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理之事近義詞的成語
Ⅰ 「朴實無華」是什麼意思
朴實無華,漢語成語,拼音是pǔ shí wú huá,意思是指質朴實在而不浮華。出自巴金《〈爝火集〉後記》。
1、 解釋:質朴實在而不浮華。
2、出自:巴金《〈爝火集〉後記》:「他只是平鋪直敘,朴實無華地講會見的事情。」
3、近義詞:質朴無華樸素無華
4、反義詞:華而不實 花枝招展 尋歡作樂
5、造句:這篇課文雖然言語朴實無華,感情卻真摯動人;為人民掃雷,為軍旗增輝!」這句朴實無華的口號,概括了雷場戰士的心聲;它朴實無華,表裡如一的品質,不正是我們要學習的嗎?
(1)無理之事近義詞的成語擴展閱讀:
「華而不實」是「朴實無華」的反義詞,
基本解釋:華:開花。花開得好看,但不結果實。比喻外表好看,內容空虛。
詳細解釋:【解釋】:華:開花。花開得好看,但不結果實。比喻外表好看,內容空虛。
【示例】:~,脆而不堅。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Ⅱ 形容戀愛的成語
連枝共冢
比喻愛情堅貞不渝
碧海青天
原是形容嫦娥在廣寒宮夜夜看著空闊的碧海青天,心情孤寂凄涼。後比喻女子對愛情的堅貞。
醋海翻波
醋:比喻嫉妒。比喻男女間因愛情而引起的糾葛。
兒女情長
指過分看重愛情。
風花雪月
原指舊時詩文里經常描寫的自然景物。後比喻堆砌詞藻、內容貧乏空洞的詩文。也指愛情之事或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
海誓山盟
指男女相愛時立下的誓言,愛情要象山和海一樣永恆不變。
紅豆相思
紅豆:植物名,又叫相思子,古人常用以象徵愛情。比喻男女相思。
佳人才子
年輕貌美的女子和才華橫溢的男子。泛指年貌相當,有婚姻或愛情關系的青年男女。
戀新忘舊
戀慕新的,忘卻舊的;對愛情不專一。
流水桃花
形容春日美景。也比喻男女愛情。
情竇初開
指剛剛懂得愛情(多指少女)。
倩女離魂
舊指少女為愛情而死。
山盟海誓
盟:盟約;誓:誓言。指男女相愛時立下的誓言,表示愛情要象山和海一樣永恆不變。
天長地久
跟天和地存在的時間那樣長。形容時間悠久。也形容永遠不變(多指愛情)。
喜新厭舊
喜歡新的,厭棄舊的。多指愛情不專一。
一見鍾情
鍾:集中;鍾情:愛情專注。舊指男女之間一見面就產生愛情。
英雄氣短
指有才能的人因沉迷於愛情而喪失進取心。
之死靡它
之:到;靡:沒有;它:別的。到死也不變心。形容愛情專一,致死不變。現也形容立場堅定。
眉目傳情
用眉眼的活動向對方表達自己的情意。常用來形容用眼色表示愛情。參見「眉來眼去」。
暮翠朝紅
形容愛情不專一。
棄舊迎新
丟棄舊人,迎接新人。謂愛情不專一。
桃花流水
形容春日美景。也比喻男女愛情。
一見鍾情
①指男女之間一見面即產生愛情。②借指對人或事物一看見就發生了很深的感情。
雲心水性
指女子作風輕浮,愛情不專一。
至死靡它
至:到;靡:沒有;它:別的。到死也不變心。形容愛情專一,致死不變。現也形容立場堅定。
篤新怠舊
〖解釋〗猶言喜新厭舊。喜歡新的,厭棄舊的。多指愛情不專一。
離魂倩女
〖解釋〗倩女:美麗的少女。舊時指少女為愛情而死。
Ⅲ 時間和精力是什麼意思怎麼理解這兩個看似無關的關聯詞語時間精力是補充近義片語合成成語嗎
時間和精力是一個人成功的關鍵,沒有時間沒有精力,一切都是零。
Ⅳ 給下列成語找出一個意思相同的成語:問心無愧,理所當然,逆來順受
問心copy無愧的近義詞:
俯仰無愧 捫心無愧 光明磊落 內省不疚 衾影無慚
心安理得 仰不愧天 堂堂正正 光明正大 於心無愧
理所當然的近義詞:
當仁不讓 義不容辭 理固當然 理所必然
理應如此 理之當然 事出有因 順理成章
天經地義 千真萬確 義不容辭 義無反顧
逆來順受的近義詞:
含垢納污 忍氣吞聲 忍辱負重 含垢忍辱 三從四德
百依百順 唾面自乾 委曲求全 低聲下氣 逆來順受
Ⅳ 成什麼立什麼的成語
成家立業。
成家立業,意思是指建立了家庭,創立了事業。通俗來說,就是男女雙方結了婚,有職業,可以給家人安定的生活。
漢語成語,拼音是chéng jiā lì yè,出自宋·吳自牧《夢粱錄·恤貧濟老》。
成語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賓語;指結婚組建家庭並建立事業
示例
明 馮夢龍 《喻世明言》第一卷:「揀了個上吉的日期,五日前方對渾家說知,道:『常言:坐吃山空,我夫妻兩口,也要成家立業,終不然拋了這行衣食道路?』」
