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四字成語 » 高考成語的典故

高考成語的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1-19 18:48:31

⑴ 5給好評,高中語文演講課前講成語,給我弄一個,有典故的最好,比較生僻

彈冠相慶,沐猴而冠,拾人牙慧,瓜田李下,汗牛充棟。有典故的成語太多了。

⑵ 100個成語積累及其解釋。

1、【犯上作亂】犯:干犯。封建統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義。【出處】《論語•學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2、【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語;令色:討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語,虛偽討好。【出處】:《論語•學而》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3、【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為概括。用一句話來概括。【出處】《論語•為政》:「《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4、【溫故知新】溫:溫習;故:舊的。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 【出處】《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5、【見義勇為】看到正義的事便勇敢地去做。【出處】《論語•為政》:「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6、【是可忍,孰不可忍】是:這個;孰:那個。如果這個都可以容忍,還有什麼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絕不能容忍。 【出處】《論語•八佾》:「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7、【盡善盡美】極其完善,極其美好。指完美到沒有一點缺點。【出處】《論語•八佾》:「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8、【朝聞夕死】早晨聞道,晚上死去。形容對真理或某種信仰追求的迫切。【出處】《論語•里仁》:「朝聞道,夕死可矣。」
9、【朽木不可雕】這個成語也稱「朽木糞土,比喻人已經敗壞到不可救葯的地步。【出處】《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
10、【聽其言而觀其行】聽了他的話,還要看他的行動。指不要只聽言論,還要看實際行動。 【出處】《論語•公冶長》:「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11、【中道而廢】中道:中途。半路就停止了。【出處】《論語•雍也》中道而廢: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12、【文質彬彬】彬彬:配合諧調。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實,後形容人文雅有禮貌。【出處】《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13、【見賢思齊】看到德行高的人,就想學得與他一樣。【出處】《論語•里仁》:「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14、【舉一反三】反:類推。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它許多事情。比喻善於學習,能夠由此及彼。【出處】《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15、【暴虎馮河】暴虎:空手搏虎;馮:同憑,馮河,過河不用工具(如船、木筏之類),赤腳蹚水。比喻有勇無謀,魯莽冒險。【出處】《詩經•小雅•小旻(mín)》:「不敢暴虎,不敢馮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16、【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人到臨死,他說的話是真心話,是善意的。【出處】《論語•泰伯》:「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17、【任重道遠】任:負擔;道:路途。擔子很重,路很遠。比喻責任重大,要經歷長期的奮斗。【出處】《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18、【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擔任這個職務,就不去過問這個職務范圍內的事情。【出處】:《論語•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19、【各得其所】原指各人都得到滿足。後指每個人或事物都得到恰當的位置或安排。出處:《論語•子罕》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20、【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陰如流水一去不返。【出處】《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1、【華而不實】華:通花,開花;實:果實,結果。花開得好看,但不結果實。比喻外表好看,內容空虛。也指表面上很有學問,實際腹中空空的人。【出處】《左傳•文公五年》:「且華而不實,怨之所聚也。」《論語•子罕》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22、【後生可畏】後生:青年人,後輩;畏:敬畏,佩服。指青年人勢必超過前輩,令人敬畏。【出處】《論語•子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23、【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厭:滿足;膾:細切的肉。糧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細越好。形容食物要精製細做。 【出處】《論語•鄉黨》:「齋必變食,居必遷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24、【登堂入室】堂、室:古代宮室,前面是堂,後面是室。登上廳堂,進入內室。比喻學問或技能從淺到深,循序漸進,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出處】《論語•先進》:「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25、【過猶不及】過:過分;猶:象;不及:達不到。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合適的。【出處】《論語•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26、【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自己所不願意要的,不要強加於人。【出處】《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27、【成人之美】成全別人的好事。【出處】《論語•顏淵》:「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28、【察言觀色】觀察別人的說話或臉色。多指揣摸別人的心意。【出處】論語•顏淵》:「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29、【以文會友】指通過文字來結交朋友。 【出處】《論語•顏淵》:「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人。」
