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滑稽列傳成語
A. 關於出自史記的成語及其典故有哪些
必操勝券:操:持,拿;券:憑證;勝券:勝利的把握。一定有勝利的把握。
百二河山:百二:以二敵百。指山河險固,可以二敵百。後指國力強盛,邊防穩固的國家。
比物連類:比物:比喻;連:連綴;類:相同的事物。連綴相類的事物,進行排比歸納。
避世金馬:避世:逃避世務;金馬:借指宮殿。指身為高官而逃避世務。
不避湯火:湯:沸水;火:戰火。指不畏凶險。
B. 史記得裡面有哪些成語
【拔山扛鼎】
形容力量超人或氣勢雄偉。語出《史記·項羽本紀》:「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又:「力拔山兮氣蓋世。」
【杯羹之讓】
《史記·項羽本紀》載,楚漢相爭,漢軍斷絕楚軍糧草,項羽把劉邦的父親放在高高的肉案上,對劉邦說:「今不急下,吾烹太公。」劉邦說:「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後因以「杯羹之讓」謂受人挾持,惹人譏誚。
【搏牛之虻】
原意是說應像擊殺牛背上的虻蟲一樣去滅掉秦國,而不是像消除蟣虱那樣去與別人打仗。後來比喻其志在大而不在小。《史記·項羽本紀》:「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蟣虱。」
【不勝杯杓】
杯杓bēisháo:杯,古同「杯」,酒具,借指飲酒。謂酒量有限,不能再飲。《史記·項羽本紀》:「張良入謝曰:『沛公不勝杯杓,不能辭。』」
【才氣過人】
才能與氣魄超過一般人。《史記·項羽本紀》:「籍長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己憚籍矣。」
【破釜沈舟】
《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後遂以「破釜沈舟」表示下定必死決心。有進無退干到底。
。
【沖冠眥裂】
形容憤怒到極點。眥裂,睜裂眼眶。語本《史記·項羽本紀》:「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瞋目視項王,頭發上指,目眥盡裂。
【錦衣行晝】
謂富貴須歸故里。語本《史記·項羽本紀》:「(項王)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綉夜行,誰知之者!』」
【棄書捐劍】
《史記·項羽本紀》:「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後因以「棄書捐劍」比喻立大志者不屑細事。
【取而代之】
排除別人或別的事物而佔有其位置。語本《史記·項羽本紀》:「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比喻別人掌握生殺大權,自己處於被宰割的地位。語出《史記·項羽本紀》:「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四面楚歌】
《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後以比喻處於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困境。
【亡秦三戶】
《史記·項羽本紀》:「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後因以「亡秦三戶」指不畏強暴,奮起推翻黑暗統治之事。
【無面目見江東父老】
語本《史記·項羽本紀》:「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後以「無面目見江東父老」為羞見故鄉人之典實。
【項庄舞劍,意在沛公】
《史記·項羽本紀》:「范增起,出召項庄,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項庄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擊。於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項庄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後用為典故。比喻說話或行動表面上雖有正當好聽的名目,實質上卻別有用心地把矛頭針對某人或某事。
【政由己出】
政令由一己發出。指把持大權,獨斷專行。語本《史記·項羽本紀》:「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
【彘肩斗酒】
語本《史記·項羽本紀》:「噲遂入,披帷西鄉立,瞋目視項王……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項王曰:『賜之彘肩。』則與一生彘肩。樊噲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項王曰:『壯士,能復飲乎?』樊噲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後因以「彘肩斗酒」形容英雄豪壯之氣。
【作壁上觀】
《史記·項羽本紀》:「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原指雙方交戰,自己站在壁壘上旁觀。後多比喻在局外旁觀,不表示意見或態度。
【項庄舞劍,意在沛公】。 (史記·項羽本紀)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史記·滑稽列傳)
【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史記·張儀列傳)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記·李將軍傳)
【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史記·太史公自序)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史記·陳涉世家)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史記·高祖本紀)
