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一夕的近義成語
A. 久而久之是什麼意思
久而復久之的意思是:經過了相制當長的時間。
【出自】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回:久而久之,凡在上海來來往往的人開口便講應酬,閉口也講應酬。
【示例】機器不好好養護,久而久之就要生銹。
【語法】聯合式;作狀語;作時間用語
【近義詞】日久天長、長年累月、長此以往
【反義詞】曾幾何時、一朝一夕
(1)一朝一夕的近義成語擴展閱讀
1、久而久之的近義詞
長年累月
【解釋】長年:整年;累月:很多個月。形容經過了很多年月。
【出自】巴金《短簡·給一個孩子》:「一件重大的事情要經過長年累月的努力才能夠有成就。」
【示例】長年累月地操勞,這雙手已粗糙得像老松樹皮,手掌也磨出了厚厚的繭子。
【語法】聯合式;作賓語、定語、狀語;形容時間很長
2、久而久之的反義詞
一朝一夕
【解釋】朝:早晨;夕:晚上。一個早晨或一個晚上。形容很短的時間。
【出自】周·姬昌《周易·坤》:「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
臣下刺殺君王,兒子殺害父親,這個原因不是一朝一夕產生的,這是由來已久的緣故。
【示例】學習知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
【語法】聯合式;作定語、狀語;用於否定句
B. 像膘肥體壯這樣含有近義詞的成語
朝三暮四 原指玩弄手法欺騙人。後用來比喻常常變卦,反復無常。
朝思暮想 朝:早晨;暮:晚上。早晚都想念。形容非常想念或經常想著某一件事。
真憑實據 確鑿的憑據。
爭權奪利 爭奪權力和利益。
斬盡殺絕 全部殺光。比喻做事不留餘地。
獐頭鼠目 像袋象獐子那樣又小又尖,眼睛像老鼠那樣又小又圓。形容人相貌醜陋,神情狡滑。
載歌載舞 邊唱歌,邊跳舞。形容盡情歡樂。
真心實意 心意真實誠懇,沒有虛假。
賊眉鼠眼 形容神情鬼鬼祟祟。
追根究底 追究根底。一般指追問一件事的原由。
招降納叛 原指收容接納敵方投降叛變過來的人,以擴大自己的勢力。現指收羅壞人,結黨作惡。
左顧右盼 顧、盼:看。向左右兩邊看。形容人驕傲得意的神情。
志同道合 道:途徑。志趣相同,意見一致。
只言片語 個別詞句或片斷的話。
櫛風沐雨 櫛:梳頭發;沐:洗頭發。風梳發,雨洗頭。形容人經常在外面不顧風雨地辛苦奔波。
爭分奪秒 一分一秒也不放過。形容充分利用時間。
自吹自擂 擂:打鼓。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噓。
裝神弄鬼 比喻玩弄手段蒙騙人。
抓耳撓腮 撓:搔。抓抓耳朵,搔搔肋幫子。形容心裡焦急而無法可想的樣子。
指桑罵槐 指著桑樹罵槐樹。比喻表面上罵這個人,實際上是罵那個人。
自由自在 形容沒有約束,十分安閑隨意。
爭奇斗艷 互相爭斗,以新奇艷麗來取悅於他人。亦作「爭奇斗異」。
珠光寶氣 珠、寶:指首飾;光、氣:指閃耀的光彩。形容婦女服飾華貴富麗,閃耀著珍寶的光色。
裝模作樣 指故意做作,故做姿態給人看。
左鄰右舍 左右的鄰居。
咬文嚼字 形容過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實質。
搖頭擺尾 原形容魚悠然自在的樣子。現用來形容人搖頭晃腦、輕浮得意的樣子。
搖頭晃腦 晃:搖動。腦袋搖來搖去。形容自己感覺很有樂趣或自己認為很不差的樣子。
鶯歌燕舞 黃鶯在歌唱,小燕子在飛舞。形容春天鳥兒喧鬧活躍的景象。現常比喻革命和建設蓬勃興旺的景象。
吟風弄月 舊指文人寫作或朗誦以風月等自然景色為題材的作品。現多形容作品空虛無聊。
一朝一夕 朝:早晨;夕:晚上。一個早晨或一個晚上。形容很短的時間。
一貧如洗 窮得象用水洗過似的,什麼都沒有。形容十分貧窮。
疑神疑鬼 這也懷疑,那也懷疑。形容非常多疑。
頤指氣使 頤指:動下巴示意,指揮別人;氣使:用神情氣色支使人。不說話而用面部表示表情示意。形容有權勢的人指揮別人的傲慢態度。
