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四字成語 » 螳螂撲蟬的成語故事

螳螂撲蟬的成語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1-18 21:37:48

A. 螳螂捕蟬的成語故事簡介

螳螂捕蟬 【翻譯】園子里有一棵榆樹,樹上有一隻蟬.蟬正振動著翅膀悲切地鳴版叫,想要喝一些清權涼的露水,卻不知一隻螳螂正在它的背後.螳螂彎曲著脖子,想抓住蟬後把它吞掉.螳螂正要吃蟬,卻不知黃雀在它背後.黃雀伸長脖子想要啄過螳螂吞掉他.黃雀正想吃螳螂,卻不知有一個孩子正在榆樹下面,他拉開彈弓,就要射向黃雀.孩子要拉開彈弓射殺黃雀,卻不知道腳下有個深坑後面還有樹墩子.這些鳥蟲和這個孩子都在貪圖眼前的利益,卻不顧及身後潛伏著禍患.【寓意】不要只顧及眼前利益,而忘記日後的禍患.

B.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是一個是什麼成語故事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táng láng bǔ chán,huáng què zài hòu

[釋義] 螳螂正要捉蟬,不知黃雀在它後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淺,只想到算計別人,沒想到別人在算計他。
[語出] 漢·劉向《說苑·正諫》:「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
[用法] 復句式;作分句;含貶義
[例句] 你們不可以打邊區。「鷸蚌相持,漁人得利」,「~」,這兩個故事,是有道理的。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經常進行兼並戰爭。有一次,吳王准備進攻楚國。他召集群臣,宣布了准備攻打楚國的決定。大臣們一聽這個消息,就低聲議論起來,因為大家都知道吳國目前的實力還不夠雄厚,應該養精蓄銳,先使國富民強,之後才能作別的打算。

吳王聽到大臣們在底下竊竊私語,似有異議,便厲聲制止道:「你們不要議論了,我決心已定,誰也別想動搖我!倘若有誰執意要阻止我,我決不輕饒!」

眾大臣面面相覷,誰也不敢亂說一句。當時朝堂上有一位正直的年輕侍從,退朝後心中仍舊無法安寧,他覺得吳王這樣做是在是太草率了,但是又不知道怎樣才能說服吳王,使其放棄攻打楚國的想法。於是這個侍從在吳王的後花園內踱來踱去地想辦法,就在此時,他的目光無意中落到了樹上一隻蟬的身上,他立刻就有了主意。

第二天天剛亮,這個青年侍從又來到了吳王休息的後花園,他手拿一把彈弓,在樹底下轉來轉去。第三天早晨他又來到樹下轉悠,第四天、第五天早晨也是這樣轉來轉去的。有人覺得他的行為很奇怪,就把這事告訴了吳王。

第六天早晨,青年侍從又來了,吳王也來了,便問他:「你一連幾天早晨來這花園里干什麼?瞧你的衣服都被露水浸濕了,你到底要做什麼呢?」這個青年侍從手拿彈弓,對吳王輕聲說道:「大王,您小聲一點。您向樹上看,那裡有一隻蟬只顧著在那裡高興地吸露水,卻沒有覺察到有一隻螳螂躲在他身後,彎著前肢,想要捕捉它呢!」

吳王笑著說:「螳螂捕蟬,這有什麼好稀奇的。」青年侍從說:「大王您再看,螳螂一心想捕蟬,但它不知道,還有一隻黃雀在它身後,正伸長脖子,瞪著眼睛,想啄它呢.」

吳王說:「這又說明什麼呢?」

青年侍從將手中的彈弓搭上泥丸對准黃雀,然後說:「那隻黃雀只顧著看著蟑螂,卻不知道我的彈弓已經對准它了。蟬、螳螂、黃雀都只看到自己眼前的利益,卻沒有想到自己身後的危險啊!」

