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四字成語 » 儒家文化分類成語

儒家文化分類成語

發布時間: 2021-02-28 04:52:52

❶ 求儒家文化中反映遵循事物發展規律的四字成語,拜託各位大神了!

要儒家的話。本末相順、不易之道、有本有則、體天格物、理有固然等等

❷ 成語與儒家文化

成語對儒家文化的體現
兩千年來,儒家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一專直佔主導地位,體屬現儒家文化中關於人的品德修養,和處事原則方面的成語典故,比比皆是。如「見利思義」(《論語.憲問》),子路請教孔子什麼樣的人才是「成人」,孔子說:「在利益面前,首先要考慮它是否符合道義,在逆境面前,也不忘自己平日的諾言,這是最起碼的成人標准了」;「見賢思齊」(《論語.里仁》),指遇到比自己賢能的人不應嫉妒,要學習對方的美德,使自己改進向善,成為賢能的人;「過化存神」(《論語.學而》),意為君子所經過的地方,人們都會受到他的感化,達到上下與天地同流。 「反求諸己」(《孟子.離婁上》),指反過來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浩然正氣」(《孟子.公孫丑上》),指正大剛直的精神,孟子說: 「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其為氣也,配義與道」。此外,還有「見義勇為」、「博施濟眾」、「與人為善」、「擇善而從」、「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等。

❸ 形容儒家的成語

儒家經書 [rú jiā jīng shū]
生詞本
基本釋義
中國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其范專圍隨歷代王朝的增設而不屬斷擴大。由最初的《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和《周禮》、《儀禮》、《禮記》三禮,發展為宋代的十三經,即《詩》、《書》、《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和《孟子》
網路釋義
儒家經書,成語,指中國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

❹ 儒家文化與酒 的成語

對酒當歌 醉翁之意不在酒 把酒言歡

❺ 有哪些與儒家有關的成語

罷黜百家、抄存心養性、甘貧樂道、毀不襲滅性、經史百子

1、罷黜百家

【拼音】:bà chù bǎi jiā

【釋義】:罷黜:廢棄不用。原指排除諸子雜說,專門推行儒家學說。也比喻只要一種形式,不要其他形式。

2、存心養性

【拼音】:cún xīn yǎng xìng

【釋義】:保存赤子之心,修養善良之性。舊時儒家宣揚的修養方法。

3、甘貧樂道

【拼音】:gān pín lè dào

【釋義】: 甘貧:情願受貧困;樂道:樂於守道。甘於受貧,樂於守道。是儒家所倡導的處世態度。

❻ 關於儒家的成語

儒家經書 [rú jiā jīng shū]
生詞本
基本釋義
中國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其范圍隨歷代王朝的增設而不斷擴大。由最初的《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和《周禮》、《儀禮》、《禮記》三禮,發展為宋代的十三經,即《詩》、《書》、《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和《孟子》
網路釋義
儒家經書,成語,指中國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

❼ 你能幫我舉例說明儒家文化中的「天下為公」思想么

天下為公
開放分類: 成語、詞語、詞彙、漢語、熟語

詞目 天下為公

發音 tiān xià wé內i gōng

釋義容 原意是天下是公眾的,天子之位,傳賢而不傳子,後成為一種美好社會的政治理想。

出處 西漢·戴聖《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示例 萬古千秋業,~器。(陳毅《湖海詩社開徵引》詩)

用法 作謂語、定語;用於人

近義詞 天下一家

❽ 蘊含道 佛 儒家思想的成語 及解釋

道:無中生有天長地久(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版,以其不自生,故能長權生)
佛:舌綻蓮花醍醐灌頂(經講得好,蓮花象徵佛法)(醍醐是香油,倒灌於頭頂,形容徹底覺悟)
儒: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❾ 與儒家有關的成語