一清二楚 十分清楚、明白。
一針一線 比喻極微小的東西。
C. 一朝一夕 近義詞
一朝一夕近義詞源:
一時半刻,一旦一夕,彈指之間,轉眼之間
一朝一夕_網路漢語
[拼音] [yī zhāo yī xī]
[釋義] 朝:早晨;夕:晚上。一個早晨或一個晚上。形容很短的時間。
[出處] 《周易·文言》:「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
D. 一X一X的成語
一草一木
【拼音】:yī cǎo yī mù
【解釋】:比喻極微小的東西。
【出處】:《後漢書·應劭傳》:「春一草枯則為災,秋一木華亦為異。」
【示例】:不許驚動,如有犯僖氏~者斬首!★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三十九回
【近義詞】:一針一線
【語法】:作謂語、定語;指細小平常的東西
一唱一和
【拼音】:yī chàng yī hè
【解釋】:一個先唱,一個隨聲應和。原形容兩人感情相通。現也比喻二人互相配合,互相呼應。
【出處】:《詩經·鄭風·萚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示例】:自此~,漸漸情熟,往來不絕。★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三十四
【近義詞】:遙相呼應、亦步亦趨、一拍即合
【反義詞】:各自為政、各行其是、各持己見
【歇後語】:東北的二人轉;夫妻兩唱小調
【語法】:作謂語、定語;指互相呼應
一舉一動
【拼音】:yī jǔ yī dòng
【解釋】:指人的每一個動作。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七十四回:「可見古人一舉一動,莫不令人歸於正道,就是游戲之中,也都寓著勸世之意。」
【示例】:她的~都象個多年的媳婦,麻利,老到,還帶著點自得的勁兒。★老舍《駱駝祥子》十五
【近義詞】:一言一行、一顰一笑
【歇後語】:十冬臘月挺杠鈴
【語法】:作主語、賓語;指人的言行
一模一樣
【拼音】:yī mó yī yàng
【解釋】:樣子完全相同。
【出處】: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四回:「今日抬頭一看,卻見他黃著臉、禿著頭,就和前日夢里揪他的師姑一模一樣,不覺就懊惱起來。」
【示例】:這兩件衣服從顏色到款式雖然~,但質量卻有很大差別。
【近義詞】:毫無二致、毫發不爽、如出一轍
【反義詞】:截然不同、天差地別、大相徑庭
【歇後語】:一個母牛生的犢;一群老鴉朝南飛
【語法】:作謂語、定語;形容人或物
E. 開門見山後的成語接龍有什麼
山崩地裂
【拼音】:shān bēng dì liè
【解釋】:山嶽倒塌,大地裂開。形容響聲巨大或變化劇烈。
【出處】:《漢書·元帝紀》:「山崩地裂,水泉湧出。」
【示例】:這正是~有人見,捉生替死卻難逢!★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十二回
【近義詞】:山崩地陷、山塌地崩、地裂山崩
【反義詞】:巋然不動
【語法】:作謂語、狀語、定語;形容聲勢巨大
山高水長
【拼音】:shān gāo shuǐ cháng
【解釋】:象山一樣高聳,如水一般長流。原比喻人的風范或聲譽象高山一樣永遠存在。後比喻恩德深厚。
【出處】:唐·劉禹錫《望賦》:「龍門不見兮,雲霧蒼蒼。喬木何許兮,山高水長。」
【示例】: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宋·范仲淹《嚴先生祠堂記》
【近義詞】:山長地遠、天長地久
【反義詞】:一朝一夕
【語法】:作謂語、賓語;指山川相隔
山盟海誓
【拼音】:shān méng hǎi shì
【解釋】:盟:盟約;誓:誓言。指男女相愛時立下的誓言,表示愛情要象山和海一樣永恆不變。
【出處】:元·無名氏《碧桃花》第三折:「他將山盟海誓言,向羅幃錦帳眠。」
【示例】:想當初~,可現在怎麼就要分手了?
