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語文高頻成語辨析
㈠ 高中常考成語辨析300例,班裡的學霸都在偷偷看
為什麼?人們總是會嫉妒的。。最好的辦法就是解決,你想要我的解決方法嗎?
㈡ 北京高考語文高頻詞語,及成語的意思
1 高考語文常考成語分類精編
(一)易望文生義的成語
1、 耿耿於懷:心事縈繞,不能忘懷。
2、 胸無城府: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誠。
3、 炙手可熱:比喻氣焰盛,權勢大。
4、 目無全牛:比喻技藝高超。也比喻洞察事理,辦事精熟。
5、 差強人意:(1)還能振奮人們的意志。(2)大致上還能夠令人滿意。
6、 不刊之論:不可改動或不可磨滅的言論。
7、 首當其沖:比喻最先受到攻擊或災難。
8、 不足為訓:指不值得作為准則或典範。
9、 文不加點:形容文思敏捷,寫作技巧高超。
10、罪不容誅:指殺了也抵不了其所犯的罪行。形容罪大惡極。
11、屢試不爽:屢次試驗,都沒有差錯。
12、萬人空巷:多形容慶祝、歡迎等盛況或新奇事物轟動一時。
13、振聾發聵:比喻高超的言論能使麻木糊塗的人覺醒。
14、渙然冰釋:比喻疑慮、誤會等一下子完全消除。
15、大快人心:指壞人壞事受到懲罰,使人們心裡感到非常痛快。
16、久假不歸:長期借去,不歸還。
17、身無長物:指除自身外再沒有多餘的東西。形容貧窮。
18、不名一文:連一文錢都沒。形容極為貧窮。
19、慘淡經營:(1)形容極端艱苦地從事詩文創作。(2)形容苦心規劃和開拓某項事業。
20、側目而視:形容敬畏、憎恨等神情。
21、明日黃花:多用來比喻過時的事物。
22、師心自用:指固執己見,自以為是。
23、事半功倍:形容費力小,收效大。
24、洛陽紙貴:形容好的著作,風行一時,廣為流傳。
25、不情之請:不合理的請求。常用作求助於人時的客套話。
26、每況愈下:指情況越來越壞,越來越糟糕。
27、窮兵黷武:用盡全部兵力,任意發動戰爭。形容極端好戰。
28、匪夷所思:不是平常人所能想像的。
29、七手八腳:形容很多人一起動手。也形容人多手雜,非常忙亂的樣子。
30、苦心孤詣:指盡心竭力鑽研達到別人所達不到的地步。
31、三人成虎:比喻流言惑眾,蠱惑人心。
32、莘莘學子:眾多的學子。
33、始作佣者:比喻某種壞事或惡劣風氣的創始者。
34、令行禁止: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形容法紀嚴明,嚴格執行。
35、不可理喻:不能夠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人不講道理。
--------------------------------------------------------------------------------
2 回復:高考語文常考成語分類精編
(二)褒貶易誤用的成語
貶義詞
1、 彈冠相慶:指即將做官而互相慶賀。
2、 粉墨登場:比喻登上政治舞台。
3、 無所不為:沒有什麼不做。指什麼事都干。
4、 死灰復燃:比喻失勢的人又重新得勢。也比喻已經消滅的事物又重新活動起 來。
5、 炙手可熱:比喻氣炎盛,權勢大。
6、 上行下效:指上面的人怎麼做,下面的人就跟著怎麼做。
7、 亦步亦趨:比喻因缺乏主見,任何事都模仿、追隨他人。
8、 趨之若鶩:比喻很多人爭相追逐、趨附。