30、【一言興邦】指一句話可以興國。【出處】《論語•子路》:「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
31、【近悅遠來】使近處的人受到好處而高興,遠方的人聞風就會前來投奔。舊指當權者給人恩惠,以便籠絡人心。 【出處】《論語•子路》:「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悅),遠者來。』」
32、【欲速不達】欲:想要。想求快速,反而不能達到目的。【出處】《論語•子路》:「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33、【言必信,行必果】說話算數,行動要堅決。【出處】《論語•子路》: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34、【言過其實】實際。原指言語浮誇,超過實際才能。後也指話說得過分,超過了實際情況。【出處】《論語•子路》: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35、【以德報怨】不記別人的仇,反而給他好處。【出處】《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36、【怨天尤人】天:天命,命運;尤:怨恨,歸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問題,一味報怨天,責怪別人。【出處】《論語•憲問》:「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
37、【一以貫之】貫:貫穿。用一個根本性的事理貫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出處】《論語•里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3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鋒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備工作非常重要。【出處】《論語•魏靈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39、【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慮:考慮;憂:憂愁。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出現眼前的憂患。表示看事做事應該有遠大的眼光,周密的考慮。【出處】《論語•衛靈公》:「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40、【當仁不讓】遇到應該做的事就積極主動去做,不推讓。【出處】《論語•衛靈公》:「當仁不讓於師。」 41、【有教無類】類:類別。不管什麼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出處】《論語•衛靈公》:「子曰:『有教無類。』」
42、【禍起蕭牆】指禍亂發生在家裡。比喻內部發生禍亂。蕭牆:古代宮室內當門的小牆。【出處】《論語•季氏》:「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43、【血氣方剛】血氣:精力;方:正;剛:強勁。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出處】《論語•季氏》: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44、【色厲內荏】色:神色,樣子;厲:兇猛;荏:軟弱。外表強更,內心虛弱。【出處】《論語•陽貨》:「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穿窬之盜也與。」
45、【道聽途說】道:道路;途:路途。路上聽來的又在路上傳播的話。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出處】《論語•陽貨》:「道聽而塗(途)說,德之棄也。
46、【飽食終日】終日:整天。整天吃飽飯,不動腦筋,不幹什麼正經事。【出處】《論語•陽貨》:「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47、【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四體:指人的兩手兩足;五穀:通常指稻、黍、稷、麥、菽。指不參加勞動,不能辨別五穀。形容脫離生產勞動,缺乏生產知識,脫離勞動人民。【出處】《論語•微子》:「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
48、【無可無不可】表示怎樣辦都行,沒有一定的主見。 【出處】《論語•微子》:「我則異於是,是無可無不可。」
49、【見危致命】在危急關頭勇於獻出自己的生命。同「見危授命」。【出處】《論語•子張》: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50、【學而優則仕】優:有餘力,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後指學習成績優秀然後提拔當官。【出處】《論語•子張》:「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51、【天下歸心】形容天下老百姓心悅誠服。【出處】《論語•堯曰》天下歸心: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
52、【不恥下問】不以向學問比自己差的或職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出處】《論語•公治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53、【惠而不費 】惠:給人好處;費:耗費。給人好處,自己卻無所損失。 【出處】《論語•堯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
54、【不亦樂乎】乎:文言中用為疑問或反問的語氣助詞,這里相當於「嗎」。用來表示極度、非常、淋漓盡致地意思。【出處】《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55、【惡衣惡食】惡: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出處】《論語•里仁》:「士之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56、【發憤忘食】努力學習或工作,連吃飯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奮。【出處】《論語•述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57、【割雞焉用牛刀】也做「殺雞焉用牛刀」。宰雞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費大力氣或大材不能不用。【出處】《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58、【誨人不倦】教導人特別耐心,從不厭倦。【出處】《論語•述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59、【理屈詞窮】理:道理,理由;屈:短,虧;窮:盡。由於理虧而無話可說。【出處】《論語•先進》:「是故惡夫佞者宋•朱熹集註:「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詞窮,而取辯於口以御人耳。」
