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鮑之交成語故事
管鮑之交
guǎàozhījiāo
[釋義] 管鮑:指春秋時齊國的管仲和鮑叔牙;他們為知交。指朋友的友誼很深。
[語出] 《列子·力命篇》:「管夷吾鮑叔牙二人相友甚戚……此世稱管鮑善交者。」《史記·管仲傳》:「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管仲貧苦;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管仲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正音] 鮑;不能讀作「bāo」。
[辨形] 管;不能寫作「官」。
[近義] 生死之交
[反義] 點頭之交
[用法] 含褒義。一般作賓語。
[結構] 偏正式。
[例句]
①~;從古到今都難得到;他們的故事至今仍被人們所傳頌。
②三年同窗;我和小紅成了「~\";現在她有困難;我當義不容辭;共同分擔。
[成語故事]
從前,齊國有一對很要好的朋友,一個叫管仲,另外一個叫鮑叔牙。年輕的時候,管仲家裡很窮,又要奉養母親,鮑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資做生意。做生意的時候,因為管仲沒有錢,所以本錢幾乎都是鮑叔牙拿出來投資的,可是,當賺了錢以後,管仲卻拿的比鮑叔牙還多,鮑叔牙的僕人看了就說:「這個管仲真奇怪,本錢拿的比我們主人少,分錢的時候卻拿的比我們主人還多!」鮑叔牙卻對僕人說:「不可以這么說!管仲家裡窮又要奉養母親,多拿一點沒有關系的。」有一次,管仲和鮑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進攻的時候,管仲都躲在最後面,大家就罵管仲說:「管仲是一個貪生怕死的人!」鮑叔牙馬上替管仲說話:「你們誤會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著他的命去照顧老母親呀!」管仲聽到之後說:「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人可是鮑叔牙呀!」後來,齊國的國王死掉了,大王子諸當上了國王,諸每天吃喝玩樂不做事,鮑叔牙預感齊國一定會發生內亂,就帶著小王子小白逃到莒國,管仲則帶著小王子糾逃到魯國。
不久之後,大王子諸被人殺死,齊國真的發生了內亂,管仲想殺掉小白,讓糾能順利當上國王,可惜管仲在暗算小白的時候,把箭射偏了,小白沒死,後來,鮑叔牙和小白比管仲和糾還早回到齊國,小白就當上了齊國的國王。小白當上國王以後,決定封鮑叔牙為宰相,鮑叔牙卻對小白說:「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強,應該請他來當宰相才對呀!」小白一聽:「管仲要殺我,他是我的仇人,你居然叫我請他來當宰相!」鮑叔牙卻說:「這不能怪他,他是為了幫他的主人糾才這么做的呀!」小白聽了鮑叔牙的話,請管仲回來當宰相,而管仲也真的幫小白把齊國治理的非常好呢!
後來,大家在稱贊朋友之間有很好的友誼時,就會說他們是「管鮑之交」。
2. 兒童成語故事 管鮑之交
(1)管鮑之交--管仲和鮑叔牙 (2)知音之交--伯牙和鍾子期 (3)刎頸之交--廉頗和藺相如 (4)捨命之交--羊角哀和左伯桃 (5)膠漆之交-- 陳重和雷義 (6)雞黍之交--張勛和範式 (7) 忘年之交--孔融和禰衡 (8)生死之交--劉備、張飛和關羽
3. 與管仲有關的成語故事
管鮑之交
管:管仲。鮑:鮑叔牙。均為春秋時齊國的名臣。交:交情。這則成語比喻知心相契、交誼深厚的朋友。
「管鮑之交」,也作「管鮑之好」。這則成語源於《列子·力命》:「管仲嘗嘆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也。』此世稱管鮑善交者。」
春秋時期,齊國有兩個賢人,一個叫管仲,一個叫鮑叔牙。他們一個才氣橫溢,一個為人誠懇厚道。兩人意氣相投,來往非常密切。後來他倆一起作了齊國公子的老師,管仲輔佐公子糾,鮑叔輔佐公子小白。
齊僖公死後,襄公繼位,他害怕各位公子謀奪他的王位,就想加害於公子糾和公子小白。於是公子糾逃到了魯國,公子小白逃到了莒國。後來,齊襄公被殺,公子糾和公子小白都趕忙回國爭奪王位。
為了阻止小白,管仲率領士兵在其返回齊國的道路上進行攔截,一箭射中了小白腰帶上的鉤子,小白假裝死去。管仲以為沒有什麼顧忌了,就與公子糾一起不緊不慢的返回齊國。但是等他們到達時,公子小白已經捷足先登,即位就國了,史稱桓公。
