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叛親離差不多的成語
⑴ 關於背叛的成語
背恩忘義 背:背叛。指背棄恩德,忘卻道義。
出處:《漢書·張敞傳》:「背恩忘義,傷化薄俗。」《晉書·劉聰傳》:「沈等皆刀鋸之餘,背恩忘義之類。」
背盟敗約 背:違背。盟、約:誓約。敗:敗壞。指撕毀。背叛誓言,撕毀盟約。
出處:宋·蘇轍《六國論》:「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
逆取順守 逆:背叛;順:合理。背叛國君奪取天下,遵循常理治理國家。
出處:《漢書·陸賈傳》:「且湯武逆而以取順守之,文武並用,長久之術也。」
親離眾叛 離:離開;叛:背叛。眾人反對,親人背離。形容完全孤立。
出處:《左傳·隱公四年》:「阻兵無眾,安忍無親,眾叛親離,難以濟矣。」
無背無側 不能辨清背叛傾仄之人。
眾叛親離 叛:背叛;離:離開。眾人反對,親人背離。形容完全孤立。
出處:《左傳·隱公四年》:「阻兵無眾,安忍無親,眾叛親離,難以濟矣。」
⑵ 眾叛親離相近成語
眾叛親離
【拼音】:zhòng pàn qīn lí
【釋義】:叛:背叛;離:離開。眾人反對,親人背離。形容完全孤立。
【出處】:《左傳·隱公四年》:「阻兵無眾,安忍無親,眾叛親離,難以濟矣。」
【近義詞】:土崩瓦解,孤家寡人,分崩離析
【反義詞】:精誠團結,抱成一團,戮力同心,同仇敵愾,和衷共濟,同舟共濟
⑶ 有個故事是什麼成語形容一個人得意時目中無人,失意時眾叛親離
失道寡助
⑷ 眾叛親離的成語典故
公元前719年,衛國公子來州吁殺自死了自己的哥哥衛桓公,自己做了國君。這件事引起了國人的強烈不滿。州吁為了轉移國內的矛盾,借口替先君報仇而前去攻打鄭國。他為了得到宋國的支持,派人對宋殤公說,如果聯合起來攻打鄭國,就會消滅宋國在鄭國的禍根,何況在這次戰爭中,宋國充當主帥,衛國出軍費,如果再聯系陳國和蔡國,一定會取得成功的。
宋殤公當然願意那樣做,於是宋國和衛國聯合陳國、蔡國一起攻打鄭國,在把鄭國的東城門包圍了5天後,才勝利撤兵回去。
魯國的國君對此非常擔心,他詢問自己手下的人州吁是否能夠成功。手下的人回答說只聽說做國君的用恩德取得百姓的愛戴,沒有聽說靠胡作非為贏得人心的。州吁仗恃他擁有重兵,到處發動戰爭,把災難帶給了人民,這樣就會失去人民,國內的民眾都會反叛他,親信的人也都遠離他,他要想成功事業,是不可能辦到的。果然沒過多久,州吁就被石設計殺害了。後來,人們用「眾叛親離」表示某人失去民心,非常孤立。
⑸ 類似眾叛親離的成語
土崩瓦解、孤家寡人、分崩離析
⑹ 帶有眾字的成語有哪些
大庭廣眾、
烏合之眾、
寡不敵眾、
妖言惑眾、
興師動眾、
人多勢眾、
人才出眾、
才華超眾、
公之於眾、
誑時惑眾、
造謠惑眾、
以寡敵眾、
一不扭眾
⑺ 成語說東周之眾叛親離
眾叛親離[ zhòng pàn qīn lí ]
生詞本
基本釋義詳細釋義
[ zhòng pàn qīn lí ]
眾人反對,親信背離。形容極端孤立。《左傳·隱公四年》:「眾叛親離,難以濟矣。」
出 處
《左傳·隱公四年》:「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無眾;安忍無親;眾叛親離;難以濟矣。」
例 句
他不聽勸阻,一意孤行,最後落得~一敗塗地的下場。
⑻ 表示十萬火急的成語
迫在眉睫
十面埋伏
螳螂捕蟬,麻雀在後
魚游釜中
千鈞一發
危在旦夕
十萬火急
急於星火
四面楚歌
救火揚沸
一觸即發
眾叛親離
朝不慮夕
岌岌可危
火燒眉毛
危如累卵
命懸一線
燕巢幕上
朝不保夕
盲人瞎馬
⑼ 眾叛親離什麼意思
眾叛親離,漢語成語。
拼音:zhòng pàn qīn lí
釋義:形容不得人心,陷入完全孤立。
成語出處:
春秋·左丘明《左傳·隱公四年》:「阻兵無眾,安忍無親,眾叛親離,難以濟矣。」
成語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補語;含貶義
示例:
《南史·傅縡傳》:「兆庶流離,轉屍蔽野,貨賂公行,帑藏損耗,神怒人怨,眾叛親離。」
他堅持與人民為敵,以致眾叛親離,死無葬身之地。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衛國公子州吁殺死他的哥哥衛桓公篡位,對內殘暴統治,對外窮兵黷武。魯隱公問大臣對公子州吁的看法,眾仲認為公子州吁殘暴狠毒,失去親信的擁護,眾叛親離必定失敗。後果然讓石儒設計讓陳國陳桓公除掉了州吁。
(9)眾叛親離差不多的成語擴展閱讀:
近義詞:
土崩瓦解:比喻事物的分裂,像土崩塌,瓦破碎一樣,不可收拾。比喻徹底垮台。
反義詞:
同舟共濟:讀音為tóng zhōu gòng jì,本意是坐一條船,共同渡河。比喻團結互助,同心協力,戰勝困難。也比喻利害相同。出自《孫子·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