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文化不高的成語
1. 形容文化低的成語
胸無點墨
xiōngwúdiǎnmò
[釋義] 肚子里沒有一點墨水。舊指人版沒有文化。點:一權點;比喻極小;墨:墨水;比喻學問。
[語出]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師自贊曰:『匙桃不上個村夫;文墨胸中一點無;曾把空虛揣出骨;惡聲贏得滿江湖。』」
[辨形] 胸;不能寫作「凶」。
[近義] 目不識丁 不學無術
[反義] 滿腹經綸 博學多才
[用法] 用作貶義。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結構] 主謂式。
[辨析] 見「目不識丁」(688頁)。
[例句]
①這個人~;卻總愛不懂裝懂。
②似這樣不學無術;~之徒如何可以稱得上文化人。
2. 形容「文化高」的成語有哪些
識字知書【拼音】: shí zì zhī shū【解釋】: 指有文化知識。
造句 這些人裡面能識字知書的人很少。
知書識禮【拼音】: zhī shū shí lǐ【解釋】: 有文化,懂禮儀。形容有教養。
造句 這是個知書識禮的好孩子。
學富五車【拼音】: xué fù wǔ chē【解釋】: 五車:指五車書。形容讀書多,學識豐富。
造句 學富五車可不是誰都能做到的,這靠的是積累。
才高八斗【拼音】: cái gāo bā dǒu【解釋】: 才:才華。比喻人極有才華。
造句 他不僅長得一表人才,更是才高八斗。
才華橫溢【拼音】: cái huá héng yì【解釋】: 才華:表現於外的才能。多指文學藝術方面而言,很有才華。
造句: 大寶從小就流露出才華橫溢的天資。
3. 表示文化低的成語
胸無點墨
xiōng wú diǎn mò
肚子里沒有一點墨水。指人沒有文化。
清·淮陰百一居士《壺天錄》卷上:「某家本殷實,父母以獨子故,甚愛之,讀書十年,胸無點墨。」
你別看他每天滔滔不絕的,實際是個~的人。
目不識丁
mù bù shí dīng
釋義
連「丁」字都不認識。比喻不識字或毫無學問。#語本《舊唐書.卷一二九.張延賞列傳》。
參考: 不識一丁, 一丁不識, 不識丁, 眼不識丁, 未識一丁, 目不識字
近義: 不識之無, 目不知書, 胸無點墨
反義: 知書識禮, 滿腹經綸, 學富五車, 識文斷字
典源說明
典源
目不識丁目不知書
mù bù zhī shū
釋義
不會讀書寫文章。舊唐書˙卷二十˙哀帝本紀:「楷目不知書,手僅能執筆,其文羅作也。」明史˙卷二一七˙吳道南傳:「吳江舉人沈同和者,副都御史季文子,目不知書。」
4. 形容文化欠佳的成語
【胸無點墨】——肚子里沒有一點墨水。指人文化水平低。
【孤陋寡聞】——陋:淺陋;寡:少。形容學識淺陋,見聞不廣。
【才疏學淺】——疏:淺薄。才學不高,學識不深(多用作自謙的話)。
【口耳之學】——指只知道耳朵進口裡出的一些皮毛之見,而沒有真正的學識。
【一得之見】——見:見解。謙虛的說法,指自己對某個問題的見解。
【末學膚受】——指學問沒有從根本上下功夫,只學到一點皮毛。
【不學無術】——學:學問;術:技能。原指沒有學問因而沒有辦法。現指沒有學問,沒有本領。
【不辨菽麥】——菽:豆子。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麥子。形容愚笨無知。後形容缺乏實際生產知識。
【不學無術】——學:學問;術:技能。原指沒有學問因而沒有辦法。現指沒有學問,沒有本領。
【目不識丁】——連最普通的「丁」字也不認識。形容一個字也不認得。
【粗通文墨】——粗:略微;通:通曉。文墨:指寫文章。稍微懂得一些寫作方面的學問。
【綉花枕頭】——比喻徒有外表而無學識才能的人。
【無能之輩】——笨拙、沒有能力或容易犯錯誤的人。
【蒙昧無知】——蒙昧:知識未開。沒有知識,不明事理。指糊塗不懂事理。
【不辨菽麥】——菽:豆子。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麥子。形容愚笨無知。後形容缺乏實際生產知識。
【不通文墨】——通:精通;文墨:指寫文章、著述等。指人文化水平不高或識字不多。
