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四字成語 » 寫出帶有事的成語是什麼

寫出帶有事的成語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0-11-18 09:19:31

㈠ 寫出帶有「一」的成語

一舉兩得
一絲不苟
一塵不染
一觸即發

㈡ 含有故事的成語是囫圇吞棗,再寫出兩個這樣的成語是什麼呢

如飢似渴的故事
【成語故事】三國時期,曹操原打算立曹植為太子,引起長子曹版丕的妒恨。曹丕即位,多次迫害權曹植,三次更換他的封地。223年,曹丕要曹植、曹彰、曹彪三人到京都朝會,曹植因故不能去,就上一道奏章向曹丕請罪說:「遲奉聖顏,如飢似渴。」
與眾不同的故事
【成語故事】商朝末年,因為造鹿台,姜子牙被逼跳水潛逃。楊任上殿勸諫紂王。紂王十分氣憤,就下令挖掉他的眼睛。楊任的怨氣感動紫陽洞道德君。道德君為他補上一雙帶手的眼睛。從此與眾不同的楊任就跟隨姜子牙輔佐周文王滅商。

㈢ 請寫出兩個含有歷史故事的成語

歷史故事成語及主要人物
戰國:完璧歸趙(藺相如)圍魏救趙(孫臏)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薦(毛遂)
負荊請罪(廉頗) 紙上談兵(趙括)
一鼓作氣(曹劌) 千金買骨(郭隗)
諱疾忌醫(蔡桓公) 卧薪嘗膽(勾踐)
殺妻求將(吳起)驚弓之鳥(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
完璧歸趙(藺相如) 圍魏救趙(孫臏)
退避三舍(重 耳) 毛遂自薦(毛遂)
負荊請罪(廉頗) 紙上談兵(趙括)
一鼓作氣(曹劌) 千金買骨(郭隗)
諱疾忌醫(蔡桓公) 卧薪嘗膽(勾踐)
殺妻求將(吳起) 驚弓之鳥(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
一字千金(呂不韋) 指鹿為馬(趙高)
焚書坑儒(秦始皇) 圖窮匕見(荊軻)
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一飯千金(韓信) 四面楚歌(項羽)
約法三章(劉邦) 孺子可教(張良)
背水一戰(韓信) 破釜沉舟(項羽)
手不釋卷(劉秀) 金屋藏嬌(劉徹)
暗渡陳倉(韓信) 十面埋伏(項羽)
投筆從戎(班超) 馬革裹屍(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 老當益壯(馬援)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鞠躬盡瘁(諸葛亮)
三顧茅廬(劉備)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 樂不思蜀(劉禪) 七步成詩(曹植) 言過其實(馬謖)
七擒七縱(諸葛亮) 寶刀不老(黃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膽(趙雲)
封金掛印(關羽) 單刀赴會(關羽) 望梅止渴(曹操)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
入木三分(王羲之) 聞雞起舞(祖逖)東山再起(謝安) 洛陽紙貴(左思)
草木皆兵(苻堅) 鑿壁偷光(匡衡)狗尾續貂(司馬倫)
畫龍點睛(張僧繇) 江郎才盡(江淹)
精忠報國(岳飛) 東窗事發(秦檜)
胸有成竹(文與可)
秦 : 一字千金(呂不韋)指鹿為馬(趙高)
焚書坑儒(秦始皇) 窮圖匕見(荊軻)
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漢 :一飯千金(韓信) 四面楚歌(項羽)
約法三章(劉邦) 孺子可教(張良)
背水一戰(韓信) 破釜沉舟(項羽)
手不釋卷(劉秀) 金屋藏嬌(劉徹)
暗渡陳倉(韓信) 十面埋伏(項羽)
投筆從戎(班超) 馬革裹屍(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 老當益壯(馬援)
蕭規曹隨(蕭何、曹參)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三國:鞠躬盡瘁(諸葛亮)三顧茅廬(劉備)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樂不思蜀(劉禪)
七步成詩(曹植) 言過其實(馬謖)
七擒七縱(諸葛亮)寶刀不老(黃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膽(趙雲)
封金掛印(關羽) 單刀赴會(關羽)
望梅止渴(曹操)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
晉: 入木三分(王羲之)聞雞起舞(祖逖)
東山再起(謝安) 洛陽紙貴(左思)
草木皆兵(苻堅) 鑿壁偷光(匡衡)
狗尾續貂(司馬倫)
南北朝:畫龍點睛(張僧繇)江郎才盡(江淹)
宋: 精忠報國(岳飛) 東窗事發(秦檜)
胸有成竹(文與可)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故事出自《國語·吳語》。成語「如火如荼」,形容某種人群或事物陣容之大,氣勢之盛。
故事見於《資治通鑒·唐則天皇後天授二年》。成語「請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晉書·文苑·左思傳》。成語「洛陽紙貴」,稱頌傑出的作品風行一進。
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故事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成語「雞嗚狗盜」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這種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成語「草木皆兵」,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故事見於《莊子列禦寇》。成語「探驪得珠」,比喻寫文章能緊扣主題,抓住要點。
故事出自北宋蘇軾《文與可yún dāng谷偃竹記》。「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備,對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著。
故事出自《晉書·杜預傳》。成語「勢如破竹」,形容戰斗節節勝利,毫無阻擋。
故事出自明朝楊慎的《藝林伐山》。成語「按圖索驥」,比喻機械地照老辦法辦事,不知變通;也比喻按照某種線索去尋找事物。
故事見於《莊子·秋水》。成語「望洋興嘆」,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五年》。成語「唇亡齒寒」,比喻雙方關系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枕戈待旦」出自劉琨《與親故書》,形象地寫出了劉琨隨時准備殺敵報國的決心。後來用作成語,形容時刻警惕敵人,准備作戰。
故事出自《史記·汲鄭列傳》。成語「後來居上」,往往指後起的可以勝過先前的。和汲黯說這話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掩耳盜鍾」被說成「掩耳盜鈴」,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故事出自《史記·魏世家》。成語「抱薪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滅禍害,結果反而使禍害擴大。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故事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成語「指鹿為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則成語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比喻為人真誠,嚴於律已,自然會感動別人,自然會受到人們的敬仰

