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田單的成語
❶ 關於戰爭的成語
潰不成軍、一敗如水、人仰馬翻、頭破血流、丟盔棄甲
一、潰不成軍 [ kuì bù chéng jūn ]
【解釋】:潰:潰敗,散亂。被打得七零八落,不成隊伍。形容慘敗。
【出自】:近代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八章:「等待著敵人的銳氣開始衰落時,抓住要害猛力一擊,就可以把敵人殺得潰不成軍。」
二、一敗如水 [ yī bài rú shuǐ ]
【解釋】:形容軍隊打了大敗仗,象水潑到地上那樣不可收拾。
【出自】:近代 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當第一時期,富農耳里聽得的是所謂江西一敗如水,蔣介石打傷了腳,坐飛機回廣東去了。」
三、人仰馬翻 [ rén yǎng mǎ fān ]
【解釋】:人馬被打得仰翻在地。形容被打得慘敗。也比喻亂得一塌糊塗,不可收拾。
【出自】: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十五回:「賈璉家下無人,請了王仁來在外幫著料理。那巧姐兒是日夜哭母,也是病了。所以榮府中又鬧得馬仰人翻。」
四、頭破血流 [ tóu pò xuè liú ]
【解釋】:頭打破了,血流滿面。多用來形容慘敗。
【出自】: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四十四回:「照道士臉上一刮,可憐就打得頭破血流身倒地,皮開頸折腦漿傾。」
五、丟盔棄甲 [ diū kuī qì jiǎ ]
【解釋】:盔、甲:頭盔和鎧甲。跑得連盔甲都丟了。形容打敗仗後逃跑的狼狽相。
【出自】:戰國 孟子《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
【譯文】:戰鼓咚咚地一敲響,兩軍士兵的刀槍一接觸,丟盔卸甲,拖著兵器就逃跑,有的跑了一百步之後停下來,有的跑了五十步之後停下來
❷ 幫忙找些成語
〖不竭之府〗 成語典故: 藏於不竭之府者,養桑麻,育六畜也。 春秋·齊·管仲《管子·牧民》
〖蔽美揚惡〗 成語典故: 人君唯貫,聽群徒比周,則群臣朋黨,蔽美揚惡,然則國之情偽,不見於上。 春秋·齊·管仲《管子·立政九敗解》
〖不私其利〗 成語典故: 不伐其功,不私其利。 春秋·齊·管仲《管子·形勢解》
〖不知所錯〗 成語典故: 振主喜怒無度,嚴誅無赦,臣下振恐,不知所錯,則人反其故。 春秋·齊·管仲《管子·七臣七主》
〖鮑子知我〗 成語典故: 管仲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史記·管晏列傳》
〖操必勝之券〗 成語典故: 故明主操必勝之數,以治必用之民。 春秋·齊·管仲《管子·明法解》
〖春風風人〗 成語典故: 管仲上車曰:『嗟茲乎,我窮必矣!吾不能以春風風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窮必矣。』 漢·劉向《說苑·貴德》
〖春風風人,夏雨雨人〗 成語典故: 管仲上車曰:『嗟茲乎,我窮必矣!吾不能以春風風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窮必矣。』 漢·劉向《說苑·貴德》
〖長目飛耳〗 成語典故: 一曰長目,二曰飛耳,三曰樹明,明知千里之外,隱微之中。 春秋·齊·管仲《管子·九守》
〖蜚蓬之問〗 成語典故: 蜚蓬之問,明主不聽也。無度之言,明主不許也。 春秋·齊·管仲《管子·形勢解》
〖艴然不悅〗 成語典故: 然則吾子與管仲孰賢? 典自《孟子·公孫丑上》[孟子]曰曾西艴然不悅,曰:「爾何曾比予於管仲!……」
〖管鮑分金〗 成語典故: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 《史記·管晏列傳》
〖國富民安〗 成語典故: 至齊桓公任用管仲而國富民安。 《漢書·刑法志》
〖規矩鉤繩〗 成語典故: 方圜曲直,皆中規矩鉤繩。 春秋·齊·管仲《管子·形勢》
〖規矩繩墨〗 成語典故: 法律政令者,吏民規矩繩墨也。 春秋·齊·管仲《管子·七臣七主》
〖骨肉相親〗 成語典故: 兄弟相戚,骨肉相親。 春秋·齊·管仲《管子·輕重》
〖管仲隨馬〗 成語典故: 管仲:春秋齊桓公的相國;隨:跟從。管仲隨著馬走。比喻尊重前人的經驗。
〖九合一匡〗 成語典故: 桓公九合諸侯。 《論語·憲問》又:「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昔得管仲相齊桓,霸諸侯,有九合一匡之功。 《史記·主父偃列傳》
