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不復返成語典故來歷
1、《濫竽充數》
古時候,齊國的國君齊宣王愛好音樂,尤其喜歡聽吹竽,手下有300個善於吹竽的樂師。齊宣王喜歡熱鬧,愛擺排場,總想在人前顯示做國君的威嚴,所以每次聽吹竽的時候,總是叫這300個人在一起合奏給他聽。
有個南郭先生聽說了齊宣王的這個癖好,覺得有機可乘,是個賺錢的好機會,就跑到齊宣王那裡去,吹噓自己說:「大王啊,我是個有名的樂師,聽過我吹竽的人沒有不被感動的,就是鳥獸聽了也會翩翩起舞,花草聽了也會合著節拍顫動,我願把我的絕技獻給大王。」
齊宣王聽得高興,不加考察,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編進那支300人的吹竽隊中。
這以後,南郭先生就隨那300人一塊兒合奏給齊宣王聽,和大家一樣享受著優厚的待遇,心裡得意極了。
其實南郭先生撒了個彌天大謊,他壓根兒就不會吹竽。每逢演奏的時候,南郭先生就捧著竽混在隊伍中,人家搖晃身體他也搖晃身體,人家擺頭他也擺頭,臉上裝出一副動情忘我的樣子,看上去和別人一樣吹奏得挺投入,還真瞧不出什麼破綻來。
南郭先生就這樣靠著蒙騙混過了一天又一天,不勞而獲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長,過了幾年,愛聽竽合奏的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齊湣(min)王繼承了王位。齊湣王也愛聽吹竽,可是他和齊宣王不一樣,認為300人一塊兒吹實在太吵,不如獨奏來得悠揚逍遙。
於是齊湣王發布了一道命令,要這300個人好好練習,作好准備,他將讓它300人輪流來一個個地吹竽給他欣賞。
樂師們接到命令後都積極練習,都想一展身手,只有那個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惶惶不可終日。他想來想去,覺得這次再也混不過去了,只好連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濫竽充數的啟示:弄虛作假是經不住時間的考驗,終究會露出馬腳的,一個人如果像不會吹竽的南郭先生那樣,沒有真本事,只靠裝樣子嚇喝人,在別人還不了解真相的時候,能夠矇混一陣子,但是總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我們想要成功,唯一的辦法就是勤奮學習,只有練就一身真本領,才能抵擋住一切困難、挫折和考驗。
2、《畫蛇添足》
有個楚國貴族,在祭祀過祖宗後,把一壺祭酒賞給門客們喝。門客們拿著這壺酒,不知如何處理。他們覺得,這么多人喝一壺酒,肯定不夠,還不如乾脆給一個人喝,喝得痛痛快快還好些。
可是到底給誰好呢?於是,門客們商量了一個好主意,就是每個人各自在地上畫一條蛇,誰先畫好了這壺酒就歸誰喝。大家都同意這個辦法。
門客們一人拿一根小棍,開始在地上畫蛇。有一個人畫得很快,不一會兒,他就把蛇畫好了,於是他把酒壺拿了過來。
正待他要喝酒時,他一眼瞅見其他人還沒把蛇畫完,他便十分得意地又拿起小棍,邊自言自語地說:"看我再來給蛇添上幾只腳,他們也未必畫完。"邊說邊給畫好的蛇畫腳。
不料,這個人給蛇畫腳還沒完,手上的酒壺便被旁邊一個人一把搶了過去,原來,那個人的蛇畫完了。這個給蛇畫腳的人不依,說:"我最先畫完蛇,酒應歸我喝!"那個人笑著說:"你到現在還在畫,而我已完工,酒當然是我的!"
畫蛇腳的人爭辯說:"我早就畫完了,現在是趁時間還早,不過是給蛇添幾只腳而已。"那人說:"蛇本來就沒有腳,你要給它添幾只腳那你就添吧,酒反正你是喝不成了!"
那人毫不客氣地喝起酒來,那個給蛇畫腳的人卻眼巴巴看著本屬自己而現在已被別人拿走的酒,後悔不已。
有些人自以為是,喜歡節外生枝,賣弄自己,結果往往弄巧成拙。
3、《高山流水》
春秋時期,俞伯牙擅長於彈奏琴弦,鍾子期擅長於聽音辨意。有次,伯牙來到泰山(今武漢市漢陽龜山)北面游覽時,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滯留在岩石之下,心裡寂寞憂傷,便拿出隨身帶的古琴彈了起來。
剛開始,他彈奏了反映連綿大雨的琴曲;接著,他又演奏了山崩似的樂音。恰在此時,樵夫鍾子期忍不住在臨近的一叢野菊後叫道:"好曲!真是好曲!"
