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成語補充句子
『壹』 與他山之石類似的成語
他山之石 [tā shān zhī shí]
基本釋義
比喻能幫助自己改正缺點的人或意見。
褒義版
出 處
《詩經·小雅權·鶴鳴》:「它山之石;可以為借;……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例 句
江陵之書院,或亦~,而講學聚徒,誠不可以不慎也。
近反義詞
近義詞
引以為戒
反義詞
重蹈覆轍
近義詞引以為戒,個人感覺不妥當,但一時也想不起合適的
望採納。
『貳』 成語他山之石 對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意為別的山上的石頭,能夠用來琢磨玉器。原比喻別國的賢才可為本國效力。後比喻能幫助自己改正缺點的人或意見。
『叄』 成語他山之石的具體含義是什麼
它山之石主要比喻藉助外力,改正自己的缺點。但這一成語最初是用來描寫當時的生產技術水平,出於「詩經·小雅·鶴鳴」。成語可以有兩種說法: 一是"他山之石,可以為錯(攻錯)"二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攻,磨治。錯,磨刀石。玉:美好珍寶。 意思是別座山上的石頭,可以取來製作治玉的磨石;也可以用來製成美好珍寶。意思可引申為"藉助外力,改己缺失。" 它山之石(tā shān zhī shí) 解釋:比喻能幫助自己改正缺點的人或意見。 出處:《詩經·小雅·鶴鳴》:「他山之石,可以為錯。」 示例:所謂可資『~』的東西實在太貧乏。 ★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中國傑作小說>小引》 近義詞:引以為戒、前車之鑒 用法:作主語、賓語;指可以借鑒的東西 語出詩經.小雅.鶴鳴:「它山之石,可以為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指別國的賢才可以用來治理本國。後比喻藉助外力,改正自己的缺失。唐楊烱.唐昭武校尉曹君神道碑:「托無愧之銘,跋涉載勞於千仞,訪他山之石,東西向逾萬里。」用法如:「它山之石,可以為錯。別國能把江河整治成功,他們的經驗,正可以讓我們在整治河道上作參考。」亦作「他山攻錯」、「他山之攻」、「他山之石」、「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句《賢文》出自《詩經●小雅●鶴鳴》。原文為:它山之石,可以為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這兩句對舉,意思相近,可以相互理解。一種說法是:錯,是一種可以琢玉的石頭,即它山的玉石,可以用來雕琢美玉。 還有一種說法是:它山的石頭本身不是玉,而是一種礪石,可以拿來琢我的玉。對這句《賢文》現代人普遍作後一種意思理解。即通過學習借鑒他人的經驗和做法,提高自己的素質和水平。
『肆』 他山之石 相近成語
前車之鑒
qiánchēzhījiàn
[釋義] 前車:前面的車子;鑒:鏡子。前面車子翻了的教訓。比喻從前人的失敗中得來的教訓。
[語出] 清·陳忱《水滸後傳》:「前車之鑒;請自三思。」
[正音] 之;不能讀作「zī」。
[辨形] 鑒;不能寫作「簽」。
[近義] 前車可鑒 殷鑒不遠
[反義] 重蹈覆轍
[用法] 常用於勸告別人。一般作主語、賓語。
[結構] 偏正式。
[辨析] ~和「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都表示吸取以前的教訓。~多指從別人的失敗中吸取教訓;而「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指從自己的事中吸取教訓。
[例句]
①我們要把一次事故作為~;避免再次發生。
②我們可把他的失敗作為~;就距離成功近一步。
他山之石
tāshānzhīshí
[釋義] 別的山上的石頭。比喻能幫助自己提高見識改正缺點、錯誤的外力。
[語出] 《詩經·小雅·鶴鳴》:「它山之石;可以為借;……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正音] 之;不能讀作「zī」。
[辨形] 之;不能寫作「知」。
[近義] 引以為戒 前車之鑒
[反義] 重蹈覆轍
[用法] 用作褒義。用於藉助外力;改正缺點。一般作主語、謂語、賓語。
[結構] 偏正式。
[例句] 江陵之書院;或亦~;而講學聚徒;誠不可以不慎也。
『伍』 與「他山之石」類似的成語有哪些
1、前車之鑒[ qián chē zhī jiàn ]:鑒:鏡子,為教訓。 前面車子翻倒的教訓。比喻先前的失敗,可以做為以後的教訓。
2、復前戒後[fù qián jiè hòu]:復:傾復;戒:防備。指前面事情的失敗可以為後面事情的借鑒。
3、覆車之戒[ fù chē zhī jiè ]:比喻先前的失敗,可以作為以後的教訓。
4、前車可鑒[ qián chē kě jiàn ]:鑒:引申為教訓。指用前人的失敗作為教訓。
5、引以為戒[ yǐn yǐ wéi jiè ]:引:用;戒:鑒戒。 指把過去犯錯誤的教訓拿來作為警戒,避免重犯。
『陸』 成語他山之石後面四字成語是什麼
開門見山
kāiménjiànshān
[釋義] 打開門就看見山。喻指說話作文;一開始就入正題;不繞彎子。
[語出] 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評》:「太白發句;謂之開門見山。」
[正音] 見;不能讀作「xiàn」。
[近義] 直言不諱 單刀直入
[反義] 旁敲側擊 閃爍其辭
[用法] 用於說話或寫文章。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結構] 連動式。
[辨析] ~和「直截了當」;都形容寫文章不拐彎抹角。但「直截了當」除此以外;還可用於做事方面。
[例句] 咱們校長做報告~;師生們都喜歡這種作風。