【近義詞】:海誓山盟、海約山盟
【反義詞】:見異思遷
【語法】:作謂語;指堅定不移、永恆不變
山窮水盡
【拼音】:shān qióng shuǐ jìn
【解釋】:山和水都到了盡頭。比喻無路可走陷入絕境。
【出處】:宋·陸游《游山西村》詩:「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示例】:你們已經到了~的地步。★毛澤東《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
【近義詞】:日暮途窮、窮途末路、水盡山窮
【反義詞】:柳暗花明
【歇後語】:懸崖臨海;土崗子上鬧旱災
【語法】:作謂語、定語、賓語;指絕境
F. 語文有什麼術語(成語)
漢語
漢語 世界主要語言之一。屬漢藏語系,是這個語系裡最主要的語言。除了中國大陸和台灣省以外,漢語還分布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以漢語為母語的人大約有 9.4億。漢語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之一。
漢語的標准語是近幾百年來以北方官話為基礎逐漸形成的。它的標准音是北京音。漢語的標准語在中國大陸稱為普通話,在台灣稱為國語,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稱為華語。 在廣義上是指漢族的語言,狹義上指普通話,另外還有國語、華語、中文等稱呼都是指漢語。毫無疑問,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一種語言,世界上大約有1/5的人使用漢語作為母語。漢語也曾對其周邊的國家的語言文字產生過重要影響。例如日語、韓語、越南語中都保留有大量的漢語借詞以及漢語書寫體系文字。漢語是聯合國工作語言之一。漢語是或是一種中國語文。
漢語作為世界特有的象形文字語言,文字高度的統一與規范,現代漢語有統一和規范的語法,盡管方言發音差異特別大,但是書面語言規范,沒有方言差異造成的書面交流障礙。
漢語屬於獨立語,分析語。漢語的書寫方式是一種象形文字的漢字。五四運動之前所使用的書面語叫做「文言」,是一種以孔子時代所使用的以「雅言」為基礎的書面語。五四運動之後所推動的書面漢語通常被稱為「白話」,即以北方話為基礎的現代書面語。在現代漢語的書面語中,文言已經很少使用了。
語音
漢語的音節可以分析成聲母、韻母、聲調3部分。打頭的音是聲母,其餘的部分是韻母,聲調是整個音節的音高。把聲調也看成音節的組成部分,是因為漢語的聲調是辨義的。例如「湯、糖、躺、燙」4個字的聲母都是[tang],韻母都是[ang](方括弧里是國際音標,表格里的國際音標省去括弧),只是因為聲調不同,意義就不一樣,在語言里分別代表 4個不同的語素(最小的有意義的語言單位),在書面上寫成 4個不同的字。
1918年由當時的教育部頒布的國語注音字母是利用漢字字形制定的一套拼音字母。這套字母把主要母音與韻尾合在一起用一個符號表示(例如:ㄠ=[au],ㄢ=[an]),體現了傳統的聲母韻母兩分的精神。注音字母廣泛流傳,影響很大。台灣省一直沿用至今。
1958年公布的漢語拼音方案採用拉丁字母(表2北京話聲母、表3北京話韻母)。自1978年開始,中國人名地名一律改用漢語拼音字母拼寫,取代了威妥瑪式等各種舊拼法。
語法
漢語的語素絕大部分是單音節的(手│洗│民│失)。語素和語素可以組合成詞(馬+路→馬路│開+關→開關)。有的語素本身就是詞(手、洗),有的語素本身不是詞,只能跟別的語素一起組成復合詞(民→人民│失→喪失)。現代漢語里雙音節詞占的比重最大。大部分雙音詞都是按照上面提到的復合方式造成的。
文字
從目前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成批的文字資料——商代甲骨文字算起,漢字已有3000年的歷史。由於甲骨文字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文字體系,我們可以推斷漢字的發生一定遠在3000年以前。漢字的發展可以劃分為兩個大階段。從甲骨文字到小篆是一個階段;從秦漢時代的隸書以下是另一個階段。前者屬於古文字的范疇,後者屬於近代文字的范疇。大體說來,從隸書到今天使用的現代漢字形體上沒有太大的變化。
