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禍為福的成語故事
① 金城湯池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典故
"金城湯池"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用金屬鑄造的城廓,滾燙的護城河。形容城防堅固,極難攻克。
這個典故說的是秦朝末年,農民起義領袖陳勝打下陳縣(今河南淮陽),派武臣為將軍,帶領三千士兵,從白馬津渡過黃河,攻打河北各地。
武臣過黃河後,傳檄文到各地,痛陳秦王朝的殘酷統治,引起了很大的社會反響。河北地區的廣大民眾,紛紛揭竿而起,痛殺貪官污吏。不久,便有數萬人參加了這支農民起義軍,武臣被擁為武信君。
義軍佔領了十多座城池後,仍有部分秦軍在負隅頑抗。東郡范陽(今山東梁山縣西北),是義軍進攻的下一個目標。范陽令徐公膽寒心驚之餘,下令日夜提防,加強守備。
當時范陽有個辯士叫蒯通,前去拜見徐公。還沒等徐公發話,蒯通就沒頭沒腦地說:"你快要死了,我來為你吊喪;但又祝賀你,你能見到我就能獲生。"范陽令很不高興,面帶怒容問蒯通:"你說這話是什麼意思?"
蒯通一臉嚴肅地說:"你做了十幾年范陽令,斷人手足,殺人父子,積怨太深!過去老百姓害怕秦法,不敢殺你,而今天下大亂,秦法已廢,百姓爭著拿刀要挖你的心,剖你的腹,難道你還能逃脫不死嗎?"
這一席話,擊中了徐公的要害,他忙請教蒯通,怎樣才能免去一死。蒯通說:"現在武信君的大兵已臨近范陽,年輕人都要殺你,迎接武信君。你趕快派我去見武將軍,早日投降,方可轉禍為福。"
徐公言聽計從,立即派蒯通去見武信君。蒯通見了武信君後說:"將軍不是要佔領河北嗎?你現在每得到一塊土地,奪取一座城池,都要經過一番激烈的戰斗。我有一個辦法,可以叫你不必苦戰,就可以大功告成。"
一番話說得武信君心動起來,忙讓蒯通快講。蒯通說:"你知道嗎?范陽令所以不肯投降,是因為怕像前十幾座城池的守官那樣被你殺掉。"蒯通進一步指出:"如果范陽令投降被殺,其他城池守將就會說,戰是死,投降也是死,還不如據城死守。這樣一來,就好像金城湯池一樣難以攻下了。如果你能善待范陽令,其他城池的守將自然就會投降。"
武信君接受了這個建議,給范陽令送去了官印,還帶了很多禮物相贈。其他城池的守將見此情景,紛紛仿效。於是武臣沒傷一兵一卒,就得到了三十多座城池。後人往往用"金城湯池"、"固若金湯"、"金湯之固"、"金湯"、"湯池鐵城"來形容防守之堅固。
② 管鮑之交的典故
管仲夷吾①者,潁上②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游③,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④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⑤齊公子小白⑥,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⑦焉。鮑叔遂進⑧管仲。管仲既用,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九⑨合諸侯,一匡天下⑩,管仲之謀也。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⑾,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⑿,知我不遭⒀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⒁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於齊,有封邑者十餘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⒂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齊,以區區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與俗同好惡。故其稱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故論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與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衡。桓公實怒少姬,南襲蔡,管仲因而伐楚,責包茅不入貢於周室。桓公實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於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故曰:「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
管仲富擬於公室,有三歸、反坫,齊人不以為侈。管仲卒,齊國遵其政,常強於諸侯。後百餘年而有晏子焉。
晏平仲嬰者,萊之夷維人也。事齊靈公、庄公、景公,以節儉力行重於齊。既相齊,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語及之,即危言;語不及之,即危行。國有道,即順命;無道,即衡命。以此三世顯名於諸侯。
越石父賢,在縲紲中。晏子出,遭之塗。解左驂贖之,載歸。弗謝,入閨。久之,越石父請絕。晏子戄然,攝衣冠謝曰:「嬰雖不仁,免子於戹,何子求絕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聞君子詘於不知己而信於知己者。方吾在縲紲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贖我,是知己;知己而無禮,固不如在縲紲之中。」晏子於是延入為上客。
晏子為齊相,出,其御之妻從門閑而闊其夫。其夫為相御,擁大蓋,策駟馬,意氣揚揚,甚自得也。既而歸,其妻請去。夫問其故。妻曰:「晏子長不滿六尺,身相齊國,名顯諸侯。今者妾觀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長八尺,乃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後夫自抑損。晏子怪而問之,御以實對。晏子薦以為大夫。
太史公曰:吾讀管氏《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詳哉其言之也。既見其著書,欲觀其行事,故次其傳。至其書,世多有之,是以不論,論其軼事。
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豈以為周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語曰「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豈管仲之謂乎?
