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推薦範文
1、拔苗助長【拼音】bá miáo zhù zhǎng
【典故】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茫茫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孟子·公孫丑上》
【釋義】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於求成,反而壞事。
【成語故事】從前宋國一個農夫擔心自己田裡的禾苗長不高,就天天到田邊去看。三天過去了,禾苗沒見動靜。他想出一個辦法,就急忙奔到田裡,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回去對兒子說禾苗長高了一大截,兒子跑到田裡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2、不共戴天【拼音】bù gòng dài tiān
【典故】父之仇,弗與共戴天。 《禮記·曲禮上》
【釋義】戴:加在頭上或用頭頂著。不願和仇敵在一個天底下並存。形容仇恨極深。
【成語故事】公元1138年,金國派使者要挾南宋皇帝遞降書順表,宋高宗、秦檜貪生怕死,准備降金。大臣胡銓寫《戊午上高宗封事》表示反對:「誓與秦檜等人不共戴天,希望斬下他的人頭懸掛城門示眾,然後誅殺金國使者。否則自己將蹈東海而死。」
3、一衣帶水【拼音】yī yī dài shuǐ
【典故】我為百姓父母,豈可一衣帶水不拯之乎? 《南史·陳後主紀》
【釋義】一條衣帶那樣狹窄的水。指雖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離不遠,不足以成為交往的阻礙。
【成語故事】公元581年,楊堅取代北周稱帝,建立了隋朝,稱隋文帝,統一北方後,面對長江以南的陳朝就想統一全國,他經常對手下人說:「我是老百姓的父母,難道因為像衣帶似的長江就能擋住我去拯救那裡的老百姓嗎?」於是出兵渡江滅掉陳朝。
4、解衣衣人【注音】jiè yī yī rén
【典故】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
【解釋】脫下衣服給別人穿。
【成語故事】楚漢相爭時期,項羽手下的韓信因得不到重用就投靠劉邦。劉邦認為韓信是一個很好的人才,就把他的衣服送給韓信,還給韓信送去精美的食物、兵馬。韓信帶兵滅掉齊國。項羽派武涉去勸韓信自立為王,被韓信拒絕。
5、天衣無縫【拼音】tiān yī wú fèng
【出處】徐視其衣並無縫,翰問之,曰:『天衣本非針線為也。』 前蜀·牛嶠《靈怪錄·郭翰》
【釋義】神話傳說,仙女的衣服沒有衣縫。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麼毛病。
【成語故事】傳說古代太原人郭翰在夏夜裡乘涼,見一個仙女從天上下來,她身穿白衣,美麗絕倫。她告訴他她名叫織女。郭翰仔細欣賞織女的衣裳渾然一體,竟看不出一絲線縫,好奇問織女。織女答道:「天衣本非針線為也。」
6、老淚縱橫(老淚縱橫)
【出處】請為父老歌,艱難愧深情。歌罷仰天嘆,四座淚縱橫。 唐·杜甫《羌村三首》
【解釋】縱橫:交錯。老人淚流滿面,形容極度悲傷或激動。
【成語故事】公元757年,杜甫得到唐肅宗的許可回家探親,在回家途中親眼看到安史之亂所造成的種種慘境。鄰居問他戰爭何時才能結束,並訴說家鄉的苦難:地沒有耕種,孩子們被逼去打仗……說到傷心處,鄉親們老淚縱橫,杜甫只好仰天長嘆
7、無中生有(無中生有)
【出處】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老子》
【釋義】道家認為,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把沒有的說成有。比喻毫無事實,憑空捏造。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大哲學家老子提出他的宇宙論。他認為宇宙的形成過程是道生天地,天地生萬物,循環往復是道的運動,柔弱是道的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形體的天地,有形體的天地生於無形體的道
8、近水樓台(近水樓台)
【典故】範文正公鎮錢塘,兵官皆被薦,獨巡檢蘇麟不見錄,乃獻詩雲:『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逢春。』 宋·俞文豹《清夜錄》
【釋義】水邊的樓台先得到月光。比喻能優先得到利益或便利的某種地位或關系。
【成語故事】宋仁宗時期,杭州知府范仲淹脾氣溫和,與手下人同甘共苦,很多人得到他的關心與推薦提拔,有一個外地巡檢蘇麟到杭州辦事,送范仲淹一首詩:「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范仲淹明白他的意思就給了他想要的東西
9、雞鳴狗盜(雞鳴狗盜)