9、處心積慮:存著某種想法,早已有了打算。形容用盡心思的謀劃。
10、評頭品足:泛指對人對事等多方議論、挑剔。
11、改頭換面:比喻只改變形式,而內容、實質不變。
12、沆瀣一氣:比喻氣味相投者結合在一起。
13、搖旗吶喊:比喻為別人助長聲勢。
14、翻雲覆雨:比喻玩弄手段,反復無常。
15、坐而論道:指空談大道理而不見行動。
16、一團和氣:指態度溫和而不講原則。
17、一唱一和:比喻相互呼應配合。
18、以鄰為壑:比喻把困難、災禍推給別人。
19、頤指氣使:形容有勢力的人的傲慢神情。
褒義詞
1、 嘆為觀止:贊美所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極點。
2、 有口皆碑:比喻人人稱頌。
3、 東山再起:指隱退後復出任職。
4、 雨後春筍:比喻新事物大量迅速地涌現出來。
5、 蔚然成風:形容一種事物逐漸發展流行,行成風氣。
6、 鳳毛麟角:比喻珍貴而稀少的人或事物。
7、 不刊之論:不可改動或不可磨滅的言論。
8、 文不加點:形容文思敏捷,寫作技巧高超。
9、 耳提面命:形容嚴格要求殷切教誨。
10、苦心孤詣:指盡心竭力鑽研達到別人所無法達到的地步。
--------------------------------------------------------------------------------
3 回復:高考語文常考成語分類精編
(三)具有雙重含義的成語
1、 燈紅酒綠:(1)形容夜飲聚會的情景。(2)多用來形容尋歡作樂的腐化生活。
2、 苦心孤詣:(1)指盡心竭力鑽研,達到別人所達不到的地步。(2)指為了達到目的而費盡心思。
3、 想入非非:(1)指意念進入玄妙虛幻的境界。(2)形容脫離實際,幻想不能實現的事 。
4、 按圖索驥:(1)比喻做事死守教條,而不懂得變通。(2)比喻依據一定的線索去尋找事物。
5、 左右逢源:(1)比喻做事很順利。(2)比喻辦事圓滑。
6、 不絕如縷:(1)形容形勢十分危急。(2)形容聲音微弱而悠長。
7、 暗送秋波:(1)比喻美女暗中以眉目傳情。(2)比暗中討好別人或暗中勾搭。
8、 行雲流水:(1)形容詩文書法等自然流暢,不受拘束,就像飄浮著的雲和流 動著的水一樣。(2)形容事物流傳不遠,易於消失。
9、風花雪月:(1)指華麗空洞的詩文或言論。(2)比喻男女歡愛的風流事。
10、瞻前顧後:(1)形容做事謹慎。(2)形容顧慮太多,處理事情猶豫不決。
--------------------------------------------------------------------------------
4 回復:高考語文常考成語分類精編
(四)使用對象易誤用的成語
1、巧奪天工:人工的精巧勝過天然。形容技藝精妙高超。(人工的東西)
2、美輪美奐:形容房屋高大華美而眾多。(建築物)
3、汗牛充棟:形容藏書或著作極多。(書籍)
4、浩如煙海:形容事物數量繁多,極其豐富。(書籍、文獻)
5、相敬如賓:比喻夫妻之間互相尊敬,平等相待。(夫妻)
6、青梅竹馬:多指男女間幼時的親密感情。(男女)
7、兩小無猜:指男女兒時在一起玩耍,天真無邪,互不猜疑。(男女)
8、豆蔻年華:指少女十三四歲時的青春年華。(十三四歲的少女)
9、相濡以沫:比喻在困境中用微薄的力量相互幫助。(用於患難中 )
10、萍水相逢:比喻素不相識的人偶然相遇。(原來不認識的人)
㈢ 中考語文關於成語和病句的選擇題(有答案具體講解的)
