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又過了一年的成語
1、相濡以沫:解釋 濡:沾濕;沫:唾沫。泉水幹了,魚吐沫互相潤濕。比喻一同在困難的處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幫助。
出處 《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故事 戰國時期,莊子家貧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妻子叫他外出借糧食,他去找監河侯借糧。監河侯許諾秋後再借,莊子說這是遠水不解近渴就回家。妻子讓他再去別的地方借,他說要像車轍里的鯽魚一樣相濡以沫過日子,妻子只好偷偷地流淚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2、東施效顰:效:仿效;顰:同矉,蹙眉。比喻胡亂模仿,效果極壞。
出 處 莊周《莊子·天運》:「故西施病心而顰其里,其里之醜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顰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
典故
《莊子·天運》:「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醜人見而 美之,歸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絜妻子而去之走。」成玄英疏:「西施,越之美女也,貌極妍麗。既病心痛,嚬眉苦之。而端正之人,體多宜便,因其嚬蹙,更益其美。是以閭里見之,彌加愛重。鄰里醜人見而學之,不病強嚬,倍增其丑。」後因以「東施效顰」嘲諷不顧本身條件而一味模仿,以致效果很壞的人。亦為模仿別人的謙語。顰,同「矉」,蹙眉。
譯文
春秋時代,越國有一位美女名叫西施,無論舉手投足,還是音容笑貌,樣樣都惹人喜愛。西施略用淡妝,衣著樸素,走到哪裡,哪裡就有很多人向她行「注目禮」,沒有人不驚嘆她的美貌。
西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有一天,她的病又犯了,只見她手捂胸口,雙眉皺起,流露出一種嬌媚柔弱的女性美。當她從鄉間走過的時候,鄉里人無不睜大眼睛注視。
鄉下有一個醜女子,名叫東施,相貌一般,沒有修養。她平時動作粗俗,說話大聲大氣,卻一天到晚做著當美女的夢。今天穿這樣的衣服,明天梳那樣的發式,卻仍然沒有一個人說她漂亮。
這一天,她看到西施捂著胸口、皺著雙眉的樣子竟博得這么多人的青睞,因此回去以後,她也學著西施的樣子,手捂胸口,緊皺眉頭,在村裡走來走去。哪知這醜女的矯揉造作使她樣子更難看了。結果,鄉間的富人看見醜女的怪模樣,馬上把門緊緊關上;鄉間的窮人看見醜女走過來,馬上拉著妻、帶著孩子遠遠地躲開。人們見了這個怪模怪樣模仿西施心口疼,在村裡走來走去的醜女人,簡直像見了瘟神一般。
這個醜女人只知道西施皺眉的樣子很美,卻不知道她為什麼很美,而去簡單模仿她的樣子,結果反被人譏笑。每個人都要根據自己的特點,揚長避短,尋找適合自己的形象,盲目模仿別人的做法是愚蠢的。
寓 意
比喻不了解人家真正長處,而去生搬硬套,結果事與願違。也泛指機械的模仿者愚蠢可笑。
3、井底之蛙: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幺大的一塊天。比喻見識狹窄短淺的人。
典故
有一隻青蛙長年住在一口枯井裡。它對自己生活的小天地滿意極了,一有機會就要當眾吹噓一番。有一天,它吃飽了飯,蹲在井欄上正閑得無聊,忽然看見不遠處有一隻大海鱉在散步。青蛙趕緊扯開嗓門喊了起來:「喂,海鱉兄,請過來,快請過來!」海鱉爬到枯井旁邊。青蛙立刻打開了話匣子:「今天算你運氣了,我讓你開開眼界,參觀一下我的居室。那簡直是一座天堂。你大概從來也沒有見過這樣寬敞的住所吧?」海鱉探頭往井裡瞅瞅,只見淺淺的井底積了一汪長滿綠苔的泥水,還聞到一股撲鼻的臭味。海鱉皺了皺眉頭,趕緊縮回了腦袋。青蛙根本沒有注意海鱉的表情,挺著大肚子繼續吹噓:「住在這兒,我舒服極了!傍晚可以跳到井欄上乘涼;深夜可以鑽到井壁的窟窿里睡覺;泡在水裡,讓水浸著兩腋,托住面頰,可以游泳;跳到泥里,讓泥蓋沒腳背,埋住四足,可以打滾。那些跟頭蟲、螃蟹、蝌蚪什麼的,哪一個能比得上我呢!」青蛙唾沫星兒四濺,越說越得意:「瞧,這一坑水,這一口井,都屬我一個人所有,我愛怎麼樣就怎麼樣。這樣的樂趣可以算到頂了吧。海鱉兄,你不想進去觀光觀光嗎?」海鱉感到盛情難卻,便爬向井口,可是左腿還沒能全部伸進去,右腿的膝蓋就被井欄卡住了。海鱉慢慢地退了回來,問青蛙:「你聽說過大海沒有?」青蛙搖擺頭。海鱉說:「大海水天茫茫,無邊無際。用千里不能形容它的遼闊,用萬丈不能表明它的深度。傳說四千多年以前,大禹做國君的時候,十年九澇,海水沒有加深;三千多年以前,商湯統治的年代,八年七旱,海水也不見減少。海是這樣大,以至時間的長短、旱澇的變化都不能使它的水量發生明顯的變化。青蛙弟,我就生活在大海中。你看,比起你這一眼枯井、一坑淺水來,哪個天地更開闊,哪個樂趣更大呢?」青蛙聽傻了,鼓著眼睛,半天合不攏嘴。
提示
世界無限廣闊,知識永無窮盡。如果把自己看到的一個角落當作整個世界,把自己知道的一點點知識看作人類文化的總和,那就會跟枯井裡的青蛙一樣,成為孤陋寡聞、夜郎自大和安於現狀的可惡角色。從這則寓言故事概括出來的成語「井底之蛙」,常常被用來諷刺那些見識短淺而又盲目自滿的人。
4、貽笑大方:貽:遺留;貽笑:讓人笑話;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後泛指見識廣博或有專長的人。指讓內行人笑話。
出處 《莊子·秋水》:「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典故
