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450500
【破釜沉舟】公元前206年的巨鹿之戰,當時項羽大敗章邯。這場戰爭有兩個意義:一是消滅了秦軍主力,農民軍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二是項羽由一個將軍一躍成為聯軍統帥,戰爭開始由滅秦之戰逐漸向楚漢戰爭轉變。
【堅壁清野】這個成語出自《三國志·魏書·荀傕(yù)傳》。
東漢末年,曹操在鎮壓黃巾軍佔領了兗(yǎn)州地區後,雄心勃勃地准備奪取徐州要地。
那時,潁川潁陽(今河南許昌)有個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為避董卓之亂遷居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他看出袁紹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門下。曹操大喜,任命他為司馬。從此,他跟隨曹操南征北戰,出謀劃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謙病死,死前將徐州讓給了劉備。消息傳來,曹操奪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著要出兵徐州。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說道:「當年漢高祖保住關中,光武帝劉秀據有河內,他們都有一個鞏固的根據地,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所以成了大業。如今將軍不顧兗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兗州的軍隊留多了,則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呂布此時乘虛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兗州。最後,一定是弄得兗州盡失,徐州未取。」他還指出,「眼下正值麥收季節,聽說徐州方面已組織人力,搶割城外的麥子運進城去。這說明他們已有了准備,一旦有風聲傳來,他們必然會加固防禦工事,轉移全部的物資,一切准備就緒迎擊我們(原文為:『今東方皆以收麥,必堅壁清野以待將軍』)。這樣,你的兵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麼東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軍隊就會不戰自潰。」
曹操聽了荀傕的話,十分佩服,從此集中兵力,很快打敗了呂布。後來,又打敗了劉備,占據了徐州。
「堅壁清野」:堅壁,是加固城牆和堡壘;清野,是將野外的糧食、財物收藏起來。加固防禦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資全部轉移,叫敵人既打不進來,又搶不到一點東西,因而站不住腳。這是對付優勢之敵的一種作戰方法。
【揭竿而起】這個成語出自西漢賈誼的《過秦論》,講的是秦末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的事情。
公元前209年7月,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的地方官派出兩名差官押著九百名貧民壯丁,到漁陽(今北京市密雲縣)去防守邊疆。這兩個差官又從壯丁里挑選出兩個身強力壯的人作屯長,讓他們再去管理其餘的壯丁。這兩個屯長一個叫陳勝(字涉),是個雇農;另一個叫吳廣,是個貧農。他倆原來並不認識,現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運,很快就使他們成了好朋友。
陳勝、吳廣一行往北拚命趕路,一點也不敢耽誤。因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誤了日期,是要砍頭的。可是,他們剛剛走了幾天,才到大澤鄉(今安徽宿縣西南),正趕上下大雨,只好扎了營,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個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誤了,陳勝同吳廣商量,說:「咱們即便走,誤了日期,也是死;逃,給官府抓住,也是個死。反正是個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為老百姓除害。」
吳廣也是個有見識的人。他同意了陳勝的意見,並商定借著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蘇和深得群眾擁戴的原楚國大將項燕(項羽的祖父)的名頭,以號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於是陳勝和吳廣就帶著幾個心腹首先把那兩個差官砍死,然後提著他們的頭,向大家講明了不起義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這幾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願豁出性命跟著陳勝、吳廣一塊兒干。大夥砍伐樹木為兵器,高舉竹竿為旗幟,對天起誓,同心協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將項燕報仇。大家還公推陳勝、吳廣做首領,一下子就把大澤鄉佔領了。大澤鄉的農民一聽陳勝、吳廣他們起來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紛紛拿著鋤頭、鐵耙、扁擔、木棍來營里投軍。
人們將「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簡化成「揭竿而起」這個成語,比喻高舉義旗,起來反抗。多泛指人民起義。
一夫當關
