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從不上打一成語
1. 和一有關的成語有哪些
查無實據
拼音: chá wú shí jù
解釋: 查究起來,沒有確實的根據或證據。
沒查沒利
拼音: méi chá méi lì
解釋: 指言語不實。
明查暗訪
拼音: míng chá àn fǎng
解釋: 明裡調查,暗中訪問。指多方面調查了解情況。
出處: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18回:「差你往齊東村明查暗訪,這十三條命案是否服毒?」
追根查源
拼音: zhuī gēn chá yuán
解釋: 指追溯事物發生的根源。同「追本溯源」。
出處: 木青《不許收獲的秋天》第二一章:「而眼下,在群眾追根查源的時候,或者說對曾番有所懷疑的時候,曾番自然要來個攪渾水。」
2. 關於顏色的成語
關於顏色的成語有:紅飛翠舞、奼紫嫣紅、黑白分明、花紅柳綠、五顏六色、五彩繽紛、五光十色、五彩斑斕、絢麗多彩、青紅皂白、燈紅酒綠、花花綠綠、浮翠流丹等等。
1、紅飛翠舞
拼音: [ hóng fēi cuì wǔ ]。
含義:紅、翠:指服裝的色彩,泛指各種各樣的顏色。形容婦女們穿著各種顏色的漂亮衣服,盡興嬉戲,熱鬧非凡的情景。
用法:作謂語、定語。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二回:「呼三喝四,喊七叫八,滿廳中紅飛翠舞,玉動珠搖,真是十分熱鬧。」
白話釋義: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二回:「呼三喊四,喊七叫八,婦女們穿著各種顏色的漂亮衣服,盡興嬉戲,熱鬧非凡的情景。」
2、奼紫嫣紅
拼音: [ chà zǐ yān hóng ]。
含義:奼、嫣:嬌艷。形容各種花朵嬌艷美麗。
用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
出處:明·湯顯祖《牡丹亭·驚夢》:「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白話釋義:明·湯顯祖《牡丹亭·驚夢》:「這樣繁花似錦的迷人春色無人賞識,都付予了破敗的斷井頹垣。」
3、黑白分明
拼音: [ hēi bái fēn míng ]。
含義:黑色與白色對比鮮明。比喻事非界限很清楚。也形容字跡、畫面清楚。
用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狀語。
出處:漢·董仲舒《春秋繁露·保位權》:「黑白分明;然後民知所去就。」
白話釋義:漢·董仲舒《春秋繁露·保位權》:「好事壞事的界限都清楚明白了,然後百姓就知道所應該做的事。」
4、花紅柳綠
拼音: [ huā hóng liǔ lǜ ]。
含義:形容明媚的春天景象。也形容顏色鮮艷紛繁。
用法:聯合式;作定語。
出處:五代·蜀·魏承班《生查子》詞:「花紅柳綠間晴空。」
白話釋義:五代·蜀·魏承班《生查子》詞:「花木繁茂間隔清朗的天空。。」
5、五顏六色
拼音: [ wǔ yán liù sè ]。
含義:形容色彩復雜或花樣繁多。引申為各色各樣。
用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14回:「惟各人所登之雲,五顏六色,其形不一。」
白話釋義:清·李汝珍《鏡花緣》第14回:「只是每個人穿的輕柔舒捲如雲之物各色各樣,它們的形狀也不一樣。」
3. 正室欲殺小妾,卻因太漂亮不忍下手的成語是什麼
對於我國古代的四大美女想必很多人都耳熟能詳了吧?她們分別是“沉魚”西施、“落雁”、王昭君、“閉月”貂蟬、“羞花”楊玉環。他們的名字和雅號可以說已經成為美的代名詞了,但是在古代還有一個人堪稱為第五大美女,有著“丟刀”的美譽,她的故事相比於其他四大美女也更加的真實和驚心動魄。
後來這一段故事便衍生出了一句家喻戶曉的成語“我見猶憐”。一為可憐李姑娘之身世,一為憐愛李姑娘之容貌。在魏晉時期,對於美十分的推崇,而司馬興男會有這樣的舉動也屬於正常。
4. 關於劉邦項羽的電視劇有哪些可以推薦幾部嗎
