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詐的成語
❶ 詐的成語有哪些
掎挈伺詐、
懷詐暴憎、
矯情飾詐、
詐啞佯聾、
刁滑奸詐、
撒詐搗虛、
乘偽行詐、
詐痴不顛、
佯輪詐敗、
詐痴佯呆、
誆言詐語、
詐謀奇計、
敲詐勒索、
詐奸不及、
桀貪驁詐、
詐敗佯輸、
佯風詐冒、
兵不厭詐、
佯輸詐敗、
爾詐我虞、
爾虞我詐、
狂三詐四、
巧詐不如拙誠
❷ 類似爾虞我詐的成語
爾虞我詐的近義詞 :
明爭暗鬥、
離心離德、
假仁假義、
爾詐我虞、
勾心鬥角、
貌合神離、
鉤心斗角、
分崩離析、
明槍暗箭
❸ 爾虞我詐的成語典故
【成語出處】 春秋·左丘明《左傳·宣公十五年》:「宋及楚平,華元為質。盟曰:『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例句
◎國內,南方各會黨首領之間,也是互相猜忌,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令人煩惱。
(任光椿《戊戌喋血記》第17章)
歷史典故
原文一
(BC595年)楚子使申舟聘於齊①,曰:「無假道於宋。」亦使公子馮聘於晉②,不假道於鄭。申舟以孟諸之役惡宋③,曰:「鄭昭、宋聾④,晉使不害,我則必死。」王曰:「殺女,我伐之。」見犀而行⑤。 及宋,宋人止之⑥。華元曰⑦:「過我而不假道,鄙我也⑧。鄙我,亡也。殺其使者,必伐我;伐我,亦亡也。亡,一也。」乃殺之。楚子聞之,投袂而起⑨,屨及於窒息,劍及於寢門之外,車及於蒲胥之市⑩。秋九月,楚子圍宋。 ——《左傳·宣公十四年》
【注釋】
①楚子:楚莊王。申舟;楚國大夫,名無畏,字子舟,申是他的食邑。聘:派使節訪問。
②公子馮:楚國公子。
③孟諸:宋國沼澤名,在今河南商丘東北。孟諸之役:指二十多年前申舟得罪宋昭公的事。惡;得罪。
④昭:明事理。聾:不明事理,糊塗。
⑤見:引見,這指託付。犀:申犀,申舟的兒子。
⑥止:扣留。
⑦華元:宋國執政大臣。
⑧鄙我:把我們的國土當邊邑。
⑨投:抨,甩。袂(mèi):袖子。
⑩屨(jù):古代用麻葛製成的一種鞋。及:追上。窒息:從堂到宮門的甬道。寢門:寢宮(後宮)的門。蒲胥:楚國的市名。
【譯文】
楚莊王派申舟到齊國訪問,說:「不要向宋國借路。」同時,楚莊王又派公子馮到晉國訪問,也不讓公子馮向鄭國借路。申舟因為在孟諸打獵時得罪了宋國,就對楚莊王說:「鄭國是明白的,宋國是糊塗的;去晉國的使者不會受害,而我卻定會被殺。」楚王說:「要是殺了你,我就攻打宋國。」申舟把兒子申犀託付給楚王後就出發了。
申舟到了宋國,宋國就把他扣留了。宋國執政大臣華元說:「經過我國而不向我們借路,這是把我們的國土當成了楚國的邊邑。把我國當成楚國的邊邑,就是亡國。殺了楚國的使臣,楚國一定會攻打我們。攻打我們也是亡國,反正都是一樣亡國。」於是便殺了申舟。楚莊王聽到申舟被殺的消息,一甩袖子就站起身來往外跑,隨從人員追到寢宮甬道上才追上他讓他穿上鞋子,追到寢宮門外才讓他佩上劍,追到蒲胥街市才讓他坐上車子。這年秋天九月,楚莊王派兵包圍了宋國。
