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四字成語 » 成語有關之字和的字的成語故事

成語有關之字和的字的成語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1-19 16:35:29

『壹』 關於吳下阿蒙的成語故事 50字之內

吳下阿蒙:原指三國時吳國名將呂蒙,意思是人沒學問,現在多用於他人有了轉變方面,學識大進,地位由低攀高,從貧窮到富有。

『貳』 四字成語中名人故事有關諷刺人的成語故事

敗軍之將 打了敗仗的將領。現多用於諷刺失敗的人。
出處:《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臣聞……敗軍之將,不敢語勇。」《史記·淮陰侯列傳》:「臣聞敗軍之將,不可以言勇;亡國之大夫,不可以圖存。」
拜賜之師 用以諷刺為復仇而又失敗的出兵。
出處:《左傳·文公二年》:「春秋時,秦晉餚之戰,秦將孟明視被俘。獲釋時,孟謂晉君曰:『三年將拜君賜。』後三年,秦果然出兵伐晉復仇。又敗,晉人譏之為「拜賜之師」。
伴食宰相 伴食:陪著人家一道吃飯。用來諷刺無所作為,不稱職的官員。
出處:《舊唐書·盧懷慎傳》:「開元三年,遷黃門監。懷慎與紫微令姚崇對掌樞密,懷慎自以為吏道不及崇,每事皆推讓之,時人謂之伴食宰相。」
補闕燈檠 闕:缺;燈檠:燈架。沒有燈架,用人充作燈架。舊時諷刺男人懼內。
出處:宋·陶谷《清異傳》:「冀州儒李大壯畏服小君,萬一不遵號令,則叱令正坐,為綰髻,中安燈碗燃燈火,大壯屏氣定體,如枯木土偶,人諢目之曰補闕燈檠。」
吹大法螺 法螺:做佛事時用的樂器。原比喻佛之說法廣被大眾。後藉以諷刺吹牛皮,說大話。
出處:《妙法蓮花經·序品》:「今佛世尊欲說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擊大法鼓,演大法義。」
大人先生 舊時指有身分有地位的人。有時帶諷刺意味。
出處:晉·劉伶《酒德頌》:「有大人先生以天地為一朝,萬期為須臾,日月為扃牖,八荒為庭衢。」
對牛鼓簧 比喻對不懂事理的人講理或言事。常含有徒勞無功或諷刺對方愚蠢之意。同「對牛彈琴」。
出處:《莊子·齊物論》「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堅白之昧終」晉·郭象註:「是猶對牛鼓簧耳,彼竟不明,故己之道術終於昧然也。」
話里帶刺 指話中包含著譏笑和諷刺。同「話中帶刺」。
出處:范乃仲《小技術員戰服神仙手》:「升級一聽,話里帶刺,來者不善。」
話里有刺 指話中包含著譏笑和諷刺。同「話中帶刺」。
出處: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十:「郭全海聽見話里有刺,把筷子放下,但還是按下心頭的火。」
話中帶刺 指話中包含著譏笑和諷刺。
出處:清·李綠園《歧路燈》第85回:「因此待親家母面上冷落,話中帶刺。」
夾槍帶棒 指言語中暗藏諷刺。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十一回:「姑娘倒尋上我的晦氣。又不像是惱我,又不像是惱二爺,夾槍帶棒,終久是個什麼主意?」
借古諷今 借評論古代的人和事來影射諷刺現實。
金口玉言 舊時俗指皇帝說的話。現在指說出口不能改變的話(用在諷刺)

『叄』 有關於呂蒙的四字成語,關於呂蒙的歷史成語故事

吳下阿蒙

讀音: wú xià ā méng
釋義: 吳下:現江蘇長江以南;阿蒙:指呂蒙。居處吳下一隅的呂蒙。比喻人學識尚淺。
出自: 《三國志·吳書·呂蒙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吾謂大弟但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
造句: 馬灣有鬣,德小是崇,先生天游,而人曰佳墉。嗟乎!非吳下阿蒙。(明·徐宏祖《徐霞客游記·續篇》)
用法: 偏正式;作賓語;含貶義