方晏子伏庄公屍哭之,成禮然後去,豈所謂「見義不為無勇」者邪?至其諫說,犯君之顏,此所謂「進思盡忠,退思補過」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
譯文編輯
管仲
又名夷吾,潁上人。青年時經常與鮑叔牙交往,鮑叔知道他有賢才。管仲家境貧困,常常佔用鮑叔的一部分財產,鮑叔卻一直待他很好,不因這而生怨言。後來鮑叔服侍齊國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侍公子糾。到了小白立為桓公的時候,公子糾被殺死,管仲也被囚禁。鮑叔就向桓公保薦管仲。管仲被錄用以後,在齊國掌理政事,齊桓公因此而稱霸,多次召集諸侯會盟,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謀略。
管仲說:「當初我貧困的時候,曾經同鮑叔一道做買賣,分財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鮑叔不將我看成貪心漢,他知道我貧窮。我曾經替鮑叔出謀辦事,結果事情給弄得更加困窘和無法收拾,而鮑叔不認為我愚笨,他知道時機有利和不利。我曾經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國君斥退,鮑叔不拿我當無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沒遇上好時運。我曾經多次打仗多次退卻,鮑叔不認為我是膽小鬼,他知道我家中還有老母。公子糾爭王位失敗之後,我的同事召忽為此自殺,而我被關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鮑叔不認為我無恥,他知道我不會為失小節而羞,卻為功名不曾顯耀於天下而恥。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鮑叔啊!」鮑叔薦舉了管仲之後,甘心位居管仲之下。他的子孫世世代代在齊國享有俸祿,得到封地的有十幾代,多數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稱贊管仲的才幹,反而贊美鮑叔能夠識別人才。
管仲在齊國執政為相之後,憑借小小的齊國濱臨大海的地理條件,流通貨物,積累財富,富國強兵,與普通人同好同惡。所以他的著作中說:「糧倉充實就知道禮節;衣食飽暖就懂得榮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製度,六親就緊緊依附;禮、義、廉,恥的倫理不大加宣揚,國家就會滅亡。頒布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頭,要能順乎民心。」所以他的政令淺顯而易於推行,一般人所嚮往的,就因勢而給予;一般人所不贊成的,就順應而革除。
管仲掌理政事,善於轉禍為福,轉敗為功。十分注意事情的輕重緩急,謹慎地權衡利害得失。桓公實在是惱恨小妻蔡姬,就南去襲擊蔡國,管仲則趁機討伐楚國,譴責不向周王室進貢包茅。桓公實際上是北征山戎,管仲卻趁機讓燕國實行召公的善政。齊、魯兩國在柯地盟會的時候,桓公打算背棄同曹沫所簽訂的歸還魯地的盟約,管仲卻堅持歸還,讓魯國信重齊國,天下諸侯也因此而歸附於齊。所以說「懂得給予是為了有所獲取,這是治理政事的法寶。」
管仲的富足可以同諸侯王室相比,有三歸,有反坫,齊國人並不因此而認為他奢侈。管仲死了以後,齊國遵循他的政教,常常強霸於諸侯之中。以後一百多年又出了一個晏子。
鮑叔牙
鮑叔牙又稱鮑叔、鮑子(約前723或前716~公元前644年),是鮑敬叔的兒子,春秋時齊國大夫,以知人著稱。少時與管仲友善,曾一起經商。齊襄公亂政,鮑叔牙隨公子小白出奔至莒國,管仲則隨公子糾出奔魯國。齊襄公被殺,糾和小白爭奪君位,小白得勝即位,即齊桓公。桓公囚管仲,鮑叔牙知道管仲之賢,舉薦管仲替代自己的職位,而自己則甘居於管仲之下,齊國因為管仲的治理而日漸強盛,被時人譽為「管鮑之交」、「鮑子遺風」。
管鮑
「管鮑」,是指公元前7世紀中國春秋時期的政治家管仲和鮑叔牙,他們倆是好朋友。管仲比較窮,鮑叔牙比較富有,但是他們之間彼此了解、相互信任。管仲和鮑叔牙早年合夥做生意,管仲出很少的本錢,分紅的時候卻拿很多錢。鮑叔牙毫不計較,他知道管仲的家庭負擔大,還問管仲:「這些錢夠不夠?」有好幾次,管仲幫鮑叔牙出主意辦事,反而把事情辦砸了,鮑叔牙也不生氣,還安慰管仲,說:「事情辦不成,不是因為你的主意不好,而是因為時機不好,你別介意。」管仲曾經做了三次官,但是每次都被罷免,鮑叔牙認為不是管仲沒有才能,而是因為管仲沒有碰到賞識他的人。管仲參軍作戰,臨陣卻逃跑了,鮑叔牙也沒有嘲笑管仲怕死,他知道管仲是因為牽掛家裡年老的母親。
後來,管仲和鮑叔牙都從政了。當時齊國朝政很亂,公子們為了避禍,紛紛逃到別的國家等待機會。管仲輔佐在魯國居住的公子糾,而鮑叔牙則在莒國侍奉另一個齊國公子小白。不久,齊國發生暴亂,國君被殺死,國家沒有了君主。公子糾和小白聽到消息,急忙動身往齊國趕,想搶奪君位。兩支隊伍正好在路上相遇,管仲為了讓糾當上國君,就向小白射了一箭,誰知正好射到小白腰帶上的掛鉤,沒有傷到小白。後來,小白當上了齊侯,歷史上稱為「齊桓公」。