原來,在山上砍柴的鍾子期也正在附近躲雨,聽到伯牙彈琴,不覺心曠神怡,在一旁早已聆聽多時了,聽到高潮時便情不自禁地發出了由衷的贊賞。
俞伯牙聽到贊語,趕緊起身和鍾子期打過招呼,便又繼續彈了起來。伯牙凝神於高山,賦意在曲調之中,鍾子期在一旁聽後頻頻點頭:"好啊,巍巍峨峨,真像是一座高峻無比的山啊!"
伯牙又沉思於流水,隱情在旋律之外,鍾子期聽後,又在一旁擊掌稱絕:"妙啊,浩浩盪盪,就如同江河奔流一樣呀!"伯牙每奏一支琴曲,鍾子期就能完全聽出它的意旨和情趣,這使得伯牙驚喜異常。
他放下了琴,嘆息著說:"好呵!好呵!您的聽音、辨向、明義的功夫實在是太高明了,您所說的跟我心裡想的真是完全一樣,我的琴聲怎能逃過您的耳朵呢?"
二人於是結為知音,並約好第二年再相會論琴。可是第二年伯牙來會鍾子期時,得知鍾子期不久前已經因病去世。
俞伯牙痛惜傷感,難以用語言表達,於是就摔破了自己從不離身的古琴,從此不再撫弦彈奏,以謝平生難得的知音。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之相知,貴在知心。
4、《刻舟求劍》
戰國時期有一個楚國人做事很死板,書上怎麼寫的他就怎麼做,甚至遇到事情別人怎麼做的,他也學著怎麼做,從沒想過變通一下。
有一次,他經過山林,看見一樵夫在砍柴。忽然,樵夫一不小心.斧頭從手上飛脫,掉進山谷里去了。
樵夫不慌不忙地在斧頭落下的地方做了一個顯眼的記號,然後從旁邊的小路繞下山去,對照著山上的標記,很快在草叢里找到了斧頭。這位楚國人對樵夫仰慕不已。
這位楚國人喜愛劍術,總是隨身佩帶一把寶劍。一天,他搭乘一條渡船過江。他立在船舷邊,江兩岸景色令人目不暇接。船行至江中,陶醉於美景的他不小心,讓那把寶劍滑落到江里去了。
只見他緊盯著劍掉下去的地方發呆。旁人勸他趕緊跳下江去打撈,這位楚國人卻笑著搖搖頭.他眼前浮現出樵夫刻記號的一幕。接著便鎮定地說:「別慌張!我自有妙法。」
只見他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劍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一道深深的記號,並且自言自語道:「我的劍就是從這兒掉下去的!」
船繼續前行,待船家停船時,這位楚人站起身,面對驚訝的目光,從容不迫地脫了衣服,從船舷邊所刻記號處跳人水中。
他在水中撈來撈去,怎麼也撈不到那把劍,於是浮出水面撫摸著船邊的記號,如夢游般喃喃著:「我的劍明明是從這兒掉下去的,怎麼找不到了呢?」
刻個記號便於打撈寶劍,原本並無錯,可是把記號刻在了移動的船上,那豈不等於沒有記號嗎?這個故事對那些思想僵化、墨守成規、看不到事物發展變化的人是一個絕妙的諷刺。故事告訴我們辦事不能只憑主觀願望,不能想當然,要根據客觀情況的變化而靈活處理。
5、《亡羊補牢》
從前,有人養了一圈羊。一天早晨,他發現少了一隻羊,仔細一查,原來羊圈破了個窟窿,夜間狼鑽進來,把羊叼走了一隻。鄰居勸他說:「趕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
那個人不肯接受勸告,回答說:「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干什麼?」第二天早上,他發現羊又少了一隻。