〖江漢之珠〗 成語典故: 堯舜之王所以化海內者,北用禺氏之玉,南用江漢之珠。 春秋·齊·管仲《管子·揆度》
〖交能易作〗 成語典故: 故先王使農、土、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終歲之利無道相過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 春秋·齊·管仲《管子·治國》
〖盡智竭力〗 成語典故: 群臣盡智竭力以沒其上。 春秋·齊·管仲《管子·君臣》
〖己之所不安,勿施於人〗 成語典故: 度恕者,度之於己也。己之所不安,勿施於人。 春秋·齊·管仲《管子·版法解》
〖鏤簋朱紱〗 成語典故: 管仲鏤簋朱紱。 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老馬識途〗 成語典故: 管仲、隰朋從於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韓非子·說林上》
〖飄風暴雨〗 成語典故: 時雨甘露不將,飄風暴雨數臻。 管仲《管子·小匡》
〖匹婦溝渠〗 成語典故: 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論語·憲問》
〖披發左衽〗 成語典故: 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 先秦·孔子《論語·憲問》
〖披發左袵〗 成語典故: 微 管仲 ,吾其被發左衽矣。 語出《論語·憲問》
〖被發左衽〗 成語典故: 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 《論語·憲問》
〖柔風甘雨〗 成語典故: 然則柔風甘雨乃至,百姓百壽,百蟲乃蕃。 春秋·齊·管仲《管子·四時》
〖融為一體〗 成語典故: 有一體之治,故能出號令,明憲法矣。 先秦·管仲《管子·七法》
〖四面受敵〗 成語典故: 四面受敵,謂之衢處之國。 春秋·齊·管仲《管子·國蓄》
〖束馬懸車〗 成語典故: 束馬懸車,上卑耳之山。 春秋·齊·管仲《管子·封禪》
〖識途老馬〗 成語典故: 管仲、隰朋從於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韓非子·說林上》
〖識微知著〗 成語典故: 傳曰:『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管仲有言:『國家無使勇猛者為邊境。』此誠聖哲識微知著之略也。 《新唐書·杜佑傳》
〖識微知著〗 成語典故: 傳曰:『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管仲有言:『國家無使勇猛者為邊境。』此誠聖哲識微知著之略也。 《新唐書·杜佑傳》
〖私智小慧〗 成語典故: 故國多私勇者其兵弱,吏多私智其法亂。 春秋·齊·管仲《管子·禁藏》好行小慧,難矣哉! 春秋·魯·孔丘《論語·衛靈公》
〖絲竹之音〗 成語典故: 材女樂三千人,鍾石絲竹之音不絕。 春秋·齊·管仲《管子·七臣七主》
暫時沒有文恆公相匹配的成語故事!
暫時沒有晉文公相匹配的成語故事!
暫時沒有與趙拓相匹配的成語故事!
❸ 歷史成語
負荊請罪[ fù jīng qǐng zuì ]
基本釋義詳細釋義
[ fù jīng qǐng zuì ]
負:背著;荊:荊條。版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權。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出 處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趙國大將廉頗與上卿藺相如不和;藺相如為了國家利益處處表示退讓。「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❹ 和田單相關的成語是
瘋狂猜成語和田單相關的詞語——田單攻城、田單復國。
田單是齊國的一位大將軍,有一次,他決定去攻打狄國,臨行前,去請教魯仲子。
田單問魯仲子:「我准備帶兵去攻打狄國,先生認為此行會怎麼樣?」
魯仲子搖搖頭:「恕我直言,此次出擊,不會順利。」
田單心中不快,卻依然心平氣和地問道:「此話怎講?」
魯仲子說:「將軍此番一定不能攻克城池。」
田單反問道:「上次攻打即墨,那麼大的一個城池,用的都是一些老弱殘兵,尚且能打敗千軍萬馬的燕國,收復了齊國的失地。這一次攻打如此小的一個狄國有什麼難的呢?」說完,也不告辭,拂袖而去。