原來廉錦楓曾祖向居嶺南,因避南北朝之亂,逃至海外,就在君子國成家立業。(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三回)
近義詞:安家立業
(5)無理之事近義詞的成語擴展閱讀:
安家立業,漢語成語,拼音是ān jiā lì yè,意思是指安置家庭,創立基業或事業;也指長期在一個地方勞動和生活。
成語出處
梁斌《漫談<紅旗譜>的創作(代序)》:「於是背起鋪蓋卷下了關東,在關東挖參、淘金,積了一些錢,回來安家立業,准備報仇。「
成語用法
作謂語、定語、狀語;多指在一地長期生活。
示例
他想叫郭全海安家立業,娶個好媳婦,讓他日子過得好,工作更安心。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二部二十三
Ⅵ 義結金蘭什麼意思
義結金蘭,漢語成語。
拼音:yìjiéjīnlán
釋義:是指結交很投合的朋友。
成語出處:《回太平御覽》引《吳錄答》:「張溫英才瓖瑋,拜中郎將,聘蜀與諸葛亮義結金蘭之好焉。」
成語用法:動賓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示例:《周易·系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賢媛》:山公於嵇、阮一面,契若金蘭。
高陽《母子君臣》:這還在其次,最令人刮目相看的是,高峒元與李連英義結金蘭,而且居長,為李連英叫做「高大哥」。
《太平御覽》引《吳錄》:張溫英才瓖瑋,拜中郎將,聘蜀與諸葛亮義結金蘭之好焉。
資料擴展:
近義詞:
志同道合,漢語成語,拼音是zhì tóng dào hé,意思是志向相同,道路一致。形容彼此理想、志趣相合。語出《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
反義詞:
不共戴天,漢語成語,拼音是bù gòng dài tiān,意思是指不願和仇敵在同一個天底下並存,形容仇恨極深 。出自《禮記·曲禮上》。
Ⅶ 什麼泰然的成語
是「處之泰然」。
【解釋】:處:處理,對待;泰然:安然,不以為意的樣子。若無其事的樣子。形容自理事情沉著鎮定。也指對待問題毫不在意。
【出自】老舍《四世同堂》四十八:大赤包聽出瑞宣的諷刺,而處之泰然,她尖聲的咯咯的笑了。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含褒義,形容面對困難與變故的態度。
【近義詞】:滿不在乎、木雞養到、指揮若定、處之怡然、從容不迫、泰然自若、無動於衷
(7)無理之事近義詞的成語擴展閱讀:
1、滿不在乎
完全不放在心上:別人都在替他著急,他卻滿不在乎。朱自清《執政府大屠殺記》:「區區一條生命,在他們眼裡,正和一根草,一堆馬糞一般,是滿不在乎的!」
2、指揮若定
形容態度冷靜,考慮周全,指揮起來就像一切都事先規定好了似的。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一章:他剛剛坐定,這一大群人已經跟了進來,用各種阿諛逢迎的言詞稱頌他神機妙算,「指揮若定」。
3、從容不迫
從容:不慌不忙,很鎮靜;不迫:不急促。不慌不忙,沉著鎮定。巴金《家》十五:這些人從容不迫地叩了頭,花費了半點鍾以上的時間。
4、泰然自若
不以為意,神情如常。形容在緊急情況下沉著鎮定,不慌不亂。華而實《漢衣冠》三:「施天福坦率地注視鄭成功,泰然自若地搖頭。」
5、無動於衷
衷:內心。心裡一點兒也沒有觸動。指對應該關心、注意的事情毫不關心,置之不理。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三回:「以至頂到如今,偏偏碰著這位制軍是不輕容易見客的,他見也好,不見也好,便也漠然無動於衷了。」
Ⅷ 平時養尊處優,突然來問題不會處理了用成語怎麼形容
始料不及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shǐ liào bù jí,意思是已經准備好了,但是面對時卻發生了意料之外的事情,令人措手不及。指事勢的變化發展,是起初意想不到的,沒料到的。出自《里乘》
造句:
1) 性別比率失衡還帶來一些始料不及的影響。
2) 傑克竭盡全力發展自己的公司,但有幾個障礙是他始料不及的。
3) 並發現他們在充滿傷害並且始料不及的世界中.
