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面無私成語出處
㈠ 鐵面無私成語的簡介
鐵面無私
【讀音】:tiě miàn wú sī
【解釋】:形容公正嚴明,不怕權勢,不講情面。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45回:「我想必得你去作個『監社御史』,鐵面無私才好。」
㈡ 鐵面無私的成語圖
鐵面無私
tiěmiànwúsī
[釋義] 形容公正嚴明;不講情面。鐵面:比喻剛直無私。
[語出] 清·無名氏《說呼全傳》:「偏偏那個包文正同他也是一般的;朝廷十分信服;果然他是鐵面無私。」
[正音] 私;不能讀作「shī」。
[近義] 明鏡高懸 大公無私
[反義] 結黨營私
[用法] 用作褒義。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結構] 主謂式。
[辨析] ~與「大公無私」區別在於:~指不怕權勢;不講情面;毫無私心地堅持真理和正義;「大公無私」指公正;不偏袒於任何一方。
[例句] 咱隊的會計可算得上~;不合乎制度的事憑誰來也休想得到通融。
[英譯] disinterested
㈢ 鐵面無私是成語嗎
【成語】: 鐵面無私
【拼音】: tiě miàn wú sī
【解釋】: 形容公正嚴明,不怕權勢,不講情面。
成語典故編輯
【出處】: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45回:「我想必得你去作個『監社御史』,鐵面無私才好。」
㈣ 鐵面無私成語故事的主人公是誰
鐵面無私成語故事的主人公是包拯。故事詳情如下:
包拯做了幾任地方官,每到一個地方,都取消了一些苛捐雜稅,清理了一些冤案。後來,他被調到京城做諫官,也提出不少好的建議。宋仁宗正想整頓一下開封的秩序,才把包拯調任權知開封府。開封府是皇親國戚、豪門權貴集中的地方。
以前,不管哪個當這差使,免不了跟權貴通關節,接受賄賂。包拯上任以後,決心把這種腐敗的風氣整頓一下。按照宋朝的規矩,誰要到衙門告狀,先得託人寫狀子,還得通過衙門小吏傳遞給知府。一些訟師惡棍,就趁機敲榨勒索。
包拯破了這條規矩,老百姓要訴冤告狀,可以到府衙門前擊鼓。鼓聲一響,府衙門就大開正門,讓百姓直接上堂控告。這樣一來,衙門的小吏要想做手腳也不敢了。
(4)鐵面無私成語出處擴展閱讀
鐵面無私近義詞:明鏡高懸
拼音:míng jìng gāo xuán
釋義:指的是官員判案公正廉明,執法嚴明,判案公正,辦事公正無私。也比喻目光敏銳,識見高明,能洞察一切。
用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釋義:清·錢謙益《致龔芝麓》:「況有法眼天眼,明鏡高懸,則弟之片言,或亦可備下體之采耳。」
元·關漢卿《望江亭》第四折:「只除非天見憐,奈天天又遠,今日個幸對清官,明鏡高懸。」
軼事典故:在古典名著《三俠五義》里包公小時候被二嫂陷害掉入井中,得到一面鏡子,滴上鮮血能照出世間魑魅魍魎之人,這就是後來的開封府三寶之一的陰陽鏡,包大人就憑這塊寶境,夜斷陰,日斷陽,明察秋毫,查清了無數疑案,為老百姓伸張正義。
㈤ 鐵面無私成語說的是誰
包拯(999年4月11日—1062年5月24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人(今安徽肥東),為中國北宋著名清廉官員。
㈥ 鐵面無私的出處
鐵面無私,讀音為tiě miàn wú sī,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公正嚴明,秉公執法,不怕權勢,不講情面,出自清·曹雪芹《紅樓夢》。
㈦ 鐵面無私的成語典故
【出處】: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45回:「我想必得你去作個『監社御史』,鐵面無私才好。」
㈧ 鐵面無私一般來形容哪些
鐵面無私一般是形容公正嚴明,不怕權勢,不講情面的。
我們經常能想到的就是包公斷案鐵面無私,我覺得在關繫到一些法律問題的時候,就應該鐵面無私。
㈨ 鐵面無私的成語有什麼
你好,跟鐵面無私意義差不多的成語有六親不認,公正嚴明,正大光明,不徇私情。
㈩ 鐵面無私這個成語的主角是誰
鑿壁借光 -——匡衡
古書記載:「匡衡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佣作而不求償。主人怪而問衡,衡曰:「原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諸葛亮
包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