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提高學生成語素養
A. 人民日報強力推薦的50個傳統文化成語
對於傳統文化的態度應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即合理地揚棄。一定的文化形成於特定的社會環境,但由於文化具有滯後性,因而當社會制度和經濟發展的環境發生變化時,傳統文化並沒有消失,反而是跨階段地影響與制約社會的現代化進程。因此我們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要有選擇地吸收和創造性地綜合,用歷史和科學的觀點來考察中國的傳統文化,切實把握和深入理解傳統文化的本質內容,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並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根據現代化的基本精神理念,進行有選擇性的合理的吸收、改造、發展和創新。例如,社會主義本來是西方的思潮,在中國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就是要用中國人所能接受的方式來建設社會主義。從前我們也曾生搬硬套地學習西方的社會主義,實踐證明,由於脫離中國的實際,所以成效不大,推廣不開。當然,對待傳統文化,需要我們辯證地看,並非一切都好,一切都具有現代價值,它有精華,但也有大量封建糟粕的東西,如權力崇拜、個人崇拜,封建等級觀念,專制主義、個人迷信、封建家長制、閉關鎖國、踐踏知識與人權、任人唯親,唯書唯上,官本位,皇權思想,依附性人格,缺乏國民、公民意識,缺乏民主、法制觀念,缺乏創新意識,缺乏科學精神,重農抑商,重義輕利,重群體輕個體,反對競爭,輕視效率等等。這些都是封建落後的東西,還對我們當今的社會有很多負面的影響,需要我們去判斷去甄別去篩選去批判,但過去那種對傳統文化不問青紅皂白,一概懷疑、否定和批判的做法是非常錯誤的。
B. 傳統文化中歷久彌新的十五個成語典故
白雲蒼狗
唐朝詩人王季友在豫章郡幕僚任職。詩人杜甫與王季友有交,憐憫他博學多才卻仕途失意,又遭妻子背離而去的不幸,作《可嘆》一詩舒慨,首四句道:「天上浮雲似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古往今來共一時,人生萬事無不有。」詩以天上浮雲翻覆蒼黃的變化,比喻人生榮枯沉浮無常。「白衣蒼狗變浮雲,千古浮名一聚塵」句。(典見《杜工部集》)
綠葉成蔭
晚代詩人杜牧,在宣城任幕僚時,曾任湖州崔刺史之邀,前去作客。在湖州遇一少女,其時年未及笄,心頗愛悅之,臨別相約十年後與她成婚。此後連年遊宦,直至十四年後,被任為湖州刺史,方重臨舊地,而當年相約的少年已嫁三年,並已生兩子。杜牧惆悵不已,作《嘆花》詩以寄慨。詩曰:「自是尋春去校遲,不須惆悵怨花時。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蔭子滿枝。」後人遂以「綠葉成蔭」喻女子已出嫁,並生有子女。宋詩人歐陽修亦有類似經歷,曾有詩雲:「柳絮已將春色去,海棠應恨我來遲。」用語不同,而實運化杜牧「綠葉成蔭」的詩意。(典見《麗情集》,《唐詩紀事》,《唐才子傳》。)
閑雲孤鶴
五代時詩僧貫休,七歲出家,苦節峻行,頗負詩名。吳越錢繆稱王後,貫休以詩投偈。詩雲:「貴逼身來不自由,幾年辛苦踏林丘。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萊子衣裳功錦窄,謝公篇詠綺霞羞。他年明上凌煙閣,期羨當年萬戶侯!」額聯尤為佳絕。但錢繆見後,令其改「十四州」為「四十州」。乃可相見。貫休不從,道:「州亦難改,詩亦難改。然閑雲孤鶴,何天而不可飛?」後因以「閑雲孤鶴」喻來去自由,不受羈絆。
C. 成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微縮景觀,承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
小題1:D 小題2:A 小題1:試題分析:世界文化遺產指"有形"的文化遺產,包括: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文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在建築式樣、分布均勻或與環境景色結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單立或連接的建築群;從歷史、美學、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人造工程或人與自然的聯合工程以及考古遺址地方。所以對於這樣的世界文化遺產,應予以保護。所以本題D為正確選項。