齊桓公一當上國君,就讓魯國把公子糾殺死,把管仲囚禁起來。齊桓公想讓鮑叔牙當上卿,幫助他治理國家。鮑叔牙卻認為自己沒有當上卿的能力。他大力舉薦被囚禁在魯國的管仲。鮑叔牙說:「治理國家,我不如管仲。管仲寬厚仁慈,忠實誠信,能制定規范的國家制度,還善於指揮軍隊。這都是我不具備的,所以陛下要想治理好國家,就只能請管仲當上卿。」齊桓公不同意,他說:「管仲當初射我一箭,差點把我害死,我不殺他就算好了,怎麼還能讓他當上卿?」鮑叔牙馬上說:「我聽說賢明的君主是不記仇的。更何況當時管仲是為公子糾效命。一個人能忠心為主人辦事,也一定能忠心地為君王效力。陛下如果想稱霸天下,沒有管仲就不能成功。您一定要任用他。」齊桓公終於被鮑叔牙說服了,把管仲接回齊國。
管仲回到齊國,當了上卿,而鮑叔牙卻甘心做管仲的助手。在管仲和鮑叔牙的合力治理下,齊國成為諸侯國中最強大的國家,齊桓公成為諸侯王中的霸主。
管仲和鮑叔牙之間深厚的友情,已成為中國代代流傳的佳話。在中國,人們常常用「管鮑之交」,來形容自己與好朋友之間親密無間、彼此信任的關系。
③ 刨叔牙真心待友有什麼典故
典故:管鮑之交。
管仲又名夷吾,潁上人。青年時經常與鮑叔牙交往,鮑叔知道他有賢才。管仲家境貧困,常常佔用鮑叔的一部分財產,鮑叔卻一直待他很好,不因這而生怨言。後來鮑叔服侍齊國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侍公子糾。到了小白立為桓公的時候,公子糾被殺死,管仲也被囚禁。鮑叔就向桓公保薦管仲。管仲被錄用以後,在齊國掌理政事,齊桓公因此而稱霸,多次召集諸侯會盟,匡正天下,都是管仲的謀略。
管仲說:「當初我貧困的時候,曾經同鮑叔一道做買賣,分財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鮑叔不將我看成貪婪的人,他知道我貧窮。我曾經替鮑叔出謀辦事,結果事情給弄得更加處境惡劣,而鮑叔不認為我是愚笨的人,他知道時機有利和不利。我曾經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國君斥退,鮑叔不拿我當無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沒遇上好時運。我曾經多次打仗多次退卻,鮑叔不認為我是膽小鬼,他知道我家中還有老母。公子糾爭王位失敗之後,我的同事召忽為此自殺,而我被關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鮑叔不認為我無恥,他知道我不會為失小節而羞,卻為功名不曾顯耀於天下而恥。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鮑叔啊!」鮑叔薦舉了管仲之後,甘心位居管仲之下。他的子孫世世代代在齊國享有俸祿,得到封地的有十幾代,多數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稱贊管仲的才幹,反而贊美鮑叔能夠識別人才。
管仲在齊國執政為相之後,憑借小小的齊國濱臨大海的地理條件,流通貨物,積累財富,富國強兵,與普通人同好同惡。所以他的著作中說:「糧倉充實就知道禮節;衣食飽暖就懂得榮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製度,六親就緊緊依附;禮、義、廉,恥的倫理不大加宣揚,國家就會滅亡。頒布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頭,要能順乎民心。」所以他的政令淺顯而易於推行,一般人所嚮往的,就因勢而給予;一般人所不贊成的,就順應而革除。
管仲掌理政事,善於轉禍為福,轉敗為功。十分注意事情的輕重緩急,謹慎地權衡利害得失。桓公實在是惱恨小妻蔡姬,就南去襲擊蔡國,管仲則趁機討伐楚國,譴責不向周王室進貢包茅。桓公實際上是北征山戎,管仲卻趁機讓燕國實行召公的善政。齊、魯兩國在柯地盟會的時候,桓公打算背棄同曹沫所簽訂的歸還魯地的盟約,管仲卻堅持歸還,讓魯國信重齊國,天下諸侯也因此而歸附於齊。所以說「懂得給予是為了有所獲取,這是治理政事的法寶。」
管仲的富足可以同諸侯王室相比,有三歸,有反坫,齊國人並不因此而認為他奢侈。管仲死了以後,齊國遵循他的政教,常常強霸於諸侯之中。
太史公說:我讀管子的《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以及《晏子春秋》,他們說的都很詳細。讀過他們的書,想考察他們的事跡,所以編寫了他們的傳記。至於他們的書,世上大都能見到,因此不論述,只是論述他們的一些軼事。
管仲是世人所說的賢臣,但孔子卻小看他。莫非認為周朝的統治已經衰微,桓公既是賢君,而管仲不勸勉他實行王道,卻輔佐他稱霸嗎?《孝經》說:「順應並推廣美德,匡正並補救惡行,因而君臣上下就能相親相附。」這難道不是說的管仲嗎?
當晏子伏在庄公屍體上哭吊他,並行完臣子的禮節之後才離開,這難道是所說的「見義不為就沒有勇氣」的人嗎?至於他那些抗爭勸阻的言論,觸犯君主的面子,這便是《孝經》所說的「當政就想到竭盡忠心,在野就考慮彌補過失」的人啊!
