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的成語奉獻
⑴ 有關奉獻的成語
奉公克己:指嚴以律己,一心為公。
大公無私:指辦事公正,沒有私心。現多指從集體版利益出發,權毫無個人打算。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指勤勤懇懇,竭盡心力,到死為止。多半用於形容人的偉大。
憂公忘私:關心公益,不顧私利。
⑵ 論語中的成語、求
論語中的成語
1、任重道遠:任:負擔;道:路途。擔子很重,路很遠。比喻責任重大,要經歷長期的奮斗。出處:《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示例:人民教師肩負著培養祖國建設接班人的重擔。
2、循循善誘:循循:有次序的樣子;誘:引導。指善於引導別人進行學習。出處:《論語·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示例:徐遲《牡丹》:「她果然成為一個——的教師了。」用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近義詞:諄諄教導、誨人不倦。
3、登堂入室:堂、室:古代宮室,前面是堂,後面是室。登上廳堂,進入內室。比喻學問或技能從淺到深,循序漸進,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出處:《論語·先進》:「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示例:清·李漁《閑情偶寄·聲容·習技》:「聽其翻閱,則書非書也,不怒不威而引人——之明師也。用法: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定語;用於稱頌人近義詞:登峰造極、當行出色、爐火純青反義詞:淺嘗輒止、一竅不通、一無所知、初出茅廬。
4、匹夫不可奪志:雖是平民也不可強迫他放棄主張。出處:《論語。子罕》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5、以德報怨:不記別人的仇,反而給他好處。出處:《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示例:毛澤東《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中國共產黨——,協同張學良、楊虎城兩將軍,釋放蔣介石。」用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褒義近義詞:以直報怨、以禮相待、以德報德反義詞:忘恩負義、無情無義。
6、不亦樂乎:乎:文言中用為疑問或反問的語氣助詞,這里相當於「嗎」。用來表示極度、非常、淋漓盡致地意思。出處:《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示例:哎,那罵得可真也是——。(郭沫若《屈原》第五幕)
7、各得其所:原指各人都得到滿足。後指每個人或事物都得到恰當的位置或安排。出處:《周易·系辭下》:「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論語·子罕》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示例:全國人民都要有說話的機會,都要有衣穿,有飯吃,有事做,有書讀,總之是要——。(毛澤東《在陝甘寧邊區參議會的演說》)
8、仁人志士:原指仁愛而有節操,能為正義犧牲生命的人。現在泛指愛國而為革命事業出力的人。出處:《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示例:大批——,滿腔悲憤,萬種辛酸,想有所為而不能為,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郭沫若《科學的春天》)
9、天下歸心:形容天下老百姓心悅誠服。出處:《論語·堯曰》天下歸心: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
10、朽木不可雕:這個成語也稱「朽木糞土,比喻人已經敗壞到不可救葯的地步。出處:《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
11、既往不咎:原指已經做完或做過的事,就不必再責怪了。現指對以往的過錯不再責備。出處:《論語·八佾》:「成事不說,逐事不諫,既往不咎。」示例:——,以後再辦起事來,審慎點就是了。(清·吳趼人《痛史》第十三回)
12、不恥下問:不以向學問比自己差的或職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出處:《論語·公治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13、犯上作亂:犯:干犯。封建統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義。出處:《論語·學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示例:在封建社會的教條之下束縛久了的人,最怕的是「——,不忠不義」的罪名。(郭沫若《少年時代·反正前後》)
14、言必有中:中:正對上。指一說話就能說到點子上。出處:《論語·先進》:「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15、發憤忘食:努力學習或工作,連吃飯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奮。出處:《論語·述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示例:既這樣——起來,也好,就由你去。(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四回)近義詞:廢寢忘食用法:偏正式;作補語、定語。
16、斐然成章: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出處:《論語·公冶長》:「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載之。」示例:一二小友以為此雖不足以餉名家,或尚非無稗於初學,助之編定,——。(魯迅《小說舊聞鈔·序言》)近義詞:情文並茂、奇文瑰句反義詞:廢話連篇、詞不達意、平鋪直敘用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分句;用於書面語。