【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葯苦口利於病】。 (史記·留侯世家)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史記·報任少卿書)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史記·淮陰侯 列傳)
【季布一諾】
釋 義 季布:人名,很講信用,從不食言。季布的承諾。比喻極有信用,不食言。
出 處 《史記·季布欒列傳》:「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諺曰:「得黃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諾。」足下何以得此聲於梁楚之間哉?』」
【助紂為虐】
釋 義 比喻幫助壞人干壞事。
出 處 《史記·留侯世家》:「今始入秦,即安其樂,此所謂助桀為虐。」
【毛遂自薦】
釋 義 毛遂自我推薦。比喻自告奮勇,自己推薦自己擔任某項工作。
出 處 《史記·平原君列傳》記載:秦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平原君去楚國求救,門下食客毛遂自動請求一同前去。到了楚國,毛遂挺身而出,陳述利害,楚王才派兵去救趙國。
【項庄舞劍,意在沛公】
釋 義 項庄席間舞劍,企圖刺殺劉邦。比喻說話和行動的真實意圖別有所指。
出 處 《史記·項羽本紀》:「今者項庄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優孟衣冠】
釋 義 優孟:春秋時楚國著名的的演雜戲的人,擅長滑稽諷諫。比喻假扮古人或模仿他人。也指登場演戲。
出 處 《史記·滑稽列傳》記載:楚相孫叔敖死後,兒子很窮。優孟穿戴了孫叔敖的衣冠去見楚莊王。楚莊王受到感動,封了孫叔敖的兒子。
【助紂為虐】
釋 義 比喻幫助壞人干壞事。
出 處 《史記·留侯世家》:「今始入秦,即安其樂,此所謂助桀為虐。」
【肖規曹隨】
比喻一切按前人成規辦理,不做一點改變。
肖何是劉邦的同鄉,和劉邦一起打天下,劉邦當上皇帝論功行賞,肖何功勞最大,受位最高。劉邦的另一個同鄉曹參居第二位。肖何與曹參以前是好朋友,但當上將相後矛盾一天天大了,誰也不理誰了。相國肖何病危時,皇帝問了誰能繼任相國。肖何說,曹參可以。曹參繼任後,一切規章制度都不改動,全照著肖何的原樣辦。
【韓信將兵,多多益善】
發 音 hán xìn jiàng bīng,ō ō yì shàn
釋 義 將:統率,指揮。比喻越多越好。
出 處 《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劉邦問韓信能帶多少兵。韓信回答說:「臣多多益善耳。
C. 《史記》中出現的四字成語
書缺有間 ,禽困覆車 ,櫟陽雨金, 一狐之腋, 跣足科頭 ,托之空言, 徒讀父書 ,藏弓烹狗 ,貫朽粟腐 ,攘往熙來 ,風起雲蒸 ,因禍為福, 深切著明, 面折廷爭, 深文巧詆, 眥裂發指 ,聲振屋瓦 ,尺籍伍符 ,偃革為軒 ,心知其意 ,衣不完采 ,不足與謀 ,擇地而蹈 ,躡蹻檐簦 ,一死一生, 主少國疑 ,運籌千里 ,螫手解腕 ,掛席為門, 衣綉夜行, 忽忽不樂, 喑惡叱吒 ,擢發莫數 ,千古不磨, 松枝掛劍 ,拔幟易幟, 運籌借箸 ,破觚斫雕, 篝火狐鳴 ,名山事業 ,避面尹邢 ,鼎足而居 ,控名責實 ,魁梧奇偉, 斗粟尺布, 自鄶而下, 汗血鹽車, 澠池之功, 反聽內視, 瞋目切齒 ,搏牛之虻 ,礪山帶河, 龍去鼎湖, 矯國更俗, 羊狠狼貪, 引車賣漿 ,伐功矜能 ,盜嫂受金, 北面稱臣 ,四戰之地, 攘來熙往 ,改名換姓, 火耕水耨 ,變古亂常 ,飛熊入夢 ,朝衣東市 ,文君司馬, 不可勝言, 吐哺輟洗, 廷爭面折 ,結駟連騎 ,過市招搖 ,變風易俗 ,計無復之, 王侯將相, 積德累善, 利析秋毫 ,貴少賤老 ,東市朝衣, 大名難居 ,三吐三握, 日暮途遠 ,一辭莫贊 ,低回不已, 計將安出, 嫉閑妒能,冠上履下, 發綜指示, 高材捷足, 諱樹數馬 ,兩鼠斗穴, 知盡能索, 擊鍾陳鼎, 孫龐鬥智 ,洞心駭耳, 四戰之國, 談言微中 ,計出無聊, 販賤賣貴, 分我杯羹
D. 出自於《史記》的成語有哪些
【網開一面】《史記·殷本紀》:「湯出,見野張網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網。』湯曰:'嘻,盡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網。』」
【靡靡之音】《史記·殷本紀》:「(紂王)愛妲己,妲己之言是從。於是使師涓作新淫聲,北里之舞,靡靡之樂。」
【酒池肉林】《史記·殷本紀》:「(紂王)大勣樂戲於沙丘,以酒為池,縣(同懸)肉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
【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史記·周本紀》:「縱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虛;偃干戈,振兵釋旅:示天下不復用也。」
【烽火戲諸侯】《史記·周本紀》:「襃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襃姒乃大笑。幽王說之,為數舉烽火。其後不信,諸侯益亦不至。」
【百發百中】(【百步穿楊】)《史記·周本紀》:「楚有養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而百中之。左右觀者數千人,皆曰善射。」
【一日千里】《史記?秦本紀》:「造父為繆王御,長驅歸周,一日千里以救亂。」
【皇帝】《史記·秦始皇本紀》:「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他如議。」
【指鹿為馬】《史記·秦始皇本紀》:「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或言鹿,高因陰中諸言鹿者以法。後群臣皆畏高。」