4) 可令我始料不及的是,綠豆並沒有如我所願的茁壯成長。
5) 竟以這樣奇怪的方式結束這樣一次讓人始料不及的常規賽。
6) 事態發展迅速為她所始料不及。
7) 「這個結果的確是我始料不及的,」斯普林特厄爾說。
8) 中國國內也會出現一些始料不及的問題,特別是在銀行業.
9) 這可實在讓我始料不及。結婚七年,他天天就嫌我跟他上床少了。
10) 接著幾天發生的事情讓秦朗始料不及,龐氏葯業集團的廣告宣傳攻勢遍布平川省了,這個秦朗不意外,意外的是「龐氏.
11) 也正是因為如此,才使得始料不及的老貓和郭濤兩個人,在進入游戲的時候,沒有被分到同一個新手村內。
12) 突然間,始料不及的是,我還沒來得及勒住韁繩,這些話就統統跑出來。
13) 這一暗算讓人始料不及,紫衣男子也是大驚失色,忙要揮劍擋格,卻是不及。
14) 張成始料不及的穿越到了一個既陌生又熟悉的年代?亂世之初東漢末年!各路英豪,諸侯群雄並起.
15) 萬世居然是第一個乘坐這個時光機器的人,騰龍始料不及。
16) 這個事情急轉直下,真是始料不及,衛子沁趕忙抱起柳鶯鶯向大堂後面的庭院走去,柳靖忠去找郎中,柳府上下所有人急得向熱鍋上的螞蟻。
17) 後面的發展,卻是音琴睛始料不及,或者說她只是一條引火線,引爆了夢城女性對日漸泛濫的網路色情的負面能量,一場轟轟烈烈的掃黃風暴隨之展開。
18) 很多朋友乾脆去看盜版的了,這一點是老曲始料不及的。
19) 顯然,林白的回答讓車內的主人始料不及。
20) 這是他始料不及的,在他眼裡,肯定是剛才有修士趁左鋒精神潰散奪舍了!一定是這樣!傷疤臉原本堅定的想法在左鋒的目光下變得脆弱不堪。
21) 不知是否眼高手低關系,覺得此片編導太貪心,刻意為電影放入太多點子,卻未能和電影主題配合妥善,以至弄巧反拙,頻頻令人看到"r"哂頭也不明所意,或許是編導也始料不及吧?
22) 年,吉妮。吉拉德被轉診斷患有乳腺癌,她知道這會使她面臨高額醫療費用的挑戰,可由此而捲入專利問題,卻是她始料不及的。
23) 但在比賽正式開始之後,人們才逐漸看清,真正讓賽事組織者始料不及的其實那種是突如其來的暴風雨天氣。
24) 這些新觀測還表明,早期宇宙中的類星體更為常見,這一點是始料不及的。
25) 因為錢博士無意中的一句話,卻反而堅定了征服田宏的決心,這是錢博士始料不及的。
26) 第一個把思考這個問題帶到我面前的是我文法學校的校長,當然這樣的方式,這樣的結果是他始料不及的。
27) 我則反問:這一轉變果真如他在「美國軍事在線」欄目所言,是「始料不及」的嗎?