故事:《史記》載:公元前207年劉邦入咸陽,「守函谷關,項羽至,不得入。」函谷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形勢,由此可見。古代,還有幾個與函谷關有聯系的成語故事。
【圍魏救趙】公元前353年,魏國圍攻趙國,齊國派田忌率軍救趙。田忌乘魏國空虛而引兵攻魏,魏軍回救本國,齊軍乘其疲憊,大敗魏軍,趙國因而解圍。
【出奇制勝】戰國時期,齊國將領田單用火牛陣出擊燕軍,使燕軍大敗。這就是孫子兵法勢篇中「凡戰者,以奇勝。」
四面楚歌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於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裡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楚人這么多呢?」說著,心裡已喪失了鬥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裡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兒,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Ⅱ 《我最喜歡的成語故事》450字作文
感恩圖報
你知道感恩圖報這個成語故事嗎?我很喜歡的。講給你聽聽。
春秋時期,吳國的大將軍伍子胥(xū)帶領士兵要去攻打鄭國。鄭國的國君鄭定公說:「誰能讓伍子胥把士兵帶回去,不再攻打我國,我一定重賞他!」可惜一連三天都沒人想出好辦法。
到了第四天早上,一個年輕的漁夫跑來找鄭定公說:「我有辦法讓伍子胥不來攻打鄭國。」鄭定公一聽,馬上問道:「你需要多少士兵和馬車?」漁夫搖搖頭說:「我不要那些,也不用食物,我只用我這根劃船的槳。」
說完,漁夫便跑到吳國的兵營找伍子胥。他一邊唱著歌,一邊敲打著船槳。伍子胥看到後,問漁夫:「年輕人,你是誰啊?」漁夫回答道:「你沒看到我手裡的船槳嗎?當年我父親就是用這根船槳救了你啊。」伍子胥想了想,便說:「我想起來了,以前我逃難的時候,一位漁夫救了我,我一直想報答他呢,原來你就是他的兒子。你怎麼在這里呢?」漁夫說:「還不是因為你們要來攻打我們。鄭定公說誰能讓你們退兵,他就重賞誰。希望伍將軍看在我死去的父親救過您的面上,就不要攻打我們了。」伍子胥感嘆一聲,說:「是你父親救了我,我才能當上大將軍的。好吧,這個恩情我一定會報答的。」說完,伍子胥就下令撤兵回國了。
後來人們就用「感恩圖報」比喻別人給自己的恩惠要感激,並要想辦法報答。
我喜歡這個成語故事,是因為我覺得不懂感恩,就無法立足於世。
Ⅲ 成語故事(450~600字)急
三顧茅廬
故事發生在東漢末年,劉備聽謀士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學才兼備,於是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現今湖北襄陽縣)卧龍崗去請諸葛亮。恰巧諸葛亮那天出門在外,劉備失望地回去了 。
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看大風雪第二次去請。沒想到諸葛亮又是出外閑游。張飛是個急性子,本來他就不願意再去,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說明自己的來意,然後就回去了。
雖然,劉備回去了,可是他請諸葛亮的心並沒有改變。為了表示自己的誠心他吃了三天素,准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很魯的說:"讓我一個人去,如果他不來,就用繩子把地捆來。"劉備很生氣的把張飛責備了一頓。
劉備第三次去的時候,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在那裡直到諸葛亮醒來,才坐下來談話,懇請他替國家做事。助他一臂之力。諸葛亮被他的誠心打動了,答應了劉備的請求
草船借箭
三國時期,曹操率大軍想要征服東吳,孫權、劉備聯合抗曹。孫權手下有位大將叫周瑜,智勇雙全,可是心胸狹窄,很妒忌諸葛亮(字孔明)的才幹。因水中交戰需要箭,周瑜要諸葛亮在十天內負責趕造十萬支箭,哪知諸葛亮只要三天,還願立下軍令狀,完不成任務甘受處罰。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萬支箭,正好利用這個機會來除掉諸葛亮。於是他一面叫軍匠們不要把造箭的材料准備齊全,另一方面叫大臣魯肅去探聽諸葛亮的虛實。
魯肅見了諸葛亮。諸葛亮說:「這件事要請你幫我的忙。希望你能借給我20隻船,每隻船上30個軍士,船要用青布慢子遮起來,還要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兩邊。不過,這事千萬不能讓周瑜知道。」
魯肅答應了,並按諸葛亮的要求把東西准備齊全。兩天過去了,不見一點動靜,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請魯肅一起到船上去,說是一起去取箭。魯肅很納悶。
諸葛亮吩咐把船用繩索連起來向對岸開去。那天江上大霧迷漫,對面都看不見人。當船靠近曹軍水寨時,諸葛亮命船一字兒擺開,叫士兵擂鼓吶喊。曹操以為對方來進攻,又因霧大怕中埋伏,就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點般的箭紛紛射在草把子上。過了一會,諸葛亮又命船掉過頭來,讓另一面受箭。
太陽出來了,霧要散了,諸葛亮令船趕緊往回開。這時船的兩邊草把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滿了箭,每隻船上至少五、六千支,總共超過了十萬支。魯肅把借箭的經過告訴周瑜時,周瑜感嘆地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不如他。」
【破釜沉舟】公元前206年的巨鹿之戰,當時項羽大敗章邯。這場戰爭有兩個意義:一是消滅了秦軍主力,農民軍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二是項羽由一個將軍一躍成為聯軍統帥,戰爭開始由滅秦之戰逐漸向楚漢戰爭轉變。
