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身什麼者其什麼成語
『壹』 比喻身體痛苦的成語
苦不可言 指痛苦得copy無非用言語來形容
悲天憫人 悲天:哀嘆時世;憫人:憐惜眾人。指哀嘆時世的艱難,憐惜人們的痛苦。
剝床及膚 剝:六十四卦之一,坤下艮上,意即剝落、爛;及:到。原指損害及於肌膚。後形容迫切的災害或深切的痛苦。
剝膚之痛 剝:剝去。膚:皮膚。指受害極深而引起的痛苦。
不堪回首 堪:可以忍受;回首:回顧,回憶。指對過去的事情想起來就會感到痛苦,因而不忍去回憶。
蒼生塗炭 塗:泥淖。形容老百姓像陷入泥坑、掉進火坑那樣痛苦。
纏綿悱惻 舊時形容內心痛苦難以排解。也指文章感情婉轉凄涼。
楚楚可憐 楚楚:植物叢生的樣子,也形容痛苦的神情。本指幼松纖弱可愛,後形容女子嬌弱的樣子。
創巨痛深 創:創傷;痛:疼痛。受了很大創傷,痛苦很深。原指哀痛父母之喪,猶如體受重創。後多比喻遭受很大的傷害和痛苦。
『貳』 苦身多苦心。是什麼意思
看起來面容憔悴、身體佝僂的人,其實內心收到的苦難更深切,身是心的體現
『叄』 代表憂心的成語有哪些
【焦唇乾肺】:指憂心如焚,肺為之枯乾。
【焦唇乾舌】:指憂心如焚,唇舌亦為之乾枯。
【苦身焦思】:焦:焦急。形容人為某事憂心苦思。
【苦心焦思】:焦:焦急。形容人為某事憂心苦思。
【勞身焦思】:勞:費;焦:焦急。形容人為某事憂心苦思。
【勞神苦思】:勞:費。形容人為某事憂心苦思。
【勞心忉忉】:忉忉:憂念的樣子。形容極度憂心的樣子。
【勞心焦思】:勞:費;焦:焦急。形容人為某事憂心苦思。
【昧旦晨興】:指天不亮就起來。多形容勤勞或憂心忡忡難以入睡。昧旦,天將明未明;破曉。
【食不下咽】:食物雖在口中但咽不下去。形容憂心忡忡,不思飲食。
【寅憂夕惕】:寅:寅時,泛指早晨;惕:擔心。多指執政者憂心忡忡,早晚提心吊膽。
【憂國愛民】:憂心國家,愛護百姓。
『肆』 「辛苦一輩子疾病纏身」用什麼成語形容
積勞成疾
『伍』 辛苦一輩子疾病纏身用什麼成語形容
積勞成疾
jīláochéngjí
[釋義] 勞:勞累;疾:病。因長期過度勞累而得病。
[語出]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六十九回:「公孫歸生;積勞成疾;卧不能起;城中食盡;餓死者居半;守者疲睏;不能御敵。」
[正音] 疾;不能讀作「jī」。
[近義] 疾病纏身 鞠躬盡瘁 身心交瘁
[反義] 養尊處優
[用法] 凡人長期操勞以致病倒;用此語。一般作謂語、分句。
[結構] 連動式。
『陸』 范蠡事越王勾踐,既苦身戮力。。。出自那篇文章
范蠡傳(司馬遷-史記)
全文:
范蠡事越王勾踐,既苦身戮力,與勾踐深謀二十餘年,竟滅吳,報會稽之恥,北渡兵於淮以臨齊、晉,號令中國,以尊周室,勾踐以霸,而范蠡稱上將軍。還反國,范蠡以為大名之下,難以久居,且勾踐為人可與同患,難與處安,為書辭勾踐曰:「臣聞主憂臣勞,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於會稽,所以不死,為此事也。今既以雪恥,臣請從會稽之誅。」勾踐曰:「孤將與子分國而有之。不然,將加誅於子。」范蠡曰:「君行令,臣行意。」乃裝其輕寶珠玉,自與其私徒屬乘舟浮海以行,終不反。於是勾踐表會稽山以為范蠡奉邑。