從漢字跟漢語的關系看,漢字是一種語素文字。從漢字本身的構造看,漢字是由表意、表音的偏旁(形旁、聲旁)和既不表意也不表音的記號組成的文字體系。
漢字起源於圖畫。在漢字產生的早期階段,象形字的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語素的意義直接發生聯系。雖然每個字也都有自己固定的讀音,但是字形本身不是表音的符號,跟拼音文字的字母的性質不同。象形字的讀音是它所代表的語素轉嫁給它的。隨著字形的演變,象形字變得越來越不象形。結果是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語素在意義上也失去了原有的聯系。這個時候,字形本身既不表音,也不表義,變成了抽象的記號。如果漢語里所有的語素都是由這種既不表音也不表義的記號代表的,那麼漢字可以說是一種純記號文字。不過事實並非如此。漢字有獨體字與合體字的區別。只有獨體字才是純粹的記號文字。合體字是由獨體字組合造成的。從構造上說,合體字比獨體字高一個層次。因為組成合體字的獨體字本身雖然也是記號,可是當它作為合體字的組成成分時,它是以有音有義的「字」的身份參加的。合體字可以分成以下3類:
①形聲字。形聲字由表示意義的形旁和表示讀音的聲旁兩部分組成。拿構造最簡單的形聲字來說,形旁和聲旁都是由獨體字充當的。作為形聲字的組成部分,這些獨體字都是有音有義的字。不過形旁只取其義,不取其音,例如「鳩」字的偏旁「鳥」;聲旁則只取其音,不取其義,例如「鳩」字的偏旁「九」。 由於字義和字音的演變,有些形聲字的形旁或聲旁現在已失去了表意或表音的功能。例如「球」本來是一種玉的名稱,所以以「玉」為形旁。現在「球」字不再指玉,這個形旁就沒有作用了。再如「海」字本來以「每」為聲旁。由於字音的變化,現在「海」和「每」的讀音相去甚遠,聲旁「每」也就不起作用了。有的時候,形旁和聲旁都喪失了原來的功能,例如「給、等、短」。這一類字已經不能再作為形聲字看待了。
形聲字和非形聲字之間並沒有明確的界限。造字之初,形聲字和它的聲旁的讀音本來就不一定密合。發展到現代漢字,出入就更大了。有人拿7500多個現代合體漢字進行統計。就普通話讀音來說,合體字跟聲旁完全同音(聲母、韻母、聲調全同)的不到 5%。聲母、韻母相同而聲調不同的約佔10%。只有韻母一項相同的約佔20%。如果我們只把前兩類看作形聲字,那麼形聲字大概只佔通行漢字的15%。如果把以上三類全看作形聲字,形聲字大概會占通行漢字35%的樣子。要是把標准再放寬或者完全根據來歷確定形聲字,那麼通行漢字中形聲字的百分比還要高得多。
②合體會意字。古人說「止戈為武」,「人言為信」。對於「武」、「信」兩個字來說,這種解釋是錯誤的。不過漢字體系裡確實有按照這種方式造成的字,例如「不正為歪」,「不好為孬」。這一類字的特點是會合偏旁的字義來表現整個合體字的意義。這種字為數很少,只有個別的例子。
以上兩類合體字里的偏旁有的有表意作用,有的有表音作用。下邊一類的情形不同。 ③合體記號字。這一類合體字的偏旁既不表意,也不表音。這主要有兩種情形。一是由於字音和字義的變化,原來的聲旁和形旁已經不再表音、表意了。例如上文舉過的「給、等、 短」一類字。 另一種情形可以舉「章」字為例。 按照漢代許慎《說文解字》的分析,「章」字從「音」從「十」。 可是現在一般人說「立早章」 (以區別於「弓長張」)的時候,是把它分析成「立」和「早」兩部分。其實從古文字看,「章」本來是一個獨體象形字,跟「音、十、立、早」都沒有關系。
漢字用來記錄漢語已經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一直沿用到今天,沒有中斷過。在如此長的歷史時期里,漢字不僅為人們的現實生活服務,而且記錄下極其豐富的文化資料;甚至跨越國界,被日本、朝鮮、越南等鄰國借去記錄非漢語語言。
另一方面,長期以來也不斷有人批評漢字的缺點,主要是說漢字難認、難寫、難於機械化(印刷排版、打字等)。因此在掃盲、兒童識字教育、文化傳播等方面,都不如拼音文字效率高。