㈣ 含有事事的成語

含有事事的成語 :
一事無成、
鄭重其事、
若無其事、
煞有介事、
不省人事、
無事生非、
無濟於事、
相安無事、
少不更事、
便宜行事、
意氣用事、
無所事事、
實事求是、
息事寧人、
終身大事、
分內之事、
事出有因、
置身事外、
東窗事發、
例行公事、
就事論事、
事在人為、
年事已高、
料事如神、
事不宜遲、
事無巨細、
遇事生風、
公事公辦、
見機行事、
草草了事

㈤ 寫出帶有一至十個數字的成語

1、一往直前、一誤再誤、一星半點、一瀉百里、一笑百媚
一些半些、言行不一、言行抱一、一笑了事、一笑了之
一笑傾城、一笑千金、一瀉千里、一相情願、一相情原
一廂情原、一廂情願、言行若一、一息尚存、一獻三酬
2、事無二成、市無二價、三心二意、說一不二、數一數二
矢忠不二、三占從二、天無二日、頭一無二、五零二落
五男二女、聞一知二、心無二用、言不二價、一般無二
一差二錯、一長二短、一差二誤、一差二悞、一分為二
3、火冒三尺、火冒三丈、河清三日、紅日三竿、橫三豎四
橫三順四、幾次三番、接二連三、九流三教、九烈三貞
假眉三道、九衢三市、金人三緘、接三連四、頰上三毫
頰上三毛、狡兔三窟、狡兔三穴、舉一反三、距躍三百
4、四方八面、四方輻輳、三翻四復、三翻四覆、三反四覆
四分五裂、四分五落、四紛五落、四分五剖、四方之志
四海波靜、四荒八極、四海承風、四海鼎沸、四海九州
四海飄零、四海昇平、四海昇平、四海他人、四海為家
5、三綱五常、十光五色、三回五次、三皇五帝、三環五扣
三葷五厭、三江五湖、十漿五饋、三老五更、三令五申
三年五載、三牲五鼎、三屍五鬼、四書五經、三三五五
十十五五、三山五嶽、四山五嶽、四通五達、三湯五割
6、三茶六禮、三對六面、三姑六婆、三宮六院、身懷六甲
三街六市、三街六巷、三六九等、三媒六證、三親六故
四清六活、三親六眷、三首六臂、三十六行、三頭六臂
三頭六面、三推六問、三頭六證、三災六難、挑么挑六
7、七情六慾、七竅冒火、七擒七縱、七竅生煙、七日來復
七死八活、七手八腳、七首八腳、七上八落、七事八事
七損八傷、七上八下、七損八益、七舌八嘴、七十二行
七生七死、七死七生、七推八阻、七窩八代、七彎八拐
8、才高八斗、才誇八斗、才佔八斗、二八佳人、遏密八音
耳聽八方、揮斥八極、橫七豎八、胡說八道、胡謅八扯
九垓八埏、九行八業、九江八河、夾七夾八、零七八碎
亂七八糟、亂七八遭、七步八叉、七病八倒、七病八痛
9、九九歸一、九九歸原、九流百家、九流賓客、九流人物
九流三教、九流十家、九烈三貞、九牛一毫、九牛一毛
九年之儲、九年之蓄、九曲回腸、九衢三市、九泉之下
九儒十丐、九仞一簣、九死不悔、九死未悔、九死一生
九世之讎、舉十知九、九天
10、十步香車、十成九穩、十冬臘月、十惡不赦、十二金釵
十二金牌、十二萬分、十惡五逆、十夫橈椎、三風十愆
十發十中、十風五雨、十夫楺椎、十光五色、十行俱下
十寒一暴、聲價十倍、十漿五饋、十拷九棒、十口相傳

