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四字成語 » 成語與文言文教學設計

成語與文言文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 2020-11-19 14:51:42

Ⅰ 初中文言文中的成語及解釋

7-9年級文言文中的成語

1、溫故知新:溫習舊的知識而得到新的認識和體會。也指重溫歷史可以認識現在。(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十則》)
2、不恥下問: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論語十則》)
3、三人行必有我師:在一起行走的許多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十則》)
4、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樂而環境幽美的世界,現在用以比喻一種空想的脫離現實斗爭的地方。(《桃花源記》)
5、豁然開朗:一下子現出開闊明朗的境界。(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桃花源記》)
6、無人問津:沒有人來問渡口了,比喻沒有人再來嘗試或過問。(後遂無問津者。——《桃花源記》)
7、吳下阿蒙:比喻缺少學識,才乾的人。(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孫權勸學》)
8、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士別當日,即更刮目相待,——《孫權勸學》)
9、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難。(《愚公移山》)
10、明察秋毫:能清楚地看到秋天鳥獸身上新長的細毛。比喻目光敏銳,連極小的事物都看得清楚。(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閑情記趣》)
11、揮汗成雨:大家用手抹汗,灑出去就像下雨一樣。原來形容人多,後來也形容出汗多。
12、比肩繼踵:肩膀靠肩膀,腳尖碰腳跟。形容人多,擁擠。
13、張袂成陰:張開衣服袖子就能遮住陽光,形容人多。(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晏子使楚》)
14、不求甚解:原指讀書時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個大概。現在多指學習不認真,不求深入理解,或了解情況不深入。(好讀書,不求甚解。——《五柳先生傳》)
15、犬牙交錯:形容交界線很曲折,就像狗的牙齒那樣參差不齊。(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記》)
16、鴻鵠之志:比喻遠大的志向。(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
17、披[被]堅執銳:身披堅硬的護甲,手上拿著銳利的兵器。比喻投身戰斗。(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陳涉世家》)
18、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所圖。(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醉翁亭記》)
19、水落石出——《醉翁亭記》)
20、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指站在正義方面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和幫助,違背正義則必然陷於孤立。(《孟子二章》)
21、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憂愁患害能使人奮斗而獲得生存,安逸快樂使人沉迷於享樂,反而容易導致死亡。(《孟子二章》)
22、百廢俱興:指任事振作有為,凡有荒廢者,皆整理興舉起來。(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范仲淹《岳陽樓記》)
23、氣象萬千:景象宏偉絢麗,非常壯觀。(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
24、心曠神怡:心胸曠達,精神愉快。(范仲淹《岳陽樓記》)
25、捨生取義:為正義事業而犧牲生命。(捨生而取義者也。——《魚我所欲也》)
26、簞食壺漿:(老百姓)用簞盛了飯,用壺裝了湯來歡迎他們所擁護的軍隊。後來用以形容軍隊受歡迎的情況。(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隆中對》)
27、一鼓作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勇氣。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曹劌論戰》)
28、再衰三竭:形容士氣低落,不能再振作——(《曹劌論戰》)
29、轍亂旗靡:車跡錯亂,軍旗倒下。形容軍隊潰敗——《曹劌論戰》
30、三顧茅廬:東漢末,劉備三次往隆中(山名,在今湖北襄陽)聘請隱居於草廬的諸葛亮出來幫助打天下。後用來指誠心誠意再三邀請或訪問。(《出師表》)
31、妄自菲薄:不知自重,輕視自身價值。(《出師表》)