范蠡浮海出齊,變姓名,自謂鴟夷子皮,耕於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產。居無幾何,致產數十萬。齊人聞其賢,以為相。范蠡喟然嘆曰:「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乃歸相印,盡散其財,以分與知友鄉黨,而懷其重寶,間行以去,止於陶,以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無之路通,為生可以致富矣。於是自謂陶朱公。復約要父子耕畜,廢居,候時轉物,逐什一之利。居無何,則致貲累巨萬。天下稱陶朱公。
朱公居陶,生少子。少子及壯,而朱公中男殺人,囚於楚。朱公曰:「殺人而死,職也。然吾聞千金之子不死於市。」告其少子往視之。乃裝黃金千溢,置褐器中,載以一牛車。且遣其少子,朱公長男固請欲行,朱公不聽。長男曰:「家有長子曰家督,今弟有罪,大人不遣,乃遺少弟,是吾不肖。」欲自殺。其母為言曰:「今遣少子,未必能生中子也,而先空亡長男,柰何?」朱公不得已而遣長子,為一封書遺故所善庄生。曰:「至則進千金於庄生所,聽其所為,慎無與爭事。」長男既行,亦自私齎數百金。
至楚,庄生家負郭,披藜藋到門,居甚貧。然長男發書進千金,如其父言。庄生曰:「可疾去矣,慎毋留!即弟出,勿問所以然。」長男既去,不過庄生而私留,以其私齎獻遺楚國貴人用事者。
庄生雖居窮閻,然以廉直聞於國,自楚王以下皆師尊之。及朱公進金,非有意受也,欲以成事後復歸之以為信耳。故金至,謂其婦曰:「此朱公之金。有如病不宿誡,後復歸,勿動。」而朱公長男不知其意,以為殊無短長也。
庄生間時入見楚王,言「某星宿某,此則害於楚」。楚王素信庄生,曰:「今為柰何?」庄生曰:「獨以德為可以除之。」楚王曰:「生休矣,寡人將行之。」王乃使使者封三錢之府。楚貴人驚告朱公長男曰:「王且赦。」曰:「何以也?」曰:「每王且赦,常封三錢之府。昨暮王使使封之。」朱公長男以為赦,弟固當出也,重千金虛棄庄生,無所為也,乃復見庄生。庄生驚曰:「若不去邪?」長男曰:「固未也。初為事弟,弟今議自赦,故辭生去。」庄生知其意欲復得其金,曰:「若自入室取金。」長男即自入室取金持去,獨自歡幸。
庄生羞為兒子所賣,乃入見楚王曰:「臣前言某星事,王言欲以修德報之。今臣出,道路皆言陶之富人朱公之子殺人囚楚,其家多持金錢賂王左右,故王非能恤楚國而赦,乃以朱公子故也。」楚王大怒曰:「寡人雖不德耳,柰何以朱公之子故而施惠乎!」令論殺朱公子,明日遂下赦令。朱公長男竟持其弟喪歸。
至,其母及邑人盡哀之,唯朱公獨笑,曰:「吾固知必殺其弟也!彼非不愛其弟,顧有所不能忍者也。是少與我俱,見苦,為生難,故重棄財。至如少弟者,生而見我富,乘堅驅良逐狡兔,豈知財所從來,故輕棄之,非所惜吝。前日吾所為欲遣少子,固為其能棄財故也。而長者不能,故卒以殺其弟,事之理也,無足悲者。吾日夜固以望其喪之來也。」故范蠡三徙,成名於天下,非苟去而已,所止必成名。卒老死於陶,故世傳曰陶朱公。
太史公曰:禹之功大矣,漸九川,定九州,至於今諸夏艾安。及苗裔句踐,苦身焦思,終滅強吳,北觀兵中國,以尊周室,號稱霸王。句踐可不謂賢哉!蓋有禹之遺烈焉。范蠡三遷皆有榮名,名垂後世。臣主若此,欲毋顯得乎!
