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四字成語 » 高考成語不虞之事

高考成語不虞之事

發布時間: 2020-11-19 01:54:46

成語故事 爾虞我詐

【成語】: 爾虞我詐
【拼音】: ěr yú wǒ zhà
【解釋】: 爾:你;虞、詐:欺騙。表示彼此互相欺騙。
【成語故事】:
春秋時,楚莊王率領軍隊攻打宋國,因久攻不下,決定撤軍。這時,替庄王駕車的申叔時建議說:我們如果在宋國的土地上建房種田,表示要長久地駐紮下去,宋國就會屈服的。宋國得知楚軍的動態後,派大臣華元前去告訴楚軍主將子反:雖然我們已經到了吃孩子充飢、拿人的骨頭當柴燒的地步,但絕不會聽命於你們的。最後,兩國簽訂了盟約。盟約中寫到:楚軍後退三十里,兩國和平相處,我無爾詐,爾無我虞(保證兩國互不欺騙)。詐、虞:欺騙。這個成語形容互相欺騙。

⑵ 虢國 虞國 晉國的故事的成語

熱心網友
【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唇亡齒寒 】
春秋時候,晉獻公想要擴充自己的實力和地盤,就找借口說鄰近的虢(guó)國經常侵犯晉國的邊境,要派兵滅了虢國。可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著一個虞國,討伐虢國必須經過虞地。「怎樣才能順利通過虞國呢?」晉獻公問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說:「虞國國君是個目光短淺、貪圖小利的人,只要我們送他價值連城的美玉和寶馬,他不會不答應借道的。」晉獻公一聽有點捨不得,荀息看出了晉獻公的心思,就說:「虞虢兩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虢國滅了,虞國也不能獨存,您的美玉寶馬不過是暫時存放在虞公那裡罷了。」晉獻公採納了荀息的計策。
虞國國君見到這兩們珍貴的禮物,頓時心花怒放,聽到荀息說要借道虞國之事時,當時就滿口答應下來。虞國大夫宮之奇聽說後,趕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國和虢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我們兩個小國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幫助,萬一虢國滅了,我們虞國也就難保了。俗話說:『唇亡齒寒』,沒有嘴唇,牙齒也保不住啊!借道給晉國萬萬使不得。」虞公說:「人家晉國是大國,現在特意送來美玉寶馬和咱們交朋友,難道咱們借條道路讓他們走走都不行嗎?」宮之奇連聲嘆氣,知道虞國離滅亡的日子不遠了,於是就帶著一家老小離開了虞國。
果然,晉國軍隊借道虞國,消滅了虢國,隨後又把親自迎接晉軍的虞公抓住,滅了虞國。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五年》。成語「唇亡齒寒」,比喻雙方關系密切,相互依存。
【破釜沉舟】
公元前206年的巨鹿之戰,當時項羽大敗章邯。這場戰爭有兩個意義:一是消滅了秦軍主力,農民軍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二是項羽由一個將軍一躍成為聯軍統帥,戰爭開始由滅秦之戰逐漸向楚漢戰爭轉變。

⑶ 比喻「為以後可能會發生的事做准備」的成語有哪些

比喻「為以後可能會發生的事做准備」的成語有」未雨綢繆「、」防患未然「、」居安思危「、」運籌帷幄「、「備預不虞」、「常備不懈」。

⑷ 成語:不虞之事的解釋。

詞 目 :不虞之譽
發 音 :bù yú zhī yù
釋 義 :事先沒有預料到的事情。不虞:出乎意料。
出 處 :《孟子·離婁上》:「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⑸ 成語故事爾虞我詐

裝做長住的樣子。表示彼此互相欺騙,沒有殺戮。華元急了。 ◎ 人類中經常出現的那些爾虞我詐巧取豪奪奸狡欺騙弱肉強食橫行霸道以及殺人越貨之類的丑惡行徑將盪然無存;虞:你、友愛、坦誠相見【其它使用】 ◎ 這正是寫作主體對當時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爾 虞 我 詐【拼音】ěr yú wǒ zhà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爾詐我虞【相反詞】推心置腹、詐,爾虞我詐。 ◎ 於是就形成了這樣一種假象。【用法】作謂語,車夫申叔向楚莊王獻計,楚軍存糧不多,沒有爾虞我詐,強大的楚國包圍了弱小的宋國都城。 ◎ 世界上沒有爾虞我詐:欺騙,要士兵蓋房種地,大地一片光明,沒有人剝削人。【出處】我無爾詐、定語,宋國大帥華元誓死守城不降、和睦、明爭暗鬥的劣習的否定和抨擊,更沒有戰爭。《左傳·宣公十五年》【解釋】爾,說城裡缺糧人們易子而食,偷偷潛入楚軍統帥子反的營帳,人間充滿了歡樂。於是兩軍講和。 ◎ 那時:似乎競爭就意味著瞞天過海,更沒有了罪惡,爾無我虞,沒有流血;形容彼此互相玩弄【近義詞】勾心鬥角,沒有強詞奪理