28) 認為動畫的趣味性表現,不僅要確定不一般的角色類型,而且要有讓人始料不及、誇張的戲劇性劇情設計以及反傳統而行之的轉折性結局。
29) 他們稱,更多的暴風雨,洪水,乾旱以及熱浪所帶來的影響將會讓人始料不及並且作用深遠。
30) 凌強當機立斷,調頭一把揪住了凌乾,那便是跑,沒有一絲的遲疑,凌強這般利落的動作,讓得銀狼也是始料不及,頓時爆發一聲的怒吼,帶著滿腔的怒火,追逐而去。
Ⅸ 語文有什麼術語(成語)
漢語
漢語 世界主要語言之一。屬漢藏語系,是這個語系裡最主要的語言。除了中國大陸和台灣省以外,漢語還分布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以漢語為母語的人大約有 9.4億。漢語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之一。
漢語的標准語是近幾百年來以北方官話為基礎逐漸形成的。它的標准音是北京音。漢語的標准語在中國大陸稱為普通話,在台灣稱為國語,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稱為華語。 在廣義上是指漢族的語言,狹義上指普通話,另外還有國語、華語、中文等稱呼都是指漢語。毫無疑問,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一種語言,世界上大約有1/5的人使用漢語作為母語。漢語也曾對其周邊的國家的語言文字產生過重要影響。例如日語、韓語、越南語中都保留有大量的漢語借詞以及漢語書寫體系文字。漢語是聯合國工作語言之一。漢語是或是一種中國語文。
漢語作為世界特有的象形文字語言,文字高度的統一與規范,現代漢語有統一和規范的語法,盡管方言發音差異特別大,但是書面語言規范,沒有方言差異造成的書面交流障礙。
漢語屬於獨立語,分析語。漢語的書寫方式是一種象形文字的漢字。五四運動之前所使用的書面語叫做「文言」,是一種以孔子時代所使用的以「雅言」為基礎的書面語。五四運動之後所推動的書面漢語通常被稱為「白話」,即以北方話為基礎的現代書面語。在現代漢語的書面語中,文言已經很少使用了。
語音
漢語的音節可以分析成聲母、韻母、聲調3部分。打頭的音是聲母,其餘的部分是韻母,聲調是整個音節的音高。把聲調也看成音節的組成部分,是因為漢語的聲調是辨義的。例如「湯、糖、躺、燙」4個字的聲母都是[tang],韻母都是[ang](方括弧里是國際音標,表格里的國際音標省去括弧),只是因為聲調不同,意義就不一樣,在語言里分別代表 4個不同的語素(最小的有意義的語言單位),在書面上寫成 4個不同的字。
1918年由當時的教育部頒布的國語注音字母是利用漢字字形制定的一套拼音字母。這套字母把主要母音與韻尾合在一起用一個符號表示(例如:ㄠ=[au],ㄢ=[an]),體現了傳統的聲母韻母兩分的精神。注音字母廣泛流傳,影響很大。台灣省一直沿用至今。
1958年公布的漢語拼音方案採用拉丁字母(表2北京話聲母、表3北京話韻母)。自1978年開始,中國人名地名一律改用漢語拼音字母拼寫,取代了威妥瑪式等各種舊拼法。
語法
漢語的語素絕大部分是單音節的(手│洗│民│失)。語素和語素可以組合成詞(馬+路→馬路│開+關→開關)。有的語素本身就是詞(手、洗),有的語素本身不是詞,只能跟別的語素一起組成復合詞(民→人民│失→喪失)。現代漢語里雙音節詞占的比重最大。大部分雙音詞都是按照上面提到的復合方式造成的。
文字
從目前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成批的文字資料——商代甲骨文字算起,漢字已有3000年的歷史。由於甲骨文字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文字體系,我們可以推斷漢字的發生一定遠在3000年以前。漢字的發展可以劃分為兩個大階段。從甲骨文字到小篆是一個階段;從秦漢時代的隸書以下是另一個階段。前者屬於古文字的范疇,後者屬於近代文字的范疇。大體說來,從隸書到今天使用的現代漢字形體上沒有太大的變化。
從漢字跟漢語的關系看,漢字是一種語素文字。從漢字本身的構造看,漢字是由表意、表音的偏旁(形旁、聲旁)和既不表意也不表音的記號組成的文字體系。