17、暴虎馮河:暴虎:空手搏虎;馮:同憑,馮河,過河不用工具(如船、木筏之類),赤腳蹚水。比喻有勇無謀,魯莽冒險。出處:《詩經·小雅·小旻(mín)》:「不敢暴虎,不敢馮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論語·述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示例:俺張孔目怎還肯緣木求魚,魯齋郎他可敢——?(元·關漢卿《魯齋郎》第四折)〖故事〗《論語·述而》記載,「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孔子對顏淵說:「用我,我就去干;不用我,我隱藏起來。能做到這樣的,只有我和你。」好勝心強的子路連忙問:「老師,您統率三軍將和誰在一起?」孔子說:「赤手空拳打虎,蹚水過河,死都不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在一起的,我只和凡遇事謹慎,善於謀劃而又能辦成事的人在一起。」)
18、禍起蕭牆:指禍亂發生在家裡。比喻內部發生禍亂。蕭牆:古代宮室內當門的小牆。出處:《論語·季氏》:「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示例:不照這么辦法,恐——,勢且波及全國,總統不如通權達變,暫歇風潮為是。(《民國演義》第八十回)近義詞:同室操戈、蕭牆之禍、尺布斗粟〔比喻兄弟不和。〖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淮南衡山列傳》引民間歌:「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容。〕反義詞:敵國外患、兵臨城下、大軍壓境。
19、聽其言而觀其行:聽了他的話,還要看他的行動。指不要只聽言論,還要看實際行動。出處:《論語·公冶長》:「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20、言過其實:實際。原指言語浮誇,超過實際才能。後也指話說得過分,超過了實際情況。出處:《論語·子路》: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三國志·蜀書·馬良傳》:「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示例:我不能不將他們那旗人的歷史對你講明,你好知道我不是——。(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回)
21、惡衣惡食:惡: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出處:《論語·里仁》:「士之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示例:君子憂道不憂貧,士志於道,而恥——者,未足與議。(章炳麟《論讀經有利而無弊》)
22、手足無措:措:安放。手腳不知放到哪兒好。形容舉動慌張,或無法應付。出處:《論語·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示例:正憂疑不定,忽報宋兵到了,驚得——。(清·陳忱《水滸後傳》第十二回)
23、惠而不費:惠:給人好處;費:耗費。給人好處,自己卻無所損失。出處:《論語·堯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示例:誰知庄大老爺這筆款項情願報效,只代子弟們求幾個保舉,更是——的事。(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五回)
24、言不及義:及:涉及;義:正經的道理。指凈說些無聊的話,沒有一句正經的。出處:《論語·魏靈公》:「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示例:《魏書·楊固傳》:「臣位卑識昧,言不及義,屬聖明廣訪,敢獻瞽言。」《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一○四回:「兩個年輕小子,天天在一起,沒有一個老成人在旁邊,他兩個便無話不談,真所謂『言不及義』,那裡有好事情串出來。」梁實秋《雅舍小品·職業》:「至於弈棋,雖曰小道,亦有可觀,比飽食終日言不及義要好一些。」劉心武《鍾鼓樓·不是結尾》:「該討論要抓緊討論,不要言不及義、推託扯皮!既然是該辦的事就不要等!就不能慢!」
25、用行舍藏:任用就出來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隱。這是早時世大夫的處世態度。
26、欲速不達:欲:想要。想求快速,反而不能達到目的。出處:《論語·子路》:「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用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27、見賢思齊:看到德行高的人,就想學得與他一樣。出處:《論語·里仁》:「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示例:知足下追踵古人,見賢思齊。(常璩《華陽國志·南中志》)
28、近悅遠來:使近處的人受到好處而高興,遠方的人聞風就會前來投奔。舊指當權者給人恩惠,以便籠絡人心。出處:《論語·子路》:「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悅),遠者來。』」
29、司馬牛之嘆:比喻對孑然一身、孤立無援的感嘆。
30、飽食終日:終日:整天。整天吃飽飯,不動腦筋,不幹什麼正經事。出處:《論語·陽貨》:「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示例:人如果——,無所用心,那是最沒有出息的。反義詞:廢寢忘食。
31、過猶不及:過:過分;猶:象;不及:達不到。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合適的。出處:《論語·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示例:朱自清《誦讀教學》:「前者歪曲了白話文,後者也歪曲了白話文,所謂——。用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強調言行恰如其分近義詞:不為已甚反義詞:恰如其分、恰到好處。