【出處】《史記·孟嘗君列傳》載:齊孟嘗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裝狗鑽入秦營偷出狐白裘獻給昭王妾以說情放孟。孟逃至函谷關時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裝雞叫引眾雞齊鳴騙開城門,孟得以逃回齊。
【解釋】鳴:叫;盜:偷東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領。也指偷偷摸摸的行為。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齊國相國孟嘗君出訪秦國,秦國的相國出於嫉妒勸秦昭王殺死他,秦昭王把他關了起來。孟嘗君的門客晚上裝成一條狗混進秦宮偷白狐袍子送給燕姬,燕姬求情放走了孟嘗君。孟嘗君一行深夜逃到函谷關,門客學雞叫騙開城門逃跑
10、破釜沉舟
【典故】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史記·項羽本紀》
【釋義】比喻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干到底。
【成語故事】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將章邯帶20萬大軍進攻諸侯國趙國,趙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讓宋義掛帥,項羽輔佐率軍救援,宋義故意拖延時機,項羽殺了宋義並率軍渡過漳水去援趙,他們把鍋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決戰,終於擊敗秦軍
11、堅貞不屈(堅貞不屈)
【出處】堅強而不屈,義也。 《荀子·法行》王公束修厲節,敦樂爇文,不求苟得,不為苟行,但以堅貞之操,違俗失眾,橫為讒佞所構毀。 《後漢書·王龔傳》
【解釋】堅:堅定;貞:有節操;屈:屈服、低頭。意志堅定,決不屈服。
【成語故事】明朝末年,清豫親王多鐸率軍攻打揚州,派明朝降將李遇春去揚州勸降史可法,被史可法痛罵而回。豫親王多次用書信勸降,也被史可法回書痛罵。清兵攻陷揚州,史可法自殺未遂,被清兵俘虜,他堅貞不屈,慷慨就義
12、盲人摸象
【出處】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瓮,其觸尾者言象如繩。 《大般涅盤經》三二
【釋義】比喻對事物只憑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經驗,就亂加猜測,想做出全面的判斷。
【成語故事】古代佛經里講到有幾個盲人去摸大象,一個瞎子摸到大象的腿就說大象像棍子,一個摸到大象的耳朵就說大象像扇子,一個摸到大象的尾巴說像繩子。因為他們摸到的都是大象的一部分而沒有看到大象的整體形象
13、摩肩接踵
【典故】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 《戰國策·齊策一》入城,宣布德意,不戮一人,中原歸附者踵接。 《宋史·李顯忠傳》
【釋義】肩碰著肩,腳碰著腳。形容人多擁擠。
【同韻詞】霧興雲涌、堤潰蟻孔、血氣方勇、小怯大勇、恃強怙寵、成何體統、大智大勇、血氣之勇、貫魚成寵、北辰星拱、......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齊國相國晏嬰奉命出使楚國,楚王存心侮辱他,不給他走正門,說齊國沒人就派這個矮人來。晏嬰說齊國街上的人摩肩接踵,揮汗成雨。齊國的出使規矩就是無能的使臣只能去見無能的國君。楚王自取其辱,只好隆重接待
14、名正言順(名正言順)
【典故】《論語·子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利。」
【釋義】名:名分,名義;順:合理、順當。原指名分正當,說話合理。後多指做某事名義正當,道理也說得通。
【押韻詞】出內之吝、情至意盡、十室之邑,必有忠信、礪世摩鈍、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民保於信、言之過甚、高談弘論、黃中內潤、單傳心印、......
【燈謎】闖王登基改國號
【成語故事】孔子因不滿魯定公沉迷酒色,帶領學生來到衛國,因衛靈公言而無信,就留下子路一人,他帶領其他學生離開衛國。衛出公繼位後,讓子路去請孔子來衛國輔政。孔子說:「只有名義正當,說話合理,才能幹成大事。」
15、名落孫山(名落孫山)
【典故】吳人孫山,滑稽才子也。赴舉他郡,鄉人託以子偕往。鄉人子失意,山綴榜末,先歸。鄉人問其子得失,山曰:『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宋·范公偁《過庭錄》
【釋義】名字落在榜末孫山的後面。指考試或選拔沒有錄取。
【同韻詞】先我著鞭、缺吃少穿、瀝膽披肝、春滿人間、陳舊不堪、鵬摶九天、窺見一斑、瓮盡杯乾、粲然可觀、瀝血披肝、......