田單率兵出發攻打狄國,一連苦苦戰鬥了三個多月,仍不見分曉。田單的隊伍人困馬乏,精神萎靡。
有一天,田單坐在帳內,心中煩悶,突然聽到帳外傳來孩子們唱的童謠。他仔細聽來,雖沒有聽清全部歌詞,但歌詞的大意卻聽明白了:「田單的軍隊,裝備很整齊,打仗卻不行,長槍如同燒火棍,士兵無用像狗熊……」
田單聽了這首歌,心裡很納悶,坐立不安,在帳子里來回踱步,最後決定還是去請教一下魯仲子。
田單想起當初魯仲子曾說過一定攻不下狄城的預見,心裡驚異魯仲子的明斷,因此,誠心誠意地對魯仲子說:「先生請原諒我上次的無禮,你的預見果然不錯,請指教這究竟是為什麼?」
魯仲子說:「上次攻打燕國,是為收復家園而背水一戰,你和士兵皆士氣高昂。此次已不同以往,你金錢封地樣樣俱全,已習慣高高在上做大將軍,如何帶動起士兵沖鋒陷陣?」
田單心服口服,回到軍營後,和士兵同甘共苦,鼓舞士兵,果然很快攻下了城池,打敗了狄國。
❺ 田單者,齊諸田疏屬也…(全文) 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相關成語
1. 通假字 齊人走,爭塗 通「途」,路途 距燕軍 通「拒」,抗拒 東鄉坐 通「向」,方向 僇先人,可為寒心 通「戮」,羞辱 得千溢 通「鎰」,古代重量單位,二十兩為鎰 所過城邑皆畔燕而歸田單 通「叛」,反叛 適人開戶 通「敵」,敵人 2. 古今異義 立以為將軍 古義:把……當作 今義:認為 乃縱反間於燕,宣言曰 古義:揚言 今義:宣告 實欲連兵南面而王齊 古義:面朝南 今義:南方 每出約束 古義:規約 今義:限制使不越出范圍 尾炬火光明炫耀 古義:光彩明亮 今義:誇耀 燕軍擾亂奔走 古義:紛亂 今義:攪擾,使混亂或不安 而城中鼓噪從之 古義:擂鼓吶喊,以壯聲勢 今義:泛指喧嚷 3. 一詞多義 (1)而而田單走安平 因而(因果) 令其宗人盡斷其車軸末而傅鐵籠 承接關系連詞 實欲連兵南面而王齊 修飾關系連詞 而灌脂束葦於尾 並列關系連詞
史記·田單列傳】
【原文】
田單者?齊諸田疏屬也。閔王時,單為臨淄市掾,不見知。及燕使樂毅伐破齊,齊閔王出奔。已而保莒城。燕師長驅平齊,而田單走安平。令其宗人盡斷其車軸末而傅鐵籠。已而,燕軍攻安平,城壞,齊人走,爭塗,以(車彗)折車敗,為燕所虜,唯田單宗人以鐵籠故得脫,東保即墨。燕既盡降齊城,唯獨莒、即墨不下。燕軍聞齊王在莒,並兵攻之,淖齒既殺閔王於莒,因堅守,距燕軍,數年不下。燕引兵東圍即墨,即墨大夫出與戰,敗死。城中相與推田單,曰:「安平之戰,田單宗人以鐵籠得全,習兵。」立以為將軍,以即墨距燕。頃之,燕昭王卒,惠王立。與樂毅有隙。田單聞之,乃縱反間於燕,宣言曰:「齊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樂毅畏誅而不敢歸,以伐齊為名,實欲連兵南面而王齊。齊人未附,故且緩攻即墨,以待其事。齊人所懼,唯恐他將之來,即墨殘矣。」燕王以為然,使騎劫代樂毅。樂毅因歸趙。燕人士卒忿。而田單乃令城中人食必祭其先祖於庭,飛鳥悉翔舞城中下食。燕人怪之。田單因宣言曰:「神來下教我。」乃令城中人曰:「當有神人為我師。」有一卒曰:「臣可以為師乎?」因反走。田單乃起,引還,東鄉坐,師事之。卒曰:「臣欺君,誠無能也。」田單曰:「子勿言也!」因師之。每出約束,必稱神師。乃宣言曰:「吾唯懼燕軍之(鼻刀)所得齊卒,置之前行。與我戰,即墨敗矣。」燕人聞之,如其言。城中人見齊諸降者盡(鼻刀),皆怒,堅守,唯恐見得。單又縱反閑曰:「吾懼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僇先人,可為寒心。」燕軍盡掘壟墓燒死人。即墨人從城上望見,皆涕泣。共欲出戰,怒自十倍。田單知士卒之可用,乃身操版插,與士卒分功,妻妾編於行伍之間,盡散飲食饗士。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約降於燕,燕軍皆呼萬歲。田單又收民金得千溢,令即墨富豪遺燕將曰:「即墨即降,願無虜掠吾家妻妾,令安堵。」燕將大喜,許之。燕軍由此益懈。田單乃收城中得千餘牛,為絳繒衣,畫以五彩龍文,束兵刃於其角,而灌脂束尾於尾,燒其端。鑿城數十穴,夜縱牛,壯士五千人隨其後。牛尾熱,怒而奔燕軍,燕軍夜大驚,牛尾炬火光明炫燿,燕軍視之,皆龍文,所觸盡死傷。五千人因銜枚擊之,而城中鼓噪從之,老弱皆擊銅器為聲,聲動天地。燕軍大駭,敗走。齊人遂夷殺其將騎劫。燕軍擾亂奔走,齊人追亡逐北,所過城邑皆畔燕而歸田單。兵日益多,乘勝,燕日敗亡,卒至河上。而齊七十餘城皆復為齊。乃迎襄王於莒,入臨淄而聽政。襄王封田單,號曰安平君。
太史公曰:兵以正合,以奇勝。善之者,出奇無窮。如環之無端。夫始如處女,適人開戶,後如脫兔,適不及距。其田單之謂邪!