32、簡在帝心:指能被皇帝所知者。
33、舉一反三:反:類推。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它許多事情。比喻善於學習,能夠由此及彼。出處:《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示例: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34回:「我是憑著一卷《詩韻》學說話,倒可以有——的效驗。」近義詞:融會貫通、觸類旁通反義詞:囫圇吞棗、不求甚解。
34、言必信,行必果:說話算數,行動要堅決。出處:《論語·子路》: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35、誨人不倦:教導人特別耐心,從不厭倦。出處:《論語·述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示例:聖人說:「——」,你又來問我,我豈有不說的理!(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十八回)近義詞:諄諄教導、不厭其煩、循循善誘。
36、後生可畏:後生:青年人,後輩;畏:敬畏,佩服。指青年人勢必超過前輩,令人敬畏。出處:《論語·子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示例:蘇曼殊《慘世界》第十回:「你們青春年少,正是——之時,還望努力自重才好。」用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分句;含褒義,稱贊年輕人近義詞:少年老成反義詞:少不更事、乳臭未乾。
37、怨天尤人:天:天命,命運;尤:怨恨,歸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問題,一味報怨天,責怪別人。出處:《論語·憲問》:「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示例: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十章:「成天泡在個人情緒里頭,唉聲嘆氣,——。」用法:聯合式;作主語、謂語、定語;含貶義。
38、循序漸進:循:按照;序:次序;漸:逐漸。指學習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驟逐漸深入或提高。出處:《論語·憲問》:「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朱熹註:「此但自言其反已自修,循序漸進耳。」示例:楊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記》第三章:「那還要經過相當教育,——,不能一革命什麼都平等。」用法:偏正式;作賓語、定語;含褒義近義詞:按部就班、由淺入深反義詞:一步登天。
39、割雞焉用牛刀:也做「殺雞焉用牛刀」。宰雞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費大力氣或大材不能不用。出處:《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40、從井救人:意謂跟著跳到井裡去救人。原用以比喻對別人並無好處而徒然危害自己的行為。後亦用以比喻冒極大危險去拯救別人。出處:《論語·雍也》:「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仁人)焉。』其從之也?」
41、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慮:考慮;憂:憂愁。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出現眼前的憂患。表示看事做事應該有遠大的眼光,周密的考慮。出處:《論語·衛靈公》:「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42、當仁不讓:遇到應該做的事就積極主動去做,不推讓。出處:《論語·衛靈公》:「當仁不讓於師。」示例:人家罵小弟魚肉鄉愚,這句話仔細想來,在小弟卻是——。(《官場現形記》)第十七回用法:偏正式;作謂語、狀語、定語;指該做就做近義詞:義不容辭、理所當然反義詞:推三阻四、臨陣脫逃。
43、見義勇為:看到正義的事便勇敢地去做。出處:《論語·為政》:「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44、理屈詞窮:理:道理,理由;屈:短,虧;窮:盡。由於理虧而無話可說。出處:《論語·先進》:「是故惡夫佞者宋·朱熹集註:「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詞窮,而取辯於口以御人耳。」示例:沙汀《呼嚎》:「正如一般忽然陷於——的專橫者一樣,他立刻把最後一張牌擺出來了。」用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近義詞:張口結舌、無言以對、啞口無言反義詞:義正言辭、理直氣壯、振振有詞。
45、學而優則仕:優:有餘力,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後指學習成績優秀然後提拔當官。出處:《論語·子張》:「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示例:我有力量釋放了你,叫你達到——的願望。(老舍《四世同堂·三十四》)
46、中道而廢:中道:中途。半路就停止了。
47、以文會友:指通過文字來結交朋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禮俗。文人相交輕財物而重情誼、才學,故多以詩文相贈答,揚才露己,以表心態。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詩詞相酬答。在宴飲等聚會時,更是不可有酒無詩,流行盡觴賦詩之俗。出處:《論語·顏淵》:「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人。」
48、道聽途說:道:道路;途:路途。路上聽來的又在路上傳播的話。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