④ 我願化身石橋,這個出自什麼典故
劍雨中阿難說的,杜撰的
佛教愛情故事真實情況是:
摩登伽女的誘惑
阿難陀年輕貌美,因此所引起的麻煩也很多,有一次阿難陀持缽到舍衛城街上乞食,歸途中經過一口井旁,有一個首陀羅種姓的姑娘正在那裏汲水,他覺得口渴,就走上前去說道:
「姑娘!請布施我一瓢水!」
姑娘抬起頭來,一看是一位庄嚴的少年比丘,並且她認識他是阿難陀,她看看自己的裝束,很害差的說道:
「尊者!我並不是憐惜一點水,我實在是一個下賤的種姓,怎有資格供養你?」
阿難陀一聽,就安慰她道:
「姑娘!我是比丘,沒有貴賤上下的分別心!」
姑娘很高興的把剛汲上來乾凈的水供養阿難陀,阿難陀喝過後,說聲謝謝,就靜靜的走開了。
正在情竇初開的妙齡姑娘,情不自禁的目送著阿難陀的背影,那王族出身的崇高儀表,那溫和的語言,像是在她白紙般的心靈上濃濃的畫了一筆,永遠無法擦掉。甚至她妄想到假若能夠嫁給他,不知多麼的幸福!
姑娘回到家裏,就像失魂落魄一樣,茶飯不思,懶於工作,整天睡在床上沈思妄想。母親問她,起初她不肯說,再三追問,她要求母親請阿難陀到家裏來,她希望他能做她的丈夫。母親想想也沒有辦法,已經出了家的比丘,而且是王族的種姓,怎麼可以招贅他為婿?但心愛的女兒不能不顧,她請了會念魔咒的外道,想等阿難陀出外托缽經過她門前時,就以魔咒迷惑他。
魔咒有靈感沒靈感這是不知道的,但阿難陀不能忘記這位姑娘也是真的!他經過她家的門前時,姑娘向他微笑,向他招手,他就昏昏迷迷的進入姑娘的家裏,姑娘又喜又羞不知所以,這時的阿難陀想到自己是受過具足戒的比丘,他憶念起佛陀,佛陀的威力加被到他,智慧頓然生起,像是給佛陀如風一般的護著,他回到祗園精捨去了。
第二天阿難陀靜下心來,在城裡托缽,奇怪的是那個姑娘穿著新衣,掛著花鬘,站在路上等候阿難陀,她一見阿難陀,就像飛蛾追隨燈火一般,一直跟在他的身後不肯離開。阿難陀急得沒有辦法,回到精舍告訴佛陀,佛陀叫他把姑娘叫來,佛陀要親自和她講話。阿難陀只得又回到門口,見到那個姑娘,阿難陀就問她道:
「你為什麼老是跟著我?」
「你真傻,為什麼要問這個問題?」
「佛陀說要見你,叫你跟我來!」
一聽到佛陀要見她,她的心裡一驚,但是為了要獲得阿難陀,不得不鼓起勇氣去見佛陀,佛陀見到她就說道:
「阿難陀是一個有修行的人,要做他的妻子必須先要出家修行一年才行,你願意嗎?」
「我願意,佛陀!」姑娘意外的覺得佛陀真慈悲,這麼容易就成全她,她也就很快的認許!
「依我的法出家,必須要父母的允許,你能叫你的父母來為你證明一下嗎?」
佛陀沒有為難人,佛陀的條件都很容易做到,姑娘隨即回去把母親找來,母親在佛陀座前也歡喜說好,讓姑娘先出家修行然後再和阿難陀結婚。
姑娘為了想做阿難陀的妻子,非常高興的剃發染衣,做了比丘尼。她很熱心地聽佛陀說法,也很精進的遵照佛陀的指示修行,在比丘尼的教團中,和眾比丘尼們共同經營著佛化的生活。
姑娘慾海痴情的心,一天一天的平靜下來,還不到半年的出家生活,使她知道過去執著愛情是可恥的行為。
佛陀常常宣說五欲是不凈之法、眾苦之源。愚痴的飛蛾,自己投火燒死;無知的春蠶,自己作繭自縛,去除了五欲,內心才能清凈、生活才能安寧。
現在的她,已經體會到自己迷戀阿難陀,完全是不善不凈的思想。她很後悔,有一天,她跪在佛陀座前,流淚懺悔著說道:
「佛陀!我已從夢中醒來,我不會像過去那麼愚痴胡來,我此刻所證悟的聖果,或許超過阿難陀比丘,我非常感激佛陀,佛陀為了度化我們這些愚昧的眾生,真是用盡種種的苦心與方便!今後我願永遠做一個比丘尼,踏著佛陀的足跡,做一個真理的使者!」
佛陀懇切的教化,終於打動了她那敏感的少女心,醒悟地回到清涼的天地,成為一個模範的比丘尼!