漢字起源於圖畫。在漢字產生的早期階段,象形字的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語素的意義直接發生聯系。雖然每個字也都有自己固定的讀音,但是字形本身不是表音的符號,跟拼音文字的字母的性質不同。象形字的讀音是它所代表的語素轉嫁給它的。隨著字形的演變,象形字變得越來越不象形。結果是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語素在意義上也失去了原有的聯系。這個時候,字形本身既不表音,也不表義,變成了抽象的記號。如果漢語里所有的語素都是由這種既不表音也不表義的記號代表的,那麼漢字可以說是一種純記號文字。不過事實並非如此。漢字有獨體字與合體字的區別。只有獨體字才是純粹的記號文字。合體字是由獨體字組合造成的。從構造上說,合體字比獨體字高一個層次。因為組成合體字的獨體字本身雖然也是記號,可是當它作為合體字的組成成分時,它是以有音有義的「字」的身份參加的。合體字可以分成以下3類:
①形聲字。形聲字由表示意義的形旁和表示讀音的聲旁兩部分組成。拿構造最簡單的形聲字來說,形旁和聲旁都是由獨體字充當的。作為形聲字的組成部分,這些獨體字都是有音有義的字。不過形旁只取其義,不取其音,例如「鳩」字的偏旁「鳥」;聲旁則只取其音,不取其義,例如「鳩」字的偏旁「九」。 由於字義和字音的演變,有些形聲字的形旁或聲旁現在已失去了表意或表音的功能。例如「球」本來是一種玉的名稱,所以以「玉」為形旁。現在「球」字不再指玉,這個形旁就沒有作用了。再如「海」字本來以「每」為聲旁。由於字音的變化,現在「海」和「每」的讀音相去甚遠,聲旁「每」也就不起作用了。有的時候,形旁和聲旁都喪失了原來的功能,例如「給、等、短」。這一類字已經不能再作為形聲字看待了。
形聲字和非形聲字之間並沒有明確的界限。造字之初,形聲字和它的聲旁的讀音本來就不一定密合。發展到現代漢字,出入就更大了。有人拿7500多個現代合體漢字進行統計。就普通話讀音來說,合體字跟聲旁完全同音(聲母、韻母、聲調全同)的不到 5%。聲母、韻母相同而聲調不同的約佔10%。只有韻母一項相同的約佔20%。如果我們只把前兩類看作形聲字,那麼形聲字大概只佔通行漢字的15%。如果把以上三類全看作形聲字,形聲字大概會占通行漢字35%的樣子。要是把標准再放寬或者完全根據來歷確定形聲字,那麼通行漢字中形聲字的百分比還要高得多。
②合體會意字。古人說「止戈為武」,「人言為信」。對於「武」、「信」兩個字來說,這種解釋是錯誤的。不過漢字體系裡確實有按照這種方式造成的字,例如「不正為歪」,「不好為孬」。這一類字的特點是會合偏旁的字義來表現整個合體字的意義。這種字為數很少,只有個別的例子。
以上兩類合體字里的偏旁有的有表意作用,有的有表音作用。下邊一類的情形不同。 ③合體記號字。這一類合體字的偏旁既不表意,也不表音。這主要有兩種情形。一是由於字音和字義的變化,原來的聲旁和形旁已經不再表音、表意了。例如上文舉過的「給、等、 短」一類字。 另一種情形可以舉「章」字為例。 按照漢代許慎《說文解字》的分析,「章」字從「音」從「十」。 可是現在一般人說「立早章」 (以區別於「弓長張」)的時候,是把它分析成「立」和「早」兩部分。其實從古文字看,「章」本來是一個獨體象形字,跟「音、十、立、早」都沒有關系。
漢字用來記錄漢語已經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一直沿用到今天,沒有中斷過。在如此長的歷史時期里,漢字不僅為人們的現實生活服務,而且記錄下極其豐富的文化資料;甚至跨越國界,被日本、朝鮮、越南等鄰國借去記錄非漢語語言。
另一方面,長期以來也不斷有人批評漢字的缺點,主要是說漢字難認、難寫、難於機械化(印刷排版、打字等)。因此在掃盲、兒童識字教育、文化傳播等方面,都不如拼音文字效率高。
跟拼音文字比較起來,漢字有它的短處,但是也有它的長處。漢字最大的長處就是能夠超越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古今漢語字音的差別很大。但由於2000年來字形相當穩定,沒有太大變化,字義的變化比較小,所以先秦兩漢的古書今天一般人還能部分看懂。如果古書是用拼音文字寫的,現代人就根本無法理解了。有些方言語音差別也很大,彼此不能交談,可是寫成漢字,就能互相了解,道理也是一樣的。
