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有哪些成語故事
Ⅰ 關於孔子的成語
關於孔子的成語
1、見賢思齊 [ jiàn xián sī qí ]
釋義:見到德才兼備的人就想趕上他。《論語·里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出處:《論語·里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例句:只要我們具有~的精神,就能不斷進步。
2、舉一反三 [ jǔ yī fǎn sān ]
釋義:從一件事物的情況、道理類推而知道許多事物的情況、道理。形容善於類推,能由此及彼。
出處:《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例句:現代漢語的句型是有限的,掌握了句型,我們就能~,造出各種各樣的句子來。
3、有教無類 [ yǒu jiào wú lèi ]
釋義:對任何人都給以教育,不分高低貴賤。《論語·衛靈公》:「子曰:『有教無類。』」 類:類別,種類。
出處:《論語·衛靈公》:「子曰:『有教無類。』」
例句:孔子當年認為弟子不分貧富,因~,據說他的高徒顏回家裡就很窮。
4、誨人不倦 [ huì rén bù juàn ]
釋義:耐心地、不厭倦地教導別人。
出處:《論語·述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例句:他一生勤勤懇懇,~,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棟梁之才。
5、色厲內荏 [ sè lì nèi rěn ]
釋義:外表強硬嚴厲,內心怯懦軟弱。
出處:《論語·陽貨》:「子曰;『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共猶穿窬之盜也與?』」
例句:別看他那副氣勢洶洶的樣子,其實他~,心裡害怕極了。
Ⅱ 諸子百家的成語故事
《鄭人買履》——《韓非子》《濫竽充數》——《韓非子》
《買櫝還珠》——《韓非子>>《守株待兔》——《韓非子》
《杞人憂天》——《列子》 《歧路亡羊》——《列子》
《兩小兒辯日》——《列子》《愚公移山》——《列子》
《匠石運斤》——《莊子》 <<庖丁解牛》——《莊子》
《陷井之蛙》——《莊子》 《東施效顰》——《莊子》
《刻舟求劍》——《呂氏春秋》 《揠毛助長》——《孟子》
哀而不傷《論語》 安不忘危《周易》 安常處順《莊子》
揠毛助長《孟子》 濫竽充數《韓非子》 守株待兔《韓非子》
杞人憂天《列子》 買櫝還珠《韓非子》 愚公移山《列子》
刻舟求劍《呂氏春秋》 東施效顰《莊子》 安如磐石《荀子》
拔毛連茹《周易》 白駒過隙《莊子》 百戰百勝《孫子》
半途而廢《禮記》 飽食終日《論語》 抱關擊柝《孟子》
杯水車薪《孟子》 比肩繼踵《晏子春秋》 避實就虛《孫子》
鞭辟入裡《論語》 變化無常《莊子》 冰炭不相容《韓非子》
兵不厭詐《孫子》 兵貴神速《孫子》 並日而食《禮記》
並行不悖《禮記》 博聞強志《荀子》 跛鱉千里《荀子》
不豐不殺《禮記》 不共戴天《禮記》 不苟言笑《禮記》
不教而誅《論語》 不近人情《莊子》 不可終日《禮記》
不愧不怍《孟子》 不肖子孫《莊子》 不亦樂乎《論語》
不恥下問《論語》 溫故知新《論語》 學而不厭《論語》
誨人不倦《論語》 擇善而從《論語》 三人行必有我師《論語》
採薪之憂《孟子》 察言觀色《論語》 沉魚落雁《莊子》
寵辱不驚《老子》 出生入死《老子》 出爾反爾《孟子》
川流不息《論語》 創巨痛深《荀子》 春露秋霜《禮記》
刺刺不休《管子》 從容不迫《莊子》 從心所欲《論語》
大惑不解《莊子》 呆若木雞《莊子》 道聽途說《論語》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教育主張有:a有教無類b提倡學而不厭,誨人不卷c提出很多對教育的精闢見解「溫故知新」「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多問闕疑」「不恥下問」「不憤不啟,不悱不發」d重視詩、樂對人的熏陶作用。主張「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e強調美與善、文與質的統一,提倡中和之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孟子的論辨藝術