原來,狼又從窟窿中鑽進來,叼走了一隻羊。他很後悔自己沒有聽從鄰居的勸告,便趕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從此,狼再也不能鑽進羊圈叼羊了。
人不怕做錯事情,就怕做錯了不及時改正;更怕不但不及時改正,而且還不斷地錯上加錯,時間長了,最後可能連補救的機會都沒有了。
㈡ 歷史故事成語的來歷
三顧茅廬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諸葛亮在隆中茅草房,自耕自食,但很有學問,人稱「卧龍先生」。徐庶給劉備推薦諸葛亮,劉備和關羽、張飛親自到卧龍岡拜見諸葛亮,前兩次都沒見到,第三次終於見到諸葛亮,誠心請諸葛亮出山
望梅止渴
東漢末年,曹操帶兵攻打張綉,行軍途中沒有水,帶的水也早已喝完,士兵們渴得要命,紛紛停下乘涼,派出去找水的人也沒發現水源,曹操急中生智,傳令下去說前邊有一梅林,時下正是產梅子的季節可以用梅子解渴,士氣大振而
快速前進
卧薪嘗膽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嘗一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大禹治水
舜統治時,中華大地經常發大水,禹上書給舜要求負責治水工作,說:「先父用堰障法治水沒有收到成效,我要用疏導法治水,讓水流入大海。」舜同意讓禹負責治水,禹率能工巧匠開鑿河道,疏導水流,治水13年終於消滅水患
掩耳盜鈴
從前有個小偷發現人家家門口掛著一口很大的銅鍾,他想偷但一個人搬不動,想把他敲碎賣碎銅,擔心敲鍾時別人聽到聲音而偷不成,終於想出一個絕妙的主意,就是把自己的耳朵用棉花塞住聽不到聲音,結果偷竊時被當場逮住
畫龍點睛
南朝梁代著名書畫家張僧繇特別擅長畫龍,梁武帝在金陵建安樂寺,讓張僧繇在牆上畫龍,他畫了四條龍栩栩如生,但都沒有點眼睛。眾人不解,慫恿他點上龍眼,他剛剛點了兩條龍的眼睛,頓時閃電四起,兩條龍騰空而去
畫蛇添足
楚國有個專管祭祀的官員,春祭以後倒一杯酒給手下人,因人多酒少不夠分,就想出誰先畫好蛇就喝酒的辦法,有一個人第一個把蛇畫好了,見其他人還沒有畫完,就在已畫好的蛇上加了兩只腳,讓人啼笑皆非
水滴石穿
宋朝崇陽縣令張乖崖為官清廉,鐵面無私。一次見縣衙管理鐵庫的庫吏從錢庫里偷了一文錢,張乖崖認為數量雖小但性質嚴重,必須嚴懲。該官吏不服,張乖崖判他死刑並在判決書上寫道:「一日一錢,千日一千;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㈢ 表示「一去不復返」的成語有哪些
分秒必爭、爭分奪秒、似水流年、日日夜夜、青山不老
㈣ 成語典故一去不復返
一去不復返
【注音】yī qù bù fù fǎn
【典故】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史記·刺客列傳》
【釋義】一去就不再回來了。
【用法】作謂語;形容事物已成過去
㈤ 形容時間一去不復返的成語有哪些
光陰似箭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白駒過隙
似水流年
歲月如流.
