咄咄怪事成語
『壹』 怪事什麼成語
怪事咄咄
發音 guài shì ō ō
釋義 表示吃驚的聲音。形容不合常理,難以理解的怪事。同「咄咄怪事」。
咄咄怪事
發音 ō ō guài shì
釋義 表示吃驚的聲音。形容不合常理,難以理解的怪事。
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黜免》:「殷中軍(殷浩)被廢在信安,終日恆書空作字,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示例 噫!一小說之微,而竟有如斯之法律,以圭臬於著述界之前途,亦咄咄怪事,咄咄怪事。(清·陶曾佑《論小說之勢力及其影響》)
『貳』 成語「咄咄怪事」是由什麼故事得來的
【成語】: 咄咄怪事
【故事】: 東晉揚州刺史殷浩與大將桓溫不合,王羲之勸內他大敵當前應以國事為重,殷浩容不但不聽,領兵北伐,屢戰屢敗,被廢為平民,流放到信安,他整天無憂無慮地讀書吟詩,老是在紙上寫「咄咄怪事」四個字來表示心中的不平
【拼音】: ō ō guài shì
【解釋】: 表示吃驚的聲音。形容不合常理,難以理解的怪事。
【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黜免》:「殷中軍(殷浩)被廢在信安,終日恆書空作字,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舉例造句】: 噫!一小說之微,而竟有如斯之法律,以圭臬於著述界之前途,亦咄咄怪事,~。 ★清·陶曾佑《論小說之勢力及其影響》�
【拼音代碼】: ddgs
【近義詞】: 莫名其妙、不可思議
【反義詞】: 合情合理、順理成章、天經地義
【歇後語】: 魚跳出來吃貓
【燈謎】: 竹子開玫瑰花
【用法】: 作賓語;與「豈非」、「真是」等連用
【英文】: monstrous absurdity
『叄』 成語人物.滄海桑田.多多怪事!!急啊
【滄海桑田】
出處:
晉·葛洪《神仙傳·麻姑》:「麻姑自說雲,接待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
成語人物:
麻姑:
道教神話人物。據《神仙傳》記載,其為女性,修道於牟州東南姑餘山,中國東漢時應仙人王方平之召降於蔡經家,年十八九,貌美,自謂「已見東海三次變為桑田」。故古時以麻姑喻高壽。又流傳有三月三日西王母壽辰,麻姑於絳珠河邊以靈芝釀酒祝壽的故事。過去民間為女性祝壽多贈麻姑像,取名麻姑獻壽。
王方平:
東漢時人,名遠、字方平。漢桓帝時做過官,精通天文、河圖、道鑯學。後來辭官隱去,在豐都平都山升天成仙。
---------------------------------
【咄咄怪事】
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黜免》:「殷中軍(殷浩)被廢在信安,終日恆書空作字,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成語人物:
殷浩(?~356),東晉大臣。字淵源。陳郡長平(今河南西華東北)人。好《老子》與《周易》,善談玄理,頗負盛名,屢辭徵召。曾為庾亮記室參軍,累遷司徒左長史,後辭官隱居近十載。永和二年(346)因褚裒推薦,始受命為建武將軍、揚州刺史。次年,桓溫滅成漢,威震朝廷。會稽王司馬昱(簡文帝)執政,以殷浩聲名影響朝野,引為心腹,參預朝政,統率揚州之眾以抗衡荊州的桓溫。五年後趙石虎死,冉閔展開反羯斗爭,北方混亂,晉朝乘機北伐。殷浩以恢復中原為己任,於永和六年就任都督揚、豫、徐、兗、青五州軍事,並廣開屯田,以為軍儲。他無軍事經驗,又為桓溫掣肘,八年進軍至許昌(今河南許昌東),處置失當,敗於前秦。次年又大舉進軍,派羌族酋長姚襄為前鋒,十月至山桑(今安徽蒙城北),姚襄反叛,伏擊浩軍,輜重盡棄,死傷萬余,潰退譙城(今安徽亳州)。桓溫上疏加罪,十年二月廢為庶人,徙東陽信安縣(今浙江衢州),十二年卒。
『肆』 關於是人吃驚的成語
瞪目結舌 睜著眼睛,說不出話來。形容神情緊張或很吃驚
驚喜交集 交集:專交錯在一起。又吃屬驚,又高興