管仲和公子糾不甘失敗,他們借魯國軍隊去攻打齊國。結果戰斗失利,公子糾被殺,管仲成為囚犯。
桓公要拜鮑叔牙為相並想處死管仲。鮑叔牙勸說道:「管仲是為其主嘛!主公可赦免他,讓他為您效力。此人才能勝於我,若以他為相,齊國定會強大起來」。
桓公聽了鮑叔的話,就不計前嫌,拜管仲為相。
管仲知道後感嘆說:「我和鮑叔曾經一道做買賣,嫌了錢,我總是多拿一些。有人說我愛佔便宜。鮑叔卻說:『管仲家貧,理應多拿些。』鮑叔後來家道衰落,我為他謀劃賺錢,結果反而令他更窮了。有人說我愚,鮑叔卻說:『哪裡是他愚,是我自己沒有好機遇!』我曾多次到朝中為官,但都被國君驅逐出境。有人說我不賢。鮑叔卻說:『他是未遇到明主呀!』我曾從軍參戰,當遇到敵人反攻時,我總是第一個往回跑。有人說我膽怯,鮑叔卻明白,說『他家中有老母,是孝心所致呀! 』生我的是父母,而了解我的是鮑叔啊!」
「管鮑之交」一直被譽為交友的最高境界,成為了被歷代傳誦的歷史佳話。可見真摯的朋友應當患難與共,為了國家的利益能不計個人得失,同心協力。而桓公不計較私仇,任用管仲終成霸業,其使賢任能之舉,也對後人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4. 成語故事管鮑之交縮寫
成語資料【漢語文字】管鮑之交 【漢語拼音】guǎn bào zhī jiāo 管鮑之交【詞語解釋】春秋時齊人管仲和鮑叔牙相知最深。後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成語性質】褒義詞 【成語用法】偏正式;作賓語。 【同義詞】 管鮑之誼 【近義詞】 生死之交 【反義詞】 點頭之交 【押韻詞】薰香自燒、得人為梟、玉碎花消、逃之夭夭、玉人吹簫、誤認顏標、殺雞焉用牛刀、駑馬鉛刀、忿火中燒、笑處藏刀、...... 編輯本段成語出處《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此世稱管鮑善交也。」 西漢·司馬遷《史記·管晏列傳》:「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編輯本段成語示例前與蘇子瞻山河訂誓,本為~,名位相傾,頓起孫龐之隙。 ★明·陳汝元《金蓮記·詩案》 編輯本段成語典故從前,齊國有一對好的朋友,一個叫管仲,另外一個叫鮑叔牙。 年輕的時候,管仲家裡很窮,又要奉養母親。鮑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資做生意。做生意的時候,因為管仲沒有錢,所以本錢幾乎都是鮑叔牙拿出來投資的。可是,當賺了錢以後,管仲卻拿的比鮑叔牙還多,鮑叔牙的僕人看了就說:「這個管仲真奇怪,本錢拿的比我們主人少,分錢的時候卻拿的比我們主人還多!」鮑叔牙卻對僕人說:「不可以這么說!管仲家裡窮又要奉養母親,多拿一點沒有關系的。」有一次,管仲和鮑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進攻的時候,管仲都躲在最後面,大家就罵管仲說:「管仲是一個貪生怕死的人!」鮑叔牙馬上替管仲說話:「你們誤會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著他的命去照顧老母親呀!」管仲聽到之後說:「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人可是鮑叔牙呀!」後來,齊國的國王死掉了,公子諸(zhū)當上了國王,諸每天吃喝玩樂不做事,鮑叔牙預感齊國一定會發生內亂,就帶著公子小白逃到莒(jǔ )國,管仲則帶著公子糾(jiū)逃到魯國。 不久之後,齊王諸被人殺死,齊國真的發生了內亂,管仲想殺掉小白,讓糾能順利當上國王,可惜管仲在暗算小白的時候,把箭射偏了,射到了小白的褲腰,小白沒死。後來,鮑叔牙和小白比管仲和糾還早回到齊國,小白就當上了 管仲齊國的國王。 小白當上國王以後,決定封鮑叔牙為宰相,鮑叔牙卻對小白說:「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強,應該請他來當宰相才對呀!」小白一聽:「管仲要殺我,他是我的仇人,你居然叫我請他來當宰相!」鮑叔牙卻說:「這不能怪他,他是為了幫他的主人糾才這么做的呀!」小白聽了鮑叔牙的話,請管仲回來當宰相,而管仲也真的幫小白把齊國治理的非常好呢! 管仲說:"我當初貧窮時,曾和鮑叔一起做生意,分錢財,自己多拿,鮑叔不認為我貪財,他知道我貧窮啊!