越祖少康,至於允常。其子始霸,與吳爭強。槜李之役,闔閭見傷。會稽之恥,勾踐欲當。種誘以利,蠡悉其良。折節下士,致膽思嘗。卒復讎寇,遂殄大邦。後不量力,滅於無強。 我們南陽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自古以來就是個出人才的好地方。南陽就有四聖,他們是「商聖」范蠡、「醫聖」張仲景、「科聖」張衡、「智聖」諸葛亮。范蠡作為南陽眾多人才中的佼佼者,更與「卧薪嘗膽」、「吳越爭霸」這些在老百姓中流傳很廣的成語和故事密切相連。
譯文(沒有逐句翻譯):范蠡,字少伯,楚國宛三戶人,據說是宛城區黃台崗三十里屯人(另有淅川、內鄉說),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大商人。他被當時楚宛令文種所賞識,相交甚深。後兩人一起投奔越國,輔佐越王勾踐。他存越滅吳,雪會稽之恥,成為春秋時期叱吒風雲的人物。功成名就後,他淡泊名利,毅然棄官經商,累治家產數以億計,富比王侯。他的經商思想和經商理論一直到現在還被人們流傳、使用,成為我國古代的商界先聖,被後人尊稱「陶朱公」、「商聖」。
學藝
范蠡生卒約為孔子同時期,出身貧寒。父母早亡,由哥嫂扶養成人。范蠡小時天資聰慧,博聞強識,喜讀書,抱負大,不喜耕作,眾鄉鄰不齒。范蠡說:「你們怎麼知道我的志向呢?」他苦讀了《書》、《易》、《詩》等大量的書籍,學到了許多歷史知識和治國安邦的理論。范蠡不僅弄通了風後的《握奇經》,還潛心鑽研了姜太公的軍事書籍《六韜》和《三略》。姜太公把大力發展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作為軍事韜略的三***寶,這一點范蠡特別推崇。後來范蠡無論是治家還是治國,姜太公的思想對其影響都很大。
當時著名的理財家計然(計然,名研,姓辛,字文子,著有《文子》一書,春秋時期名人),到南陽雲游,范蠡拜其為師,跟他學習經濟知識和經商技巧。
范蠡雖滿腹經綸,但當時楚國政治黑暗,選拔官吏,非貴族階層不得做官。范蠡空有文才而不被任用。報國無門,使得范蠡放浪形骸,做事辦事不合時宜,作出的事情往往令人驚詫不已,瘋瘋癲癲,行為怪異,被譽為有名的「楚國狂人」,鄉鄰們喊他為「范瘋子」。
范蠡狗洞遇文種
楚荊王時,楚國名士文種(字子禽,楚國郢人)到宛任令,聽說范蠡年紀不大,但很有才能,就差官員去拜訪他。手下人回來說:「范蠡行為怪異,瘋瘋癲癲是個瘋子,不值得邀請。」文種卻說:「一個人有才能,必假裝瘋狂,來掩蓋其賢德。」此後多次拜訪,范蠡都避而不見。這一天,文種又親自拜訪,卻發現范蠡的大門緊閉,正要下車,忽見院牆下的一個破洞里有個人蓬頭垢面,趴在那裡沖著文種學狗叫。手下人便說:「這就是范蠡。」眾鄉鄰都圍著看熱鬧。文種手下的人怕文種難堪,忙用寬大的衣袖把洞遮住。文種卻說:「我聽說過狗只對著人叫,他是個人身,卻對著我學狗叫,意思是說我是個人,是看得起我呀!」於是文種下車便拜,范蠡看也不看,文種只好悄然離去。
第二天,范蠡對其哥嫂說:「今天有賢人來拜訪我,請借給我一套干凈衣帽。」剛穿戴梳洗完畢,文種就來了。兩人交談後,方覺相見恨晚,結為終身知己。這就是我們南陽廣為流傳的「范蠡狗洞遇文種」故事。
這時,楚國的政治更加黑暗,有才之士得不到重用,兩人的政治抱負眼看無法實現,就商量著要離開楚國,另投賢明,實現政治抱負。因伍子胥已投奔了吳國,於是兩人就投奔了越國,遂受到越王的重用,成為越王勾踐的左膀右臂。
商人的來歷