㈥ 帶有故事來源的成語20個

【破釜沉舟】公元前206年的巨鹿之戰,當時項羽大敗章邯。這場戰爭有兩個意義:一是消滅了秦軍主力,農民軍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二是項羽由一個將軍一躍成為聯軍統帥,戰爭開始由滅秦之戰逐漸向楚漢戰爭轉變。

【堅壁清野】這個成語出自《三國志·魏書·荀傕(yù)傳》。
東漢末年,曹操在鎮壓黃巾軍佔領了兗(yǎn)州地區後,雄心勃勃地准備奪取徐州要地。
那時,潁川潁陽(今河南許昌)有個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為避董卓之亂遷居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他看出袁紹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門下。曹操大喜,任命他為司馬。從此,他跟隨曹操南征北戰,出謀劃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謙病死,死前將徐州讓給了劉備。消息傳來,曹操奪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著要出兵徐州。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說道:「當年漢高祖保住關中,光武帝劉秀據有河內,他們都有一個鞏固的根據地,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所以成了大業。如今將軍不顧兗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兗州的軍隊留多了,則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呂布此時乘虛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兗州。最後,一定是弄得兗州盡失,徐州未取。」他還指出,「眼下正值麥收季節,聽說徐州方面已組織人力,搶割城外的麥子運進城去。這說明他們已有了准備,一旦有風聲傳來,他們必然會加固防禦工事,轉移全部的物資,一切准備就緒迎擊我們(原文為:『今東方皆以收麥,必堅壁清野以待將軍』)。這樣,你的兵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麼東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軍隊就會不戰自潰。」
曹操聽了荀傕的話,十分佩服,從此集中兵力,很快打敗了呂布。後來,又打敗了劉備,占據了徐州。
「堅壁清野」:堅壁,是加固城牆和堡壘;清野,是將野外的糧食、財物收藏起來。加固防禦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資全部轉移,叫敵人既打不進來,又搶不到一點東西,因而站不住腳。這是對付優勢之敵的一種作戰方法。

【揭竿而起】這個成語出自西漢賈誼的《過秦論》,講的是秦末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的事情。
公元前209年7月,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的地方官派出兩名差官押著九百名貧民壯丁,到漁陽(今北京市密雲縣)去防守邊疆。這兩個差官又從壯丁里挑選出兩個身強力壯的人作屯長,讓他們再去管理其餘的壯丁。這兩個屯長一個叫陳勝(字涉),是個雇農;另一個叫吳廣,是個貧農。他倆原來並不認識,現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運,很快就使他們成了好朋友。
陳勝、吳廣一行往北拚命趕路,一點也不敢耽誤。因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誤了日期,是要砍頭的。可是,他們剛剛走了幾天,才到大澤鄉(今安徽宿縣西南),正趕上下大雨,只好扎了營,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個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誤了,陳勝同吳廣商量,說:「咱們即便走,誤了日期,也是死;逃,給官府抓住,也是個死。反正是個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為老百姓除害。」
吳廣也是個有見識的人。他同意了陳勝的意見,並商定借著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蘇和深得群眾擁戴的原楚國大將項燕(項羽的祖父)的名頭,以號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於是陳勝和吳廣就帶著幾個心腹首先把那兩個差官砍死,然後提著他們的頭,向大家講明了不起義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這幾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願豁出性命跟著陳勝、吳廣一塊兒干。大夥砍伐樹木為兵器,高舉竹竿為旗幟,對天起誓,同心協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將項燕報仇。大家還公推陳勝、吳廣做首領,一下子就把大澤鄉佔領了。大澤鄉的農民一聽陳勝、吳廣他們起來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紛紛拿著鋤頭、鐵耙、扁擔、木棍來營里投軍。
人們將「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簡化成「揭竿而起」這個成語,比喻高舉義旗,起來反抗。多泛指人民起義。