秋天裡山洪按照時令洶涌而至,眾多大川的水流匯入黃河,河面寬闊波濤洶涌,兩岸和水中沙洲之間連牛馬都不能分辨。於是河神欣然自喜,認為天下一切美好的東西全都聚集在自己這里。河神順著水流向東而去,來到北海邊,面朝東邊一望,看不見大海的盡頭。於是河神方才改變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對著海神仰首慨嘆道:「俗語有這樣的說法,『聽到了上百條道理,便認為天下再沒有誰能比得上自己』的,說的就是我這樣的人了。而且我還曾聽說過孔丘懂得的東西太少、伯夷的高義不值得看重的話語,開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親眼看到了你是這樣的浩淼博大、無邊無際,我要不是因為來到你的門前,真可就危險了,我必定會貽笑大方。」
5、失之交臂:交臂:胳膊。指擦肩而過。形容當面錯過機會。
出處 《莊子·田子方》:「吾終身與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與?」
6、望洋興嘆:原指在偉大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渺小。現多比喻做事時因力不勝任或沒有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
出處
《莊子·秋水》:「始旋其面,望洋向若而嘆。」相傳很久很久以前,黃河裡有一位河神,人們叫他河伯。河伯站在黃河岸上。望著滾滾的浪濤由西而來,又奔騰跳躍向東流去,興奮地說;「黃河真大呀,世上沒有哪條河能和它相比。我就是最大的水神啊!」
有人告訴他:「你的話不對,在黃河的東面有個地方叫北海,那才真叫大呢。」
河伯說:「我不信,北海再大,能大得過黃河嗎?」
那人說:「別說一條黃河,就是幾條黃河的水流進北海,也裝不滿它。」
河伯固執地說:「我沒見過北海,我不信。」
那人無可奈何,告訴他:「有機會你去看看北海,就明白我的話了。」
秋天到了,連日的暴雨使大大小小的河流都注入黃河,黃河的河面更加寬闊了,隔河望去,對岸的牛馬都分不清。這一下,河伯更得意了,以為天下最壯觀的景色都在自己這里,他在自得之餘,想起了有人跟他提起的北海,於是決定去那裡看看。
河伯順流來到黃河的入海口,,突然眼前一亮,海神北海若正笑容滿面地歡迎他的到來,河伯放眼望去,只見北海汪洋一片,無邊無涯,他獃獃地看了一會兒,深有感觸地對北海若說:「俗話說,只懂得一些道理就以為誰都比不上自己,這話說的就是我呀。今天要不是我親眼見到這浩瀚無邊的北海,我還會以為黃河是天下無比的呢!那樣,豈不被有見識的人永遠笑主。」
故事見於《莊子·秋水》。成語「望洋興嘆」,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7、螳臂當車:螳螂舉起前腿想擋住前進的車子。比喻不自量力或抗拒不可抗拒的強大力量必然招致失敗。
典故《莊子·人間世》
春秋時,魯國有個賢人名叫顏闔(hé),被衛國靈公請去當其太子蒯瞶(kuǎi guì)的老師。顏闔聽說蒯瞶是個有凶德的人,到衛國後,就先去拜訪衛國賢者蘧(qú)伯玉,請教如何教好蒯瞶。蘧伯玉回答說,您先來問情況是對的,有好處,但要想用您的才能教好太子是很難達到目的的。並進一步說道:「汝不知夫螳蜋(同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意思是:螳螂鼓起雙臂來阻擋前進的車輪子,它不知道自己是力不勝任的,而是確實認為自己的這種舉動是好的,是有益的。顏闔啊!您的心是好的,但您的作為像螳臂當車一樣,您要戒備啊!慎重呀!
8、游刃有餘:游:運轉;刃:刀口;余:餘地。比喻工作熟練,有實際經驗,解決問題毫不費事。
出處
先秦·莊周《莊子·養生主》:「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
有一個廚師,宰牛的技術很高明,文惠君看了以後極為贊嘆。廚師說:「我的技術高超,不只是因為熟練,而是由於掌握了其中的規律,摸清了牛的骨骼結構,所以,我這把刀雖然用了十九年,解剖的牛已有幾千頭,可是刀口還是像新磨過的一樣鋒利。因為牛的骨節之間是有間隙的,而刀刃是磨得很薄的,用很薄的刀刃來分解有間隙的骨節,當然是寬綽而有餘地的了。」見《莊子.養生主》這里借用這個成語比喻有了好的工匠, 就算要修建很大的宮殿,很高的樓台也很輕易而毫不費事。
9、躊躇滿志:躊躇:從容自得的樣子;滿:滿足;志:心意。形容對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滿足。
出處
莊周《莊子·養生主》:「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
典故
戰國時期,梁惠王問善於宰牛的廚師為什麼他的一把刀能用二十年還跟新的一樣,廚師說當年學宰牛時躊躇滿志,不知如何下手,經過慢慢摸索逐漸了解了牛的身體結構,知道筋脈、肌肉等具體位置,將刀順著骨縫插進去,用力不多而且不廢刀。
10、大相徑庭:徑:門外的路;庭:門院里的地;徑庭:比喻相差還很遠。比喻相差很遠或矛盾很大。
出處
莊周《莊子·逍遙游》:「吾驚怖其言,猶河漢而無極也。大有徑庭,不近人情焉?
B. 形容城市變化快的成語有哪些
日異月更[rì yì yuè gèng]:日日不同,月月改變。形容變化快。
瞬息萬變[shùn xī wàn biàn]:瞬:一眨眼;息:呼吸。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有很多變化。形容變化很多很快。
光陰似箭[guāng yīn sì jiàn]:光陰:時間。時間如箭,迅速流逝。形容時間過得極快。
日新月異[rì xīn yuè yì]:新:更新;異:不同。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變化。指發展或進步迅速,不斷出現新事物、新氣象。
千變萬化[qiān biàn wàn huà]:形容變化極多。
造句:
1.那裡的氣候瞬息萬變,一般的植物根本無法生存。
2.股市行情瞬息萬變,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賺錢。
3.登泰山觀日出,你能領略到東方地平線上雲彩瞬息萬變的情景。
4.光陰似箭,日月如梭,50年崢嶸歲月融入歷史長河。
5.真是日月如梭,光陰似箭,時不我與,轉眼間又過了一年。
6.戰場形勢千變萬化,隨時都可能出現預想不到的情況。
7.世界千變萬化,不學習怎麼行呢?