60、【鳴鼓而攻之】比喻宣布罪狀,遣責或聲討。【出處】《論語•先進》:「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61、【內省不疚】指自我反省,內心並不感到慚愧不安,即沒有做有愧於心的事。 【出處】《論語•顏淵》:「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62、【 能近取譬 】譬:打比方。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別人著想。【出處】《論語•雍也》:「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63、【年富力強】年富:未來的年歲多。形容年紀輕,精力旺盛。【出處】《論語•子罕》:「後生可畏。」宋•朱熹註:「孔子言後生年富力強,足以積學而有待,其勢可畏。」
64、【匹夫不可奪志】雖是平民也不可強迫他放棄主張。【出處】《論語.子罕》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65、【輕裘肥馬】穿著輕暖的皮襖,騎著肥壯的好馬。形容生活闊綽。 【出處】《論語•雍也》:「赤之造齊也,乘肥馬,衣輕裘。」
66、【 三復斯言】三復:多次反復;斯言:這句話。反復朗讀並體會這句話。形容對它極為重視。【出處】《論語•先進》:「南容三復白圭。」
67、【殺身成仁】表示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顧自己的生命。或為了維護正義事業而犧牲生命。【出處】《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68、【善賈而沽】賈:通「價」。善賈:好價錢;沽:出賣。等好價錢賣出。比喻懷才不遇,等有的賞識的人再出來做事。也比喻有了肥缺,才肯任職。 【出處】《論語•子罕》:「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價)而沽諸?」
69、【手足無措】措:安放。手腳不知放到哪兒好。形容舉動慌張,或無法應付。【出處】《論語•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70、【駟不及舌】駟:古時由四匹馬拉的車;舌:指說的話。一句話說出口,四匹馬拉的車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話說出來,再也無法收回。 【出處】《論語•顏淵》:「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
71、【循序漸進】循:按照;序:次序;漸:逐漸。指學習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驟逐漸深入或提高。【出處】《論語•憲問》:「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朱熹註:「此但自言其反已自修,循序漸進耳。」
72、【循循善誘】循循:有次序的樣子;誘:引導。指善於引導別人進行學習。【出處】《論語•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73、【言必有中】中:正對上。指一說話就能說到點子上。 【出處】《論語•先進》:「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74、【言不及義】及:涉及;義:正經的道理。指凈說些無聊的話,沒有一句正經的。【出處】《論語•魏靈公》:「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75、【仁人志士】原指仁愛而有節操,能為正義犧牲生命的人。現在泛指愛國而為革命事業出力的人。 【出處】《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76、【慎終追遠】終:人死;遠:指祖先。舊指慎重地辦理父母喪事,虔誠地祭祀遠代祖先。後也指謹慎從事,追念前賢。【出處】《論語學而》:「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77、【既往不咎】原指已經做完或做過的事,就不必再責怪了。現指對以往的過錯不再責備。 【出處】《論語•八佾》:「成事不說,逐事不諫,既往不咎。」
78、【富貴浮雲】意思是不義而富貴,對於我就象浮雲那樣輕漂。比喻把金錢、地位看得很輕。 【出處】《論語•述而》:「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79、【從井救人】意謂跟著跳到井裡去救人。原用以比喻對別人並無好處而徒然危害自己的行為。後亦用以比喻冒極大危險去拯救別人。【出處】《論語•雍也》:「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仁人)焉。』其從之也?」
80、【侃侃而談】侃侃:理直氣壯從容不迫的樣子。理直氣壯、從容不迫地說話。【出處】《論語•鄉黨》,「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cù jí,恭敬不安的樣子)如也,與與如也。」
81、【敬而遠之】敬:尊重;遠:不接近;之:代詞,指對象。表示尊敬卻有所顧慮不願接近。【出處】《論語•雍也》:「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82、【述而不作】述:闡述前人學說;作:創作。指只敘述和闡明前人的學說,自己不創作。 【出處】《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83、【簞食瓢飲】形容極為清貧的生活。後用為生活簡朴,安貧樂道的典故。【出處】《論語•雍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84、【斗筲之器】比喻氣量狹窄的人。【出處】《論語•子路》:「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85、【斐然成章】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出處】《論語•公冶長》:「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載之。」
86、六尺之孤:《論語。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做人應該達到這種地步,把年幼的孤兒託附給你,而你能使對方放心完全信任你。)
87、察言觀色:《論語。顏淵》洞悉對方的言談,並考察他的動機原由,才有深入的了解。
88、風行草偃:《論語。顏淵》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在上位者的德政好比是風,老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風加諸於草上,草必定會隨風仆倒。)
89、非禮勿視:《論語•顏淵》對待沒有禮貌的人,應當避免接近他,一但人適應了非禮的事,便會漸漸失去坦白公正的心,不能主持公道。
90、克己復禮:《論語•顏淵》克己復禮為仁(盡力克服私慾的誘惑,放棄以自我為中心的作法,凡事保持適度與社會民眾的精神合一,這就是實踐仁道的善政。)
91、苗而不秀:《論語•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幼苗雖然發芽,不抽穗不開花,有的雖已抽穗但卻不結果實。喻人人稱其神童的人,長大成人後,可能變得平庸無能)
92、功虧一簣:《論語•子罕》未成一簣,止,吾止也 (堆聚一座山只差一籠土沙即可完成,但半途而廢,則前功盡棄。)
93、先難後獲:《論語•雍也》有仁德的人凡事總比別人先嘗苦頭,而對於應得的利益從不斤斤計較,這便是仁者的風度。
94、知者樂水:《論語•雍也》有智慧的人欣賞流水悠然自得的姿態,他的心靈也如同水一般清瑩透澈。
95、仁者樂山:《論語•雍也》仁者的心如同山嶽的萬古堅貞,絕不因一時的利害和榮辱,而動搖自己的意志。
96、行不由徑:《論語•雍也》選擇捷徑的人,往往因操之過急而走頭無路。
97、簞食瓢飲: 《論語•雍也》子曰: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形容顏回飲食簡單安貧樂道。)
98、既往不咎:《論語•八佾》對於己經成為過去的事,不要再苦苦追究,或說些悔不當初的話。
99、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遇到困惑難解的事情,恭敬地請教比自己年輕或地位比自己低賤的人,並不是不件可恥的事。
100、聞一知十:《論語•公冶長》回也聞一以知十。(形容顏回十分地聰慧,有推演事理的能力。)