初,淖齒之殺閔王也,莒人求閔王子法章,得之太史儌(1人字旁換成女字旁)之家,為人灌園,儌(同1)女憐而善遇之,後法章私以情告女,女遂與通,及莒人共立法章為齊王,以莒距燕,而太史氏女遂為後,所謂君王後也。燕之初入齊,聞畫邑人王蠋賢,令軍中曰:「環畫邑三十里無入。」以王蠋之故,已而,使人謂蠋曰:「齊人多高子之義,吾以子為將,封子萬家。」蠋固謝。燕人曰:「子不聽,吾引三軍而屠畫邑。」王蠋曰:「忠臣不事二君, 貞女不更二夫,齊王不聽吾諫,故退而耕於野。國既破亡,吾不能存,今又劫之。以兵為君將,是助桀為暴也。與其生而無義,固不如烹。」遂經其頸於樹枝,自奮絕脰而死。齊亡大夫聞之曰:「王蠋布衣也,義不北面於燕,況在位食祿者乎!」乃相聚如莒,求諸子,立為襄王。
【譯文】田單,齊國田氏王族的遠親。在齊閔王時,田單為臨淄佐治的官員。等到燕國派遣樂毅來攻打齊國,齊閔王逃跑,不久又退守莒城。燕國的軍隊一路攻打齊國時,田單也避逃到安平,讓他同族的人把車軸突出的部分鋸斷,裝上鐵箍。不久,燕軍攻打安平,齊人爭相逃走,都因車軸的頭被撞壞了,而成為燕國的俘虜,只有田單這一族得以逃脫,退守即墨。此時,燕國已經降服齊國許多城市,只有莒和即墨這兩城未攻下。燕軍聽說齊閔王在莒城,便調集軍隊攻打。大臣淖齒就將齊閔王殺死,死守城池,經過了好幾年燕軍仍都攻不下。於是燕軍改而攻即墨,即墨的守城官員出戰,不幸敗死。城中的軍民一致推舉田單當首領,說:「安平之役,唯有田單和同族人才安然脫險,可見田單對軍事方面有一定的了解。」於是擁立田單為將軍,守即墨,對抗燕國。不久,燕昭王過世,燕惠王登位。他和樂毅不和。田單聽說後,就實施了反間計,放傳言說:「齊閔王已經死了,而未攻破的齊城僅有兩座而已,樂毅是害怕被殺而不敢回國,而以攻打齊國為名義,其實是想自己在齊國稱王。但齊國人心還未歸附,所以慢慢攻打即墨好拖延時間,等待時機成熟。齊國人只擔心會有其他將領來帶兵,那麼即墨一定會被攻破。」燕惠王聽信傳言,派了騎劫來替代樂毅。樂毅因此逃去趙國。燕軍因此忿忿不平。田單又命令城中的居民在吃飯前要先在庭院祭祀祖先,使得每每有群鳥在即墨城上盤旋。燕國的軍隊看了都覺得很奇怪。田單又放謠言說:「這是神要下凡來教我們取得勝利。」又對城中人說:「有神人要來做我的老師。」有一個士兵說:「那我也可以當你的老師嗎?」接著就走了。田單連忙將他請回來,請他坐在上座,以侍奉老師的禮節來對待他。士兵說:「我騙了你,我什麼也不會。」田單說:「你不要再說了!」於是就奉他為師,每次發號施令,一定說是老師的意見。又揚言說:「我們只怕燕軍將那些齊國的俘虜割掉鼻子,站在軍隊的前面,否則我們一定會輸。」燕軍一聽說,便如此施行。城中人看見這樣的景象,都很生氣,一方面也害怕自己會被俘虜,因此堅守城池。田單又放謠言說:「我們最害怕燕人挖我們的祖墳,侮辱我們的祖先。」燕軍聽說後,就馬上去做。即墨人一看見如此,都恨不得馬上出戰,憤怒的情緒高漲了十倍。田單知道現在正是出戰的時機,便和士兵一同工作,並把自己的妻妾都編在隊伍之中,還把全部的食物都拿出來,犒勞士兵。命令精良的部隊埋伏起來,讓老弱婦女登上城防守,派遣使者去和燕軍討論投降事宜。田單又將民間的黃金收集得一千溢,讓即墨城中的富豪送給燕軍,曰:「即墨馬上要投降了,希望不要虜掠我們的家眷,讓我們安心生活。」燕軍的將領非常高興,答應了這個請求。田單於是收集了城中一千多頭牛,讓它們披上了大紅色的綢絹,上面飾以五彩的龍圖,把兵刀綁在角上,再將沾滿油脂的蘆葦綁在牛尾上,用火點燃。又把城牆挖了數十個洞,在晚上時把牛放了出來,令五千名士兵跟在後面。因為牛尾被燒的發熱,牛群發狂向前奔向燕軍,使得燕軍驚慌失措,牛尾上的火將夜晚照的亮如白晝,燕軍所見都是龍紋,大家非死即傷。五千名士兵又殺來,而城中的老弱婦孺都手持銅鐵,敲的震天響地,在旁助陣。燕軍大為害怕,連忙逃走。齊國人在混亂之中殺了騎劫。燕軍散亂竄逃,齊人緊追在後,所經之城鎮,都背叛了燕軍而歸附田單。田單的兵力日漸強盛,乘著優勢一路追擊。而燕國則日漸敗退,一直到黃河邊上。而齊國的城池都收復了。於是田單到莒城迎接齊襄王回到臨淄處理政務。齊襄王封賞田單,賜號為安平君。
太史公說:作戰要一面交鋒,一面用兵出奇制勝。善於用兵的人,能夠不斷得勝。不管是奇襲還是正面交戰,都要相配合,才能使人捉模不定,如同圓環沒有起止。用兵一開始要像處女那樣沉靜,讓人沒有防備,等到機會來臨,就要如脫逃的兔子一樣,使人不及防禦。田單就是如此吧!
