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張良
孺子可教
張良,字子房。他原是韓國的公子,姓姬,後來因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隱匿,才改名為張良。
有一天,張良來到下邳附近的圯水橋上散步,在橋上遇到一個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那老人的一隻鞋掉在橋下,看到張良走來,便叫道:「喂!小夥子!你替我去把鞋揀起來!」
張良心中很不痛快,但他看到對方年紀很老,便下橋把鞋撿了起來。那老人見了,又對張良說:「來!給我穿上!」
張良很不高興,但轉念想到鞋都拾起來,又何必計較,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謝的話也沒說,轉身走了。
張良愣愣地望著老人的背影,猜想這老人一定很有來歷,果然,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來,說:「你這小夥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五天後的早上,請到橋上來見我。」張良聽了,連忙答應。
第五天早上,張良趕到橋上。老人已先到了,生氣地說;「跟老人約會,應該早點來。再過五天,早些來見我!」
又過了五天,張良起了個早,趕到橋上,不料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說:「你又比我晚到,過五天再來。」
又過了五天,張良下決心這次一定比老人早到。於是他剛過半夜就摸黑來到橋上等候。天蒙蒙亮時,他看到老人一步一挪地走上橋來,趕忙上前攙扶。老人這才高興地說;「小夥子,你這樣才對!」
老人說著,拿出一部《太公兵法》交給張良,說:「你要下苦功鑽研這部書。鑽研透了,以後可以做帝王的老師。」
張良對老人表示感謝後,老人揚長而去。後來,張良研讀《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漢高祖劉邦手下的重要謀士,為劉邦建立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留侯張良者,其先韓人也。良嘗從容步游於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歐之,為其老,強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會。」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復怒曰:「後,何也?」 去,曰:「後五日復早來。」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復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節選自《史記·留侯世家》
② 成語故事《孺子可教》
孺子可教
拼音: rú zǐ kě jiào 簡拼: rzkj
近義詞: 反義詞: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褒義
解釋: 指年輕人可培養。
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返,曰:『孺子可教矣。』」
例子:
謁後語:
謎語:
成語故事:
張良是秦朝末年人。因為行刺秦始皇沒有成功,他逃到下邳隱藏起來。
有一天,張良在一座橋上遇到一位老人,穿得破破爛爛的。那老人看見張良,把鞋子扔到橋下,對張良說﹕「小夥子,下去把鞋子給我撿上來。」 張良下橋把鞋子撿了上來,老人說﹕「給我穿上。」 張良跪在地上給他穿上鞋。老人笑著走了。走出老遠,又回來對張良說﹕「你這個小夥子可以教啊! 五天後的早上到橋上來見我。」
五天後一大早,張良就來到橋上,但老人已經先到了。他責備張良來晚了,叫他五天後再來。第二次,雞一叫張良就趕到橋上,但老人又先到了。 這次老人大發脾氣,叫他五天後再來。這次,張良半夜就來了﹐等了一會兒,老人才到。老人非常高興,送給張良一本書,並告訴說 ,讀了這部書大有用處。 張良回家一看,原來是部兵法書,他日夜攻讀,後來幫助劉邦出謀劃策,統一了天下。
「孺子可教」指孩子是可以教誨的,後形容年輕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出自《史記•世家第二十五》)
③ 哪些成語故事表示對老師的尊敬.(2)形
尊師的成語故事: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經》,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於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裡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在這里,「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曾子懂禮貌的故事被後人傳誦,很多人都向他學習
尊師的成語故事:圯上受書
一天,張良閑步沂水圯橋頭,遇一穿著粗布短袍的老翁,這個老翁走到張良的身邊時,故意把鞋脫落橋下,然後傲慢地差使張良道:「小子,下去給我撿鞋!」張良愕然,但還是強忍心中的不滿,違心地替他取了
上來.隨後,老人又蹺起腳來,命張良給他穿上.此時的張良真想揮拳揍他,但因他已久歷人間滄桑,飽經漂泊生活的種種磨難,因而強壓怒火,膝跪於前,小心翼翼地幫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謝,反而仰面長笑而去.張良呆視良久,只見那老翁走出里許之地,又返回橋上,對張良贊嘆道:「孺子可教矣.」並約張良5日後的凌晨再到橋頭相會.張良不知何意,但還是恭敬地跪地應諾.