1.病句是指結構不完整,意思表達得不明確、不清楚,有錯誤的句子。進行修改病句訓練的目的是認清寫句子時容易犯的錯誤,使自己少寫和不寫病句,把意思表達得明確、通順。
本年級常見的病句有以下幾種情況:
(1)成分殘缺:這種句子缺少必要的成分、意思不完整。如:「放聲歌唱。」同學們知道一個句子一般可以分為兩部分,前一部分說的是「誰」或「什麼」,後一部分說的是「是什麼」、「做什麼」或「怎麼樣」,這兩個部分是句子的基本成分,缺一不可。
(2)意思重復:這種句子是前邊說了一個意思,後邊又重復說一遍,意思重復了。如:「我把不正確的錯別字改正過來了。」這里「不正確」和「錯別字」意思一樣,連著用就顯得重復多餘。
(3)用詞不當:這種句子是由於對詞義理解不清、用錯了近義詞等,造成詞不達意,違反了句子的結構規律。如:「同學們熱心歡迎新老師。」「熱心」一詞的意思是:有熱情、有興趣、肯盡力,用在「歡迎」前面顯然不合適。
(4)詞序顛倒:詞序是詞語在句子中排列的順序,這種順序反映了詞語在詞句結構中所處的地位。每一個詞語在語言結構中都有它特定的位置,離開了自己的位置,就犯了詞序不當的毛病。如:「今年的麥子豐收在望,長勢喜人。」小麥長勢喜人,才能豐收在望,詞序顛倒了就不符合客觀規律了。
2.修改病句的步驟。
(1)讀懂原句,弄清本意。首先要仔細讀病句,弄明白它要表達的主要意思。
(2)查找病因,確定病症。圍繞句子的主要意思找出病句的原因所在,弄懂屬於哪種類型的病句。
(3)對症下葯,修改病句。弄清病因後,要針對句子存在的問題,想好刪去什麼、添上什麼、更換什麼,然後動手改病句。
(4)仔細檢查,完成練習。讀修改後的句子,看是否正確,是否保留了句子的原意。
3.修改病句的方法。
(1)修改成分殘缺的句子,最主要的是要了解缺少哪個部分。如:「放聲歌唱。」這一句缺少了基本成分「誰」,所以句子表達的意思不明確,修改的辦法是補上這一部分,可改為:「同學們放聲歌唱。」
(2)修改意思重復的句子,最主要的是要了解哪個部分的意思是重復多餘的。如:「我把不正確的錯別字改正過來了。」顯然「不正確」重復了「錯別字」的含義,修改的辦法是把「不正確」或「錯別」去掉一個,保留一個,成為:「我把不正確的字改正過來了。」或者:「我把錯別字改正過來了。」
(3)修改用詞不當的句子,最主要的是找出哪個詞語使用不當,以及錯誤的性質(用錯了近義詞,范圍使用不當,詞語搭配不當)。如:「小剛十分愛護時間。」「愛護」的意思是:愛惜並保護,用在「時間」前面不恰當,可改用「愛惜」(意思是因為重視而不糟蹋),成為:「小剛十分愛惜時間。」
(4)修改詞序顛倒的句子,最主要的是找出哪個詞語的位置錯了,如:「我們討論了並且聽了校長的報告。」讀句子後就能發現先討論報告再聽報告是不符合事情的先後順序的,必須是先聽報告再討論報告,成為:「我們聽了並且討論了校長的報告。」
㈣ 中考語文:容易用錯的90個成語
中國成語,歷史悠久,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人們難免望文生義,生吞活剝,結果,弄得這些詞彙大大背離了原始意義,甚至驢唇不對馬嘴,乃至出現成群結隊的「攔路典故」、「傻瓜成語」。長期的、集體的以訛傳訛,逐漸掩蓋了成語的本來面目。其實,這種近乎數典忘祖的無知,絕不應聽之任之,約定「俗」成。姑且挑選八個最常見的「攔路成語」,以饗親愛的博友。恐怕至少有12億中國人,沒資格百分之百地跨過去。即便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也不能倖免。