范蠡認識文種後,生活發生了很大改變,就到處雲游、拜訪賢人,並開始經商。一次到了商洛,商洛離淅川很近,據說是中國最早發明青銅器的地方。商洛當時生產的青銅器具很精美,遠近聞名,當時上至豪門,下至百姓都以使用青銅器為榮耀。范蠡打聽到鄰近的秦國需求量大。范蠡想:物以稀為貴,如果把商洛的青銅器運到秦國,肯定能夠牟取高利。范蠡於是就雇了很多牛車和人,到商洛地區去收集青銅器,到秦國去賣。在去秦國的時候,為了標明身份,就在牛車上和青銅器上都鑄個「商」字,「商」的意思是「買賣」。
到了秦國國都咸陽,秦人看到牛頭上寫著「商」字,青銅器上鑄著「商」字,加上一件件器具光亮耀眼,精美絕倫。於是人們都叫著「商人來了」、「商人來了」,不一會兒,就把器具搶購一空。「商人」後來就成為買賣商品人的代稱,「商人」的名稱由此而來。范蠡是中國最早的商人之一。
范蠡與西施
越王勾踐三年,勾踐想攻打吳國,范蠡勸阻不聽,結果被吳打敗。吳國圍困勾踐於會稽山上,越國面臨著亡國的危險,范蠡出計,讓文種去議和,剛開始吳王不答應,通過賄賂吳國的太宰喜否,議和成功。越國保住了,但吳王夫差提出勾踐必須到吳國為人質。
吳王夫差好色,為投其所好,消磨敵人的鬥志,麻痹對方,范蠡向勾踐獻策:用美人計。勾踐同意了,下令在全國遍尋美女上報朝廷。最後各地共報上美女20多個,范蠡親自去挑選,選出了容貌最美的一個女子———西施。西施是越國薴羅(今浙江諸暨南)人。薴羅山有東西兩村,兩村人大多姓施,她住西村,故稱西施。西施是個絕色美女,其容貌之美,方圓皆知。西施不但貌美,而且深明大義,是一個愛國之人。西施與范蠡幾經交往,相互產生愛意,但為了越國就答應前往吳國。范蠡先帶西施來到越國國都。快到越國都時,城中的百姓聽說西施貌美,紛紛出城來到郊外,想一睹西施的美貌。
范蠡見人多擁擠,道路堵塞,便將西施安排到城外館舍,並讓人傳話:「要想觀看西施,須先交納金錢一文。」於是設櫃收錢,頃刻之間,錢櫃就滿了。西施在郊外停留三天,范蠡得金錢無數,他將錢運交國庫。
范蠡把西施送給夫差。夫差見到西施,喜其美貌,非常寵幸她。為她修建了館娃宮,館娃宮內造了響廊,屐是木板拖鞋,廊下的土地被挖成瓮形大坑,上面用厚木板覆蓋鋪平,西施和宮女們穿著木鞋在上面行走,錚錚有聲,悅耳動聽。現部分古跡亦存。夫差還為她修建了姑蘇台,夫差與西施經常在姑蘇台上飲酒作樂,逐漸不理朝政,朝綱日壞。
吳亡後,西施因與范蠡早已心心相印,就隨范蠡一同出走,留下了千古傳頌的英雄與美人的傳奇佳話,又有一說勾踐得到西施後,勾踐妻嫉恨殺了西施。
勸文種
公元前476年,在范蠡和文種的幫助下,勾踐卧薪嘗膽,經過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深謀20餘年,終於滅掉了吳國。滅掉吳國後,勾踐揮師北上,與眾諸侯會盟於徐州,勾踐當了霸主。自徐州返回後,勾踐擺宴祝賀,群臣歡歌笑語,十分高興。此時,只有勾踐一人面無喜色,范蠡看到後嘆道:「越王不想將功勞落到大臣名下,只能同患難,不能共享樂,猜忌之心已露,我若不走,必有不測。」第二天,范蠡就向越王道別,勾踐說:「滅掉吳國,全憑你的幫助,現吳國已滅,天下太平,我正要和你分享這個國家,共享富貴,為什麼要走?如果走,我將殺掉你的全家。」范蠡說:「臣的生死全系大王,但我辭官決心已下,你若要殺我,我亦無法。」於是范蠡在夜間悄悄出走。
范蠡出走之後,給文種去了一封信,信上寫道:
你難道沒有聽說過嗎?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勾踐長著長長的脖子,嘴尖像鳥嘴一樣,這樣的人只能共患難,不能同享樂。我已經走了,你若不走,定有殺身之禍,望你接到信後,盡快行動。
文種接到信後,就稱病不朝。越王的左右有嫉恨文種的人向勾踐進讒言道:「文種自認為功高蓋世,現在大王不封賞他,他心中不滿,所以不上朝。」勾踐了解文種的才幹,覺得吳國已滅,他對自己已經無用,更害怕文種有朝一日作亂,無人能制,現聽群臣這么說,就有了殺文種之心。
有一天,越王突然到文種家中探病,隨手解下寶劍,放在文種床邊,對他說:「你教我七條計謀,我用了三條就已滅吳,剩下的四條你幫我到地下去見先王如何。」說完就走了,文種把寶劍取出一看,正是當年吳王賜令伍子胥自殺的寶劍,立即就明白了越王的意思,於是仰天長嘆道:「我不聽范蠡的話,今日終被越王所殺,我真後悔呀!」說完舉劍自刎而死。
經商致富
范蠡到了齊國,隱姓埋名,自稱「鴟夷子皮」即生牛皮,意為「有罪被流放的盛酒皮囊」。這是為了紀念被吳王逼殺、並裝入叫「鴟夷」牛皮革囊中拋入大海的伍子胥。范蠡認為自己的遭遇同伍子胥一樣。在齊國,范蠡充分利用青年時期向計然學到的經商知識。范蠡想:對付吳國定了七條計策,我只用了三條就滅了吳,我要把治國與治家結合起來,來置家產。所以他們一家在海邊開荒種地,引海水煮鹽,沒多久財產已達數十萬錢。齊國人聽說他賢能,便想讓他做齊國的丞相。范蠡感嘆地說:「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至相,這都是普通人最得意的事了,長久地享受這種榮譽不好呀!」於是范蠡歸還相印,悄悄地把財產分給親戚鄉鄰,只帶少量財物又一次不辭而別。
這次,他到了「陶」(今山東定陶)這個地方,陶當時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商業往來頻繁。他認為陶是天下的中心,是交易買賣、互通有無的商業要道。在此謀生置產,可以致富,於是自稱陶朱公。陶朱公做生意講究薄利多銷,賺錢只賺十分之一的利潤,看準行情買賣貨物,貨物的買入和出售都很謹慎,不多久家產已達上億計,富比王侯。天下都知道陶朱公了,諸侯爭相與他交往。
救子
范蠡住在陶地時,生了個小兒子。小兒子長大後,不知錢來之不易,花錢如流水。這時范蠡二兒子在楚國因殺了人而被逮了起來。范蠡認為,殺人償命,理所應當。但是,家裡有千金財產的孩子,是不應該在大庭廣眾面前被處死的。於是就要求他的小兒子,叫他去探視一下。長子聽說了,要求讓他去辦。范蠡不答應,長子覺得很委屈,感到范蠡不相信他的辦事能力,鬧著自殺。范蠡夫人知道後,對范蠡說:「你派小兒子去,未必能救老二的命,現在老二沒救回來,卻讓長子先死,你咋能這樣?」范蠡沒辦法,只好讓長子帶了兩萬四千兩黃金去了楚國,並寫了一封信給他從前在楚國的好朋友庄先生。
范長子在出發前,又私自帶幾百鎰的黃金。見到庄先生,范長子把信及兩萬四千兩黃金給了他。庄先生收下錢後對他說:「趕快離開楚國,即使你弟弟被放出來也不要問為什麼。」庄先生是個很耿直講信譽的人,雖窮困潦倒,但上至楚王下至百姓都很尊重他。這次他收下范蠡的錢,並不是有意接受,而是表明一種信譽,想等他辦成事後,再送還陶朱公。所以庄先生對其夫人說:「這是陶朱公的錢,如果我有什麼不測,這錢一定要送還給他。」范蠡的長子卻擔心把錢送給他,不會起什麼作用。為了保險起見,繼續在楚國逗留,並用私帶的錢去賄賂楚王身邊的人。
