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四字成語 » 茁壯成長成語故事

茁壯成長成語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1-19 17:00:39

㈠ 孟子有關的成語故事

孟母三遷
戰國的時候,有一個很偉大的大學問家孟子。孟子小的時候非常調皮,他的媽媽為了讓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招待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得像極了!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這個時候,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後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

㈡ 水深火熱的成語故事

孔子孟子名言! 1、孟母三遷 孟子的母親為了他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搬了三次家. 2、始作俑者 這句成語出自於《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戰國時,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談論治國之道.孟子問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麼不同嗎?」 梁惠王回答說:「沒有什麼不同的.」 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麼不同?」 梁惠王說:「也沒有什麼不同.」 孟子接著說:「現在大王的廚房裡有的是肥肉,馬廄里有的是壯馬,可老百姓面有飢色,野外躺著餓死的人.這是當權者在帶領著野獸來吃人啊!大王想想,野獸相食,尚且使人厭惡,那麼當權者帶著野獸來吃人,怎麼能當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經說過,首先開始用俑(古時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後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來殉葬尚且不可,又怎麼可以讓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根據孔子「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句話,後人將「始作俑者」引為成語,比喻第一個做某項壞事的人或某種惡劣風氣的創始人. 3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戰國時代,諸侯王國都採取合縱連橫之計,遠交近攻. 戰爭連年不斷,可苦了各國的老百姓.孟子看了,決定周遊列國,去勸說那些好戰的君主.孟子來到梁國,去見了好戰的梁惠王.梁惠王對孟子說:「我費心盡力治國,又愛護百姓,卻不見百姓增多,這是什麼原因呢?」 孟子回答說:「讓我拿打仗作個比喻吧!雙方軍隊在戰場上相遇,免不了要進行一場廝殺.廝殺結果,打敗的一方免不了會棄盔丟甲,飛奔逃命.假如一個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卻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貪生怕死』.」 孟子講完故事,問梁惠王:「這對不對?」梁惠王立即說:「當然不對!」孟子說:「你雖然愛百姓,可你喜歡打仗,百姓就要遭殃.這與五十步同樣道理.」 成語比喻那些以小敗嘲笑大敗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來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質相同的做法. 一暴十寒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游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游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裡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麼辦呢?"按著,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怕著有大天鵝飛來,准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後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麼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麼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後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quot;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恆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例如一位同學,對於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那裡能學到什麼東西呢? (2) 引領而望:「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 (《梁惠王》)釋:如果有一位不好殺人的君主,那麼,天下的老百姓都會伸長著脖子期待他的解救了. (3) 君子遠庖廚:「是以君子遠庖廚.」 (《梁惠王》)釋:君主把廚房擺在遠離自己的場所,就是這個道理. (4) 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梁惠王》)釋:我的目力能夠把秋天鳥的細毛看得分明,一車子柴火擺在眼前卻瞧不見. (5) 挾泰山以超北海:「挾泰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 (《梁惠王》)釋:把泰山夾在胳臂底下跳過北海,告訴人說,「這個我辦不到.」這真是不能. (6) 緣木求魚:「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梁惠王》)釋:以您這樣的作法滿足您這樣的慾望,好像爬到樹上去捉魚一樣. (7) 寡不敵眾:「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 (《梁惠王》)釋:人口稀少的國家不可以跟人口眾多的國家為敵,弱國不可以跟強國為敵. (8) 與民同樂:「此無他,與民同樂也.」 (《梁惠王》)釋:這沒有別的原因,只是因為同百姓一同娛樂罷了. (9)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釋:和天下的人同憂同樂,這樣還不能使天下歸服於他的,是從來不曾有的事.(註: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即化於此) (10) 顧左右而言他:「王顧左右而言他.」 (《梁惠王》)釋:齊王回過頭來左右張望,把話題扯到別處去了. (11) 水深火熱:「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 (《梁惠王》)釋:如果燕國的百姓受水更深,受火更熱(指災難更加深了),那隻是統治者由燕轉為齊罷了. (12) 救民於水火之中:「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於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梁惠王》)釋:如今燕國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裡的百姓認為您是要把他們從水深火熱的苦難中解救出來,因此都用筐盛著干飯,用壺盛著酒漿來歡迎您的軍隊. (13) 簞食壺漿:「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於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梁惠王》)釋:如今燕國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裡的百姓認為您是要把他們從水深火熱的苦難中解救出來,因此都用筐盛著干飯,用壺盛著酒漿來歡迎您的軍隊. (14) 出爾反爾:「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梁惠王》)釋:提高警惕,提高警惕!你怎樣去對待人家,人家將怎樣回報你. (15) 解民倒懸:「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公孫丑》)釋:現在這個時候,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實行仁政,老百姓的高興,正好像被人倒掛著而給解救了一般. (16) 事半功倍:「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 (《公孫丑》)釋:所以,「事半功倍」,只有在這個時代才行. (17) 具體而微:「冉牛、閔子、顏淵則具體而微.」 (《公孫丑》)釋:冉牛、閔子、顏淵大體近於孔子,卻不如他那樣的博大精深. (18) 出類拔萃:「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 (《公孫丑》)釋:聖人遠遠超出了他那一類,大大高出了他那一群.從有人類以來沒有比孔子還要偉大的. (19) 心悅誠服:「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公孫丑》)釋:依靠道德來使人服從的,人家才會心悅順服. (20) 返求諸己:「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公孫丑》)釋:(射箭)如果沒有射中,不埋怨那些勝過自己的人,返躬自問罷了. (21) 與人為善:「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 (《公孫丑》)釋:吸取別人的優點來自己行善,這就是偕同別人一道行善. (22) 綽綽有餘:「我無官守,我無言責也,則吾進退,豈不綽綽然有餘裕哉?」 (《公孫丑》)釋:我既沒有固定的職務,又沒有進言的責任,那我的行動,難道不是寬舒得有無限的迴旋餘地嗎? (23) 怨天尤人:「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公孫丑》)釋:君子不抱怨天,不責怪人. (24) 此一時,彼一時:「彼一時,此一時也.」 (《公孫丑》)釋:那又是一個時候,現在又是一個時候. (25) 舍我其誰:「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公孫丑》)釋:在今日的社會里,除開我,還有誰呢? (26) 為富不仁:「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滕文公》)釋:要發財致富便不能仁愛,要仁愛便不能發財致富. (27)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窺,逾牆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 (《滕文公》)釋:若是不等到爹娘開口,不經過媒人介紹,自己便鑽洞扒門縫來互相窺望,爬過牆去私會,那麼,爹娘和社會人士都會輕視他. (28) 亂臣賊子:「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滕文公》)釋:孔子著作了《春秋》,叛亂的臣子、不孝的兒子才有所害怕. (29) 自暴自棄:「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離婁》)釋:自己殘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談出有價值的言語;自己拋棄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價值的事業. (30) 不虞之譽:「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離婁》)釋:有意料不到的贊揚,也有過於苛求的詆毀. (31) 好為人師:「人之患在好為人師.」(《離婁》)釋:人的毛病在於喜歡做別人的老師. (32) 何出此言:「先生何為出此言也?」 (《離婁》)釋:老師為什麼說這樣的話呢? (33)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離婁》)釋:不孝順父母的事情有三種,其中以沒有子孫為最大. (34) 手舞足蹈:「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離婁》)釋:快樂一發生就無法休止,無法休止就會不知不覺地手舞足蹈起來了. (35) 不為已甚:「仲尼不為已甚者.」 (《離婁》)釋:孔子是做什麼事都不過火的人. (36) 左右逢源:「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 (《離婁》)釋:蓄積很深,便能取之不盡,左右逢源. (37) 夜以繼日:「仰而思之,夜以繼日.」 (《離婁》)釋:抬著頭考慮,白天想不好,夜裡接著想. (38) 自怨自艾:「三年,太甲悔過,自怨自艾.」(《萬章》)釋:三年後,太甲悔過,自己怨恨,自己悔過.(艾,音yi) (39) 先知先覺:「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 (《萬章》)釋:上天生育人民,就是要先知先覺者來使後知後覺者有所覺悟. (40) 集大成者:「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 (《萬章》)釋:「集大成」的意思,譬如奏樂,先敲缽鍾,最後用特磬收束,有始有終的一樣. (41) 卻之不恭:「『卻之卻之為不恭』,何哉?」 (《萬章》)釋:(俗話說),「一再拒絕人家的禮物,這是不恭敬.」為什麼呢? (42) 殺人越貨:「殺越人於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憝.」(《萬章》)釋:(《尚書 康誥》)說,「殺死別人,強奪財物,橫強不怕死,這種人,是沒有人不痛恨的.」 (43) 茁壯成長:「牛羊茁壯長而已矣.」 (《萬章》)釋:(孔子曾經做過管理牲畜的小吏),他說,「牛羊都壯實地長大了.」 (44) 知人論世:「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 (《萬章》)釋:吟詠他們的詩歌,研究他們的著作,不了解他們的為人,可以嗎?所以要討論他們那一個時代. (45) 一暴(pu)十寒:「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告子章》)釋:縱使有一種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冷它十天,沒有能夠再長的. (46) 專心致志:「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 (《告子》)釋:假使讓弈秋(下棋高手)教授兩個人下棋,其中的一個人一心一意,只聽弈秋的話. (47) 捨生取義:「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告子》)釋:如果兩者(生命和義)不能並有,便犧牲生命,而要「義」. (48) 杯水車薪:「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 (《告子》)釋:如今行仁的人,好像用一杯水來救一車柴木的火焰,(結果連他們已實行的這點點仁都會消失的). (49) 言歸於好:「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於好.」 (《告子》)釋:所有我們參加盟會的人訂立盟約以後,完全恢復舊日的友好. (50) 以鄰為壑:「今吾子以鄰為壑.」 (《告子》)釋:如今你卻使水流到臨近的國家去. (51) 習焉不察:「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盡心章》)釋:如此做去,卻不明白其當然;習慣了卻不深知其所以然. (52) 獨善其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盡心》)釋:窮困便獨善其身,得意便兼善天下. (53) 不言而喻:「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盡心》)釋:(君子的本性,仁義禮智)至於手足四肢,在手足四肢的動作上,不必言語,別人一目瞭然.」 (54) 引而不發:「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 (《盡心》)釋:君子(教導別人正如射手),張滿了弓,卻不發箭,作出躍躍欲試的樣子. (55) 仁民愛物:「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盡心》)釋:君子親愛親人,因而仁愛百姓;仁愛百姓因而愛惜萬物. (56) 當務之急:「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 (《盡心》)釋:智者沒有不該知道的,但是急於當前重要工作.(仁者沒有不愛的,但是務必先愛親人和賢者). (57) 盡信書,不如無書:「盡信《書》,不如無《書》.」 (《盡心》)釋:完全相信《尚書》,那還不如沒有《尚書》. (58) 茅塞頓開:「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 (《盡心》)釋:山坡的小路只一點點寬,經常去走它便成了一條路;只要有一個時候不去走它,又會被茅草堵塞了. (59) 言近旨遠:「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 (《盡心》)釋:言語淺近,意義卻深遠的,這是「善言」. (60) 同流合污:「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盡心》)釋:(這種人)同流合污,(所以說他是賊害道德的人) 120