⑹ 來自歷史故事的成語(3個):

1、大義滅親

春秋時期,衛國的州吁殺死哥哥衛桓公,自立為國君。

州吁驅使百姓打仗,激起人民不滿。他擔心自己的王位不穩定,就與心腹大臣石厚商量辦法。石厚就去問自己的父親——衛國大臣石碏,怎樣鞏固州吁的統治地位。石碏對兒子說:「諸侯即位,應得到周天子的許可,他的地位就能鞏固。」

石厚說:「州吁是殺死哥哥謀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許可,怎麼辦?」石碏說:「陳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陳、衛又是友好鄰邦。」石厚沒等父親把話說完,搶著說:「你是說去請陳桓公幫忙?」石碏連連點頭。

州吁和石厚備了許多禮物,卻被陳桓公扣留了。原來,這是石的安排。衛國派人去陳國,把州吁處死。衛國的大臣們認為石厚是石碏的兒子,應該從寬處理。石碏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陳國去,把石厚殺了。史官認為石碏殺子是「大義滅親」。

成語「大義滅親」,現在指為了維護國家和人民利益,對犯罪的親屬不徇私情。

2、志在四方

春秋時,晉獻公在寵妾驪姬的挑撥下,殺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分別逃亡到狄國和梁國。後來,晉獻公死了,夷吾在秦穆公和齊桓公的幫助下做了國君,他怕重耳回來爭奪王位,就派人去殺他。於是,重耳又從狄國歷盡艱險,逃到了齊國。

齊桓公對重耳以及追隨他的子犯、趙衰、狐偃等人都十分優待,還把一個本家姑娘齊姜嫁給了重耳。重耳在齊國一住七年,日子過得舒服極了,他也不想再回晉國去了。

齊桓公死後,齊孝公做了齊國國君,齊國開始衰弱。子犯、趙衰、狐偃等一起來到桑園里秘密商議,要想辦法讓重耳離開齊國。

這事讓重耳的妻子齊姜知道了。齊姜是個女中豪傑,希望丈夫能做一番大事業,就對重耳說:「公子,你有遠大的志向,我很高興。你走吧!男子漢大丈夫總得做一番事業,留戀妻子和貪圖安逸是沒有出息的!」

重耳聽了很驚訝,說:「我並沒打算離開你,離開齊國呀,我不走!」齊姜聽了,知道重耳不想走,就和子犯等人商量了一個計策,用酒把重耳灌醉後,把他送出了齊國。後來,重耳在六十二歲的時候,終於回到晉國,當上了晉國的國君,史稱晉文公。

成語「志在四方」,常比喻人要樹立遠大的志向。

3、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重耳逃亡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作為,就以國君之禮相迎,待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忽然問道:「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侍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

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兩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成語「退避三舍」,現在常用來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4、病入膏肓

春秋時期,晉景公有一次得了重病,聽說秦國有一個醫術很高明的醫生,便專程派人去請。

醫生還沒到,晉景公恍惚中做了個夢。夢見了兩個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說話。一個說:「那個高明的醫生馬上就要來了,我看我們這回難逃了。」另一個小孩說道:「這沒什麼可怕的,我躲到肓的上面,你躲到膏的下面,無論他怎樣用葯,都奈何我們不得。」

不一會兒,秦國的名醫到了。名醫診斷後,對晉景公說:「這病已沒辦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針又達不到,吃湯葯,其效力也達不到。這病實在沒法子治啦。」

晉景公聽了,心想醫生所說,果然驗證了自己夢見的兩個小孩的對話,便點了點頭說:「你的醫術真高明啊!」說畢,叫人送了一份厚禮給醫生,讓他回秦國去了。

「病入膏肓」這則成語,指病已危重到了無法救治的地步,也常用來比喻事情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

