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火樹銀花改編的童話
Ⅰ 一顆樹和火成語
一顆樹和火的成語是:
火樹銀花
【拼音】: huǒ shù yín huā
【解釋】: 火樹:火紅的樹,指樹上掛滿燈彩;銀花:銀白色的花,指燈光雪亮。形容張燈結綵或大放焰火的燦爛夜景。
【出處】: 唐·蘇味道《正月十五夜》詩:「火樹銀花合,盡橋鐵鎖開。」
【舉例造句】: 火樹銀花不夜天,弟兄姐妹舞翩躚,歌聲唱徹月兒圓。
【拼音代碼】: hsyh
【近義詞】: 張燈結綵、燈火輝煌
【反義詞】: 漆黑一團、黑燈瞎火、昏天黑地
【用法】: 作主語、賓語、定語;形容節日晚上的燈火。
【英文】: a display of fireworks and a sea of lanterns
【故事】: 唐朝時期,唐睿宗很懂享樂,雖然只當三年皇帝,但是每到佳節他都大肆鋪張一番,逢正月十五,一定要紮起20丈高的燈樹,點起5萬盞燈稱「火樹」。詩人蘇味道描繪《正月十五夜》:「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Ⅱ 樹上有火有花是什麼成語
火樹銀花
一棵樹上面還有火。樹上有幾片葉子和一朵花 。
拓展資料:
火樹銀花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 huǒ shù yín huā,大多用來形容張燈結綵或大放焰火的燦爛夜景,出自《南齊書·禮志上·晉傅玄朝會賦》。
成語故事:
睿宗是唐代君主中最會享樂的一位皇帝,雖然他只當了三年的皇帝,但不管什麼佳節,他總要用很多的物力人力去鋪張一番,供他的遊玩。他每年逢正月元宵的夜晚,一定紮起二十丈高的燈樹,點起五萬多盞燈,號為火樹。
後來詩人蘇味道就拿這個做題目,寫了一首詩,描繪它的情形。他的元夕詩曰道:「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游妓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這首詩把當時熱鬧的情況,毫無隱瞞的描寫出來,好像活躍在我們讀者的眼前。
這句成語是形容燈火盛的地方,望上去好像是火樹銀花的樣子。所以凡是繁盛的都市,或有盛大的集會在夜間舉行,燈光燦爛,都用這句話去形容它。
Ⅲ 火樹銀花 成語故事
成語火樹銀花詳細說明
成語:火樹銀花 拼音:huǒ shù yín huā 搜索關鍵字:hsyh
成語解釋: 火樹:火紅的樹,指樹上掛滿燈彩;銀花:銀白色的花,指燈光雪亮。形容張燈結綵或大放焰火的燦爛夜景。
成語出處: 唐·蘇味道《正月十五夜》詩:「火樹銀花合,盡橋鐵鎖開。」
舉例說明: 火樹銀花不夜天,弟兄姐妹舞翩躚,歌聲唱徹月兒圓。(柳亞子《浣溪沙》詞)
「火樹銀花」這個成語現已為人們所常用。它的來歷卻源於唐朝楊貴妃的一個姐妹韓國夫人。 天寶年間一個元宵節,她在一座高山之顛的樹上掛了各色各樣的特大彩燈,使遙遠地方的人們都能看到它,蔚為奇觀。 於是,人們便以「火樹銀花」譽之。
元宵節猜燈謎,素為人們所喜愛。 但在明朝卻由此引出了一宗株連九族的慘劇。 明洪武年間,朱元璋微服觀燈,猜燈謎,卻有一貼畫謎把他難住了:謎面是「大腳婦人懷抱大西瓜」。回宮後,朱元璋說出畫謎讓馬皇後猜。馬皇後聽罷,怒從心起:「竟敢嘲弄我老娘!這謎底不正是『懷西婦女好大腳』嗎!」原來,那馬皇後是淮西人,生就一雙蒲扇腳。朱元璋聽後,立即下令將制謎人九族全株,真是慘無人道!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這段話人人皆知,但它卻源自宋代元宵節的一大奇聞。宋代有個州官名叫「田登」,此人專橫跋扈,不準百姓說他的名字「登」字。 於是,點「燈」就只能叫點「火」。一年元宵,按例放燈3天,田登就命衙役貼出布告:「本州依例,放火3日」。人們看後便嘲諷他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於是,後人便常用這話去譏諷那種專橫跋扈的霸道行徑。
元宵節也為文人創作帶來了靈感、素材,並由此填寫出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詩詞。 宋代女詞人朱淑真,嫁人不淑,婚後終日郁悶不開。 一年元宵節觀燈後,她靈感勃發,遂填就了一首千古絕唱:「去年元夜裡,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 女詞人憂郁纏綿之情躍然紙上,令人讀來,一唱三嘆!
元宵節吃元宵,更是由來已久,是我國的民俗傳統。 可袁世凱當皇帝時,卻三易其名。 「元宵」同「袁消」諧音,於是袁世凱感到大大地不吉利,就下旨意一道:不準叫元宵,叫湯元。可袁世凱再一思量思量後,仍覺不妥,「湯元」不是「湯袁」(「湯煮袁世凱嗎?」)因此,他又再下令改其名為,「湯團」。 袁世凱三改「元宵」名,於是引出了一支民謠:「大總統、洪憲年,正月十五夜難眠;『元宵』改『湯元』,明年『袁消』後,誰還叫『湯團』。「歌謠不脛而走,一夜便傳遍了北京城。任隨袁世凱怎麼避諱,改名,天理昭彰,他也只當了81天的短命皇帝,就『袁消』壽終了。
Ⅳ 火樹銀花是不是成語
【成語】: 火樹銀花
【拼音】: huǒ shù yín huā
【解釋】: 火樹:火紅的樹,指樹上掛滿燈版彩;銀花:銀白權色的花,指燈光雪亮。形容張燈結綵或大放焰火的燦爛夜景。
【成語故事】:
睿宗是唐代君主中最會享樂的一位皇帝,雖然他只當了三年的皇帝,但不管什麼佳節,他總要用很多的物力人力去鋪張一番,供他遊玩。他每年逢正月元宵的夜晚,一定紮起二十丈高的燈樹,點起五萬多盞燈,號為火樹。後來詩人蘇味道就拿這個做題目,寫了一首詩,描繪它的情形。
Ⅳ 火樹銀花的成語故事
睿宗是唐代君主中最會享樂的一位皇帝,雖然他只當了三年的皇帝,但不管什麼佳節, 他總要用很多的物力人力去鋪張一番,供他的遊玩。他每年逢正月元宵的夜
晚,一定紮起二 十丈高的燈樹,點起五萬多盞燈,號為火樹。後來詩人蘇味道就拿這個做題目,寫了一首 詩,描繪它的情形。他的元夕詩約道:「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 來。游妓皆■季,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這首詩把當時熱鬧的情況,毫 無隱瞞的描寫出來,好像活躍在我們讀者的眼前。 這句成語是形容燈火盛的地方,望上去好像是火樹銀花的樣子。所以現在凡是繁盛的都市,或有盛大的集會在夜間舉行,燈光燦爛,都用這句話去形容它。
火樹銀花的意思是:火樹:火紅的樹,指樹上掛滿燈彩;銀花:銀白色的花,指燈光雪亮。形容張燈結綵或大放焰火的燦爛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