⑶ 高中政治哲理——唐宋經典名言的哲理賞析+格言名句成語典故蘊涵的哲學道理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該句出自宋?朱熹《觀書有感》,喻意為只有不斷從生活中汲取營養,不斷更新知識,才能取得新的進步。 考點透視: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人的認識應該隨著實踐的不斷深入而不斷擴展和向前推移。該句給我們的啟示是,人的認識應該不斷的深化和向前推移,這樣才能保持「清如許」,永不過時。 2、「竹外桃花三兩支,春江水暖鴨先知。」 該句出自宋?蘇軾《惠崇春江晚景》,其意為竹林外斜橫出兩三枝艷麗的桃花,春天的江水變暖鴨子最先知曉。 考點透視:唯物辯證法聯系的觀點認為,任何事物都與周圍的其他事物相互聯系,沒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事物之間的聯系形式具有多樣性,其中有一種重要的聯系形式就是因果聯系,即事物之間那種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春江水暖」和「鴨先知」之間就是這種聯系。 3、「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該句出自唐?白居易?賦得古原送別?,其意為野火燒不絕那些頑強的野草,只要春風一吹,便又蓬勃地生長出來。 考點透視:唯物辯證法認為,新生事物是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發展前途的東西,它的成長是一個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的發展過程,我們要努力促進舊事物滅亡和新事物的產生,這首名句的寓意為新生事物不可戰勝。 4、「九仞之積,猶虧一簣之功」 該句出自唐魏徵?十漸不克終疏?,其意為:堆積九仞高的山,還差一筐土就不能成功。 考點透視: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變化是從量變開始,不, 有量的積累就不可能有質變發生,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准備,質變又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該句寓示人們,只有量變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質變,平時要注意量的積累。 5、「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該句出自唐李白?行路難?,其意為:乘長風破萬里浪的時機一定會到來。 考點透視: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而發展的,道路則是迂迴曲折的,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因此我們要正確對待前進中的困難和曲折,不能灰心喪氣。「長風破浪會有時」寓示的就是這個道理。