當初,淖齒殺死齊閔王時,莒城的人在訪求齊閔王的兒子法章,在太史儌(1人字旁換成女字旁)的家中找到他,他正替人種地澆水。太史儌(同1)的女兒喜歡他並對他很好,後來法章就把自己的情況告訴了她。等到莒城的人共同擁立法章為齊王,太史氏的女兒就被立為王後,這就是大家說的「君王後」。燕軍在攻入齊國時,聽說畫邑人王蠋有賢德,就下令說:「在畫邑周圍三十里不許進入。」不久,燕國派人對王蠋說:「齊國有許多人都稱頌你的品德,我們要任用你為將軍,還給你一萬戶的食邑。」王蠋不接受。燕人說:「你不接受的話,我們就帶領大軍來屠平畫邑。」王蠋說:「盡忠的臣子是不能侍奉兩個君主;貞烈的女子不嫁第二任丈夫。齊王不聽我的諫言,所以我才隱居。國家既已滅亡,我又不能使它復活,現在你們又強迫我當將領。如果我答應了,就是幫你們坐壞事。與其做無義之事,還不如受烹刑而死!」於是就上吊自殺。齊國逃散的官員聽聞此事,曰:「王蠋只是一介平民,都能如此,何況我們這些拿國家俸祿的人!」於是,大家聚集在一起,到莒城去,尋找齊閔王的兒子,擁立為襄王。
如有幫助,望採納
❻ 與淄博有關的成語
淄博歷史悠久,齊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國文化體系裡,成語是很重要的一環。那麼,作為一個淄博人,你知道自己所了解的成語里,有哪些是與淄博有關的嗎?
愛屋及烏
周武王滅商後,有一天他把大臣們召集在一起,商量怎樣處置商朝留下來的大小官員。姜尚說:「我聽說,如果喜歡哪個人,連同他房頂上的烏鴉也喜歡;如果不喜歡,連他家的籬笆也會感到厭惡。紂王作惡多端,應該把他的部下全部殺了。」但是,周武王沒有採納姜尚的建議,他聽了周公的話,讓那些人回家種田去了
出奇制勝
有一年,燕國攻打齊國即墨城。齊將田單讓齊國商人拿著珠寶送給燕軍將領:「城內的齊國兵要投降了,求您進城後千萬別殺我們!」燕軍聽了,不知是計,就放鬆了警惕。半夜時,田單命手下給一群牛披上五綵衣,尾巴綁上草後點燃,嚇得牛拚命往前沖。燕軍在睡夢中驚醒,當他們看到一大群五彩怪獸時,更是嚇得到處亂竄。田單乘勝追擊,收復了七十多個城池。
呆若木雞
戰國時,斗雞是貴族們尋歡作樂的一項活動,齊王便是當時的一位斗雞迷。為了能在斗雞場上取勝,齊王特地請專家紀子幫他訓雞。待到斗雞時,對手的雞又叫又跳,而紀子訓好的雞卻像只木雞,一點反應也沒有,別的雞看到它那副呆樣竟然都被嚇跑了。因此,齊王用這只雞和別人斗,自然場場獲勝。
高枕無憂
孟嘗君有個食客叫馮諼(xuan)。有一天,孟嘗君讓他去老家要賬,他卻燒掉債據,兩手空空的回來了。不久,孟嘗君被降官職,一到老家就收到了百姓的歡迎。馮諼說:「這是我用之前那些債據給你買來的人心啊!」後來馮諼幫孟嘗君恢復了官職,還幫他在老家建立宗廟。之後他對孟嘗君說:「從今天起,您可以高枕無憂了!」
門庭若市
鄒忌勸齊威王鼓勵群臣進諫。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
狡兔三窟
戰國時期,齊國相國孟嘗君叫門客馮諼去薛地收債並順便買回家裡缺的東西,馮諼假借孟嘗君的命令把債契全部燒毀,借債的百姓對孟嘗君感激涕零。馮諼回來說:「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於是他出謀劃策,為孟嘗君辦了三件大事,鞏固了孟嘗君的地位。
老馬識途
管仲和大夫隰朋隨齊桓公一同前往攻打孤竹, 齊軍是春天出征的,到凱旋而歸時已是冬天,最後迷了路。管仲說:「老馬的智慧是可以利用的。」於是放開老馬,人跟隨著它們,終於找到了回去的路。
濫竽充數