㈢ 拔苗助長的成語故事有什麼

又稱《揠苗助長》

文言文:
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注釋:
憫:耽心、憂慮的意思。長:生長、發育的意思。揠:拔的意思。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樣子。謂:告訴。病:勞累。予:文言人稱代詞,我的意思。趨:趕去。非徒:不僅只是。

<<拔苗助長>>:戰國時候,宋國有個農民種了一塊地。栽下禾苗後,他希望它很快長高。結出果實。他每天都到地里去看,但禾苗長得很慢,他心裡非常著急。怎樣才能讓禾苗盡快長高呢?
天氣很好,艷陽高照,他到地里去把禾苗一一拔高。回家後,他很得意地對家裡人說:「累死我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的兒子到地里一看,禾苗全枯死了。
拔苗助長:原作「揠苗助長」,後作「拔苗助長」。

評點:
此則寓言從反面生動地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遇事如果不從客觀實際出發,只能是好心辦壞事。

㈣ 關於孔子和孟子的成語故事

孔子孟子名言! 1、孟母三遷 孟子的母親為了他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搬了三次家。 2、始作俑者 這句成語出自於《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戰國時,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談論治國之道。孟子問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麼不同嗎?」 梁惠王回答說:「沒有什麼不同的。」 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麼不同?」 梁惠王說:「也沒有什麼不同。」 孟子接著說:「現在大王的廚房裡有的是肥肉,馬廄里有的是壯馬,可老百姓面有飢色,野外躺著餓死的人。這是當權者在帶領著野獸來吃人啊!大王想想,野獸相食,尚且使人厭惡,那麼當權者帶著野獸來吃人,怎麼能當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經說過,首先開始用俑(古時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後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來殉葬尚且不可,又怎麼可以讓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根據孔子「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句話,後人將「始作俑者」引為成語,比喻第一個做某項壞事的人或某種惡劣風氣的創始人。 3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戰國時代,諸侯王國都採取合縱連橫之計,遠交近攻。 戰爭連年不斷,可苦了各國的老百姓。孟子看了,決定周遊列國,去勸說那些好戰的君主。孟子來到梁國,去見了好戰的梁惠王。梁惠王對孟子說:「我費心盡力治國,又愛護百姓,卻不見百姓增多,這是什麼原因呢?」 孟子回答說:「讓我拿打仗作個比喻吧!雙方軍隊在戰場上相遇,免不了要進行一場廝殺。廝殺結果,打敗的一方免不了會棄盔丟甲,飛奔逃命。假如一個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卻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貪生怕死』。」 孟子講完故事,問梁惠王:「這對不對?」梁惠王立即說:「當然不對!」孟子說:「你雖然愛百姓,可你喜歡打仗,百姓就要遭殃。這與五十步同樣道理。」 成語比喻那些以小敗嘲笑大敗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來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質相同的做法。 一暴十寒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游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游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裡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麼辦呢?"按著,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怕著有大天鵝飛來,准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後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麼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麼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後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quot;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恆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例如一位同學,對於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那裡能學到什麼東西呢? (2) 引領而望:「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 (《梁惠王》)釋:如果有一位不好殺人的君主,那麼,天下的老百姓都會伸長著脖子期待他的解救了。 (3) 君子遠庖廚:「是以君子遠庖廚。」 (《梁惠王》)釋:君主把廚房擺在遠離自己的場所,就是這個道理。 (4) 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梁惠王》)釋:我的目力能夠把秋天鳥的細毛看得分明,一車子柴火擺在眼前卻瞧不見。 (5) 挾泰山以超北海:「挾泰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 (《梁惠王》)釋:把泰山夾在胳臂底下跳過北海,告訴人說,「這個我辦不到。」這真是不能。 (6) 緣木求魚:「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梁惠王》)釋:以您這樣的作法滿足您這樣的慾望,好像爬到樹上去捉魚一樣。 (7) 寡不敵眾:「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 (《梁惠王》)釋:人口稀少的國家不可以跟人口眾多的國家為敵,弱國不可以跟強國為敵。 (8) 與民同樂:「此無他,與民同樂也。」 (《梁惠王》)釋:這沒有別的原因,只是因為同百姓一同娛樂罷了。 (9)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釋:和天下的人同憂同樂,這樣還不能使天下歸服於他的,是從來不曾有的事。(注: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即化於此) (10) 顧左右而言他:「王顧左右而言他。」 (《梁惠王》)釋:齊王回過頭來左右張望,把話題扯到別處去了。 (11) 水深火熱:「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 (《梁惠王》)釋:如果燕國的百姓受水更深,受火更熱(指災難更加深了),那隻是統治者由燕轉為齊罷了。 (12) 救民於水火之中:「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於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梁惠王》)釋:如今燕國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裡的百姓認為您是要把他們從水深火熱的苦難中解救出來,因此都用筐盛著干飯,用壺盛著酒漿來歡迎您的軍隊。 (13) 簞食壺漿:「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於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梁惠王》)釋:如今燕國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裡的百姓認為您是要把他們從水深火熱的苦難中解救出來,因此都用筐盛著干飯,用壺盛著酒漿來歡迎您的軍隊。 (14) 出爾反爾:「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梁惠王》)釋:提高警惕,提高警惕!你怎樣去對待人家,人家將怎樣回報你。 (15) 解民倒懸:「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公孫丑》)釋:現在這個時候,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實行仁政,老百姓的高興,正好像被人倒掛著而給解救了一般。 (16) 事半功倍:「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 (《公孫丑》)釋:所以,「事半功倍」,只有在這個時代才行。 (17) 具體而微:「冉牛、閔子、顏淵則具體而微。」 (《公孫丑》)釋:冉牛、閔子、顏淵大體近於孔子,卻不如他那樣的博大精深。 (18) 出類拔萃:「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 (《公孫丑》)釋:聖人遠遠超出了他那一類,大大高出了他那一群。從有人類以來沒有比孔子還要偉大的。 (19) 心悅誠服:「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公孫丑》)釋:依靠道德來使人服從的,人家才會心悅順服。 (20) 返求諸己:「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公孫丑》)釋:(射箭)如果沒有射中,不埋怨那些勝過自己的人,返躬自問罷了。 (21) 與人為善:「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 (《公孫丑》)釋:吸取別人的優點來自己行善,這就是偕同別人一道行善。 (22) 綽綽有餘:「我無官守,我無言責也,則吾進退,豈不綽綽然有餘裕哉?」 (《公孫丑》)釋:我既沒有固定的職務,又沒有進言的責任,那我的行動,難道不是寬舒得有無限的迴旋餘地嗎? (23) 怨天尤人:「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公孫丑》)釋:君子不抱怨天,不責怪人。 (24) 此一時,彼一時:「彼一時,此一時也。」 (《公孫丑》)釋:那又是一個時候,現在又是一個時候。 (25) 舍我其誰:「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公孫丑》)釋:在今日的社會里,除開我,還有誰呢? (26) 為富不仁:「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滕文公》)釋:要發財致富便不能仁愛,要仁愛便不能發財致富。 (27)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窺,逾牆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 (《滕文公》)釋:若是不等到爹娘開口,不經過媒人介紹,自己便鑽洞扒門縫來互相窺望,爬過牆去私會,那麼,爹娘和社會人士都會輕視他。 (28) 亂臣賊子:「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滕文公》)釋:孔子著作了《春秋》,叛亂的臣子、不孝的兒子才有所害怕。 (29) 自暴自棄:「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離婁》)釋:自己殘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談出有價值的言語;自己拋棄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價值的事業。 (30) 不虞之譽:「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離婁》)釋:有意料不到的贊揚,也有過於苛求的詆毀。 (31) 好為人師:「人之患在好為人師。」(《離婁》)釋:人的毛病在於喜歡做別人的老師。 (32) 何出此言:「先生何為出此言也?」 (《離婁》)釋:老師為什麼說這樣的話呢? (33)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離婁》)釋:不孝順父母的事情有三種,其中以沒有子孫為最大。 (34) 手舞足蹈:「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離婁》)釋:快樂一發生就無法休止,無法休止就會不知不覺地手舞足蹈起來了。 (35) 不為已甚:「仲尼不為已甚者。」 (《離婁》)釋:孔子是做什麼事都不過火的人。 (36) 左右逢源:「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 (《離婁》)釋:蓄積很深,便能取之不盡,左右逢源。 (37) 夜以繼日:「仰而思之,夜以繼日。」 (《離婁》)釋:抬著頭考慮,白天想不好,夜裡接著想。 (38) 自怨自艾:「三年,太甲悔過,自怨自艾。」(《萬章》)釋:三年後,太甲悔過,自己怨恨,自己悔過。(艾,音yi) (39) 先知先覺:「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 (《萬章》)釋:上天生育人民,就是要先知先覺者來使後知後覺者有所覺悟。 (40) 集大成者:「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 (《萬章》)釋:「集大成」的意思,譬如奏樂,先敲缽鍾,最後用特磬收束,有始有終的一樣。 (41) 卻之不恭:「『卻之卻之為不恭』,何哉?」 (《萬章》)釋:(俗話說),「一再拒絕人家的禮物,這是不恭敬。」為什麼呢? (42) 殺人越貨:「殺越人於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憝。」(《萬章》)釋:(《尚書 康誥》)說,「殺死別人,強奪財物,橫強不怕死,這種人,是沒有人不痛恨的。」 (43) 茁壯成長:「牛羊茁壯長而已矣。」 (《萬章》)釋:(孔子曾經做過管理牲畜的小吏),他說,「牛羊都壯實地長大了。」 (44) 知人論世:「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 (《萬章》)釋:吟詠他們的詩歌,研究他們的著作,不了解他們的為人,可以嗎?所以要討論他們那一個時代。 (45) 一暴(pu)十寒:「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告子章》)釋:縱使有一種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冷它十天,沒有能夠再長的。 (46) 專心致志:「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 (《告子》)釋:假使讓弈秋(下棋高手)教授兩個人下棋,其中的一個人一心一意,只聽弈秋的話。 (47) 捨生取義:「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告子》)釋:如果兩者(生命和義)不能並有,便犧牲生命,而要「義」。 (48) 杯水車薪:「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 (《告子》)釋:如今行仁的人,好像用一杯水來救一車柴木的火焰,(結果連他們已實行的這點點仁都會消失的)。 (49) 言歸於好:「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於好。」 (《告子》)釋:所有我們參加盟會的人訂立盟約以後,完全恢復舊日的友好。 (50) 以鄰為壑:「今吾子以鄰為壑。」 (《告子》)釋:如今你卻使水流到臨近的國家去。 (51) 習焉不察:「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盡心章》)釋:如此做去,卻不明白其當然;習慣了卻不深知其所以然。 (52) 獨善其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盡心》)釋:窮困便獨善其身,得意便兼善天下。 (53) 不言而喻:「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盡心》)釋:(君子的本性,仁義禮智)至於手足四肢,在手足四肢的動作上,不必言語,別人一目瞭然。」 (54) 引而不發:「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 (《盡心》)釋:君子(教導別人正如射手),張滿了弓,卻不發箭,作出躍躍欲試的樣子。 (55) 仁民愛物:「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盡心》)釋:君子親愛親人,因而仁愛百姓;仁愛百姓因而愛惜萬物。 (56) 當務之急:「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 (《盡心》)釋:智者沒有不該知道的,但是急於當前重要工作。(仁者沒有不愛的,但是務必先愛親人和賢者)。 (57) 盡信書,不如無書:「盡信《書》,不如無《書》。」 (《盡心》)釋:完全相信《尚書》,那還不如沒有《尚書》。 (58) 茅塞頓開:「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 (《盡心》)釋:山坡的小路只一點點寬,經常去走它便成了一條路;只要有一個時候不去走它,又會被茅草堵塞了。 (59) 言近旨遠:「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 (《盡心》)釋:言語淺近,意義卻深遠的,這是「善言」。 (60) 同流合污:「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盡心》)釋:(這種人)同流合污,(所以說他是賊害道德的人) 120