【朝秦暮楚】拼音: zhāo qín mù chǔ
典故: 戰國時期,秦楚兩個諸侯大國相互對立,經常作戰。有的諸侯小國為了自身的利益與安全,時而傾向秦,時而傾向楚。比喻人反復無常。
出處: 宋·晁補之《雞肋集·北渚亭賦》:「托生理於四方,固朝秦而暮楚。」
例子: 嘆~,三載依劉。(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九出)

【圍魏救趙】公元前353年,魏國圍攻趙國,齊國派田忌率軍救趙。田忌乘魏國空虛而引兵攻魏,魏軍回救本國,齊軍乘其疲憊,大敗魏軍,趙國因而解圍。

【出奇制勝】戰國時期,齊國將領田單用火牛陣出擊燕軍,使燕軍大敗。這就是孫子兵法勢篇中「凡戰者,以奇勝。」

【兵荒馬亂】 bīng huāng mǎ luàn 成語典故: 荒、亂:指社會秩序不安定。形容戰爭期間社會混亂不安的景象。
成語出處: 元·無名氏《梧桐葉》第四折:「那兵荒馬亂,定然遭驅被擄。」 例句: 此時四處兵荒馬亂,朝秦暮楚,我勉強做了一部《舊唐書》,那裡還有閑情逸志弄這筆墨。」(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一回)

【兵戎相見】bīng róng xiāng jiàn 成語典故: 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見。指用戰爭解決問題。

【烽火連年】 fēng huò lián nián 成語典故: 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比喻戰火或戰爭。指戰火連年不斷。
成語出處: 元·戴良《九靈山房集·二四·登大牢山》:「那堪回首東南地,烽火連年警報聞。」

【窮兵黷武】 qióng bīng dú wǔ 成語典故: 窮:竭盡;黷:隨便,任意。隨意使用武力,不斷發動侵略戰爭。形容極其好戰。
成語出處: 《三國志·吳書·陸抗傳》:「而聽諸將徇名,窮兵黷武,動費萬計,士卒雕瘁,寇不為衰,見我已大病矣。」

【枕戈寢甲】 zhěn gē qǐn jiǎ 成語典故: 枕著戈、穿著鎧甲睡。形容經常生活在戰爭之中。
成語出處: 《晉書·赫連勃勃載記》:「朕無拔亂之才,不能弘濟兆庶,自枕戈寢甲,十有二年,而四海未同。遺寇尚熾。」

【禍結兵連】 huò jié bīng lián 成語典故: 結:相聯;兵:戰爭;連:接連。戰爭接連不斷,帶來了無窮的災禍。
成語出處: 《漢書·匈奴傳》:「雖有克獲之功,胡輒報之,兵連禍結,三十餘年。」 例句: 一去故鄉音耗絕,禍結兵連,嬌鳳雛鸞沒信傳。(元·無名氏《梧桐雨》第一折)

【化干戈為玉帛】 huà gān gē wéi yù bó 成語典故: 比喻使戰爭轉變為和平。
成語出處: 《淮南子·原道訓》:「昔者夏鯀作三仞之城,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壞城平池,散財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賓服,四夷納職,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