【草木皆兵】
【馬革裹屍】
【赤膊上陣】
【烏合之眾】
【打草驚蛇】
【四面楚歌】
【用兵如神】
【有勇無謀】
【全民皆兵】
【聲東擊西】
【堅壁清野】這個成語出自《三國志·魏書·荀傕(yù)傳》。
東漢末年,曹操在鎮壓黃巾軍佔領了兗(yǎn)州地區後,雄心勃勃地准備奪取徐州要地。
那時,潁川潁陽(今河南許昌)有個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為避董卓之亂遷居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他看出袁紹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門下。曹操大喜,任命他為司馬。從此,他跟隨曹操南征北戰,出謀劃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謙病死,死前將徐州讓給了劉備。消息傳來,曹操奪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著要出兵徐州。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說道:「當年漢高祖保住關中,光武帝劉秀據有河內,他們都有一個鞏固的根據地,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所以成了大業。如今將軍不顧兗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兗州的軍隊留多了,則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呂布此時乘虛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兗州。最後,一定是弄得兗州盡失,徐州未取。」他還指出,「眼下正值麥收季節,聽說徐州方面已組織人力,搶割城外的麥子運進城去。這說明他們已有了准備,一旦有風聲傳來,他們必然會加固防禦工事,轉移全部的物資,一切准備就緒迎擊我們(原文為:『今東方皆以收麥,必堅壁清野以待將軍』)。這樣,你的兵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麼東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軍隊就會不戰自潰。」
曹操聽了荀傕的話,十分佩服,從此集中兵力,很快打敗了呂布。後來,又打敗了劉備,占據了徐州。
「堅壁清野」:堅壁,是加固城牆和堡壘;清野,是將野外的糧食、財物收藏起來。加固防禦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資全部轉移,叫敵人既打不進來,又搶不到一點東西,因而站不住腳。這是對付優勢之敵的一種作戰方法。
【揭竿而起】這個成語出自西漢賈誼的《過秦論》,講的是秦末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的事情。
公元前209年7月,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的地方官派出兩名差官押著九百名貧民壯丁,到漁陽(今北京市密雲縣)去防守邊疆。這兩個差官又從壯丁里挑選出兩個身強力壯的人作屯長,讓他們再去管理其餘的壯丁。這兩個屯長一個叫陳勝(字涉),是個雇農;另一個叫吳廣,是個貧農。他倆原來並不認識,現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運,很快就使他們成了好朋友。
陳勝、吳廣一行往北拚命趕路,一點也不敢耽誤。因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誤了日期,是要砍頭的。可是,他們剛剛走了幾天,才到大澤鄉(今安徽宿縣西南),正趕上下大雨,只好扎了營,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個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誤了,陳勝同吳廣商量,說:「咱們即便走,誤了日期,也是死;逃,給官府抓住,也是個死。反正是個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為老百姓除害。」
吳廣也是個有見識的人。他同意了陳勝的意見,並商定借著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蘇和深得群眾擁戴的原楚國大將項燕(項羽的祖父)的名頭,以號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於是陳勝和吳廣就帶著幾個心腹首先把那兩個差官砍死,然後提著他們的頭,向大家講明了不起義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這幾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願豁出性命跟著陳勝、吳廣一塊兒干。大夥砍伐樹木為兵器,高舉竹竿為旗幟,對天起誓,同心協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將項燕報仇。大家還公推陳勝、吳廣做首領,一下子就把大澤鄉佔領了。大澤鄉的農民一聽陳勝、吳廣他們起來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紛紛拿著鋤頭、鐵耙、扁擔、木棍來營里投軍。
人們將「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簡化成「揭竿而起」這個成語,比喻高舉義旗,起來反抗。多泛指人民起義。
Ⅳ 《成語故事》讀後感作文450字
點評:成語,四字一語,這四個字意味深長,情深義重,每一個成語都呈現出自己的故事,呈現出自己的思想,我想,每一個人都應該有自己喜歡的成語故事吧!