Ⅱ 成語在文言文教學中的妙用

注重成語在文言文教學中的妙用,寓教於樂,讓文言文教學由「 首怕」變為 「 首愛」。如果以一般中學生耳熟能詳的成語為切入點,利用成語中豐富的文言知識,來導入或融入文言文教學,或許能寓教於樂從而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使學生循序漸進、化難為易、由已知輕松自覺地去探求未知,既提高文言文課堂教學質量,又體現了語文的人文性,順應終身學習的要求。
比如學〈論語〉十則,如果能從通俗易懂的成語入手, 了解孔子的七情六慾, 看看孔子的喜怒哀樂,來增強對孔子思想的理解認識。 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精髓的成語 ( 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為人師表 、 溫故知新、 實事求是、舉一反三),形容孔子的成語 ( 韋編三絕:孔子年老時,回家鄉編書和講學,工作挺忙的,但仍堅持學習。 有一次,他得到一部《 周易》。這是一部最難懂的古書。孔子決心要讀懂弄通。他把幾十斤重的 《 周易》抱回家去,一遍不懂,來二遍,三遍,因為讀的遍數多了把串聯竹木簡的牛皮帶子都磨斷多次,換了多次新帶子。後來人們就把這個故事編為一句成語,叫做 「 韋編三絕」,以此形容孔子勤奮好學的精神)由此,引導學生研究性學習或合作性學習去歸納收集 《 孟子》中的成語( 緣木求魚 杯水車薪 事半功倍 自暴自棄 一暴十寒 與人為善 赤子之心 當務之急 知人論世 出類拔萃 捨生取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成語在古詩鑒賞中也可以妙用。古詩鑒賞中抓成語典故把握主旨情感李商隱《 錦瑟》也可以從頷聯 「 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 中提煉寓言典故 ( 成語 「 莊周夢蝶」---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 表現了一種人生如夢的人生態度) ( 成語「 望帝啼鵑」常指悲哀凄慘的啼哭。 )把握全詩感情基調從而去推想與錦瑟的關聯。 原來,錦瑟繁弦,哀音怨曲,引起詩人無限的悲感,難言的冤憤,如聞杜鵑之凄音,送春歸去。

Ⅲ 積累含四字成語10-20個,文言文版,有原文,有翻譯,有寓意。

買櫝還珠 [ mǎi dú huán zhū ]
櫝:木匣;珠:珍珠。買下木匣,退還了珍珠。比喻沒有眼力,取捨不當。

出 處
宋·程頤《與方元寀手帖》:「今之治經者亦眾矣;然而買櫝還珠之蔽;人人皆是。」
典 故

一個楚國人,他有一顆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這顆珍珠賣出去。為了賣個好價錢,他便動腦筋要將珍珠好好包裝一下,他覺得有了高貴的包裝,那麼珍珠的「身份」就自然會高起來。 這個楚國人找來名貴的木蘭,又請來手藝高超的匠人,為珍珠做了一個盒子(即櫝),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氣撲鼻。然後,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細刻了許多好看的花紋,還鑲上漂亮的金屬花邊,看上去,閃閃發亮,實在是一件精緻美觀的工藝品。 這樣,楚人將珍珠小心翼翼地放進盒子里,拿到市場上去賣。 到市場上不久,很多人都圍上來欣賞楚人的盒子。一個鄭國人將盒子拿在手裡看了半天,愛不釋手,終於出高價將楚人的盒子買了下來。鄭人交過錢後,便拿著盒子往回走。可是沒走幾步他又回來了。楚人以為鄭人後悔了要退貨,沒等楚人想完,鄭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見鄭人將打開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來交給楚人說:「先生,您將一顆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來還珠子的。」於是鄭人將珍珠交給了楚人,然後低著頭一邊欣賞著木盒子,一邊往回走去。 楚人拿著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尷尬地站在那裡。他原本以為別人會欣賞他的珍珠,可是沒想到精美的外包裝超過了包裝盒內的價值,以致於「喧賓奪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Ⅳ 帶成語的文言文

小妹愚鈍,只知道這么多了
自相矛盾

《韓非子·難一》:「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莫之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應也。」
解釋
矛:進攻敵人的刺擊武器;盾:保護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說話做事前後抵觸。

濫竽充數
《韓非子·內儲說上》:「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閔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解釋
比喻無本領的冒充有本領,次貨冒充好貨。