【簡析】
相關成語中的「爾虞我詐」,大概就出自這個故事。盡管宋國和楚 國把「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寫進了盟誓之中,給人的感覺卻是 「此地無銀三百兩」。
在那個亂世之中,誰不欺詐?不欺詐就難以立住腳,難以為 自己謀取利益。大國之間相互欺詐,秦國和晉國不是這樣嗎?大 國還欺詐小國,秦國欺詐鄭國、楚國欺宋國就是例證,就連中、小國家之間也相互欺詐。真是不欺詐就不成交,就不能攻城掠地。所謂「春秋無義戰」,在一定程度上也包含各國之間的利益紛爭,總包含著欺詐的成分。
於是,外交手段,外交辭令,結盟修好等等,便成了欺詐的一種手段。無論說客們的言辭多麼好聽,都無法讓人對其動機確 信不疑。在這種時候,出種耐人尋味現頻率最高的詞彙,便是「誠信」二字, 而在事實上,人們之間是不講誠信的。
這使我們聯想到一的現實情況:當人們在高喊什麼號的時候,往往正是最缺乏那種東西的時候。春秋時代人們 大講信義,忠誠,說明那時候最缺乏信義和忠誠。人們在極力呼 喚理想之時,表明正好缺乏理想。在召喚雷鋒精神時,說明最缺乏雷鋒精神。
所以,在人們最信誓旦旦的時候,最應該提高警惕,最應該 多一個眼兒,聽其言,觀其行,切不可被花言巧語搞亂了陣腳、住了心竅。 其實,騙子手們的唯一法寶,便是信誓旦旦的花言巧語。他 們可以把方的說成圓的,把黑的說成白的,把地上的吹到天上去,當著你的面誇獎你的缺點是優點,甚至還能指鹿為馬。信不信就由你自己了。
他們的臉皮還特別厚,不怕挫折,不怕辯論。他們善於抓住 人們急功近利、好大喜功、虛榮心強、自我中心0主義、妒忌勝過 自己的人、羞怯自卑、貪圖名利、懶墮怠慢、喜歡別人抬轎子戴 高帽等等弱點,大做文章。一旦得手,就翻臉不認人,或者 比誰跑得更快,也可能倒打一耙,栽贓陷害。因此,他們也特別無恥,特別狠心,特別陰險。
陰謀家和野心家尤其擅長爾虞我詐,因為他們正當手段是無法獲得他們所希望獲得的東西的,因為他們的生活准則是沒有準則,有奶便是娘,為了自己的利益,什麼都可以出賣,什麼都可以做。
善良的人們上當受騙,不能責怪騙子手們,因為沒有善良的人們, 騙子手們就失去了對象,就可能失業。是善良的人們的善良的 願望,善良的心地,自身的弱點,為騙子手們的活動、成就 。確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如果他們彼此相互欺詐,勝負是很難說的,說不定今天我勝了,明天他又勝了,反正不如對付善良的人們那麼 輕而易舉,得心應手,手到功成。
那麼,讓我們設想一下,如果全世界的人全成了騙子手,會 們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景?