刮目相看

讀音: guā mù xiāng kàn
釋義: 指別人已有進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出自: 《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注引《江表傳》:「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造句: 世界也刮目相看,東亞病夫居然奮起了,睡獅果然醒了。(朱自清《這一天》)
用法: 偏正式;作謂語、賓語;用於取得顯著成績
近義詞: 另眼相看 另眼看待
反義詞: 視同一律
洗腳上船

讀音: xǐ jiǎo shàng chuán
釋義: 指居於水濱,舟行極便。
出自: 語出《三國志·吳志·呂蒙傳》:「又勸權夾水口立塢」裴松之注引晉張勃《吳錄》:「扞孫權呴欲作塢,諸將皆曰:『上岸擊賊,洗足入船,何用塢為?』」
一擁而上

讀音: yī yōng ér shàng
釋義: 一下子全都圍上去。形容周圍的人同時向一個目標猛擠過去。
出自: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七回:「呂蒙親自擂鼓,士卒皆一擁而上,亂刀砍死朱光。」
手不釋卷
讀音: shǒu bù shì juàn
釋義: 釋:放下;卷:指書籍。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出自: 《三國志·吳書·呂蒙傳》注引《江表傳》:「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
造句: 閔象南老好觀書,年七十餘,每夜漏下二三十籌,手不釋卷。(清·王晫《今世說·德行》)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賓語、狀語;含褒義
近義詞: 學而不厭 愛不釋手
反義詞: 不學無術

『肆』 和成語故事有關的人物有哪些

歷史人物和成語有哪些
1

一鼓作氣(曹劌)
2
、一字千金(呂不韋)
3
、一字之師(鄭谷)
4
、一飯千金(韓信)
5
、東山再起(謝安)
6
、圖窮匕見(荊軻)
7
、紙上談兵(趙括)
8
、負荊請罪(廉頗)
9
、卧薪嘗膽(勾踐)
10
、接竿而起(陳勝、吳廣)
11
、三顧茅廬(劉備)
12
、孺子可教(張良)
13
、四面楚歌(項羽)
14
、老當益壯(馬援)
15
、投筆從戎(班超)
16
、暴殄天物(商紂王)
17
、暗渡陳倉(劉邦)
18
、嗟來之食(黔敖)
19
、怒發沖冠(藺相如)
20
、手不釋卷(劉秀、呂蒙)
21
、韋編三絕(孔子)
22
、墨守成規(墨子)
23
、病入膏肓(蔡桓公)
24
、雞犬升天(劉安)
25
、高山流水(俞伯牙)
26
、口蜜腹劍(李林甫)
27
、風聲鶴唳(苻堅)
28
、泰山北斗(韓愈)
29
、破釜沉舟(項羽)
30
、東窗事發(秦檜)
31
、程門立雪(楊時)
32
、司空見慣(劉禹錫)
33
、夢筆生花(李白)
34
、力透紙背(顏真卿)
35
、成竹在胸(文與可,即文同)
36
、赤膊上陣(許褚)
37
、馬革裹屍(馬援)
38
、黃袍加身(趙匡胤)
39
、洛陽紙貴(左思)
40
、背水一戰(韓信

41
、聞雞起舞(祖逖)
42
、初出茅廬(諸葛亮)
43
、完璧歸趙(藺相如)
44
、退避三舍(重耳)
45
、樂不思蜀(劉禪)
46
、指鹿為馬(趙高)
47
、畫龍點睛(張僧繇)
48
、入木三分(王羲之)
49
、諱疾忌醫(蔡桓公)
50
、多多益善(韓信)
51
、秋毫無犯(岑彭)
52
、望梅止渴(曹操)
53
、鞠躬盡瘁(諸葛亮)
54
、約法三章(劉邦)
55
、請君入瓮(周興)
56
、舉一反三(孔子)
57
、蕭規曹隨(蕭何、曹參)
58
、八斗之才(曹植)
59
、陸海潘江(陸機、潘岳)
60
、舉案齊眉(孟光、梁鴻)
記得採納

