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沆瀣一氣故事
㈠ 成語中的歷史18:沆瀣一氣
1、沆瀣一氣:沆瀣:夜間的水氣。諷刺那些氣味相投的人互相勾結。
2、出處:宋·錢易《南部新書·戊集》:「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譚者稱座主門生,沆瀣一氣。」
3、典故:
唐代盛行科舉制度,當時的讀書人都爭著參加科舉考試,考中了就能做官。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 875 年) , 在京城長安舉行一次規模很大的考試, 許多讀書人紛紛來到長安應考。考生中有個人名叫崔瀣,頗有才學。 主考官崔沆連日批閱考卷,批到崔瀣的卷子,大為贊賞,連聲叫好。發榜那天,許多人圍榜觀看,有的還高聲地念著名單。突然,有個人向站在他身旁的崔瀣連聲道喜,原來崔瀣榜上有名,考中了。 按當時規矩,科舉考試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門生」。崔瀣不免要以門生的身份,鄭重其事地前去拜謁「恩師」崔沆。 真是巧得很,主考官叫崔沆,門生叫崔瀣,這「沆瀣」二字,本意是指夜間的水氣、霧露, 如今剛好在兩人的名字上合到一塊,實在難得。一時,許多人聚在崔府門前,看個熱鬧。人們指指點點,津津樂道,於是,愛湊趣的人把這兩個字合在一起編成兩句話:「座主門生,沆瀣一氣。」意思是,他們師生兩人像是夜間的水氣、霧露連在一起。本來這是一句玩笑話,並不含貶義,崔沆、崔瀣也不存在營私舞弊的情況,不過後來有人聽說崔瀣中舉後很快就得到很好的官職,遭到他人質疑,於是便把「沆瀣一氣」的說法暗指他們倆後私人關系。漸漸地,"沆瀣一氣「從一句玩笑話變成了一個含貶義詞的成語。
㈡ 有個很常用的成語叫「沆瀣一氣」,沆瀣是什麼東西
沆瀣一氣是個很常用的貶義成語,意思是說那些臭氣相投的人勾搭在一起,和一丘之貉、狼狽為奸相近。但這個成語也有點特殊,因為一個四字成語里竟然有兩個生僻字。如果要問沆瀣是什麼意思,可能知道的人真不多。
「沆瀣」兩個字都是三點水,很明顯和水有關。這兩個字單獨拿出來看的話,都是水氣的意思,特指清晨的那種露水。但是,清晨的露水又沒招誰惹誰,怎麼就成貶義了呢?

當然,王維的才華是毋庸置疑的,你也可以說他找關系走後門,但這在唐朝是很正常的事,這種行卷之風很盛行。崔瀣和崔沆之間並沒有這種行卷之事,但被其他人質疑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這么一來,質疑的人多了,大家都開始說沆瀣一氣,結果一個完全因為開玩笑創造的成語「沆瀣一氣」就成了貶義,表示那種暗中勾結的意思。
這就是「沆瀣一氣」的來歷,本來是一個贊揚師生齊心的成語,剛誕生沒多久就變成了一個貶義詞,這個成語可以說是很悲催了。
㈢ 「沆瀣一氣」原意是褒義還是貶義——從該成語的出處來看,在下認為為褒義,願得指教
沆瀣一氣,成語,注音:hàng xiè yī qì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結合在一起。出自宋·錢易《南部新書·戊集》: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譚者稱座主門生,沆瀣一氣。
成語故事
隋唐時,讀書人要做官,都要經過科舉考試。唐僖宗當政期間,在京城長安舉行了一次考試,各地已經取得一定資格的讀書人,來到長安應考。在眾多的考生中,有個叫崔瀣的很有才學,考下來自己感覺也不錯,就等著發榜了。主持這次考試的官員名崔沆。他批閱到崔瀣的卷子,越看越覺得好,就把他錄取了。發榜那天,崔瀣見自己榜上有名,非常高興。按照當時的習俗,考試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門生,而主考官就是考試及第的人的座主,大家都尊稱他為恩師。發榜後,門生要去拜訪恩師。崔瀣自然也不例外。崔沆作為座主,見到崔瀣這位與自己同姓的門生;顯得格外高興。也真是巧合,「沆」「瀣」二字合起來是一個詞。表示夜間的水氣、霧露、於是,愛湊趣的人把這兩個字合在一起編成兩句話:「座主門生,沆瀣一氣。」意思是,他們師生兩人像是夜間的水氣、霧露連在一起。[2]
樓主,我知道你是看過它的典故出處的,但你仔細看下,當時的人這樣總結,並沒有褒義,只是一種調笑,雖然沒有惡意,但也沒有褒義。而它的貶義色彩,是在後來的運用上逐漸發展才形成的。樓主是從哪裡看到它是褒義詞來者?