今天我向你們推薦幾部有關劉邦項羽的電視劇:《楚河漢界》,《楚漢驕雄》,《鴻門宴》,《漢劉邦》,《楚漢風雲》,《西楚霸王》、《破釜沉舟》。
《楚漢驕雄》
主要講述了秦末動盪之勢,群雄逐鹿中原。在這個競爭激烈的舞台上,劉邦和項羽這對好友在造化弄人之下爭奪天下。胸懷大志的項羽,一生以反秦為己任,結果卻落得烏江自刎,性命不保;而出身市井的劉邦本無爭霸之心,偏偏最後竟得到天下。
以上是我推薦的電影,希望大家喜歡。
5. 成語故事60個(簡短些,100字左右)
1.《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6. 唐朝史上最殘忍的酷刑有哪些,哪一個最讓人難以忍受
自660年唐高宗李治患“風眩病”以來,朝廷的一干政務就轉交到了皇後武則天的手裡。
經過23年的苦心經營,到683年李治駕崩,武則天已完全掌控了朝政,其黨羽亦遍布朝野。
同是這一年的12月,李治和武則天的第三子李顯繼位,是為唐中宗。
這位中宗皇帝為人懦弱,無論才幹還是武藝都比不上大哥李弘和二哥李賢。
按理說,這么一個糊塗君王,理應是武則天手中最好的傀儡。
可誰知道,在李顯稱帝的第55天,武則天就帶兵入宮強行將其廢黜,原因僅是唐中宗說了一句要將皇位讓給他人的氣話。
接替李顯繼位的是武則天的四兒子李睿,也就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生身父親。
不過,這位新繼位的皇帝更像是個囚徒,正如史書記載的那樣,“政事決於太後,居睿宗於別殿,不得有所預。”
請君入瓮
席間,來俊臣故作愁眉之狀引來周興詢問。
接著,來俊臣告訴周興最近的囚犯都不肯老實招供,苦惱的他毫無辦法。
周興一聽,立刻露出得意的神情,他告訴來俊臣自己最近想了一種新刑罰:准備一隻口小肚大的巨瓮,底下燒上炭火;誰要是不招,就把他放進大瓮里去,靈驗的很!
周興話音剛落,來俊臣就讓人搬來了一口大瓮,然後按照周興的主意用火圍著烤。
不一會兒,來俊臣突然站了起來,板下臉對周興說,“有內狀推史,請兄入此瓮!”
周興一聽,嚇得二話沒說便招了供。
或許是考慮到周興為自己辦事的確賣力,武則天法外開恩,免除了周興的死罪,將其發配到了煙瘴重疊的嶺南之地。
史載周興未至嶺南,便被仇家所殺。
7. 從秦朝至清朝的開國皇帝的主要事件和相關成語典故
秦始皇(前259—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亦作「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又稱秦始皇帝。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故稱之趙政(趙正)、秦王政為妥,但後世多稱之嬴政。秦莊襄王之子,漢族。出生於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歲時即王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後和相邦呂不韋及嫪毐掌管。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始皇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文臣:李斯、尉繚,武臣:蒙恬。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起第一個以早期漢族為主體的強大秦漢多民族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秦朝。定都咸陽。秦王政自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將大臣議定的尊號改為「皇帝」。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對中國和世界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雖為千古一帝,但秦始皇殘暴不仁,導致了各路諸侯的猛烈反抗...........秦始皇死後3年秦朝滅亡。
西漢太祖
