事已遲矣.(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一回) 【用 法】 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分句;形容形勢十分危險緊要 【近義詞】 十萬火急、燃眉之急 【反義詞】 安如泰山、安然無恙、高枕無憂
『捌』 兵臨城下的臨時什麼意思,用這個臨的意思組一個成語
來到 身臨其境
『玖』 和「兵臨城下」意思相近的成語是
四面楚歌
『拾』 成語兵臨城下 啟示
兵臨城下 (漢語成語) 編輯
兵臨城下是中國的成語,比喻敵兵已到城牆之下。指大軍壓境,已遭圍困,形容形勢十分危急。《秦並六國平話》卷上:「今有 荊 楚襄王 為招討,合諸國兵馬約二十餘萬,猛將數十員,兵臨城下,將至濠前
成語典故編輯
《戰國策·齊策二》:「齊必舉兵伐梁,梁、齊之兵連於城下不能去,王以其間伐韓。」 元·無名氏《 范書》第一折:「有一日兵臨城下,將至濠邊,四下里安環,八下里拽炮,人平了你宅舍,馬踐了你庭堂。」
成語故事編輯
《水滸傳》第六二回:「如是留得 盧員外 性命在世,佛眼相看,不忘大德;但有半米兒差錯,兵臨城下,將至濠邊,無賢無愚,無老無幼,打破城池,盡皆斬首。
元·高文秀《誶范叔》第一折:「倘若挾冤記仇,須賈,你覷者,俺這里雄兵百萬,戰將千員,有一日兵臨城下,將至濠邊,四下里安環,八下里拽炮,人平了你宅舍,馬踐了你庭堂。」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今統雄兵百萬,上將千員,欲與將軍會獵於江夏,共伐劉備,同分土地,永結盟好。」
郭沫若 《虎符》第一幕:「但我們 大梁 在前也遭過兵臨城下的慘禍,我們有良好的先例在那兒。
向春 《煤城怒火》第三四章:「 高升 ,兵臨城下啦!可不要翻悔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