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筆從戎相近的成語
Ⅰ 成語投筆從戎的比喻和本義
投筆從戎
拼音:tóu bǐ cóng róng
解 釋 :投:扔掉。指棄文從武,投身疆場,為國立功,施展抱負
「投筆從戎」講的是東漢的班超的故事,後來用於形容文人從軍、棄文就武。
出 處: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班超傳》:「超家貧,常為官佣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西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後立功西域,封定遠侯。
用 法 :連動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示 例 :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27章:「如果我現在是二十幾歲的青年,我要立刻~,雪此國恥。」
他象同世交子弟閑話一樣,問了問賀人龍的家庭情形,「~」的經過。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二章
近義詞 :棄文就武、棄筆從戎
Ⅱ 棄筆從戎和瘋狂猜成語
【成語】: 棄筆從戎
【拼音】: qì bǐ cóng róng
【解釋】: 猶投筆從戎。指文人棄迴文就武。
【出處】: 唐·張鷟答《遊仙窟》:「兄及夫主,棄筆從戎,身死寇場,煢魂莫返。」
【拼音代碼】: qbcr
【近義詞】: 投筆從戎、棄文就武
【用法】: 作謂語、定語;指棄文就武
Ⅲ 一個將軍身邊一支筆,打一成語
將軍身來邊一支筆,說明自這位將軍以前可能是讀書人,所以答案應該就是棄筆從戎。
棄筆從戎
成語拼音:qì bǐ cóng róng
成語解釋:猶投筆從戎。謂文人棄文就武。
(3)棄筆從戎相近的成語擴展閱讀
成語出處:唐·張鷟《遊仙窟》:「兄及夫主,棄筆從戎,身死寇場,煢魂莫返。」
成語用法:棄筆從戎作謂語、定語;指棄文就武。
成語結構:連動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投筆從戎、棄文就武
Ⅳ 因某事而放棄自己的愛好 一個成語只要相似就行了
棄筆從戎 投筆從戎 棄文就武 因地制宜 入鄉隨俗
Ⅳ 有沒有棄筆從戎這個成語
【詞語】棄筆從戎
【拼音】qì bǐ cónɡ rónɡ
【釋義】猶投筆從戎。謂文人棄文就武。
Ⅵ 瘋狂猜成語一個將士把筆扔了是什麼
投筆從戎
投筆從戎:tóu bǐ cóng róng
[成語解釋]從戎:從軍,參軍。扔掉筆去參軍。指文人從軍。
拓展資料:
[典故出處]《後漢書·班超傳》:「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
[ 近義詞 ]棄文就武
[ 反義詞 ]解甲歸田
[成語舉例]他象同世交子弟閑話一樣,問了問賀人龍的家庭情形,「投筆從戎」的經過。(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二章)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義詞
[語法用法]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成語結構]連動式
[產生年代]古代
[成語正音]戎,不能讀作「jiè」。
[成語辨形]戎,不能寫作戊戊」。
[英文翻譯]give up the pen for the sword
[成語謎面]秀才當兵
[成語故事]
班超是東漢一個很有名氣的將軍,他從小就很用功,對未來也充滿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寫文件的時候,寫著寫著,突然覺得很悶,忍不住站起來,丟下筆說:「大丈夫應該像傅介子、張騫那樣,在戰場上立下功勞,怎麼可以在這種抄抄寫寫的小事中浪費生命呢!」
傅介子和張騫兩個人,生在西漢,曾經出使西域,替西漢立下無數功勞。因此,班超決定學習傅介子、張騫,為國家奉獻自己。後來,他當上一名軍官,在對匈奴的戰爭中,得到
Ⅶ 「棄筆從戎」是什麼意思
意思:文人棄文就武。作謂語、定語。
成語出處:南朝范曄《後漢書·班超傳》