鑿壁借光《西京雜記》
【原文】
匡衡勤學而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發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佣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譯文】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牆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又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書,通讀一遍。」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於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毛遂自薦
【原文】
[編輯本段]
秦之圍邯鄲,趙使平原君求救,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勝,則善矣。文不能取勝,則歃血於華屋之下,必得定從而還。士不外索,取於食客門下足矣。」得十九人,余無可取者,無以滿二十人。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贊於平原君曰:「遂聞君將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願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處勝之門下幾年於此矣?」毛遂曰:「三年於此矣。」平原君曰:「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今先生處勝之門下三年於此矣,左右未有所稱誦,勝未有所聞,是先生無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使遂蚤得處囊中,乃脫穎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平原君竟與毛遂偕。十九人相與目笑之而未廢也。
毛遂比至楚,與十九人論議,十九人皆服。平原君與楚合從,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決。十九人謂毛遂曰:「先生上。」毛遂按劍歷階而上,謂平原君曰:「從之利害,兩言而決耳。今日出而言從,日中不決,何也?」楚王謂平原君曰:「客何為者也?」平原君曰:「是勝之舍人也。」楚王叱曰:「胡不下!吾乃與而君言,汝何為者也!」毛遂按劍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國之眾也。今十步之內,王不得恃楚國之眾也,王之命縣於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聞湯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諸侯,豈其士卒眾多哉,誠能據其勢而奮其威。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萬,此霸王之資也。以楚之強,天下弗能當。白起,小豎子耳,率數萬之眾,興師以與楚戰,一戰而舉鄢郢,再戰而燒夷陵,三戰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趙之所羞,而王弗知惡焉。合從者為楚,非為趙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楚王曰:「唯唯,誠若先生之言,謹奉社稷而以從。」毛遂曰:「從定乎?」楚王曰:「定矣。」毛遂謂楚王之左右曰:「取雞狗馬之血來。」毛遂奉銅盤而跪進之楚王曰:「王當歃血而定從,次者吾君,次者遂。」遂定從於殿上。毛遂左手持盤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與歃此血於堂下。公等錄錄,所謂因人成事者也。」
平原君已定從而歸,歸至於趙,曰:「勝不敢復相士。勝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數,自以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於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勝不敢復相士。」遂以為上客。

【譯文】
[編輯本段]
秦兵圍困邯鄲的時候,趙國派遣平原君請求救兵,到楚國簽訂「合縱」的盟約。平原君約定與門下既有勇力又文武兼備的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平原君說:「假如用和平方法能夠取得成功就太好了;假如和平方法不能取得成功,那麼,(我)就在華屋之下用「歃血」的方式,也一定要『合縱』盟約簽定再返回。隨從人員不到外邊去尋找,在門下的食客中選取就夠了。」平原君找到十九個人,其餘的人沒有可以選取的,沒辦法補滿二十人(的額數)。門下有(一個叫)毛遂的人,走上前來,向平原君自我推薦說:「毛遂(我)聽說先生將要到楚國去簽訂『合縱』盟約,約定與門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邊去尋找。現在還少一個人,希望先生就以(我)毛遂湊足人數出發吧!」平原君說:「先生來到(我)趙勝門下到現在(有)幾年了?」毛遂說:「到現在(有)三年了。」平原君說:「賢能的士人處在世界上,好比錐子處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顯現出來。現在,處在(我)趙勝的門下已經三年了,左右的人們(對你)沒有稱道(的話),趙勝(我)也沒有聽到(這樣的)贊語,這是因為(你)沒有什麼才能的緣故。先生沒有才能,(所以)先生請留下!」毛遂說:「我不過今天才請求進到囊中罷了。如果我早就處在囊中的話,(我)就會象禾穗的尖芒那樣,整個鋒芒都會挺露出來,不單單僅是尖梢露出來而已。」平原君終於與毛遂一道前往(楚國)。那十九個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卻都沒有說出來。
毛遂到了楚國,與十九個人談論,十九個人都折服了。平原君與楚國談判「合縱」的盟約,(反復)說明「合縱」的利害關系,從太陽出來就闡述這些理,到太陽當空時還沒有決定,那十九個人對毛遂說:「先生上去!」毛遂手握劍柄登階而上,對平原君說:「合縱』的利害關系,兩句話就可以決定。今天,太陽出來就談論『合縱』, 日到中天還不能決斷,(這是)為什麼?」楚王對平原君說:「這個人是干什麼的?」平原君說:「這是(我)趙勝的舍人。」楚王怒斥道:「為什麼不下去?我是在同你的君侯說話,你算干什麼的?」毛遂手握劍柄上前說道:「大王(你)敢斥責(我)毛遂的原因,是由於楚國人多。現在,十步之內,大王(你)不能依賴楚國人多勢眾了,大王的性命,懸在(我)毛遂的手裡。我的君侯在眼前,(你)斥責(我)是為什麼?況且,毛遂(我)聽說湯以七十里的地方統一天下,文王以百里的土地使諸侯稱臣,難道是由於(他們的)士卒眾多嗎?實在是由於(他們)能夠憑據他們的條件而奮發他們的威勢。今天,楚國土地方圓五千里,持戟的土卒上百萬,這是霸王的資業呀!以楚國的強大,天下不能抵擋。白起,不過是(一個)小小的豎子罷了,率領幾萬部眾,發兵來和楚國交戰,一戰而拿下鄢、郢,二戰而燒掉夷陵,三戰而侮辱大王的祖先。這是百代的仇恨,而且是趙國都感到羞辱的事,而大王卻不知道羞恥。『合縱』這件事是為了楚國,並不是為了趙國呀。我的君主在眼前,(你)斥責(我)干什麼?」楚王說:「是,是!實在象先生說的,謹以我們的社稷來訂立『合縱』盟約。」毛遂問:「合縱』盟約決定了嗎?」楚王說:「決定了。」於是,毛遂對楚王左右的人說:「取雞、狗和馬的血來:」毛遂捧著銅盤跪著獻給楚王,說:「大王應當歃血來簽訂『合縱』的盟約,其次是我的君侯,再次是(我)毛遂。」於是毛遂在宮殿上簽定了『合縱』盟約。毛遂左手拿著銅盤和血,而用右手招喚那十九個人說:「先生們在堂下相繼歃血。先生們碌碌無為,這就是人們所說的依賴別人而辦成事情的人啊。」
平原君簽訂「合縱」盟約之後歸來,回到趙國,說:「趙勝(我)不敢再鑒選人才了。趙勝(我)鑒選人才,多的千人,少的百人,自以為沒有失去天下的人才;今天卻在毛先生這里失去了。毛先生一到楚國,就使趙國的威望高於九鼎和大呂。毛先生用三寸長的舌頭,強似上百萬的軍隊。趙勝(我)不敢再鑒選人才了。」於是把毛遂作為上等賓客對待。