49、三人行,必有我師: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為我的老師。指應該不恥下問,虛心向別人學習。
5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鋒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備工作非常重要。出處:《論語·魏靈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示例:「——」。今既一無所有,縱使大禹重生,亦當束手。(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三十六回)
51、富貴浮雲:意思是不義而富貴,對於我就象浮雲那樣輕漂。比喻把金錢、地位看得很輕。出處:《論語·述而》:「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示例:自己一生契重名士,以為無不可招致之人,今日竟遇著一個鐵君,真是——。(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六回)
52、無可無不可:表示怎樣辦都行,沒有一定的主見。出處:《論語·微子》:「我則異於是,是無可無不可。」示例:薛姨媽是個——的人,倒還易說。(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十七回)
53、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陰如流水一去不返。出處:《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54、駟不及舌:駟:古時由四匹馬拉的車;舌:指說的話。一句話說出口,四匹馬拉的車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話說出來,再也無法收回。出處:《論語·顏淵》:「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示例:酒自外入,機繇內泄。悔從醒生,——。(明·東魯古狂生《醉醒石》第十二回)
55、年富力強:年富:未來的年歲多。形容年紀輕,精力旺盛。出處:《論語·子罕》:「後生可畏。」宋·朱熹註:「孔子言後生年富力強,足以積學而有待,其勢可畏。」示例:趁你們——的時候,為人民做出更多的貢獻吧!(郭沫若《科學的春天》
56、輕裘肥馬:穿著輕暖的皮襖,騎著肥壯的好馬。形容生活闊綽。出處:《論語·雍也》:「赤之造齊也,乘肥馬,衣輕裘。」
57、有教無類:類:類別。不管什麼人都可以受到教育。出處:《論語·衛靈公》:「子曰:『有教無類。』」示例:他的教書有一個特別的地方,就是「——」。(朱自清《經典常談·諸子第十》)
58、成人之美:成全別人的好事。出處:《論語·顏淵》:「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示例:敝人向來最贊成一切犧牲,也最樂於「——」,況且我們是同志,我當然應該給你想一個完全的辦法。(魯迅《華蓋集·犧牲謨》)用法:動賓式;作謂語、賓語;含褒義,指贊助別人成事近義詞:急公好義、助人為樂反義詞:成人之惡、掠人之美。
59、居下訕上:指屬員背地裡譏笑上級。
60、一以貫之:貫:貫穿。用一個根本性的事理貫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61、侃侃而談:侃侃:理直氣壯從容不迫的樣子。理直氣壯、從容不迫地說話。出處:《論語·鄉黨》,「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cùjí,恭敬不安的樣子)如也,與與如也。」示例:鄭振鐸《桂公塘》:「卻從來不曾見過像這位蠻子般的那末——,旁若無人的氣概。」用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近義詞:口若懸河、誇誇其談、娓娓而談反義詞:閉口無言、吞吞吐吐、張口結舌。
62、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自己所不願意要的,不要強加於人。
63、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厭:滿足;膾:細切的肉。糧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細越好。形容食物要精製細做。出處:《論語·鄉黨》:「齋必變食,居必遷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示例:「割不正不食」這是他老先生的古板規矩,但「——」的條令卻有些稀奇。(魯迅《南腔北調集·由中國女人的腳,推定中國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
64、朝聞夕死:早晨聞道,晚上死去。形容對真理或某種信仰追求的迫切。出處:《論語·里仁》:「朝聞道,夕死可矣。」示例:古人貴朝聞夕死,況君前途尚可。(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自新》)
65、述而不作:述:闡述前人學說;作:創作。指只敘述和闡明前人的學說,自己不創作。出處:《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66、善賈而沽:賈:通「價」。善賈:好價錢;沽:出賣。等好價錢賣出。比喻懷才不遇,等有的賞識的人再出來做事。也比喻有了肥缺,才肯任職。出處:《論語·子罕》:「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價)而沽諸?」近義詞:待價而沽。
67、華而不實:華:通花,開花;實:果實,結果。花開得好看,但不結果實。比喻外表好看,內容空虛。也指表面上很有學問,實際腹中空空的人。
68、是可忍,孰不可忍:是:這個;孰:那個。如果這個都可以容忍,還有什麼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絕不能容忍。出處:《論語·八佾》:「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示例:小小三島之國,如此欺辱我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中華古國,——?(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十三章)