跟拼音文字比較起來,漢字有它的短處,但是也有它的長處。漢字最大的長處就是能夠超越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古今漢語字音的差別很大。但由於2000年來字形相當穩定,沒有太大變化,字義的變化比較小,所以先秦兩漢的古書今天一般人還能部分看懂。如果古書是用拼音文字寫的,現代人就根本無法理解了。有些方言語音差別也很大,彼此不能交談,可是寫成漢字,就能互相了解,道理也是一樣的。
50年代開始進行簡化漢字的工作。1986年重新公布的《簡化字總表》規定了2200多個簡化漢字(包括用簡化偏旁類推的字)。這項工作目前已告一段落,今後在一個時期內將保持穩定,不繼續簡化。因為不斷簡化會破壞文字的穩定性,而且簡化一批字以後,原來的繁體字並不能廢除。結果是漢字的總數有增無減,反而加重了學習和使用的人的負擔。
關於文字拼音化問題,長期以來一直有爭論。從理論上說,任何自然語言都可以用拼音文字記錄。但是由於漢語方言分歧,在推廣普通話的工作沒有取得廣泛、切實的成效以前,改用拼音文字會給方言區的人帶來很大的困難。此外,由於漢字歷史悠久,大量的文獻都是用漢字記錄的。一旦改弦易轍,勢必在文獻的廣泛利用上造成一定困難,在社會心理和民族感情上也可能引起波動。事實上,由於長時間使用漢字這一可以表意的書寫系統,漢語中可以存在大量同音字詞,而且這個現象確實發生了,現在一個音節最多可以對應幾十上百個漢字,如果使用拼音來記載語音,會出現不讀出來就看不懂的現象,即使經過長時間的訓練也無法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因此如果真要進行漢字拉丁化的工作,決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在漢語發展到合適的程度以前,最好擱置拉丁化的計劃。
方言
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方言情況復雜。下邊把漢語方言粗分為官話和非官話兩大類來說明。官話分布在長江以北地區和長江南岸九江與鎮江之間沿江地帶以及湖北、四川、雲南、貴州4省,包括北方官話、江淮官話、西南官話幾個方言區。官話區域的面積佔全國3/4,人口佔全國2/3。官話方言內部的一致程度比較高。從哈爾濱到昆明,相距3000公里,兩地的人通話沒有多大困難。非官話方言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南部,包括吳方言(江蘇南部,浙江大部)、贛方言(江西大部)、湘方言(湖南大部,廣西壯族自治區北部)、粵方言(廣東大部,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南部)、閩方言(福建,台灣,廣東的潮州、汕頭、海南地區)、客家方言(廣東省東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台灣)。非官話區域比官話區域面積小,可是方言差別大,彼此一般不能通話,甚至在同一個方言區內部(例如浙南吳方言與蘇南吳方言之間、福州話和廈門話之間),交談都有困難。
書面語和口語
書面語和口語的差別一直相當大。在「五四」時期白話文運動以前,書面語和口語的區別實際上是古今語的區別。以唐宋時代為例,當時人口裡說的是白話。筆下寫的是文言,即以先秦諸子和《左傳》、《史記》等廣泛傳誦的名篇為範本的古文文體。這種情形往上大概可以推到兩漢時期。往下一直延續到20世紀初葉。孫中山1925年立的遺囑就還是用文言寫的。不過2000 年來作為書面語的文言本身也在變化。仿古終歸難以亂真,後世人模仿古語不可能不受當時口語的影響。有人指出韓愈的文章里就有明顯的不合先秦語法的地方。清代桐城派古文家模仿先秦文和唐宋古文家的文章,結果當然更為駁雜。清末梁啟超用一種淺顯的文言文寫政論文章。由於通俗易懂,風行一時,為報章雜志所廣泛採用。目前台灣、香港以及海外中文報刊多數仍舊沿用這種文體。