【五穀不分】——五穀:通常指稻、黍、稷、麥、菽。指不參加勞動,不能辨別五穀。形容脫離生產勞動,缺乏生產知識。
【渾渾噩噩】——渾渾:深厚的樣子;噩噩:嚴肅的樣子。原意是渾厚而嚴正。現形容糊里糊塗,愚昧無知。
【不識之無】——連「之」字、「無」字都不認識。形容人不識字,文化水平很低。
【碌碌無能】——碌碌:平庸、無能的。平平庸庸,沒有能力。
【末學膚受】——指學問沒有從根本上下功夫,只學到一點皮毛。
【吳下阿蒙】——吳下:現江蘇長江以南;阿蒙:指呂蒙。居處吳下一隅的呂蒙。比喻人學識尚淺。
【管窺筐舉】——比喻學識淺陋,見聞不廣。
【賜牆及肩】——比喻才學淺陋。
5. 形容文化水平低的成語
不識一丁:
不識一丁的成語故事
【解釋】:形容一個字也不認識。
【出處】:《舊唐書·張弘靖傳》:「天下無事,汝輩挽得兩石弓,不如識一丁字。」
【拼音】:bù
shí
yī
dīng
【拼音碼】:bsyd
【近義詞】:目不識丁
【反義詞】:學富五車
【用法】:動賓式;作謂語、定語;形容文化水平低
【英語】:not
know
one's
ABC
【故事】:唐朝幽州節度使張弘靖的部將韋雍和張宗厚經常在一起喝酒,那時天下太平,邊關沒有戰事,這些將士沒有事做。他們感慨:「如今天下太平,練武不如練文,你們能拉滿兩石的弓,還不如識一個字」。由於「個」與「丁」接近演變而成
【常用程度】:3/3
(我個人認為目不識丁也可以)
6. 求一四字成語,大致形容一個人沒有文化,說話或做事總是不經意暴露自己沒文化、見識短或者素質低
胸無點墨:肚子里沒有一點墨水。指人沒有文化。
不學無術:學:學識,學問。術:技術,智術,技能。原指沒有學問因而沒有辦法。現指沒有學問,沒有本領。
孤陋寡聞:陋:本指簡陋,這里指簡單的知識。;寡:少。 聞:知識,見識。形容學識淺陋,見聞不廣。
淺見寡識:淺見:膚淺的見解;寡識:見識很少。形容見聞不廣,知識貧乏。
以上成語都有你說的部分意思。「說話或做事總是不經意暴露自己沒文化、見識短或者素質低」
另;從行為上來形容一個人「不經意暴露自己沒文化、見識短或者素質低」意思的成語有:
不懂裝懂:自己不懂卻裝作很精通的樣子。
好為人師:好:喜歡;為:做;當。喜歡做別人的老師。形容不謙虛,自以為是,愛擺老資格,喜歡以教育者自居。
夜郎自大:比喻驕傲無知的膚淺自負或自大行為。
7. 形容一個人文化水平很差勁的成語
胸無點墨、目不識丁、不識之無、一竅不通、目不識字
一、胸無點墨 [ xiōng wú diǎn mò ]
【解釋】:肚子里沒有一點墨水。指人沒有文化。
【出自】:清·淮陰百一居士《壺天錄》卷上:「某家本殷實,父母以獨子故,甚愛之,讀書十年,胸無點墨。」
【翻譯】:我家原來富裕,父母認為獨生兒子的緣故,很喜歡他,讀十年書,肚子里沒有一點墨水。
二、目不識丁 [ mù bù shí dīng ]
【解釋】:連最普通的「丁」字也不認識。形容一個字也不認得。
【出自】:巴金《家》二十五:我試問如果你母親要把你嫁給一個目不識丁的俗商,或者一個中年官僚,或者一個紈袴子弟,你難產也不反抗?
三、不識之無 [ bù shí zhī wú ]
【解釋】:連「之」字、「無」字都不認識。形容人不識字,文化水平很低。
【出自】:唐·白居易《與元九書》:「仆始生六七月時,乳母抱弄於書屏下指『無』字、『之』字示仆者,仆雖口未能言,心已默識。」
【翻譯】:我開始生六七個月時,奶媽抱著弄在書寫屏下,有指『無』、『之』字給我的,我雖然口不能說,心已默識。
四、一竅不通 [ yī qiào bù tōng ]
【解釋】:竅:洞,指心竅。沒有一竅是貫通的。比喻一點兒也不懂。
【出自】:茅盾《子夜》六:雖然他是一竅不通的渾蟲,可是雙橋鎮上並無「鎮長」之流的官兒,他也還明白。
五、目不識字 [ mù bù shí zì ]
【解釋】:指一個字也不認得。
【出自】:清·顧炎武《與友人論門人書》:「矧納貲之例行,而目不識字者可為郡邑博士。」
【翻譯】:何況納財產的規定執行,那些目不識丁的人也可以是郡邑博士。
8. 形容文化不高的人的成語
胸無點墨 目不識丁 不識一丁 一丁不識 眼不識丁 未識一丁 目不識字 目不知書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