⑷ 哲理名句成語賞析及歷年高考成語,典故類試題匯集

第一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第六句:真金不怕火煉第四句: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或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⑸ 高一語文課前三分鍾,三個有難度的四字成語,及其出處典故

乘風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有一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麼志向,宗愨回答道:「願乘長風,破萬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礙,勇往直前,干一番事業。宗愨經過勤學苦練,努力奮斗,終於成為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
後來,人們就用「乘風破浪」來形容不怕困難,奮勇前進的精神
東施效顰
古時候,越國有兩個女子,一個長得很美,叫西施,一個長得很醜,叫東施。東施很羨慕西施的美麗,就時時模仿西施的一舉一動。有一天,西施犯了心口疼的病,走在大街上,用手捂住胸口,雙眉緊皺。東施一見,以為西施這樣就是美,於是也學著她的樣子在大街上走來走去,可是街上行人見了她的這個樣子,嚇得東躲西藏,不敢去看她。後來人們就用「東施效顰」來比喻不知道人家的好處和本身的缺點在哪裡,胡亂模仿。其中的「效」是「仿效」,「顰」是「皺眉」的意思。
飛鳥驚蛇
釋亞樓是唐代一位和尚。他久居寺廟,燒香念經。別的和尚空閑時就偷偷下棋睡覺,釋亞樓卻買了硯墨筆紙練習書法。有時深更半夜,他還在苦苦練習。一年年過去,他寫字的功夫越來越深。許多燒香拜佛的人,也來請他寫字。他都一一答應。 他的草書,寫得尤其飄逸奔放。有人問他:「草書怎樣算好?」釋亞樓寫了八個字:「飛鳥出林,驚蛇入草!」

⑹ 高考常用成語的有關典故

(一抄)鐵杵磨針
(二)聞雞起舞
(三)亡羊補牢
(四)盲人摸象
(五)守株待兔
(六)揠苗助長
(七)買櫝還珠
(八)濫竽充數
(九)按圖索驥
(十)邯鄲學步
(十一)井底之蛙
(十二)葉公好龍
(十三)掩耳盜鈴
(十四)自相矛盾
(十五)水滴石穿
(十六)東施效顰
(十七)卧薪嘗膽
(十八)夜郎自大
(十九)愚公移山
(二十)熟能生巧

⑺ 急求高中生僻成語詳解(典故,含義)要多!要快!

A
安身立命:生活有著落,精神有寄託

B
不分軒輊:不分高低,輕重
不羈之材:不受拘束的非凡之才
不容置喙:不許插嘴
不刊之論:不能改動或不可磨滅的言論
不爽毫發:一點也不差
不一而足:不止一種或一次,而是很多
不足為訓:不能當作典範或法則
白衣卿相:比喻安貧樂道的書生
坂上走丸:形勢發展很快
暴戾恣睢:任意干壞事
暴殄天物:泛指任意損壞糟蹋物品
篳路襤縷:駕著柴車,穿著破舊的衣服去開辟山林,形容創業艱苦
鞭辟入裡:形容能夠徹底說明問題,深中要害