孟子的文章表現出高超的論辨藝術,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①善於抓住對方心理,因勢利導,誘其就範。如:《齊桓晉文之事》孟子以巧妙的方式把話題引到王道仁政上。
②採用迂迴戰術,先設好圈套,讓對方鑽入,然後乘其不備,突然襲擊。如在《齊桓晉文之事》中,他批評齊宣王未治理好國家的時候,就是通過一個故事,引出兩問兩答,讓齊宣王無法回答
③通過設問,使對方暴力其理論弱點,然後找到突破口,發動反擊。
④其正面議論,都能圍繞中心,嚴謹細密地展開論述。例如:《天時不如地利》一章,開門見山提出論點,層次分析。
《莊子》的藝術成就(《莊子》寓言的特點
哲理與詩意的交融。表現於①《莊子》的理想本身就帶有詩意,這些理想境界構成了詩意昂然的藝術境界。如:《逍遙游》中描寫了翱翔於天地間得大鵬與渺小的斥鴳,由此指出真正的「逍遙游」。造出一個詩意盎然的藝術境界。②莊子以藝術的態度體味人生,善於從生活中發現詩意。例如:《齊物論》中庄生夢蝶。莊子產生了不知究竟是自己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變成了自己的奇想。③《莊子》具有強烈的抒情性,字里行間跳盪著強烈的激情。流露莊子的苦悶悲憤之情。後人稱其為「蒙叟之哭泣」。例如《大宗師》。《莊子》表達了對生活的理性認識,也包含了深厚的情感體驗,達到了哲理與詩意的和諧交融。
▲二。異彩紛呈的寓言故事。①把深奧的哲理形象化。用寓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②《莊子》寓言獨具寓真實於詭誕的浪漫主義特色。如:涸轍之鮒能夠「忿然作色」。③《莊子》寓言能超乎言意之表。莊子主張「得意忘言」④《莊子》寓言注意細節刻畫和誇張渲染。如「懸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
▲三。意出塵外的想像。莊子的作品充滿了奇幻而豐富的想像,這與他的哲學思想和思維方式有關,他主張突破僵化的思維模式的束縛。克服』成見』』成心』達到絕對的自由,生活范圍的狹隘,限制了人們的眼界,把有限的存在放到無限的宇宙中去考察,才能極大地擴展人的精神視野。他主張用多種尺度對同一事物作多側面、多角度的透視,而不要拘執於一成不變的眼光。莊子善於逆反型思維。
四、汪洋自恣的文章形式。文章結構富於跳躍性,跌宕開闔,曲折有致,起伏變化,他的語言奇峭富麗,精彩傳神。
老子中的辯證法主要有三點意思: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有無相生。
反者道之動。
一切都處於變遷之中,沒有永恆的東西。而所有的變遷又都是朝著本身的對立面——這便是「道」作用的結果。
弱者道之用
爭是強大,不爭是弱小。但爭的終究還是一場空,反倒是淡泊清靜的,收獲累累果實。
有無相生。
世界上的一切都依賴它的對立面而存在
「兼愛」,即「一視同仁地愛一切人」,無疑是墨子最核心的主張。進一步研讀《墨子》,我們發現墨子所謂「兼愛」的本義還可以更精確的闡述為「像愛自己一樣地愛所有人」。這與儒家倡導「親親」「尊尊」的「推愛」是相對立的。分歧的關鍵在 「愛有無差等」這個問題上,儒堅持有而墨以為無。平心而論,「兼愛」的理想味過濃了一點,非墨子這樣的大賢恐怕難以力行,我們讀《兼愛》中、下兩篇,看到墨子費了很大口舌回駁「兼愛」難行的指責,可終難教讀者心服。
「非攻」大概是「兼愛」之外最為人所熟知的墨子的主張。「非攻」直接源於「兼愛」理想,墨子竭力用「非攻」思想勸說各國君王止戰息爭,就是為救天下百姓於水深火熱的困苦中。
墨子憤慨於某些高談仁義道德的戰爭辯護士,抨擊他們「明小物不明大物」。為了使自己的主張更具說服力,除了用嚴密的邏輯推理論證攻伐之事悖於天理外,墨子更列舉了歷史上窮兵黷武招致敗亡的實例說明侵略戰爭損人害己的實質。這一些話是墨子站在平民階級的立場上說給統治者聽的,反映了平民的呼聲。但熱中於兼並各國君主根本聽不進「非攻」的說教,墨子的努力收效甚微。墨子實際上還是在做一件「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事,然而他的奮斗中煥發出的人道主義精神和不屈不撓的意志卻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願能幫到你!