小作者的這篇文章,就是呈現自己對於《成語故事》的思想情感和感受,小作者不僅為我們呈現了《成語故事》的學習過程,同時,也為我們呈現了自己所看到的主要故事內容,從這些故事之中,我們感受到小作者的思想情感,還是值得肯定的哦!
看到小作者寫的這篇讀後感,我也是滿心歡喜的,也希望能夠認真的去閱讀這本書,去感觸成語故事,希望未來能夠看到更多的書籍,最多的故事!
Ⅳ 《我最喜歡的成語故事》450字作文
《一諾千金》
一諾千金看來只是一種作風,一種實在,一種牢靠,可它的內涵涉及到對世界是否鄭重。誠摯、嚴謹的人做人做事自然磊落、落地生根,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那種准則的含義已超出了本身,而帶著光彩的人類理想和精神、正氣在其中。
記得在一個春光明媚的一個早晨,我早早的去吃早餐,媽媽給了我一元錢讓我去早餐。
來到飯館,我一看有許多同學也在這吃,我就買了一碗稀飯四個包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過了一會兒,我吃完了 就和一個同學向學校跑去.跑著跑著,我無意識地在我的包里摸到了一張長方形的紙,我摸出來一看,原來是媽媽給我的一元錢,我想糟了,我吃稀飯每給錢.我再想了一會兒,管她呢,反正還可以買東西吃.,到了下午,我又摸了摸,就想起了八榮八恥中寫到"以誠實守信為榮,就說:"還是還給她把!"我到了那紅著臉說:"阿姨我早上吃稀飯忘了付錢,給!"阿姨笑容滿面的說:"你真是個誠實的孩子,"我聽了這句話,我的心像火一樣在燃燒。
誠信像土,一畝心靈之土,為無數幼苗提供營養,使它們開出美麗的鮮花。誠信像水,萬物生長的生命之水,滋潤著小樹舒枝展葉,天天向上。誠信是人之本,民之基,國之根。
同學們,拾起誠信的"背囊"吧!用你的誠信戰勝風浪,以你的誠信來創造更美好的人生!
Ⅵ 成語故事(要400至450字)
南柯一夢
成語釋疑: 形容一場大夢,或比喻一場空歡喜。
成語出處: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
成語故事: 淳於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樹下休息起來,沒想到他因此就睡著了。在夢里,他看到槐安國的國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國去,隨後把自己心愛的公主嫁給了他,並且派他擔任南柯郡的太守。
在這段時間里,淳於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國王也很欣賞他。他五個兒子都有爵位,兩個女兒也嫁給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國的地位非常高。
後來,檀蘿國攻打南柯郡,淳於棼的軍隊輸了,接著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這一切的不幸,讓淳於棼不想在南柯郡繼續住下去,就回到京城。可是,在京城裡,有人在國王面前說淳於棼的壞話,國王沒有查證,就把他的孩子抓起來,還把他送回原來的家鄉。一離開槐安國,淳於棼就醒了,才知道原來這是一場夢。
不久,淳於棼發現庭院里的槐樹下有一個螞蟻洞,洞里有泥土推成的宮殿漢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夢中所見到的槐安國,應該就是這個螞蟻洞。而槐樹的最高的樹枝,可能就是他當太守的南柯郡。
淳於棼想起夢里南柯的一切,覺得人世非常無常,所謂的富貴功名實在很容易就消失,於是,他最後就歸隱道門了。
Ⅶ 急求450字中華成語故事讀後感!!!!!!今天就要!!!!!我就等著!!!