【龍血玄黃】 lóng xuě xuán huáng 成語典故: 比喻戰爭激烈,血流成河。
成語出處: 《易·坤》:「龍戰於野,其血玄黃。」

【草木皆兵】
東晉時代,秦王苻堅控制了北部中國。公元383年,苻堅率領步兵、騎兵90萬,攻打江南的晉朝。晉軍大將謝石、謝玄領兵8萬前去抵抗。苻堅得知晉軍兵力不足,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
誰料,苻堅的先鋒部隊25萬在壽春一帶被晉軍出奇擊敗,損失慘重,大將被殺,士兵死傷萬余。秦軍的銳氣大挫,軍心動搖,士兵驚恐萬狀,紛紛逃跑。此時,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見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晉軍的士兵一樣。苻堅回過頭對弟弟說:「這是多麼強大的敵人啊!怎麼能說晉軍兵力不足呢?」他後悔自己過於輕敵了。
出師不利給苻堅心頭蒙上了不祥的陰影,他令部隊靠淝水北岸布陣,企圖憑借地理優勢扭轉戰局。這時晉軍將領謝玄提出要求,要秦軍稍往後退,讓出一點地方,以便渡河作戰。苻堅暗笑晉軍將領不懂作戰常識,想利用晉軍忙於渡河難於作戰之機,給它來個突然襲擊,於是欣然接受了晉軍的請求。
誰知,後退的軍令一下,秦軍如潮水一般潰不成軍,而晉軍則趁勢渡河追擊,把秦軍殺得丟盔棄甲,屍橫遍地。苻堅中箭而逃。

【勢如破竹】三國末年,晉武帝司馬炎滅掉蜀國,奪取魏國政權以後,准備出兵攻打東吳,實現統一全中國的願望。他召集文武大臣們商量滅大計。多數人認為,吳國還有一定實力,一舉消滅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夠的准備再說。
大將杜預不同意多數人的看法,寫了一道奏章給晉武帝。杜預認為,必須趁目前昊國衰弱,忙滅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實力就很難打敗它了。司馬炎看了杜預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張華徵求意見。張華很同意杜預的分析,也勸司馬炎快快攻打吳國,以免留下後患。於是司馬炎就下了決心,任命杜預作征南大將軍。 公元279年,晉武帝司馬炎調動了二十多萬兵馬,分成六路水陸並進,攻打吳國,一路戰鼓齊鳴,戰旗飄揚,戰士威武雄壯。第二年就攻佔了江陵,斬了吳國一員大將,率領軍隊乘勝追擊。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吳軍聽到風聲嚇破了膽,紛紛打開城門投降。司馬炎下令讓杜預從小路向吳國國都建業進發。此時,有人擔心長江水勢暴漲,不如暫收兵等到冬天進攻更有利。杜預堅決反對退兵,他說:「現在趁士氣高漲,鬥志正旺,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勢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樣,劈過幾節後竹子就迎刃破裂),一舉攻擊吳國不會再費多大力氣了!」 晉朝大軍在杜預率領下,直沖向吳都建業,不久就攻佔建業滅了吳國。晉武帝統一了全國。

【如火如荼】 春秋時代末期,吳國國王夫差連續征服了越國、魯國和齊國,雄心勃勃,又繼續向西北進軍,打算一鼓作氣征服晉國。
可正在這個時候,越王勾踐抄了吳王的後路。他帶領軍隊一直打到吳國的國都姑蘇(蘇州),又派人馬占據淮河,把吳王的退路切斷了。
這消息給吳王夫差當頭潑了一盆冷水,他非常震驚,立即召集文臣武將商量對策。大家說,現在退回去等於兩關打了敗仗,還會兩頭挨打;如果能打敗晉國,就等於在諸候國中當定了霸主,再回去收拾越王勾踐也不算晚。
大主意已經拿定,當務之急是盡快征服晉國。考慮再三,決定出奇制勝。
一天傍晚,吳王下達了命令。全軍將士吃得飽飽的,馬也喂足了草料。從全軍中挑出三萬精兵強將。每一萬人擺成一個方陣,共擺三個方陣。每個方陣橫豎都是一百人。每一行排頭的都是軍官司。每十行,也就是一千人,由一個大夫負責。每項一個方陣由一名將軍率領。中間的方陣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幟,白弓箭,由吳王自己掌握,稱為中軍;左邊的方陣,紅盔紅甲、紅衣服、紅簡直就像深不可測;右邊的方陣則一水兒黑色。半夜出發,黎明時分到達離晉軍僅有一里路的地方。天色剛剛顯出亮色,吳軍鼓聲大作,歡呼之聲震天動工地。
晉軍從夢中醒來,一看吳軍那三個方陣和聲威氣勢,簡直都驚呆了:那白色方陣,「望之如荼」——像開滿白花的茅草地;那紅色方陣,「望之如火」——如像熊熊燃燒的火焰;而那黑色的方陣,簡直就象深不可測的大海。

