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死不渝成語的來源
至死不渝
zhìsǐbùyú
[釋義] 至:到;渝:改變。到死都不改變。
[語出] 《禮記·中庸》:「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正音] 渝;不能讀作「yù」。
[辨形] 渝;不能寫作「愉」。
[近義] 至死不悟 始終不渝 始終如一 死心塌地
[反義] 虎頭蛇尾 有頭無尾 隨風轉舵
[用法] 多用來形容堅定不移。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結構] 連動式。
[辨析] ~和「至死不變」;都有「到死都不改變」的意思;常可換用。不同點在於:①~為褒義成語;「至死不變」為中性成語。②~的文言色彩較濃;使用頻率較低;「至死不變」適用范圍寬;使用頻率較高。
[例句] 他倆之間有著~的愛情。
Ⅱ 至死不渝 成語
至死不渝
(漢語成語)
編輯
至死不渝,是漢語詞彙,解釋為到死都不改變
至死不渝
成語解釋
至:到;渝:改變。到死都不改變。
成語出處
西漢 戴聖《禮記 中庸》:「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成語用法
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成語結構
偏正式成語
產生年代
古代成語
成語正音
渝,不能讀作「yù」。
成語辨形
渝,不能寫作「愉」。
成語辨析
~和「至死不變」;都有「到死都不改變」的意思;常可換用。不同點在於:①~為褒義成語;「至死不變」為中性成語。②~的文言色彩較濃;使用頻率較低;「至死不變」適用范圍寬;使用頻率較高。
近 義 詞
至死不悟、始終不渝、死心塌地
反 義 詞
虎頭蛇尾、有頭無尾、隨風轉舵
成語例子
他倆之間有著至死不渝的愛情。
Ⅲ 至死不渝這個成語出自哪裡
語出] 《禮記·中庸》:「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回答者: 1041633341 - 實習生 一級 2009-11-15 13:58 至死不渝:zhì sǐ bù yú 近:至死不悟、始終不渝、死心塌地、矢志不渝 反:虎頭蛇尾、有頭無尾、隨風轉舵 【出自】西漢·戴聖《禮記·中庸》:「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解釋】至:到;渝:改變。到死都不改變 【用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指立場堅定。 指對感情; 如。鵬和瑋,至死不渝。 1894年9月17日在大東溝海戰中,鄧世昌指揮「致遠」艦奮勇作戰,後在日艦圍攻下,「致遠」多處受傷全艦燃起大火,船身傾斜。鄧世昌鼓勵全艦官兵道:「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倭艦專恃吉野,苟沉此艦,足以奪其氣而成事」,毅然駕艦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艦「吉野」號右舷,決意與敵同歸於盡。倭艦官兵見狀大驚失色,集中炮火向「致遠」射擊,不幸一發炮彈擊中「致遠」艦的魚雷發射管,管內魚雷發生爆炸導致「致遠」艦沉沒。鄧世昌墜落海中後,其隨從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絕,並說:「我立志殺敵報國,今死於海,義也,何求生為!」,所養的愛犬「太陽」亦游至其旁,口銜其臂以救,鄧世昌誓與軍艦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沒於波濤之中,與全艦官兵250餘人一同壯烈殉國。 至死不渝:zhì sǐ bù yú 近:至死不悟、始終不渝、死心塌地、矢志不渝 反:虎頭蛇尾、有頭無尾、隨風轉舵 【出自】西漢·戴聖《禮記·中庸》:「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解釋】至:到;渝:改變。到死都不改變 【用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指立場堅定。 指對感情; 如。鵬和瑋,至死不渝。 玉的典故-卞和的至死不渝 中國古書《韓非子、和氏篇》記載了這樣一則有關「卞和獻玉」的故事:約在公元五百年前,有一位名叫卞和的楚國人,找到了一塊看似大石頭而實質是未經打磨的寶玉,把它獻給楚厲王。厲王叫玉石專家鑒認,專家認為只是石頭,於是厲王便說卞和欺君,命人把他的左腳砍掉。等到楚武王繼位,卞和又把這塊寶玉獻給他。武王又叫專家鑒認,專家仍認為是石頭,於是武王又說他欺君,命人把他的右腳砍掉。再等到楚文王即位,卞和抱著這塊寶玉在楚山下哭泣,三日三夜不停,哭至淚盡血漚。文王聽聞後,派使者前去問明原因。使者見到卞和後問他:「天下間被砍去腳的人不少,為何獨是你哭泣到如此悲慘地步?」卞和答說:「我並非因為失去雙腳而悲哭,而是因為這塊寶玉被誤認為石頭、堅貞之士被誤認為狂妄之徒而悲哭。」文王於是叫人把它打磨,發現果然是一塊驚世罕有的寶玉,遂命令大家今後稱它為「和氏之璧」。
Ⅳ 急需表達兩人相親相愛,至死不渝的典故和成語,或故事,要說明具體人物,結局悲傷或如願都要,謝謝!