咄咄怪事 表示吃驚的聲音。形容不合常理,難以理解的怪事。
高世駭俗 高世:超出世人;駭:驚嚇,震驚。具有令一般人吃驚的才能。比喻才智超群。
駭人聽聞 駭:震驚。使人聽了非常吃驚、害怕。
驚愕失色 失色:由於受驚或害怕而面色蒼白。驚恐得改變了神色。形容十分吃驚。
目瞪口呆 形容因吃驚或害怕而發愣的樣子。
危言聳聽 危言:使人吃驚的話;聳:驚動;聳聽:使聽話的人吃驚。指故意說些誇大的嚇人的話,使人驚疑震動。
被寵若驚 指受到意外的恩遇而頓覺吃驚不安。
口呆目瞪 嘴說不出話,眼發直。形容很吃驚的樣子。
『伍』 咄咄怪事酒囊飯袋老態龍鍾老氣橫秋行屍走肉這幾個成語各是什麼意思
1、咄咄怪事
ō ō guài shì
【解釋】表示吃驚的聲音。形容不合常理,難以理解的怪事。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黜免》:「殷中軍(殷浩)被廢在信安,終日恆書空作字,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2、酒囊飯袋
jiǔ náng fàn dài
【解釋】囊:口袋。只會吃喝,不會做事。譏諷無能的人。
【出處】漢·王充《論衡·別通》:「飽食快飲,慮深求卧,腹為飯坑,腸為酒囊。」
3、老態龍鍾
lǎo tài lóng zhōng
【解釋】龍鍾:行動不靈便的樣子。形容年老體衰,行動不靈便。
【出處】唐·李端《贈謝戴》:「交結漸時輩,龍鍾似老翁。」
4、老氣橫秋
lǎo qì héng qiū
【解釋】老氣:老年人的氣派;橫:充滿。形容老練而自負的神態。現形容自高自大,擺老資格。也形容缺乏朝氣。
【出處】南朝·齊·孔稚珪《北山移文》:「風情張日,霜氣橫秋。」
5、行屍走肉
xíng shī zǒu ròu
【解釋】行屍:可以走動的屍體;走肉:會走動而沒有靈魂的軀殼。比喻不動腦筋,不起作用,糊里糊塗過日子的人。
【出處】晉·王嘉《拾遺記》卷六:「夫人好學,雖死若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屍走肉耳。」
『陸』 形容很意外很驚喜的成語
喜出望外、喜從天降、驚喜若狂、大喜過望、受寵若驚。
1、喜出望外
【解釋】:望:希望,意料。由於沒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興。
【出自】:近代蔣光慈《少年飄泊者》:「去年十月份接著這封長信,讀了之後,喜出望外!」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近義詞】喜不自勝、欣喜若狂、大喜過望、喜從天降、樂不可支、如獲至寶
【反義詞】泣不成聲、叫苦不迭、大失所望、憂心如焚、悲從中來、不堪回首、悲不自勝、苦海無邊、怒不可遏、叫苦連天、禍不單行、大難臨頭、痛哭流涕
2、喜從天降
【解釋】:喜事從天上掉下來。比喻突然遇到意想不到的喜事。
【出自】:張順見了宋江,喜從天降。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四十回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含褒義
【近義詞】五福臨門、無妄之福、大喜過望、喜出望外
【反義詞】禍從口出、天災人禍、禍從天降、大難臨頭、大禍臨頭
3、驚喜若狂
【解釋】:形容又驚又喜,難以自持。
【出自】:清·曾樸《孽海花》第三十回:「彩雲倒出於意外,自然驚喜若狂,不覺綢繆備至。 」
彩雲倒是很意外,自然既驚又喜,高興得都要發瘋了,不覺得准備不充分。
【語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形容喜出望外
【近義詞】驚喜欲狂、驚喜交集
【反義詞】悲痛欲絕
4、大喜過望
【解釋】:過:超過;望:希望。結果比原來希望的還好,因而感到特別高興。
【出自】:燦若燈下一看,正是前日相逢之人,不覺大喜過望,方才放下了心。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十六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狀語;指特別高興