齊宣王非常愛聽用竽吹奏的音樂,而且喜歡聽幾百人一起吹奏並且給他們很多報酬。有個南郭先生聽說了就混進樂隊,每次都搖頭晃腦的吹著,還真得到了許多賞賜。沒有人發現他不會吹竽。後來齊宣王去世,他的兒子繼位後,喜歡聽人獨奏吹竽。南郭先生一看不妙,就偷偷溜走了。
明察秋毫
一天,齊宣王向孟子請教:「一個人有怎樣的德行,才能一統天下?」孟子說:「我聽說您看見一頭牛被殺而傷心,就憑這種好心就能一統天下,就看您想不想去做了!有人說,他能看清鳥獸的毫毛,卻看不見滿車的木柴,這話您信嗎?」齊宣王笑著說:「當然不信。」
螳臂當車
有一次,齊庄王乘馬車去打獵。突然,一隻青色小蟲子橫在大路中間,高高舉起兩只前爪,氣勢洶洶向車隊撲來。齊庄王奇怪的問車夫:「那是什麼蟲子?」車夫說:「這就是螳螂,您別看它個頭不大,力氣微小,可卻只知前進,從不後退。」齊庄王笑道:「好一個出色的勇士!我們繞道走吧,別傷害它。」自此,天下勇士紛紛來投靠。
專心致志
有一年,孟子游歷到齊國。他看到齊宣王做事忽冷忽熱,總喜歡聽進讒言,便給齊宣王講了個故事:欒秋是個下棋高手,他同時收了倆徒弟,一個學的很認真,另一個看上去眼睛盯著棋子,心裡卻總在想天上飛的天鵝。雖然兩人一起學下棋,成績差別卻很大。這不是智商的差別,而是專心程度不同。齊宣王聽後,恍然大悟。
田忌賽馬
田忌經常與齊國諸公子賽馬,設重金賭注。孫臏發現他們的馬腳力都差不多,可分為上、中、下三等。於是孫臏對田忌說:「您只管下大賭注,我能讓您取勝。」田忌相信並答應了他,與齊王和諸公子用千金來賭勝。比賽即將開始,孫臏說:「現在用您的下等馬對付他們的上等馬,拿您的上等馬對付他們的中等馬,拿您的中等馬對付他們的下等馬。」三場比賽完後,田忌一場不勝而兩場勝,最終贏得齊王的千金賭注。於是田忌把孫臏推薦給齊威王。威王向他請教兵法後,就請他當作老師。
覆水難收
西漢時,會稽人朱買臣家境貧寒,靠打柴糊口度日。他很好學,利用打柴、賣柴的空隙讀書。妻子崔氏嫌他是個書獃子,不會有出息之日,就離他改嫁了。後來朱買臣經過同鄉引薦得到漢武帝賞識,被任命為會稽太守。當他赴任時,崔氏攔住馬車磕頭請罪,希望能夠復婚。朱買臣讓手下人取過一盆水潑到地上,對崔氏說:你若能把倒出的水收到盆里,我就和你破鏡重圓。這個成語比喻事已成定局,無法改變。
千慮一得
春秋時,晏嬰在齊國歷任三朝的宰相。他為人正直,生活儉朴,在齊國很有威望。有一天,齊景公派使者來看他。他正在吃飯,就把自己的飯菜分成兩份,請使者一起吃。使者很感動,回去就把晏嬰分食的事告訴了齊景公。齊景公想不到晏嬰那麼貧苦,就派使者送去一千兩金子。可是連送了三次都被晏嬰退回來了。
齊景公特地召見他,說:「管仲對齊恆公的封賞不推辭,而你……」景公說到這里停頓了一下說:「為什麼要拒絕呢?」晏嬰說:「聖人千慮,必有一失;遇人千慮,必有一得。」他自謙地說:「無論君臣,清廉為上,我這人愚鈍,再三考慮也許有點道理。」
得意洋洋
春秋時期,齊國三朝相國晏嬰身居高位,但行事沉穩,十分謙恭,而他的車夫卻認為自己能替相國駕車十分得意揚揚。車夫的妻子見了就告誡車夫,應該向晏嬰學習,車夫從此變得很謙遜起來,晏嬰認為他知錯必改表現很好。
晏子使楚
1、晏子出使楚國。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門的旁邊開一個五尺來高小洞請晏子進去。晏子不進去,說:"出使到狗國的人從狗洞進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國來,不應該從這個洞進去。"迎接賓客的人帶晏子改從大門進去。晏子拜見楚王。楚王說:"齊國沒有人可派嗎?竟派您做使臣。"晏子回答說:「齊國首都臨淄有七千多戶人家,展開衣袖可以遮天蔽日,揮灑汗水就像天下雨一樣,人挨著人,肩並著肩,腳尖碰著腳跟,怎麼能說齊國沒有人呢?」楚王說:「既然這樣,為什麼派你這樣一個人來做使臣呢?」晏子回答說:「齊國派遣使臣,各有各的出使對象,賢明的人就派遣他出使賢明的國家,無能的人就派遣他出使無能的國家,我是最無能的人,所以就只好委屈下出使楚國了。」