(1)七月流火(本指「天氣轉涼」;後人竟望文生義,愣說成「盛夏時節,天上下火」為啥天太熱?原來「太有柴」了。)語出《詩經國風豳風》「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指夏歷的七月:「流」,指移動,落下:「火」指星名「大火星」。「大火星」是一顆著名的紅巨星,能放出火紅色的光亮,每年夏歷的五月黃昏,位於正南方,位置最高。夏歷的七月黃昏,大火星的位置由中天逐漸西降,「知暑漸退而秋將至」。人們把這種現象稱作「七月流火」。由此可見,「七月流火」的真實意思,是說在夏歷七月,天氣漸漸轉涼,每當黃昏的時候,可以看見大火星從西方落下去。《豳風》里這兩句話說:「天氣越來越涼了,該做棉衣服了。」
(2)娑婆世界(佛教名詞,常被生吞活剝地改裝成「婆娑世界」善哉,善哉!佛祖很生氣,後果很嚴重!)根據佛教的說法,人們所在的「大千世界」被稱為「娑婆世界」,教主即釋迦牟尼佛。「娑婆」是梵語的音譯,也譯作「索訶」、「娑河」等,意為「堪忍」。共有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說「娑婆世界」的眾生罪業深重,必須忍受種種煩惱苦難,故「娑婆世界」又可意譯為「忍土」,被稱為「五濁世間」,是「極樂世界」「凈土」的對立面,這里容易產生各種罪孽,因此說「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另一層意思,指釋迦牟尼等佛菩薩很能忍受勞累,在污濁的「娑婆世界」中不懈地教化眾生,表現出大智、大悲和大勇的精神。
(3)空穴來風(原指有根有據的事兒,結果被篡改成了捕風捉影的意思真是「瞪眼說瞎話」。)這個成語源自楚國人宋玉的《風賦》,文中有「枳句來巢,空穴來風」句子。此語是宋玉引用他的老師屈原的話:因為枳樹(枳)彎曲(句),樹枝上常招引鳥兒築巢;由於有空的洞穴,才引來了風呢。白居易詩中准確使用過此語:「朽株難免蠹,空穴易來風。」說腐朽的樹木難免招來蟲子蛀咬,空的洞穴容易引來風吹。按此解釋,「空穴」和「來風」是一因一果,若做比喻,應比做說法有根據、有來由。所以,以「空穴來風」比喻不存在和沒影兒的事,是不夠妥當的;若比喻事出有因,確有來頭,則比較恰當。
(4)床笫之私(床笫,是個迷人雙眼的「馬甲」,很容易誤作「床第」。雖然兩者模樣酷似,可惜,後者根本不是中國話對不起,俺眼神兒不好。)床,好解釋;笫(讀作「子」),指「墊在床上的竹席」。「床笫」也就是床鋪。引申為夫妻之間的語言或房事。但換上「床第」這套「馬甲」,就什麼「講兒」也沒有了。
(5)黃花(指「過時之物」。或許有人覺得,「」哪裡不過時?「」才過時哩,便想當然地篡改成了「黃花」誰下的命令?憑啥愣改呀?)這個成語的出處,源自蘇軾《九日次韻王鞏》詩:「相逢不用忙歸去,黃花蝶也愁。」黃花,也就是菊花。原指重陽節過後逐漸萎謝的菊花。後多比喻過時的事物或。
(6)美輪美奐(只形容建築之美,如今,被濫用到所有事物上。尤其是電台、電視台那些自我感覺良好的半吊子主持人,往往是張嘴就來,出口成錯錯了也不改,臉皮就是厚。)這個成語出自《禮記檀弓下》:晉文子趙武家裡新落成一所房屋,晉國大夫張老去祝賀說:「美哉輪焉,美哉奐焉!歌於斯,哭於斯,聚國族於斯!」輪,是古代的一種圓形高大的谷倉。這個成語指高大的意思,專門形容房建築屋高大華麗。現在?連唱歌跳舞、喝酒吃飯都「美輪美奐」了,上哪兒說理去?