庄先生找到一個適當的機會對楚王說:某星出現在某個位置,對楚不利,要他施恩德,去避害。楚王答應了,准備大赦天下。楚王身邊的人聽到這個消息,趕緊告訴范長子。范長子認為只要大赦,他弟弟肯定要放,白白給庄先生那麼多錢實在太可惜了,於是他又見了庄先生。庄先生很吃驚,問他為什麼不走。范長子說:「楚王准備大赦,我弟弟沒事了,特來向你辭別。」庄先生一聽就明白啥意思,就把財物給了他。長子很慶幸這次的錢能失而復得。
庄先生對范蠡長子的所作所為,覺得很羞憤,於是又見楚王,對他說:「我聽別人議論,這次你大赦天下,完全是因為陶朱公兒子的緣故。」楚王很生氣,我大赦天下,完全是為了施恩德,怎麼會因為他的兒子呢?於是就把范蠡的二兒子殺了,殺了之後才宣布大赦天下。范蠡的長子把弟弟的屍體運回家的時候,全家除陶朱公外,都很悲傷。陶朱公說:「我老早就知道會有這個結果的。他不是不愛他的弟弟,而是他太愛金錢了,這是因為他年輕的時候和我一起置家產,深知錢財來之不易,看得重。而小兒子生而富有,不知錢財來之不易,所以他會輕易舍棄財物,這一點長子做不到。」這就是著名的成語「千金之子,不死於市」故事的來源。
范蠡年老的時候,由子孫持家,最後的家產越做越大。當時有一個猗頓的人聽說陶朱公經商有法,就拜他為師,後來經商致富,家產也達億計。後人說起富豪就把他倆並稱為「陶朱猗頓之富」。范蠡被認為是做生意人的老祖宗。
范蠡搬遷三次,每次搬遷都有自己的目的,每次都能成名。治國則國盛,治家則家富。他淡泊名利、急流勇退的行為給後人很大的啟示,後代有賢德的人都把范蠡的這種行為作為處世的楷模。他一人集政治、財富、美人於一身,試想,古今中外,有幾人能夠達到這一層次?宋王十朋曾寫詩「只與君王共辛苦,功成身退步逡出。五湖渺渺煙波闊,誰是扁舟第一人」來贊揚他。
范蠡曾著有《范蠡篇》(已軼)、《范子計然》15卷、《養魚經》1卷。其中《養魚經》是世界上最早一本關於養魚知識的書籍。
『柒』 佛教指人的四苦,即出身,衰老,生病,死亡是什麼成語
應該是生老病死
來源於 佛 說的四聖諦法門
苦 集 滅 道
苦分三苦和八苦不同
三苦指 苦苦 壞苦 行苦
苦苦是指本開已經何苦了還要苦上加苦
壞苦本來快樂的事情出變故了變成苦惱了好的壞了 苦了
行苦 流轉遷變之苦 四時變化 輪回之苦
八苦
生 老 病 死 怨憎會 愛別離 五蘊熾盛 求不得
『捌』 口感微苦身體出什麼問題
可能是消化系統疾病,常見的是舌炎、胃炎,建議去看口腔科。如果看過後醫生也說不出啥毛病,建議觀察,一般15天後自己會改善,如果還不能改善,就去看中醫。
『玖』 佛教指人的四苦,即出身,衰老,生病,死亡是什麼成語
生老病死 [shēng lǎo bìng sǐ]
生詞本
基本釋義
佛教指人的四苦,即出生、衰老、生病、死亡。今泛指生活中生育、養老、醫療、殯葬。
出 處
《敦煌變文集·八相變》:「生老病死相煎逼;積財千萬總成空。」
例 句
人的「~」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拾』 "苦身戮力,發憤圖強,卒以滅吳"講的是哪一位春秋戰國的英雄人物
勾踐,越國的大王,吳越爭斗過程中吳國先打敗越國,俘虜越王勾踐,勾踐聽從范蠡的建議,隱忍侍奉吳王,最終吳王心軟,釋放了越王勾踐;越王勾踐回國後,一方面在勾踐侍奉吳王的時候,國內有大臣幫他發展國內經濟,越王勾踐回國後,國內經濟已經發展的很好了,越王勾踐奮力圖強,終於最後打敗了吳王夫差,而且拒不接受吳王夫差的投降。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