2、晏子來到了楚國,楚王設宴款待晏子,喝酒喝得正高興的時候,兩個官吏捆著一個人來到楚王跟前,楚王說:「捆著的人是干什麼的?」官吏回答說:「是齊國人,犯了偷盜的罪。」楚王看著晏子說:「齊國人本來就善於偷盜嗎?」晏子離開座位嚴肅地回答說:「我聽說過,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北就變成枳樹,只是葉子相似,它們的果實味道不一樣。為什麼會這樣呢?是因為水土不一樣。為何人生長在齊國不偷盜,進入楚國就偷盜,該不會是楚國的水土使人變得善於偷盜吧!」楚王笑著說:「聖人是不能跟他開玩笑的。我反而自討沒趣了。」
悠久的齊國歷史,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齊國的成語故事更是不勝枚舉,除了上面我們講的這些之外,還有安步當車、管鮑之交、伍員七薦、道聽途說、百家爭鳴、一箭之仇、二桃殺三士、國有三不祥、上行下效、內助之賢等等,真的是太多太多了。齊文化節快到了,希望朋友們喜歡這些發生在齊國的成語故事。
❼ 田單復國這個成語是什麼意思
比喻還有希望,不要放棄
田單復國:中國戰國後期,齊將田單憑借孤城即墨(今山東平度東南),由堅守防禦轉入反攻,一舉擊敗燕軍,收復國土的一次著名作戰。
❽ 關於田單故事的結尾
田單是齊國著名的軍事家,他曾憑借孤城即墨﹐由堅守防禦轉入反攻﹐一舉擊敗燕軍﹐收復國土。下面給你介紹一些有關田單的故事。
一天.田單向大家宜稱,他聽到了神的聲音,神說將要下凡來解救困厄之中的即墨。即墨人不僅信奉鬼神,也崇拜祖先,田單又命人拿糧食祭祖。盡管城中的糧食已經不多,但是即墨人都願意拿出糧食來祭祖。於是城中設立了很多的祭祖案台,結果招來了大批的飛鳥來啄食,場面十分壯觀。即墨人以為祖先顯靈了,讓飛鳥來傳達神的旨意。田單又趁機說,神已經下凡了,就在他們中間,讓大家趕緊尋找。即墨城裡的人們馬上行動起來,開展了一場全城的找神運動。
這個時候一個小兵餓得實在受不了了,謊稱神已附在他的身上。眾人為找到神而歡呼雀躍.趕緊把這個小兵送到了田單那裡。田單一聽找到了神,十分高興.馬上命人收拾上等的清凈房間,迎接神的到來。那個小兵被送到田單那裡後,田單說神有重要的事情要和他談,讓眾人離去了。這個小兵非常害怕,向田單坦白自己並不是神,只是因為太餓了,才謊稱自己是神。田單讓小兵不要聲張,警告他,如果想活命,就要按照田單的安排行事.對任何人都要肯定地說神就附在他的身_L.他代表神與大家談話。此後,田單凡是有重要的命令,就通過這個小兵以神的旨意向人們宜布,得到了非常好的貫徹執行。
騎劫在猛攻即墨的同時,也在想著如何徹底打垮齊國人的鬥志。恰在這時,田單派人出城在燕軍中宣揚:「齊軍只怕燕軍把齊國俘虜的奧子割掉,放在陣前與齊國作戰,那麼即墨就守不住了。」騎劫聽到燕軍的報告後,覺得這是一個打擊齊國士氣的好辦法,就派人把齊軍俘虜押到即墨城下削去鼻子。城中的齊國軍民看到降燕齊兵全被割掉鼻子,都憤怒異常,表示要死守城池。田單又派人到城外放風說:「齊人最怕燕人掘他們的祖墳,焚燒死人的屍骨.祖先不能保佑他們,就絕望了。」騎劫再次中計,派人掘開齊國人祖墳,燒骨揚灰。齊國軍民從即墨城上望見燕軍的暴行,紛紛痛哭起來,個個對燕軍咬牙切齒,決心在田單的統率下,出城和燕軍決戰。
