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人之仁成語解釋
1. 婦人之仁這個成語是出自哪的
出處:
《史記·淮陰侯列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2. 帶仁的成語有哪些
當仁不讓、
見仁見智、
仁心仁術、
麻木不仁、
一視同仁、
求仁得仁、
婦人之仁、
為富不仁、
仁至義盡、
殺身成仁、
志士仁人、
仁義道德、
取義成仁、
不仁不義、
居仁由義、
仁同一視、
假仁假義、
深仁厚澤、
觀過知仁、
仁義之師、
仁民愛物、
親仁善鄰、
仁人義士、
發政施仁、
止戈興仁、
仁漿義粟、
仁言利博、
仁心仁聞、
積德累仁、
大仁大義
3. 【成語,俗語】婦人之見;婦人之仁;女流之輩;黃毛丫頭;婆婆媽媽;紅顏禍水;最毒
歧視婦女的話:
1、婦道人家
2、頭發長,見識短
3、女人當家,牆倒屋塌
4、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5、母雞打鳴,天下大亂
6、母夜叉
7、母老虎
8、河東獅吼
9、殘花敗柳
10、煙花女子
4. 成語 婦人之仁 的出處
婦人之仁
【拼音】: fù rén zhī rén
【解釋】: 仕:仁慈。婦女的軟心腸。舊指處事姑息優柔,不識大體。
【出處】: 《史記·淮陰侯列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舉例造句】: 吳王有婦人之仁,而無丈夫之決。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八十回
【拼音代碼】: frzr
【反義詞】:鐵石心腸、胸懷大略
【用法】: 作賓語;指不識大體
【英文】: the woman's kindheartedness
【故事】: 秦朝末年,韓信與劉邦討論項羽的為人,韓信認為項羽非常勇猛,他大喝一聲可以讓百人倒下,就是不會任人唯賢。他的勇猛是匹夫之勇,論仁慈,他有婦人之仁,該行賞的時候特別吝嗇,他的仁慈局限在小的方面,所以不能得天下。
5. 婦人之仁的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
這句成語見於《史記·淮陰侯列傳》:「項王(項羽)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泣涕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楚漢相爭時,名將韓信曾投奔過項羽。因項羽有勇無謀,不善用人,韓信得不到重用,便背棄項羽投奔了劉邦。投奔劉邦以後,開始也未被重用,後來在蕭何的極力推薦下,劉邦才拜韓信為大將。
韓信被拜為大將以後,劉邦問他:「蕭丞相屢次推薦將軍,將軍准有妙計,請將軍指教。」韓信說:「我曾在項王手下做過事,知道他的本事,也知道他的弱點。項王吆喝一聲,上千的人都會給他嚇倒,你看他多麼勇,多麼狠啊。可是他不能接受別人的意見,不能重用有本領的將領,他的勇不過是匹夫之勇罷了。項王待人,又恭敬又有愛人之心,說話挺溫和,看見別人病了,他會掉眼淚,把自己吃的、喝的分給病人。可是人家立了功,應當封爵位的,他不封。就是封了,他還拿著封爵位的印,左摩右摩,把印的四個角都磨光了,還捨不得交給人家。他的好心眼只不過是婆婆媽媽的好心眼罷了。」接著,韓信又分析了項羽的一些弱點和錯誤,指出劉邦必然能戰勝項羽。
因為舊社會輕視婦女,所以人們用「婦人之仁」這句成語形容處事姑息優柔,不識大體。
【成語】: 婦人之仁
【拼音】: fù rén zhī rén
【解釋】: 仕:仁慈。婦女的軟心腸。舊指處事姑息優柔,不識大體。
6. 婦人之仁這個成語的來歷
成語:婦人之仁
發音:fù rén zhī rén
釋義:仁:仁慈。婦女的軟心腸。舊指處事姑息優柔,不識大體。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示例: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八十回:「吳王有而無丈夫之決。」 《東周列國志》第三回:「亟令從人收殮其屍,備禮葬之。戎主笑曰:『國舅所謂婦人之仁也!』」
用法 作賓語;指不識大體。