㈥ 形容一去不復返的五字成語有哪些
「一去不復返」出自: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探虎穴兮入蛟宮,仰天呼氣兮成白虹。
解釋為,時光不回,不能重來
【拼音】:yī qù bù fù fǎn
【釋義】:一去就不再回來了。
㈦ 形容一去不復返的成語
1挨山塞海
形容人多擁擠
2肩摩袂接
人肩相摩,衣袖相接。形容人多擁擠
3比肩疊跡
肩膀相靠,足跡相疊。形容人多
4比肩疊踵
形容人多。疊踵,腳尖踩腳跟
5比肩繼踵
肩碰肩,腳跟腳。形容人多擁擠
6發言盈庭
發言的人擠滿?堂。謂人多言雜
7人山人海
8人聲鼎沸
9摩肩接踵
人山人海、萬人空巷、門庭若市、熙熙攘攘、車水馬龍、人來人往、比肩繼踵、項背相望、座無虛席、濟濟一堂、摩肩接踵。挨肩擦背 挨三頂五 人多勢眾 摩肩接踵 掎裳連袂 僧多粥少 眾口紛紜 人浮於事
㈧ 表示「一去不復返」的成語
形容感情一去不復返的成語
比較常見的有這些:
泥牛入海 - 石沉大海 - 杳無音信 - 覆水難收回 - 人去樓空 - 光陰似箭答
光陰似箭guāng yīn sì jiàn
【成語解釋】:光陰:時間。時間如箭,迅速流逝。形容時間過得極快。
【成語出自】:前蜀·韋庄《關河道中》詩:「但見時光流似箭,豈知天道曲如弓。」
㈨ 關於成語的50個典故及出處和意思
典故:完璧歸趙:出處:《廉頗藺相如列傳》:「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
含義: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趙國。後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典故:負荊請罪:出處:《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
含義:負:背著;荊:荊條。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請求對方的寬恕
典故:怒發沖冠:出處:《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
含義:指憤怒得頭發直豎,頂著帽子。形容氣憤到極點
典故:刎頸之交:出處:《廉頗藺相如列傳》:「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含義:刎頸:割脖子;交:交情,友誼。比喻可以誓同生死的朋友
《孔雀東南飛》
典故:命如南山石。出處:《詩經·小雅·天保》
含義:比喻活的像南山的石頭一樣的長。
《詠荊軻》
典故:雄發指危冠:出處:司馬遷《史記。刺客列傳》中荊軻刺秦王
含義:怒發沖掉了帽子
典故:圖窮事自至:出處《戰國策。燕策》上說,荊軻奉燕太子之命去刺秦王,以獻燕國督亢地圖為名,預先把匕首卷在圖里。獻圖時,地圖展到最後露出了匕首。
含義:圖窮匕首現
《讀山海經》作者:陶淵明
傳說:精衛填海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出處:《山海經 北山經》本是炎帝的少女,名女娃,溺死於東海。死後化為鳥名精衛,唱銜西山木石以填東海
含義:用來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報,也比喻不畏艱難,努力奮斗
典故:死當結草。出處:《左傳·宣公十五年》魏武子要把愛妾殺掉,他的兒子魏顆沒有聽父親的話,把父親的這個愛妾嫁了出去,這個愛妾的已故父親,為了報答魏顆,在一次戰爭中。他接草絆倒了敵人救了魏顆
含義:死後也要報恩。
《六國論》作者:蘇洵
典故:抱薪救火。出處:《史記》:「且夫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含義:薪:柴草。抱著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除災禍,結果使災禍反而擴大
《竇娥冤》作者:關漢卿
典故:萇弘化碧,出處:萇弘:周朝的賢人,後蒙冤為人所殺,傳說血化為碧玉。
含義:舊時比喻有冤獄
典故:望帝啼鵑。出處:相傳戰國時蜀王杜宇稱帝,號望帝,為蜀治水有功,後禪位臣子,退隱西山,死後化為杜鵑鳥,啼聲凄切。後常指悲哀凄慘的啼哭。
含義:舊時比喻有冤獄
典故:飛霜六月:出處關漢卿《竇娥冤》第三折「你道是暑氣暄,不是那下雪天,豈不聞飛霜六月因鄒衍。」
戰國時,皺衍對惠王很忠心,燕惠王卻聽信讒言把他囚禁,他入獄時仰天大哭,正當夏天,竟然下起霜來,後用「六月飛雪」來比喻冤獄。
含義:舊時比喻有冤屈
《漁家傲》作者:范仲淹
典故:燕然未勒。出處:《後漢書》。竇憲打敗侵邊的匈奴,在燕然山上刻石記功而歸。後人就用燕然勒石表示克敵制勝,未取勝就說燕然未勒。
含義:抗敵大功還未告成。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作者:辛棄疾
典故: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出處:仲謀,孫權的字,孫權在京口建立政權。
含義:無處尋找英雄孫仲謀了。
典故:「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任,」出處:劉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在京口建立政權,當年為了恢復中原大舉進兵。
典故: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出處:《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指劉裕當年為了恢復中原,大舉北伐,勝利後在此建立政權。
含義:指精銳的部隊。