由上面的故事可以看出,田單在處理各種事情時,都善於運用計策,手法非常高明,不愧為著名的軍事家,另外,田單沒有著作自己的兵法,當然,也許有,失傳了也不一定。
❾ 和「田單」相關的詞語是什麼
田單相關詞語:退守即墨、反間連環、火牛破敵、拜為趙相、解裘救人
1.退守即墨
前284年,齊湣王內被人民所怨,外被秦國仇視其強大(因為當時齊國強大到令很多准備臣服秦國的國家轉態,臣服齊國),五國發軍攻齊,於濟西大破齊軍,斬殺齊將韓聶,其餘四國相繼撤退。燕國將領樂毅出兵攻佔齊都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再於半年內接連攻下齊國七十餘城,滅了齊國,僅剩莒(今山東莒縣)和即墨(今山東平度市東南)兩座齊國孤城未能攻克。
而楚國又出兵,名為援助,實為攻擊,楚將淖齒虐殺齊湣王,淖齒又被齊人殺死。即墨大夫出戰陣亡。田單率族人以鐵皮護車軸逃至即墨,被推舉為城守。即墨全城軍民由田單率領抵抗,雙方交戰五年。樂毅強攻不克,改采包圍策略。
2.反間連環
他和軍民同甘共苦,「坐則織蕢(編織草器),立則仗鍤(執鍬勞作)」(《資治通鑒》卷四,周赧王三十六年),親自巡視城防;編妻妾﹑族人入行伍,盡散飲食給士卒,深得軍民信任。田單在穩定內部的同時,為除掉最難對付的敵手樂毅,又派人入燕行離間計,詐稱樂毅名為攻齊,實欲稱王齊國,故意緩攻即墨,若燕國另派主將,即墨指日可下。
燕惠王本怨樂毅久攻即墨不克,果然中計,派騎劫取代樂毅。樂毅投奔趙國。
3.拜為趙相
據《戰國策》所述,田單後為趙將,受封都平君。趙國用三個大城市加上一些小村城鎮共五十七個送給齊國換來田單,田單為趙國攻下燕國三座小城。
4.火牛破敵
田單見反攻時機成熟,便集中千餘頭牛,角縛利刃,尾扎浸油蘆葦,披五彩龍紋外衣,於一個夜間,下令點燃牛尾蘆葦,牛負痛從城腳預挖的數十個信道狂奔燕營,五千精壯勇士緊隨於後,城內軍民擂鼓擊器,吶喊助威。
燕軍見火光中無數角上有刀﹑身後冒火的怪物直沖而來,驚惶失措。齊軍勇士乘勢沖殺,城內軍民緊跟助戰,燕軍奪路逃命,互相踐踏,騎劫在混亂中被殺。田單率軍乘勝追擊,齊國民眾也持械助戰,很快將燕軍逐出國境,盡復失地七十餘城,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火牛陣」
5.解裘救人
就在這年嚴冬的一個傍晚,田單在朝中理完政事,乘了車子,要回安平城。這時滿天紛紛揚揚地下著鵝毛大雪,呼呼的西北風吹在人身上,刀割劍穿一般,樹枝搖曳著,發出尖厲的叫聲,幾支寒鴉在半空中抖動著翅膀,發出陣陣哀鳴,天氣冷的邪乎。
田單的車子出了臨淄城東門,到得淄河岸邊,一陣冷風吹來,田單禁不住打了個寒戰,他急忙裹緊了衣服。就在這時,他忽然看到前方不遠處路旁的雪地里,躺了一個人。田單連忙叫車夫停住車子,下車走到近前一看,見是一個老者,佝僂著身子,蜷縮在雪地上,老人身上的衣服破爛單薄,消瘦的臉上布滿皺紋,須發跟雪一樣白,面色臘黃,兩眼緊閉。田單急忙俯下身子,伸手往老人身上摸了摸,老人四肢已經發涼,只有胸口處還有一絲余溫,鼻中尚有微微氣息。
田單明白,老人已命在旦夕,一刻也不能耽誤。他來不及多想,立即解開上衣,又把老人的上衣解開,迅速抱起老人,胸對胸緊緊摟在懷里。那滋味可想而知,就象抱了一塊冰,冷透骨髓。田單抱住老人上了車子,讓車夫加快速度往安平城趕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