㈤ 收集有關好詞的成語故事名人名言並將其積累下來

結發有奇策,少年成壯士。長驅塞上兒,深入單於壘。旌旗列相向,簫鼓悲何已。

始作俑者

這句成語出自於《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戰國時,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談論治國之道。孟子問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麼不同嗎?」 梁惠王回答說:「沒有什麼不同的。」
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麼不同?」 梁惠王說:「也沒有什麼不同。」

孟子接著說:「現在大王的廚房裡有的是肥肉,馬廄里有的是壯馬,可老百姓面有飢色,野外躺著餓死的人。這是當權者在帶領著野獸來吃人啊!大王想想,野獸相食,尚且使人厭惡,那麼當權者帶著野獸來吃人,怎麼能當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經說過,首先開始用俑(古時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後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來殉葬尚且不可,又怎麼可以讓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根據孔子「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句話,後人將「始作俑者」引為成語,比喻第一個做某項壞事的人或某種惡劣風氣的創始人。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戰國時代,諸侯王國都採取合縱連橫之計,遠交近攻。戰爭連年不斷,可苦了各國的老百姓。孟子看了,決定周遊列國,去勸說那些好戰的君主。孟子來到梁國,去見了好戰的梁惠王。梁惠王對孟子說:「我費心盡力治國,又愛護百姓,卻不見百姓增多,這是什麼原因呢?」

孟子回答說:「讓我拿打仗作個比喻吧!雙方軍隊在戰場上相遇,免不了要進行一場廝殺。廝殺結果,打敗的一方免不了會棄盔丟甲,飛奔逃命。假如一個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卻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貪生怕死』。」

孟子講完故事,問梁惠王:「這對不對?」梁惠王立即說:「當然不對!」孟子說:「你雖然愛百姓,可你喜歡打仗,百姓就要遭殃。這與五十步同樣道理。」
後比喻那些以小敗嘲笑大敗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來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質相同的做法。

一暴十寒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裡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麼辦呢?"按著,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怕著有大天鵝飛來,准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後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麼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麼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一暴十寒"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恆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

成語

君子遠庖廚 明察秋毫 挾泰山以超北海 緣木求魚 寡不敵眾 與民同樂

水深火熱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 簞食壺漿 出爾反爾 事半功倍 出類拔萃(「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 心悅誠服 與人為善
綽綽有餘 怨天尤人 此一時,彼一時 舍我其誰 自暴自棄 何出此言 手舞足蹈 左右逢源 夜以繼日 茁壯成長 專心致志 捨生取義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茅塞頓開 同流合污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斷織之誡 拔苗助長

名言

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仁者無敵。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人皆可以為堯舜。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養心莫善於寡慾。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盡信《書》,不如無《書》。

(2) 引領而望:「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
(《梁惠王》)釋:如果有一位不好殺人的君主,那麼,天下的老百姓都會伸長著脖子期待他的解救了。

(3) 君子遠庖廚:「是以君子遠庖廚。」 (《梁惠王》)釋:君主把廚房擺在遠離自己的場所,就是這個道理。

(4) 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梁惠王》)釋:我的目力能夠把秋天鳥的細毛看得分明,一車子柴火擺在眼前卻瞧不見。

(5) 挾泰山以超北海:「挾泰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
(《梁惠王》)釋:把泰山夾在胳臂底下跳過北海,告訴人說,「這個我辦不到。」這真是不能。

(6) 緣木求魚:「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梁惠王》)釋:以您這樣的作法滿足您這樣的慾望,好像爬到樹上去捉魚一樣。

(7) 寡不敵眾:「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
(《梁惠王》)釋:人口稀少的國家不可以跟人口眾多的國家為敵,弱國不可以跟強國為敵。

(8) 與民同樂:「此無他,與民同樂也。」 (《梁惠王》)釋:這沒有別的原因,只是因為同百姓一同娛樂罷了。

(9)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釋:和天下的人同憂同樂,這樣還不能使天下歸服於他的,是從來不曾有的事。(註: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即化於此)

(10) 顧左右而言他:「王顧左右而言他。」 (《梁惠王》)釋:齊王回過頭來左右張望,把話題扯到別處去了。

(11) 水深火熱:「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
(《梁惠王》)釋:如果燕國的百姓受水更深,受火更熱(指災難更加深了),那隻是統治者由燕轉為齊罷了。

(12) 救民於水火之中:「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於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梁惠王》)釋:如今燕國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裡的百姓認為您是要把他們從水深火熱的苦難中解救出來,因此都用筐盛著干飯,用壺盛著酒漿來歡迎您的軍隊。

(13) 簞食壺漿:「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於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梁惠王》)釋:如今燕國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裡的百姓認為您是要把他們從水深火熱的苦難中解救出來,因此都用筐盛著干飯,用壺盛著酒漿來歡迎您的軍隊。

(14) 出爾反爾:「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梁惠王》)釋:提高警惕,提高警惕!你怎樣去對待人家,人家將怎樣回報你。

(15)
解民倒懸:「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公孫丑》)釋:現在這個時候,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實行仁政,老百姓的高興,正好像被人倒掛著而給解救了一般。

㈥ 關於狼的成語故事

狼心狗肺,狼狽為奸,鬼哭狼嚎,狼子野心

前怕狼,後怕虎 成語
比喻膽小怕事,顧慮太多。

如狼似虎 成語
象狼和虎一樣兇狠。比喻非常凶暴殘忍。

狼吞虎咽 成語
形容吃東西又猛又急的樣子。

聲名狼藉 成語
聲名:名譽;狼藉:雜亂不堪。名聲敗壞到了極點。

豺狼成性 成語
象豺狼一樣凶惡殘暴成了習性。形容為人殘暴

鬼哭狼嚎 成語
形容大聲哭叫,聲音凄厲。

豺狼當道 成語
比喻壞人當權。

杯盤狼藉 成語
杯子盤子亂七八糟地放著。形容吃喝以後桌面雜亂的樣子。

狼煙四起 成語
狼煙:古代邊防報警時燒狼糞騰起的煙。四處都是報警的煙火,指邊疆不平靜。

狼子野心 成語
狼子:狼崽子。狼崽子雖幼,卻有凶惡的本性。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習性難改。