5、唇亡齒寒

春秋時候,晉獻公想要擴充自己的實力和地盤,就想找借口派兵去消滅虢國。可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著一個虞國,討伐虢國必須經過虞國。「怎樣才能順利通過虞國呢?」

晉獻公問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說:「虞國國君是個目光短淺、貪圖小利的人,只要我們送他美玉和寶馬,他會答應借道的。」晉獻公一聽有點捨不得。

荀息看出了晉獻公的心思,就說:「虞虢兩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虢國滅了,虞國也難獨存,您的美玉寶馬不過是暫時存放在虞公那裡罷了。」晉獻公聽後,便採納了荀息的計策。

虞國國君見到這兩份珍貴的禮物,頓時心花怒放,聽到荀息說要借道虞國時,當時就滿口答應下來。虞國大夫宮之奇聽說後,趕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國和虢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我們兩個小國相互依存,有事可以互相幫助,萬一虢國滅了,我們虞國也就難保了。

俗話說:『唇亡齒寒』,沒有嘴唇,牙齒也保不住啊!借道給晉國萬萬使不得。」虞公說:「人家晉國是大國,現在特意送來美玉寶馬和咱們交朋友,難道咱們借條道路讓他們走走都不行嗎?」宮之奇連聲嘆氣,知道虞國離滅亡的日子不遠了,於是就帶著一家老小離開了虞國。

果然,晉國軍隊借道虞國,消滅了虢國,隨後又把親自迎接晉軍的虞公抓住,滅了虞國。

成語「唇亡齒寒」,比喻雙方關系密切,利害相關。

⑺ 爾虞我詐的成語故事

爾 虞 我 詐
【拼音】ěr yú wǒ zhà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強大的楚國包圍了弱小的宋國都城,宋國大帥華元誓死守城不降,楚軍存糧不多,車夫申叔向楚莊王獻計,要士兵蓋房種地,裝做長住的樣子。華元急了,偷偷潛入楚軍統帥子反的營帳,說城裡缺糧人們易子而食。於是兩軍講和。
【出處】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宣公十五年》
【解釋】爾:你;虞、詐:欺騙。表示彼此互相欺騙。
【用法】作謂語、定語;形容彼此互相玩弄
【近義詞】勾心鬥角、爾詐我虞
【相反詞】推心置腹、坦誠相見
【其它使用】
◎ 這正是寫作主體對當時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明爭暗鬥的劣習的否定和抨擊。
◎ 人類中經常出現的那些爾虞我詐巧取豪奪奸狡欺騙弱肉強食橫行霸道以及殺人越貨之類的丑惡行徑將盪然無存。
◎ 於是就形成了這樣一種假象:似乎競爭就意味著瞞天過海,爾虞我詐。
◎ 那時,大地一片光明,人間充滿了歡樂、和睦、友愛,沒有殺戮,沒有爾虞我詐,更沒有了罪惡。
◎ 世界上沒有爾虞我詐,沒有強詞奪理,沒有人剝削人,沒有流血,更沒有戰爭。

⑻ 「虢國 虞國 晉國」的故事的成語有哪些

「虢國 虞國 晉國」的故事的成語有假道伐虢、退避三舍、唇亡齒寒、破釜沉舟、輔車相依。

⑼ 成語故事《爾虞我詐》

【成語故事】:
春秋時,楚莊王率領軍隊攻打宋國,因久攻不下,決定撤軍。這時,替庄王駕車的申叔時建議說:我們如果在宋國的土地上建房種田,表示要長久地駐紮下去,宋國就會屈服的。宋國得知楚軍的動態後,派大臣華元前去告訴楚軍主將子反:雖然我們已經到了吃孩子充飢、拿人的骨頭當柴燒的地步,但絕不會聽命於你們的。最後,兩國簽訂了盟約。盟約中寫到:楚軍後退三十里,兩國和平相處,我無爾詐,爾無我虞(保證兩國互不欺騙)。詐、虞:欺騙。這個成語形容互相欺騙。
【成語】: 爾虞我詐
【拼音】: ěr yú wǒ zhà
【解釋】: 爾:你;虞、詐:欺騙。表示彼此互相欺騙。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