8.市場信息千變萬化,必須隨時掌握。
C. 關於馬的成語的故事,要簡介,緊急
指鹿為馬」
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著要篡奪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聽他擺布,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准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於反對他的人。
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隻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陛下,我獻給您一匹好馬。」秦二世一看,心想:這哪裡是馬,這分明是一隻鹿嘛!便笑著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里一隻鹿,你怎麼說是馬呢?」趙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說:「請陛下看清楚,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隻鹿,將信將疑地說:「馬的頭上怎麼會長角呢?」趙高一轉身,用手指著眾大臣,大聲說:「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眾位大臣。」
大臣們都被趙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裡嘀咕:這個趙高搞什麼名堂?是鹿是馬這不是明擺著嗎!當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隻眼睛骨碌碌輪流地盯著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隻眼睛骨碌碌輪流地盯著每個人的時候,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說話,因為說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說真話又怕日後被趙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為是說明書而不是馬。還有一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擁護趙高的說法,對皇上說,「這確是一匹千里馬!」
事後,趙高通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正直大臣紛紛治罪,甚至滿門抄斬。
故事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成語「指鹿為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伯樂相馬」
傳說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鑒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為伯樂。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乾脆稱他為伯樂,一直到現在。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託,購買能日行千里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里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著急,他盡力將事情辦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仔細尋訪盛產名馬的燕趙一帶,辛苦倍至,但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麼。伯樂立刻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
伯樂對駕車的人說:「這匹馬在疆場上馳騁,任何馬都比不過它;但用來拉車,它卻不如普通的馬。你還是把它賣給我吧。」
駕車人認為伯樂是個大傻瓜,他覺得這匹馬太普通了,拉車沒氣力,吃得太多,又骨瘦如柴,於是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伯樂牽走千里馬,直奔楚國。伯樂牽馬來到楚王宮,拍拍馬的脖頸說:「我給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馬像明白伯樂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響,引頸長嘶,聲音洪亮,如大鍾石磐,直上雲霄。楚王聽到馬嘶聲,走出宮外。伯樂指著馬說:「大王,我把千里馬給您帶來了,請仔細觀看。」
楚王一見伯樂牽的馬瘦得不成樣子,認為伯樂愚弄他,有點不高興,說:「我相信你會看馬,才讓你買馬,可你買的是什麼馬呀,這馬連走路都很困難,能上戰場嗎?」
伯樂說:「這確實是匹千里馬,不過拉了一段車,又喂養不精心,所以看起來很瘦。只要精心喂養,不出半個月,一定會恢復體力。」
楚王一聽,有點將信將疑,便命馬夫盡心盡力把馬喂好,果然,馬變得精壯神駿。楚王跨馬揚鞭,但覺兩耳生風,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後來千里馬為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不少功勞。楚王對伯樂更加敬重了。
「馬革裹屍」
馬援是東漢名將。他年輕時當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個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肅一個僻遠的鄉村。
漢光武帝時,他奔赴沙場抵禦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屢建戰功。光武帝封他為「伏波將軍」。
不久,「威武將軍」劉尚在貴州陣亡。消息傳來,光武帝十分擔憂那裡的戰局。馬援年過花甲,卻自願請求出征。他說:「好男兒為國遠征,以馬革裹屍還葬!」他出兵貴州,勇挫敵兵,後來不幸病死在戰場。
「馬革裹屍」是指犧牲在戰場上,用馬皮把屍體包裹起來。形容英勇殺敵,不怕死在疆場上。
「馬首是瞻」
春秋時,晉國聯合齊魯等國一起伐秦。晉國大將荀偃任三軍統帥,指揮聯軍。聯軍人多心雜,到了涇水邊誰也不肯先渡河。後來魯軍帶頭泅渡,聯軍才隨後跟上。
秦軍為了阻止聯軍渡河,悄悄在河裡投下毒葯。聯軍飲了河水,大批士兵中毒身亡。於是,人心惶惶,聯軍亂作一團。幾天後,聯軍才渡過涇水在榆林扎營。
荀偃下令道:「明天雞鳴出兵,唯余馬首是瞻!」聯軍說:「干嗎都要跟著荀偃的馬頭跑呢!」荀偃哭笑不得,只好隨他們各行其是。
唯:只准。余:我。「馬首是瞻」:看著馬頭行事,馬到哪裡,兵到哪裡,服從指揮。
馬踏飛燕
馬踏飛燕為東漢青銅器,形象矯健俊美,別具風姿。馬昂首嘶鳴,軀干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一足踏飛燕著地。一匹軀體龐大的馬踏在一隻正疾馳的小燕子背上,小燕子吃驚地回過頭來觀望,表現了駿馬凌空飛騰、奔跑疾速的雄姿。其大膽的構思,浪漫的手法,給人以驚心動魄之感,令人叫絕。藝術家巧妙地用閃電般的剎那將一隻凌雲飛馳、驍勇矯健的天馬表現得淋漓盡致,體現出漢代奮發向上、豪邁進取的精神。該作品不僅構思巧妙,而且工藝十分精湛;不僅重在傳神,而且造型寫實。按古代相馬經中所述的良馬的標准尺度來衡量銅奔馬,幾乎無一處不合尺度,故有人認為它不僅是傑出的藝術品,而且是相馬的法式。