當然,這是不可能的。正如騙子手永遠都不會退出歷史舞台 一樣,要消滅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也是不可能的。
原文二
(BC594年)夏,五月,楚師將去宋①,申犀稽首於王之馬前曰:「毋畏知死 而不敢廢王命,王棄言焉②!」王不能答。申叔時仆③,曰:「築室, 反耕者④,宋必聽命。」從之。宋人懼,使華元夜入楚師,登子反之床⑤,起之,曰:「寡君使元以病告⑥,曰:『敝邑易子而食⑦,析骸以爨⑧。雖然,城下之盟⑨,有以國斃,不能從也。去我三十里,唯命是聽。』」子反懼,與之盟而告王。退三十里,宋及楚平⑩。華元為質。盟曰:「我無爾詐,爾無我虞⑾。」 ——《左傳·宣公十五年》
【注釋】
①去:離開。
②棄言:背棄諾言。
③申叔時:楚國大夫。仆;駕車。
④反:同「返」。反耕者:叫種的人回來。
⑤華元:宋軍主帥。子反;楚軍主帥公子反。
⑥病:睏乏,困難。
⑦易:交換。
⑧析(xī):分開。骸(hái),骨頭。 爨(cuàn):燒火做飯。
⑨城下之盟:敵方兵臨城下而被逼簽訂盟約。
⑩平:講和。
⑾無:不。詐:欺詐,欺騙。虞:欺騙。
【故事】
春秋中期,楚國在中原稱霸,楚莊王根本不把鄰近的小國放在眼裡。
一次,他派大夫申舟出使齊國,指示他經過宋國的時候,不必要向其借路。申舟估計到這樣一來,必定會觸怒宋國,說不定因此而被處死。但庄王堅持要他這樣做,並向他保證,如果他被宋國處死,自己將出兵討伐宋國,為他報仇。申舟沒有辦法,只好將兒子申犀(xī)託付給庄王,然後出發。
不出申舟所料,他經過宋國時因沒有借路而被抓住。宋國的執政大夫華元了解情況後,對庄王如此無禮非常氣憤,對宋文公說:「經過我們宋國而不通知我們,這是把宋國當作屬國看。當屬國等於亡國。如果殺掉楚國使者,楚國來討伐我們,也不過是亡國。與其如此,倒不如把楚使處死!」 宋文公同意華元的看法,下令將申舟處死了。
消息傳到楚國,庄王聽到後火冒三丈,連鞋子都來不及穿,寶劍也沒掛,就立即下令討伐宋國。 但是,宋國雖然是個小國,要攻滅它也並不容易。庄王從公元前595年秋出兵,一直圍攻到次年夏天,還是沒有把宋國的都城打下來。楚軍銳氣大挫,決定解圍回國。
申舟的兒子申犀得知後,在庄王馬前叩頭說:「我父親當時明知要死,也不敢違抗您的命令。現在,您倒丟開從前說的話嗎?」 庄王聽了,無法回答。這時,在邊上為庄王駕車的大夫申叔時獻計道:「可以在這里讓士兵蓋房舍、種田,裝作要長期留下。這樣,宋國就會因害怕而投降。」
庄王採納了申叔時的計策並加以實施。宋國人見了果然害怕。華元鼓勵守城軍民寧願戰死、餓死,也決不屈膝投降。 一天深夜,華元悄悄地混進楚軍營地,潛入到楚軍主帥子反營帳里,並登上他的卧榻,把他叫起來說:「我們君王叫我把宋國現在的困苦狀況告訴您:糧草早已吃光,大家已經交換死去的孩子當飯吃。柴草也早已燒光了,大家用拆散的屍骨當柴燒。雖然如此,但你們想以此來壓我們訂立喪權辱國的城下之盟,那麼我們寧肯滅亡也不會接受。如果你們能退兵三十里,那麼您怎麼吩咐,我就怎麼辦!」 子反聽了這番話很害怕,當場先和華元私下約定,然後再稟告庄王。庄王本來就想撤軍,聽了自然同意。 第二天,庄王下令楚軍退兵三十里。於是,宋國同楚國恢復了和平。華元到楚營中去訂立了盟約,並作為人質到楚國去。盟約上寫著:「我不欺騙你,你也不必防備我!」
❹ 爾虞我詐的成語解釋
【漢字簡體】爾虞我詐
【漢語注音】ěr yú wǒ zhà
【漢語注釋】比喻互相欺騙,互不信任。爾,你;虞,欺騙;詐,欺騙。
❺ 關於詐的成語
撒詐搗虛: 指說謊騙人。
詐敗佯輸: 詐、佯:假裝。假裝敗陣,引人上當。
詐痴不顛: 指假裝痴呆。
詐痴佯呆: 指假裝痴呆。
詐奸不及: 猶言十分奸詐。
詐啞佯聾: 假裝啞巴聾子。指置身事外。
佯風詐冒: 猶言裝瘋賣傻。故意裝成瘋瘋癲癲,傻里傻氣。
佯輪詐敗: 指故意敗陣。