典故:「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宋文帝劉義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師北伐,想要建立象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樣的功績,只落得自己北望而倉皇失措。封狼居胥:漢朝霍去病追擊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而還。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北伐失敗,作者藉此事詠當時南宋近事,指宋孝宗隆興元年,張凌北伐,在符離兵敗的事。
典故:可堪回首,佛狸詞下,一片神鴉社鼓
含義:佛狸:後魏太武拓跋泰的小字,他擊敗宋文帝,在山上建立行宮,即後來的佛狸詞
典故: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廉頗被免職後,跑到魏國,趙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體情況,廉頗之仇郭開賄賂使者,使者看到廉頗,廉頗為之一飯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趙使回來報告王說:「廉頗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趙王以為老,遂不用。
含義:廉坡老了,飯量還好嗎?表示到了晚年還要為國出力
《揚州慢》作者:姜夔
典故:春風十里。 出處:杜牧《贈別》 「春風十里揚州路」
含義:指先前揚州繁華的街道
典故:《黍離》之悲也
出處:《詩經·王風·黍離》:「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磨,中心搖搖。」舊說周平王東遷以後,周大夫經過西周故都,悲嘆宮室宗廟毀壞,長滿禾黍,觸景傷情,而作《黍離》之詩。
含義:哀傷亡國之辭。表示對國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傷感之情。
典故:豆蔻詞工,青樓夢好:出處《揚州慢》 「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
含義:豆蔻:杜牧《贈別》:「豆蔻梢頭二月初」。形容少女美麗;青樓,妓院,杜牧在揚州常和名妓來往,寫有「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典故:「腳著謝公屐」,出處:《南史·謝靈運傳》記載:謝靈運游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謝公指南朝宋詩人謝靈運。
含義:謝靈運穿的那種木屐。
傳說:「空中聞天雞」出處:古代傳說,東南有桃都山,山上有大樹桃都,每當太陽初升,照到此樹,天雞就叫起來,天下的雞也叫起來。
《醉翁亭記》作者:歐陽修
典故:醉翁之意不在酒:出處:《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含義:原是作者自說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於欣賞山裡的風景。後用來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別的方面。
《沁園春·雪》作者:毛澤東
典故: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出處:《漢書·匈奴傳》「南有大汗,北有強胡,胡者,天之驕子也」
含義:天所寵愛的人
典故:風流人物:出處:《沁園春·雪》「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出處: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含義:對一個時代有影響的人
典故:風騷:出處:《沁園春·雪》「唐宗宋祖,稍遜風騷」。出處:《國風》《離騷》
含義:原指《詩經》里的《國風》和《楚辭》里的《離騷》,這里指文學才華。
典故:接輿髡首,桑扈蠃行
出處:《涉江》「接輿髡首兮,桑扈蠃行」接輿,春秋時楚國的隱士,即《論語》里的「楚狂接輿」,因為對當時社會不滿,剪去頭發,表示堅決不與統治者合作。桑扈,古代隱士,即《莊子》里的子桑戶,
含義:接輿剪去頭發,桑扈裸體走路。他們的異常行為表示不與統治者合作。
傳說:鸞鳥鳳皇:比喻賢士遠離,小人竊位。
典故:伍子逢殃:春秋時吳國大臣伍子胥因勸夫差殺勾踐,夫差不應,後令伍子胥自殺。
《垓下之圍》作者:司馬遷
典故:四面楚歌。出處《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含義:比喻孤立無援,四面受敵的處境。
典故:無臉見江東父老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
含義:表示說話人自卑困窘。
《毛遂自薦》作者:司馬遷
典故:毛遂自薦。出處:《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贊於平原君曰:『遂聞君將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願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
含義:比喻自告奮勇,自己推薦自己擔任某項工作。
典故:脫穎而出。出處:《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使遂早得處囊中,乃脫穎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
含義:錐尖透過布囊顯露出來。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機會,就能表現自己。