,
馬不停蹄
釋 義 奔波忙碌,不得休息。比喻不停頓地向前走。
出 處 元·王實甫《麗春堂》第二折:「贏的他急難措手,打的他馬不停蹄。」
示 例 ~的走至天色大明,看看追兵已遠,方始勒住馬。(清·吳趼人《痛史》第三回)
馬馬虎虎,
馬失前蹄:比喻偶然發生差錯而受挫。
馬首是瞻,
瞻:往前或向上看。看著我馬頭的方向,決定進退。比喻追隨某人行動。
荀偃令曰:「雞鳴而駕,塞井夷灶,唯余馬首是瞻!」--【襄公十四年】
魏收才華出眾,人品卻很不好,是個無德無行的封建文人。在政治上,他隨時俯仰,唯權貴馬首是瞻。--【四十三.《魏書》:"包舉一代始終,頗為詳悉"】
「馬首是瞻」:看著馬頭行事,馬到哪裡,兵到哪裡,服從指揮。
「塞翁失馬」是一則寓言故事,語出《淮南子•人間訓》。它是為闡述老子「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禍福倚伏觀服務的。
東漢班固的《通幽賦》,有一句「北叟頗知其倚伏」的話,即提示了它的寓意。靠近邊塞的地方,住著一位老翁。老翁精通術數,善於算卜過去未來。有一次,老翁家的一匹馬,無緣無故(大概是雌馬發情罷)掙脫羈絆,跑入胡人居住的地方去了。鄰居都來安慰他,他心中有數,平靜地說:「這件事難道不是福嗎?」 幾個月後,那匹丟失的馬突然又跑回家來了,還領著一匹胡人的駿馬一起回來。鄰居們得知,都前來向他家表示祝賀。老翁無動於衷,坦然道:「這樣的事,難道不是禍嗎?」老翁家畜養了許多良馬,他的兒子生性好武,喜歡騎術。有一天,他兒子騎著烈馬到野外練習騎射,烈馬脫韁,把他兒子重重地甩了個仰面朝天,摔斷了大腿,成了終身殘疾。鄰居們聽說後,紛紛前來慰問。老翁不動聲色,淡然道:「這件事難道不是福嗎?」又過了一年,胡人侵犯邊境,大舉入塞。四鄉八鄰的精壯男子都被徵召入伍,拿起武器去參戰,死傷不可勝計。靠近邊塞的居民,十室九空,在戰爭中喪生。惟獨老翁的兒子因跛腳殘疾,沒有去打仗。因而父子得以保全性命,安度殘年餘生。所以福可以轉化為禍,禍也可變化成福。這種變化深不可測,誰也難以預料。
宋魏泰《東軒筆錄•失馬斷蛇》:「曾布為三司使,論市易被黜,魯公有柬別之,曰:『塞翁失馬,今未足悲,楚相斷蛇,後必有福。』」陸游《長安道》詩:「士師分鹿真是夢,塞翁失馬猶為福。」後又發展成為「塞翁失馬,安知非福」,」塞翁得馬,焉知非禍,」頻頻出現於文學作品或日常口語中,或用來說明世事變幻無常,或比喻因禍可以得福,壞事可以變為好事。一切事物都在不斷發展變化,好事與壞事,這矛盾的對立雙方,無不在一定的條件下,向各自的相反方向轉化
D. 關於哈的成語有哪些
呂氏春秋
求助編輯網路名片
《呂氏春秋》是秦國丞相呂不韋主編的一部古代類網路全書似的傳世巨著,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多萬言。《呂氏春秋》是戰國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後)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們集體編撰的雜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呂覽》。此書共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呂不韋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
書名: 《呂氏春秋》
又名: 《呂覽》
作者: 呂不韋
類別: 先秦諸子
流派: 雜家
當代參考文獻: 《呂氏春秋通詮》
目錄
《呂氏春秋》簡介
呂不韋生平
《呂氏春秋》的分篇
《呂氏春秋》的思想
《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對後世的影響
呂氏春秋·去私
呂氏春秋·察傳原文
譯文
相關出版書籍1.呂氏春秋(中華書局出版)
2.呂氏春秋(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3.呂氏春秋通詮
《呂氏春秋》簡介
呂不韋生平
《呂氏春秋》的分篇
《呂氏春秋》的思想
《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對後世的影響
呂氏春秋·去私
呂氏春秋·察傳 原文
譯文
相關出版書籍
1.呂氏春秋(中華書局出版) 2.呂氏春秋(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3.呂氏春秋通詮展開 編輯本段《呂氏春秋》簡介
《呂氏春秋·察今》簡稱《呂覽》,在公元前239年寫成,當時正是秦國統一六國前夕。 呂氏春秋
呂不韋是一代名相,任職於戰國末年秦國。呂不韋因散盡家財幫助在趙國為人質的秦昭王孫異人立嫡有大功勞,在異人後來繼位為秦莊襄王後,被任用為丞相。 在那時,魏國有信陵君,楚國有春申君,趙國有平原君,齊國有孟嘗君,他們都禮賢下士,結交賓客。並在這方面要爭個高低上下。呂不韋認為秦國如此強大,把不如他們當成一件令人羞愧的事,所以他也招來了文人學士,給他們優厚的待遇,門下食客多達三千人。與四公子不同的是,呂不韋招攬門客,並不甚看重勇夫猛士,卻十分注重文才。原來,呂不韋有他自己的見解。他素來善於謀略,瞧不起那些頭腦簡單的勇夫。再說秦國猛將如雲,軍力強大,沒有必要再蓄養征殺之士。還有一個原因,其時許多善辯之士紛紛著書立說,廣為流傳,不但天下聞名,還可傳之後世,永垂青史,這一點尤其令呂不韋眼熱。呂不韋本是商人出身,沒有條件去著書立說,但他可以藉助這些擅長舞文弄墨的門人,來實現自己的抱負和願望。那時各諸侯國有許多才辯之士,像荀卿那班人,著書立說,流行天下。 待到一切准備就緒,呂不韋就令門下凡能撰文者,每人把自己所聞所見和感想都寫出來。等到文章交上來後,五花八門,寫什麼的都有,古往今來、上下四方、天地萬物、興廢治亂、士農工商、三教九流,全都有所論及,許多文章還有重復。呂不韋又挑選幾位文章高手對這些文章進行篩選、歸類、刪定,綜合在一起成書,取名叫《呂氏春秋》。為了慎重起見,成書後,呂不韋又讓門人修改了幾遍,直到確實感到滿意為止。呂不韋對此書十分看重,他自己認為這部號稱《呂氏春秋》的書是傑作,誇口說該書是包攬了「天地、萬物、古今」的奇書。例如在相當全書總序的《序意篇》中,對十二世紀的論述也可見一斑:「凡十二世紀者,所以紀治亂存亡也,所以知壽夭吉凶也,上揆之天、下驗之地、中審之人,若此,則是非可不可無所遁矣。」 為了精益求精,也是為擴大影響,呂不韋還想出一個絕妙的宣傳該書的辦法,他請人把全書謄抄整齊,懸掛在咸陽的城門,聲稱如果有誰能改動一字,即賞給千金。消息傳開後,人們蜂擁前去,包括諸侯各國的游士賓客在內,卻沒有一個人能對書上文字加以改動。當然,這不一定就證明《呂氏春秋》字字珠璣,達到了盡善盡美的程度,而很可能是因為人們都敬畏呂不韋的威勢,沒有人願意出頭罷了。不過,這樣一搞,其轟動效應卻是巨大的,《呂氏春秋》和呂不韋的大名遠播東方諸國。值得一提的是,這部書作於戰國時期的大作,其中保存了不少古代的遺文佚事和思想觀念,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呂氏春秋》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呂不韋借門客之手撰寫《呂氏春秋》,雖主要靠借他人之光提高其形象,但在文化事業上確實是作了件大好事,功不可沒。 該作品中的「引嬰投江」和「刻舟求劍」被選入「上海教育出版社初中六年級(預備班)九年義務教育課本語文第七單元第二十八課「《呂氏春秋》兩則」(P119)。
編輯本段呂不韋生平