漢太祖劉邦(前256—前195),字季(一說原名季),沛縣豐邑中陽里(今江蘇沛縣)人,漢族。秦朝時曾擔任泗水亭長。起兵於沛(今江蘇沛縣)。在秦末農民戰爭中,登高一呼,天下英雄雲集於其麾下,號稱「沛公」;前207年劉邦所率義軍率先攻入秦都咸陽,前206年被義軍盟主項羽封為漢王,封地為漢中、巴蜀(因此在戰勝項羽後,定國號為「漢」);前202年劉邦在定陶城邊的汜水北岸稱帝,後建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漢高祖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農民起義領袖轉化而來的布衣皇帝。他以非凡的政治敏感和政治魄力,借農民反秦大起義的革命風暴登上歷史舞台,繼而又知人善任,拔出同列,削平群雄,最終戰勝了「一世之雄」的項羽,建立了強大的西漢王朝,不失為我國古代一位傑出的政治家。
東漢光武帝
漢光武帝劉秀(前6—57年),漢族,南陽蔡陽(今湖北棗陽西南)人。東漢王朝開國皇帝,中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新朝末年,海內分崩,天下大亂,西漢皇族後裔劉秀與兄在家鄉舂陵乘勢起兵,與眾英雄並爭天下。公元25年,劉秀在河北登基稱帝,建立了東漢王朝。經過長達十數年之久的統一戰爭,劉秀先後平滅了綠林、赤眉、隗囂、公孫述等諸多割據勢力和為數達百萬的大小農民起義軍,使得自新莽末年以來紛爭戰亂20餘年的中華大地再次歸於一統。天下定後,劉秀推行「偃武修文」的國策,發展生產、大興儒學,從而奠定了日後東漢王朝近兩百年的基業。
西晉武帝
晉武帝司馬炎(236—290),字安世。晉朝第一位皇帝。政治家。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人。司馬昭長子。曹魏末年,祖父司馬懿、伯父司馬師、父親司馬昭相繼控制朝政。魏咸熙二年(265)。司馬炎繼位為丞相、晉王、大將軍,執掌全國諸軍事。同年十二月,司馬炎篡奪政權,消滅曹魏。稱大晉皇帝,太康元年(280)滅東吳,結束了分裂長達半個世紀的三國時代。在位期間,封同姓諸王,以郡為國,置軍士,希望互相維系,拱衛中央。晉武帝採取一系列經濟措施以發展生產,屢次責令郡縣官勸課農桑,並嚴禁私募佃客。又招募原吳、蜀地區人民北來,充實北方,並廢屯田制,使屯田民成為州郡編戶。太康元年,頒行戶調式,包括占田制、戶調制和品官占田蔭客制。太康年間出現一片繁榮景象。晉武帝鑒於曹魏末期為政嚴刻,風俗頹廢,生活豪奢,乃「矯以仁儉」,鰥寡孤獨不能自存者賜穀人五斛,免逋債宿負,詔郡國守相巡行屬縣,並能容納直言。還重視法律,親自向百姓講解賈充等人上所刊修律令,並親身聽訟錄囚。但滅吳後,逐漸怠惰政事,荒淫無度。他為了鞏固皇權而大封宗室。然而諸王統率兵馬各據一方,晉武帝死後,諸王為爭奪中央權力,內訌不已,形成16年的內戰,史稱八王之亂。
東晉元帝
晉元帝司馬睿(276-323)東晉的開國皇帝。字景文。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人。司馬懿曾孫,司馬覲之子。在位六年。十五歲嗣琅邪王位。八王之亂後期依附於東海王司馬越,越以其為平東將軍、監徐州諸軍事,留守下邳。漢主劉淵舉兵後,中原局勢惡化,司馬睿用王導之謀,請移鎮建鄴(今江蘇南京)。朝廷遂於永嘉元年(307)命為安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九月南下。他在王導、王敦輔助下,優禮當地士族,壓平叛亂,慘淡經營,始得在江南立足。建興四年(316)漢劉曜陷長安,俘晉愍帝。西晉亡。次年三月,司馬睿即晉王位,始建國,改元建武。他廣辟掾屬以為輔佐,有「百六掾」之稱。六月,孤懸在北方的晉地方長官劉琨、段匹磾、劉翰等漢、胡一百八十人上書勸進。司馬睿於318年即皇帝位,改元太興,據有長江中下游以及淮河、珠江流域地區,史稱東晉。東晉初年政治上由王導主持,軍事上依靠王敦,時人謂之「王與馬,共天下」。司馬睿對大權旁落不滿,引用劉隗、刁協、戴淵等為心腹,企圖排斥王氏權勢。素有野心的王敦於永昌元年(322)以誅劉隗為名,在武昌起兵,直撲石頭城(即建康)。王導為保全王氏家族利益,暗助王敦。王敦攻入建康,殺戴淵等,劉隗投奔石勒。同年閏十一月己丑日,晉元帝憂憤病逝。