狼狽為奸 成語
比喻互相勾結干壞事。

狼狽不堪 成語
困頓、窘迫得不能忍受。形容非常窘迫的樣子。

鷹視狼步 成語
象鷹那樣看東西,象狼那樣走路。形容外貌陰險。

鼠竄狼奔 成語
形容狼狽逃跑的情景。

贓污狼藉 成語
謂貪污受賄,行為不檢,名聲敗壞。

狼貪鼠竊 成語
如狼那樣貪狠;似鼠那樣慣竊。常形容敵人貪狠卑鄙。

狼貪虎視 成語
象狼一樣貪婪,象老虎一樣睜大眼睛盯著。比喻野心很大。

狼奔豕突 成語
豕:豬;突:猛沖。象狼那樣奔跑,象豬那樣沖撞。形容成群的壞人亂沖亂撞,到處搔擾。

狼心狗肺 成語
形容心腸象狼和狗一樣凶惡狠毒。

狼心狗行 成語
心腸似狼,行為如狗。比喻貪婪兇狠,卑鄙無恥。

前門拒虎,後門進狼 成語
比喻趕走了一個敵人,又來了一個敵人。

虎狼之勢 成語
形容極兇猛的聲勢。

使羊將狼 成語
將:統率,指揮。派羊去指揮狼。比喻不足以統率指揮。也比喻使仁厚的人去駕馭強橫而有野心的人,這要壞事。

豕突狼奔 成語
豕:豬;突:猛沖。象豬那樣沖撞,象狼那樣奔跑。形容成群的壞人亂沖亂撞,到處搔擾。

羊狠狼貪 成語
原指為人兇狠,爭奪權勢,後比喻貪官污吏的殘酷剝削。

如狼牧羊 成語
如同狼放養羊一般。比喻官吏殘酷地欺壓人民。

引狼入室 成語
比喻把壞人或敵人引入內部。

狼走千里吃肉 狗走千里吃屎

狼吃狼 冷不防

狼叼來喂狗了

狼蹲狗閃

捨不得孩子套不著狼

狼之「團隊精神」
多麼壯麗的場面!廣闊無垠的曠野上,一群狼踏著積雪尋找獵物。它們最常用的一種行進方法是單列行進,一匹挨一匹。領頭狼的體力消耗最大。作為開路先鋒,他在松軟的雪地上率先沖開一條小路,以便讓後邊的狼保存體力。領頭狼累了時,便會讓到一邊,讓緊跟在身後的那匹狼接替它的位置。這樣它就可以跟隊尾,輕松一下,養精蓄銳,迎接新的挑戰。
在一對頭狼夫婦的帶領下,狼群中每一匹狼都要為了群體的幸福承擔一份責任。比如,在母頭狼產下一窩幼崽後,通常會有一位「叔叔」擔當起「總保姆」的工作,這樣母頭狼就可以暫時擺脫當媽媽的責任,和公頭狼去進行「蜜月狩獵」。狼群中每個成員都不希望成為光說不幹的「老闆」——倒是有的狼更喜歡做固定的獵手、保姆或哨兵——不過,每一匹狼都在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早在與成年狼嬉鬧玩耍時,狼崽們就被耐心地訓練承擔領導狼群的重擔。它們這樣做是因為生活本該是這樣。
成功的團體和幸福的家庭也是如此。每位成員不僅要承擔自己的義務,還要准備隨時承擔起更大的領導責任。一個團體的生命力很可能就維系於此。
狼不僅與同類密切合作,還可以與其他種類的生物和睦相處。這樣做的目的有時是為了達到雙方合意的目標,有時就單是為了好玩兒。 烏鴉就是一個例子。烏鴉富有空中觀察的經驗,當它發現一個受傷或死掉的獵物時,通常會像報信者一樣,把狼和其他烏鴉叫到現場。狼可以撕開獵物的屍體,於是就為大家提供了足夠享用幾天的美食。
狼有時會鬧著玩地撲向狡猾的烏鴉,烏鴉則會在狼進食的時候啄它的屁股。兩種動物不僅能和平相處,而且很顯然它們之間存在著依據大自然的效率法則和數千年的經驗逐漸形成的錯綜復雜的合作關系。
還有一種更為錯綜復雜又難以言明的默契配合,狼也是其中的關鍵角色。這種默契配合通過數以千計的社會各界人士在多年的研究、策劃、堅持不懈地努力和巧妙地實施之後,終於成功地將狼引進黃石國家公園這一壯舉體現出來。釋放到公園里之後,狼群的狀況令人大喜過望:它們不但生存下來,而且茁壯成長、生兒育女,超過了最樂觀的估計。誠然,在如此周密的行動過程中的確也出現了一些麻煩和問題,但遠沒有人們想的那麼嚴重,許多當初持懷疑態度的大農牧場主變成了重新引進狼這項行動的堅定支持者。 狼與狼之間的默契配合成為狼成功的決定性因素。同樣,它們與人類之間的默契配合也有助於改善兩者的生活環境。
得知這種食肉動物再次漫遊在黃石公園廣闊的大地上,成千上萬的人欣喜若狂。這一行動的巨大成功至少發出這樣的一個積極信號:今後人與狼是可以和平共存的。實際上,狼與人之間的這種默契配合正是你和你的公司同你的供應商、批發商、零售商,甚至競爭對手之間合作關系最形象的比喻。
狼的鍥而不舍
狼已經在地球上游盪了100多萬年。人對狼追捕、下毒、設陷阱,甚至從飛機上用大火力的武器來射殺它們。人們還毀壞了大面積的狼的棲息地,並消滅掉許多狼自古以來就依賴的群居動物,如野牛、北美麋鹿、馴鹿等等。在人類繁榮昌盛之前,狼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野生動物。
然而它們仍鍥而不舍,自由地游盪於我們的世界上更為遙遠的地方。它們是不需要人類施捨的動物。它們只渴望不被打擾,能夠按造物主當初允許它們生存的方式生活。頗具悲壯色彩的是,狼這種堅持它們的社會秩序和生活方式的決心是導致它們幾乎從地球上滅絕的原因。然而,即使不得不適應地球上一些最嚴酷的氣候和最惡劣的環境,它們還是鍥而不舍地追求自己的生活方式。
正像有一匹居統治地位的狼一樣,狼群中時常還有一匹地位最低的狼。這通常(但並非一貫如此)是一匹公狼,並且,一般來說是一窩狼崽中最弱小的一個。我們可能會很痛心看到狼群表面上對這個年輕成員的虐待,幾乎在所有方面都把它置於最後的位置,尤其在進食時。
然而,這種行為常常產生一種匪夷所思的現象。一匹地位最低的狼,一旦生存下來往往能成為非常強壯的傢伙。從某一時刻起,它便開始以牙還牙。這種地位最低的狼,在證明了自己的生存能力後,獨自到別處冒險從而在一段時間內成為眾所周知的「孤狼」的事並不鮮見。這匹「孤狼」最終會加入別的狼群或者找到一個配偶並建立一個新狼群。
無論如何,「孤狼」的鍥而不舍對狼的世界具有積極作用。如果它加入到另一個狼群中,將會為這個狼群注入新鮮血液,減輕近親繁殖的影響。如果它成為一個新狼群的首領,那麼這個新狼群的成員們就有了一個歷盡艱難險阻成功地存活下來的「領導」。
我們在人類中也能看到同樣的結果:一個飽受折磨的新兵到頭來成為一名極棒的戰士;一個被告知身材過於矮小的球員卻成為一名球星;一個被確診無學習能力的孩子,不僅能夠學習,而且成功地獲得了大學獎學金。這個名單好似鍥而不舍的精神一樣無窮無盡。
在狼的生命中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替代鍥而不舍的精神,因為它使狼得以歷盡千辛萬苦生存下來。隨著我們對社會的支配能力日益增加,我們有沒有按我們應當做到的那樣珍視鍥而不舍的精神呢?
狼的忠誠令人感動
再沒有哪一種哺乳動物能比狼對它的家庭、團體或社會組織傾注更多的熱情。狼群的成員們共同獵食以確保集體的存活,然而它們還玩耍、歌唱、睡覺、扭打並且互相保護。狼生存的目的就是要確保狼群的生存。
一個狼群由父母、姑姨、舅叔、兄弟和姐妹組成——它確實是個擴展了的家庭組織。總的來說只有占統治地位的那對狼才繁殖後代。但是狼群中每位成員都參與撫養和教育狼崽。每位成員都各司其職:為狼崽提供食物、棲息地、訓練和保護,還陪它們玩耍,因為整個狼群都認識到年輕的一代是它們的未來。
狼與狼之間表現出的忠誠眾所周知,有據可查。一位連續多年利用夏季在阿拉斯加觀察研究狼的蒙大拿州人,從另外一個角度給我講述了狼的忠誠。他說在極其偏遠的地區,有一對夫婦和他們的兩個兒子住在他們自己搭的小木屋裡。這一家庭還包括他們養的兩匹狼。當初它們的母親被人不分清紅皂白地開槍打死,兩只嗷嗷待哺的狼崽只有死路一條。這家人從狼窩中把它們抱回了家。這兩匹狼只和人在一起生活,以他們為伴,這個家是它們所知道的惟一的家。
一天,夫婦倆正在離家約一英里的地方伐木,這時一個孩子不小心打翻了家裡一盞煤油燈(當時那裡沒通電),熊熊大火開始吞噬小木屋。由於煙熏火燎,連驚帶嚇,屋裡的兩個小男孩呆住了,被困在裡面。兩匹狼立即向烈火肆虐的木屋沖去。孩子的父母還離得很遠,於是兩匹狼掙扎著奮力沖進小屋,把兩個孩子拖到屋外的安全地帶。兩匹狼都被大火嚴重燒傷了,但是它們對「群體」的忠誠意味著「群體」中兩個成員生與死的差別。
如果一個團體——不論是家庭還是公司——的領導不真正認識到它的成員的教育、人格和處事才能培養的重要性,那麼其他人也不會認識到這一點。有人認為繼續教育不過是一種「愚蠢的消耗」,可以砍掉,把原本用於它的資金用來增加利潤或減少費用而又不會對組織的長期發展產生負面影響,這種態度我們絕對不能容忍。給人們機會和方法去完善自己,可以建立一種忠誠,這種忠誠對個人和組織來說都是極其寶貴的財富。