呂不韋(?~約前235年),戰國末年衛國濮陽人。原籍陽翟(今河南禹州)。 呂不韋是陽翟的大商人,他往來各地,以低價買進,高價賣出,所以積累起千金的家產。 秦昭王四十年(前267年),太子去世了。到了昭王四十二年(前265年),把他的第二個兒子安國君立為太子。而安國君有二十多個兒子。安國君有個非常寵愛的妃子,立她正夫人,稱之為華陽夫人。華陽夫人沒有兒子。安國君有個排行居中的兒子名叫異人(後改名楚),異人的母親叫夏姬,不受寵愛。異人作為秦國的人質被派到趙國。秦國多次攻打趙國,趙國對子楚也不以禮相待。 子楚是秦王庶出的孫子,在趙國當人質,他乘的車馬和日常的財用都不富足,生活困窘,很不得意。呂不韋到邯鄲去做生意,見到子楚後非常喜歡,說:「異人就像一件奇貨,可以囤積居奇。以待高價售出」(成語「奇貨可居」的出典)。於是他就前去拜訪異人,對他游說道:「我能光大你的門庭。」異人笑著說:「你姑且先光大自己的門庭,然後再來光大我的門庭吧!」呂不韋說:「你不懂啊,我的門庭要等待你的門庭 呂不韋
光大了才能光大。」異人心知呂不韋所言之意,就拉他坐在一起深談。呂不韋說:「秦王已經老了,安國君被立為太子。我私下聽說安國君非常寵愛華陽夫人,華陽夫人沒有兒子,能夠選立太子的只有華陽夫人一個。現在你的兄弟有二十多人,你又排行中間,不受秦王寵幸,長期被留在諸侯國當人質,即使是秦王死去,安國君繼位為王,你也不要指望同你長兄和早晚都在秦王身邊的其他兄弟們爭太子之位啦。」異人說:「是這樣,但該怎麼辦呢?」呂不韋說:「你很貧窘,又客居在此,也拿不出什麼來獻給親長,結交賓客。我呂不韋雖然不富有,但願意拿出千金來為你西去秦國游說,侍奉安國君和華陽夫人,讓他們立你為太子。」異人於是叩頭拜謝道:「如果實現了您的計劃,我願意分秦國的土地和您共享。」 呂不韋於是拿出五百金送給子楚,作為日常生活和交結賓客之用;又拿出五百金買珍奇玩物,自己帶著西去秦國游說,先拜見華陽夫人的姐姐,把帶來的東西統統獻給華陽夫人。順便談及異人聰明賢能,所結交的諸侯賓客,遍及天下,常常說「我異人把夫人看成天一般,日夜哭泣思念太子和夫人」。夫人非常高興。呂不韋乘機又讓華陽夫人姐姐勸說華陽夫人道:「我聽說用美色來侍奉別人的,一旦色衰,寵愛也就隨之減少。現在夫人您侍奉太子,甚被寵愛,卻沒有兒子,不趁這時早一點在太子的兒子中結交一個有才能而孝順的人,立他為繼承人而又像親生兒子一樣對待他,那麼,丈夫在世時受到尊重,丈夫死後,自己立的兒子繼位為王,最終也不會失勢,這就是人們所說的一句話能得到萬世的好處啊。不在容貌美麗之時樹立根本,假使等到容貌衰竭,寵愛失去後,雖然想和太子說上一句話,還有可能嗎?現在異人賢能,而自己也知道排行居中,按次序是不能被立為繼承人的,而他的生母又不受寵愛,自己就會主動依附於夫人,夫人若真能在此時提拔他為繼承人,那麼夫人您一生在秦國都要受到尊寵啦。」華陽夫人聽了認為是這樣,就趁太子方便的時候,委婉地談到在趙國做人質的子楚非常有才能,來往的人都稱贊他。接著就哭著說:「我有幸能填充後宮,但非常遺憾的是沒有兒子,我希望能立子楚為繼承人,以便我日後有個依靠。」安國君答應了,就和夫人刻下玉符,決定立子楚為繼承人,安國君和華陽夫人都送好多禮物給子楚,而請呂不韋當他的老師,因此子楚的名聲在諸侯中越來越大。 呂不韋選取了一姿色非常漂亮而又善於跳舞的邯鄲女子一起同居,直到她懷了孕。異人有一次和呂不韋一起飲酒,看到此女後非常喜歡,就站起身來向呂不韋祝酒,請求把此女賜給他。呂不韋很生氣,但轉念一想,已經為異人破費了大量家產,為的藉以釣取奇貨,於是就獻出了這個女子。此女隱瞞了自己懷孕在身,足月之後,生下兒子名政。異人就立此姬為夫人。 秦昭王五十年(前257年),派王齮圍攻邯鄲,情況非常緊急,趙國想殺死異人。異人就和呂不韋密謀,拿出六百斤金子送給守城官吏,得以脫身,逃到秦軍大營,這才得以順利回國,老家是楚國的華陽夫人給這位繼子改名為子楚。趙國又想殺子楚的妻子和兒子,以子楚的夫人是趙國富豪人家的女兒,才得以隱藏起來,因此母子二人竟得活命。秦昭王在位五十六年(前251年),終於去世了,太子安國君繼位為王,華陽夫人為王後,子楚為太子。趙國也護送子楚的夫人和兒子趙政回到秦國。 安國君繼位秦王一年之後去世,謚號為孝文王。太子楚繼位,他就是秦莊襄王。庄襄王尊奉為母的華陽王後為華陽太後,生母夏姬被尊稱為夏太後。庄襄王元年(前249年),任命呂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侯,河南洛陽十萬戶作為他的食邑。 庄襄王即位三年之後死去,太子趙政繼立為王,尊奉相國呂不韋為「仲父」。秦王年紀還小,太後常常和呂不韋私通。呂不韋家有奴僕萬人。 秦始皇越來越大了,但太後一直淫亂不止。呂不韋唯恐事情敗露,災禍降臨在自己頭上,就暗地尋求了一個陰莖特別大的人嫪毐(làoǎi,烙矮)作為門客,不時讓演員歌舞取樂,命嫪毐用他的陰莖穿在桐木車輪上,使之轉動而行,並想法讓太後知道此事,以此事引誘她。太後聽說之後,真的想在暗中佔有他。呂不韋就進獻嫪毐,假裝讓人告發他犯下了該受宮刑的罪。呂不韋又暗中對太後說:「你可以讓嫪毐假裝受了宮刑,就可以在供職宮中的人員中得到他。」太後就偷偷地送給主持宮刑的官吏許多東西,假裝處罰嫪毐,拔掉了他的胡須假充宦官,這就得以侍奉太後。太後暗和他通姦,特別喜愛他。後來太後懷孕在身,恐怕別人知道,假稱算卦不吉,需要換一個環境來躲避一下,就遷移到雍地的宮殿中居住。嫪毐一直跟著太後,得到的賞賜非常豐厚,而太後凡事也都由嫪毐決定。嫪毐的僕人有數千人,希望成為嫪毐的門客,而自願成為太監的,也有上千人。 秦始皇七年(前240年),庄襄王的生母夏太後去世。孝文王後叫華陽太後,和孝文王合葬在壽陵。夏太後的兒子庄襄王葬在芷陽,所以夏太後另外單獨埋葬在杜原之東,稱「向東可以看到我的兒子,向西可以看到我的丈夫。在百年之後,旁邊定會有個萬戶的城邑」。 秦始皇九年(前238年),有人告發嫪毐實際並不是宦官,常常和太後淫亂私通,並生下兩個兒子,都把他們隱藏起來,還和太後密謀說「若是秦王死去,就立這兒子繼位」。於是秦始皇命法官嚴查此事,把事情真相全部弄清,事情牽連到相國呂不韋。這年九月,把嫪毐家三族人眾全部殺死,又殺太後所生的兩個兒子,並把太後遷到雍地居住。秦始皇十年(前237年)十月,免去了呂不韋的相邦職務。等到齊人茅焦勸說秦王,秦王這才到雍地迎接太後,使她又回歸咸陽,但把呂不韋遣出京城,前往河南的封地。 又過了一年多,各諸侯國的賓客使者絡繹不絕,前來問候呂不韋。秦王恐怕他發動叛亂,就寫信給呂不韋說:「你對秦國有何功勞?秦國封你在河南,食邑十萬戶。你對秦王有什麼血緣關系?而號稱仲父。你與家屬都一概遷到蜀地去居住!」呂不韋一想到自己已經逐漸被逼迫,害怕日後被誅殺,就喝下酖酒自殺而死。秦王所痛恨的呂不韋、嫪毐都已死去,就讓遷徙到蜀地的嫪毐門客都回到京城。 秦始皇十九年(前228年),太後去世,謚號為帝太後。與庄襄王合葬在芷陽。呂不韋墓,位於洛陽市東約20公里的偃師市南蔡庄大冢頭村東。
編輯本段《呂氏春秋》的分篇
《呂氏春秋》共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內容駁雜,有儒、道、墨、法、兵、農、縱橫、陰陽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漢書·藝文志》等將其列入雜家。在內容上雖然雜,但在組織上並非沒有系統,編著上並非沒有理論,內容上也並非沒有體系。正如該書《用眾》篇所說:「天下無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眾白也。」《呂氏春秋》的編著目的顯然也是為了集各家之精華,成一家之思想,那就是以道家思想為主幹,融合各家學說。據呂不韋說,此書對各家思想的去取完全是從客觀出發,對各家都抱公正的態度,並一視同仁的。因為「私視使目盲,私聽使耳聾,私慮使心狂。三者皆私沒精,則智無由公。智不公,則福日衰,災日隆。」(《呂氏春秋·序意》) 《呂氏春秋》的十二紀是全書的大旨所在,是全書的重要部分,分為《春紀》、《夏紀》、《秋紀》、《冬紀》。每紀都是15篇,共60篇。本書是在「法天地」的基礎上來編輯的,而十二紀是象徵「大圜」的天,所以,這一部分便使用十二月令來作為組合材料的線索。《春紀》主要討論養生之道,《夏紀》論述教學道理及音樂理論,《秋紀》主要討論軍事問題,《冬紀》主要討論人的品質問題。八覽,現在63篇,顯然脫去一篇。內容從開天闢地說起,一直說到做人務本之道、治國之道以及如何認識、分辨事物、如何用民、為君等。六論,共36篇,雜論各家學說。 《呂氏春秋》是戰國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後)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們集體編纂的雜家著作,又名《呂覽》,在公元前239寫成,當時正是秦國統一六國前夜。