歷史 方言反映歷史。漢語方言之間語音的差別大,語法和詞彙的差別相對說來比較小。同樣,古漢語和現代漢語之間也是語音的差別大 , 語法和詞彙的差別小。從總體上看,從上古音(先秦時代)到中古音(隋唐時代)再演變到現代北京音,經歷了逐漸趨向簡化的過程。在先秦時代,塞音聲母和塞擦音聲母都有濁音、不送氣清音和送氣清音三套。鼻音聲母也分清濁兩套。很可能還有[kl-、 pl-、gl-、bl-、sn-、st-、sk-]等形式的復輔音。所有的音節都以輔音收尾,沒有開音節。輔音韻尾除了見於現代方言(例如廣州話)的[m、 n、□、p、t、k]之外,還有[b、d、g]。到了隋唐時代,復輔音聲母和清鼻音聲母早已消失,輔音韻尾也只剩下了[m、 n、□、 p、t、k]。只是塞擦音和擦音卻按發音部位的不同分化為舌頭、舌面和捲舌三套。在現代北京音里濁塞音和濁塞擦音都清化了,輔音韻尾只有[n]和[□]兩個。
聲調的演變是另一種情形。隋唐時期只有平、上、去、入 4個調類。在現代方言里,同一個古調類有時以聲母的清濁為條件分化成陰陽兩類。因此有些方言調類的數目比隋唐時期多,許多非官話區的方言就是如此。
隋唐以來,在調類的分合上發生過兩件大事。一是在許多方言里,古全濁聲母上聲字跟古去聲字合為一類。二是官話方言的入聲韻尾消失以後,入聲字分別歸入平、上、去三聲。北京話就是如此。
分析諧聲字和經典的注音,可以發現上古漢語有過以變調和/或變化聲母的清濁作為轉變詞性(包括分別自動詞和使動詞)的手段的痕跡。在句法方面,先秦漢語的一個明顯的特點是否定句和疑問句里的代詞賓語要提到動詞的前邊去(吾誰欺│不我欺)。
宋元時期漢語語法發生了一些重要的變化。例如動詞詞尾「了」 和「著 」的產生、動補結構的產生等等。「了」和「著」原來都是動詞,後來意義逐漸虛化,終於演變為詞尾。動補結構〔包括不帶「得」的(染紅)和帶「得」的(染得紅)兩類〕也是在這個時期才定型的。
詞彙演變的主要趨勢是雙音節詞的不斷增長。本來在先秦漢語里占優勢的單音節詞逐漸雙音節化。這種趨勢近百年來尤為明顯。據統計,在 180萬字的現代文資料里,一共出現了3萬多個不同的詞,其中70%以上是雙音節詞。
漢語研究 在中國傳統的語言學領域里,音韻學、文字學、訓詁學都有輝煌的成就。最古的按字義編排的字典《爾雅》是戰國時代編的。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是最早的按漢字偏旁編排的字典,同時也是第一部對漢字的結構作出全面、系統的分析的著作。在古代的韻書里,隋代陸法言的《切韻》(601)地位特別重要。無論是研究現代方言,還是上推《切韻》以前的音韻系統,都是重要的資料。9世紀開始出現的韻圖(《韻鏡》、《七音略》、《切韻指掌圖》等)是一種表示整個音韻系統及聲韻調三者配合關系的表格。從現代語言學的角度看,描寫漢語的音韻系統,這種性質的表格是不可缺少的。古音的研究在清代有飛躍的進步。段玉裁首先指出諧聲字系統跟《詩經》用韻基本上相符。清代學者根據這兩種材料給上古音韻母分部,取得了顯著成績。到了王念孫、江有誥,這項工作幾乎已經達到了頂點,可以補充修改之處已經不多。在訓詁學方面,清代學者也有重大貢獻。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和王念孫《廣雅疏證》可以說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品。
語法學方面,中國學者向來著重虛詞的研究。清代王引之的《經傳釋詞》是最有影響的著作。馬建忠(1845~1900)的《馬氏文通》出版於 1898年。這是第一部系統地研究漢語語法的書。
20世紀上半葉,古音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主要的成績是對中古音和上古音的構擬。這方面工作的開創者是瑞典學者高本漢。其後李方桂在上古音研究上也作出了重要貢獻。
《馬氏文通》研究的對象是古漢語。現代漢語語法的研究是從 20世紀開始的。呂叔湘 《中國文法要略》(1942~1944)和王力《中國現代語法》(1943)兩部書反映了前半個世紀漢語語法研究達到的水平。丁聲樹等《現代漢語語法講話》(1952)雖然是通俗性著作,但是在近年來的語法研究上有一定的影響。60年代以來,漢語語法研究進步很快。趙元任《中國話的文法》(1968)是這個時期比較重要的著作。