Ⅲ 論語中的成語故事
「成人之美」
《顏淵》第十六章———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回
「名正言順」
《子路答》第三章———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樂在其中」
《述而》第十六章———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Ⅳ 讀《論語》,學成語典故
1、【犯上作亂】犯:干犯。封建統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義。【出處】《論語·學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示例】在封建社會的教條之下束縛久了的人,最怕的是「~,不忠不義」的罪名。(郭沫若《少年時代·反正前後》)
2、【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語;令色:討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語,虛偽討好。【出處】《尚書·皋陶謨》:「何遷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論語·學而》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示例】「他真是一個~的小人。」(郭沫若《屈原》第四幕)
3、【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為概括。用一句話來概括。【出處】《論語·為政》:「《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示例】老師講的這些話,~,就是讓我們端正學習態度,刻苦學習。
4、【溫故知新】溫:溫習;故:舊的。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 【出處】《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漢·班固《東都賦》:「溫故知新已難,而知德者鮮矣。」【示例】~是學習上的重要方法。
5、【見義勇為】看到正義的事便勇敢地去做。【出處】《論語·為政》:「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示例】
6、【是可忍,孰不可忍】是:這個;孰:那個。如果這個都可以容忍,還有什麼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絕不能容忍。 【出處】《論語·八佾》:「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示例】小小三島之國,如此欺辱我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中華古國,~?(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十三章)
Ⅳ 《論語》中的50個成語典故
【有教無類】【出處】子曰:「有教無類。」(《衛靈回公》)
【釋義】不論什麼人答都給以教育。
【誨人不倦】【出處】子曰:「誨人不倦,則可謂雲爾已矣。」(《述而》)
【釋義】教別人時耐心、不厭倦。
.【學而不厭】【出處】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述而》)
【釋義】學習感到不滿足。形容勤奮好學。
【不恥下問】【出處】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釋義】並不認為向學問不如自己或職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是丟臉的事。
【溫故知新】【出處】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釋義】溫習舊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認識和體會。
【聞一知十】【出處】「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公冶長》)
【釋義】聽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多用來形容聰明而善於推理。
Ⅵ 關於《論語》的成語故事有哪些
孔子像1.《論語·顏淵篇》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回於人.在邦無怨答,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文:仲弓問孔子如何處世才能合乎仁道?孔子回答道:「出門與同仁行禮如見貴客一般,對民如大祭一樣凝重,自己不喜歡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如此在朝上就不會招誰怨,在家中私下的交往也不招誰恨」仲弓感謝道:「我雖遲鈍,但一定要牢記先生的話.」
2.《論語·衛靈公》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譯文:「子貢問孔子:『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嗎?』孔子說:『那應該是恕吧.自己不想做的事,切勿強加給別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由此這句話成為儒家人士自以為豪,認為可蓋世的格言.
Ⅶ 論語中的成語故事(Word版,20份打包) 通用
【成語】:復良師益友
【拼音】:liá制ng shī yì yǒu
【解釋】:良:好;益:有幫助。使人得到教益和幫助的好老師和好朋友。
【出處】:《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季氏》:「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示例】:和一位締交半個多世紀的~訣別,悲痛之情是難以盡述的。 ★夏衍《知公此去無遺恨——痛悼郭沫若同志》
【近義詞】:情同手足、莫逆之交
【反義詞】:一丘之貉、狐群狗黨
【語法】:作主語、賓語、定語;指有幫助的人
Ⅷ 《論語》中的成語故事
1、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溫故知新
孔子《論語·為政》里:「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過猶不及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4、一日三省
先秦·孔子《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5、欲速則不達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6、逝者如斯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7、君子成人之美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Ⅸ 論語中的成語故事:6.登堂入室
盡善盡美侃侃而談不舍晝夜道不拾遺登堂入室道聽途說發憤忘食
Ⅹ 與論語有關的成語故事
溫故知新
見賢思齊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任重道遠
不亦樂乎
溫故知新
不恥下問
擇善而從
死而後已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