隋文帝
隋文帝楊堅(541-604),大隋帝國開國皇帝,偉大的政治家,民族英雄。西方人眼中最偉大的中國皇帝,被尊稱為天朝的「聖人可汗」。隋文帝精心治理,隋朝迅速強大繁榮起來。他不僅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還使隋朝成為政權穩固,社會安定,戶口銳長,墾田速增,積蓄充盈,文化發展,甲兵精銳,威動殊俗的強盛國家,史稱「開皇之治」。在政治、經濟等制度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將地方的州、郡、縣三級制改為州、縣兩級制,地方官吏概由中央任免,由此鞏固了中央集權。由於隋文帝的勵精圖治,發展生產,他被外國人看做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隋文帝下令修建西京大興城(即後來長安城所仿照原形)和東京洛陽城,大興城的設計和布局思想,對後世都市建設及日本、朝鮮等國的都市建設都有深刻的影響。隋文帝於西元584年命宇文愷率眾開漕渠。自大興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漢代漕渠故道而東,至潼關入黃河,長150多公里,名廣通渠。這是修建大運河的開始,大運河連接了兩個文明。使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逐漸成為一體。他在不長的時間內將中國重新置於一個政權治理下,外御強敵突厥、契丹,內令人民安寧生息,功業之偉大,連後世盛唐也沒有完全恢復隋朝的國土面積。
唐高祖
唐高祖李淵(618—626)。唐代開國皇帝。自稱西漢前將軍李廣、十六國時期西涼國開國君主李暠之後裔。字叔德。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人,漢族,祖籍趙郡隆慶(今邢台市隆堯縣)。祖父李虎,西魏時官至太尉。父李昞,北周時歷官御史大夫、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母為隋文帝獨孤皇後姐,故特見親重。隋煬帝即位後,李淵任滎陽(今河南鄭州)、樓煩(今山西靜樂)二郡太守。後被召為殿內少監,遷衛尉少卿。大業十一年(615),拜山西河東慰撫大使。十三年,拜太原留守。當時,隋末農民戰爭遍布全國,政局動亂。李淵便與次子李世民在大業十三年五月起兵叛亂,並從河東(今山西永濟西)召回長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李淵叛亂後,一面遣劉文靜出使突厥,請求始畢可汗派兵馬相助,一面召募軍隊,並於七月率師南下。此時瓦崗軍在李密領導下與困守洛陽的王世充激戰方酣,李淵乘隙進取關中,又消滅群雄統一全國。在位九年,後其次子李世民一手導演了奪嫡的「玄武門之變」,被迫傳位於次子李世民,被尊為太上皇。貞觀九年崩,死後廟號為高祖。
武周則天帝
武周則天皇帝武曌(624-705),漢族。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唐高宗時代,民間起義,曾出現一個女皇帝陳碩真),也是繼位年齡最大的皇帝(67歲即位),又是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唐高宗時為皇後(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時為皇太後(683—690),後自立為武周皇帝(690—705),改國號「唐」為「周」,定都洛陽,並號其為「神都」。史稱「武周」或「南周」,705年退位。武則天也是一位女詩人和政治家。武則天是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在男子為中心的封建社會里,她以一個婦女的身份高居皇座,做出了為當時皇族、重臣特別是貴族集團所望塵莫及的豐功偉績,對封建社會的發展和當時人民生活的安定,在客觀上曾起著一定的作用;這種作用,連歷來為封建皇朝御用的史臣也無法一筆抹殺。但一個女皇帝的曾經存在,畢竟是觸犯封建禮法的,於是那些御用史臣們就不得不顛倒是非,盡量從私生活上進行造謠、污衊,把武則天說成是有史以來最為淫亂的罪人。今天,要在戲曲舞台上為武則天翻案,對我來說是有困難的。總之,如何正確而形象地塑造這樣一個女政治家,是越劇表演藝術上的新課題。作為一個上承貞觀下啟開元兩朝盛世的女皇,武則天應該具有傑出的政治才乾和高逸的政治風度。
