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四字成語 » 分崩離析這個成語的出處是

分崩離析這個成語的出處是

發布時間: 2020-11-19 17:35:50

『壹』 分崩離析成語解釋

分崩離析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fèn bēng lí xī ,意思是形容國家或集團分裂瓦解。語出《論語·季氏》:「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
成語解釋
崩:倒塌;析:分開。崩塌解體,四分五裂。形容國家或集團分裂瓦解。

成語出處
春秋時魯國的大夫季康子住在費邑(今山東費縣),他雖然名位是卿大夫,但權勢極大,甚至超出當時國君魯哀公。季康子為了進一步擴大和鞏固自己的統治權力,想攻伐附近的一個叫顓臾的小國,把它並吞過來。

孔子的學生冉有和子路當時都是季康子的謀臣,他倆覺得很難諫勸季康子,於是向孔子求教。孔子卻懷疑這是冉有的主意。冉有說:「這是季康的主意,我和子路都想制止他。」
孔子說:「你倆既然輔佐季康,就應該盡力勸阻他。」
冉有又說:「不過,如今顓臾的國力越來越強大。現在不攻取,以後可能會成為禍患。」
孔子說:「這話不對!治理一個國家,不必去擔憂土地、人口的多少;而應該多去想想怎樣使百姓安居樂業。百姓一安定,國家就會富強。這時再施行仁義禮樂的政教來廣泛招致遠方的百姓,讓他們能安居樂業。而你們倆輔佐季康,使得遠方的百姓離心而不來歸附,人民有異心而不和,國家分裂而不能集中。在自己的國家處於分崩離析的情況下,還想去用武力攻伐顓臾,我恐怕季康的麻煩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
「蕭牆」是國君宮門前的照壁。孔子的意思是季康的麻煩在內部而不在外面。在這個故事中又引伸出另一個成語「禍起蕭牆」,形容內部發生禍亂。
示例:只是由於一個錯誤的決策,使得一個國家分崩離析了。

『貳』 分崩離析式的成語有什麼

【拼音】:bù kě yī shì

【解析】:一世:一時。認為當代的人都不行。形容目空一切、狂妄自大到了極點。


【出處】: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補遺》第十五卷:「王荊公少年;不可一世士。」

【例句】: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法西斯侵略軍席捲歐洲各國,~,但最終還是走上了歷

史的被告席。

『叄』 一個分字分兩半一個析字分半邊打一成語

分字分了兩半就是分崩,析字也分離了,就是離析,所以這個成語是分崩離析。

分崩離析

成語拼音:fēn bēng lí xī

成語解釋:崩:倒塌崩裂;析:散開;解體。分裂崩潰;離散解體。形容國家或集團分裂瓦解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3)分崩離析這個成語的出處是擴展閱讀

成語出處:先秦 孔子《論語 季氏》:「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

成語用法:分崩離析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形容國家或集團分裂瓦解。

成語辨析:分崩離析和「土崩瓦解」都有「分裂、瓦解」的意思。不同在於:分崩離析偏重於「分裂」;強調人心渙散;而「土崩瓦解」偏重在「崩潰」;強調徹底垮台。

近義詞:土崩瓦解、四分五裂

反義詞:堅如磐石、堅不可摧

成語例子:戰爭使全國分崩離析的局面變成了比較團結的局面。(毛澤東《和英國記者貝特蘭的談話》)

『肆』 成語眼分崩離析出自哪裡

分崩離析
fēnbēnglíxī
[釋義] 崩:倒塌崩裂;析:散開;解體。分裂崩潰;離散解體。形容國家或集團分裂瓦解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語出] 《論語·季氏》:「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
[正音] 分;不能讀作「fèn」。
[辨形] 析;不能寫作「柝」。
[近義] 土崩瓦解 四分五裂
[反義] 堅如磬石 堅不可摧
[用法] 用作貶義。多用於形容國家、集體等在崩潰、瓦解前不可收拾的樣子。一般作謂語、定語、補語。
[結構] 聯合式。

『伍』 分崩離析的成語解釋

分崩離析_成語解釋
【拼音】:fēn bēng lí xī
【釋義】:崩:倒塌;析:分開。崩塌解體,四回分五裂。
成語故事:答
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季康子為鞏固自己的統治權力,想攻打附近的顓臾國。季康子的謀臣冉有和子路都是孔子的學生,他們問孔子該如何處理。孔子說:「治理一國不能使百姓安居樂業,國內處於分崩離析的狀態,恐怕要禍起蕭牆了。」

『陸』 成語眼分崩離析出自哪裡求答案

分崩離析_成語解釋
【拼音】:fēn bēng lí xī
【釋義】:崩:倒塌;析:分開。崩塌解體,四版分五裂。
成語故事:
春秋權時期,魯國大夫季康子為鞏固自己的統治權力,想攻打附近的顓臾國。季康子的謀臣冉有和子路都是孔子的學生,他們問孔子該如何處理。孔子說:「治理一國不能使百姓安居樂業,國內處於分崩離析的狀態,恐怕要禍起蕭牆了。」

『柒』 分析猜一成語瘋狂看圖

這個意思是這樣,
分崩離析…
就是這個成語!

『捌』 請問這幾個成語是什麼意思:開柙放虎.季孫之憂.禍起蕭牆.分崩離析.多謝各位了

開柙出虎
拼音: kāi xiá chū hǔ
典故: 柙:關猛獸的木籠。原指負責看管的人未盡責任。後多比喻放縱壞人。
出處: 《論語·季氏》:「孔子曰:『……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
例子: ~,孔宣父不責他人;當路斬蛇,孫叔敖蓋非利己。(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二)

季孫之憂

拼音:jì sūn zhī yōu

解釋:季孫:魯國大夫;憂:憂患。指內部的憂患。

出處:《論語·季氏》:「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是從孔子那裡來的,他曾經教訓他的兩個學生。他說,子路、冉求,你們兩個人在季家當輔相,(等於現在美國的基辛格),遠人不服,(好像中東一直就不妥協,不服氣,到處吃癟。)而不能來也;人家不服你的氣,你的政治道德無法使人信服,所以人家沒有來結交納好。在國內則弄得分崩離析、意見分歧,表面上看是整體的,內在很多因素是分裂的。大家離心離德,遲早要崩潰的。這種情形是守不住的,因為內部分崩離析,難以自保,只好向外發展,轉移人家的視線,是同樣的道理。所以孔子說,你們因為許多內政問題不能解決,於是只好用兵,在外面發動戰爭來轉移內部的注意力。在我看來,你們很危險,季家最大的煩惱、痛苦、憂愁,不在顓臾這個邊區的小國家,而是在蕭牆之內,在季家自己兄弟之間。孔子說了這個話不久,後來季家兄弟果然發生了問題;所以後世內部發生禍亂,就用「禍起蕭牆」這句話,在文學上典故,就是從孔子這句話來的。

分崩離析」這則成語的崩是倒塌;析是分開。形容國家或集團四分五裂,支離破碎,不堪收拾。

這個成語來源於《論語.季氏》,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

『玖』 查成語填(什麼什麼離析

分崩離析

『拾』 成語「分崩離析」出自哪裡

出處

  • 《論語·季氏》:「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