【近義詞】喜不自勝、受寵若驚、其樂無窮、喜出望外、喜從天降、如獲至寶
【反義詞】大失人望、大失所望、大難臨頭、不堪回首
5、受寵若驚
【解釋】:寵:寵愛。因為得到寵愛或賞識而又高興,又不安。
【出自】:清 李寶嘉 《官場現形記》第十八回:且說過道台承中丞這一番優待,不禁受寵若驚,坐立不穩,正不知如何是好。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近義詞】被寵若驚、聞寵若驚、大喜過望
【反義詞】寵辱不驚、麻木不仁
『柒』 形容很吃驚的成語
形容很吃驚的成語
瞪目結舌 睜著眼睛,說不出話來。形容神情緊張或很吃驚
驚喜交集 交集:交錯在一起。又吃驚,又高興
咄咄怪事 表示吃驚的聲音。形容不合常理,難以理解的怪事。
高世駭俗 高世:超出世人;駭:驚嚇,震驚。具有令一般人吃驚的才能。比喻才智超群。
駭人聽聞 駭:震驚。使人聽了非常吃驚、害怕。
驚愕失色 失色:由於受驚或害怕而面色蒼白。驚恐得改變了神色。形容十分吃驚。
目瞪口呆 形容因吃驚或害怕而發愣的樣子。
危言聳聽 危言:使人吃驚的話;聳:驚動;聳聽:使聽話的人吃驚。指故意說些誇大的嚇人的話,使人驚疑震動。
被寵若驚 指受到意外的恩遇而頓覺吃驚不安。
口呆目瞪 嘴說不出話,眼發直。形容很吃驚的樣子。
妙語驚人 妙語:有深意或動聽的語言。絕妙動聽的語言令人吃驚。
瞪眼咋舌 〖解釋〗睜著眼睛,說不出話來。形容神情緊張或很吃驚。同「瞪目結舌」。
目瞪舌彊 〖解釋〗形容因吃驚或害怕而發愣的樣子。同「目瞪口呆」。
『捌』 形容很吃驚的成語有哪些
驚恐萬狀、瞠目結舌、目瞪口呆、大吃一驚、大驚失色
一、驚恐萬狀
白話回釋義:十分驚慌恐懼的答樣子。萬狀:多種多樣的形態。
朝代:宋
作者:陳亮
出處:《謝楊解元啟》:「驚惶萬狀而莫支。」
翻譯:十分驚慌恐懼而又沒有辦法
二、瞠目結舌
白話釋義:瞪著眼睛說不出話來,形容受窘或驚呆的樣子。
朝代:清
作者:霽園主人
出處:《夜譚隨錄》:「公子大駭;細君結舌瞠目。」
翻譯:公子大吃一驚,瞪著眼睛說不出話來
三、目瞪口呆
白話釋義:瞪大眼睛說不出話來。形容受驚而愣住的樣子。
朝代:近代
作者:敦煌變
引證:《敦煌變文集》:「口呿目瞪忘收唇。」
翻譯:瞪大眼睛說不出話來,嘴巴都合不上去
四、大吃一驚
白話釋義:形容對發生的意外事情非常吃驚。
朝代:明
作者:馮夢龍
出處:·《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那員外大吃一驚;回身便走;來到後邊;望後倒了。」
翻譯:
五、大驚失色
白話釋義:非常害怕,臉色都變了。
朝代:明
作者:羅貫中
出處:《三國演義》:「忽見曹操帶劍入宮;面有怒色;帝大驚失色。」
翻譯:突然看見曹操帶著劍入宮,臉上十分生氣,漢獻帝非常害怕,臉色都變了。
『玖』 請問成語 什麼怪事是成語
咄咄來怪事_網路詞典
[讀音][ō ō guà源i shì]
[解釋]表示吃驚的聲音。形容不合常理,難以理解的怪事。
[出處]南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黜免》:「殷中軍被廢;在信安;終日恆書空作字;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例句]這種自私的話,他居然能說出口,真是~。
[近義]莫名其妙
[反義]合情合理
『拾』 關於怪事的成語
咄咄怪事 [ō ō guài shì]
生詞本
基本釋義
表示吃驚的聲音。形容不合常理,難以理解的怪事。
出 處
南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黜免》:「殷中軍被廢;在信安;終日恆書空作字;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例 句
這種自私的話,他居然能說出口,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