納蘭性德詞全集(《飲水詞》) 中的《木蘭花令 擬古決絕詞》 \r\n一作《木蘭詞?擬古決絕詞柬友》\r\n全文如下: \r\n\r\n人生若只如初見①,何事秋風悲畫扇②。等閑變卻故人心③,卻道故人心易變! \r\n驪山語罷清宵半④,淚雨零鈴終不怨。何如薄倖錦衣郎⑤,比翼連枝當日願! \r\n\r\n【注釋】 \r\n\r\n①人生句:戀人之間如果能像剛戀愛的時候那樣。剛開始總是海誓山盟、卿卿我我的。如果總能這樣,就不會出現時間長了,感情淡了,甚至變心負心(秋扇見捐)的情況了。一二句是一體的,這兩句容易理解。\r\n②何事句:此用漢班婕妤被棄典故。班婕妤為漢成帝妃,被趙飛燕讒害,退居冷宮,後有詩《怨歌行》,以秋扇為喻抒發被棄之怨情。南北朝梁劉孝綽《班婕妤怨》詩又點明\\「妾身似秋扇\\」,後遂以秋扇見捐喻女子被棄。這里是說開始時相親相愛,後來卻成了今日的相離相棄。 \r\n\r\n③等閑二句:這兩句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故人如何理解,應該說理解成戀人、情人也不算錯,但按字面的解釋就有問題。前一句意思我理解是相戀了很久的愛人如今輕易地變了心(就這么就變了,幾許無奈、幾許悲哀)。後一句的理解問題最多,我理解成:反而說情人間相處得久了,感覺無聊了,就不由得容易變心了。重點是這兩句中的故人的故如何理解,只解釋成戀人、情人還不夠吧。\r\n\r\n④驪山二句:《太真外傳》載,唐明皇與楊玉環曾於七月七日夜,在驪山華清宮長生殿里盟誓,願世世為夫妻。白居易《長恨歌》:\\「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作連理枝。\\」 對此作了生動的描寫。後安史亂起,明皇入蜀,於馬嵬坡楊玉環賜死。楊死前雲:\\「妾誠負國恩,死無恨矣。\\」又,明皇此後於途中聞雨聲、鈴聲而悲傷,遂作《雨霖鈴》曲以寄哀思。這里理解成李楊二人當初發願立誓,後來雖然一方為一方而死,也不生怨。 比喻感情忠貞,至死不渝。\r\n\r\n⑤何如二句:何如:怎麼樣?理解成比較好象不合適。薄倖:這里未必是否定批判,古書中的此詞多是愛語,相當於現在的\\「冤家\\」。當初的誓言就這么算了。引用七夕長生殿的典故,譴責薄倖郎雖然當日也曾訂下海誓山盟,如今卻背情棄義!
Ⅳ 成語 至死不渝 是怎麼來的
至死不渝
zhìsǐbùyú
[釋義] 至:到;渝:改變。到死都不改變。
[語出] 《禮記·中專庸》:「國無道;至死不屬變;強哉矯!」
[正音] 渝;不能讀作「yù」。
[辨形] 渝;不能寫作「愉」。
[近義] 至死不悟 始終不渝 始終如一 死心塌地
[反義] 虎頭蛇尾 有頭無尾 隨風轉舵
[用法] 多用來形容堅定不移。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結構] 連動式。
[辨析] ~和「至死不變」;都有「到死都不改變」的意思;常可換用。不同點在於:①~為褒義成語;「至死不變」為中性成語。②~的文言色彩較濃;使用頻率較低;「至死不變」適用范圍寬;使用頻率較高。
Ⅵ 至死不渝的近義成語
至死方休 至死靡它 至死不變 終始不渝 至死不渝 至死不二
至死不屈 言之不渝 信守不渝 誓死不渝 矢志不渝 生死不渝 始終不渝
捨命不渝 白首不渝 堅貞不渝 金石不渝 恪守不渝
Ⅶ 至死不渝這個成語的意思是什麼
【成語】:至死不渝
【拼音】:zhì
sǐ
bù
yú
【解釋】:至:到;渝:改變。到死都不改變。
【出處】:西漢·戴聖《禮記·中庸》:「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Ⅷ 至死不渝打一數字
44。
「至死不渝」多半形容戀人之間對愛情的忠貞,而玫瑰花是愛情的象徵,44朵玫瑰花的花語就是:至死不渝;「死」與4是諧音。
至:到;渝:改變。到死都不改變。
成語出處:西漢 戴聖《禮記 中庸》:「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8)至死不渝成語的來源擴展閱讀
近義詞:至死不悟、始終不渝、死心塌地。
1、至死不悟
注音:zhì sǐ bù wù
解釋:至:到;悟:醒悟。到死也不醒悟。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不醒悟
成語出處:晉代葛洪《抱朴子·道意》:「求乞福願,冀其必得,至死不悟,不亦哀哉?」
2、始終不渝
拼音:shǐ zhōng bù yú
解釋:始終:從開始到結束。 渝:改變,違背。指感情、態度、信仰自始至終不改變。
成語出處:《晉書·謝安傳》:「安雖受朝寄,然東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於言色。」
3、死心塌地
拼音:sǐ xīn tā dì
解釋:原指死了心,不作別的打算。後常形容打定了主意,決不改變。
出自無名氏《鴛鴦被》第四折:「這 洛陽城 劉員外 ,他是個有錢賊,只要你還了時,方纔死心塌地。」
Ⅸ 至死不渝的成語故事。
成語典故 至死不來渝源
成語拼音 zhì sǐ bù yú
成語解釋 至:到;渝:改變。到死都不改變
成語故事或出處 西漢·戴聖《禮記·中庸》:「 國 無 道 , 至 死 不 變 , 強 哉 矯 ! 」
成 語 造 句
近義詞 至死不悟、始終不渝、死心塌地
反義詞 虎頭蛇尾、有頭無尾、隨風轉舵
成語用法 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Ⅹ 至死不渝類似的成語
堅定不渝 堅貞不渝 堅定不移 忠貞不二 矢志不渝 矢志不移 至死靡它
至死不變
至死靡他
終始不渝
之死不渝
至死不二
至死不屈
言之不渝
信守不渝
誓死不渝
矢志不渝
生死不渝
始終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