C
慘淡經營:苦費心思於謀劃並從事某項事情或事業
草長鶯飛:形容江南春天的景色
陳陳相因:因襲舊套,沒有革新和創造
滄海一粟:滄海中的一粒穀子,比喻非常渺小
曾幾何時:才多少時間,比喻時間不長
曾經滄海:比喻曾經見過很大的場面眼界開闊,對比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裡
纏綿悱惻:形容心情痛苦不能排遣的樣子,形容悲苦不能排遣的心情
差強人意:大體上還能使人滿意
城下之盟:逼迫簽定的條約
春風化雨(夏雨雨人,春風風人):比喻及時給人以教育或幫助
寸草春暉:比喻父母的恩情子女難以報答
從善如流:樂意接受別人的正確意見
厝火積薪:把火放在堆積的柴草下面,比喻隱藏著極大危險

D
待價藏珠:比喻有真才實學,等待被人賞識重用
蝶化庄生:比喻事情虛幻無常
丁公鑿井:比喻語言之輾轉傳誤
東窗消息:比喻謀害忠良的陰謀詭計
待價而沽:比喻某些人等待時機出來做官
多藏厚亡:財貨儲藏得很多,往往會招來很大損失
東鱗西爪:比喻事物零碎,不全面
得魚忘筌:比喻成功後就忘了賴以成功的事物
掉臂不顧:掉轉臂膀,頭也不回,形容不加理睬
杜門卻掃:關閉大門,不再打掃庭院路徑,屏客謝客,清凈自適
洞若觀火:形容看得清楚明白

E
峨冠博帶:原是古士大夫的裝束,後來比喻穿著禮服

F
翻雲覆雨:比喻反復無常或玩耍手段
飛短流長:造謠生事,搬弄是非
G
甘之如飴:比喻樂意從事某種辛苦的工作,勇於承擔最大的犧牲

H
高山景行:比喻行為光明正大,指崇高的德行
高屋建瓴:比喻居高臨下,不可阻擋之勢
躬逢其盛:親自參加了那個盛典,或親自經歷了那種盛世
姑妄言之:姑且隨便說說
孤行己見:只按照自己的意見辦事,不接受別人的意見
骨鯁在喉:比喻心中有話不說出來不痛快
故態復萌:形容重犯舊毛病
顧盼自雄:左顧右盼,得意忘形
顧影自憐:自我欣賞
瓜熟蒂落:條件、時機成熟,事情就能成功
掛一漏萬:形容列舉不全,遺漏很多
管窺蠡測:對事物的觀察和了解都很狹窄片面
汗牛充棟:形容書籍很多
渙然冰釋:比喻嫌隙、疑慮、誤會等完全消除
畫虎類犬:比喻好高騖遠,終無成就,被人作為笑柄
緩不濟急:形容辦法太慢,趕不上應用
懷瑾握瑜:比喻人具有純潔美好的品德

J
擊節稱賞:打著節拍贊賞,形容對別人的品質,詩文或藝術的贊賞
飢鷹餓虎:比喻兇殘貪婪
機變如神:機智權變,神奇莫測
雞蟲得失:比喻無關緊要的細微得失
雞飛狗走:形容因驚恐而混亂不堪
雞零狗碎:形容沒有什麼價值的瑣碎的東西?
積毀銷骨:形容毀謗太多,使人無以自存
及鋒而試:原指趁著士氣正高,及時作戰,後泛指抓住有利戰機,及時行動
詰屈聱牙:形容文辭艱澀,讀不順口
計日程功:可以數著日子計算功效,進展很快,短時內能成功
膠柱鼓瑟:比喻固執拘泥,不能變通

K
空谷足音:比喻難得的音信,言論或事物
空穴來風:比喻消息和傳說不是沒有原因的
枯木逢春:比喻重獲生機
苦心孤詣:費盡心思鑽研或經營
狼奔豕突:狼和豬東奔西跑,比喻成群的壞人亂竄亂撞
勞燕分飛:比喻人別離
離經叛道:比喻背離佔主導地位的思想和傳統
廖若晨星:稀少得好象早上的星星
臨深履薄:比喻謹慎成懼
臨淵羨魚:比喻只有願望,不去實干,也就無濟於事
龍飛鳳舞:形容山勢蜿蜒雄壯,也形容書法筆勢舒展活潑
力透紙背:形容書法追勁有力,形容文章深刻有力
流金鑠石:能使金石熔化,形容天氣極熱