佯輸詐敗: 佯、詐:假裝。假裝敗下陣來,引人上當。
狂三詐四: 狂:誆的假借,誆騙。一味欺詐。
掎挈伺詐: 抓住人家過錯,等待機會來陷害。
桀貪驁詐: 凶暴貪婪而又傲慢狡詐。
矯情飾詐: 以虛假的現象偽裝欺騙別人。
爾詐我虞: 爾:你;虞、詐:欺騙。表示彼此互相欺騙。
刁滑奸詐: 刁鑽、油滑、姦邪、詭詐。極其陰險狡猾。
乘偽行詐: 指弄虛作假。
敲詐勒索: 依仗勢力或抓住把柄進行恐嚇,用威脅手段索取財物。
爾虞我詐: 爾:你;虞、詐:欺騙。表示彼此互相欺騙。
兵不厭詐: 厭:嫌惡;詐:欺騙。作戰時盡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敵人以取得勝利。
❻ 詐的成語有哪些成語
含詐字的成語:
兵不厭詐
【拼音】:bīng bù yàn zhà
【解釋】:厭:嫌惡;詐:欺騙。作戰時盡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敵人以取得勝利。
【出處】:《韓非子·難一》:「臣聞之,繁禮君子,不厭忠信;戰陣之間,不厭詐偽。」
【示例】:若說~,諸葛亦無如此之陣圖,若說幻不厭深,偃師亦無如此之機械。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金聖嘆批
【近義詞】:兵不厭權
【反義詞】:先禮後兵
【語法】:作主語、賓語;用於採用迷惑敵人的方法作戰
乘偽行詐
【拼音】:chéng wěi xíng zhà
【解釋】:指弄虛作假。
【出處】:漢·劉向《列女傳·晉范氏母》:「夫伐功施勞,鮮能布仁;乘偽行詐,莫能久長。」
【示例】:~的行為不光彩。
【近義詞】:弄虛作假
【語法】:作謂語、賓語;指欺騙
刁滑奸詐
【拼音】:diāo huá jiān zhà
【解釋】:刁鑽、油滑、姦邪、詭詐。極其陰險狡猾。
【示例】:我們要嚴厲打擊那些趁機作亂~之徒。
【語法】:作謂語、定語;用於為人
爾虞我詐
【拼音】:ěr yú wǒ zhà
【解釋】:爾:你;虞、詐:欺騙。表示彼此互相欺騙。
【出處】:《左傳·宣公十五年》:「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示例】:國內,南方各會黨首領之間,也是互相猜忌,勾心鬥角,~,售價煩惱。
★任光春《戊戌喋血記》第十七章
【近義詞】:勾心鬥角、爾詐我虞
【反義詞】:推心置腹、坦誠相見
【歇後語】:騙子遇騙子
【語法】:作謂語、定語;形容彼此互相玩弄
爾詐我虞
【拼音】:ěr zhà wǒ yú
【解釋】:爾:你;虞、詐:欺騙。表示彼此互相欺騙。
【出處】:《左傳·宣公十五年》:「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示例】:團結要是真正的團結,~是不行的。 ★毛澤東《反對日本進攻的方針、辦法和前途》
【近義詞】:爾虞我詐
【反義詞】:坦誠相見
【歇後語】:拐子誑騙子
【語法】:作謂語、定語;表示彼此互相欺騙
掎挈伺詐
【拼音】:jǐ qiè sì zhà
【解釋】:抓住人家過錯,等待機會來陷害。
【出處】:《荀子·富國》:「有掎挈伺詐,權謀傾覆,以相顛倒,以靡敝之。」
【近義詞】:掎挈司詐
【語法】:作謂語、定語;指抓小辮子
敲詐勒索
【拼音】:qiāo zhà lè suǒ
【解釋】:依仗勢力或抓住把柄進行恐嚇,用威脅手段索取財物。
【出處】:曲波《林海雪原》:「專門糾察庫侖比的淘金工人和山林工人,為非作歹,敲詐勒索,無惡不作。」
【示例】:專會苛刻窮人,~,淫人妻女。
★姚雪垠《李自成》
【近義詞】:巧取豪奪、仗勢欺人、敲榨勒索
【反義詞】:拾金不昧
【語法】:作謂語、定語;指用威脅手段逼取財物
詐敗佯輸
【拼音】:zhà bài yáng shū