『婦人之仁』:指主婦殺雞時不敢下手,常流露出不忍的神情,後來楚漢相爭,鴻門宴中,項羽因劉邦為年長老者,而犯了婦人之仁沒能痛下下黑手暗算劉邦的決心,所以後來丟掉了天下,最終自己也被劉邦殺死。由於楚漢相爭,從此這個成語就十分出名了。項羽猶豫中可以婦人之仁地放過了劉邦,而劉邦取天下的時候,就不會給項羽再有機會。『婦人之仁』,兼指還有同情自己敵人的意味兒。
項羽重情義,劉邦得民心。
第一次,婦人之仁是宋襄公,打出仁義的大旗,不肯趁人之危,利用楚國軍隊渡河的有利時機攻擊楚軍,而一定要在公平公正的條件下,堂堂正正的決一死戰,結果宋襄公即便親自壓陣,也還是因為已經錯失良機,人少的宋國軍隊根本就不是人多勢眾的楚國軍隊之對手;
7. 婦人之仁有什麼成語典故
這句成語見於《史記·淮陰侯列傳》:「項王(項羽)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回嘔嘔;人有疾病,泣涕分食答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楚漢相爭時,名將韓信曾投奔過項羽。因項羽有勇無謀,不善用人,韓信得不到重用,便背棄項羽投奔了劉邦。投奔劉邦以後,開始也未被重用,後來在蕭何的極力推薦下,劉邦才拜韓信為大將。
韓信被拜為大將以後,劉邦問他:「蕭丞相屢次推薦將軍,將軍准有妙計,請將軍指教。」韓信說:「我曾在項王手下做過事,知道他的本事,也知道他的弱點。項王吆喝一聲,上千的人都會給他嚇倒,你看他多麼勇,多麼狠啊。可是他不能接受別人的意見,不能重用有本領的將領,他的勇不過是匹夫之勇罷了。項王待人,又恭敬又有愛人之心,說話挺溫和,看見別人病了,他會掉眼淚,把自己吃的、喝的分給病人。可是人家立了功,應當封爵位的,他不封。就是封了,他還拿著封爵位的印,左摩右摩,把印的四個角都磨光了,還捨不得交給人家。他的好心眼只不過是婆婆媽媽的好心眼罷了。」接著,韓信又分析了項羽的一些弱點和錯誤,指出劉邦必然能戰勝項羽。
因為舊社會輕視婦女,所以人們用「婦人之仁」這句成語形容處事姑息優柔,不識大體。
8. 婦人之仁的成語故事
婦人復之仁
【釋義】仕:仁慈制。婦女的軟心腸。舊指處事姑息優柔,不識大體。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用例】吳王有~,而無丈夫之決。(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八十回)
9. 婦人之仁這個成語的典故和演變
婦人之仁
【釋義】仁:仁慈。 婦人:母愛。形容:婦女的軟心腸。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示例】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八十回:「吳王有而無丈夫之決。」 《東周列國志》第三回:「亟令從人收殮其屍,備禮葬之。戎主笑曰:『國舅所謂婦人之仁也!』」
成語典故
蕭何月下追回了韓信,在蕭何的勸諫下,劉邦重用韓 信,設壇拜他為大將軍。
儀式結束後,劉邦把韓信邀到自己的軍帳中,坐下來後對他說:"丞相一直稱贊將軍,現在將軍有什麼良策來教我呢?"
韓信先是謙讓一番,接著便問劉邦說:「如今大王向東爭奪天下,最大的對手不就是項王嗎?」
劉邦說:「是的。」
韓信接著又問:「大王自己估量—下,在勇敢、強悍、仁愛、剛毅等方面與項王相比,怎麼樣呢?」
劉邦沉默了好一會兒才回答說:「我不如項王。」
韓信說:「我也認為大王在這些方面不如項王。我曾投在項王帳下,請讓我談談項王的為人吧。項王發怒咆哮時,上千人都會被他嚇倒,然而他不能任用賢能的將領。這只不過是匹夫之勇罷了。」
「雖說項王待人恭敬慈愛,語言溫和,見有人生病,他會因同情而落淚,把自己的食物分給病人,然而等到屬下有了功勞應當 受賞封爵的時候,他卻把刻好了的印拿在手裡,直到玩弄得磨去了稜角,還捨不得封賞,這是所謂婦人的仁慈。」
接著韓信又分析了一番劉邦與項羽雙方用兵的各自短長,講得有條有理-劉邦聽後非常高興,對韓信大有相見恨晚之意。以後對韓信幾乎言聽計從,任由他調配將領,做軍事部署
引申
『婦人之仁』,兼指還有同情自己敵人的意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