這位姑娘的名字,就是有名的摩登伽女,佛陀讓一個下賤的首陀羅種姓的女孩子出家,在階級森嚴的印度社會,消息傳出去以後,不少人批評反對,但大聖的佛陀,反而說出四姓平等的主張,百川流入海洋,四姓出家同為釋氏,摩登伽女為了愛戀阿難陀的英俊,而轉禍為福的佳話,在僧團中留下千古的美談!參考資料:星雲大師著《佛陀十大弟子傳——阿難陀》
⑤ 成語故事管鮑之交縮寫
成語資料【漢語文字】管鮑之交 【漢語拼音】guǎn bào zhī jiāo 管鮑之交【詞語解釋】春秋時齊人管仲和鮑叔牙相知最深。後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成語性質】褒義詞 【成語用法】偏正式;作賓語。 【同義詞】 管鮑之誼 【近義詞】 生死之交 【反義詞】 點頭之交 【押韻詞】薰香自燒、得人為梟、玉碎花消、逃之夭夭、玉人吹簫、誤認顏標、殺雞焉用牛刀、駑馬鉛刀、忿火中燒、笑處藏刀、...... 編輯本段成語出處《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此世稱管鮑善交也。」 西漢·司馬遷《史記·管晏列傳》:「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編輯本段成語示例前與蘇子瞻山河訂誓,本為~,名位相傾,頓起孫龐之隙。 ★明·陳汝元《金蓮記·詩案》 編輯本段成語典故從前,齊國有一對好的朋友,一個叫管仲,另外一個叫鮑叔牙。 年輕的時候,管仲家裡很窮,又要奉養母親。鮑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資做生意。做生意的時候,因為管仲沒有錢,所以本錢幾乎都是鮑叔牙拿出來投資的。可是,當賺了錢以後,管仲卻拿的比鮑叔牙還多,鮑叔牙的僕人看了就說:「這個管仲真奇怪,本錢拿的比我們主人少,分錢的時候卻拿的比我們主人還多!」鮑叔牙卻對僕人說:「不可以這么說!管仲家裡窮又要奉養母親,多拿一點沒有關系的。」有一次,管仲和鮑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進攻的時候,管仲都躲在最後面,大家就罵管仲說:「管仲是一個貪生怕死的人!」鮑叔牙馬上替管仲說話:「你們誤會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著他的命去照顧老母親呀!」管仲聽到之後說:「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人可是鮑叔牙呀!」後來,齊國的國王死掉了,公子諸(zhū)當上了國王,諸每天吃喝玩樂不做事,鮑叔牙預感齊國一定會發生內亂,就帶著公子小白逃到莒(jǔ )國,管仲則帶著公子糾(jiū)逃到魯國。 不久之後,齊王諸被人殺死,齊國真的發生了內亂,管仲想殺掉小白,讓糾能順利當上國王,可惜管仲在暗算小白的時候,把箭射偏了,射到了小白的褲腰,小白沒死。後來,鮑叔牙和小白比管仲和糾還早回到齊國,小白就當上了 管仲齊國的國王。 小白當上國王以後,決定封鮑叔牙為宰相,鮑叔牙卻對小白說:「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強,應該請他來當宰相才對呀!」小白一聽:「管仲要殺我,他是我的仇人,你居然叫我請他來當宰相!」鮑叔牙卻說:「這不能怪他,他是為了幫他的主人糾才這么做的呀!」小白聽了鮑叔牙的話,請管仲回來當宰相,而管仲也真的幫小白把齊國治理的非常好呢! 管仲說:"我當初貧窮時,曾和鮑叔一起做生意,分錢財,自己多拿,鮑叔不認為我貪財,他知道我貧窮啊!我曾經替鮑叔辦事,結果使他處境更難了,鮑叔不認為我愚蠢,他知道時運有利有不利。我曾經多次做官,多次被國君辭退,鮑叔不認為我沒有才能,他知道我沒有遇到時機。我曾經多次作戰,多次逃跑,鮑叔不認為我膽怯,他知道我家裡有老母親。公子糾失敗了,召忽為之而死,我卻被囚受辱,鮑叔不認為我不懂得羞恥,他知道我不以小節為羞,而是以功名沒有顯露於天下為恥。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鮑叔啊!" 鮑叔推薦管仲以後,自己甘願做他的下屬。鮑叔的子孫世世代代在齊國吃俸祿,得到了封地的有十多代,常常成為有名的大夫。天下的人不贊美管仲的才幹,而贊美鮑叔能了解人。 後來,大家在稱贊朋友之間有很好的友誼時,就會說他們是「管鮑之交」。 編輯本段成語背景管仲春秋時齊國政治家。名夷吾,字仲,亦稱管敬仲。據說他早年經營商業,後從事政治活動。在齊國公子小白(即齊桓公)與公子糾爭奪君位的斗爭中,管仲曾支持公子糾。小白取得君位後,不計前嫌,重用管仲;管仲亦輔佐齊桓公,施行改革。在政治上,他推行國、野分治的參國伍鄙之制,即由君主、二世卿分管齊國,並在國中設立各級軍事組織,規定士、農、工、商各行其業;在經濟上,實行租稅改革,對井田「相地而衰征」(見先秦租稅),並採取了若干有利於農業、手工 鮑叔牙業發展的政策。 