69、色厲內荏:色:神色,樣子;厲:兇猛;荏:軟弱。外表強更,內心虛弱。
70、見危致命:在危急關頭勇於獻出自己的生命。同「見危授命」。出處:《論語·子張》: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71、文質彬彬:彬彬:配合諧調。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實,後形容人文雅有禮貌。
72、簞食瓢飲:形容極為清貧的生活。後用為生活簡朴,安貧樂道的典故。出處:《論語·雍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73、察言觀色:觀察別人的說話或臉色。多指揣摸別人的心意。出處:《論語·顏淵》:「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示例:我沒有——的能力。用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
74、慎終追遠:終:人死;遠:指祖先。舊指慎重地辦理父母喪事,虔誠地祭祀遠代祖先。後也指謹慎從事,追念前賢。出處:《論語學而》:「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75、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為概括。用一句話來概括。出處:《論語·為政》:「《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示例:老師講的這些話,——,就是讓我們端正學習態度,刻苦學習。
76、敬而遠之:敬:尊重;遠:不接近;之:代詞,指對象。表示尊敬卻有所顧慮不願接近。
77、殺身成仁:表示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顧自己的生命。或為了維護正義事業而犧牲生命。
78、溫故知新:溫:溫習;故:舊的。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出處:《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漢·班固《東都賦》:「溫故知新已難,而知德者鮮矣。」示例:——是學習上的重要方法。
79、盡善盡美:極其完善,極其美好。指完美到沒有一點缺點。
80、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四體:指人的兩手兩足;五穀:通常指稻、黍、稷、麥、菽。指不參加勞動,不能辨別五穀。形容脫離生產勞動,缺乏生產知識,脫離勞動人民。
81、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擔任這個職務,就不去過問這個職務范圍內的事情。
82、血氣方剛:血氣:精力;方:正;剛:強勁。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
83、能近取譬:譬:打比方。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別人著想。
84、三復斯言:三復:多次反復;斯言:這句話。反復朗讀並體會這句話。形容對它極為重視。
85、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人到臨死,他說的話是真心話,是善意的。
86、內省不疚:指自我反省,內心並不感到慚愧不安,即沒有做有愧於心的事。出處:《論語·顏淵》:「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87、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語;令色:討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語,虛偽討好。
88、鳴鼓而攻之:比喻宣布罪狀,遣責或聲討。
89、一言興邦:指一句話可以興國。
⑶ 論語中 關於奉獻的句子
1、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裡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愛兄長。出自(春秋)《論語·學而第一》.
2、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孔子說;「父母的年齡,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為他們長壽而高興,一方面為他們衰老而擔憂。」出自(春秋)《論語·里仁第四》。
3、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孔子說;「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如果要出遠門,必須有明確的去處.」出自(春秋)《論語·里仁第四》。
4、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孔子說:「當今的孝子,只是說能夠供養父母就行了,就是狗馬,都能得到飼養,若對父母不孝敬.那供養父母和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呢?」出自(春秋)《論語·為政第二》。
(3)論語中的成語奉獻擴展閱讀
其他好句
1、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出自先秦《論語·顏淵》。生死都由命中定,富貴與否天安排。這是孔子學生子夏所引的一句古語,雖然不一定有科學道理,卻體現了一種達觀知命的人生態度。
有此心態,最起碼人在遇到重大挫折時不至於精神崩潰,在不得意之時能保持心態平衡。人生有一種樂觀的態度,對健康總是有益無害的。因此,這話在中國自古以來便流傳不絕,並長久流傳在人們的口中。
2、德不孤,必有鄰。
出自先秦《論語·里仁》。有道德的人,他決不會孤立,必定會有賢人幫助他。
3、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出自《論語·衛靈公》。有志向的仁者,沒有為了生存而去損害仁義的,但有為了仁義而奉獻自己生命的。
⑷ 《論語十則》中的成語,急用!