我從小到大度過很多很多的書,其中,我最喜歡《成語故事》,《成語故事》里有許多的故事,比如說拔苗助長、百步穿楊、班門弄斧、杯弓蛇影、閉門思過、不可救葯、狐假虎威等等,我最喜歡拔苗助長和杯弓蛇影。
拔苗助長講的是宋國有個農夫性子很急,他插下秧苗後便天天去看秧苗長了沒有,可秧苗還是老樣子,一點也沒長。有一天,他想了一個辦法,把秧苗一棵棵往上拔,回到家中,他還告訴兒子秧苗都長高了。兒子一聽,居然還有這樣的事,連忙跑到田邊去看,只看蠻田的秧苗全都耷拉著腦袋枯死了。
「拔苗助長」這一成語,比喻不顧事物發展的規律,強求速成,結果反而會把事情弄糟。也叫做「揠苗助長」。我覺得這個農夫真想秧苗長大,應該除草、施肥、除蟲,這樣才能讓秧苗長大。
杯弓蛇影講的是西晉時,有個叫樂廣的人,有一次,他請朋友到自己家喝酒,喝著喝著,朋友忽然說自己有點不舒服,就先回家了。樂廣想:難道是我招待不周,朋友生氣了?應該不會吧!樂廣決定去看一看。到了朋友家裡他才知道這件事的來龍去脈,樂廣覺得納悶,回家仔細觀察,忽然看見客廳的牆上掛著一張弓,樣子就想彎曲的蛇一樣。樂廣明白過來,他再次把朋友請到家中喝酒,還是坐在那人位置上。他又看見了蛇。樂廣笑著說:」杯中的蛇就是牆上的弓。」朋友這才明白。
「杯弓蛇影」這句成語常用來比喻疑神疑鬼,自驚自擾。
我們多讀《成語故事》里的故事,就會明白許多道理。
《成語故事》里有很多故事。
我最喜歡的是:《刮目相看》、《錦囊妙計》、《樂不思蜀》、《迷途知返》、《望梅止渴》、《偃旗息鼓》和《大器晚成》。
我就給你們講一個《刮目相看》的故事吧!
三國時,東吳大將呂蒙屢立戰功,三十一歲就升為中郎將。
呂蒙識字不多,孫權希望他能做到文武雙全,因此他努力讀書。
兩年後,東吳都督魯肅來到呂蒙防地,兩人談起了國家大事。呂蒙分析軍事形勢時,引經據典,很有見地。
魯肅驚訝地說;「你不在是原來的呂蒙了!」呂蒙笑道:「士別三日,就該刮目相看,這變化你知道得已有些遲了!」
這篇文章讓我知道了一個道理:用陳舊的眼光看人,往往看不到對方進步的地方。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對方,全面而正確地評價對方,才是正確的。
今天我讀了成語故事中的《半途而廢》,故事講述了我國古代有一個叫樂羊子的魏國人,他有一位非常賢德的妻子。一次,樂羊子拾到了一塊金子,高興地拿回來送給妻子。妻子說:「有志氣的人會嚴格要求自己,把撿來的東西拿回家會損壞自己的名聲的。樂羊子深感慚愧,就把金子放回原處,然後出外求學去了。但一年後,樂羊子因想念妻子便返回家中。妻子把他領到織布機旁說:「布是一寸一寸、一尺一尺的織出來的,日積月累才能成丈、成匹。如果我把它剪斷,就前功盡棄了。求學和織布一樣,不能在學到一半的時候放棄。」樂羊子深受感動,又回去求學了,七年沒有回家。終於學業有成,成為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成語《半途而廢》是指做事不能做到一半就不繼續做了,一定要堅持到底才有成功的可能。讀完這篇故事,我覺得我在學習上不能「半途而廢」,一定要堅持努力,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成為祖國的棟梁,同時通過這個成語我想到我爭取改掉我學習過程中的一些壞毛病,千萬不能做「半途而廢」的事情。