鮑叔牙鮑叔牙又稱鮑叔,春秋時齊國大夫,以知人著稱。少時與管仲友善,曾一起經商。齊襄公亂政,鮑叔牙隨公子小白出奔至莒國,管仲則隨公子糾出奔魯國。齊襄公被殺,糾和小白爭奪君位,小白得勝即位,即齊桓公。桓公囚管仲,鮑叔牙知道管仲之賢,舉薦管仲替代自己的職位,而自己則甘居於管仲之下,齊國因為管仲的治理而日漸強盛。 管鮑「管鮑」,是指公元前7世紀中國春秋時期的政治家管仲和鮑叔牙,他們倆是好朋友。管仲比較窮,鮑叔牙比較富有,但是他們之間彼此了解、相互信任。管仲和鮑叔牙早年合夥做生意,管仲出很少的本錢,分紅的時候卻拿很多錢。鮑叔牙毫不計較,他知道管仲的家庭負擔大,還問管仲:「這些錢夠不夠?」有好幾次,管仲幫鮑叔牙出主意辦事,反而把事情辦砸了,鮑叔牙也不生氣,還安慰管仲,說:「事情辦不成,不是因為你的主意不好,而是因為時機不好,你別介意。」管仲曾經做了三次官,但是每次都被罷免,鮑叔牙認為不是管仲沒有才能,而是因為管仲沒有碰到賞識他的人。管仲參軍作戰,臨陣卻逃跑了,鮑叔牙也沒有嘲笑管仲怕死,他知道管仲是因為牽掛家裡年老的母親。 後來,管仲和鮑叔牙都從政了。當時齊國朝政很亂,公子們為了避禍,紛紛逃到別的國家等待機會。管仲輔佐在魯國居住的公子糾,而鮑叔牙則在莒國侍奉另一個齊國公子小白。不久,齊國發生暴亂,國君被殺死,國家沒有了君主。公子糾和小白聽到消息,急忙動身往齊國趕,想搶奪君位。兩支隊伍正好在路上相遇,管仲為了讓糾當上國君,就向小白射了一箭,誰知正好射到小白腰帶上的掛鉤,沒有傷到小白。後來,小白當上了齊侯,歷史上稱為「齊桓公」。 齊桓公一當上國君,就讓魯國把公子糾殺死,把管仲囚禁起來。齊桓公想讓鮑叔牙當上卿,幫助他治理國家。鮑叔牙卻認為自己沒有當上卿的能力。他大力舉薦被囚禁在魯國的管仲。鮑叔牙說:「治理國家,我不如管仲。管仲寬厚仁慈,忠實誠信,能制定規范的國家制度,還善於指揮軍隊。這都是我不具備的,所以陛下要想治理好國家,就只能請管仲當上卿。」齊桓公不同意,他說:「管仲當初射我一箭,差點把我害死,我不殺他就算好了,怎麼還能讓他當上卿?」鮑叔牙馬上說:「我聽說賢明的君主是不記仇的。更何況當時管仲是為公子糾效命。一個人能忠心為主人辦事,也一定能忠心地為君王效力。陛下如果想稱霸天下,沒有管仲就不能成功。您一定要任用他。」齊桓公終於被鮑叔牙說服了,把管仲接回齊國。 管仲回到齊國,當了上卿,而鮑叔牙卻甘心做管仲的助手。在管仲和鮑叔牙的合力治理下,齊國成為諸侯國中最強大的國家,齊桓公成為諸侯王中的霸主。 鮑叔牙死後,管仲在他的墓前大哭不止,想起鮑叔牙對他的理解和支持,他感嘆說:「當初,我輔佐的王子糾失敗了,別的大臣都以死誓忠,我卻甘願被囚困,鮑叔牙沒有恥笑我沒有氣節,他知道我是為了圖謀大業而不在乎一時之間的名聲。生養我的是父母,但是真正了解我的是鮑叔牙啊!」 管仲和鮑叔牙之間深厚的友情,已成為中國代代流傳的佳話。在中國,人們常常用「管鮑之交」,來形容自己與好朋友之間親密無間、彼此信任的關系。 編輯本段原文管仲夷吾①者,潁上②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③,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④,一匡天下⑤,管仲之謀也。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⑥,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⑦,知我不遭⑧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⑨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於齊,有封邑者十餘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⑩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編輯本段譯文管仲管仲,又名夷吾,潁上人。青年時經常與鮑叔牙交往,鮑叔知道他有賢才。管仲家境貧困,常常欺騙鮑叔,鮑叔卻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將這事聲張出去。後來鮑叔服事齊國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糾。到了小白立為桓公的時候,公子糾被殺死,管仲也被囚禁。鮑叔就向桓公保薦管仲。管仲被錄用以後,在齊國掌理政事,齊桓公因此而稱霸,多次召集諸侯會盟,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謀略。 鮑叔識別人才管仲說:「當初我貧困的時候,曾經同鮑叔一道做買賣,分財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鮑叔不將我看成貪心漢,他知道我貧窮。