5天後,雞鳴時分,張良急匆匆地趕到橋上.誰知老人故意提前來到橋上,此刻已等在橋頭,見張良來到,忿忿地斥責道:「與老人約,為何誤時?五日後再來!」說罷離去.結果第二次張良再次晚老人一步.第三次,張良索性半夜就到橋上等候.他經受住了考驗,其至誠和隱忍精神感動了老者,於是送給他一本書,說:「讀此書則可為王者師,10年後天下大亂,你可用此書興邦立國;13年後再來見我.」說罷,揚長而去.這位老人就是傳說中的神秘人物:隱身岩穴的高士黃石公,亦稱「圮上老人」.
尊師的成語故事:程門立雪
遠在北宋時期,福建將東縣有個叫楊時的進士,他特別喜好鑽研學問,到處尋師訪友,曾就學於洛陽著名學者程顥門下。程顥死後,又將楊時
推薦到其弟程頤門下,在洛陽伊川所建的伊川書院中求學。
楊時那時已四十多歲,學問也相當高,但他仍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尊師敬友,深得程頤的喜愛,被程頤視為得意門生,得其真傳。
一天,楊時同一起學習的游酢向程頤請求學問,卻不巧趕上老師正在屋中打盹兒。楊時便勸告游酢不要驚醒老師,於是兩人靜立門口,等老師
醒來。一會兒,天飄起鵝毛大雪,越下越急,楊時和游酢卻還立在雪中,游酢實在凍的受不了,幾次想叫醒程頤,都被楊時阻攔住了。
直到程頤一覺醒來,才赫然發現門外的兩個雪人!從此,程頤深受感動,更加盡心盡力教楊時,楊時不負重望,終於學到了老師的全部學問。
之後,楊時回到南方傳播程氏理學,且形成獨家學派,世稱「龜山先生」。
後人便用「程門立雪」這個典故,來贊揚那些求學師門,誠心專志,尊師重道的學子。 程門立雪
遠在北宋時期,福建將東縣有個叫楊時的進士,他特別喜好鑽研學問,到處尋師訪友,曾就學於洛陽著名學者程顥門下。程顥死後,又將楊時
推薦到其弟程頤門下,在洛陽伊川所建的伊川書院中求學。
楊時那時已四十多歲,學問也相當高,但他仍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尊師敬友,深得程頤的喜愛,被程頤視為得意門生,得其真傳。
一天,楊時同一起學習的游酢向程頤請求學問,卻不巧趕上老師正在屋中打盹兒。楊時便勸告游酢不要驚醒老師,於是兩人靜立門口,等老師
醒來。一會兒,天飄起鵝毛大雪,越下越急,楊時和游酢卻還立在雪中,游酢實在凍的受不了,幾次想叫醒程頤,都被楊時阻攔住了。
直到程頤一覺醒來,才赫然發現門外的兩個雪人!從此,程頤深受感動,更加盡心盡力教楊時,楊時不負重望,終於學到了老師的全部學問。
之後,楊時回到南方傳播程氏理學,且形成獨家學派,世稱「龜山先生」。
後人便用「程門立雪」這個典故,來贊揚那些求學師門,誠心專志,尊師重道的學子。
④ 成語故事短文兒簡介
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四月,眾諸侯王從鴻門戲水之下,各就各國。漢王劉邦原本就有十萬人馬,因項羽嫉妒他的功勞太大,怕他兵馬多了,威脅自己。因此奪走七萬,只給了三萬。但因劉邦心胸開闊,待人寬厚,臨行前,楚霸王和其他諸侯國的士兵,凡是敬仰劉邦的,又偷偷跟著跑來的也有好幾萬。劉邦就統領這些人馬兵丁,高舉寫有「漢」字的旗幟,從今長安縣杜陵以南進人蝕中,即子午谷之子午道,經寧陝、石泉、洋縣等地,到漢中就國。張良本是奉韓王成之命;送劉邦到關中的,理應隨劉邦到漢中。可是項羽有意拆散劉邦的力量,要張良回韓國陽翟(今河南省禹縣),仍去輔佐韓王成。張良深知劉邦胸懷大志,能夠統一天下,現在受項羽的排擠壓制,被封到一個小小的、偏僻的漢中為王,自己應該竭盡全力幫助他。因此就向韓王請假,願護送劉邦到漢中,親眼看一看漢中的山川地形。