【一夫當關】 故事:《史記》載:公元前207年劉邦入咸陽,「守函谷關,項羽至,不得入。」函谷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形勢,由此可見。古代,還有幾個與函谷關有聯系的成語故事。

【圍魏救趙】公元前353年,魏國圍攻趙國,齊國派田忌率軍救趙。田忌乘魏國空虛而引兵攻魏,魏軍回救本國,齊軍乘其疲憊,大敗魏軍,趙國因而解圍。

【出奇制勝】戰國時期,齊國將領田單用火牛陣出擊燕軍,使燕軍大敗。這就是孫子兵法勢篇中「凡戰者,以奇勝。」

【四面楚歌】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於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裡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楚人這么多呢?」說著,心裡已喪失了鬥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裡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兒,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退避三舍】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馬革裹屍】 東漢馬援自南方還軍,故人多迎勞他,號稱有計謀的孟冀也向他祝賀。馬援說:"你怎麼也同一般人一樣呢?方向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我想自請擊之,男兒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卧床上死在兒婦女婢中呢?"見《後漢書·馬援傳》。後以"馬革裹屍"等指為國而戰死沙場。清張貸《西湖夢尋·岳王墳》:"但恨和一成,國家日削,大丈夫不能以馬革裹屍報君父,是為嘆耳!」

戰無不克: 攻戰沒有不取勝的。形容強大無比,可以戰勝一切。
出處:清·昭槤《嘯亭續錄·轉庵和尚》:「將軍之事吳王亦至矣,為之闢地攻城,戰無不克,數月之間招來數郡。」

百戰百勝: 每戰必勝。形容所向無敵。
出處:《孫子·謀攻》:「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

百戰不殆: 經歷許多次戰役,都沒有遭到危險。形容善於用兵。
出處:《孫子·謀攻》:「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

㈦ 在下面句子中的括弧里寫出帶有「虎」的成語。(不要重復) ⒈小明做事總是( ),結果什

1.半途而廢2.猶豫不決3.目不轉睛4.安然無恙5.天真無邪

㈧ 負荊請罪中的負是什麼意思,然後再寫出含有故事的成語。

負荊請罪
【解釋】:負:背著;荊:荊條。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示例】:我今特來尋賢弟,~。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四十六回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用於賠禮道歉的場合
藺相如因為「完璧歸趙」有功而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羞辱藺相如。藺相如得知後,盡量迴避、容讓,不與廉頗發生沖突。藺相如的門客以為他畏懼廉頗,然而藺相如說:「秦國不敢侵略我們趙國,是因為有我和廉將軍。我對廉將軍容忍、退讓,是把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把個人的私仇放在後面啊!」這話被廉頗聽到,就有了廉頗「負荊請罪」的故事。

㈨ 照樣子寫出帶有四個不同事物的成語

帶有四個不同事物的成語
風花雪月 琴棋書畫 青紅皂白
酸甜苦辣.鏡花水月 陰晴圓缺

㈩ 帶有故事的成語有哪些

帶有故事的成語有:

一、黔驢技窮

黔地這個地方本來沒有驢,有一個喜歡多事的人用船運來一頭驢進入這個地方。運到後卻沒有什麼用處,就把它放置在山腳下。老虎看到它是個龐然大物,把它作為神來對待,躲藏在樹林里偷偷看它。老虎漸漸小心地出來接近它,不知道它是什麼東西。

有一天,驢叫了一聲,老虎十分害怕,遠遠地逃走,認為驢要咬自己,非常害怕。但是老虎來來回回地觀察它,覺得它並沒有什麼特殊的本領。老虎漸漸地熟悉了驢的叫聲,又前前後後地靠近它,但始終不與它搏鬥。

老虎漸漸地靠近驢子,態度更加親切而不莊重,碰倚靠撞冒犯它。驢非常生氣,用蹄子踢老虎。老虎於是很高興,盤算這件事說:「驢的技藝僅僅只是這樣罷了!」於是跳起來大吼了一聲,咬斷了驢的喉嚨,吃光了它的肉,才離開。