M
目不見睫: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眉毛,比喻沒有自知之明
目不窺園:形容埋頭讀書
目迷五色:形容顏色又雜又多,看不清楚,比喻事物錯綜復雜,分辨不清
米珠薪桂:米像珍珠,柴像桂木,形容物價昂貴,生活困難
明日黃花:比喻已失去新聞價值的報道或已失去應時作用的事物

P
判若鴻溝:形容界線很清楚,區別很明顯
蓬蓽增輝:由於別人到自己家裡來或張掛別人給自己的字畫等使自己感到光榮
朋比為奸:相互勾結干壞事
否極泰來:壞的到了盡頭,好的就來了

Q
千金買骨:比喻求賢的渴望
窮而後工:舊時指文人越不得意,詩就寫得越好
期期艾艾:形容口吃的人說話不流利

R
弱不勝衣:形容人瘦弱的連衣服的重量都承受不起
阮囊羞澀:表示經濟困難
如坐雲霧:比喻糊塗,不能辨析事理
如蟻附膻:比喻人趨炎附勢,追逐名利的行為,也比喻許多臭味相投的人追求某一惡劣事物
日月經天,江河行地:比喻事情明顯,清楚,也比喻著作或功業的光輝有目共睹
人自為戰:原意是使人人能拚死作戰,現在多指人人都能獨立作戰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指對某些事物,大多數人的感受和想法相同
戎馬倥傯:形容軍務繁忙
如湯沃雪:像熱水澆在水上,比喻事情極容易解決

S
搜索枯腸:形容竭力思索(多指寫詩文)
絲絲入扣:比喻做事十分細膩(多指文章,藝術表演等)
碩果僅存:比喻經過淘汰,留存下來的稀少的可貴的人和事物
沙裡淘金:從沙子里淘出金子,比喻費力大成效少
上下其手:比喻玩弄手法,暗中作弊
師心自用:固執己見,自以為是
獅子搏兔:比喻對小事物也拿出全部力量,不輕視
噬臍莫及:原意是咬自己的肚臍夠不著的,後來比喻追悔莫及
色厲內荏:外表強硬,內心虛弱
煞有介事:裝模作樣,像真有這么回事似的

T
泰山北斗:比喻德高望重或卓有成就而為眾人所敬仰的人
談言微中:說話委婉而中肯
彈冠相慶:指一人當官,他的同夥也互相慶賀將有官可做
體無完膚:比喻論點完全被駁倒或文章被刪改很多
通權達變:為了應付當前的形勢,不按常規做事,而採取適合實際需要的靈活辦法
兔死狗烹:比喻事情成功以後,把曾經出過大力的人殺掉
唾面自乾:比喻受了侮辱,極度窮忍,不加反抗

W
文不加點:形容寫文章很快,不用塗改就完成了
危言危行:說正直的話,做正直的事
微言大義:精微的語言和深奧的含義
尾大不掉:機構下強上弱,或組織龐大渙散,以致指揮不靈
為淵驅魚,為叢驅雀:不善於團結或籠絡人,把可以依靠的力量趕到敵人方面去
問道於盲:向毫無所知的人請教
無私有弊:雖然沒有私弊,但因處於嫌疑地位,容易使人猜疑
無妄之災:平白無故受到的損害
舞文弄墨:歪曲法令條紋作弊或玩弄文字技巧
物傷其類:因同夥受到打擊而傷心(多含貶義)
萬人空巷:盛大機會或新奇事物轟動一時的情景
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沒有基礎的東西

X
席不暇暖:座位還沒有坐熱就走了
下車伊始:比喻官吏初到任所
象牙之塔:比喻脫離現實生活的文學家和藝術家的小天地
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起衣來,天黑了才吃飯,形容勤於政務
脅肩諂笑:聳起肩膀,裝出笑臉,形容諂媚的丑態
信而有徵:可靠而且有證據
星移斗轉:比喻時間的變化
行銷骨立:形容身體極其消瘦
兄弟鬩牆:兄弟在家爭吵,後來比喻內部斗爭
秀色可餐:形容女子非常美麗或景物非常優美