『伍』 和藝術有關的成語故事,100字到150字以內

樂聖貝多芬的《月光曲》鋼琴奏鳴曲寫於1801年。那一年貝多芬在信中承認他對耳疾的恐憂。他在一封信中還寫道:「我現在正過著一種稍微愉快的生活,這種改變是一個愛我,也為我所愛的可愛的,迷人的女孩帶來的......不幸的是,她不是我這個階級的人,而且目前我還不能結婚。 信中所說的「可愛的,迷人的女孩」就是十七歲的朱麗葉塔,她是貝多芬的鋼琴學生。她可能還是貝多芬作品第十八號之一弦樂四重奏中慢板樂章靈感的來源。 這首奏鳴曲之所以被稱為「月光曲」,是由於德國詩人路德維希.萊爾什塔勃將此曲第一樂章比作」猶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閃爍的湖面上搖盪的小舟一般」而來的。關於此曲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當貝多芬給一對盲人兄妹演奏鋼琴時,風將蠟燭吹滅了。當時月光靜靜地灑落在這個貧困的小屋裡,灑在鋼琴上和三個人的身上。有感此情此景,貝多芬即興創作了「月光」奏鳴曲。無論如何,「月光」這個名稱使這首奏鳴曲成為家喻戶曉的名曲。
達芬奇是義大利的一位著名畫家,他在小的時候,有一天,教師拿出一個雞蛋說:「請你畫出兩個一模一樣的雞蛋,能做到嗎?」說完就走了。達芬奇想:雞蛋有什麼好畫的,這又有何難呢?達芬奇從這邊看,那邊看,雞蛋還是雞蛋,但他怎麼也畫不出兩個一模一樣的雞蛋。於是,他去問老師,首先,老師表揚了他認真觀察,並告訴他別小看這一個雞蛋,其實他是千萬個雞蛋從不同的角度看是不同的雞蛋。達芬奇記住了這句話,不僅用手去畫,而且用心靈去畫,幾十年之後,他終於成為了一個大畫家。

『陸』 有關歷史故事的成語故事 300字以上

勢如破竹
三國末年,晉武帝司馬炎滅掉蜀國,奪取魏國政權以後,准備出兵攻打東吳,實現統一全中國的願望。他召集文武大臣們商量統一大計。多數人認為,吳國還有一定實力,一舉消滅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夠的准備再說。
大將杜預不同意多數人的看法,寫了一道奏章給晉武帝。杜預認為,必須趁目前吳國衰弱立即滅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實力就很難打敗它了。司馬炎看了杜預的奏章,找自己最信任的大臣張華徵求意見。張華很同意杜預的分析,也勸司馬炎快快攻打吳國,以免留下後患。於是司馬炎就下了決心,任命杜預為征南大將軍。
公元279年,晉武帝司馬炎調動了二十多萬兵馬,分兵六路水陸並進,攻打吳國,一路戰鼓齊鳴,戰旗飄揚,戰士威武雄壯。第二年就攻佔了江陵,斬了吳國一員大將,率領軍隊乘勝追擊。司馬炎下令讓杜預從小路向吳國國都建業進發。此時,有人擔心長江水勢暴漲,不如暫收兵等到冬天進攻更有利。杜預堅決反對退兵,他說:「現在士氣高漲,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勢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樣,劈過幾節後竹子就迎刃破裂),一舉攻擊吳國不會再費多大力氣了!」晉朝大軍在杜預率領下,直沖吳都建業,不久就攻佔建業滅了吳國。晉武帝統一了全國。
成語」勢如破竹」,形容戰斗節節勝利,毫無阻擋。