二、刻舟求劍

戰國時期有一個楚國人做事很死板,書上怎麼寫的他就怎麼做,甚至遇到事情別人怎麼做的,他也學著怎麼做,從沒想過變通一下。有一次,他經過山林,看見一樵夫在砍柴。忽然,樵夫一不小心.斧頭從手上飛脫,掉進山谷里去了。

樵夫不慌不忙地在斧頭落下的地方做了一個顯眼的記號,然後從旁邊的小路繞下山去,對照著山上的標記,很快在草叢里找到了斧頭。這位楚國人對樵夫仰慕不已。這位楚國人喜愛劍術,總是隨身佩帶一把寶劍。一天,他搭乘一條渡船過江。他立在船舷邊,江兩岸景色令人目不暇接。

船行至江中,陶醉於美景的他不小心,讓那把寶劍滑落到江里去了。只見他緊盯著劍掉下去的地方發呆。旁人勸他趕緊跳下江去打撈,這位楚國人卻笑著搖搖頭.他眼前浮現出樵夫刻記號的一幕。接著便鎮定地說:「別慌張!我自有妙法。」

只見他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劍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一道深深的記號,並且自言自語道:「我的劍就是從這兒掉下去的!」船繼續前行,待船家停船時,這位楚人站起身,面對驚訝的目光,從容不迫地脫了衣服,從船舷邊所刻記號處跳人水中。

他在水中撈來撈去,怎麼也撈不到那把劍,於是浮出水面撫摸著船邊的記號,如夢游般喃喃著:「我的劍明明是從這兒掉下去的,怎麼找不到了呢?」

三、胸有成竹

北宋時候,有一個著名的畫家,名叫文同,他是當時畫竹子的高手。文同為了畫好竹子,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刮風下雨,他都常年不斷地在竹林子里頭鑽來鑽去。三伏天氣,太陽像一團火,烤得地面發燙。可是,文同照樣跑到竹林里對著太陽的那一面,站在烤人的陽光下,全神貫注地觀察竹子的變化。

他一會兒用手指頭量一量竹子的節把有多長,一會兒又記一記竹葉子有多密。汗水濕透了他的衣衫,滿臉都流著汗,可他就跟沒事兒似的。有一回,天空颳起了一陣狂風。接著,電閃雷鳴,眼看著一場暴雨就要來臨,人們都紛紛往家跑。

可就在這時候,坐在家裡的文同,急急忙忙抓過一頂草帽,往頭上一扣,直往山上的竹林子里奔去。他剛走出大門,大雨就跟用臉盆潑水似地下開了。文同一心要看風雨當中的竹子,哪裡還顧得上雨急路滑!他撩起衣服,爬上山坡,奔向竹林。

他上氣不接下氣地跑進竹林,顧不得抹流到臉上的雨水,就兩眼一眨不眨地觀察起竹子來了。只見竹子在風雨的吹打下,彎腰點頭,搖來晃去。文同細心地把竹子受風吹雨打的姿勢記在心頭。由於文同長年累月地對竹子作了細微地觀察和研究,竹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形狀有什麼變化;

在陰晴雨雪天,竹子的顏色、姿勢又有什麼兩樣;在強烈的陽光照耀下和在明凈的月光映照下,竹子又有什麼不同;不同的竹子,又有哪些不同的樣子,他都摸得一清二楚。所以畫起竹子來,根本用不著畫草圖。有個名叫晁(cháo)補之的人,稱贊文同說:「文同畫竹,早已胸有成竹了。」

四、聞雞起舞

東晉范陽遒縣(今河北淶水)人祖逖是個胸懷坦盪、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

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後來,「祖逖……與習空劉琨俱為司州主簿,情好綢繆,共被同寢,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因起舞(劍)。

逖琨並有英氣,每語世事或中宵起坐,相謂曰:『若四海鼎沸,豪傑並起,吾與足下當相避於中原。』」是說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同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你聽見雞叫了嗎?」劉琨說:「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祖逖說:「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

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征北中郎將,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五、亡羊補牢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 「你在宮裡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興,生氣罵道:「你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麼不幸。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庄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
北)。這才覺得庄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庄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麼辦法;庄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黔驢技窮

網路—刻舟求劍

網路—胸有成竹

網路—聞雞起舞

網路—亡羊補牢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