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微杜漸成語典故故事
Ⅰ 有沒有關於安全生產的成語和典故啊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民族文化經典——成語中,蘊含著安全觀念及安全方略,它們對企業樹立牢固的安全觀念,抓好安全工作有著許多有益的啟示。
居安思危——出自《左傳·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意思是雖然處在平安的環境里,也要想到出現危險的可能;想到了出現危險的可能,那麼思想上就能有所准備;思想上重視了,有準備了,則危險就不會出現。居安思危要求我們要有應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備。正如孔子所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老子所說「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安不忘危,預防為主,是我們抓好安全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工作方針。哲學理論告訴我們,安和危、福和禍之間不是相互隔絕,互不相乾的,而是對立統一,相輔相成的;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的。因此,我們要居安思危,就必須做到警鍾長鳴,經常反思。不能反思昨天的隱患、他人的事故,做不到安全警鍾長鳴,安全毛毛雨常下,今天的安全就會轉化成明天的事故。
防微杜漸——出自《元史·張楨傳》:「有不盡者,亦宜防微杜漸而禁於未然。」比喻在壞思想、壞事情剛露頭的時候就加以制止,不讓他發展。從微小之事抓起,重視事物的「苗頭」,使事故和災禍剛一冒頭就被制止。「千里之堤,潰於蟻穴」講的就是這個道理。要做到防微杜漸,首先要樹立「安全第一」、「安全無小事」的思想。安徽蘆嶺礦僅僅因為一名電工違章操作,帶電打開瓦斯探頭接線腔蓋板這樣一件「小事」,而造成了震驚中外的特大瓦斯爆炸事故,奪走了86條鮮活的生命。其次要狠剎「三違」。違章作業、違章指揮、違反勞動紀律已成為煤礦安全的最大隱患。「三違」不除,礦無寧日。安全工作只有從小處著眼,防微杜漸,才能抓住安全工作的關鍵。
曲突徙薪——出自《漢書·霍洌傳》:「臣聞客有過主人者,見其灶直突,傍有積薪。客謂主人,更為曲突,遠徙其薪,不者則有火患,主人嘿然不應。俄而家果失火……」此段大意是客人讓主人把直的煙囪改為彎曲的煙囪,把柴火搬離灶台,否則將有火患,主人卻不聽,時間不長,主人家果然失火。比喻只有事先採取措施,才能防止災禍。「曲突徙薪」典故給我們安全工作啟示之一是對待「三違」要有鐵的手腕,鐵面無私的精神。在反「三違」斗爭中,不僅要嚴格要求自己,做好表率作用,而且要嚴格管理,勇於較真,以鐵的手腕,鐵面無私的精神,制止「三違」。啟示之二是對職工要加強安全知識教育和操作技能培訓,使職工明了什麼是安全,怎樣才能安全,切不可「嘿然不應」,否則必「俄而家果失火」。
亡羊補牢——出自《戰國策·楚策四》:「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意思是說,羊跑了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晚。比喻出了問題以後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擴大損失。古語「遭一蹶者得一便,經一事者長一智」,是說「吃一塹,長一智」;「前車已覆,後來知更何覺時」謂之「前車之鑒」。安全事故的教訓是非常深刻的,它不僅付出沉重的經濟代價?穴據統計,我國平均每年安全事故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2000多億,相當於我國GDP總量2%?雪,而且付出了慘重的生命代價?穴平均每年100萬起各類安全生產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數達14萬左右?雪。血的教訓不吸取,不「補牢」,還會「亡羊」?熏後果將不堪設想。
長治久安——出自《漢書·賈誼傳》:「建久安之勢,成長治之業。」意思是建立永遠安定太平的政局,實現久安的關鍵在長治,長治才能久安。實現長治久安,一要堅決貫徹落實《安全生產法》,層層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把安全生產工作提高到踐行「三個代表」的高度,抓嚴抓實;二要深入開展安全質量標准化工作,嚴格准入制度,要把安全質量標准化和安全整治、安全評估結合起來,以安全質量標准化檢驗安全整治、安全評估的效果,以安全整治、安全評估推動安全質量標准化,努力提高企業的本質安全度。三要變生產安全為安全生產,堅持安全第一的思想,不安全不生產。
成語中的安全觀念,不失為安全警世良言。但面對復雜多變,形式多樣的災難和事故,僅以寥寥只言片語對待,失敗就不能避免。正如《三十六計·總說》中所說:「陽陰燮理,機在其空;機不可設,設在其中。」我們只有居安思危、防微杜漸、曲突徙薪、亡羊補牢,才能做到長治久安;只有以變化和發展的眼光對待災難和事故,才能在生產工作中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Ⅱ 成語典故:防微杜漸
防微杜漸
微:微小;杜:堵住;漸:指事物的開端。比喻在壞事情壞思想萌芽的時候就加回以制止,不讓它發答展。
[拼音]
fáng wēi dù jiàn
[出處]
《後漢書·丁鴻傳》:「若敕政責躬;杜漸防萌;則凶妖銷滅;害除福湊矣。」
[例句]
任何事情都應防微杜漸,避免大錯誤的發生。
[近義]
防萌杜漸 未雨綢繆 防患於未然 以防萬一 ...
[反義]
江心補漏 養癰遺患 放任自流
Ⅲ 成語故事大全有哪些
1.【成語】棄之可惜
【拼音】wáng yáng bǔ láo
【釋義】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
【典故】戰國時期,楚國的楚襄王即位後,重用奸臣,政治腐敗,國家一天天衰亡下去。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庄辛,看到這樣情況非常著急,總想好好勸勸他,但是楚襄王只顧享樂,根本聽不進別人說的話。有一天,庄辛實在忍不住了。對楚襄王說:「你在宮里和一些人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國家遲早有一天會滅亡啊!」 楚襄王聽了大怒,罵道:「你老糊塗了吧,竟敢這樣詛咒楚國,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麼不幸。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就這樣,庄辛見楚襄王不納忠言,只好躲到了趙國。 庄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攻打楚國,楚國幾乎沒有什麼抵擋就讓秦國攻陷了楚國的都城郢城。楚襄王惶惶如喪家之犬,逃到城陽城(今河南信陽市一帶)。到這時,他想到庄辛的忠告,才覺得庄辛的話不錯,於是,又悔又恨,便派人把庄辛迎請回來,說:「過去因為我沒聽你的話,所以才會弄到這種地步,現在,你看還有辦法挽救嗎?」 庄辛說:「主公果真有悔改之意嗎?」 楚襄王說:「我現在太後悔了,不知道現在還遲不遲?」 庄辛說:「那我給你講一個故事吧」於是,庄辛就講道:從前,有人養了一圈羊。一天早晨,他發現少了一隻羊,仔細一查,原來羊圈破了個窟窿,夜間狼鑽進來,把羊叼走了一隻。鄰居勸他說:「趕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那個人不肯接受勸告,回答說:「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干什麼?」第二天早上,他發現羊又少了一隻。原來,狼又從窟窿中鑽進來,叼走了一隻羊。他很後悔自己沒有聽從鄰居的勸告,便趕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從此,狼再也不能鑽進羊圈叼羊了。 楚襄王一聽到這個故事就明白了庄辛的意思,於是他接著對庄辛說:「庄愛卿,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 於是,庄辛給楚襄王分析了當時的形勢,認為楚國都城雖被攻陷,但只要振作起來,改正過錯,秦國是滅不了楚國的。楚襄王聽了,便遵照庄辛的話去做,果真度過了危機,振興了楚國。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