『柒』 瘋狂猜成語 和甲字有關的成語故事

鞍不離馬,甲不離身 甲:鎧甲,古人打仗時穿的護身衣。馬不卸鞍,人不解甲。處於高度警惕狀態。
按甲寢兵 收拾起鎧甲武器。比喻停止軍事行動。
按甲休兵 收拾起鎧甲武器。比喻停止軍事行動。
敗鱗殘甲 敗:毀壞。殘敗零碎的鱗甲,比喻滿空飛舞的雪花。
倒戈卸甲 比喻放下武器認輸。
丟盔卸甲 形容吃了敗仗狼狽逃跑的景象。
腹有鱗甲 鱗甲:比喻人多巧詐的心。比喻居心險惡,不可接近。
腹中兵甲 兵甲:即甲兵,穿著盔甲的士兵。腹中裝有士兵。比喻人有雄才謀略。
龜龍片甲 比喻無論巨細都搜羅進來的好東西。
裹糧坐甲 攜帶干糧,披甲而坐。形容全副武裝,准備迎戰。
花甲之年 花甲:舊時用天乾和地支相互配合作為紀年,六十年為一花甲,亦稱一個甲子。花:形容干支名號錯綜參差。指六...
擐甲執兵 擐:穿;兵:武器。身披鎧甲,手拿武器。指准備戰斗。
積甲山齊 兵甲堆疊如山。極言其多。
甲第連天 甲第:富豪顯貴的宅第。形容富豪顯貴的住宅非常之多。
甲冠天下 甲冠:第一。稱雄天下。形容人或事物十分突出,無與倫比。
堅甲利兵 堅固的盔甲,鋒利的兵器。形容精銳的部隊。
解兵釋甲 解:解除。釋:卸下。解除武裝,卸掉盔甲。比喻不再參戰。
解甲歸田 脫下軍裝,回家種地。指戰士退伍還鄉。
解甲投戈 卸下盔甲,放下武器。比喻不再戰斗。
解衣卸甲 解:脫衣。卸:卸掉。脫下戰衣,卸掉灰甲。比喻不再作戰。

『捌』 關於漢字的成語故事誰有

成語資料

【成語】一字之師
【注音】yī zì zhī shī
【解釋】改正一個字的老師。有些好詩文,經旁人改換一個字後更為完美,往往稱改字的人為「一字師」或「一字之師」。
【用法】作賓語;指改正一個字的老師
【結構】偏正式
【相近詞】一字師
【押韻詞】一望而知、高山仰之、蒲柳之姿、面如凝脂、遊人如織、單相思、足繭手胝、裝聾作痴、公爾忘私、休戚共之[1]
編輯本段
成語出處

鄭谷改僧齊己《早梅》詩:『數枝開』作『一枝開』。齊己下拜,人以谷為一字師。宋·計有功《唐詩紀事》[2]
一字之師原文
鄭谷在袁州,齊己因攜所為詩往謁焉。有《早梅》詩曰:「前村深雪裡,昨夜開數枝。」谷曰:
「『數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則佳齊己矍然不覺兼三衣叩地膜拜。自是士林以谷為齊己『一字之師』。」
編輯本段
成語故事