(7)振聾發聵(本意是聲音很大,令人警醒;竟被誤作聽力下降,像個呆頭呆腦的聾子把醉漢弄醒?把醒漢弄醉?甭官怎麼說,先把意圖鬧清楚;否則,幹完活兒,准挨大嘴巴。)這個成語的出處在清代大才子袁枚那裡,他寫過《隨園詩話補遺》,卷一中有句話:「此數言,振聾發聵,想當時必有迂儒曲士以經學談詩者。」聵,耳聾。「振聾發聵」,即發出很大的聲響,使耳聾的人也能聽見。比喻用語言文字喚醒糊塗的人。
(8)始作俑者(原指做壞事,引領歪風邪氣的「第一人」,現在,居然搖身一變,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英雄」,起碼也是開先河的任務看來,「屎盆子」完全可以扣在正面角色腦袋上。嘗嘗鮮兒吧您吶。)出處在《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俑,古代殉葬用的木製或陶制的俑人。根據孔子」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句話,後人將」始作俑者「引為成語,比喻第一個做某項壞事的人或某種惡劣風氣的創始人,這是理所當然的」貶義詞「。
㈤ 一道中考語文詞語辨析題
心臟的跳動,說明激動,導致了「當時除了能( )到的東西外,我幾乎什麼都不懂。 」
如有幫助,請採納
㈥ 求中考語文的所有易理解錯、難以理解的詞語和成語
八年級下文言文
1、通假字
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支」通「肢」,四肢)
同捨生皆被綺綉(「被」通「披」,穿著)
與之論辨(「辨」通「辯」)
滿坐寂然(「坐」通「座」,座位)板印書籍(「板」通「版」,雕版)
已後典籍皆為板本(「已」通「以」,以後)
文理有疏密(「文」通「紋」,紋理)
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止」通「止」,只,僅)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有」通「又」,有)
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橫」)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簡」通「揀」,挑選)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飼,喂)
才美不外現(見通現,表現)
食之不能盡其材(材通才,才能)
其真無馬邪(邪通耶,表疑問)
2、 古今異義
走送之(走:古義為跑;今義為行走)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是:古義這,此;今義判斷動詞)
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趨:古義為奔向;今義趨向)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假:古義為借;今義與「真」相對)
不敢出一言以復(再:古義為兩次;今義為又一次)
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但,古義為只;今義為轉折連詞)
微聞有鼠作作索索(聞:古義指聽;今義是用鼻子嗅)
雖人有百手(雖:古義為即使,假設連詞;今義為雖然,轉折連詞)
兩股戰戰,幾欲先走(股:古義指腿;今義指臀部。走:古義指跑;今義指行走)
其上以松脂、臘和紙灰之類冒之(冒:古義指蒙、蓋;今義指冒出)
葯稍熔(葯:古義指文中所提到的松脂、臘等物;今義指病的葯品)
慶歷中有布衣畢升(布衣:古義指平民;今義指衣服的一種)
而計其長曾不盈寸(曾:古義為尚、還;今義為曾經)
其兩膝相比者(比:古義為挨著;今義為比較)
高可二黍許(許:古義為左右;今義為答應或表猜測)
嘗貽余核舟一(嘗:古義為曾經;今義為嘗試)
無絲竹之亂耳(絲竹:古義指琴、瑟、簫、笛等管弦樂器,文中指演奏的聲音,今義指絲綢和竹子)
無案牘之勞形(形:古義指身體;今義指形狀、樣子)
一食或盡粟一石(或:古義為有時,有的人;今義為或者)
3、 詞類活用
手自筆錄(手、筆:名詞作狀語,動手、用筆)
主人日再食(日,名詞作狀語,每天)
余則蘊袍敝衣處其間(袍、衣:名詞作動詞,穿著蘊袍敝衣)
是可謂善學者矣(善: 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擅長)