點評:北京不僅是我們國家的政治中心,還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和古都之一,有眾多名勝古跡。其中長城、明清故宮、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頤和園、天壇等先後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些歷史內涵豐富和文化氣息濃厚的民族瑰寶,深深吸引世界各地的遊客,所以對這些優秀傳統文化要給予保護,不能隨意毀壞。小題2:試題分析:北京是我國的首都,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國際交往中心。人民大會堂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所在地,中南海是黨中央和國務院所在地。人民大會堂代表著北京是全國的政治中心。所以本題A為正確選項。點評:北京是我國首都,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國際交往中心。人民大會堂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所在地,中南海是黨中央和國務院所在地,人民大會堂代表著北京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北京的一些故宮、長城等名勝古跡代表北京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和古都之一。北京有鳥巢等眾多體育場館代表著北京是全國的文化中心。通過不同的建築表現出北京不同的城市職能。
D. 成語英雄對於傳承傳統文化的意義
《成語英雄》是河南衛視於2013年11月推出的一檔親情搭檔參與的成語互動節目,採用了當下流行手機游戲「你畫我猜」的模式,以親情搭檔形式,以畫畫猜成語為核心,體現心有靈犀、珠聯璧合的默契,融入成語故事及選手間的情感故事,該節目請來名嘴崔永元、漫畫大師蔡志忠、著名學者錢文忠三位重量級嘉賓擔任「成語先生」,從繪畫指導、成語解析以及背後故事三方面對選手進行引導,整個節目充滿了傳統文化感與人文歷史情愫。
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濃縮和集成,其中包含了豐富深厚的歷史文化密碼,每個成語背後都有故事,都有歷史文化淵源,傳遞了最典型的中國傳統觀念和中國人千百年錘煉留下的處世哲學及世界觀。如今社會生活中遇到的每一個問題,如何處理,幾乎都能從成語中找到對應的答案。同時它也是漢語言一個鮮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使用這種漢語形式進行良好的表達和溝通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依然成為當今中國人喜聞樂見的社會教育和社會教化的重要形式,通過《成語英雄》這檔節目,引起人們對成語和傳統文化的興趣,對漢語辭章之美的賞析和流連,對良好溝通能力的關注和對成語人文思想的思考。
集趣味性、功能性、思想性於一身,娛樂的包裝手段,讓成語的文化內核更加容易被觀眾接受。節目的選手都是以組合形式參賽的,他們有親情組合、友情組合、愛情組合等,以這種形式參賽對他們的默契和溝通能力是極大的考驗,在答題的同時向觀眾展現豐富的情感故事。該節目之所以吸引人,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觀眾的電視思維會跟著選手的的比賽節奏走,選手在畫在猜,觀眾也在同時動腦子猜成語,實現了娛樂文化節目的動腦特徵。
看過節目,不少觀眾才發現,有不少成語故事不但過去似是而非,甚至望文生義,而且已經誤讀了很多年,就產生了愧疚感。《成語英雄》對成語的獨到解讀,帶給觀眾的是深深的「震驚」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極大興趣。當錢文忠說,勾心鬥角在古代是一個褒義詞,混水摸魚並無貶義,分道揚鑣也有「不相上下」的意思,小夥伴們都驚呆了。鮮有觀眾清楚,其實勾心鬥角同「鉤心斗角」,語出杜牧的《阿房宮賦》:「各抱地勢,鉤心斗角。」;混水摸魚,也作渾水摸魚,原意是指,在混濁的水中,魚暈頭轉向,這時候摸魚,可以得到意外的好處。但是錢文忠表示,混水摸魚起初並無貶義,正因為「水至清則無魚」,這一成語也可能來自早期漁民的捕魚經驗。除了古今異義的成語,節目中還出現了甘雨隨車、黃鍾毀棄瓦釜雷鳴、徐市求仙這種生僻成語,也讓觀眾覺得很有意思。