我曾經替鮑叔辦事,結果使他處境更難了,鮑叔不認為我愚蠢,他知道時運有利有不利。我曾經多次做官,多次被國君辭退,鮑叔不認為我沒有才能,他知道我沒有遇到時機。我曾經多次作戰,多次逃跑,鮑叔不認為我膽怯,他知道我家裡有老母親。公子糾失敗了,召忽為之而死,我卻被囚受辱,鮑叔不認為我不懂得羞恥,他知道我不以小節為羞,而是以功名沒有顯露於天下為恥。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鮑叔啊!" 鮑叔推薦管仲以後,自己甘願做他的下屬。鮑叔的子孫世世代代在齊國吃俸祿,得到了封地的有十多代,常常成為有名的大夫。天下的人不贊美管仲的才幹,而贊美鮑叔能了解人。 後來,大家在稱贊朋友之間有很好的友誼時,就會說他們是「管鮑之交」。 編輯本段成語背景管仲春秋時齊國政治家。名夷吾,字仲,亦稱管敬仲。據說他早年經營商業,後從事政治活動。在齊國公子小白(即齊桓公)與公子糾爭奪君位的斗爭中,管仲曾支持公子糾。小白取得君位後,不計前嫌,重用管仲;管仲亦輔佐齊桓公,施行改革。在政治上,他推行國、野分治的參國伍鄙之制,即由君主、二世卿分管齊國,並在國中設立各級軍事組織,規定士、農、工、商各行其業;在經濟上,實行租稅改革,對井田「相地而衰征」(見先秦租稅),並採取了若干有利於農業、手工 鮑叔牙業發展的政策。 鮑叔牙鮑叔牙又稱鮑叔,春秋時齊國大夫,以知人著稱。少時與管仲友善,曾一起經商。齊襄公亂政,鮑叔牙隨公子小白出奔至莒國,管仲則隨公子糾出奔魯國。齊襄公被殺,糾和小白爭奪君位,小白得勝即位,即齊桓公。桓公囚管仲,鮑叔牙知道管仲之賢,舉薦管仲替代自己的職位,而自己則甘居於管仲之下,齊國因為管仲的治理而日漸強盛。 管鮑「管鮑」,是指公元前7世紀中國春秋時期的政治家管仲和鮑叔牙,他們倆是好朋友。管仲比較窮,鮑叔牙比較富有,但是他們之間彼此了解、相互信任。管仲和鮑叔牙早年合夥做生意,管仲出很少的本錢,分紅的時候卻拿很多錢。鮑叔牙毫不計較,他知道管仲的家庭負擔大,還問管仲:「這些錢夠不夠?」有好幾次,管仲幫鮑叔牙出主意辦事,反而把事情辦砸了,鮑叔牙也不生氣,還安慰管仲,說:「事情辦不成,不是因為你的主意不好,而是因為時機不好,你別介意。」管仲曾經做了三次官,但是每次都被罷免,鮑叔牙認為不是管仲沒有才能,而是因為管仲沒有碰到賞識他的人。管仲參軍作戰,臨陣卻逃跑了,鮑叔牙也沒有嘲笑管仲怕死,他知道管仲是因為牽掛家裡年老的母親。 後來,管仲和鮑叔牙都從政了。當時齊國朝政很亂,公子們為了避禍,紛紛逃到別的國家等待機會。管仲輔佐在魯國居住的公子糾,而鮑叔牙則在莒國侍奉另一個齊國公子小白。不久,齊國發生暴亂,國君被殺死,國家沒有了君主。公子糾和小白聽到消息,急忙動身往齊國趕,想搶奪君位。兩支隊伍正好在路上相遇,管仲為了讓糾當上國君,就向小白射了一箭,誰知正好射到小白腰帶上的掛鉤,沒有傷到小白。後來,小白當上了齊侯,歷史上稱為「齊桓公」。 齊桓公一當上國君,就讓魯國把公子糾殺死,把管仲囚禁起來。齊桓公想讓鮑叔牙當上卿,幫助他治理國家。鮑叔牙卻認為自己沒有當上卿的能力。他大力舉薦被囚禁在魯國的管仲。鮑叔牙說:「治理國家,我不如管仲。管仲寬厚仁慈,忠實誠信,能制定規范的國家制度,還善於指揮軍隊。這都是我不具備的,所以陛下要想治理好國家,就只能請管仲當上卿。」齊桓公不同意,他說:「管仲當初射我一箭,差點把我害死,我不殺他就算好了,怎麼還能讓他當上卿?」鮑叔牙馬上說:「我聽說賢明的君主是不記仇的。更何況當時管仲是為公子糾效命。一個人能忠心為主人辦事,也一定能忠心地為君王效力。陛下如果想稱霸天下,沒有管仲就不能成功。您一定要任用他。」齊桓公終於被鮑叔牙說服了,把管仲接回齊國。 管仲回到齊國,當了上卿,而鮑叔牙卻甘心做管仲的助手。在管仲和鮑叔牙的合力治理下,齊國成為諸侯國中最強大的國家,齊桓公成為諸侯王中的霸主。 鮑叔牙死後,管仲在他的墓前大哭不止,想起鮑叔牙對他的理解和支持,他感嘆說:「當初,我輔佐的王子糾失敗了,別的大臣都以死誓忠,我卻甘願被囚困,鮑叔牙沒有恥笑我沒有氣節,他知道我是為了圖謀大業而不在乎一時之間的名聲。生養我的是父母,但是真正了解我的是鮑叔牙啊!」 管仲和鮑叔牙之間深厚的友情,已成為中國代代流傳的佳話。在中國,人們常常用「管鮑之交」,來形容自己與好朋友之間親密無間、彼此信任的關系。 編輯本段原文管仲夷吾①者,潁上②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③,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④,一匡天下⑤,管仲之謀也。