此書共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書中尊崇道家,肯定老子順應客觀的思想,但舍棄了其中消極的成分。同時,融合儒、墨、法、兵眾家長處,形成了包括政治、經濟、哲學、道德、軍事各方面的理論體系。呂不韋的目的在於綜合百家之長,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為以後的秦國統治提供長久的治國方略。 書中還提出了「法天地」「傳言必察」等思想,和適情節欲、運動達郁的健身之道,有著唯物主義因素。同時,書中還保存了很多的舊說傳聞,在理論上和史料上都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另外,書中也有一些天人感應的迷信思想,應該加以分辨。司馬遷在《史記》里將《呂覽》與《周易》《春秋》《離騷》等並列,表示了他對《呂氏春秋》的重視。東漢的高誘還為其作注注釋,認為此書「大出諸子之右」,即超過了諸子的成就。《漢書·藝文志》則將該書列入雜家,所以以儒家學者不再重視。 《呂氏春秋》的注釋本有清朝人畢沅的《呂氏春秋新校正》,近代以來,陳奇猷的《呂氏春秋校釋》和王曉明的《呂氏春秋通詮》可以作為參考
編輯本段《呂氏春秋》的思想
《呂氏春秋》對先秦諸子的思想進行了總結性的批判。《不二》篇中說:「老聃貴柔,孔子貴仁,墨翟貴廉,關尹貴清,列子貴虛,陳駢貴齊,陽生貴己,孫臏貴勢,王廖貴先,倪良貴後。」它認為,這不同的思想應當統一起來,「一則治,異則亂;一則安,異則危。」(《不二》)思想統一後,才能「齊萬不同,愚智工拙,皆盡力竭能,如出一穴。」統一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批判吸收的過程。所以,《呂氏春秋》對各家思想都進行了改造、發展與摒棄。例如,儒家主張維護君權,這種思想被《呂氏春秋》吸收了,但是它是以獨特的面目出現的。它主張擁護新「天子」,即建立封建集權國家。它說:「今周室既災,而天子已絕,亂莫大於無天子。」(《謹聽》):「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執一,所以摶之也。一則治,兩則亂。」(《執一》) 孔子主張維護周王朝的一統天下,但並沒有強調專制問題,《呂氏春秋》卻有了「執一」、「摶」這樣的觀念。「執一」和「摶」就是中央集權。這是對先秦儒家思想的發展。又如對墨家思想,《呂氏春秋》對墨子提倡的「節葬」觀念是贊同的,所以,它對當時厚葬的風氣進行了批評:「愈侈其葬,則心非為乎死者慮也,生者以相矜尚也。侈靡者以為榮,儉節者以為陋,不以便死為故,而徒以生者之誹譽為備。(《節喪》)但是,墨子是主張「非攻」的,即反對戰爭的。《呂氏春秋》便對此進行了批駁:「夫攻伐之事,未有不攻無道而罰不義也。攻無道而伐之義,則福莫大焉,黔首利莫厚焉。禁之者,是息有道而伐有義也,是務湯武之事而遂桀紂之過也。」(《振亂》)《呂氏春秋》主張興「義兵」,「義兵至,則鄰國之民,歸之著流水,誅國之民望之若父母,行地滋遠,得民滋眾,兵不接刃,而民服若化。」(《懷寵》)《呂氏春秋》認為,一味地反對戰爭是沒有意義,並且是不對的,正義的戰爭,即「攻無道而伐不義」的戰爭,不僅可以除暴安良,而且還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這實際是為秦國進行統一中國的戰爭辯護。 在物質的起源問題上,《呂氏春秋》把宋尹學派的「精氣」說拿過來加以改造。宋尹學派認為:「凡物之精,此則為生,下生五穀,上為列星。」而《呂氏春秋》說:「萬物所處,造於太一,化於陰陽。」(《大樂》)這就是說,「太一」是萬物的本源,世界萬物都是從「太一」那裡派生出來的,並由陰陽二氣變化而成的。「太一」是什麼呢?它說:「道也者,視之不見,聽之不聞,不可為狀……道也者,不可為形,不可為名。強為之,謂之太一。「道」就是「太一」,「太一」就是「精氣」。由這里的論述可以明顯地看到老子的影響。《呂氏春秋》認為,由「精氣」(道)派生出來的萬物是在不停地運動著的,「與物變化,而無所終窮」。(《下賢》)上至天上的日丹星辰,下至地上的草木泉水,都在不停地運動。「天為高矣,而日月星辰雲氣雨露未嘗休也。地為大矣,而水泉草毛羽裸鱗未嘗息也。」(《觀表》)但值得注意的是,《呂氏春秋》把物質的運動看作是一個循環反復的過程。「物動則萌,萌而生,生而長,長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殺,殺乃藏,圜道也。」(《圜道》) 在社會歷史觀上,《呂氏春秋》認為歷史是不斷發展的:「今之於古也,猶古之於後世也。今之於後世,亦猶今之於古也。故審知今,則可知古,知古則可知後,古今前後一也。」(《長見》)這就是說,歷史的發展是一環扣一環的,今之視者,亦猶後之視今,無古不成今。了解過去,有助於了解今天。但是,了解過去並不意味著拘泥不變,恰恰相反,當時代變化了,相應的法規、政策等也應該變化,以適應時代的需要:「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悖亂不可以持國。世易時移,變法宜矣……故凡舉事必循法以動,變法者因時而化。」它還用兩個寓言故事來說明這一道理: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入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以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救劍若此,不亦惑乎!荊人慾襲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舍。這兩則寓言都見於《察今》。前一則就是我們很熟悉的「刻舟求劍」。這兩則寓言故事都是諷刺那種泥古不知變的人,這也是生動地表現了《呂氏春秋》的歷史觀。 《呂氏春秋》繼承了老莊的無為思想,主張鞏固政權在於清靜無為,「有道之主,因而不為」,「虛靜以待」。(《知度》),只有這種「無為」、「虛靜」,才能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自由境界。 《呂氏春秋》還表現了一定的音樂美學思想。它將音樂的產生與宇宙萬物聯系起來,提出「生於度量,本於太一」(《太樂》),又從「心」「物」感應關系,論述了音樂產生的心理過程。提出了「適」的概念,強調要音「適」和心「適」,才能獲得美的感受。 《呂氏春秋》的評價 《呂氏春秋》保存著先秦各家各派的不同學說,還記載了不少古史舊聞、古人遺語、古籍佚文及一些古代科學知識,其中不少內容是其他書中所沒有的。 在過去,《呂氏春秋》深得人們的好評。司馬遷稱它「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在《報任安書》中,甚至把它與《周易》、《春秋》、《國語》、《離騷》等相提並論。東漢高誘在給它作注時說它「大出諸子之右」。客觀地說,《呂氏春秋》不是一部系統的哲學著作,它有一定的思想價值,但更主要的是資料價值。它的一些寓言故事,至今仍膾炙人口,富有教育意義。書中還提出了「法天地」、「傳言必察」、等思想,和適情節欲、運動達郁的健身之道,有著唯物主義因素。同時,書中還保存了很多的舊說傳聞,在理論上和史料上都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另外,書中也有一些天人感應的迷信思想,應該加以分辨。 《呂氏春秋》的注釋本有清朝人畢沅的《呂氏春秋新校正》,近代以來,陳奇猷的《呂氏春秋校釋》和王曉明的《呂氏春秋通詮》可以作為參考。 1、引嬰投江: 有過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嬰兒啼。人問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雖善游,其子豈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譯文】 有個從江邊上走過的人,看見一個人正在拉著個嬰兒想把他投到江里去,嬰兒啼哭起來。