刻舟求劍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鍥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解 釋】
[編輯本段]
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也可稱為路過江的人),把佩帶的劍掉進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後,這個人順著船沿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但找了半天也沒有找到。船已經走(行駛)了很遠,而劍還在原來的地方。用這樣的辦法來找劍,不是很糊塗嗎?
[title 釋 義title]
比喻不懂事物已發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或:情況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要改變,否則不能成功。

葉公好龍
【典籍】
[編輯本段]
出自《新序-雜事》。《新序》,西漢著名學者劉向採集舜、禹至漢代史實,分類編撰。

子張見魯哀公,七日而哀公不禮。托僕夫而去,曰:「臣聞君好士,故不遠千里之外,犯霜露,冒塵垢,百舍重研,不敢休息以見君。七日而君不禮,君之好士也,有似葉公子高之好龍也。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施尾於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今臣聞君好士,故不遠千里之外以見君,七日而君不禮,君非好士也,好夫似士而非士者也。詩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敢托而去。」

譯文:

子張去拜見魯哀公,過了七天了魯哀公仍不理他。他就叫僕人去,說:「傳說你喜歡人才,因此,冒著風雪塵沙,不敢休息而來拜見你。 結果過了七天你都不理我,我覺得你所謂的喜歡人才倒是跟葉公喜歡龍差不多。據說以前葉公子高很喜歡龍,衣服上的帶鉤刻著龍,酒壺、 酒杯上刻著龍,房檐屋棟上雕刻著龍的花紋圖案。他這樣愛龍成癖,被天上的真龍知道後,便從天上下降到葉公家裡。龍頭搭在窗檯上探望 ,龍尾伸進了大廳。葉公一看是真龍,嚇得轉身就跑,好像掉了魂似的,臉色驟變,簡直不能控制自己。葉公並非真的喜歡龍呀!他所喜歡 的只不過是那些似龍非龍的東西罷了!現在我聽說你喜歡英才,所以不遠千里跑來拜見你,結果過了七天你都不理我,原來你不是喜歡人才 ,你所喜歡的只不過是那些似人才非人才的人罷了。詩經早說過:『心中所藏,什麼時候可以忘!』,所以很抱歉,我要離開了!」後來,大家就用「葉公好龍」來形容一個人對外假裝自己很愛好某樣事物,其實私底下根本就不喜歡!