罷黜百家 罷黜:廢棄不用。原指排除諸子雜說,專門推行儒家學說。也比喻只要一種形式,不要其他形式。
出處:《漢書·武帝紀贊》:「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
存心養性 保存赤子之心,修養善良之性。舊時儒家宣揚的修養方法。
出處:《孟子·盡心上》:「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
甘貧樂道 甘貧:情願受貧困;樂道:樂於守道。甘於受貧,樂於守道。是儒家所倡導的處世態度。
出處:《後漢書·韋彪傳》:「安貧樂道,恬於進趣,三輔諸儒不仰慕之。」
毀不滅性 儒家喪制。指居喪哀毀,但不應因此喪生。
毀不危身 儒家喪制。指居喪哀毀,但不應因此喪生。同「毀不滅性」。
經史百子 經:經學,經書,儒家經典著作;史:史學,史書;百子:諸子百家之學。舊指各個方面的很需要學問。
出處: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子厚少精敏,無不通達……議論證據古今,出入經史百子。」
克己復禮 克:剋制。儒家指約束自己,使每件事都歸於「禮」。
出處:《論語·顏淵》:「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孔孟之道 孔:孔子;孟:孟子。指儒家學說。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回:「松聞曹丞相文不明孔孟之道,武不達孫吳之機,專務強霸而居大位,安能有所教誨,以開發明公耶?」
老師宿儒 宿儒:原指長期鑽研儒家經典的人,泛指長期從事某種學問研究,並具有一定成就的人。指年輩最尊的老師和知識淵博的學者。亦作「老手宿儒」。
離經辨志 離:指斷句;經:指儒家經書;辨:明察;志:志向。讀斷經書文句,明察聖賢志向。
出處:《禮記·學記》:「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
離經畔道 ①指思想、言行背離儒家經典和規范。②指背離占統治地位的思想和行為規范。
出處:元·費唐臣《貶黃州》第一折:「且本官志大言浮,離經畔道,見新法之行,往往行諸吟詠。」清·李百川《綠野仙蹤》第七回:「子真不待教而誅之人也!吾房中師弟授受,紹聞知之統,繼精一之傳,豈可以容離經畔道之人哉!」
求志達道 指隱居以保全自己的意志,行義以貫徹自己的主張。是儒家一種理想的人生觀。
出處:語本《論語·季氏》:「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
灑掃應對 灑水掃地,酬答賓客。封建時代儒家教育、學習的基本內容之一。
出處:宋·朱熹《〈大學章句〉序》:「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於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
殺身成仁 成:成全;仁:仁愛,儒家道德的最高標准。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後泛指為了維護正義事業而舍棄自己的生命。
出處:《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詩禮傳家 指以儒家經典及其道德規范世代相傳。
詩雲子曰 《詩經》所說和孔子所言。二者均為歷代儒者遵奉的信條。因用以泛指儒家言論或經典著作。
出處:明·劉璋《鳳凰池》第一回:「見那詩雲子曰、者也之乎的人,他就搖首閉目,只與雲鍔穎臭味相投。」
授受不親 授:給予;受:接受。舊指男女不能互相親手遞受物品。指儒家束縛男女的禮教。
出處:《孟子·離婁上》:「淳於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神情民?』孟子曰:『禮也。』」
四書五經 四書:亦稱四子書,即《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詩》、《書》、《禮》、《易》、《春秋》。指儒家經典。
出處:漢·班固《白虎通·五經》:「五經何謂?謂《易》、《尚書》、《詩》、《禮》、《春秋》也。」宋·朱熹著有《四書集注》。
下愚不移 移:改變。下等的愚人,決不可能有所改變。舊時儒家輕視勞動人民的觀點。也指不求上進,不想學好。
出處:《論語·陽貨》:「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小受大走 輕打就忍受,重打就逃跑。儒家認為這是孝子受父母責罰時應抱的態度。
出處:《孔子家語·六本》:「小棰則待過,大杖則逃走。」
一致百慮 一致:趨向相同;百慮:各種考慮。趨向雖然相同,卻有各種考慮。儒家指慮雖種種,理歸於一。
出處:《周易·系辭下》:「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
以文亂法 文:指儒家的經典。引用儒家的經典,非議國家法令。
出處:《韓非子·五蠹》:「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
正始之音 ①指魏晉玄談風氣。出現於三國魏正始年間。當時以何晏、王弼為首,以老莊思想糅合儒家經義,談玄析理,放達不羈;名土風流,盛於洛下。②指純正的樂聲。
出處:《晉書·衛玠傳》:「昔王輔嗣吐金聲於中朝,此子復玉振於江表,微言之緒,絕而復續。不意永嘉之末,復聞正始之音。」
正心誠意 原是儒家提倡的一種修養方法,現也泛指心地端正誠懇。
出處:《禮記·大學》:「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周遊列國 周遊:全都走到,游遍。原指孔丘帶著他的學生周遊當時的許多國家,希望得到重用,以便推行儒家的政治主張。後指走遍各地。
出處:曹余章《上下五千年·孔子周遊列國》:「孔子的學生說:『魯君不辦正事,咱們走吧!』打那以後,孔子離開魯國,帶著一批學生周遊列國,希望找個機會實行他的政治主張。」
子曰詩雲 子:指孔子;詩:指《詩經》;曰、雲:說。泛指儒家言論。
出處:元·宮大用《范張雞黍》第一折:「我堪恨那伙老喬民,用這等小猢猻,但學得些妝點皮膚,子曰詩雲。」
邦以民為本 古代儒家民本思想的一種反映,認為萬民百姓是國家的根本。治國應以安民、得民作為根本。
出處:《尚書·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溫良恭儉讓 原意為溫和、善良、恭敬、節儉、忍讓這五種美德。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則。現也形容態度溫和而缺乏斗爭性。
出處:《論語·學而》:「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半部論語治天下 舊時用來強調學習儒家經典的重要。
出處:典出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趙普,人言所讀僅只《論語》而已。太宗趙匡義因此問他。他說:「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趙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
不塞下流,不止不行 指對佛教、道教如不阻塞,儒家學說就不能推行。現比喻不破除舊的、壞的東西,新的、好的東西就建立不起來。
出處:唐·韓愈《原道》:「然則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