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⑥,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⑦,知我不遭⑧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⑨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於齊,有封邑者十餘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⑩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編輯本段譯文管仲管仲,又名夷吾,潁上人。青年時經常與鮑叔牙交往,鮑叔知道他有賢才。管仲家境貧困,常常欺騙鮑叔,鮑叔卻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將這事聲張出去。後來鮑叔服事齊國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糾。到了小白立為桓公的時候,公子糾被殺死,管仲也被囚禁。鮑叔就向桓公保薦管仲。管仲被錄用以後,在齊國掌理政事,齊桓公因此而稱霸,多次召集諸侯會盟,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謀略。 鮑叔識別人才管仲說:「當初我貧困的時候,曾經同鮑叔一道做買賣,分財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鮑叔不將我看成貪心漢,他知道我貧窮。我曾經替鮑叔出謀辦事,結果事情給弄得更加困窘和無法收拾,而鮑叔不認為我愚笨,他知道時機有利和不利。我曾經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國君斥退,鮑叔不拿我當無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沒遇上好時運。我曾經多次打仗多次退卻,鮑叔不認為我是膽小鬼,他知道我家中還有老母。公子糾爭王位失敗之後,我的同事召忽為此自殺,而我被關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鮑叔不認為我無恥,他知道我不會為失小節而羞,卻為功名不曾顯耀於天下而恥。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鮑叔啊!」鮑叔薦舉了管仲之後,甘心位居管仲之下。他的子孫世世代代在齊國享有俸祿,得到封地的有十幾代,多數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稱贊管仲的才幹,反而贊美鮑叔能夠識別人才。 治國有方管仲在齊國執政為相之後,憑借小小的齊國濱臨大海的地理條件,流通貨物,積累財富,富國強兵,與普通人同好同惡。所以他的著作中說:「糧倉充實就知道禮節;衣食飽暖就懂得榮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製度,六親就緊緊依附;禮、義、廉,恥的倫理不大加宣揚,國家就會滅亡。頒布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頭,要能順乎民心。」所以他的政令淺顯而易於推行,一般人所嚮往的,就因勢而給予;一般人所不贊成的,就順應而革除。 給予是治理政事的法寶管仲掌理政事,善於轉禍為福,轉敗為功。十分注意事情的輕重緩急,謹慎地權衡利害得失。桓公實在是惱恨小妻蔡姬,就南去襲擊蔡國,管仲則趁機討伐楚國,譴責不向周王室進貢包茅。桓公實際上是北征山戎,管仲卻趁機讓燕國實行召公的善政。齊、魯兩國在柯地盟會的時候,桓公打算背棄同曹沫所簽訂的歸還魯地的盟約,管仲卻堅持歸還,讓魯國信重齊國,天下諸侯也因此而歸附於齊。所以說「懂得給予是為了有所獲取,這是治理政事的法寶。」 管仲的富足可以同諸侯王室相比,有三歸,有反坫,齊國人並不因此而認為他奢侈。管仲死了以後,齊國遵循他的政教,常常強霸於諸侯之中。以後一百多年又出了一個晏子。 晏子晏子晏子,字平仲,名晏,萊地夷維人。服事過齊靈公、齊庄公、齊景公,因為節省檢朴,親躬理事,而受到齊國人的敬重。做了齊相之後,吃飯時不用兩樣肉菜,小妻也不穿絲綢。他在朝廷的時候,國君談到的事,他就直言;國君沒有談到的事,他就秉公去做。