【評點】
[編輯本段]
這個故事,用很生動的比喻,辛辣地諷刺了葉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們只唱高調、不務實際的壞思想、壞作風。通過這個故事,我們要丟棄"理論脫離實際"的壞思想、壞作風,樹立實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風。同時也諷刺了名不副實、表裡不一的人。

葉公最著名的功勞是他不以怨報德,果斷率兵平定了白公勝的叛亂,從而穩定了楚國政權。之後,為了楚國的長治久安,把職位讓給別人,這一讓賢之舉,被專家們評為不迷權貴、深明大義

守株待兔
[文言文]:
[編輯本段]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觸株②,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③,冀復得兔④。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⑤。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韓非子》
[簡譯]

宋國有個農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棵樹樁。一天,一隻跑得飛快的兔子撞在了樹樁上,扭斷了脖子而死。從此,那個農民舍棄了他的農具,天天等在樹樁旁,希望能再得到一隻兔子。結果,兔子沒等到,他自己卻成了宋國的笑柄。現在居然想用過去的治國方案來治理當今的百姓,這都是在犯守株待兔一樣的錯誤呀!
[注釋]

①株——露在地面上的斷樹根。

②走——跑,逃跑。

③耒(lěi)——古代的一種農具,形狀象木叉。

④冀——希望。

⑤而身為宋國笑——而他自己卻被宋國人恥笑。

6釋——放下

7 以——用

8 治——統治

9 今——現在

10.宋人——宋國的人
注意:多用於貶義
【寓意】:
①不勞而獲,天上調餡餅的事情的不可能發生的。
②把偶然事件當成必然性事件是十分愚蠢的。
③比喻不想努力,而希望獲得成功的僥幸心理。
4.說明當時政策的腐敗,官員的愚笨。

黃粱一夢
成語典故:黃粱一夢典出唐代《枕中記》:「開成七年,有盧生名英,字萃之。於邯鄲逆旅,遇道者呂翁,生言下甚自嘆困窮,翁乃取囊中枕授之。曰:『子枕吾此枕,當令子榮顯適意!』時主人方蒸黍,生俛首就之,夢入枕中,遂至其家,數月,娶清河崔氏女為妻,女容甚麗,生資愈厚,生大悅!於是旋舉進士,累官舍人,遷節度使,大破戎虜,為相十餘年,子五人皆仕宦,孫十餘人,其姻媾皆天下望族,年逾八十而卒。及醒,蒸黍尚未熟。怪曰:『豈其夢耶?』翁笑曰:『人生之適,亦如是耳!』生撫然良久,稽首拜謝而去。」經此黃粱一夢,盧生大澈大悟,不思上京赴考,反入山修道去也。
上事亦見於《太平廣記.卷八十二.呂翁》

翻譯:唐朝時期,一個書生姓盧,字萃之,別人稱之為盧生。
一年,他上京趕考,途中在邯鄲的旅館里投宿,遇到了一個叫呂翁的道士,並向他感慨人生的窮困潦倒。呂翁聽後,從衣囊中取出一瓷枕給盧生,說:「你晚上睡覺時就枕著這個枕頭,保你做夢稱心如意。」
這時已晚,店主人開始煮黃米飯。盧生便按著道士的說法開始睡覺,他很快睡著了。在睡夢中,他回到家中,幾個月後,還娶了一個清河的崔氏女子為妻,妻子十分漂亮,錢也多了起來。盧生感到十分喜悅。不久他又中了進士,多次層層提拔,做了節度使,大破戎虜之兵,又提升為宰相做了十餘年。他先後生了5個兒子,個個都做了官,取得了功名,後又有了十幾個孫子,成為天下一大家族,擁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然而到了80多歲時,他得了重病,十分痛苦,眼看就要死了,突然驚醒,才知是一場夢。
這時,店主煮的黃米飯還未熟。盧生感到十分奇怪地說:「這難道是場夢?」呂翁聽了便說:「人生的歸向,不也是這樣嗎?」
經過這次黃粱一夢,盧生大徹大悟,再不去想進京趕考了,反而進入深山修道去了。