【取而代之】《史記·項羽本紀》:「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破釜沉舟】《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作壁上觀】《史記·項羽本紀》:「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
【項庄舞劍,意在沛公】《史記·項羽本紀》:「項庄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擊。庄不得擊。於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項庄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沐猴而冠】《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見秦宮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綉夜行,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王聞之,烹說者。」
【分一杯羹】《史記·項羽本紀》:「當此時,彭越數反梁地,絕楚糧食,項王患之。為高俎,置太公(漢王劉邦的父親)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桮羹。』」
E. 《史記》的成語有哪些
1、軒轅天子 ——《史記·五帝本紀》
2、網開一面 ——《專史記·殷本屬紀》
3、囊血射天 ——《史記·殷本紀》
4、酒肉池林 ——《史記·殷本紀》
5、左支右絀 ——《史記·周本紀》
6、焚書坑儒 ——《史記·秦始皇本紀》
7、指鹿為馬 ——《史記·秦始皇本紀》
8、拔山扛鼎 ——《史記·項羽本紀》
9、先發制人 ——《史記·項羽本紀》
10、破釜沉舟 ——《史記·項羽本紀》
11、鴻門宴 ——《史記·項羽本紀》
12、項庄舞劍,意在沛公 ——《史記·項羽本紀》
13、沐猴而冠 ——《史記·項羽本紀》
14、霸王別姬 ——《史記·項羽本紀》
15、四面楚歌 ——《史記·項羽本紀》
16、無顏見江東父老 ——《史記·項羽本紀》
17、一敗塗地 ——《史記·高祖本紀》
18、約法三章 ——《史記·高祖本紀》
19、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史記·高祖本紀》
20、運籌帷幄 ——《史記·高祖本紀》
F. 史記 滑稽列傳
淳於髡是齊國的一個入贅女婿。身高不足七尺,為人滑稽,能言善辯,屢次出使諸侯之國,從未受過屈辱。齊威王在位時,喜好說隱語,又好徹夜宴飲,逸樂無度,陶醉於飲酒之中,不管政事,把政事委託給卿大夫。文武百官荒淫放縱,各國都來侵犯,國家危亡,就在旦夕之間。齊王身邊近臣都不敢進諫。淳於髡用隱語來規勸諷諫齊威王,說:「都城中有隻大鳥,落在了大王的庭院里,三年不飛又不叫,大王知道這只鳥是怎麼一回事嗎?」齊威王說:「這只鳥不飛則已,一飛就直沖雲霄;不叫則已,一叫就使人驚異。」於是就詔令全國七十二個縣的長官全來入朝奏事,獎賞一人,誅殺一人;又發兵御敵,諸侯十分驚恐,都把侵佔的土地歸還齊國。齊國的聲威竟維持達三十六年。這些話全記載在《田完世家》里。
齊威王八年(前371),楚國派遣大軍侵犯齊境。齊王派淳於髡出使趙國請求救兵,讓他攜帶禮物黃金百斤,駟馬車十輛。淳於髡仰天大笑,將系帽子的帶子都笑斷了。威王說:「先生是嫌禮物太少么?」淳於髡說:「怎麼敢嫌少!」威王說:「那你笑,難道有什麼說辭嗎?」淳於髡說:「今天我從東邊來時,看到路旁有個祈禱田神的人,拿著一個豬蹄、一杯酒,祈禱說:『高地上收獲的穀物盛滿篝籠,低田裡收獲的莊稼裝滿車輛;五穀繁茂豐熟,米糧堆積滿倉。』我看見他拿的祭品很少,而所祈求的東西太多,所以笑他。」於是齊威王就把禮物增加到黃金千鎰、白璧十對、駟馬車百輛。淳於髡告辭起行,來到趙國。趙王撥給他十萬精兵、一千輛裹有皮革的戰車。楚國聽到這個消息,連夜退兵而去。
G. 出自《史記》的成語有哪些
運籌帷幄 [yùn chóu wéi wò] 在軍帳內對軍略做全面計劃。常指在後方決定作戰方案。也泛指主持大計,考慮決策。
出處 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造句:要沒有孔明的運籌帷幄,劉備哪來掙得三分天下的機會?
造句:總經理運籌帷幄定能度過這次難關。
出處 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鴻鵠之志[hóng hú zhī zhì] 鴻鵠:天鵝,鴻鵠之志,意天鵝之志向,因天鵝飛得高而遠,故喻意志向高而遠大!
出處 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造句:不從小事做起,縱有鴻鵠之志,也難實現。
造句:年輕人要有鴻鵠之志。
鳥盡弓藏 [niǎo jìn gōng cáng]:是說鳥打完了把弓藏起來。比喻事情成功之後,把曾經出過力的人一腳踢開,過河拆橋。
出處 司馬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蜚(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造句:事情辦完後,他露出了鳥盡弓藏的本來面目。
造句:兔死狗烹,鳥盡弓藏,這種恩將仇報的行為,古來常見。
負荊請罪[ fù jīng qǐng zuì]: 原指廉頗向藺相如請罪,後被人用作表示真心誠意地向人道歉。
出處 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造句:這件事是個我做錯了,我向你負荊請罪。
造句:廉頗向藺相如負荊請罪,譜寫了將相和的美談。
一鳴驚人[yi ming jing ren ]:一聲鳴叫使人震驚。比喻平時很一般,突然做出驚人的事情。
出處 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造句:他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造句:十年間他一直默默無聞,後來一部作品使他一鳴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