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出三個關於劉備的成語
❶ 關於劉備的成語15個
三顧茅廬
縱虎歸山
收買人心
如魚得水
求賢若渴
優柔寡斷
髀肉復生
白帝城託孤
桃園結義
❷ 關於劉備的成語
三顧茅廬sāngùmáolú
[釋義] 指誠心誠意地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語出] 元·馬致遠《薦福碑》:「我信著半間兒草舍;再誰承望三顧茅廬。」
[辨形] 廬;不能寫作「蘆」。
[近義] 禮賢下士
[反義] 拒人千里 妄自尊大
[用法] 用作褒義。有時可用於諷刺某些人擺架子;一次兩次請不來。一般作謂語、賓語。
[結構] 動賓式。
[例句]
①劉廠長~;終於把身懷絕技的老工人請回廠。
②新任廠長~;終於把他請出來當總工程師。
[英譯] callonsb。repeatedly
[成語故事]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陽城西,一說為湖北襄陽城西南)卧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准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
❸ 有關劉備的成語 (3個)
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
張飛穿針,大眼瞪小眼
司馬懿之心,路人皆知
劉備報仇→因小失大
劉備摔阿斗→收買人心
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
劉備賣草鞋→有貨
劉備的江山→哭出來的
劉備見孔明→如魚得水
劉備上黃鶴樓→膽顫心驚
劉玄德得了趙子龍→甭說多高興
劉皇叔哭荊州→拿眼淚嚇人
劉備殺人→心慈手軟
❹ 有關劉備的成語有哪些
我記得的成語就有幾個是出自劉備的。
桃園結義
三顧茅廬
青梅煮酒論英雄
❺ 關於劉備的成語有什麼
「 三顧茅廬」、「如魚得水」、「桃園結義」等都可算得上與劉備有關的成語。 其實,在我國對成語的定位是很模糊的,可總的來說成語其實就是指: 用最少的語言概括有一個故事或者是一個寓言,使人們在第一時間接觸到之後就能很快的聯想到與之相似的類此事情。
❻ 形容劉備的成語。
三顧茅廬
縱虎歸山
收買人心
如魚得水
求賢若渴
優柔寡斷
髀肉復生
❼ 有關劉備的成語有哪些
1、三顧茅廬
三顧茅廬或三顧草廬是是指中國三國時期劉備三次到諸葛亮住處請他出山輔佐自己的事件。此事件最早見於諸葛亮的《出師表》,該文提到劉備「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三國志》中對此僅有「凡三顧,乃往」的簡略記述,《三國演義》對此事件進行了擴寫。三顧茅廬後來成為形容求賢若渴的成語。
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當時占據新野的劉備,帶著大將關羽、張飛,三次到南陽(今湖北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前兩次都沒見到諸葛亮,第三次終於相見。談話中,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去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亦可以說是「三分天下」之計最早的起源。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出山成為劉備的軍師。劉備集團的命運從此改變。
2、縱虎歸山
東漢末年,劉備處境艱難就去投奔曹操。曹操的謀士程昱知道劉備不是等閑之輩,勸曹操盡早除掉劉備。劉備為麻痹曹操,裝做種菜不問政治。曹操滅了呂布後,劉備請求帶兵攻打袁術,曹操給了五萬軍馬,劉備離開曹操自立旗號。
3、收買人心
三國時期,趙雲與劉備的兩位夫人及小主人阿斗失散後,四處打聽,終於找到了甘夫人及阿斗。曹操的追兵趕到,趙雲英勇殺敵,突出重圍終於到達劉備身邊,哭訴沒有救下糜夫人,劉備感動得痛哭流涕,當場要摔死阿斗,被眾將勸止。
4、如魚得水
東漢末年,劉備從漢獻帝劉協那裡弄個名正言順的皇叔身份,沒有得到固定的封地,只好投奔同族劉表,劉表送給他新野地區,經過司馬徽等推薦,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赤壁之戰大勝曹操,劉備驕傲地說得到孔明他就如魚得水。