腰白玉之環(腰:名詞活用為動詞,掛在腰間。)
京中有善口技者(善: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擅長)
不能名其一處也(名:名詞活用為動詞,說出)
會賓客大宴(宴:名詞用作動詞,舉行宴會)
婦撫兒乳(乳:名詞用作狀語,餵奶)
婦手拍兒聲(手:名詞用作狀語,用手)
遙聞深巷中犬吠(遙:形容詞作狀語,遠遠地)
用訖再火令葯熔(火:名詞用作動詞,用火烤)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名,名詞用做動詞,出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靈,形容詞做動詞,成為靈驗的水)
苔痕上階綠(上:方位名詞用作動詞,長到,蔓上)
無絲竹之亂耳(亂:形容詞用作動詞,使……亂)
無案牘之勞形(勞:形容詞用作動詞,使……勞累)
只辱於奴隸人之手(辱:形容詞做動詞,辱沒)
一食或盡粟一石(盡:形容詞做動詞,吃盡)
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詞用做動詞,鞭打)
食之不能盡其材(盡,使動用法,使……盡)
八年級上
1、通假字
聖人非所與熙也(「熙」通「嬉」,開玩笑)
縛者曷為者也(「曷」通「何」)
乃記之而去(去:古義為離開;今義為到……去)
2、古今異義
寡人反取病焉(病:古義指辱;今義為疾病)
王曰,何坐(坐:古義指犯罪,今義為坐下)
3、詞類活用
斗折蛇行(斗,名詞作狀語,像北斗七星那樣;蛇,名詞作狀語,像蛇爬行那樣)
其岸勢犬牙差互(犬牙:)
心樂之(樂:意動用法,以……為樂)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詞作狀語,向西)
九年級上
便要還家(要:)
謫(發閭左謫戍漁陽)
唱(為天下唱)
以(固以怪之)
披(身披堅執銳)
千轉不窮(轉:)
百廢具興(具:)
屬予作文以記之(屬:)
古今異義
鮮美、
交通、
妻子、
絕境、
無論、
不足、
如此、
越明年(明年:)
屬予作文以記之(作文:)
3、詞類活用:
天下苦秦久矣(苦,名詞活用為動詞,苦於……)
失期,法皆斬(法,名詞作狀語,依法)
乃丹書帛曰(丹,名詞作狀語,用丹砂)
置人所罾魚腹中(罾,名詞用作動詞,用網捕)
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狐,名詞作狀語,像狐狸一樣。)
夜篝火(篝,名詞活用作動詞,用籠子罩著)
尉果笞廣(名詞活用作動詞,用竹板打)
功宜為王(功,名詞作狀語,按功勞)
詞類活用:
猛浪若奔(奔,動詞活用作名詞,奔馬)
互相軒邈(形容詞活用作動詞,比高遠)
百廢具興(廢:)
南極瀟湘(極:形容詞活用作動詞,直到)
山行六七里(山:名詞作狀語,沿著山路)
翼然臨於泉上者(翼:名詞作狀語,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故自號曰醉翁也(號:名詞活用作動詞,起別號)
山水之樂(山水,名詞活用作動詞,欣賞山水、遊山玩水)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酒:名詞活用作動詞,喝酒)
名之者誰(名詞活用作動詞,命名)
七年級上:
1、通假字
而置之其坐(坐: )
反歸取之(反:)
略無闕處(闕: )
土人謂之「傍不肯」(傍: )
人皆伏其精練(伏: )
2、古今異義
至之市,而忘操之(操: )
及反,市罷,遂不得履(及: )
是吾劍之所從墜(是:指示代詞,這兒,今是判斷動詞)
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求:)
至於夏水襄陵(至於: )
沿泝阻絕(沿: 溯: )
雖乘奔御風(奔: )
不以疾也(疾: )
方為秋田之害(方: )
歲以大穰(歲: )
但逐層布板訖(但: )
匠師如其言(如: )
3、詞類活用:
雖乘奔御風(奔: )
不以疾也(疾: )
每至晴初霜旦(霜: )
匠師如其言(如: )
七年級下
1、通假字
2、古今異義
處決如流(處決: )
在相位者多齷齪循默(齷齪: )
既薨(既: )
普明日復奏其人(明日: )
普顏色不變(顏色: )
卒用其人(卒: )
非顯者刺(刺: )
池中奇峰絕壑(絕: )
3、詞類活用
亦荊吳形勝之最(最: 副詞用做名詞,最美的地方??)