國家有正義,就順理而行;國家無真理,就權衡利害而舉措。因為這樣,在靈公、庄公、景公三代,他的名聲在各國間頗為顯赫。 越石父越石父這個人十分賢能,但陷於監牢之中。晏子外出時,在路上遇見他,便解下左邊的驂馬將他贖出來,載著他回到府里。晏子也不告辭一聲,就走進了內室。過了些時,越石父對晏於說要絕交,晏子非常驚詫,提衣整帽,連連謝罪說:「我晏嬰雖無仁德,但卻將你從困境中挽救出來,為什麼你這么快就要求絕交呢?」石父說:「話不能這么說。我聽說君子只在不知己的人那兒受委屈,而在知己面前是自由伸展的。當我被囚在牢中的時候,那些人是不了解我。您既然已經知道我的為人並且贖出了我,就是我的知己;既是知己而不按禮節待我,那實在不如在監牢之中。」晏子於是請他進屋,待他為上賓。 賢妻教夫晏子做齊相的時候,有一次出門,他的車夫的妻子從門縫里窺視她的丈夫:她的丈夫抱著大傘蓋的柄,揚鞭驅馬,意氣揚揚,很是自我滿足。回家後,他的妻子請求離開他。丈夫問是什麼原因,妻子說:「晏子身長不滿六尺,卻做了齊國的相,名聲顯赫於諸侯。今天我看他出門,見他思慮非常深遠,總是態度謙和。現在你身長八尺,卻做了人家僕從和車夫,但是你的意氣自感滿足了。我因為這才要求離開你。」後來,丈夫便自覺地控制自己。晏子感到奇怪,便問車夫,車夫如實地回答,晏子就推薦他做了大夫。 聖人軼事太史公說:我讀管子的《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以及《晏子春秋》,他們說的都很詳細。讀過他們的書,想考察他們的事跡,所以編寫了他們的傳記。至於他們的書,世上大都能見到,因此不論述,只是論述他們的一些軼事。 管仲是世人所說的賢臣,但孔子卻小看他。莫非認為周朝的統治已經衰微,桓公既是賢君,而管仲不勸勉他實行王道,卻輔佐他稱霸嗎?《孝經》說:「順應並推廣美德,匡正並補救惡行,因而君臣上下就能相親相附。」這難道不是說的管仲嗎? 當晏子伏在庄公屍體上哭吊他,並行完臣子的禮節之後才離開,這難道是所說的「見義不為就沒有勇氣」的人嗎?至於他那些抗爭勸阻的言論,觸犯君主的面子,這便是《孝經》所說的「當政就想到竭盡忠心,在野就考慮彌補過失」的人啊!如果讓晏子活到現在的話,即使讓我替他執鞭趕馬,也是我所高興和嚮往的事。 編輯本段注釋①管仲(?~前645):名夷吾,字仲,春秋時的政治家,潁上(潁水之濱)人。 ②潁(yǐng):潁河,發源於河南,流入安徽。 ③小白:齊襄公的弟弟,姓姜,名小白。公元前685年,齊襄公被殺,他與另一個兄弟公子糾爭奪君位。公子糾被殺,公子小白即位為齊桓公。 ④九:古漢語中「三」和「九」往往指多,非實指。下文中的「三十而三見逐」中的「三」也指》多次 ⑤匡:糾正,扶正。 ⑥賈:做生意,經商。 ⑦不肖:不賢,無能。 ⑧遭:遇。 ⑨召忽:當初與管仲都是公子糾的手下。 ⑩多:稱贊。
5. 《管鮑之交》成語故事視頻 兒童睡前故事大全
管鮑之交
管仲和鮑叔牙是春秋時代的人,兩人互相照顧,親如手足。
鮑叔牙與管仲合夥做生意,叔牙出三分之二的本錢,賺了錢卻只要三分之一。鮑叔牙的家人表示不滿,叔牙卻說:「管仲家裡窮嘛!」
後來,管仲當了大官,帶兵打仗,可是不敢身先士卒,打敗仗的時候,他總是第一個逃走。人們譏笑管仲膽小如鼠,是個沒有勇氣的人。這時,叔牙卻出來說:「管仲家裡有年老的母親需要他奉養,其實,他並不是個怕死的人。」
管仲和鮑叔牙都是齊國人。齊王有兩個兒子,糾和小白。管仲是公子糾的老師,鮑叔牙是公子小白的老師。後來兩個公子為爭奪王位互相殘殺,公子糾被殺,小白即位,叔牙立刻向齊王小白推薦管仲,說:「管仲是一位有才乾的人,請大王聘請他做宰相。」
齊王說:「你是我的老師,我願拜你為相。」鮑叔牙語氣堅定地說:「多謝大王的信任。以前管仲是公子糾的老師,難得他對公子糾的一片忠心。主公如果要干一番大事業,管仲可是個用得著的人。」
齊王終於採納了鮑叔牙的建議,任命管仲為相。管仲整頓內政、開發資源、發展農業,很快就使齊國強盛起來,當上了盟主。
6. 成語背後的故事:怎樣與朋友共事,「管鮑之交」
「管鮑」,是指公元前7世紀中國春秋時期的政治家管仲和鮑叔牙,他們倆是好朋友。管仲比較窮,鮑叔牙比較富有,但是他們之間彼此了解、相互信任。管仲和鮑叔牙之間深厚的友情,已成為中國代代流傳的佳話。在中國,人們常常用「管鮑之交」,來形容自己與好朋友之間親密無間、彼此信任的關系。
據說,周初分封了幾百個諸侯國,到春秋時期只剩下一百多個,其中比較大的只有齊,晉、楚、秦、魯、衛、燕、宋、陳、蔡、鄭、曹、吳、越等十幾個國家。這些諸侯國,都想自己當上霸主。因此,大國爭霸成為春秋時期的主要特點,先後出現了五個霸主,這就是歷史書上所說的春秋五霸。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廬、越王勾踐。齊桓公最先當上了霸主。