㈦ 《孟子》中有哪些成語故事

1、孟母三遷
孟子的母親為了他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搬了三次家。

2、始作俑者
這句成語出自於《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戰國時,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談論治國之道。孟子問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麼不同嗎?」
梁惠王回答說:「沒有什麼不同的。」
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麼不同?」
梁惠王說:「也沒有什麼不同。」
孟子接著說:「現在大王的廚房裡有的是肥肉,馬廄里有的是壯馬,可老百姓面有飢色,野外躺著餓死的人。這是當權者在帶領著野獸來吃人啊!大王想想,野獸相食,尚且使人厭惡,那麼當權者帶著野獸來吃人,怎麼能當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經說過,首先開始用俑(古時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後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來殉葬尚且不可,又怎麼可以讓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根據孔子「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句話,後人將「始作俑者」引為成語,比喻第一個做某項壞事的人或某種惡劣風氣的創始人。

3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戰國時代,諸侯王國都採取合縱連橫之計,遠交近攻。
戰爭連年不斷,可苦了各國的老百姓。孟子看了,決定周遊列國,去勸說那些好戰的君主。孟子來到梁國,去見了好戰的梁惠王。梁惠王對孟子說:「我費心盡力治國,又愛護百姓,卻不見百姓增多,這是什麼原因呢?」
孟子回答說:「讓我拿打仗作個比喻吧!雙方軍隊在戰場上相遇,免不了要進行一場廝殺。廝殺結果,打敗的一方免不了會棄盔丟甲,飛奔逃命。假如一個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卻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貪生怕死』。」
孟子講完故事,問梁惠王:「這對不對?」梁惠王立即說:「當然不對!」孟子說:「你雖然愛百姓,可你喜歡打仗,百姓就要遭殃。這與五十步同樣道理。」
成語比喻那些以小敗嘲笑大敗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來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質相同的做法。

一暴十寒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游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游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裡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麼辦呢?"按著,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怕著有大天鵝飛來,准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後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麼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麼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後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quot;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恆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例如一位同學,對於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那裡能學到什麼東西呢?