原文:
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為人有志,不修細節;然內孝謹,居家常執勤苦,不恥勞辱。有口辯,而涉獵書傳。
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詣校書郎,超與母隨王洛陽。家貧,常為官佣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壯士志哉?」
久之,顯宗問固:「卿弟安在?」固對:「為官寫書,受直以養老母。」帝乃除超為蘭台令史。
白話譯文:
班超,字仲升,扶風郡平陵縣人,是徐縣縣令班彪的小兒子。他為人很有志向,不拘小節,但品德很好,在家中每每從事辛勤勞苦的粗活,一點不感到難為情。班超很有口才,廣泛閱覽了許多書籍。
漢明帝永平五年,班超的哥哥班固受朝廷徵召前往擔任校書郎,他便和母親一起隨從哥哥來到洛陽。因為家中貧寒,他常常受官府所雇以抄書來謀生糊口,天長日久,非常辛苦。
他曾經停止工作,將筆扔置一旁嘆息道:「身為大丈夫,雖沒有什麼突出的計謀才略,總應該學學在國外建功立業的傅介子和張騫,以封侯晉爵,怎麼能夠老是干這筆墨營生呢?」周圍的同事們聽了這話都笑他。班超便說道:「凡夫俗子又怎能理解志士仁人的襟懷呢?」
過了好久,明帝有一次問起班固:「你弟弟現在在哪裡?」班固回答說:「在幫官府抄書,以此所得來供養老母。」於是明帝任命班超為蘭台令史,後來因犯了過失而被免官。
(7)棄筆從戎相近的成語擴展閱讀
班超棄筆從戎之後的成就:
班超征發了於闐等國的軍隊二萬五千人,再次攻打莎車,但龜茲王派左將軍糾合了溫宿、姑墨、尉頭等國五萬軍隊去援救莎車王。
班超就召集了將校和於闐王商議道:「眼下我們寡不敵眾,唯一的辦法不如表面上各自散去,於闐軍從這里向東而去,我軍就從這里向西運動,可以等到昏黑鼓響後分頭出發。」並暗中放鬆對俘虜的看管。龜茲王打探到漢軍動向十分高興,親自率領一萬騎兵趕到西邊去攔截班超,另叫溫宿王帶領八千騎兵趕到東邊去狙擊於闐軍。
班超得悉兩支敵軍已經分兵而出,便秘密地把各部兵力召集攏來,在雞叫時分飛馳奔襲莎車軍營,莎車軍一片驚亂,四方奔逃,班超追擊殲敵五千多人,繳獲了大量的牲畜財物,莎車王於是只有投降。龜茲等國只好各自撤退。班超從此威震西域。
Ⅷ 筆戎的成語有哪些
投筆從戎
【拼音】:tóu bǐ cóng róng
【解釋】:從戎:從軍,參軍。回答扔掉筆去參軍。指文人從軍。
【出處】:《後漢書·班超傳》:「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
【示例】:他象同世交子弟閑話一樣,問了問賀人龍的家庭情形,「~」的經過。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二章
【近義詞】:棄文就武
【反義詞】:解甲歸田
【歇後語】:秀才當兵
【語法】:作謂語、定語;指棄文就武
棄筆從戎
【拼音】:qì bǐ cóng róng
【解釋】:猶投筆從戎。指文人棄文就武。
【出處】:唐·張鷟《遊仙窟》:「兄及夫主,棄筆從戎,身死寇場,煢魂莫返。」
【近義詞】:投筆從戎、棄文就武
【語法】:作謂語、定語;指棄文就武
Ⅸ 成語棄什麼從什麼成語
棄筆從戎 猶投筆從戎。指文人棄文就武。
棄惡從善 丟棄邪惡行為去做好事。
棄偽從真 丟棄虛偽而追從真理。
棄邪從正 指拋棄邪行,歸向正道。
Ⅹ 一個士兵和一支筆是什麼成語
一個士兵和一支筆是復什麼成制語是:棄筆從戎
解析:從圖片可以看出,士兵一身戎裝,將筆扔下,轉過頭離開,從而得出棄筆從戎。
棄筆從戎:【qì bǐ cónɡ rónɡ】
【釋義】猶投筆從戎。謂文人棄文就武。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棄文就武。
拓展資料:
1. 我毅然拋去京都繁華,棄筆從戎,握戟沙場,清苦中望蒼茫天地。
2. 所以從一氣之下出走,棄筆從戎投身八路嗎?沒想到這小子居然看不起女人,這簡直就是觸到了她的逆鱗。
3. 因棄筆從戎的念頭與家人置氣,便單身獨騎來江南一帶遊玩解悶,順便實地觀摩兩淮前線,豐富自己正在編撰的毀金三策。
4. 在這一刻爺爺決定棄筆從戎,義無返顧的參加了抗日戰爭。
5. 1932年,19歲的陳翰章棄筆從戎加入了救國軍,開始了與侵略者死戰到底的鐵血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