6、髀肉復生
因為長久不騎馬,大腿上的肉又長起來了。形容長久過著安逸舒適的生活,無所作為。
【出處】:《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裴松之注引晉·司馬彪《九州春秋》:「備曰:『吾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騎,髀里肉生。』」
7、求田問舍
東漢末年,廣陵太守陳登見胸無大志的好友許汜來拜訪,問他有什麼事情。許汜說只想謀求田地,購置房產,陳登只是簡單招待他,讓他睡下床。幾年後,許汜在荊州牧劉表手下任職,同劉備談起此事,劉備說:「要是我就會讓你睡地上。」
8、後患無窮
漢獻帝建安元年,徐州牧劉備受到袁術的攻擊就隻身投靠曹操。曹操表面上重用劉備,讓劉備招兵買馬到徐州去攻打袁紹。謀士郭嘉聽說放走了劉備,肯定會後患無窮。曹操立即意識到這一點,就帶兵攻打徐州,劉備趕緊投靠了袁紹。
9、弄假成真
東漢末年,周瑜在劉備死了甘夫人後給孫權出主意,要孫權假嫁妹妹給劉備,騙劉備來東吳,好殺了劉備。劉備按孔明的計謀,前往甘露寺拜見孫權的母親,老國太十分喜歡劉備,就執意將女兒嫁給劉備。沒想到周瑜弄假成真,後悔莫及。
10、有借無還
東漢末年赤壁大戰後,曹操敗棄荊州、南郡、襄陽三城,劉備趁機派兵獨占這三座城池,周瑜回師後大怒,派魯肅去責問諸葛亮。諸葛亮說他是代荊州原主人劉琦管理。劉琦死後,魯肅去討還荊州,諸葛亮說待打下西川後再還,魯肅無奈而返。
11、大意失荊州
「北據漢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諸葛隆中之對已經明確說,占據荊州,聯吳抗曹,兵分兩路,進擊中原,一統天下。其戰略位置之重要可見一斑。赤壁鏖戰曹操敗北,老劉迂迴百折,方達到「劉備借荊州有去無還」的目的。
12、阿斗太子
阿斗:三國蜀漢劉備之子劉禪的小名。此人庸碌無能,雖有諸葛亮等人全力扶助,也不能振興蜀漢。後指懦弱無能的人。
13、赤壁鏖兵
鏖:激戰。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曹操大軍伐吳,孫權聯合劉備軍隊聯合抗曹,聯軍於赤壁用火攻大破曹兵的一次激戰。泛指激烈的戰斗。
14、草廬三顧、茅廬三顧
顧:拜訪。劉備為請諸葛亮,三次到草廬中去拜訪他。後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對臣下的知遇之恩。也比喻誠心誠意地邀請或過訪。
15、扶不起的阿斗
阿斗:三國蜀漢劉備之子劉禪的小名。阿斗庸碌無能,雖有諸葛亮等人全力扶助,也不能振興蜀漢。比喻扶持不起來的人。
16、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
諸葛亮:三國時蜀國劉備的軍師。比喻人多智廣。
17、身在曹營心在漢
漢:漢朝。原指關羽身在曹營,心想劉備。比喻身子雖然在對立的一方,但心裡想著自己原來所在的一方。
❽ 關於劉備的成語有哪些
大概有這么幾個
桃園結義,縱虎歸山 ,收買人心 ,求賢若渴
髀肉復生(劉備):形容長期清閑,事業毫無成就。
後患無窮(劉備):指給將來留下的禍患無窮無盡。
如魚得水(劉備與諸葛亮):比喻得到了與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對自己非常合適的環境。
三顧茅廬(劉備與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後用來比喻多次專誠拜訪。
❾ 關於劉備的成語有
縱虎歸山
收買人心
如魚得水
求賢若渴
優柔寡斷
髀肉復生
虛情假意
龍鳳呈祥
三足鼎立
桃園結義
三讓徐州
三顧茅廬
織席賣履
白帝託孤
求賢若渴
優柔寡斷
❿ 寫四個劉備的成語
赤壁鏖兵[ chì bì áo bīng ]
基本釋義詳細釋義
[ chì bì áo bīng ]
鏖:激戰。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曹操大軍伐吳,孫權聯合劉備軍隊聯合抗曹,聯軍於赤壁用火攻大破曹兵的一次激戰。泛指激烈的戰斗。
出 處
元·無名氏《兩軍師隔江鬥智》第一折:「叵耐劉備那廝,暗地奪取荊州,想他赤壁鏖兵,全仗我東吳力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