鮑叔牙
。齊國稱霸,與齊國的大政治家管仲分不開,齊桓公稱霸主要靠了他的幫助。但把管仲推薦給齊桓公的,是鮑叔牙。管仲和鮑叔牙是好朋友。起初,管仲和鮑叔牙合夥做買賣。管仲家裡窮,出的本錢沒有鮑叔牙多,可是到分紅的時候,他卻要多拿。鮑叔牙手下的人都很不高興,罵管仲貪婪。鮑叔牙卻解釋說:「他哪裡是貪這幾個錢呢?他家生活困難,是我自願讓給他。」有好幾次,管仲幫鮑叔牙出主意辦事,反而把事情辦砸了,鮑叔牙也不生氣,還安慰管仲,說:「事情辦不成,不是因為你的主意不好,而是因為時機不好,你別介意。」管仲曾經做了三次官,但是每次都被罷免,鮑叔牙認為不是管仲沒有才能,而是因為管仲沒有碰到賞識他的人。管仲曾經帶兵打仗,進攻的時候他躲在後面,退卻的時候他卻跑在最前面。手下的士兵全都瞧不起他,不願再跟他去打仗。鮑叔牙卻說:「管仲家裡有老母親,他保護自己是為了侍奉母親,並不真是怕死。」鮑叔牙替管仲辯護,極力掩蓋管仲的缺點,完全是為了愛惜管仲這個人才。管仲聽到這些話,非常感動,嘆口氣說;「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鮑叔牙啊!」管仲和鮑叔牙就這樣結成了生死之交。
後來,管仲和鮑叔牙都從政了。當時,齊國的國君襄公沒有兒子,只有兩個異母兄弟。一個是公子糾,母親是魯國(今山東省西南部)人;一個是公子小白,母親是衛國(今河南省北部)人。有一天,管仲對鮑叔牙說:「依我看,將來繼位當國君的,不是公子糾就是公子小白,我和你每人輔佐一個吧。」鮑叔牙同意管仲的主意。從此,管仲當了公子糾的老師,鮑叔牙做了公子小白的老師。
齊襄公十分殘暴昏庸,常常找碴兒責罵大臣。朝政很亂,公子們為了避禍,紛紛逃到別的國家等待機會。管仲輔佐在魯國居住的公子糾,而鮑叔牙則在莒國侍奉另一個齊國公子小白。
周莊王十二年(公元前685年),公孫無知殺死了齊襄公,奪了君位。不到一個月,公孫無知又被大臣們殺死了。齊國有些大臣暗地派使者去莒國迎接公子小白回齊國即位。
魯庄公聽到這個消息,決定親自率領三百輛兵車,用曹沫為大將,護送公子糾回齊國。他先讓管仲帶一部分兵馬在路上去攔截公子小白。
管仲帶著三十輛兵車,日夜兼程,追趕公子小白。他們追到即墨(今山東省平度縣東南),聽說莒國軍隊已經過去半天了,就接著趕路,一口氣又追了三十多里。他們遠遠看見莒國軍隊正在小樹林邊生火做飯,公子小白端坐車中。管仲跑上前去,說:「公子,您這是上哪兒去啊?」小白說:「去辦理喪事啊。」管仲又說:「公子糾比您年齡大,有他辦理喪事就行了,您何必急急忙忙趕路呢!。鮑叔牙知道管仲的用心,很不高興地對管仲說:「管仲,你快回去吧。各人有各人的事,你不必多管。」管仲左右一看,那些隨從的人,一個個橫眉立目,摩拳擦掌,好像要和他拚命似的,再看看自己的人,比他們少多了,心想,硬碰硬非吃虧不可,便假裝答應,退了下去。沒走幾步,突然回過身來,彎弓搭箭,瞄準小白,一箭射去。只聽小白大叫一聲,口吐鮮血,倒在車上。周圍出人一窩蜂跑去救護,其中有人大叫「不好了!」接著,很多人就大哭了起來。
管仲看到這個情景,認為小白一定死了,便駕車飛跑回去,向魯庄公報告。魯庄公說小白已經死了,馬上設宴慶賀,然後帶著公子糾,慢慢悠悠地向齊國進發。
管仲
哪裡知道,管仲這一箭並沒射死公子小白,只射中了小白的衣帶鉤。小白怕管仲再射箭,急中生智,把舌頭咬破,假裝吐血而死。忙亂中大家也都被他瞞住了。直到管仲走遠了,小白才睜開眼,坐起來。鮑叔牙說:「我們得快跑,說不定管仲還會回來。」於是,公子小白換了衣服,坐在有篷的車里,抄小路趕到了齊國都城臨淄。這時候,魯庄公和公子糾還在半路上呢!
齊國原來主張立公子糾為國君的大臣們,見公子小白先回來了,就對鮑叔牙說:「你要立公子小白為國君,公子糾回來了可怎麼辦呢?」鮑叔牙說:「齊國連遭內亂,非得有個像公子小白這樣賢明的人來當國君,才能安定。現在公子小白比公子糾先回來了,這不正是天意嗎?你們再想一想,魯庄公護送公子糾回來,要是公子糾當了國君,魯庄公肯定要勒索財物,齊國本來就夠慘的了,那樣一來,怎麼受得了呢?」大臣們聽鮑叔牙說得有理,便都同意讓公子小白即位,他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齊桓公。
過了好幾天,魯庄公才率領大軍到達齊國的邊境。他聽說公子小白並沒有死,而且已經當上了國君,頓時大怒,馬上向齊發動進攻。齊桓公只好發兵應戰。兩軍在乾時(今山東省淄博市西面,乾)混戰一場,魯軍被打得大敗,魯庄公棄車逃跑,才保住了一條性命。魯國的汶陽之田也被齊國佔領了。真是偷雞不成蝕一把米。