溫故知新:溫:復習。故:舊。溫習舊的知識,能夠得到新的體會或有新的發現。現也常回指吸收歷史經答驗,從而更好地認識現在。
不亦樂乎:亦:也。乎:文言中表示疑問的語氣詞,相當於「嗎」或「呢」。不也是很快樂的嗎?後用以形容事態發展到過甚的地步。
見賢思齊:看到賢德人,就想向他看齊。亦作「見德思齊」。
死而後已:已:停止、完畢。死了以後方才停止。指一生努力奮斗,一直到死為止,奉獻了一切。亦作「死而後止」。
⑸ 論語中的所有的成語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犯上作亂
巧言令色
吾日三省吾身
言而有信
溫良恭儉讓
和為貴
一言以蔽之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從心所欲(隨心所欲)
溫故知新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見義勇為
是可忍,孰不可忍
既往不咎
盡善盡美
朝聞夕死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見賢思齊
父母在,不遠游
朽木不可雕
聽其言,觀其行
無欲則剛
不恥下問
三思而後行
愚不可及
輕裘肥馬
文質彬彬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舉一反三
臨事而懼
三月不知肉味
生而知之
三人行必有我師
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任重道遠
死而後已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空空如也
循循善誘
欲罷不能
逝者如斯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登堂入室(升堂入室)
過猶不及
克己復禮
非禮勿聽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四海之內皆兄弟
成人之美
察言觀色
以文會友
名正言順
一言興邦
欲速則不達
臨危授命(見危受命)
以德報怨
怨天尤人
仁人志士
殺身成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下不忍則亂大謀
當仁不讓
有教無類
道不同不相為謀
分崩離析
血氣方剛
殺雞焉用牛刀
色厲內荏
道聽途說
患得患失
飽食終日,無所用心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學而優則仕
天下歸心
⑹ 《論語》十則中的成語
溫故知新:溫:復習。故:舊。溫習舊的知識,能夠得到新的體會或有回新的發現。現也答常指吸收歷史經驗,從而更好地認識現在。
不亦樂乎:亦:也。乎:文言中表示疑問的語氣詞,相當於「嗎」或「呢」。不也是很快樂的嗎?後用以形容事態發展到過甚的地步。
見賢思齊:看到賢德人,就想向他看齊。亦作「見德思齊」。
死而後已:已:停止、完畢。死了以後方才停止。指一生努力奮斗,一直到死為止,奉獻了一切。亦作「死而後止」。
⑺ 論語中的所有的成語有哪些
論語中的所有的成語有:
不恥下問、不亦樂乎、家喻戶曉、理屈詞窮、以文會友
⑻ 關於奉獻的成語
關於奉獻的成語:慷慨解囊,見義勇為,仗義疏財,捨己救人,捨生取義 。
慷慨解囊
[拼音]:kāng kǎi jiě náng
[釋義]:慷慨:豪爽,大方;解囊:解開錢袋拿出錢來。形容極其大方地在經濟上幫助別人。
[出處]:姚雪垠雪《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八章:「因此只得不揣冒昧,向大公子求將伯之助,不知公子肯慷慨解囊否?」
[例句]:九二一地震後,大家對災區同胞都慷慨解囊,幫助他們重整家園。
見義勇為
[拼音]:jiàn yì yǒng wéi
[釋義]:看到正義的事,就勇敢地去做。
[出處]:《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
[例句]:小明見義勇為,奮不顧身地撲向搶匪,將他制伏後送交警方究辦。
拓展資料
仗義疏財
[拼音]:zhàng yì shū cái
[釋義]:仗義:講義氣;疏財:分散家財。舊指講義氣,拿出自己的錢財來幫助別人。
[出處]:元·無名氏《來生債》第四折:「則為我救困扶危,疏財仗義,都做了注福消愆。」
[例句]:梁山好漢喜歡仗義疏財。
捨己救人
[拼音]:shě jǐ jiù rén
[釋義]:舍己:犧牲自己。不惜犧牲自己去救別人。
[出處]:捨己救人也要湊好了機會,不然,你把肉割下來給別人吃,人們還說許說你的肉中含有傳染病的細菌。(老舍《老張的哲學》)
[例句]:聽到他捨己救人的事跡,會場上響起一片歌功頌德之聲。
捨生取義
[拼音]:shě shēng qǔ yì
[釋義]:舍:舍棄;生:生命;取:求取;義:正義。舍棄生命以取得正義。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
[出處]:《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例句]:董存瑞捨生取義炸了碉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