[英譯] declareone』sintentionimmediately
『柒』 與他山之石類似的成語
他山之石copy [tā shān zhī shí]
基本釋義
比喻能幫助自己改正缺點的人或意見。
褒義
出 處
《詩經·小雅·鶴鳴》:「它山之石;可以為借;……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例 句
江陵之書院,或亦~,而講學聚徒,誠不可以不慎也。
近反義詞
近義詞
引以為戒
反義詞
重蹈覆轍
近義詞引以為戒,個人感覺不妥當,但一時也想不起合適的
『捌』 「他山之石,可以為錯」中可以提煉哪個成語
《詩經·小雅·鶴鳴》中有「它山之石,可以為錯」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兩句,意思是一樣的。它山:指不產玉的山。錯:磨石。意思是那山上的頑石,還可以做磨玉的磨石。頑石雖不能自成寶器,卻可以琢玉。這是說粗鄙之物自有用處。人們也常用這句話自謙雖無大才,但還可以小派用場。還可比喻小人肆虐,可使人經受磨煉而有所成就。
他山之石
【解釋】:比喻能幫助自己改正缺點的人或意見。
【出自】:《詩經·小雅·鶴鳴》:「他山之石,可以為錯。」
【語法】:偏正式;作主語、謂語、賓語;含褒義
『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提煉為成語是
攻玉以石
【拼音】gōng yù yǐ shí
【解釋】攻:加工,製造;以:借用。加工璞玉需借用他山之石。比喻以他人之長,治自己之短。
【出處】《詩經·小雅·鶴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事例】「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
『拾』 借他山之石下句
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意為別的山上的石頭,能夠用來琢磨玉器。原比喻別國的賢才可為本國效力。後比喻能幫助自己改正缺點的人或意見。語出《詩經·小雅·鶴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二卷:「民之失德,乾餱以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山石頭多又多,可以為玉順琢磨。
漢語文字
詞語解釋:別的山上的石頭,能夠用來琢磨玉器。比喻能幫助自己改正缺點的人或意見。
字詞解釋:可:能夠,可以。以:用來。攻:琢磨。
成語用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狀語。
成語用法:作主語、賓語;指可以借鑒的東西
成語結構:復句式成語 ,八字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例子: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二卷中,「民之失德,乾餱以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成語出處
《詩經·小雅·鶴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成語示例
感公虛己下問,且自念。 明·海瑞《啟熊鏡湖軍門》
相關詩詞
詩經·小雅·鶴鳴--園林池沼為誰美
原文
鶴鳴於九皋,①
聲聞於野。
魚潛在淵,
或在於渚。②
樂彼之園,
爰有樹檀,③
其下維萚。④
他山之石,⑤
可以為錯。⑥
鶴鳴於九皋,
聲聞於天。
魚在於渚,
或潛在淵。
樂彼之園,
爰有樹檀,
其下維榖。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⑦
注釋
①皋(gāo):沼澤。九皋:曲折深遠的沼澤。②渚(zhǔ):水中的小塊陸地。③爰:語氣助詞,沒有實義。檀:紫檀樹。③萚(tuò):落下的樹葉。⑤他:別的,其他。⑥錯:磨玉的石塊。⑦攻:製造,加工。[1]
譯文
幽幽沼澤仙鶴鳴,
聲傳四野真亮清。
深深淵潭游魚潛,
有時浮到渚邊停。
在那園中真快樂,
檀樹高高有濃蔭,
下面惡木葉凋零。
他方山上有佳石,
可以用來磨玉英。
幽幽沼澤仙鶴唳,
聲傳天邊很整齊。
淺淺渚灘游魚浮,
有時潛入淵潭嬉。
在那園中真快樂,
檀樹高高枝葉密,
下面楮樹矮又細。
他方山上有佳石,
可以用來琢玉器。
成語辨析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這一富有哲理的成語,最初便出自《鶴鳴》。然而,全詩並不意在闡釋哲理,而是贊頌園林池沼的美麗。
從藝術發展的角度看,從對自然山水的觀照贊美,到人造山水,似乎是一種合乎邏輯的演變。自然山水無論怎麼美,卻難以占為己有。把官室修築到風光秀美之處固然不錯,卻又給辦事、生活造成諸多不便。要把自然山水隨心所欲地遷移,幾乎是不可能的。或許是為了在住地周圍再現自然風光的秀美,或許是為了佔有自然山水之美,或許是為了顯示富有與闊氣,或許幾種動機兼而有之,於是便有了模仿自然山水的人造園林。據說,這玩意兒早在西周就已有了。
無論怎麼說,人造園林的出現,大概不會是出於「為藝術而 藝術」一類的高尚動機,並不像某些研究者說得那麼「玄」。即使有這樣的東西,也應當是很晚近的事情。
在一個交通尚不發達,人民衣食住行尚成問題,外擾內亂不問,財力、技術十分有限的時代,要建造大規模的園林景觀,完 全可以想見其難度和對人力財力物力的消耗。這樣一朵藝術之花, 卻原來是生長開放在一塊貧瘠的土壤之上。
也許,歷史就是這樣。主觀的動機和最終的結果總是相分離的,有時甚至是完全相反的。修建金字塔的勞工,大概不會像我們這樣對金字塔頂禮膜拜。建造皇帝園林的能工巧匠,未必會對自己的作品感到歡欣鼓舞。真是彼一時也,此又一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