Ⅷ 有關豬的動物成語故事(450字以上)
豬是最早和人類發生關系的動物之一,因此在我們的語言里,許多時候都用"豬"字去比喻事物。
豬性莽撞,所以用"狼奔豕突"來形容莽撞蠻乾的人。
受人之恩而不懂回報的人,稱為"豕交獸畜"而"牧豬奴戲"則指"賭博"。
豬個大肉肥美,是老虎最喜之物,用"向虎借豬"表示不可能之事,而"老虎借母豬"則喻有借無還的行為。
豬好吃懶做,在六形象不佳,所以人們多貶豬褒狗,因而用"豬欠狗債"說明理所當然的事。
"不撿糞,豬就不瀉痢"說明事有湊巧,或本該如此。
"來豬窮,來狗富,來貓起大包",說明豬自已入家門,則預示家走霉運,會窮困尖倒。所以,古人一見外豬入門則趕走。大概豬的好吃懶做的作風也會影響人吧。
豬養尊處優,絕沒有好下場,因為一旦肥壯就被宰殺。所以有時名聲遠揚常給人帶來煩惱,這就是"人怕出名豬怕壯"。對人來說,最好不胖不瘦,中年如太胖,大腹便便,絕不是好兆頭,故人們用"中年發福,閻王豬肉"來說明中年發福都有進地獄見閻王之憂。
豬形象愚蠢,如此之人被稱"蠢豬"、"笨豬"。豬肥重又愚鈍,所以人們用"豬扶不上樹"喻無可救葯之人。
豬發起怒來可不得了,會兇悍得橫沖直撞,所以人們說"打不死野豬樹上躲"。
豬吃了睡,睡了吃,長得很快,故諺語說:"豬困長肉,人困賣屋"。豬被人飼養,不勞心,不勞力,恬然自得,悠哉悠哉,哪裡有不長肉的道理呢?但如果有人也象豬一樣只會貪睡,無所事事,最後只會落得傾家盪產,便賣房至的下場。
"豬八戒喝了磨刀水,心裡秀。"豬八戒外表愚笨,但內心卻非常善良聰明,所以用此話喻外表掩蓋智慧,秀中愚外。
豬的主要用途是被人宰割,成為人們的盤中物,此外再無其它的作為,所以俗語"龍生一子定乾坤,豬生一窩拱牆根"比喻養育兒女不在多少,貴在成材。
母豬因為要給豬仔餵奶,所以食量特別大,有俗語說:"請客不請母豬客,一人抵兩個。" 邊疆晴朗或雨後將晴的特殊氣候可能對豬產生某種強烈的刺激,於是引起"豬瘋"舉動,即豬八戒無故撒歡,吼叫,跑跳。因此四川有句諺語:"豬瘋晴,狗瘋雨。"民間多次驗證,還有一定的准確率。
"雞飛上樹豬拱圈",這是一句預示地震的俗語,所以地震多發區的人們將它編入歌謠:"震前動物有前兆,綜合異常作預報。牛羊騾馬不服圈,老鼠搬家往外逃。雞飛上樹豬拱圈,鴨不下水狗狂咬……"
"一龍一豬"這句成語,出自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的一篇文章,意思是說人在幼時大致沒有什麼區別,而學問的深淺由年長而不同,於是有一龍一豬的差別。
"遼東之豕"則是說有些人似井底之蛙,卻自以為很了不起。據說漢代彭寵攻打朱浮的時候,朱浮寫信給彭寵,信中說:你或許自以為了不得,那麼你就錯了。古時候遼東有一隻豕生了一隻白頭的小豬,遼東人士以為奇珍而將它獻給朝廷,後來到河東一趟,竟發現當地的豬都是白頭的。而你今日立了些小的戰功,竟想在朝廷誇口,真與遼東的豬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