北宋太祖
宋太祖趙匡胤(927-976),中國北宋王朝的建立者,廟號太祖,涿州(今河北)人。出身軍人家庭,高祖趙朓,祖父趙敬,趙弘殷次子。948年,投後漢樞密使郭威幕下,屢立戰功。951年,郭威稱帝,建立後周,趙匡胤任禁軍軍官,周世宗時官至殿前都點檢。周世宗柴榮死後,恭帝即位。建隆元年(960年),他以「鎮定二州」的名義,謊報契丹聯合北漢大舉南侵,領兵出征,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代周稱帝,建立宋朝,定都開封。趙匡胤稱帝後,先後攻滅後蜀、南漢和南唐等割據政權。趙匡胤統治時期,吸取唐朝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導致滅亡的教訓,接受大臣趙普的建議,通過「杯酒釋兵權」削奪了武官的權力,從而重文輕武,加強中央集權,使宋朝沒有宦官專權、藩鎮割據的問題。比起其他朝代,宋朝社會比較安定和公平,文學、哲學、美術、科技、教育等也比較發達。但重文輕武的結果也導致宋朝軍事力量不足,和外族戰爭多以敗仗收場。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在北征契丹的途中,與其弟趙光義飲酒,共宿宮中;隔日清晨,趙匡胤暴死,得年49歲。關於趙匡胤的死,《續湘山野錄》有「燭影斧聲」的說法。
南宋高宗
宋高宗(1107-1187),名趙構,字德基,南宋開國皇帝,北宋皇帝宋徽宗第九子,宋欽宗之弟,曾被封為「康王」。趙構政治上昏庸無能,然精於書法,善真、行、草書,筆法灑脫婉麗,自然流暢,頗得晉人神韻,傳世墨跡有《草書洛神賦》、《正草千字文》及《光明塔碑》等。
元世祖
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1215—1294)1260年—1294年在位。成吉思汗之孫,蒙哥汗(憲宗)弟,蒙古族。諱名呼必賚,睿宗第四子,蒙古族,拖雷正妻唆魯禾帖尼的第二子(總第四子)。元朝的創始皇帝,廟號世祖,謚號聖德神功文武皇帝,蒙古語尊稱薛禪皇帝。他也是第五代的蒙古大汗。
明太祖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為明朝的開國皇帝,是繼漢高祖劉邦以來第二位平民出身的君主。朱元璋的統治時期被稱為「洪武之治」。朱元璋在位期間通過廷杖大臣、廢宰相、設錦衣衛、大殺功臣(也包含懲治貪贓枉法的元勛)等諸多辣腕建立起一套維護皇權的體制,正是由於朱元璋在位期間的這些舉措,使得大明朝276年時間內,無外戚專權或軍閥割據。宦官也沒有形成唐末的氣候,黨爭現象亦未形成唐末「牛李黨爭」的禍亂。
清太宗
清太宗(1592-1643),滿洲愛新覺羅氏,名皇太極(亦作皇太子、洪太極、黃台吉),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後金第二代君主。明天啟六年(1626年)在沈陽繼後金汗位。次年改元天聰。他對內大力推行封建化的改革,加強中央集權;對外相繼征服了蒙古和朝鮮,並多次帶兵攻打明朝,將西部國界擴張至錦州、寧遠一線。十年四月改元崇德,改國號大清,正式稱帝。逝於崇德八年(1643年),年五十二歲。後葬於沈陽昭陵(今沈陽市北陵公園北)。
8. 含有四字的成語故事
塞翁失馬、老馬識途、馬革裹屍、伯樂相馬、鷸蚌相爭、守株待兔、畫蛇添足、羽扇綸巾、錦囊妙計、舌戰群儒、乾乾凈凈、彎彎曲曲、雪中送炭、一葉障目、指手畫腳、取長補短、嫦娥奔月、四海為家、管中窺豹、拔苗助長、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垂頭喪氣、光彩奪目、金碧輝煌、千里迢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