旁人問他為什麼這么做。(他)說:「這孩子的父親很會游泳。」孩子的父親盡管很會游泳,那孩子難道就一定也很會游泳嗎?用這種方法處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謬的。 【哲理】 這個故事諷刺了墨守成規、不知變通的人。告訴人們:一是本領的獲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遺傳。二是處理事情要從實際出發,對象不同,處理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 諷刺那些做事不考慮實際情況,主觀判斷的人 加點字 過:經過 方:正在,正要 引:牽,拉 故:原因,緣故 善:擅長,善於 雖:即使 豈:難道,反問句式。 遽(jù):急忙,快 任:處理 悖(bèi):荒謬 2、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呂氏春秋.察今》) 【譯文】 有個楚國人乘船過江時,劍從船上掉進水裡,他就在船幫上刻下一個記號,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判斷句)」等船靠岸,他就從刻記號的地方跳進水裡去找劍。船已走了很遠,而劍卻沒走,這樣去找劍,不是很糊塗嗎? 【哲理】情況發生了變化,解決問題的途徑應靈活有變,告誡人們不能片面,靜止,狹隘地看問題。 涉:渡 墜:落 遽:急忙,快 契:用刀刻 是:這 惑:糊塗 出自《呂氏春秋·察今》 3、循表夜涉: 荊人慾襲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舍。向其先表之時可導也,今水已變而益多矣,荊人尚猶循表而導之,此其所以敗也。 循表夜涉譯文: 楚國人想要偷襲宋國,派人先在澭水作了標記,澭水暴漲,楚國人不知道,按照標記夜裡渡河,淹死者一千多人,軍隊驚叫發出的聲音好像房屋倒塌一樣。先前標記的時候可以通過,現在水已經變化而增多了,楚國人還按照標記通過,這就是他們失敗的原因。 【寓意】 處理問題要從實際出發,情況發生了變化,人們的觀念也應該隨著變化,解決問題的方法也要靈活多變。諷刺那些墨守成規,固執己見,不知變通,拘泥固執,不懂得根據客觀實際採取靈活對策的人。
編輯本段《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是戰國末期秦相國呂不韋組織門客編寫的著作,又稱《呂覽》。呂不韋(?~公元前235年),原是陽翟(今河南禹縣)巨商,因幫助秦始皇的父親子楚繼承秦國王位,被任為丞相,封文信侯,食河南洛陽10萬戶。秦始皇繼位後,尊他為相國,號稱「仲父」。秦始皇十年被免職,十二年自殺。《呂氏春秋》全書體例劃一,篇與篇之間內容有一定的聯系與分工,表明它是按統一的計劃有組織地編寫的。全書的序文《序意》篇敘述著作大旨的部分冠有「文信侯曰四字,表明書中貫徹了呂不韋的思想文化觀念及政治主張。 戰國末期政治上統一的趨勢加強,各家思想也迅速走向融合,在此背景下產生的《呂氏春秋》,注重博採眾家學說,因而漢代以來一直被稱為「雜家「。以今人眼光衡量,《呂氏春秋》一書的寫作目的,是為了綜合各家學說之長,指導秦國統治階級兼並六國,建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並實現長治久安。它對各家學說實際上是有所吸收,有所揚棄,主要是吸收其中比較合理,進步和有利於實現上述目的的內容。因而它是「雜而不雜」,宗旨明確。《呂氏春秋》明確聲明它是「集腋成襲」。不管哪家哪派,只要是好的思想都要綜合進來。《用眾》篇說:「天下無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眾白也。……故以眾勇無畏乎孟賁矣,以眾力無畏乎烏獲矣,以眾視無畏乎離婁矣,以眾知無畏乎堯舜矣。夫以眾
E. 水滴不斷的往下滴一年又一年過去了章魚直接被地磚了因子有一個成語叫什麼
水滴石穿
拼音:shuǐ dī shí chuān
滴:滴落。穿:洞穿。水一直向下滴,時間長了能把石頭滴穿。比喻只要堅持不懈,細微之力也能做出很難辦的事。也比喻只要有恆心,不斷努力,持之以恆,事情就可能成功。
F. 《塞翁失馬》流傳下來的成語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G. 關於馬的成語寓言故事
指鹿為馬:
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著要篡奪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聽他擺布,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准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於反對他的人。
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隻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陛下,我獻給您一匹好馬。」秦二世一看,心想:這哪裡是馬,這分明是一隻鹿嘛!便笑著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里是一隻鹿,你怎麼說是馬呢?」趙高面不改色心不慌地說:「請陛下看清楚了,這的的確確是一匹千里好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隻鹿,將信將疑地說:「馬的頭上怎麼會長角呢?」趙高一看時機到了,轉過身,用手指著眾大臣們,大聲說:「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眾位大臣。」
大臣們都被趙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裡嘀咕:這個趙高搞什麼名堂?是鹿是馬這不是明擺著嗎!當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隻眼睛骨碌碌地輪流盯著每個人的時候,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說話,因為說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說真話又怕日後被趙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為是鹿而不是馬。還有一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擁護趙高的說法,對皇上說,「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
事後,趙高通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正直大臣紛紛治罪,甚至滿門抄斬。
塞翁失馬:
戰國時期,靠近北部邊城,住著一個老人,名叫塞翁。塞翁養了許多馬,一天,他的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鄰居們聽說這件事,跑來安慰,勸他不必太著急,年齡大了,多注意身體。塞翁見有人勸慰,笑了笑說:「丟了一匹馬損失不大,沒准會帶來什麼福氣呢。」
鄰居聽了塞翁的話,心裡覺得很好笑。馬丟了,明明是件壞事,他卻認為也許是好事,顯然是自我安慰而已。過了幾天,丟失的馬不僅自動返回家,還帶回一匹匈奴的駿馬。
鄰居聽說了,對塞翁的預見非常佩服,向塞翁道賀說:「還是您有遠見,馬不僅沒有丟,還帶回一匹好馬,真是福氣呀。」
塞翁聽了鄰人的祝賀,反而一點高興的樣子都沒有,憂慮地說:「白白得了一匹好馬,不一定是什麼福氣,也許惹出什麼麻煩來。」