張良送劉邦就國,從子午道入,本在漢中以東,理應先進漢中城。但張良是一位軍事戰略家,歷來十分注意觀察山地形。他同劉邦一起沿漢中盆地北緣,順秦嶺山脈南麓而行,繞道漢中城不進,卻先到了漢中城西的褒中。
張良送劉邦來到褒中後,去褒谷口觀看道路地形。看過後,對劉邦說:「大王,你何不將這條棧道燒毀?」劉邦不解其意,反問道:「燒毀這條棧道,我怎能出得去呢?」張良說:「若不燒掉這條道路,它的北口就在雍王章邯的大門上!你還沒有打出去,他就打進來了。 」張良接著說:「項羽不是懷疑你會再進攻他嗎?燒掉了這條棧道,就等於向項羽表明你無能力抵抗他的進攻,也不準備再打回關中和他爭奪天下。這樣就可以麻痹項羽,使他解除戒備。然後大王以漢中這塊地方為基地,屯兵養馬,廣積糧草,養精蓄銳,再圖來日。」
劉邦聽後,恍然大悟,連連稱贊張良真是深謀遠慮,遠見卓識。就命張良從這條褒斜棧道返回去侍奉韓王成的時候,於路途之上邊走邊燒,把這條人稱「五百里」的褒斜棧閣之道化為了灰燼,只留下一些懸崖陡壁上的石樁石窟窿。張良燒的這條棧閣之道,就是南起褒谷口,經過今陝西留壩縣的馬道、武關驛,北轉下南河、江口,再入紅崖河、太白縣城、五里坡,出眉縣斜谷關的穿山古道。張良燒絕褒斜棧道的事,被項羽、章邯知道後,心中大喜。他們料想劉邦不會東山再起,從此可以高枕無憂了,放鬆了對劉邦的警惕。
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韓信派樊噲、周勃率領老弱病殘一萬餘人,去修復褒谷口的褒斜棧道。樊噲接受軍令後,不知是韓信的妙計,只是在內心埋怨張良:早知今日重修,何必當初燒毀?沿途艱難險阻太多,他二人信心不足,因此修築進展緩慢。韓信派樊噲修棧道的消息傳到關中,雍王章邯知道後,高興地對部下說:「劉邦手下無能人,竟然任用胯下受辱的韓信做了大將。韓信這小子派人重修五百里棧道,看他何年何月才能修通?」說罷哈哈大笑,對韓信毫不警惕。
章邯哪裡知道,當樊噲率領修復棧道的隊伍進入褒谷不久,韓信和劉邦卻統帥十萬大軍,悄悄地繞過褒水,然後分為兩支進軍。一支從今勉縣百丈坡入口,經土地梁、火神廟、九檯子、鐵爐川(今留壩縣閘口石),翻箭鋒埡到大石崖(今鳳縣瓦房壩),北出陳倉溝口的連雲寺等地,日夜暗行。當韓信的精銳部隊神不知鬼不覺地到了陳倉(今陝西省寶雞東),進入關中平原的時候,雍王章邯才大吃一驚,知道中了韓信聲東擊西之計。慌忙准備應戰,卻已經措手不及了。先在陳倉兵敗,退至好(右扶風)、再退到廢邱(興平)。這時劉邦的軍隊也已趕到,多路進攻,佔領了廢邱,奪得了雍地。章邯節節敗退。漢軍再到咸陽,遣諸將略定威陽以東的塞地(今臨潼一帶),再至上郡(今延安),這時樊噲也率軍攻甘肅一帶至西縣(天水境)一舉平定了雍、塞、翟三秦大地,為以後劉邦打敗項羽開辟了新的根據地。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的意思是:〖解釋〗指劉邦將從漢中出兵攻項羽時,故意明修棧道,迷惑對方,暗中繞道奔襲陳倉,取得勝利。陳倉,古縣名,在今陝西省寶雞市東。
⑤ 張良有哪些故事典故
1、運籌帷幄
劉邦稱帝後,曾問群臣自己為何得天下。高起、王陵都稱贊他是因為大仁大義。劉邦道:「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並認為,自己能任用張良、蕭何、韓信三人,因此得天下。
2、退隱黃袍山
