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千字文成語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1-18 23:28:29
㈠ 為什麼要讓小學生背三字經
《三字經》用簡潔通俗的白話講出了亘古不變的哲理,膾炙人口、廣為流傳;不受文字限制,用通俗的文字將經史子集等各部類的知識揉合在一起,全文用典極多,全篇充滿樂觀精神;
在《三字經》出現之前,蒙學讀物都是四個字一句,《三字經》則以三言形式出現,讀起來輕松愉快,更符合兒歌特點,明朝趙南星稱其「句短而易讀,殊便於開蒙」,故此為蒙學第一書。
《三字經》在古代被稱為「小綱鑒」,可以將零散的知識貫穿起來,使讀書積累的網路知識,得以納入一個清晰知識體系。
(1)中華千字文成語典故擴展閱讀:
《三字經》的國外的影響
韓國、日本也對《三字經》也非常重視。日本早在江戶時代(1603~1868年)已印行由中國商船帶來的各種版本的《三字經》。
從江戶時代到明治初年(1868~1921年),日本的私塾已採用《三字經》,後更大量出現各種仿製本,如《本朝三字經》、《皇朝三字經》等,多達二十多種,其中影響最大的是三字押韻,介紹日本歷史地理文化道德的《本朝三字經》。
英國的馬禮遜(1782~1834年)翻譯的第一本中國傳統經典就是《三字經》。1812年,他出版《中國春秋》英文版,包括《三字經》和《大學》。修訂後,1917年又在倫敦再版。
美國傳教士裨治文在他主辦的《中國叢報》上刊載《三字經》、《千字文》等啟蒙讀物。
熱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