我曾經替鮑叔出謀辦事,結果事情給弄得更加困窘和無法收拾,而鮑叔不認為我愚笨,他知道時機有利和不利。我曾經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國君斥退,鮑叔不拿我當無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沒遇上好時運。我曾經多次打仗多次退卻,鮑叔不認為我是膽小鬼,他知道我家中還有老母。公子糾爭王位失敗之後,我的同事召忽為此自殺,而我被關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鮑叔不認為我無恥,他知道我不會為失小節而羞,卻為功名不曾顯耀於天下而恥。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鮑叔啊!」鮑叔薦舉了管仲之後,甘心位居管仲之下。他的子孫世世代代在齊國享有俸祿,得到封地的有十幾代,多數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稱贊管仲的才幹,反而贊美鮑叔能夠識別人才。 治國有方管仲在齊國執政為相之後,憑借小小的齊國濱臨大海的地理條件,流通貨物,積累財富,富國強兵,與普通人同好同惡。所以他的著作中說:「糧倉充實就知道禮節;衣食飽暖就懂得榮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製度,六親就緊緊依附;禮、義、廉,恥的倫理不大加宣揚,國家就會滅亡。頒布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頭,要能順乎民心。」所以他的政令淺顯而易於推行,一般人所嚮往的,就因勢而給予;一般人所不贊成的,就順應而革除。 給予是治理政事的法寶管仲掌理政事,善於轉禍為福,轉敗為功。十分注意事情的輕重緩急,謹慎地權衡利害得失。桓公實在是惱恨小妻蔡姬,就南去襲擊蔡國,管仲則趁機討伐楚國,譴責不向周王室進貢包茅。桓公實際上是北征山戎,管仲卻趁機讓燕國實行召公的善政。齊、魯兩國在柯地盟會的時候,桓公打算背棄同曹沫所簽訂的歸還魯地的盟約,管仲卻堅持歸還,讓魯國信重齊國,天下諸侯也因此而歸附於齊。所以說「懂得給予是為了有所獲取,這是治理政事的法寶。」 管仲的富足可以同諸侯王室相比,有三歸,有反坫,齊國人並不因此而認為他奢侈。管仲死了以後,齊國遵循他的政教,常常強霸於諸侯之中。以後一百多年又出了一個晏子。 晏子晏子晏子,字平仲,名晏,萊地夷維人。服事過齊靈公、齊庄公、齊景公,因為節省檢朴,親躬理事,而受到齊國人的敬重。做了齊相之後,吃飯時不用兩樣肉菜,小妻也不穿絲綢。他在朝廷的時候,國君談到的事,他就直言;國君沒有談到的事,他就秉公去做。國家有正義,就順理而行;國家無真理,就權衡利害而舉措。因為這樣,在靈公、庄公、景公三代,他的名聲在各國間頗為顯赫。 越石父越石父這個人十分賢能,但陷於監牢之中。晏子外出時,在路上遇見他,便解下左邊的驂馬將他贖出來,載著他回到府里。晏子也不告辭一聲,就走進了內室。過了些時,越石父對晏於說要絕交,晏子非常驚詫,提衣整帽,連連謝罪說:「我晏嬰雖無仁德,但卻將你從困境中挽救出來,為什麼你這么快就要求絕交呢?」石父說:「話不能這么說。我聽說君子只在不知己的人那兒受委屈,而在知己面前是自由伸展的。當我被囚在牢中的時候,那些人是不了解我。您既然已經知道我的為人並且贖出了我,就是我的知己;既是知己而不按禮節待我,那實在不如在監牢之中。」晏子於是請他進屋,待他為上賓。 賢妻教夫晏子做齊相的時候,有一次出門,他的車夫的妻子從門縫里窺視她的丈夫:她的丈夫抱著大傘蓋的柄,揚鞭驅馬,意氣揚揚,很是自我滿足。回家後,他的妻子請求離開他。丈夫問是什麼原因,妻子說:「晏子身長不滿六尺,卻做了齊國的相,名聲顯赫於諸侯。今天我看他出門,見他思慮非常深遠,總是態度謙和。現在你身長八尺,卻做了人家僕從和車夫,但是你的意氣自感滿足了。我因為這才要求離開你。」後來,丈夫便自覺地控制自己。晏子感到奇怪,便問車夫,車夫如實地回答,晏子就推薦他做了大夫。 聖人軼事太史公說:我讀管子的《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以及《晏子春秋》,他們說的都很詳細。讀過他們的書,想考察他們的事跡,所以編寫了他們的傳記。至於他們的書,世上大都能見到,因此不論述,只是論述他們的一些軼事。 管仲是世人所說的賢臣,但孔子卻小看他。莫非認為周朝的統治已經衰微,桓公既是賢君,而管仲不勸勉他實行王道,卻輔佐他稱霸嗎?《孝經》說:「順應並推廣美德,匡正並補救惡行,因而君臣上下就能相親相附。」這難道不是說的管仲嗎? 當晏子伏在庄公屍體上哭吊他,並行完臣子的禮節之後才離開,這難道是所說的「見義不為就沒有勇氣」的人嗎?至於他那些抗爭勸阻的言論,觸犯君主的面子,這便是《孝經》所說的「當政就想到竭盡忠心,在野就考慮彌補過失」的人啊!如果讓晏子活到現在的話,即使讓我替他執鞭趕馬,也是我所高興和嚮往的事。 編輯本段注釋①管仲(?~前645):名夷吾,字仲,春秋時的政治家,潁上(潁水之濱)人。 ②潁(yǐng):潁河,發源於河南,流入安徽。 ③小白:齊襄公的弟弟,姓姜,名小白。公元前685年,齊襄公被殺,他與另一個兄弟公子糾爭奪君位。公子糾被殺,公子小白即位為齊桓公。 ④九:古漢語中「三」和「九」往往指多,非實指。下文中的「三十而三見逐」中的「三」也指》多次 ⑤匡:糾正,扶正。 ⑥賈:做生意,經商。 ⑦不肖:不賢,無能。 ⑧遭:遇。 ⑨召忽:當初與管仲都是公子糾的手下。 ⑩多:稱贊。