魯庄公大敗回國,還沒喘過氣,齊國大軍又打上門來了,強令魯庄公殺死公子糾,交出管仲。魯庄公一看,大兵壓境,不願意為一個公子糾冒亡國的風險,就急忙下令將公子糾殺死,又叫人把管仲抓起來,准備送給齊國。謀士施伯對魯庄公說:「管仲是天下奇才,如果齊國用了他,富國強兵,對咱們是莫大的威脅,我看還不如把他留在魯國。」
這時候,魯庄公的心裡只有國門外的齊軍
管鮑之交
,哪裡還敢把管仲留下重用?施伯話還沒說完,魯庄公說;「那怎麼行!齊桓公的仇人,我們反而重用,齊桓公是不會饒過我們的。」施伯說:「您如果不用,那就乾脆把他殺了,也免得齊國用他。」魯庄公動了心,打算殺死管仲。
鮑叔牙派到魯國去接管仲的隰朋,聽說魯庄公要殺管仲,慌了,急忙跑去對魯庄公說:「我們國君對管仲恨之入骨,非要親手殺他才解恨。你們把他交給我吧。」魯庄公只好將公子糾的頭連同管仲都交給隰朋帶回齊國。
管仲進了齊國的地界,鮑叔牙早就等在那裡了。他一見管仲,如獲至寶,馬上讓人將囚車打開,把管仲放了出來,一同回到臨淄。鮑叔牙把管仲安排在自己家裡住下,隨後去向齊桓公推薦管仲。
齊桓公說:「管仲不就是射我衣帶鉤的那個傢伙嗎?他射的箭至今我還留著呢!我恨不得剝了他的皮,吃了他的肉,你還想讓我重用他?」鮑叔牙說:「那時各為其主嘛!管仲射您的時候,他心中只有公子糾。再說,您如果真要富國強兵,建立霸業,沒有一大批賢明的人是不行的。」齊桓公說:「我早已經想好了,在我的大臣中,你是最忠心、最能乾的了,我要請你作相,幫助我富國強兵。」鮑叔牙說:「我比管仲差遠了,我不過是個小心謹慎、奉公守法的臣子而已,管仲才是治國圖霸的人才哪!您要是重用他,他將為您射得天下,哪裡只射中一個衣帶鉤呢!」
齊桓公見鮑叔牙這么推崇管仲,就說:「那你明天帶他來見我吧。」鮑叔牙笑了笑說:「您要得到有用的人才,必須恭恭敬敬以禮相待,怎麼能隨隨便便召來呢?」於是,齊桓公選了一個好日子,親自出城迎接管仲,並且請管仲坐在他的車上,一起進城。
管仲到了宮廷,急忙跪下向齊桓公謝罪。齊桓公親自把管仲扶起來,虛心地向他請教富國強兵、建立霸業的方法。管仲講得一清二楚。兩人越談越投機,一直談三天三夜,真是相見恨晚。齊桓公接著就任命管仲為相。
7. 成語故事管鮑之交
【成語】: 管鮑之交
【拼音】: guǎn bào zhī jiāo
【解釋】: 春秋時,齊人管仲和鮑叔牙相知最深。後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成語故事】:
從前,齊國有一對很要好的朋友,一個叫管仲,另外一個叫鮑叔牙。年輕的時候,管仲家裡很窮,又要奉養母親,鮑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資做生意。做生意的時候,因為管仲沒有錢,所以本錢幾乎都是鮑叔牙拿出來投資的,可是,當賺了錢以後,管仲卻拿的比鮑叔牙還多,鮑叔牙的僕人看了就說:「這個管仲真奇怪,本錢拿的比我們主人少,分錢的時候卻拿的比我們主人還多!」鮑叔牙卻對僕人說:「不可以這么說!管仲家裡窮又要奉養母親,多拿一點沒有關系的。」
有一次,管仲和鮑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進攻的時候,管仲都躲在最後面,大家就罵管仲說:「管仲是一個貪生怕死的人!」鮑叔牙馬上替管仲說話:「你們誤會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著他的命去照顧老母親呀!」管仲聽到之後說:「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人可是鮑叔牙呀!」
後來,齊國的國王死掉了,大王子諸當上了國王,諸每天吃喝玩樂不做事,鮑叔牙預感齊國一定會發生內亂,就帶著小王子小白逃到莒國,管仲則帶著小王子糾逃到魯國。
不久之後,大王子諸被人殺死,齊國真的發生了內亂,管仲想殺掉小白,讓糾能順利當上國王,可惜管仲在暗算小白的時候,把箭射偏了,小白沒死,後來,鮑叔牙和小白比管仲和糾還早回到齊國,小白就當上了齊國的國王。小白當上國王以後,決定封鮑叔牙為宰相,鮑叔牙卻對小白說:「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強,應該請他來當宰相才對呀!」小白一聽:「管仲要殺我,他是我的仇人,你居然叫我請他來當宰相!」鮑叔牙卻說:「這不能怪他,他是為了幫他的主人糾才這么做的呀!」小白聽了鮑叔牙的話,請管仲回來當宰相,而管仲也真的幫小白把齊國治理的非常好呢!
