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過猶不及意思
A. 「過猶不及,事緩則圓」什麼意思
過猶不及,是說在處理問題,要考慮和把握好度的問題,可以透徹但是不能太徹底或者絕對,否則就會起反作用;事緩則圓,是說碰上緊急事件的時候,首先不能慌亂,要考慮好全局,找到好的切入點再放手施為,這樣才能夠圓滿解決。
成語:過猶不及
拼音:guò yóu bù jí
釋義:過:過分。猶:像,如同,猶如。不及:達不到。 解釋為: 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合適的。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先進》
原文:子曰:過猶不及。
譯文:孔子說: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
事緩則圓
拼音:shì huǎn zé yuán
釋義:碰到事情不要操之過急,而要慢慢地設法應付,可以得到圓滿的解決。
出自清·俞萬春《盪寇志》
原文:看來此事,事寬則圓,急難成效。
譯文:從這件事看來,事情不要操之過急,可以得到圓滿的解決,著急就很難成功。
(1)成語過猶不及意思擴展閱讀:
過猶不及的近義詞:
矯枉過正
讀音:jiǎo wǎng guò zhèng
意思:指把彎的東西扳正,又歪到了另一邊。比喻糾正錯誤超過了應有的限度。
用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分句;比喻糾正錯誤過度,導致了其他錯誤。
出自:唐·張說《吊陳司馬書》
原文:矯枉過中,斯害也已。
譯文:糾正錯誤過度,這也是不好的。
成語故事:漢景帝擔心諸侯勢力過大會自己稱王,出現中央管不住地方的局面,就採用晁錯的建議,借故削了幾個諸侯王的封地。吳王劉濞竟借清君側的名義企圖謀反,迫使漢景帝殺死晁錯,從而出現歷史上著名的「七國之亂」。
B. 過猶不及是什麼意思
過:過分;猶:像;不及:達不到。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合適的。
C. 過猶不及中及 的意思
及的意思是達到。詞語意思是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合適的。
及
拼音:jí,注音字母:ㄐㄧˊ,總筆畫:3,字級:一級,平水韻:入聲十四緝,結構:合體字,獨體結構,五筆:eyi(86);byi(98),倉頡:nhe,鄭碼:yms,四角碼:17247。
jí:聲母:j,韻母:i,聲調:第二聲。
釋義:
1、達到。
2、趕上。
3、比得上。
4、推及;顧及。
5、姓。
6、用「及」連接的成分多在意義上有主次之分,主要的成分放在「及」的前面。
組詞:及格、及時、及第、普及、及笄、旁及、齒及、無及、累及、涉及。
(3)成語過猶不及意思擴展閱讀:
筆順
1、及格 [ jí gé ]
(考試成績)達到規定的最低標准。
2、及時 [ jí shí ]
正趕上時候;適合需要。不拖延;馬上;立刻。
3、及第 [ jí dì ]
科舉時代考試中選,特指考取進士,明清兩代只用於殿試前三名。
4、普及 [ pǔ jí ]
普遍地傳到(地區、范圍等)。普遍推廣,使大眾化。
5、及笄 [ jí jī ]
古代女子滿十五歲結發,用笄貫之,因稱女子滿十五歲為及笄。也指已到了可以結婚的年齡。
D. 過猶不及是什麼意思
成語 過猶不及
發音 guò yóu bù jí
解釋 過:過分;猶:象;不及:達不到。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合適的。
出處 《論語·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示例 清《誦讀教學》:「前者歪曲了白話文,後者也歪曲了白話文,所謂~。
用 法 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強調言行恰如其分
近義詞 過為己甚
反義詞 恰如其分、恰到好處
E. 過猶不及論語是什麼意思
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合適的。
《論語·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F. 過猶不及這成語什麼意思
過猶不及guò yóu bù jí
成語解釋:過:過分;猶:象;不及:達不到。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合適的。
成語出處:《論語·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