《雷電頌》作者:郭沫若
傳說:湘夫人:傳說堯的女兒,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死後成為湘水神稱湘夫人
傳說:湘妃竹,斑竹,又稱淚竹。出處:傳說舜南巡時死去,他的妃子娥皇、女英在湘江間哭泣,眼淚沾染了竹子,竹竿上有了斑點,所以稱斑竹、淚竹。
《故都的秋》作者:郁達夫
典故:一葉落而知天下秋。出處:《淮南子·說山》一葉落而知天下秋
含義:以小見大,見葉落而知歲之將暮。
《揚州慢》作者:杜牧
傳說:廿四橋的明月
出處:《寄揚州韓綽判官》二十四橋指揚州,傳說城裡有二十四座橋,因有24位美女吹簫於橋上而得名。「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念奴嬌·赤壁懷古》作者:蘇軾
典故:三國周郎赤壁。出處:《資治通鑒》公元208年,孫權聯合劉備在赤壁擊敗曹操。
含義:周郎,即周瑜
《阿房宮賦》作者:杜牧
典故: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出處:《阿房宮賦》「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含義:獨夫指秦始皇;戍卒指陳涉、吳廣起義;函谷舉指劉邦谷公元前206年率軍先入咸陽,推翻秦朝統治,並派兵守函谷關。楚人一炬指項羽公元前206年入咸陽,並焚燒秦的宮殿,大火三月不滅。
《過華清宮》作者杜牧
傳說:一騎紅塵妃子笑:妃子:楊貴妃
傳說:霓裳一曲千峰上:霓裳:《霓裳羽衣曲》唐代宮廷中著名的樂舞
《無題》
傳說:青鳥殷情為探看:蓬山,蓬萊山的簡稱,傳說中的海上仙山。青鳥,神話中西王母飼養的三足鳥,它能傳遞信息,所以用它來指代使者。
《鴻門宴》作者:司馬遷
典故:鴻門宴:出處:《史記。項羽列傳》,項羽設宴招待劉邦,意在謀殺劉邦,結果劉邦在張良的幫助下,逃出了鴻門
含義:喻指暗藏殺機的善待。
湘娥啼竹素女愁,出自《李平箜篌引》
傳說舜帝死於蒼梧之野,娥皇、女嬰追從到洞庭湖,南向痛苦,淚灑竹枝成斑點,因而湘江一代有斑竹。
典故:後庭花,出自《泊秦淮》
《玉樹後庭花》,南後主陳叔寶作,後主為亡國之君,後人以《玉樹後庭花》為亡國之音。
成語:門庭若市:出處:《戰國策·齊策·鄒忌諷齊王納諫》:「群臣進諫,門庭若市。」
含義:原形容進諫的人很多。現形容來的人很多,非常熱鬧。
《醉翁亭記》作者:歐陽修
成語:水落石出:出處:《醉翁亭記》:「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後赤壁賦》蘇軾:「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含義:水落下去,水底的石頭就露出來。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顯露出來。
成語:望洋興嘆 出處:《莊子·秋水》 「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
含義:望洋,仰視樣子。比喻做事力量不夠或缺乏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
成語:貽笑大方。出處:《莊子·秋水》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含義:大方,指知識淵博,學有專長的人。表示知識短淺,見笑於人。
《勸學》作者:荀況,《荀子》
成語: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出處:《荀子·勸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含義:靛青從藍中取得,顏色卻比藍色更深
成語: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出處:《荀子·勸學》:「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含義:沒有日常積累就不能有成果
成語: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出處:《荀子·勸學》:「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含義:一直堅持不鬆懈,就會取得成就
㈩ 半途而廢這個成語的由來,其中有何典故
半途而廢
解釋: 半路上停下來不再前進。比喻做事有始無終。
這個成語來源於《禮記.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塗(即途)而廢,吾弗能已矣。
東漢時,河南郡有一位賢慧的女子,人們都不知她叫什麼名字,只知道是樂羊子的妻子。
一天,樂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塊金子,回家後把它交給妻子。妻子說:「我聽說有志向的人不喝盜泉的水,因為它的名字令人厭惡;也不吃別人施捨而呼喚過來吃的食物,寧可餓死。更何況拾取別人失去的樂西。這樣會玷污品行。」樂羊子聽了妻子的話,非常慚愧,就把那塊金子扔到野外,然後到遠方去尋師求學。
一年後,樂羊子歸來。妻子跪著問他為何回家,樂羊子說:「出門時間長了想家,沒有其他緣故。」妻子聽罷,操起一把刀走到織布機前說:「這機上織的絹帛產自蠶繭,成於織機。一根絲一根絲地積累起來,才有一寸長;一寸寸地積累下去,才有一丈乃至一匹。今天如果我將它割斷,就會前功盡棄,從前的時間也就白白浪費掉。」
妻子接著又說:「讀書也是這樣,你積累學問,應該每天獲得新的知識,從而使自已的品行日益完美。如果半途而歸,和割斷織絲有什麼兩樣呢?」
樂羊子被妻子說的話深深感動,於是又去完成學業,一連七年沒有回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