(2) 引領而望:「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 (《梁惠王》)釋:如果有一位不好殺人的君主,那麼,天下的老百姓都會伸長著脖子期待他的解救了。
(3) 君子遠庖廚:「是以君子遠庖廚。」 (《梁惠王》)釋:君主把廚房擺在遠離自己的場所,就是這個道理。
(4) 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梁惠王》)釋:我的目力能夠把秋天鳥的細毛看得分明,一車子柴火擺在眼前卻瞧不見。
(5) 挾泰山以超北海:「挾泰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 (《梁惠王》)釋:把泰山夾在胳臂底下跳過北海,告訴人說,「這個我辦不到。」這真是不能。
(6) 緣木求魚:「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梁惠王》)釋:以您這樣的作法滿足您這樣的慾望,好像爬到樹上去捉魚一樣。
(7) 寡不敵眾:「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 (《梁惠王》)釋:人口稀少的國家不可以跟人口眾多的國家為敵,弱國不可以跟強國為敵。
(8) 與民同樂:「此無他,與民同樂也。」 (《梁惠王》)釋:這沒有別的原因,只是因為同百姓一同娛樂罷了。
(9)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釋:和天下的人同憂同樂,這樣還不能使天下歸服於他的,是從來不曾有的事。(註: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即化於此)
(10) 顧左右而言他:「王顧左右而言他。」 (《梁惠王》)釋:齊王回過頭來左右張望,把話題扯到別處去了。
(11) 水深火熱:「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 (《梁惠王》)釋:如果燕國的百姓受水更深,受火更熱(指災難更加深了),那隻是統治者由燕轉為齊罷了。
(12) 救民於水火之中:「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於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梁惠王》)釋:如今燕國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裡的百姓認為您是要把他們從水深火熱的苦難中解救出來,因此都用筐盛著干飯,用壺盛著酒漿來歡迎您的軍隊。
(13) 簞食壺漿:「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於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梁惠王》)釋:如今燕國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裡的百姓認為您是要把他們從水深火熱的苦難中解救出來,因此都用筐盛著干飯,用壺盛著酒漿來歡迎您的軍隊。
(14) 出爾反爾:「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梁惠王》)釋:提高警惕,提高警惕!你怎樣去對待人家,人家將怎樣回報你。
(15) 解民倒懸:「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公孫丑》)釋:現在這個時候,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實行仁政,老百姓的高興,正好像被人倒掛著而給解救了一般。
(16) 事半功倍:「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 (《公孫丑》)釋:所以,「事半功倍」,只有在這個時代才行。
(17) 具體而微:「冉牛、閔子、顏淵則具體而微。」 (《公孫丑》)釋:冉牛、閔子、顏淵大體近於孔子,卻不如他那樣的博大精深。
(18) 出類拔萃:「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 (《公孫丑》)釋:聖人遠遠超出了他那一類,大大高出了他那一群。從有人類以來沒有比孔子還要偉大的。
(19) 心悅誠服:「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公孫丑》)釋:依靠道德來使人服從的,人家才會心悅順服。
(20) 返求諸己:「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公孫丑》)釋:(射箭)如果沒有射中,不埋怨那些勝過自己的人,返躬自問罷了。
(21) 與人為善:「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 (《公孫丑》)釋:吸取別人的優點來自己行善,這就是偕同別人一道行善。
(22) 綽綽有餘:「我無官守,我無言責也,則吾進退,豈不綽綽然有餘裕哉?」 (《公孫丑》)釋:我既沒有固定的職務,又沒有進言的責任,那我的行動,難道不是寬舒得有無限的迴旋餘地嗎?
(23) 怨天尤人:「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公孫丑》)釋:君子不抱怨天,不責怪人。
(24) 此一時,彼一時:「彼一時,此一時也。」 (《公孫丑》)釋:那又是一個時候,現在又是一個時候。
(25) 舍我其誰:「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公孫丑》)釋:在今日的社會里,除開我,還有誰呢?
(26) 為富不仁:「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滕文公》)釋:要發財致富便不能仁愛,要仁愛便不能發財致富。
(27)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窺,逾牆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 (《滕文公》)釋:若是不等到爹娘開口,不經過媒人介紹,自己便鑽洞扒門縫來互相窺望,爬過牆去私會,那麼,爹娘和社會人士都會輕視他。
(28) 亂臣賊子:「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滕文公》)釋:孔子著作了《春秋》,叛亂的臣子、不孝的兒子才有所害怕。
(29) 自暴自棄:「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離婁》)釋:自己殘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談出有價值的言語;自己拋棄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價值的事業。
(30) 不虞之譽:「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離婁》)釋:有意料不到的贊揚,也有過於苛求的詆毀。
(31) 好為人師:「人之患在好為人師。」(《離婁》)釋:人的毛病在於喜歡做別人的老師。
(32) 何出此言:「先生何為出此言也?」 (《離婁》)釋:老師為什麼說這樣的話呢?
(33)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離婁》)釋:不孝順父母的事情有三種,其中以沒有子孫為最大。
(34) 手舞足蹈:「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離婁》)釋:快樂一發生就無法休止,無法休止就會不知不覺地手舞足蹈起來了。
(35) 不為已甚:「仲尼不為已甚者。」 (《離婁》)釋:孔子是做什麼事都不過火的人。
(36) 左右逢源:「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 (《離婁》)釋:蓄積很深,便能取之不盡,左右逢源。
(37) 夜以繼日:「仰而思之,夜以繼日。」 (《離婁》)釋:抬著頭考慮,白天想不好,夜裡接著想。
(38) 自怨自艾:「三年,太甲悔過,自怨自艾。」(《萬章》)釋:三年後,太甲悔過,自己怨恨,自己悔過。(艾,音yi)
(39) 先知先覺:「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 (《萬章》)釋:上天生育人民,就是要先知先覺者來使後知後覺者有所覺悟。
(40) 集大成者:「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 (《萬章》)釋:「集大成」的意思,譬如奏樂,先敲缽鍾,最後用特磬收束,有始有終的一樣。
(41) 卻之不恭:「『卻之卻之為不恭』,何哉?」 (《萬章》)釋:(俗話說),「一再拒絕人家的禮物,這是不恭敬。」為什麼呢?
(42) 殺人越貨:「殺越人於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憝。」(《萬章》)釋:(《尚書 康誥》)說,「殺死別人,強奪財物,橫強不怕死,這種人,是沒有人不痛恨的。」
(43) 茁壯成長:「牛羊茁壯長而已矣。」 (《萬章》)釋:(孔子曾經做過管理牲畜的小吏),他說,「牛羊都壯實地長大了。」
(44) 知人論世:「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 (《萬章》)釋:吟詠他們的詩歌,研究他們的著作,不了解他們的為人,可以嗎?所以要討論他們那一個時代。
(45) 一暴(pu)十寒:「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告子章》)釋:縱使有一種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冷它十天,沒有能夠再長的。
(46) 專心致志:「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 (《告子》)釋:假使讓弈秋(下棋高手)教授兩個人下棋,其中的一個人一心一意,只聽弈秋的話。
(47) 捨生取義:「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告子》)釋:如果兩者(生命和義)不能並有,便犧牲生命,而要「義」。
(48) 杯水車薪:「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 (《告子》)釋:如今行仁的人,好像用一杯水來救一車柴木的火焰,(結果連他們已實行的這點點仁都會消失的)。
(49) 言歸於好:「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於好。」 (《告子》)釋:所有我們參加盟會的人訂立盟約以後,完全恢復舊日的友好。
(50) 以鄰為壑:「今吾子以鄰為壑。」 (《告子》)釋:如今你卻使水流到臨近的國家去。

(51) 習焉不察:「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盡心章》)釋:如此做去,卻不明白其當然;習慣了卻不深知其所以然。
(52) 獨善其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盡心》)釋:窮困便獨善其身,得意便兼善天下。
(53) 不言而喻:「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盡心》)釋:(君子的本性,仁義禮智)至於手足四肢,在手足四肢的動作上,不必言語,別人一目瞭然。」
(54) 引而不發:「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 (《盡心》)釋:君子(教導別人正如射手),張滿了弓,卻不發箭,作出躍躍欲試的樣子。
(55) 仁民愛物:「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盡心》)釋:君子親愛親人,因而仁愛百姓;仁愛百姓因而愛惜萬物。
(56) 當務之急:「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 (《盡心》)釋:智者沒有不該知道的,但是急於當前重要工作。(仁者沒有不愛的,但是務必先愛親人和賢者)。
(57) 盡信書,不如無書:「盡信《書》,不如無《書》。」 (《盡心》)釋:完全相信《尚書》,那還不如沒有《尚書》。
(58) 茅塞頓開:「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 (《盡心》)釋:山坡的小路只一點點寬,經常去走它便成了一條路;只要有一個時候不去走它,又會被茅草堵塞了。
(59) 言近旨遠:「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 (《盡心》)釋:言語淺近,意義卻深遠的,這是「善言」。
(60) 同流合污:「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盡心》)釋:(這種人)同流合污,(所以說他是賊害道德的人)。
孟子》中的成語和出處,這個頁面很全了

http://www.edo.com/yuwen/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7567

而且這裡面也有一些《莊子》里的成語和故事。

至於更全的《莊子》中的成語和故事,請看如下兩頁

http://graceice.bokee.com/4008022.html

http://news.sina.com.cn/o/2004-12-16/08484539399s.shtml

㈧ 我們老師叫我課前十分鍾講個成語故事,而且是那種很少見的成語,最好帶點趣味性,快幫幫我!