50年代開始進行簡化漢字的工作。1986年重新公布的《簡化字總表》規定了2200多個簡化漢字(包括用簡化偏旁類推的字)。這項工作目前已告一段落,今後在一個時期內將保持穩定,不繼續簡化。因為不斷簡化會破壞文字的穩定性,而且簡化一批字以後,原來的繁體字並不能廢除。結果是漢字的總數有增無減,反而加重了學習和使用的人的負擔。
關於文字拼音化問題,長期以來一直有爭論。從理論上說,任何自然語言都可以用拼音文字記錄。但是由於漢語方言分歧,在推廣普通話的工作沒有取得廣泛、切實的成效以前,改用拼音文字會給方言區的人帶來很大的困難。此外,由於漢字歷史悠久,大量的文獻都是用漢字記錄的。一旦改弦易轍,勢必在文獻的廣泛利用上造成一定困難,在社會心理和民族感情上也可能引起波動。事實上,由於長時間使用漢字這一可以表意的書寫系統,漢語中可以存在大量同音字詞,而且這個現象確實發生了,現在一個音節最多可以對應幾十上百個漢字,如果使用拼音來記載語音,會出現不讀出來就看不懂的現象,即使經過長時間的訓練也無法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因此如果真要進行漢字拉丁化的工作,決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在漢語發展到合適的程度以前,最好擱置拉丁化的計劃。
方言
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方言情況復雜。下邊把漢語方言粗分為官話和非官話兩大類來說明。官話分布在長江以北地區和長江南岸九江與鎮江之間沿江地帶以及湖北、四川、雲南、貴州4省,包括北方官話、江淮官話、西南官話幾個方言區。官話區域的面積佔全國3/4,人口佔全國2/3。官話方言內部的一致程度比較高。從哈爾濱到昆明,相距3000公里,兩地的人通話沒有多大困難。非官話方言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南部,包括吳方言(江蘇南部,浙江大部)、贛方言(江西大部)、湘方言(湖南大部,廣西壯族自治區北部)、粵方言(廣東大部,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南部)、閩方言(福建,台灣,廣東的潮州、汕頭、海南地區)、客家方言(廣東省東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台灣)。非官話區域比官話區域面積小,可是方言差別大,彼此一般不能通話,甚至在同一個方言區內部(例如浙南吳方言與蘇南吳方言之間、福州話和廈門話之間),交談都有困難。
書面語和口語
書面語和口語的差別一直相當大。在「五四」時期白話文運動以前,書面語和口語的區別實際上是古今語的區別。以唐宋時代為例,當時人口裡說的是白話。筆下寫的是文言,即以先秦諸子和《左傳》、《史記》等廣泛傳誦的名篇為範本的古文文體。這種情形往上大概可以推到兩漢時期。往下一直延續到20世紀初葉。孫中山1925年立的遺囑就還是用文言寫的。不過2000 年來作為書面語的文言本身也在變化。仿古終歸難以亂真,後世人模仿古語不可能不受當時口語的影響。有人指出韓愈的文章里就有明顯的不合先秦語法的地方。清代桐城派古文家模仿先秦文和唐宋古文家的文章,結果當然更為駁雜。清末梁啟超用一種淺顯的文言文寫政論文章。由於通俗易懂,風行一時,為報章雜志所廣泛採用。目前台灣、香港以及海外中文報刊多數仍舊沿用這種文體。
歷史 方言反映歷史。漢語方言之間語音的差別大,語法和詞彙的差別相對說來比較小。同樣,古漢語和現代漢語之間也是語音的差別大 , 語法和詞彙的差別小。從總體上看,從上古音(先秦時代)到中古音(隋唐時代)再演變到現代北京音,經歷了逐漸趨向簡化的過程。在先秦時代,塞音聲母和塞擦音聲母都有濁音、不送氣清音和送氣清音三套。鼻音聲母也分清濁兩套。很可能還有[kl-、 pl-、gl-、bl-、sn-、st-、sk-]等形式的復輔音。所有的音節都以輔音收尾,沒有開音節。輔音韻尾除了見於現代方言(例如廣州話)的[m、 n、□、p、t、k]之外,還有[b、d、g]。到了隋唐時代,復輔音聲母和清鼻音聲母早已消失,輔音韻尾也只剩下了[m、 n、□、 p、t、k]。只是塞擦音和擦音卻按發音部位的不同分化為舌頭、舌面和捲舌三套。在現代北京音里濁塞音和濁塞擦音都清化了,輔音韻尾只有[n]和[□]兩個。
聲調的演變是另一種情形。隋唐時期只有平、上、去、入 4個調類。在現代方言里,同一個古調類有時以聲母的清濁為條件分化成陰陽兩類。因此有些方言調類的數目比隋唐時期多,許多非官話區的方言就是如此。