杯弓蛇影
典出漢應劭《風俗通義·怪神》:「予之祖父郴為汲令,以夏至日請見主薄杜宣,賜酒。時,北壁上有懸亦弩,照於杯中,其形如蛇。宣畏惡之,然不敢不飲。其日便得胸腹痛切,妨損飲食,大用贏露(衰敗、瘦弱),攻治萬端,不為愈。後郴因事過到宜家,窺視問其故,雲畏此蛇,蛇入腹中。郴還聽(廳)事,思惟良久,顧見懸駑,必是也。則使門下史將鈴下(隨從護衛之卒)侍徐輦載宣於故處設酒,杯中故復有蛇。因謂宣:『此壁上駑影耳,非有他怪』,宣意遂解,甚夷懌,由是廖(chou 病癒)平。」《晉書·樂廣傳》亦載樂廣:「嘗有親客,久闊不復來,廣問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賜酒,方欲飲,見杯中有蛇,意甚惡之,既飲而疾』,於時河南聽事壁上有角,漆畫作蛇。廣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復置酒於前處,謂客曰:『酒中復有所見不?』答曰:『所見如初』,廣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釋,沈痾頓愈。」
這個典故意思是說,客人見杯中弓影,以為是蛇在酒中,勉強喝下。即疑慮而生病,明白真相後,疑慮消失,沈痾頓愈,後遂用杯弓蛇影或弓影杯蛇,指因錯覺而產生疑懼,比喻疑神疑鬼,妄自驚憂,清人黃遵憲《感事》詩:「金玦龐涼含隱痛,杯弓蛇影負奇冤。」趙翼《七十自述》詩:「水中見蟹猶生怒,杯底適蛇得不驚。」

【翻譯】

樂廣有一位親密的朋友,分別很久不見再來了。問到原因時,有人告訴說:「前些日子他來你家做客,承蒙你的厚意,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時候,彷彿看見杯中有一條小蛇在晃動。心裡雖然十分厭惡它,可還是喝了那杯酒。回到家裡,就身得重病。」當時河南聽事堂的牆壁上掛著一張角弓,上面還用漆畫了一條蛇。樂廣心想,杯中所謂的小蛇無疑是角弓的影子了。於是,他便在原來的地方再次請那位朋友飲酒。問道:「今天的杯中還能看到小蛇嗎?」朋友回答說:「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樣。」樂廣指著牆壁上的角弓,向他說明了原因,客人恍然大悟,積久難愈的重病一下子全好了。

太多了 我弄過不小心關掉了
你可以自己去網路 成語分類下面看
網址如下
http://ke..com/w?ct=17&lm=0&tn=WikiSearch&pn=0&rn=10&submit=search&word=tag:%B3%C9%D3%EF&tagfromview