Y
言近旨遠:話說得淺近,含義卻很深遠
燕雀處堂:比喻安居而失去警惕
揚湯止沸:比喻辦法不徹底,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以人廢言:因為某人不好或不喜歡某人而不管他的話是否有道理,概不聽取
言必有中:不說則已,一說就說得正確
一狐之腋:比喻珍貴的物品

Z
戰戰兢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顫抖的樣子或小心謹慎的樣子
照本宣科:比喻不能靈活運用,死板地按照現成的文章或稿子宣讀
枕戈待旦:枕著兵器等待天亮,形容時刻警惕敵人准備作戰
鍾靈毓秀:指美好的自然環境產生優秀的人物
鍾鳴鼎食:舊時形容富貴人家生活奢侈豪華
眾口鑠金:原來比喻輿論的力量大,後來形容人多口雜,能混淆是非
煮鶴焚琴:比喻做煞風景的事情
著手成春:稱贊醫生醫道高明,一下子就能把垂危的病人治好
自出機杼:比喻詩文的構思和布局別出心裁,獨創新意
罪不容誅:罪大惡極,處死都不能抵償

⑻ 高考作文素材積累:50個成語典故的出處,50個名

1、一鼓作氣(曹劌 guì)
出自《左傳·庄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釋義: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振奮。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干勁,一口氣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呂不韋)
出自《史記·呂不韋列傳》:「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
釋義:增損一字,賞予千金。稱贊文辭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師(鄭谷)
出自宋·計有功《唐詩紀事》:「鄭谷改僧齊己《早梅》詩:『數枝開』作『一枝開』。齊己下拜,人以谷為一字師。」
釋義:改正一個字的老師。有些好詩文,經旁人改換一個字後更為完美,往往稱改字的人為「一字師」或「一字之師」。
4、一飯千金(韓信)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信釣於城下,諸漂母漂,有一母見信飢,飯信,竟漂數十日。」又:「信至國,如所從食漂母,賜千金。」
釋義:比喻厚厚地報答對自己有恩的人。

5、東山再起(謝安)
出自《晉書·謝安傳》:「隱居會稽東山,年逾四十復出為桓溫司馬,累遷中書、司徒等要職,晉室賴以轉危為安。」
釋義:指再度出任要職。也比喻失勢之後又重新得勢。
6、圖窮匕見(荊軻)
出自《戰國策·燕策三》:「秦王謂軻曰:『起,取武陽所持圖。』軻既取圖奉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
釋義:比喻事情發展到最後,真相或本意顯露了出來。
7、紙上談兵(趙括)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釋義: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⑼ 高中政治:格言名句,成語典故,詩詞俗語中蘊涵的哲學

比喻感性認識需要上升到理性認識。因為感性認識只是對事物表面的、片面的認識只有上升到理性認識才是對事物內在的本質的認識。

⑽ 今年2014年的高考卷考了哪些成語,比較生僻的, 有典故的,列舉給我,謝謝

(一)鐵杵磨針
【典故】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裡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
,坐著一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麼?」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綉花針。」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綉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綉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么粗,什麼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綉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麼不能磨成綉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於是回去之後,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釋讀】
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有恆心,一定會成功的,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們的孩子們,如果在學業上能認真、努力、有恆心,成績好一定是沒有問題的。

聞雞起舞
【典故】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盪、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釋讀】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亡羊補牢
【典故】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 「你在宮裡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興,生氣罵道:「你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麼不幸,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庄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 北)。這才覺得庄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庄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麼辦法;庄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釋讀】
這是一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例如一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並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一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守株待兔
【典故】
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農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一遇災荒,可就要忍飢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干什麼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
奇跡終於發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裡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有一隻兔子,不偏不倚,一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一頓。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一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跡的出現。
【釋讀】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