【解釋】:詐、佯:假裝。假裝敗陣,引人上當。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八十五回:「林沖、花榮佔住吊橋,回身再戰,詐敗佯輸,誘引盧俊義搶入城中。背後三軍,齊聲吶喊。城中宋江等諸將,一齊兵變,接應入城。四方混殺,人人束手,個個歸心。」
【示例】:豬八戒料道不得贏他,對沙僧丟了個眼色,二人~,各拖兵器,回頭就走。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四十九回
【語法】:作謂語、賓語;指假敗
矯情飾詐
【拼音】:jiǎo qíng shì zhà
【解釋】:以虛假的現象偽裝欺騙別人。
【出處】:宋·朱熹《與宰執札子》:「伏念熹昨以蒙思進職,輒具辭免,非敢矯情飾詐,罔上盜名。」
【示例】:至謂海瑞~,種種奸偽,賣器皿以易袍,用敝靴以易帶,此真公孫弘布被中夢想所不能到者。 ★明·沈德符《野獲編·台省·房心宇侍郎》
【語法】:作謂語、定語、賓語;用於書面語
桀貪驁詐
【拼音】:jié tān ào zhà
【解釋】:凶暴貪婪而又傲慢狡詐。
【出處】:清·薛福成《代李伯相擬陳督臣忠勛事實疏》:「雖其桀貪驁詐若李世忠、陳國瑞之流,苟有一節可用,必給以函牘,殷勤諷勉,獎其長而指其過,勸令痛改前非。」
【語法】:作謂語、賓語、定語;用於為人
狂三詐四
【拼音】:kuáng sān zhà sì
【解釋】:狂:誆的假借,誆騙。一味欺詐。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十九回:「我們老太太最是惜老憐貧的,比不得那個狂三詐四的那些人。」
【語法】:作謂語、定語;用於人不誠實
撒詐搗虛
【拼音】:sā zhà dǎo xū
【解釋】:指說謊騙人。
【出處】: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一回:「祖師喝令:趕出去!他本是個撒詐搗虛之徒,那裡修甚麼道果。」
【語法】:作謂語、定語、賓語;用於為人
佯風詐冒
【拼音】:yáng fēng zhà mào
【解釋】:猶言裝瘋賣傻。故意裝成瘋瘋癲癲,傻里傻氣。
【出處】:元·武漢臣《生金閣》第三折:「你個弟子孩兒,吃了兩鍾酒,佯風詐冒,手之舞之的打我,你敢再來打我么?」
【近義詞】:裝瘋賣傻
【語法】:作謂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佯輪詐敗
【拼音】:yáng lún zhà bài
【解釋】:指故意敗陣。
佯輸詐敗
【拼音】:yáng shū zhà bài
【解釋】:佯、詐:假裝。假裝敗下陣來,引人上當。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六回:「明日吾自引一千兵搦戰,卻佯輸詐敗,誘到北山之前,放炮為號,三面夾攻,必獲大勝。」
【示例】:劉、龔二人~,四散去了,雲長奪得州縣,安民已定,班師回許昌。 ★《三國演義》第二六回
【近義詞】:詐敗佯輸
【語法】:作謂語、賓語;指假裝戰敗
詐痴不顛
【拼音】:zhà chī bù diān
【解釋】:詐痴不顛
【出處】:《石點頭·盧夢仙江上尋妻》:「方明白前日賣酒歌詩,詐痴不顛的老兒,正是他所差之人。」
【近義詞】:詐痴佯呆
【語法】:作謂語、定語;用於處事
詐痴佯呆
【拼音】:zhà chī yáng dāi
【解釋】:指假裝痴呆。
【出處】: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一:「不如目今權依了他們處法,詐痴佯呆,住了官司,且保全了父骨,別圖再報。」
【近義詞】:詐痴不顛
【語法】:作謂語、定語;用於處事
詐奸不及
【拼音】:zhà jiān bù jí