其一
唐朝有個和尚,法號叫作齊己。齊己和尚很喜歡寫詩,寫的也很好,可算是所謂詩僧。他有個好友鄭谷,也是當時的詩人。因為他們都寫詩,自然能談得來。
有一次,齊己寫了一首詩,叫《早梅》,其中有這么兩句:"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過了幾天,鄭谷來串門。齊己和尚對他說:"我寫了一首詩,你給我看看怎麼樣?"鄭谷看了半天,說:"寫得好,意境很好,情致也很高。但有一點,你寫的是早梅,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早梅就是早開的梅花,一般不會數枝開,數枝就是開了一片啦,我覺得應該把數枝改成一枝。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這就顯得這梅花是早開的梅花。"
齊己和尚一聽,恭恭敬敬地向鄭谷拜了一拜,說:"改得好!你真是我的一字之師啊。"因為鄭谷只提出一個字的修改意見,但卻堪稱老師,所以叫一字之師。
其二
南宋時著名詩人楊萬里,有一回在屋裡寫字,其中寫到了晉人干寶,也就是《搜神記》的作者。楊萬里不知不覺把"干"寫成了"於",變成了"於寶"。當時正好有一名小吏站在楊萬里身邊,便提醒說:"老爺,好像應該是干寶。"楊萬里很驚奇他沒讀過什麼書,怎麼能看出差錯,便問:"是嗎?你怎麼知道?"小吏便翻開韻書,也就是字典,指著說:"您看,這里講晉朝有個叫干寶的。"楊萬里很欣賞他這種好學精神,稱贊他道:"好。這一次,你是我的一字之師啊。"
其三
唐摭言》記載有這樣一個故事:大居守李相讀《春秋》時,念錯了一個字,在旁邊侍候的一個小吏皺了皺眉頭。李相見了,便問他因何皺眉。小吏含蓄地說:「我的老師教我讀此書時,念錯了一個字。今天聽您一念,我才明白應該怎樣讀了。」李相聽後忙說:「不對,我沒有受過老師的指點,如果錯了,一定是我而不是你。」說完,就把書遞給小吏向他請教,小吏這才詳細地說明了原委。李相十分感謝小吏的指教,稱他為「一字師」。聰明的小吏因說話方式的巧妙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其四
1935年,著名書畫家王一亭先生受虞山某氏之託抄寫百花詩。在寫到其中一首藤花詩時,誤將「茸」字寫成了「葺」字。當時有一位客居常熟逍遙游公園的新華藝專畢業生,時才25歲的金塵僧見到了王先生的筆跡後,毅然提筆寫下了一首名為《戲呈白龍山人王一亭文》的詩寄給了這位藝壇老前輩。詩是這樣寫的:「丹黃甲乙究瑕疵,自昔曾聞一字師;那許紫茸成紫葺,先生想未橪吟髭。」指出王老先生在抄詩時未經思索細辨就信手寫了這個錯字。事隔不久,一首名為《七律·奉酬塵僧先生》的答謝詩送到了金塵僧的案頭。詩雲:「多君隻字摘瘢疣,極目天涯未易求。自省衰年多事僨,頻經塵劫念生浮。搖毫愧向碑三宿,得句疏慳酒一甌。半偈有緣共佳話,闌干倚遍海雲瘺。」海雲瘺,正是王一亭先生書屋之名,這首詩就是年逾古稀的王先生寫來的,詩中表示了他對這位一字之師的真摯酬謝。其勤奮好學,勇於改過的謙謙君子之心,躍然紙上。

『玖』 與和字有關的成語故事

《將相和》。

《將相和》這個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3個小故事組成。

故事介紹:

戰國時趙國舍人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璧歸趙,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趙王赴秦王設下的澠池會,使趙王免受秦王侮辱。趙王為表彰藺相如的功勞,封藺相如為上卿。老將廉頗認為自己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藺相如只不過是一介文弱書生,只有口舌之功卻比他官大,對此心中很是不服,所以屢次對人說:「以後讓我見了他,必定會羞辱他。」藺相如知道此事後以國家大事為重,請病假不上朝,盡量不與他相見。後來廉頗得知藺相如此舉完全是以國家大事為重,向藺相如負荊請罪。之後兩人合好開始盡心盡力的輔佐趙王治理國家。

(9)成語有關之字和的字的成語故事擴展閱讀

相關成語:完璧歸趙,負荊請罪

1、完璧歸趙

讀音:wán bì guī zhào

解釋: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趙國。後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

白話釋義:城邑歸屬趙國了,就把璧留給秦國;城邑不給趙國,請讓我把璧完好無缺地帶回趙國。

2、負荊請罪

讀音:fù jīng qǐng zuì

解釋:負:背著;荊:荊條。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白話釋義:廉頗聽到這話,就脫去上衣,露出上身,背著荊條,由賓客引導到藺相如家的門前請罪。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