相傳漢相張良助劉邦平定天下後,即尋其師黃石公居住的通城縣張師山。張良在張師山相距約50公里處訪得一風景宜人的黃袍山隱居下來,張良並修建了「良山道觀」,在道觀不遠處創辦了「伐桂書院」,以授當地孩子文字。
伐桂書院遺址位於湖北省通城縣黃袍山大堝山谷中,伐桂書院古石碑仍存。黃袍山後人為了紀念張良,為其修建了圮橋和石墓。
明清朝時期有一帝王訪此山,親書「圮直德眙」,以紀念這位漢朝時期的智相。「圯直德眙」古匾現高掛於通城縣黃袍山大堝的黃庭堅故居「魯直第」的側堂之上。
3、暗度陳倉
張良送劉邦到褒中。此處群山環抱,沿途都是懸崖峭壁,只有棧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別無他途。張良觀察地勢,建議劉邦待漢軍過後,全部燒毀入蜀的棧道,表示無東顧之意,以消除項羽的猜忌,同時也可防備他人的襲擊。
這樣,就可以乘機養精蓄銳,等待時機,再展宏圖了。劉邦入漢中後,勵精圖治,積極休整。同年八月,劉邦用大將韓信之謀,避開雍王章邯的正面防禦,乘機從故道「暗渡陳倉」,從側面出其不意地打敗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一舉平定三秦,奪取了關中寶地。
略定三秦,劉邦倚據富饒、形勝的關中地區,便可以與項羽逐鹿天下了。一個「明燒」,一個「暗渡」,張、韓攜手,珠聯璧合,成為歷史上的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
4、張良與道教
張良曾遇黃石公授書,讀後便能應機權變,輔佐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張良還以此修之於身,能煉氣絕粒,輕身羽化。與綺里季、東園公、甪里先生、夏黃公,為雲霞之交。後解形於世,葬龍首原。赤眉軍起義,有人發其墓,但見黃石枕,化而飛去,不見其屍形衣冠,得《素書》一篇及《兵略》數章。
相傳張良登仙後,位為太玄童子,常從太上老君於太清之中。其八世孫張道陵亦得道。又據《巢縣志》記載,巢縣白雲山有子房洞。相傳為張良辟穀隱修之地,後人置祠,歲奉香火。又陳縣天授觀為奉祠之所,宋政和間封為「凌虛真人」。
5、黃石公授書張良
張良刺殺秦王未遂,被全國通緝,不得不隱姓埋名,逃亡到下邳,躲避風聲,一天,張良在沂水圯橋頭閑逛,看見一位穿著道家服裝的老者。
那老者看見張良走來,故意把自己腳上的鞋子掉到橋下,張良拿著鞋來到橋上,老者又伸出腳來讓張良為他穿上:張良再次強壓怒火,為老者穿了鞋。那位老者也沒有道謝,站起來一笑而去,張良心裡萬分驚訝,獃獃地望著老者的背影。
沒想到老者已經在此等候他了。老者大怒,對張良說:「你與老人約定,為什麼遲到,回去吧。五天以後早些來!」這樣又過了五天,到了約定的日子,雞一打鳴,張良就來到橋上,沒想到老者有先在橋上等他。
老者這次怒容滿面地斥責張良:你為什麼又遲到?以後一定要早些來。五天後,張良半夜就來到橋上,過了一會兒,他看見那位老者走過來了。這次,老者高興地說;「應苡如此!」然後拿出一部書,對張良說:「你熟讀這部書,就可以輔佐帝王,十年之後定會成功。十三年後你再來見我,我就是谷城山下的黃石。
天亮以後,張良拿出書一看,原來是《廣太公兵法》。從此,張良日夜研讀此書,俯察天下大事,後來成為一個深明韜略、文武兼備的「智囊」。秦二世元年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舉兵反秦。此後,各地起義武裝風起雲涌。