後來,大家在稱贊朋友之間有很好的友誼時,就會說他們是「管鮑之交」。
8. 在民間與管仲有關的成語故事
1.大公無私
比喻公平正直,不徇私情,不偏袒一方。
這則成語源於《管子?形勢解》:「風,漂物者也,風之所漂,不避貴賤美惡。雨,濡物者也。雨之所墮,不避小大強弱。風雨至公而無私,所行無常鄉」。
《形勢解》一篇由天地萬物生存之道及自然界的一系列現象引申出君主治理國家、安撫人民道理,比喻形象生動,令人信服。其中提到:風是吹拂萬物的。風吹起來,不管富貴的、貧賤的、善美的、丑惡的,一樣吹拂。雨是潤澤萬物的。雨下起來,不管是強大的、弱小的,一樣潤澤。風雨至公而無私心,是一律公平對待、大公無私、不偏不依的,正因為風吹雨下沒有既定方向,所以人們雖然遇到風吹雨打,也不會發出怨言。
《管子》以此來比喻君主行「令」,是在人民所好的方向;行「禁」是在人民所惡的地方。民樂其政,就能「令行禁止」。人君能使百姓盡力親近,必須為天下求利除害,把德澤加於天下,恩惠施於萬物,家庭得以安居,群生得以養育。這樣,萬民便願意盡力為君主效勞。人民努力耕作充實國家倉廩,在戰場盡力殺敵保衛國家疆土,即是勞苦卑辱也無怨言。法立而人民樂從,令出而人民接受。君主出言合理,合於民情,人民就願意實施,君主治理國家無所干擾,人民自動守法,安居樂業,天下太平。
2、管鮑之交
管:管仲。鮑:鮑叔牙。均為春秋時齊國的名臣。交:交情。這則成語比喻知心相契、交誼深厚的朋友。
「管鮑之交」,也作「管鮑之好」。這則成語源於《列子·力命》:「管仲嘗嘆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也。』此世稱管鮑善交者。」
春秋時期,齊國有兩個賢人,一個叫管仲,一個叫鮑叔牙。他們一個才氣橫溢,一個為人誠懇厚道。兩人意氣相投,來往非常密切。後來他倆一起作了齊國公子的老師,管仲輔佐公子糾,鮑叔輔佐公子小白。
齊僖公死後,襄公繼位,他害怕各位公子謀奪他的王位,就想加害於公子糾和公子小白。於是公子糾逃到了魯國,公子小白逃到了莒國。後來,齊襄公被殺,公子糾和公子小白都趕忙回國爭奪王位。
為了阻止小白,管仲率領士兵在其返回齊國的道路上進行攔截,一箭射中了小白腰帶上的鉤子,小白假裝死去。管仲以為沒有什麼顧忌了,就與公子糾一起不緊不慢的返回齊國。但是等他們到達時,公子小白已經捷足先登,即位就國了,史稱桓公。
管仲和公子糾不甘失敗,他們借魯國軍隊去攻打齊國。結果戰斗失利,公子糾被殺,管仲成為囚犯。
桓公要拜鮑叔牙為相並想處死管仲。鮑叔牙勸說道:「管仲是為其主嘛!主公可赦免他,讓他為您效力。此人才能勝於我,若以他為相,齊國定會強大起來」。
桓公聽了鮑叔的話,就不計前嫌,拜管仲為相。
管仲知道後感嘆說:「我和鮑叔曾經一道做買賣,嫌了錢,我總是多拿一些。有人說我愛佔便宜。鮑叔卻說:『管仲家貧,理應多拿些。』鮑叔後來家道衰落,我為他謀劃賺錢,結果反而令他更窮了。有人說我愚,鮑叔卻說:『哪裡是他愚,是我自己沒有好機遇!』我曾多次到朝中為官,但都被國君驅逐出境。有人說我不賢。鮑叔卻說:『他是未遇到明主呀!』我曾從軍參戰,當遇到敵人反攻時,我總是第一個往回跑。有人說我膽怯,鮑叔卻明白,說『他家中有老母,是孝心所致呀! 』生我的是父母,而了解我的是鮑叔啊!」
「管鮑之交」一直被譽為交友的最高境界,成為了被歷代傳誦的歷史佳話。可見真摯的朋友應當患難與共,為了國家的利益能不計個人得失,同心協力。而桓公不計較私仇,任用管仲終成霸業,其使賢任能之舉,也對後人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4. 不翼而飛
不:無,沒有。翼:翅膀。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沒有翅膀卻突然飛去,形容言論、消息傳播迅速,後比喻事物突然失蹤。
這則成語源於《管子·戒》:「不翼而飛者聲也,無根而固者情也,無方而富者生也。」
《戒》是《管子》第二十六篇。 戒是勸戒的意思。本篇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齊桓公想就自己出遊的事徵求管仲的意見,問道:「我這次出遊,想要東起之罘,南至琅邪。司馬卻提出意見說,也要象先王的出遊一樣。這是什麼意思呢?」管仲回答說:「先王的出遊,春天外出,調查農事上經營有困難的,叫作『游』;秋天外出,補助居民中生活有不足的,叫做『夕』。那種人馬出行而吃喝老百姓的,則叫作『亡』;盡情游樂而不肯回來的,則叫作『荒』。先王對人民有游、夕的情況,自己卻從沒有荒、亡的行為。」桓公退後拜謝說:「這是寶貴的法度。」管仲又接著告誡桓公說:「沒有羽翼而能飛的是語言,沒有根底而能鞏固的是感情,沒有地位而尊貴的是心性。您也應鞏固感情,謹慎言語,以嚴守尊貴的心性。這就叫道的發揚。」桓公再次拜謝管仲,認為他說的非常對。
5. 不知所措
措:安置,處置。這則成語的意思是不知道該怎麼辦,後常用以形容窘急的神態。
這則成語源於《管子·七臣七主》:「振主:喜怒無度,嚴誅無赦,臣下振恐,不知所措,則人反其故。不悟則法數日衰,而國失固。」
《管子》第五十二篇《七臣七主》。文中提出「振主」之說:所謂「振主」就是喜怒無常,嚴於誅罰,不講寬赦,臣下驚恐,不知道該怎麼辦,於是人們都心懷詐術,虛與委蛇。如不覺悟,法令政策將一天天衰落,國家將失去根基。
「不知所措」後來就被用來形容窘迫或茫然,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