【解釋】:猶言十分奸詐。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七回:「正在五嶽樓下來,撞見個奸詐不及的,把娘子攔住了不肯放。」又第五十二回:「那廝帶將許多詐奸不及的三二十人,逕入家裡,來宅子後看了,便要發遣我們出去,他要來住。」
【語法】:作謂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詐啞佯聾
【拼音】:zhà yǎ yáng lóng
【解釋】:假裝啞巴聾子。指置身事外。
【出處】:《群音類選·官腔類·雙忠記·睢陽陷守》:「身在伍倫中,怎做得詐啞佯聾,為官食祿,直須盡職輸忠。」
【近義詞】:裝聾作啞
【語法】:作謂語、賓語、定語;用於處事
❼ 爾虞我詐的成語
[近義] 鉤心斗角
爾虞我詐
ěryúwǒzhà
[釋義] 爾:你;虞:猜測。意思是我騙你;你騙我;互相欺騙。
[語出] 《左傳·宣公十五年》:「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正音] 虞;不能讀「wú」或「yù」。
[辨形] 詐;不能寫作「乍」。爾耳ěrěr耳
[近義] 鉤心斗角
[反義] 推心置腹 坦誠相見
[用法] 含貶義;形容彼此互相玩弄手段。一般作謂語、定語。
[結構] 聯合式。
[辨析] ~和「鉤心斗角」都指互相玩弄手段計謀;但~偏重於互相欺騙;「鉤心斗角」偏重於各用心計暗中斗爭。
[例句] 資本家彼此之間~;是資本主義的本質所決定的
❽ 爾虞我詐的成語故事
爾 虞 我 詐
【拼音】ěr yú wǒ zhà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強大的楚國包圍了弱小的宋國都城,宋國大帥華元誓死守城不降,楚軍存糧不多,車夫申叔向楚莊王獻計,要士兵蓋房種地,裝做長住的樣子。華元急了,偷偷潛入楚軍統帥子反的營帳,說城裡缺糧人們易子而食。於是兩軍講和。
【出處】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宣公十五年》
【解釋】爾:你;虞、詐:欺騙。表示彼此互相欺騙。
【用法】作謂語、定語;形容彼此互相玩弄
【近義詞】勾心鬥角、爾詐我虞
【相反詞】推心置腹、坦誠相見
【其它使用】
◎ 這正是寫作主體對當時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明爭暗鬥的劣習的否定和抨擊。
◎ 人類中經常出現的那些爾虞我詐巧取豪奪奸狡欺騙弱肉強食橫行霸道以及殺人越貨之類的丑惡行徑將盪然無存。
◎ 於是就形成了這樣一種假象:似乎競爭就意味著瞞天過海,爾虞我詐。
◎ 那時,大地一片光明,人間充滿了歡樂、和睦、友愛,沒有殺戮,沒有爾虞我詐,更沒有了罪惡。
◎ 世界上沒有爾虞我詐,沒有強詞奪理,沒有人剝削人,沒有流血,更沒有戰爭。
❾ 爾虞我詐的成語g
【成語】:爾虞我詐
【拼音】:ěr yú wǒ zhà
【解釋】:爾:你;虞、詐:欺騙。表示彼此互相欺騙。
【出處】:《左傳·宣公十五年》:「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示例】:國內,南方各會黨首領之間,也是互相猜忌,勾心鬥角,~,售價煩惱。 ★任光春《戊戌喋血記》第十七章
【近義詞】:勾心鬥角、爾詐我虞
【反義詞】:推心置腹、坦誠相見
【歇後語】:騙子遇騙子
【語法】:作謂語、定語;形容彼此互相玩弄
❿ 帶「詐」的成語有哪些
1、敲詐勒索
【拼音】:qiāo zhà lè suǒ 、
【解釋】:依仗勢力或抓住把柄進行恐嚇,用威脅手段索取財物。
2、爾虞我詐
【拼音】:ěr yú wǒ zhà 、
【解釋】:爾:你;虞、詐:欺騙。 表示彼此互相欺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