張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人,舉起了反秦大旗。後來因自感勢單力孤,難以立足,於是率眾准備投靠景駒,途中正好遇到劉邦率領義軍在下邳一帶活動。兩人一見傾心,張良屢次以《太公兵法》進說劉邦,劉邦多能領會其義,並經常採納張良的建議。於是,張良改變了投靠景駒的打算,決定跟隨劉邦。
⑥ 成語故事運籌帷幄
[成語故事]
西漢初年,天下已定,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舉行盛大的宴會,喝了幾輪酒後,他向群臣提出一個問題:「我為什麼會取得勝利?而項羽為什麼會失敗?」高起、王陵認為高祖派有才能的人攻佔城池與戰略要地,給立大功的人加官奉爵,所以能成大事業。而項羽恰恰相反,有人不利,立功不授獎,賢人遭疑惑,所以他才失敗。漢高祖劉邦聽了,認為他們說的有道理,但是最重要的取勝原因是能用人。他稱贊張良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古人有名,有字,子房為張良的字)。」意思是說,張良坐在軍帳中運用計謀,就能決定千里之外戰斗的勝利。這說明張良心計多,善用腦,善用兵。
運籌帷幄
yùnchóuwéiwò
[釋義]運籌:籌劃;策劃。帷幄:軍中營帳。原指在營帳中謀劃制定作戰的方法策略。
[語出]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正音]籌;不能讀作「shòu」。
[辨形]帷;不能寫作「惟」;幄;不能寫作「握」。
[反義]握籌布畫運籌決策
[用法]含褒義。可用在軍事、政治、體育等方面。一般作謂語、定語。
[結構]補充式。
⑦ 張良說我出謀劃策的歷史典故或原因有
霸王別姬
【成語故事】楚漢相爭時,西楚霸王項羽在和劉邦為了爭奪帝位,進行長達十幾年的戰爭。最後項羽在烏江兵敗,自知大勢已去,在突圍前夕,不得不和虞姬決別,最後自刎身亡
項庄舞劍
【成語故事】公元前208年,項羽率40萬大軍開往咸陽,被劉邦的守軍擋住。項伯請劉邦到鴻門赴宴。劉邦到鴻門後,項羽設計讓項庄舞劍助興,意在乘機殺了劉邦。項伯也舞劍助興,百般保護劉邦,劉邦手下樊噲沖進營帳來保護劉邦,劉邦借機逃離
十面埋伏 【成語故事】楚漢相爭時期,漢王劉邦重用淮陰人韓信,先後活捉魏王豹、趙王歇、燕王藏荼、齊王田廣。他被劉邦封為齊王後率30萬大軍和彭越的軍隊會師,把項羽圍困在垓下,他採取十面埋伏的戰術,逼使項羽在烏江自刎,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暗渡陳倉【成語故事】秦末項羽滅了秦以後,自封西楚霸王,背叛誰先攻入咸陽的人為王的約定,劉邦極為不滿,領兵進入四川,沿途燒了巴蜀的棧道,封為漢王,劉邦得到韓信的幫助,明裡在修棧道,背地繞道輕取項羽的大將章邯,進而取得中原為王
四面楚歌【成語故事】楚漢相爭時期,項羽攻佔秦都以後,燒殺擄掠,人民怨聲載道。漢王劉邦趁機出擊想衣錦還鄉的項羽,讓大軍把項羽圍在垓下,並設下「四面楚歌」之計,項羽以為漢軍已經攻佔楚地,以為天要滅他,只好邊飲酒邊唱歌,悲壯自刎身亡
汗馬功勞【成語故事】西漢初期,蕭何跟隨劉邦打天下,出謀劃策,劉邦當了皇帝後就讓蕭何做丞相,其他武將不服,劉邦說:「打獵的時候,追逐野獸的狗,而指明野獸方向的是人,你們只是有功勞的狗,而蕭何則是這個獵人。」
拔幟易幟【成語故事】西漢初年,韓信率漢軍攻打趙軍,即將到達井陘口,先挑選輕騎2000人,人持一紅色旗幟,抄小路埋伏在趙營附近,接著背水列陣引誘趙軍。趙軍傾巢而出,漢軍佯敗而退,先前埋伏的士兵沖進趙軍營中掛上漢軍紅旗,趙軍因此大敗