這個你應該沒聽過吧——.疑鄰盜斧——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版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權去了,於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不夠的我接下面。 後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

㈨ 一個成語故事(或寓言故事)揭示了3個以上的道理

行人與赫耳墨斯
有個行人經過長途跋涉後,發誓說若是發現了什麼財富,一定將一半獻給赫耳墨斯。他果然發現了一隻裝有杏仁與干棗的袋子,心想袋中一定有銀子,立刻撿了起來。他把袋裡所有的東西都倒了出來,發現袋裡只有一些吃的東西後,便吃了起來,然後抓起杏仁殼和棗子核放到祭壇上,說道:「赫耳墨斯,請接受我所許諾的東西吧!現在我把它們連里帶外全都獻給你了。」 這故事是說,那些貪心不足的人連神都要欺騙。

山鷹與狐狸
山鷹與狐狸互相結為好友,為了彼此的友誼更加鞏固,他們決定住在一起。於是鷹飛到 一棵高樹上面,築起巢來孵育後代,狐狸則走進樹下的灌木叢中間,生兒育女。 有一天,狐狸出去覓食,鷹也正好斷了炊,他便飛入灌木叢中,把幼小的狐狸搶走,與 雛鷹一起飽餐一頓。狐狸回來後,知道這事是鷹所做,他為兒女的死悲痛,而最令他悲痛的是一時無法報仇,因為他是走獸,只能在地上跑,不能去追逐會飛的鳥。因此他只好遠遠地 站著詛咒敵人,這是力量弱小者唯一可以做到的事情。 不久,鷹的背信棄義的罪行也受到了嚴懲。有一次,一些人在野外殺羊祭神,鷹飛下 去,從祭壇上抓起了帶著火的羊肉,帶回了自己的巢里。這時候一陣狂風吹了過來,巢里細 小乾枯的樹枝馬上燃起了猛烈的火焰。那些羽毛未豐的雛鷹都被燒死了,並從樹上掉了下 來。狐狸便跑了過去,在鷹的眼前,把那些小鷹全都吃了。 這故事說明,對於背信棄義的人,即使受害者弱小,不能報復他,可神會懲治他。

冠 雀
有隻冠雀被捕鳥夾夾住了,他悲哀地說:「我真是最不幸的鳥呀!我沒偷別人的金子、 銀子,更沒偷別的貴重的東西,僅僅一顆小穀子卻使我喪失了性命。」 這故事是說那些貪小便宜而招來巨大災難的人。

猴子與駱駝
在動物們的集會上,猴子登台跳舞,深受歡迎,贏得大家的稱贊,個個為之喝彩。駱駝 卻十分嫉妒猴子,他也想獲得大家的喝彩。於是,他站了起來,自我得意地顯示自己的舞 技,結果,他那怪模怪樣的舞姿,洋相百出,使動物們大為掃興,他們用棍棒打他,把他趕 跑了。 這故事適用於那些不顧自身條件盲目模仿他人的人。

猴子與小猴
一個猴子生了雙胞胎,她只寵愛其中的一個,細心撫養,特別愛護,而對另一個卻十分 嫌棄,毫不經心。可不知是什麼神的力量,那個為母親寵愛、細心撫養的小猴,被緊緊抱在 懷里而窒息死了,那個被嫌棄的卻茁壯成長。 這故事說明,過分的關心寵愛對孩子的成長不利。

狼 與 狗
狼對狗說:「你們和我們幾乎完全一樣,咱們為什麼就不能親如兄弟?我們和你們其他方面毫無差別,可是你們卻要屈服於主人,被套上頸圈,保護羊群。盡管你們勞累工作,甘心做奴隸,但仍免不了遭鞭打。你們若認為我說得對,那羊群就都歸我們了。」那些狗同意了,狼走進羊圈裡,首先把狗全咬死了。這是說,那些背叛朋友的人,都會受到嚴厲的懲罰。

驢子與狗
驢子與狗一起外出趕路,發現地上有一封密封好的信。驢子撿起來,撕開封印,展開信 紙大聲朗讀。信里談到飼料、乾草、大麥以及糠麩。狗聽到驢子讀的這些,很不舒服,不耐煩地對驢說:「好朋友,快讀下去,看有沒有提到肉和骨頭。」驢子將信全部讀完後,仍沒 有發現信中提到狗所想要的東西,狗就說:「把它扔了吧,朋友,都是些沒有什麼興趣的東 西。」這是說,有些人總是以自己的意願代替他人的意願。

寒鴉與狐狸
有隻飢餓的寒鴉站在一棵無花果樹上。他發現無花果又硬又青,便一直守在那裡等候它 們長大成熟。狐狸看見寒鴉老是站在那裡,就去問明其中的原因,隨後說:「唉呀,朋友,你真糊塗,你只知一味等待是沒用的,那隻能欺騙你自己,而決不能填飽你的肚子。」 這故事是說那些一

㈩ 現代成語故事309字

塞外明珠——沽源一個塞外明珠在陽光的沐浴下閃閃發光,耀眼奪目;一棵小樹在春風細魚的滋潤下,茁壯成長……——題記我的家鄉富饒美麗,這里有天鵝在湖中嬉戲,這里有蝴蝶在花中穿梭,這里有泉水在山中奔騰……天鵝饒艇影入湖——天鵝湖來到天鵝湖,一股清新使人心曠神怡,一片綠草讓人驚嘆。魚兒在水中嬉戲,蜻蜓尾隨其後,水草饒於其中,一切那麼生機,那麼鮮活。湖水那麼靜,靜得連濺起的漣漪也不忍打亂這一片靜謐;湖水那麼綠,綠的像一大塊翡翠點綴其中;湖水那麼清,請的連湖底的沙石也都歷歷在目。天鵝們梳洗羽毛,倒映湖中,更有一番趣味。遊艇穿梭與湖面之上,濺起的水花在陽光照耀下,宛如一顆珍珠,格外美麗。天鵝湖乃人間天堂!蜂飛碟舞戲花中——五花草甸都說五花草甸美,一見果然名不虛傳。在五花草甸幾里外路上,都能聞到花香,怪不得此地招人喜歡呢!何況蜂蝶呢?只見它們忙碌地在花間穿梭,一會兒嗅嗅這朵,一會兒聞聞那朵,一刻也不閑。花兒是那麼艷,有紅的,有白的……形色不一,把這里點綴的分外美麗,花兒是那麼美,猶如艷陽掛天,猶撫白雪墜地,猶如星兒嵌空……真是讓人不得不贊頌呀!五花草甸乃花的樂園!泉水丁冬徹山莊——金蓮山莊叢林幽深,幾聲鳥叫回盪其中,更如夢幻;金蓮繽紛,鼻嗅之而後,更感芳香,更覺幽雅;炊煙繚繞,映著晚霞,甚是樸素離奇。走在崎嶇的山路上,聽著鳥叫,賞著風景,疑這里有無神仙?幾聲清脆的泉水聲收入耳際,尋源而入,一口泉眼映入眼簾,捧起飲之,好清涼啊!使人不得不想起「泉眼無聲惜細流」的佳句。是啊!「問泉哪得請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千百年來傳誦的佳句另人深思呀!金蓮山莊乃仙人所居之佳所。啊!沽源,我的家鄉!湖面上白天鵝饒著遊艇飛翔,五花草甸編織著五彩的夢想,金蓮花開遍原野望萬里飄香……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