隋唐以來,在調類的分合上發生過兩件大事。一是在許多方言里,古全濁聲母上聲字跟古去聲字合為一類。二是官話方言的入聲韻尾消失以後,入聲字分別歸入平、上、去三聲。北京話就是如此。
分析諧聲字和經典的注音,可以發現上古漢語有過以變調和/或變化聲母的清濁作為轉變詞性(包括分別自動詞和使動詞)的手段的痕跡。在句法方面,先秦漢語的一個明顯的特點是否定句和疑問句里的代詞賓語要提到動詞的前邊去(吾誰欺│不我欺)。
宋元時期漢語語法發生了一些重要的變化。例如動詞詞尾「了」 和「著 」的產生、動補結構的產生等等。「了」和「著」原來都是動詞,後來意義逐漸虛化,終於演變為詞尾。動補結構〔包括不帶「得」的(染紅)和帶「得」的(染得紅)兩類〕也是在這個時期才定型的。
詞彙演變的主要趨勢是雙音節詞的不斷增長。本來在先秦漢語里占優勢的單音節詞逐漸雙音節化。這種趨勢近百年來尤為明顯。據統計,在 180萬字的現代文資料里,一共出現了3萬多個不同的詞,其中70%以上是雙音節詞。
漢語研究 在中國傳統的語言學領域里,音韻學、文字學、訓詁學都有輝煌的成就。最古的按字義編排的字典《爾雅》是戰國時代編的。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是最早的按漢字偏旁編排的字典,同時也是第一部對漢字的結構作出全面、系統的分析的著作。在古代的韻書里,隋代陸法言的《切韻》(601)地位特別重要。無論是研究現代方言,還是上推《切韻》以前的音韻系統,都是重要的資料。9世紀開始出現的韻圖(《韻鏡》、《七音略》、《切韻指掌圖》等)是一種表示整個音韻系統及聲韻調三者配合關系的表格。從現代語言學的角度看,描寫漢語的音韻系統,這種性質的表格是不可缺少的。古音的研究在清代有飛躍的進步。段玉裁首先指出諧聲字系統跟《詩經》用韻基本上相符。清代學者根據這兩種材料給上古音韻母分部,取得了顯著成績。到了王念孫、江有誥,這項工作幾乎已經達到了頂點,可以補充修改之處已經不多。在訓詁學方面,清代學者也有重大貢獻。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和王念孫《廣雅疏證》可以說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品。
語法學方面,中國學者向來著重虛詞的研究。清代王引之的《經傳釋詞》是最有影響的著作。馬建忠(1845~1900)的《馬氏文通》出版於 1898年。這是第一部系統地研究漢語語法的書。
20世紀上半葉,古音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主要的成績是對中古音和上古音的構擬。這方面工作的開創者是瑞典學者高本漢。其後李方桂在上古音研究上也作出了重要貢獻。
《馬氏文通》研究的對象是古漢語。現代漢語語法的研究是從 20世紀開始的。呂叔湘 《中國文法要略》(1942~1944)和王力《中國現代語法》(1943)兩部書反映了前半個世紀漢語語法研究達到的水平。丁聲樹等《現代漢語語法講話》(1952)雖然是通俗性著作,但是在近年來的語法研究上有一定的影響。60年代以來,漢語語法研究進步很快。趙元任《中國話的文法》(1968)是這個時期比較重要的著作。
在歷史語法學方面,呂叔湘《漢語語法論文集》(1955;增訂本,1984)里的一部分論文開創了近代漢語語法的研究。王力的《漢語史稿》中卷(1958)和日本太田辰夫《中國語歷史文法》(1958)也是這方面有影響的著作。
趙元任《現代吳語的研究》(1928)是第一部用現代語言學方法調查方言的報告。這部書對以後的方言調查工作有重要影響。1956~1957年起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一次方言調查。1979年創辦了專門性的方言刊物《方言》,對方言調查和方言研究起了推動的作用。
20世紀考古方面的重大發現——商代甲骨文字和戰國、秦、漢簡帛的出土,為古文字研究提供了大量珍貴的資料,促進了這一門學科的發展。
參考書目
李榮:《語音常識》,文化教育出版社,北京,1955。
朱德熙:《語法答問》,商務印書館,北京,1985。
Yuen Ren Chao, A Grammar Spoken Chines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