⑥ 餘波盪漾 是成語故事嗎
餘波盪漾既不是成語,也不是詞語。
一、余拼音: yú
釋義:
1.剩下來的;多餘的:~糧。
2.零數:十~人。一斤~。
3.文言人稱代詞。我。
二、波拼音: bō
釋義:
1.波浪:~紋。隨~逐流。
2.振動在介質中的傳播過程。波是振動形式的傳播,介質質點本身並不隨波前進。最常見的有機械波和電磁波。通常也可分為橫波和縱波。
3.比喻事情的意外變化:風~。一~未平,一~又起。
4.姓。
三、盪拼音: dàng
釋義:
1.搖動;擺動:動~。飄~。~槳。~鞦韆。
2.無事走來走去;閑逛:游~。閑~。
3.洗:沖~。滌~。
4.全部搞光;清除:掃~。傾家~產。
5.廣闊;平坦:浩~。坦~。
6.姓。
7.放縱,行為不檢點:放~。浪~。淫~。
8.淺水湖:黃天~。蘆花~。
四、漾拼音: yàng
釋義:
1.水面微微動盪:盪~。湖面~著微波。
2.液體太滿而向外流:~奶。這碗湯盛得太滿,都~出來了。臉上~出了笑容。
(6)轉禍為福的成語故事擴展閱讀
漢字演變:
相關組詞:
1.多餘[ō yú]
超過需要的數量:他每月都把~出的錢存入銀行。
2.業余[yè yú]
工作時間以外的:~時間。~學校。
3.餘味[yú wèi]
留下的耐人回想的味道。歌聲美妙,~無窮。
4.餘威[yú wēi]
剩餘的威力:~猶存。傍晚,地面仍發散著烈日的~。
5.富餘[fù yu]
足夠而有剩餘:~人員。~了一些錢。這里抽水機有~,可以支援你們兩台。
⑦ 請問"以退為進","以迂為直","步步為營"這三個成語的典故.
不全是
成語 以退為進
發音 yǐ tuì wéi jìn
解釋 本指以謙讓取得德行的進步,後指以退讓專的姿態作為進取的手段屬。
出處 漢·揚雄《法言·君子》:「昔乎顏淵以退為進,天下鮮儷焉。」
步步為營 ( bù bù wéi yíng )
解 釋 步:古時五尺為步;步步:距離近;營:軍事營壘。軍隊每向前推進一步就設下一道營壘。比喻行動謹慎,穩扎穩打。
出 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71回:「可激勸士卒,拔寨前進,步步為營,誘淵來戰而擒之。
用 法 動賓式;作謂語、賓語;比喻做事謹慎
示 例 可激勸士卒,拔寨前進,~,誘淵來戰而擒之:此乃「反客為主」之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一回)
以迂為直 出自孫子兵法
⑧ 殷憂啟聖的典故:
晉-劉琨《勸進表》:「或多難以固邦國,或殷憂以啟聖明」
北宋-宋祁、歐陽修《新唐書-張廷珪》:「古有多難興國,殷憂啟聖,蓋事危則志銳,情苦則慮深,故能轉禍為福也」
⑨ 管仲列傳中的幾個典故具體是什麼歷史故事
《管仲列傳》中的典故故事為:管鮑之交、桓公拜相、曹沫之約。
管鮑之交和桓公內拜相故事容內容:
管仲年輕時生活貧困,常常占鮑叔的便宜,但鮑叔始終對他很好。後來鮑叔侍奉齊國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糾。等到小白立為齊桓公,公子糾被殺死,管仲也被囚禁起來了。鮑叔於是向桓公推薦管仲。管仲被任用以為相後,執掌齊國的政事,齊桓公的霸業因此得以成功,多次會集諸侯,統一天下,都是根據管仲的計謀。
曹沫之約:管仲重視經濟的發展,慎重地進行比較。桓公在柯地與魯國會盟,後來又想違背同曹沫的盟約,但管仲藉助這個盟約使桓公建立了信義,因此諸侯都來歸附齊國。
(9)轉禍為福的成語故事擴展閱讀:
管仲在齊國執掌政事,齊桓公因此成就霸業,多次會集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都是根據管仲的計謀。他善於「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衡」,內政,外交皆名垂千古。他輔佐齊桓公,一匡天下,使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管仲的財富足以和公室相比,他有三歸高台,又有反坫,但齊國人並不認為他奢侈。管仲死後,齊國仍然遵循他制定的政令法規,常比各國諸侯都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