養虎遺患【成語故事】秦朝被推翻後,楚軍與漢軍訂立和約,以鴻溝為界,西邊歸漢,東邊歸楚,宣布停戰。項羽領兵東歸,劉邦西進。張良和陳平對劉邦說:「目前漢軍勢力日益強大,諸侯也支持,可抓住時機消滅楚軍,不能養虎遺患。」
破釜沉舟【成語故事】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將章邯帶20萬大軍進攻諸侯國趙國,趙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讓宋義掛帥,項羽輔佐率軍救援,宋義故意拖延時機,項羽殺了宋義並率軍渡過漳水去援趙,他們把鍋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決戰,終於擊敗秦軍
分我杯羹【成語故事】楚漢相爭時期,項羽擔心長期對峙下去對他不利,於是抓了劉邦的父親,揚言劉邦不投降就殺了他父親燉成肉羹吃,劉邦聽說後說我們兩人是結拜兄弟,我的父親也是你的父親,如果殺了的話就分一杯羹給他。項羽聽從項伯的勸告沒有動手殺人
大逆不道【成語故事】秦朝末年,楚漢相爭,楚軍與漢軍在廣武城相遇,項羽想與劉邦單獨角斗來結束戰事,劉邦活不肯應戰,只是列舉項羽十大罪狀,說項羽是大逆不道。項羽氣得渾身發抖,命令士兵向漢軍放箭,劉邦中箭,漢軍只好退回皋城防
解衣推食【成語故事】楚漢相爭時期,項羽手下的韓信因得不到重用就投靠劉邦。劉邦認為韓信是一個很好的人才,就把他的衣服送給韓信,還給韓信送去精美的食物、兵馬。韓信帶兵滅掉齊國。項羽派武涉去勸韓信自立為王,被韓信拒絕
借箸代籌【成語故事】楚漢相爭時期,劉邦與項羽爭執不下時,謀士鸝食其也沒有別的好辦法,這時張良進來拜謁。劉邦問怎樣才能盡快戰勝西楚霸王項羽。張良見劉邦桌上有筷子,就拿起筷子在桌上畫起來,指點江山。劉邦頓時茅塞頓開、喜笑顏開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成語故事】楚漢相爭時,項羽屯兵40萬在新豐鴻門,謀士范增設計要除掉劉邦。劉邦依約赴鴻門宴,范增請項庄舞劍助興,意圖殺害劉邦。張良叫來樊噲,劉邦借上廁所的機會與樊噲商議如何逃走,樊噲說:「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⑧ 成語故事獨當一面
張良是西漢初大臣,字子房。公元前208年,張良聚眾歸劉邦後,成為劉邦的重要謀士,為劉邦奪取天下,出了不少的計謀。劉邦曾誇贊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深受劉邦的尊重。
有一次,劉邦、項羽交戰到了彭城,劉邦的軍隊大敗而還,撤到下邑。劉邦非常惱火,跳下馬對張良說:「誰能替我出這口氣,我就把關東讓給誰,快告訴我,誰能有這種力量。」張良說:「九江的英布是西楚的猛將,現在與項羽發生矛盾。還有西楚大將彭越和齊國聯合,准備背叛項羽,這兩個人,可以利用。至於大王的將領,只有韓信可以立此大功,獨當一面。如果大王把關東交給他們這三個人,你這口氣一定能出,西楚必敗。」
劉邦立刻按張良的話去做,最後果然打敗了項羽。
⑨ 張良擇留成語故事
張良擇留
漢高帝分封各功臣時,張良並無戰功,但高帝說,漢軍能於千里外獲勝,完全是張良在帳幕中計劃、調度的功勞。所以要他自選齊國三萬戶受封,而張良卻說他在留縣和高帝相會,是上天旨意,又幸而計謀都受高帝採用而奏效,所以只願受封留縣。見史記˙卷五十五˙留侯世家。後遂以張良擇留指不居功、不求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