富人於五所園也(園: )
一壑旋下如螺螄纏(下: )
這些不知有木有用。
㈦ 150個中考高頻成語
1. 哀鴻遍野:比喻呻吟呼號、流離失所的災民到處都是。哀鴻,哀鳴的大雁,比喻悲哀呼號的災民。 2. 安步當車:古代稱人能安貧守*。現多用以表示不乘車而從容不迫地步行。安,安閑。 3. 安土重還:安於本鄉本土,不願輕易遷移。重,看得很重。 4. 嗷嗷(áo)待哺(bǔ):形容受飢餓的悲慘遭情景。嗷嗷,哀號聲;哺,餵食。 5. 篳(bì)路藍縷:駕著柴車,穿著破舊的衣服去開辟山林。篳路,柴車。藍縷,破衣服。形容創作的艱苦。 6. 抱殘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進。 7. 白駒過隙:比喻時間過得很快,就駿馬在細小的縫隙前飛快地越過一樣。白駒,駿馬。 8. 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妄自驚慌。 9. 杯水車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車著了火的柴。比喻無濟於事。 10. 別無長(cháng)物:沒有多餘的東西。形容窮困或儉朴。 11. 不足掛齒:不值得一提。謙虛說法。 12. 不足為訓:不值得很為效法的准則。訓,准則。 13. 不可理喻:沒法跟他講道理。形容蠻橫或固執。比喻,使明白。 14. 不脛而走:比喻消息傳得很快。脛,小腿。 15. 不負眾望:不能使群眾信服。孚,使人信服。 16. 不為(wéi)已甚:指對人的責備或處罰適可而止。已甚,過分。 17. 不即不離:不接近也不疏遠。即,接近。 18. 不卑不亢:對待人有恰當的分寸,既不低聲下氣,了不傲慢自大。卑,低下;亢,高。 19. 不稂(láng)不莠(yǒu):比喻人不成材,沒出息。稂、莠,田裡的野草。 20. 不落窠臼:比喻有獨創風格,不落舊套。 21. 不容置喙(huì):不容別人插嘴。喙,嘴。 22. 不塞(sāi)不流,不止不行:比喻舊思想文化不予以破壞,新思想、新文化就不能樹立起來。 23. 不以為然:不認為是對的,含有輕視意。然,對,正確。 24. 不以為意:不放在心上,不加註意。 25. 不刊之論:形容不能改動或不可磨滅的言論。刊,削除,修改。 26. 不瘟不火:指戲曲不沉悶乏味,也一急促。瘟,戲曲沉悶乏味;火,比喻緊急、急促。 27. 側目而視:斜著眼睛看人,不敢用正眼看。形容拘謹畏懼而又憤怒的樣子。 28. 出神入化:形容技藝達到了絕妙的境地。 29. 城下之盟:敵軍到了城下,抵抗不了,跟敵人訂的盟約。泛指被迫簽訂的條約。 30. 誠惶誠恐:惶恐不安。原是君主時代臣下給君主奏章中的套語。 31. 曾幾何時:時間沒有過去多久。 32. 曾經滄桑:比喻曾經見過大世面,不把平常事放在眼裡。 33. 蠶食鯨吞:用各種方式侵佔吞並。(蠶、鯨,名詞作狀語) 34. 滄海一粟(sù):比喻非常微小。粟,穀子。 35. 從善如流:接受善意的規勸,如同水流向下那樣迅速而自然。 36. 大快人心:壞人壞事受到懲罰或打擊,使大家非常痛快。 37. 大而無當:雖然大,但是不合用。 38. 大智若愚:某些有才智有才能的人不露鋒芒,表面看來好像很愚笨。多含褒義。 39. 大器晚成:指能擔當大事的人物要經過長期的鍛煉,所以成就比較晚。 40. 當仁不讓:遇到應該做的事就要勇於承擔,不謙讓,不推託。仁,正義,正義的事,引申為應該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