在歷史語法學方面,呂叔湘《漢語語法論文集》(1955;增訂本,1984)里的一部分論文開創了近代漢語語法的研究。王力的《漢語史稿》中卷(1958)和日本太田辰夫《中國語歷史文法》(1958)也是這方面有影響的著作。
趙元任《現代吳語的研究》(1928)是第一部用現代語言學方法調查方言的報告。這部書對以後的方言調查工作有重要影響。1956~1957年起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一次方言調查。1979年創辦了專門性的方言刊物《方言》,對方言調查和方言研究起了推動的作用。
20世紀考古方面的重大發現——商代甲骨文字和戰國、秦、漢簡帛的出土,為古文字研究提供了大量珍貴的資料,促進了這一門學科的發展。
參考書目
李榮:《語音常識》,文化教育出版社,北京,1955。
朱德熙:《語法答問》,商務印書館,北京,1985。
Yuen Ren Chao, A Grammar Spoken Chines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8
G. 一朝一夕的近義詞
【成語】: 一朝一夕
【近義詞】: 一時半刻、彈指之間、轉眼之間
【反義詞】: 千秋萬代、萬古長存、地久天長
【拼音】: yī zhāo yī xī
【解釋】: 朝:早晨;夕:晚上。一個早晨或一個晚上。形容很短的時間。
【出處】: 《周易·坤》:「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
【舉例造句】: 即如今日中倭之構難,究所由來,夫豈一朝一夕之故也哉! ★清·嚴復《論世變之亟》
H. 一朝一夕的意思
一朝一夕的意思是:一個早晨或一個晚上。形容很短的時間。
【出自】周·姬昌《周易·坤》:「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
大臣殺了君王,兒子殺了父親,這不是一朝一夕的原因,而是由來已久的緣故。
【示例】人類因能完成夢想而偉大,但夢想的實現,絕非一朝一夕可達成。
【語法】聯合式;作定語、狀語;用於否定句
【近義詞】一旦一夕、轉瞬之間、一時半刻、彈指之間、轉眼之間、俯仰之間
【反義詞】天長地久、窮年累月、千秋萬歲、積年累月、久而久之、年深日久、成年累月、經年累月、長年累月、地久天長、日久天長
(8)一朝一夕的近義成語擴展閱讀
1、一朝一夕的近義詞
一時半刻
【解釋】指很短的時間。
【出自】元·吳昌齡《張天師》:「吾今用你壇前仗劍等待,休錯吾一時半刻。」
我現在用你在壇前仗劍等候,不要怪我耽誤這一時半刻。
【示例】你這么個明白人,怎麼一時半刻的就不會體應該人。
【語法】聯合式;作賓語;指很短的時間
2、一朝一夕的反義詞
天長地久
【解釋】跟天和地存在的時間那樣長。形容時間悠久。也形容永遠不變(多指愛情)。
【出自】唐·白居易《長恨歌》:「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即使是天長地久,總會有終了之時,唯有這生死遺恨,卻永遠沒有盡期。
【例子】珍惜才能擁有,感恩才能天長地久。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形容時間長久
I. 和一有關的成語有哪些
查無實據
拼音: chá wú shí jù
解釋: 查究起來,沒有確實的根據或證據。
沒查沒利
拼音: méi chá méi lì
解釋: 指言語不實。
明查暗訪
拼音: míng chá àn fǎng
解釋: 明裡調查,暗中訪問。指多方面調查了解情況。
出處: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18回:「差你往齊東村明查暗訪,這十三條命案是否服毒?」
追根查源
拼音: zhuī gēn chá yuán
解釋: 指追溯事物發生的根源。同「追本溯源」。
出處: 木青《不許收獲的秋天》第二一章:「而眼下,在群眾追根查源的時候,或者說對曾番有所懷疑的時候,曾番自然要來個攪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