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沙俱下的成語
1. 成語泥沙俱下是什麼意思
泥沙俱下 ní shā jù xià
成語解釋
俱:都、一起。泥土和沙石跟著水一起流了下來。比喻好壞不同的人或事物混雜在一起;一同顯現出來。
成語出處
清 袁枚《隨園詩話》第一卷:「人稱才大者,如萬里黃河,與泥沙俱下。余以為:此粗才,非大才也。」
成語簡拼
nsjx
成語注音
ㄋㄧˊ ㄕㄚ ㄐㄨˋ ㄒㄧㄚˋ
成語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分句;用於人或事物
成語結構
主謂式成語
產生年代
近代成語
成語辨形
沙,不能寫作「砂」;俱,不能寫作「具」。
成語辨析
~和「魚龍混雜」都可用於好人和壞人混雜在一起;成分復雜。不同在於①~可用於人也可用於事物;「魚龍混雜」;一般只用於人;范圍較小。②~偏重在「俱下」;即一起來;「魚龍混雜」偏重於「混雜」。③~還有其本意;「泥土和沙石跟著水一塊流下來」;「魚龍混雜」沒有。
近 義 詞
魚龍混雜、魚目混珠
反 義 詞
涇渭分明
成語例子
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的同時,也要防止西方精神污染,泥沙俱下。
2. 有關泥沙俱下的成語接龍
泥沙俱下
指在江河的急流中泥土和沙子隨著水一起沖下。比喻好人和壞人版混雜在一起。權
[拼音]
ní shā jù xià
[出處]
清·袁枚《隨園詩話》第一卷:「人稱大才者;如萬里黃河;與泥沙俱下。」
[例句]
這個學校招生時真的是泥沙俱下。
[近義]
魚龍混雜 魚目混珠 龍蛇混雜
[反義]
沙裡淘金 披沙揀金 去偽存真 披沙瀝金
3. 泥的成語有哪些
泥的成語有:泥沙俱下、拖泥帶水、爛醉如泥、削鐵如泥、雲泥之別。
1、泥沙俱下 [ ní shā jù xià ]
【解釋】:指在江河的急流中泥土和沙子隨著水一起沖下。比喻好人和壞人混雜在一起。
【出自】: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一:「人稱才大者,如萬里黃河,與泥沙俱下。余以為,此粗才,非大才也。」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分句;用於人或事物
2、拖泥帶水 [ tuō ní dài shuǐ ]
【解釋】:比喻說話做事不幹脆利落。
【出自】:宋《碧岩錄》卷一:「道個佛字,拖泥帶水;道個禪字,滿面慚惶。」宋·釋道元《五燈會元》:「獅子翻身,拖泥帶水。」
【示例】:這篇文章~,讀起來索然無味。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3、爛醉如泥 [ làn zuì rú ní ]
【解釋】:醉得癱成一團,扶都扶不住。形容大醉的樣子。
【出自】:《後漢書·儒林傳下·周澤》「一歲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齋」唐·李賢註:「《漢官儀》此下雲:『一日不齋醉如泥。』」
【語法】:補充式;作謂語;形容大醉的樣子
4、削鐵如泥 [ xuē tiě rú ní ]
【解釋】:切削鐵器如同斬剁泥土一樣。形容兵刃極其鋒利。
【出自】: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那青釭劍砍鐵如泥,鋒利無比。」
【示例】:這口劍雖不能說~,也似花馬劍一般鋒利。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5、雲泥之別 [ yún ní zhī bié ]
【解釋】:象天上的雲和地上的泥那樣高下不同。比喻地位的高下相差極大。
【出自】:北魏·荀濟《贈陰梁州》:「雲泥已殊路。」
【語法】:偏正式;作賓語;指高下差別懸殊
4. 泥沙俱下的成語意思
泥沙俱下
泥沙俱下和魚龍混雜都可用於好人和壞人混雜在一起;成分復雜。不同在於泥沙俱下可用於人也可用於事物,魚龍混雜一般只用於人,范圍較小。
5. 泥沙俱下 成語
【拼音】:ní shā jù xià
【釋義】:指在江河的急流中泥土和沙子隨著水一起沖下。比喻好人和壞人混雜在一起。
【出處】: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一:「人稱才大者,如萬里黃河,與泥沙俱下。余以為,此粗才,非大才也。」
【例句】: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的同時;也要防止西方精神污染;~。
6. 魚龍混雜與泥沙俱下這兩個詞有什麼區別,我查過成語詞
〝魚龍混雜〞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yú lóng hùn zá,釋義:用以形容好人和壞人混在一起。
泥沙俱下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和魚龍混雜都可用於好人和壞人混雜在一起;成分復雜。不同在於泥沙俱下可用於人也可用於事物,魚龍混雜一般只用於人,
7. 泥沙俱下 魚龍混雜 良莠不齊 參差不齊 魚目混珠 這些成語有什麼區別 謝謝
泥沙俱下、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參差不齊和魚目混珠的區別主要有以下幾點:
1、意思不同:
魚目混珠拿魚眼睛冒充珍珠。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
參差不齊,原意是長短、高低、大小不一致,形容很不整齊或水平不一。
良莠不齊解釋為指好的壞的混雜在一起。側重於品質,不能用於形容水平、成績等。
泥沙俱下意思是好人和壞人混雜在一起,成分復雜。
魚龍混雜一般只用於人,范圍較小。即好人和壞人混雜在一起。
2、出處不同:
魚目混珠出自漢·魏伯陽《參同契》卷上:「魚目豈為珠?蓬蒿不成檟。」
參差不齊出自《詩經·周南·關雎》。
良莠不齊出自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至我輩之中;好醜不一;亦如人類之內;良莠不齊。」
泥沙俱下出處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一:「人稱才大者,如萬里黃河,與泥沙俱下。余以為,此粗才,非大才也。」
魚龍混雜出自唐·張志和《和漁夫詞》十三:「風攪長空浪攪風,魚龍混雜一川中。」
(7)泥沙俱下的成語擴展閱讀:
春秋時期,伍子胥因父與兄為楚平王所殺逃到吳國,對吳王闔廬說楚國黑白不分,人妖顛倒,魚龍混雜。鼓動吳王攻打楚國,五戰五勝,打到楚國都城郢城,楚平王已死,伍子胥為報殺父之仇,掘墳鞭屍。
參差不齊用作貶義。用來比喻以假亂真。主謂式;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明朝時期,田藝蘅《留青札記》中記載:元朝時稱人以郎、官、秀為等第,「秀」是最高級別,「郎」是最下的,
至明朝時稱鄙人為「不郎不秀」,是指不高不下。良莠不齊就是不郎不秀,稱那些高不成、低不就的人。
8. 「泥沙俱下、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參差不齊、魚目混珠 」這些成語有什麼區別
泥沙俱下[ ní shā jù xià ]
【解釋】:指在江河的急流中泥土和沙子隨著水一起沖下。比喻好人和壞人混雜在一起。
【出自】: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一:「人稱才大者,如萬里黃河,與泥沙俱下。余以 為,此粗才,非大才也。」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分句;用於人或事物
【例句】: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的同時,也要防止西方精神污染,~。
魚龍混雜[ yú lóng hùn zá ]
【解釋】:比喻壞人和好人混在一起。
【出自】:唐·張志和《和漁夫詞》十三:「風攪長空浪攪風,魚龍混雜一川中。」
【示例】:現在人多手亂,魚龍混雜,倒是這么著,他們也洗洗清。 ◎清·曹雪芹《紅樓 夢》第九十四回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例句】:我們要堅持糾出政府中的腐敗分子,杜絕~。
良莠不齊[ liáng yǒu bù qí ]
【解釋】:莠:狗尾草,很象穀子,常混在禾苗中。好人壞人都有,混雜在一起。
【出自】: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六回:「且說彼時捐例大開,各省侯補人員十 分擁擠,其中魚龍混雜,良莠不齊。」
【示例】:兼之人品~,誠恐因逸生事。 ◎太平天國·洪秀全《整頓屬員詔》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用於書面語
【例句】:改革開放時期,在某些方面出現一些~的現象是在所難免的。
參差不齊[ cēn cī bù qí ]
【解釋】:參差:長短、高低不齊。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齊。
【出自】:《詩經·周南·關雎》:「參差荇菜,左右采之。」漢·揚雄《法言·序目》:「國君將相,卿士名臣,參差不齊,一概諸聖。」
【示例】:禮生見他們~,也只好由著他們敷衍了事。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一回
【例句】:我班50人,英語水平~。
魚目混珠[ yú mù hùn zhū ]
【解釋】:混:攙雜,冒充。拿魚眼睛冒充珍珠。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
【出自】:漢·魏伯陽《參同契》卷上:「魚目豈為珠?蓬蒿不成檟。」
【示例】:可是這些賣國的老爺們不是也在~,也在自稱為愛國憂民的志士嗎? ◎楊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十八章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例句】:不法商販,常常干出~的事情,坑害顧客。
9. 泥字開頭的成語有哪些啊!
泥沙俱下、
泥蟠不滓、
泥牛入海、
泥古不化、
泥足巨人、
泥豬疥狗、
泥豬瓦狗、
泥金萬點、
泥而不滓、
泥塑木雕、
泥多佛大、
泥豬癩狗、
泥車瓦馬、
泥中隱刺、
泥名失實、
泥古非今、
泥船渡河、
泥古拘方。
10. 泥沙俱下的成語意思
泥沙俱下
泥沙俱下和魚龍混雜都可用於好人和壞人混雜在一起;成分復雜。不同在於泥沙俱下可用於人也可用於事物,魚龍混雜一般只用於人,范圍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