Ⅳ 找一些成語寓言故事(文言文)有譯文和寓意的

鸚鵡救火
簡介
中國傳說故事.一天,一隻鸚鵡飛往別的山頭棲息,那裡的禽獸友好相處,像個幸福的大家庭.鸚鵡雖然很喜歡這座山,但還是回到自己的老家.幾個月後,那座山起了大火.鸚鵡看到,便入水中潤濕羽毛,飛往那山空中,灑落毛羽間水想滅大火,這樣往來反復,不以為苦.天神譏笑它愚蠢,滴水怎能澆滅大火?可是鸚鵡仍堅持這樣做.天神被它的誠意感動,就降下大雨,澆滅了山上的大火.(<<藝文類聚>>卷九一引<<宣驗記>>)
原文
有鸚鵡飛集他山,山中禽獸皆相愛。鸚鵡自念,此山雖樂,然非吾久居之地,遂去。禽獸依依不捨。 後數月,山中大火。鸚鵡遙見,遂入水沾羽,飛而灑之。天神曰:「汝雖好意,然何足道也?」對曰:「雖知區區水滴不能救,然吾嘗僑居是山,禽獸善行,皆為兄弟,吾不忍見其毀於火也。」天神嘉其義,即為之滅火。[1]
注釋
①集:棲息
②輒:總是
③相貴重:尊重它;相:指代鸚鵡
④沾羽:沾濕羽毛
⑤嘗:曾經
⑥僑居:寄居
⑦行善:行為善良
⑧嘉:多作美好,贊許,如嘉客,嘉賓。嘉感:贊揚並受感動
⑨去:離開。
譯文
有一隻鸚鵡飛到一座山上,和山中的飛禽走獸都相處很好。鸚鵡自己想:雖然很快樂,但不是我長久居住的地方。於是就離開。後來,過了幾個月,山中燃起了大火,鸚鵡遠遠看見了,就飛入水中,沾濕自己的羽毛,飛到山上,灑水(滅火)。天神說:「你雖然有志氣,但是力量微不足道。」鸚鵡回答說:「雖然我知道不能滅火,但是我曾經在此山中住過,山中的飛禽走獸對我很好,都是我的兄弟,我不忍心見他們(遭遇火災)。」天神贊美而且很感動它們的義氣,立即用雨幫鸚鵡將火滅掉。
寓意
1.不可以忘恩負義,在看到以前幫助過自己的人有困難時,應給予其幫助。 2. 人的力量是巨大的。

Ⅵ 實詞,通假字,成語典故,一篇全搞定,學好文言文

因字數限制,你可以上網路文庫搜一下
高考語文文言文虛詞部分系統復習
(邢台二中 方毅)
一、《考綱》要求掌握的常見的18個文言虛詞: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於、與、則、者、之
二、教材中常見的17個文言虛詞:
安、但、耳、夫、蓋、故、或、即、既、然、遂、惟、已、矣、猶、哉
三、文言虛詞題例:
1、而
(1)連詞 1>表並列 今譯為:而且、又 。例釋: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過秦論》註:並列關系連詞兩側的詞語可以調換,調換後語意不發生變化。
2>表修飾 今譯為:著、地。 例釋: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逍遙游》
3>表順承 今譯為:就、才。 例釋: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戰國策》
4>表假設 今譯為:如果、假使。例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5>表轉折 今譯為:卻、但。 例釋: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荀子·勸學》
6>表因果 今譯為:因而、所以 例釋: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勸學》
7>表方位 今譯為:以 例釋:三代而下,有學而不問。《問說》由孔子而來,至今百有餘歲《孟子》
(2)音節助詞 不譯 例釋: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論語》
(3)語氣詞 用在句尾 今譯為:啊、吧 例釋:若敖氏之鬼,不其餒而。《左傳·宣公四年》
(4)比況詞 今譯為:如、像、似 例釋:白頭而新,傾蓋而故,何則?知與不知也。《新序》
(5)代詞 1>第二人稱 今譯為:你(們)、你(們)的 例釋:呂後復問其次,上曰:「此後亦非而所知也。」《史記·高祖本紀》業根,死期至矣!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2>近指 今譯為:此、這樣 例釋: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東南飛》
(6)通「能」 今譯為:能夠、才能 例釋:行柔而剛,用弱而強 《淮南子·原道訓》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亦

Ⅶ 成語的出處(文言文)和出處的翻譯

刻舟求劍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呂氏春秋.察今》)
[譯文]
有個楚國人乘船過江時,劍從船上掉進水裡,他就在船幫上刻下一個記號,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從刻記號的地方跳進水裡去找劍。船已走了很遠,而劍卻沒走,這樣去找劍,不是很糊塗嗎?
闡述的道理: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人們想問題、辦事情,都應當考慮到這種變化,適合於這種變化的需要,不能死守教條。比喻拘泥成法,固執不知變通.