㈣ 成語沆瀣一氣螞蟻庄園
沆瀣,是夜間的水氣,有人說是露氣,也有人說是夏天半夜裡上升的地氣。
沆瀣一氣 [ hàng xiè yī qì ]
釋義:後用來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結在一起。
宋·錢易《南部新書》:「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榜;談者稱『座主門生;沆瀣一氣。』」
宋·錢易《南部新書》:「唐僖宗乾符二年;主考官崔沆放榜崔瀣榜上有名;人們說『他們師生兩人像是夜間的水氣、霧露連在一起。』」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含貶義
近義詞:通同一氣、串通一氣、同流合污、狼狽為奸、臭味相投、朋比為奸、貓鼠同眠、狐群狗黨、渾然一體。
反義詞:志同道合、自命清高、精誠團結、擇善而從、肝膽相照。
筆順
(4)成語沆瀣一氣故事擴展閱讀:
一、通同一氣 [ tōng tóng yī qì ]
釋義:串通在一起。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一十回:「況且打死的賊是周瑞的干兒子,必是他們通同一氣的。」
二、串通一氣 [ chuàn tōng yī qì ]
釋義:暗中勾結,互相配合。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十六回:「鴛鴦聽了;便紅了臉;說道:『怪道;你們串通一氣來算計我!』」
三、臭味相投 [ chòu wèi xiāng tóu ] [ xiù wèi xiāng tóu ]
釋義:
[ chòu wèi xiāng tóu ]
〈成〉指有壞思想、壞作風的人彼此迎合,互相結合在一起。
[ xiù wèi xiāng tóu ]
〈成〉形容人的思想興趣相同,彼此很投合。臭味:氣味。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恆言·薛錄事魚服爭仙》:「這二位官人;為官也都清正;因此臭味相投。」
㈤ 沆瀣一氣成語的演講
沆瀣一氣_成語解釋
【拼音】:hàng xiè yī qì
【釋義】:沆瀣:指唐時的崔沆、崔瀣。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結合在一起。
㈥ 沆瀣一氣成語故事
成語出處:宋·錢易《南部新書·戊集》:「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譚者稱座主門生,沆瀣一氣。」
成語釋義:比喻氣味相投的人連結在一起.現常表示臭味相投的人勾結在一起.含貶義.
典故內容:隋唐時期,凡是讀書人要做官,都必須通過科舉考試.唐僖宗當政期間,在京城長安舉行了一次考試,各地已經取得一定資格的讀書人,來到長安應考.在眾多的考生中,有個見崔瀣的很有才華,考下來自己感覺也不錯就等著發榜了.主將這次考試的官員名崔沆.他批閱到崔瀣的卷子,越看越覺得好,就把他錄取了.發榜那天,崔瀣見自己榜上有名,非常高興.按照當時的習俗,考試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門生,而主考官技術考試及第可人的座主,大家都尊稱他為恩師.發榜後,門生要去拜訪恩師.崔瀣自然也不例外.崔沆作為座主,見崔瀣這位與自己同姓的門生,顯得格外高興.也真是巧合,"沆" "瀣"二字合起來是一個詞.表示夜間的水氣.霧露.於是,愛湊趣的人就把二字合在一起編成兩句話:"座主門生,沆瀣一氣."意思是,他們師生兩人象是夜間的水氣.霧露連在一起.
近義詞:狼狽為奸、同流合污
反義詞:志同道合、肝膽相照、精誠團結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含貶義
用法:比喻壞人門勾結在一起,干違背天地良心之事
㈦ 成語「沆瀣一氣」的由來
沆瀣一氣
【釋義】沆瀣:指唐時的崔沆、崔瀣。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結合在一起。
成語出處】
宋·錢易《南部新書·戊集》: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譚者稱座主門生,沆瀣一氣。
成語故事】
隋唐時,讀書人要做官,都要經過科舉考試。唐僖宗當政期間,在京城長安舉行了一次考試,各地已經取得一定資格的讀書人,來到長安應考。在眾多的考生中,有個叫崔瀣的很有才學,考下來自己感覺也不錯,就等著發榜了。主持這次考試的官員名崔沆。他批閱到崔瀣的卷子,越看越覺得好,就把他錄取了。發榜那天,崔瀣見自己榜上有名,非常高興。按照當時的習俗,考試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門生,而主考官就是考試及第的人的座主,大家都尊稱他為恩師。發榜後,門生要去拜訪恩師。崔瀣自然也不例外。崔沆作為座主,見到崔瀣這位與自己同姓的門生;顯得格外高興。也真是巧合,「沆」「瀣」二字合起來是一個詞。表示夜間的水氣、霧露、於是,愛湊趣的人把這兩個字合在一起編成兩句話:「座主門生,沆瀣一氣。」意思是,他們師生兩人像是夜間的水氣、霧露連在一起。[2]
http://ke..com/view/122373.htm?fr=ala0_1_1
㈧ 成語學習:沆瀣一氣的故事 座主門生,沆瀣一氣
隨便打開瀏覽器搜一下
《沆瀣一氣》
立馬就有很多資料顯示。
此不贅述。
㈨ 沆瀣一氣成語
沆瀣一氣[ hàng xiè yī qì ]
【解釋】:沆瀣:指唐時的崔沆、崔瀣。比喻臭味相版投的人結合在一起。權
【出自】:宋·錢易《南部新書·戊集》:「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譚者稱座主門生,沆瀣一氣。」
【示例】:皓東的敏銳活潑,和勝佛的豪邁靈警,兩雄相遇,尤其~。
◎清·曾樸《孽海花》第十四回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含貶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