通過看《成語英雄》,就應該讓老師、家長和學生乃至社會教育人士明白,成語不只是用來修辭造句、寫作文和寫公文的,更不是用來表達和演講,成語之所以流傳得這么久遠,是因為其中蘊涵著珍貴的思想價值和歷史人文審美。對孩子來說,比死記硬背、不明其意更可怕的,是對待成語僵化的思維模式,教授成語,填鴨式地給孩子灌輸標准答案,孩子的思考能力會越來越萎縮。就像「愚公移山」,大多數孩子受到的教育是:愚公的精神令人敬佩,值得學習。可按照法家的觀點,愚公要想走出大山,只要開一條路就行了;按照道家的說法,你既然選擇了深山,就安心待在裡面好了;以現代人環保的眼光來看,愚公憑什麼破壞自然資源呢?一個成語,如果能夠從多角度進行社會性的闡釋,給一個合理和能夠自圓其說的解釋,遠比灌輸標准答案更有學習成語的社會屬性意義。激發人們特別是孩子的成語想像力,顯得很迫切。
E. 關於如何面對傳統文化的成語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推陳出新
革故鼎新
移風易俗
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F. 傳承詩詞、成語這類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
第一,這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髓,傳承詩詞、成語有利於振興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
第二,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有利於建設文明的社會風氣
G.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弘揚我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的古詩詞不僅意境優美,而且形式多樣,語言精練,思想深遠,記錄了中國當時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各個方面,尤其是文化方面,古詩詞更是研究中國傳統文化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古詩詞可以說是真實地傳達了中國傳統文化生活,有的表現了中華民族的品質,有的表現了中華民族的氣節,有的表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詩詞易記易背,讀起來朗朗上口,可謂是廣為傳誦。在全國的小學語文閱讀課本中,都有古詩詞的學習、背誦,而且篇幅很大,內容形式也是涉及多個方面。比如,小學語文人教版的第十一冊第一單元,課後穿插的三首古詩《墨梅》、《竹石》、《石灰吟》,都表現了作者堅貞不移、頑強不屈、勇於奮斗的堅強品質。還有第五單元的古詩兩首,其中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思鄉之情。再有,「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反映了作者對母親的真摯而深厚的敬愛、感激之情,尊老一向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
從小學語文閱讀課本中可以看出,關於古詩的學習背誦內容很多,詞就顯得有些少,其實詞也能傳達出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而且比較詳細具體。比如:小學語文第十冊第八單元,課後就有兩首詞《菩薩蠻》和《卜運算元》,像這樣的詞類也很適合小學生閱讀和背誦。古詩詞的作者總是用形象、簡短的語句,寫出深刻的含義,可以說古詩詞意境悠遠,文化氛圍濃厚,是小學語文閱讀滲透中國傳統文化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
2搜集春聯
我們的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豐富多采,民間文化更是其中的精華之一。教師們可以布置學生在寒假做一道特殊的作業:每人至少搜集5副春聯。到開學後,讓學生展示、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對聯,在班隊活動中進行交流。還可要求學生表達這些對聯類別,如:有兩字的,三字的……十幾個字的;按貼的地點來分,有貼在正門的、旁門的,有貼在廚房的、灶邊的,有百貨商店貼的、五金商店貼的;按內容講,有贊揚美德的,有歌頌領袖偉人的,有反映改革開放成果的,還有以商品名開頭的……這樣歸類後,學生對春聯有了新鮮感,當他們想到小小春聯中竟然有這么大的學問,覺得有收獲,就會主動去讀、背春聯。在此過程中,學生感受了語言、記憶了語言、積累了語言。除了搜集、整理春聯這項活動外,還可以要求學生注意留心日常生活中順口溜、歇後語、俗語以及過年過節時的傳統習俗,適當搜集,加強積累,以便運用。
3熟記成語