鄭人買履
[原文]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韓非《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譯文]
有個想要買鞋子的鄭國人,他先在家裡量了自己的腳,把尺碼放在了他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時候,卻忘了帶量好的尺碼。他已經拿到鞋子,(才發現自己忘了帶尺寸了)就說:「我忘記帶尺碼了。」返回家去取尺寸。等到他趕回來,集市已經散了,最終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他說:「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一試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闡述的道理:告訴我們迷信教條而不顧實際是不會成功的。(旨在諷刺那些不從實際出發,信守教條辦事呆板的人。)(書本上的知識不一定可靠,依據實際需要大膽試才是解決問題最有效的辦法。)

守株待兔
[原文]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 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得,而身為宋國笑。(韓非《韓非子•五蠹》)
譯文:
從前宋國有個農民,他的田地中有一顆樹樁。一天,一隻跑的飛快的兔子撞在了樹樁上,扭斷了脖子而死。從此,那個農民荒廢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樹樁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當然,兔子是沒等到,他自己卻成了宋國的笑柄。
闡述的道理:不靠自己勤勤懇懇的勞動,而想靠碰好運過日子,是不會有好結果的。不能存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獲,要主動地努力去做。

Ⅷ 我要15篇成語故事文言文帶翻譯的!!!

1.狡兔三窟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請為君復鑿二窟。
翻譯:狡兔三窟才免去死亡危險,你只有一處安身之所,不能高枕無憂啊!
2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於是遂去。
翻譯:劉邦(對樊噲)說:「剛才出來沒有告辭,這怎麼辦呢?」樊噲說:「做大事情不必顧慮細枝末節,講大禮不必講究小的禮讓。現在人家正象切肉的刀和砧板,我們是魚和肉,為什麼(還要)告辭呢?」於是就走了。
3,樂不思蜀
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 「此間樂,不思蜀。」
翻譯:司馬文王同劉禪一起歡宴,司馬文王喊來樂工舞女,特地為劉禪演唱劉禪故國蜀地的樂音舞蹈,在旁的人們都為劉禪的忘國感到悲傷,只有劉禪一人歡樂嬉笑,無動於衷……又另一天,司馬文王問劉禪:「你很思念蜀國嗎?」劉禪說:「這里好,這里歡樂,我不思念蜀國。」

Ⅸ 把成語教學揉進文言文的學習中

把成語教學揉進文復言文制的學習中,是一種不錯的教學設計,可以讓學生不但加深對文言文的理解,還能更好地掌握成語。例如:學習《守株待兔》時,有「兔走觸株,折頸而死」的話,其中的走,意思是跑,與成語「走馬觀花」中的走意思相同。

Ⅹ 給一些成語典故故事的文言文,帶有譯文和道理的

愚 公 移 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士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返焉。
入木三分
王羲之學書 《書斷》(唐 張懷瓘) 原文:晉王羲之,字逸少,曠子也。七歲善書,十二見前代《筆說》於其父枕中, 竊而讀之。父曰:「爾何來竊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爾看用筆法?」 父見其小,恐不能秘之。語羲之曰:「待爾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請,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兒之幼令也。父喜,遂與之。不盈期月,書便大進。衛夫人見,語太常王策曰:「此兒必見《用筆訣》,近見其書,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晉帝時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三十三書《蘭亭序》。三十七書《黃庭經》。書訖,空中有語:「卿書感我而況人乎!吾是天台丈人」。自言真勝鍾繇。羲之書多不一體。(出羊欣《筆陣圖》) 譯文:晉朝王羲之,字型大小逸少,王曠的兒子。七歲就擅長書法,十二歲看見前代人談論書法的書《筆說》,在他父親的枕中偷來讀,父親說:「你為什麼要偷我的秘籍?」王羲之笑著卻不回答,母親問:「你看的是用筆法嗎?」父看他年少,恐怕不能領悟,告訴羲之說:「等你長大成人我再教你書法。」羲之跪拜,現在就讓兒看看這書吧,長大再看就耽誤了孩兒幼年發展了。父親很高興,立刻就把書給了他。還不到一個月時間,書法就有了很大進步。衛夫人知道後,告訴太常王策說:「這孩子一定正在看《用筆訣》,最近看見他的書法,就已老成大器。」流著眼淚說:「這孩子將來一定能遮住我的名聲。」晉帝時,祭祀北郊,更換祝版,工匠刻字由羲之書寫,筆法入木三。三十三寫了《蘭亭序》,三十七寫了《黃庭經》,寫完後,空中有人語說:「卿的書法都感動我,而況世人呢?我是天台丈人,自稱真勝鍾繇。」羲之書法多數不是一種字體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