吳王聽到這里,猛然醒悟了,他明白了青年侍從的用意,取消了攻打楚國的計劃。

C. 螳螂捕蟬成語故事的flash製作過程

故事 春秋時,吳王欲伐荊⑴,曰:「敢有諫者⑵,死!」此時,舍人⑶有少孺子⑷者欲諫不敢,則懷丸操彈⑸於後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⑹.吳王曰:「子⑺來,何苦沾衣如此?」對曰:「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⑻,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⑼,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⑽也;黃雀延頸⑾,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⑿,而不顧⒀其後之患⒁也.」吳王曰:「善哉⒂!」乃罷(16)其兵. 翻譯 吳王要攻打荊地,警告左右大臣說:「誰敢勸阻就處死誰!」一個年輕侍從官員想要勸吳王卻不敢,便每天拿著彈弓、彈丸在後花園轉來轉去,露水濕透他的衣鞋,接連三個早上都像這樣.吳王覺得奇怪:「你為什麼要像這樣打濕衣服呢?」侍衛對吳王回答道:「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隻蟬.蟬停留在高高的樹上一邊放聲地叫著一邊吸飲著露水,卻不知道有隻螳螂在自己的身後;螳螂彎曲著身體貼在樹上,想撲上去獵取它,但卻不知道有隻黃雀在自己身旁;黃雀伸長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有個人舉著彈弓在樹下要射它.這三個傢伙,都極力想要得到它們眼前的利益,卻沒有考慮到它們身後有隱伏的禍患.」吳王聽後,說:「好啊!」隨後取消了這次軍事行動.

D. 成語故事動畫《螳螂捕蟬》高清

【成語】: 螳螂捕蟬

【拼音】: táng láng bǔ chán

【解釋】: 蟬:知了。螳螂捉蟬,不知潛在危險。比喻目光短淺。

【出處】: 漢·趙曄《吳越春秋》:「螳螂捕蟬,志在有利,不知黃雀在後啄之。」

【拼音代碼】: tlbc

【近義詞】:鼠目寸光、急功近利

【反義詞】:瞻前顧後

【用法】: 作賓語、定語;指人目光短淺

【故事】: 春秋時期,吳王壽夢要攻打楚國,並禁止大臣提反對意見,有一個大臣的兒子聽說後,帶上彈弓到王宮花園去打鳥。吳王問他干什麼,他說在看螳螂捕樹上的蟬,而黃雀在後面等著吃螳螂。吳王覺得自己的處境同螳螂差不多,就只好取消計劃

動畫網址網頁鏈接

E. 成語故事 動畫版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螳螂正要捉蟬,不知黃雀在它後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淺,只想到算計別人,沒想到別人在算計他。
[拼音]
táng láng bǔ chán,huáng què zài hòu
[出處]
漢·劉向《說苑·正諫》:「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

F.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樣的成語故事大全

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兩虎相鬥,必有一傷
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亡羊補牢,為時不晚。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精誠所致,金石為開。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G. 螳螂捕蟬這個成語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園中有一棵榆樹,樹上有一隻知了。知了鼓動翅膀悲切地鳴叫著,准備吮吸些清涼的露水,卻不知道有隻螳螂正在它的背後。

螳螂伸出兩只像砍刀一樣的前臂,打算把知了逮住吃掉。它正要捉知了的時候,卻不知道黃雀就在它的後面。

黃雀伸長脖子,想啄死螳螂吃掉它。它正想啄食螳螂時,卻不知道榆樹下面有個拿著彈弓的小孩,把皮筋拉得長長的,正在瞄準它。

孩子一心想射殺黃雀時,卻不知道前面有個深坑,後面還有個樹樁子。

這都是貪圖眼前利益,而不顧身後隱藏著禍害的表現呀!

寓意:這個成語寓言諷刺了那些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後禍患的人。對鼠目寸光、利令智昏、不顧後患這類人提出警告。也比喻有人一心想暗算別人,卻沒想到有人也想暗算他。告訴我們在考慮問題、處理事情時,要深思熟慮,考慮後果,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而不顧後患。

螳螂捕蟬:

蟬:知了。螳螂捉蟬,不知潛在危險。比喻目光短淺,沒有遠見。

黃雀在後:

比喻伺機從後面襲擊,也比喻有後顧之憂。

螳螂捕蟬原文:

園中有榆,其上有蟬。蟬方奮翼悲鳴,欲飲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後,曲其頸,欲攫而食之也。螳螂方欲食蟬,而不知黃雀在後,舉其頸,欲啄而食之也。黃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挾彈丸在榆下,迎而欲彈之。童子方欲彈黃雀,不知前有深坑,後有掘株也。此皆貪前之利,而不顧後害者也。

韓嬰《韓詩外傳》

韓嬰,生卒不祥,燕(今屬北京市)人。西漢"韓詩學"的開創者。著述有《韓詩內傳》和《韓詩外傳》。《韓詩外傳》共6卷,雜述古事古詩。

課文《螳螂捕蟬》

吳王一向很專橫,要想說服他是件很難的事情。

有一次,吳王准備進攻楚國。他召集群臣,宣布要攻打楚國。大臣們一聽這個消息,低聲議論起來,因為大家都知道吳國目前的實力還不夠雄厚,應該養精蓄銳,先使國富民強,這才是當務之急。

吳王聽到大臣們在底下竊竊私語,似有異議,便厲聲制止道:

「各位不必議論,我決心已定,誰也別想動搖我的決心,倘若有誰執意要阻止我,決不輕饒!」

眾大臣面面相覷,誰也不敢亂說一句說,於是,匆匆退朝。

大臣中有一位正直的年輕人,他下朝後心中仍無法安寧,思前想後,他覺得不能因為自己而不顧國家的安危。這位大臣在自家的花園內踱來踱去,目光無意中落到樹上的一隻蟬的身上,他立刻有了主意。

第二天一大早,這位大臣便來到王宮的後花園內,他知道每天早朝前吳王都要到這里散步,所以,他有意等在這里。

過了大約兩個時辰,吳王果然在宮女的陪同下,來到後花園。那位大臣裝著沒有看見吳王,眼睛緊盯著一棵樹。

吳王看到這位大臣的衣服已經被露水打濕了,卻彷彿沒有察覺一般,眼睛死死地盯著樹枝在看什麼,手裡還擒著一隻彈弓,便很納悶地拍拍他的肩,問道:

「喂,你一大早在這里做什麼?何以如何入神,連衣服濕了都不知道?」

那位大臣故意裝作彷彿剛剛看到吳王,急忙施禮賠罪道:

「剛才只顧看那樹上的蟬和螳螂,竟不知大王的到來,請大王恕罪。」

吳王揮揮手,卻好奇地問:

「你究竟在看什麼?」

那位大臣說道:

「我剛才看到一隻蟬在喝露水,毫無覺察一隻螳螂正弓首腰准備捕食它,而螳螂也想不到一隻黃雀正在把嘴瞄準了自己,黃雀更想不到我手中的彈弓會要它的命……」

吳王笑了說:

「我明白了,不要再說了。」

終於,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H. 螳螂捕蟬這個成語故事中講到的是誰

少年對吳王說的

I. 說出螳螂捕蟬這個成語故事的來源

《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蟬」的故事警示吳王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而不顧身後的隱患。全文生動有趣,寓意深刻。
【原文】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諫不敢,則懷丸操彈,游於後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吳王曰:「子來,何苦沾衣如此?」對曰:「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有患也。」吳王曰:「善哉!」乃罷其兵。
【翻譯】吳王決定去攻打楚國,(但是大臣們說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國家乘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他對大臣們說:「誰敢勸阻就處死誰!」吳王的侍從官中有個年輕人想要勸說吳王放棄攻楚的打算,但又不敢直說,就拿著彈弓,一連三天早晨,在王宮後面的花園里走來走去,露水打濕了衣服,也全不在意。吳王問他:「你為什麼早晨跑到花園呢?衣服都被露水打濕了。」少年說:「園中有棵樹,樹上有一隻蟬,它停在高高的樹上放聲地鳴叫著,喝著露水,不知道有隻螳螂在它的身後想要吃掉它;螳螂屈著身子靠近蟬,想捕捉它,卻沒想到黃雀就在自己身旁;黃雀伸長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彈弓就在樹下瞄準了它。它們三個都力求得到它們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忌看到它們身後隱患。」吳王想了想,恍然大悟,說:「原來如此!」於是便放棄了攻打楚國的打算。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