3.1課內熟記成語。小學語文課本中有的課後就有、有的在每個單元的園地里也有要求熟記的成語,這些成語大多兩個一組,安排合理,或意義相近,或結構相同,或意思相反,或有所關聯。教師們可要求學生把這些成語記熟,幫助他們了解成語的來源、本義、今義及運用范圍,做到真正地掌握。除此之外,課後出現的成語,不但要求學生熟記,還要求學生會寫會默。
3.2課外摘錄成語。課外閱讀中,學生常常接觸到不少成語,通過「摘抄」的形式進行積累,比如每人准備一本「成語摘抄本」,一遇到成語就記錄下來,通過查閱工具書理解這此成語的大概含義,並在學習中嘗試運用這些成語。此外,在課外活動中,為了配合學生摘錄、積累成語,教師們還可以開展了一些諸如「我講成語故事」、「成語接龍」、「誰是成語大王」等活動,它們能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收集熱情。
3.3生活中留心成語。只要處處留心,記住成語就不難。除了課本、課外閱讀中有成語外,廣播、電影、電視、日常用語中的成語也數不勝數。如果學生在生活中注意留心,日積月累,那麼他們成語倉庫里的成語就越來越多。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也就得到了穩步提高。
4充分利用傳統節日,有效進行文化熏陶
比如:在中秋節來臨之際,引導學生查詢和中秋節相關的一些信息,如:中秋節有哪些別名?中秋節的來歷?哪些著名人物寫下了與月有關的詩詞?中秋節有哪些傳統習俗?關於中秋節的傳說又有哪些?在查詢的基礎上整理資料、撰寫報告,以網頁、演示文稿等形式進行交流。還可以吟詩詞、賞明月、吃月餅……一個傳統節日,從查詢資料到實踐體驗,可以安排一個較長的周期,讓學生在實踐中學語文,在營造節日氛圍的過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風情。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如果這些重要的傳統節日讓我們的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有計劃地去探究、去實踐體驗,這樣的文化傳承是意義深遠的。
5營造文化氛圍
在教室的牆壁上張貼古代名人的畫像和書法家撰寫的名言警句,在黑板報上專門開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以此來營造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當涉及到傳統文化課文教學時,引用與課文相關的典故詩文,鋪墊蓄勢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和興趣。同時還可以根據課文內容選擇恰當的音樂或影像資料,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國文化藝術的精湛與美妙。與此同時,也可利用校園廣播、宣傳欄、黑板報等向學生介紹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如:古箏曲創設傳統文化的校園育人氛圍。
6善於教學拓展
我發現每冊的《語文園地》中,都系統編排了古詩名句、成語、名言警句、三字經、對子歌、農諺、對聯等傳統文化的內容。這些內容,無論對於學生學語言、學文化、學做人都是十分有益的。對於這些內容的教學,我的做法是學一項拓展一項。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在了解了課本上原有格言警句的基礎上,課下再搜集先賢留下的有關的名言警句、故事、以及名人軼事。學生在這樣的學習活動中,拓展了視野,由點及面,讓學生看到了古人的美德,並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H. 請用一個成語評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並舉例說明
博大精深
漢語成語,拼音為bó dà jīng shēn,意思是形容思想和學術廣博高深。多用於形容理論、學識、思想、作品等廣博豐富,深奧精微。 其形容對象多為某某內容。
出自明·姜世昌《〈逸周書〉序》。
I. 與傳承與創新有關的成語
發揚光大
[拼音] fā yáng guāng dà
[釋義] 發揚:發展,提倡;光大:輝煌而盛大。使好的作風、傳統等得到發展和提高。
[出處]《周易·坤》:「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享。」
J. 中華成語與傳統文化教育
成語是典型的中華傳統文化,是約定俗成的文化現象。成語言簡意賅,使漢語更豐富,更生動,更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