鄰居們以為他故作姿態純屬老年人的狡猾。心裡明明高興,有意不說出來。
塞翁有個獨生子,非常喜歡騎馬。他發現帶回來的那匹馬顧盼生姿,身長蹄大,嘶鳴嘹亮,膘悍神駿,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馬。他每天都騎馬出遊,心中洋洋得意。
一天,他高興得有些過火,打馬飛奔,一個趔趄,從馬背上跌下來,摔斷了腿。鄰居聽說,紛紛來慰問。
塞翁說:「沒什麼,腿摔斷了卻保住性命,或許是福氣呢。」鄰居們覺得他又在胡言亂語。他們想不出,摔斷腿會帶來什麼福氣。
不久,匈奴兵大舉入侵,青年人被應征入伍,塞翁的兒子因為摔斷了腿,不能去當兵。入伍的青年都戰死了,唯有塞翁的兒子保全了性命。
老馬識途
公元前663年,齊桓公應燕庄公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山戎,相國管仲和大夫隰朋隨同前往。後來山戎敗退到孤竹過境內,齊軍深入,最終滅了孤竹。齊軍是春天出征的,到凱旋而歸時已是冬天,草木變了樣。大軍 在崇山峻嶺的一個山谷里轉來轉去,最後迷了路,再也找不到歸路;雖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該從哪裡走出山谷。時間一長,軍隊的給養發生困難。 情況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軍就會困死在這里。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個設想:既然狗離家很遠也能尋回家去,那麼軍中的馬尤其是老馬,也會有認識路途的本領。於是他對齊桓公說:「大王, 我認為老馬有認路的本領,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領路,帶引大軍出山谷。」 齊桓公同意試試看。管仲立即挑出幾匹老馬,解開韁繩,讓它們在大軍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這些老馬都毫不猶豫地朝一個方向行進。大軍就緊跟著它們東走西走、最後終於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齊國的大路
伯樂相馬
傳說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鑒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為伯樂。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乾脆稱他為伯樂,一直到現在。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託,購買能日行千里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里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著急,他盡力將事情辦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仔細尋訪盛產名馬的燕趙一帶,辛苦倍至,但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麼。伯樂立刻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
伯樂對駕車的人說:「這匹馬在疆場上馳騁,任何馬都比不過它;但用來拉車,它卻不如普通的馬。你還是把它賣給我吧。」
駕車人認為伯樂是個大傻瓜,他覺得這匹馬太普通了,拉車沒氣力,吃得太多,又骨瘦如柴,於是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伯樂牽走千里馬,直奔楚國。伯樂牽馬來到楚王宮,拍拍馬的脖頸說:「我給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馬像明白伯樂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響,引頸長嘶,聲音洪亮,如大鍾石磐,直上雲霄。楚王聽到馬嘶聲,走出宮外。伯樂指著馬說:「大王,我把千里馬給您帶來了,請仔細觀看。」
楚王一見伯樂牽的馬瘦得不成樣子,認為伯樂愚弄他,有點不高興,說:「我相信你會看馬,才讓你買馬,可你買的是什麼馬呀,這馬連走路都很困難,能上戰場嗎?」
伯樂說:「這確實是匹千里馬,不過拉了一段車,又喂養不精心,所以看起來很瘦。只要精心喂養,不出半個月,一定會恢復體力。」
楚王一聽,有點將信將疑,便命馬夫盡心盡力把馬喂好,果然,馬變得精壯神駿。楚王跨馬揚鞭,但覺兩耳生風,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後來千里馬為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不少功勞。楚王對伯樂更加敬重了。
馬革裹屍
馬援是東漢名將。他年輕時當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個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肅一個僻遠的鄉村。
漢光武帝時,他奔赴沙場抵禦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屢建戰功。光武帝封他為「伏波將軍」。
不久,「威武將軍」劉尚在貴州陣亡。消息傳來,光武帝十分擔憂那裡的戰局。馬援年過花甲,卻自願請求出征。他說:「好男兒為國遠征,以馬革裹屍還葬!」他出兵貴州,勇挫敵兵,後來不幸病死在戰場。
「馬革裹屍」是指犧牲在戰場上,用馬皮把屍體包裹起來。形容英勇殺敵,不怕死在疆場上。
馬首是瞻
春秋時,晉國聯合齊魯等國一起伐秦。晉國大將荀偃任三軍統帥,指揮聯軍。聯軍人多心雜,到了涇水邊誰也不肯先渡河。後來魯軍帶頭泅渡,聯軍才隨後跟上。
秦軍為了阻止聯軍渡河,悄悄在河裡投下毒葯。聯軍飲了河水,大批士兵中毒身亡。於是,人心惶惶,聯軍亂作一團。幾天後,聯軍才渡過涇水在榆林扎營。
荀偃下令道:「明天雞鳴出兵,唯余馬首是瞻!」聯軍說:「干嗎都要跟著荀偃的馬頭跑呢!」荀偃哭笑不得,只好隨他們各行其是。
馬踏飛燕
馬踏飛燕為東漢青銅器,形象矯健俊美,別具風姿。馬昂首嘶鳴,軀干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一足踏飛燕著地。一匹軀體龐大的馬踏在一隻正疾馳的小燕子背上,小燕子吃驚地回過頭來觀望,表現了駿馬凌空飛騰、奔跑疾速的雄姿。其大膽的構思,浪漫的手法,給人以驚心動魄之感,令人叫絕。藝術家巧妙地用閃電般的剎那將一隻凌雲飛馳、驍勇矯健的天馬表現得淋漓盡致,體現出漢代奮發向上、豪邁進取的精神。該作品不僅構思巧妙,而且工藝十分精湛;不僅重在傳神,而且造型寫實。按古代相馬經中所述的良馬的標准尺度來衡量銅奔馬,幾乎無一處不合尺度,故有人認為它不僅是傑出的藝術品,而且是相馬的法式。
馬不停蹄
釋 義 奔波忙碌,不得休息。比喻不停頓地向前走。
H. 問成語,「日月如什麼」
日月如梭[ rì yuè rú suō ]
解釋:梭:織布時牽引緯線的工具。太陽和月亮象穿梭一樣地來去。形容時間過得很快。
出自:宋·趙德麟《侯鯖錄》卷二:「織烏,日也,往來如梭之織。」
示例:我想這光陰似水,日月如梭。
元·鄭廷玉《忍字記》第四折語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形容時間過得飛快
出 處:宋·高登《東溪集·朱黃雙硯》:「日月如梭;文籍如海;探討不及;朱黃敢怠。」
近義詞 :似水流年 歲月如流 白駒過隙 寒來暑往 似水年華 烏飛兔走 光陰似箭 尺璧寸陰
反義詞 :度日如年 老牛破車
I. 瘋狂猜成語中,一個太陽,一個月亮,兩個箭頭的成語是什麼
是:光陰似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