【謎語】寫中文
【成語故事】宋朝蘇州滑稽才子孫山與朋友去蘇州參加鄉試。考完以後,孫山考中但是最後一名。朋友沒考中留在省城。孫山回到鄉里接受鄉親的祝賀。朋友的父親來打聽兒子的情況,他作詩「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來回答朋友的父親
16、孟母三遷(孟母三遷)
【出處】孟子生有淑質,幼被慈母三遷之教。 漢·趙歧《孟子題詞》
【解釋】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三次遷居。形容家長教子有方。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孟子小時候非常聰明,經常模仿送葬人吹喇叭,孟母擔心他荒廢學業就把家搬到城裡,剛好旁邊是一個屠宰場,孟子很快就學會了殺豬宰羊,孟母只好搬家到一個學校附近,從此孟子就開始學習孔子的思想而成為一代思想家
17、落井下石
【典故】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語出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
【釋義】看見人要掉進陷井裡,不伸手救他,反而推他下去,又扔下石頭。比喻乘人有危難時加以陷害。
【成語故事】唐朝時期,御史大夫柳宗元因為過失而被貶至柳州刺史,他在柳州憂郁不得志而死。文學家韓愈見好友被小人進讒言而替他打抱不平,為他寫墓誌銘深刻揭露那幫落井下石的人,同時也提醒世人要警惕那些平時指天發誓掏心窩的人
18、勵精圖治(勵精圖治)
【出處】宣帝始親萬機,勵精為治。 《漢書·魏相傳》厲精圖治,將大有為。 《宋史·神宗紀贊》
【解釋】圖:謀求,設法。厲:奮勉。治:治理。振奮精神,設法把國家治理好。亦作「勵精圖治」、「厲精求治」、「厲精為治」。
【成語故事】公元前68年,大司馬大將軍霍光病死,御史大夫魏相建議漢宣帝劉詢採取措施削弱霍氏權力。霍氏假借太後命令欲殺魏相,漢宣帝先發制人將霍氏滿門抄斬,從此親自處理朝政,振作精神,力圖把國家治理得繁榮富強
19、樂極生悲(樂極生悲)
【典故】酒極則亂,樂極則悲,萬事盡然,言不可極,極之而衰。 《史記·滑稽列傳》夫物盛而衰,樂極則悲。 《淮南子·道應訓》
【解釋】高興到極點時,發生使人悲傷的事。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齊威王很小就繼承了王位,他一味貪圖玩樂,在都城臨淄建造「稷下」宮,讓能言善辯的人陪他聊天。一次楚國侵略齊國,淳於髡憑口才請來趙國救兵解圍。齊威王擺酒慶功,淳於髡趁機給他講樂極生悲的道理,幫他成為明君
20、萬壽無疆(萬壽無疆)
【出處】君曰卜爾,萬壽無疆。 《詩經·小雅·天保》
【釋義】疆:界限。萬年長壽,永遠生存。用於祝人長壽。
【成語故事】我國最早的詩集《詩經》中有描寫農奴的生活圖景,農奴們一年忙到頭,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而他們的主人們每天都是過著鶯歌燕舞的生活。他們每年都要搞年終宴會,殺豬宰羊,登上父夜堂,端起酒杯互相祝福「萬壽無疆」。
『貳』 成語故事要怎麼寫推薦理由
首先你要選擇一個有寓意有內涵的成語故事,你可以寫一下,就比如推薦一個成語故事叫龜兔賽跑然後他講的是一個什麼故事 他告訴了我們怎樣的道理
『叄』 報告怎麼寫最好是成語故事中的名人故事,語文書有
完璧歸趙
wánbìguīzhào
【解釋】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趙國。後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
【結構】主謂式。
【用法】後比喻把原物完好無損地歸還原主。一般作謂語、賓語。
【辨形】璧;不能寫作「壁」。
【近義詞】物歸原主
【反義詞】支離破碎
【辨析】~和「物歸原主」都有把東西還給原主的意思。「物歸原主」口語性強;~則突出「完整無缺」地原物奉還;書面語言。
【例句】
(1)這些書我看過之後一定會~;請你放心。
(2)我知道這本書是你珍愛的東西;我一定注意保護;不出一個月;我一定~。
【成語故事】楚國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寶玉,為趙惠文王所得,秦昭王聽說後,表示願意用15城換取和氏璧。趙惠文王召見藺相如,藺相如表示願帶和氏璧去秦國,如果趙國得到秦國的城邑,就將和氏璧留在秦國,反之,一定完壁歸趙。藺相如到秦國後,將和氏璧獻上,秦昭王大喜,卻全無將城邑給趙之意。藺相如誆說玉上有一小疵點,要指給秦昭王看,拿回了寶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說:趙王擔心秦國自恃強大,得和氏璧而不給城邑,經過我勸說方才答應。趙王齋戒5天,然後才讓我捧璧前來,以示對秦國威嚴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禮儀簡慢,毫無交割城邑的誠意,現在若大王一定要搶走寶玉,我寧可將腦袋與寶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無奈,只得劃出15個城邑給趙。藺相如估計秦昭王不過是假意應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應齋戒5日,再鄭重其事地交換。秦昭王只好應允。藺相如便派隨從懷藏和氏璧,偷偷從小道返回趙國。秦昭王齋戒完畢,舉行交換儀式時,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趙之事告訴秦昭王,從而保全了和氏璧。
『肆』 要寫一篇關於成語故事的作文怎麼寫急!!
聞雞起舞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盪、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征北中郎將,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伍』 推薦中華成語故事這本書的理由是什麼
推薦理由:《中華成語故事》一書精心選取了近200個人們常用、常見的成語,設置了「釋義」、「溯源」等欄目。「釋義」不僅對成語進行解釋,還點明了它的出處;「溯源」以平易而生動的語言將每一個成語背後的人物和故事娓娓道來。成語是漢語言文化的精華,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之基。閱讀它最原始的故事,了解它的來龍去脈,不僅可以培養、提高自己閱讀的能力,也有助於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
『陸』 讀成語故事有感作文怎麼寫400字左右
最近,我讀了許多書,不過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成語故事》。在這本書里,寫了各種各樣的故事,有為人處世的、堅強意志的、求學求知的等等,這本書還圖文並茂,每個成語既有出處、解釋和例句,又有精彩的故事,十分有趣。
在這本書里有100個故事,讓我最喜歡的是妄自菲薄和目無全牛。妄自菲薄,是講形容過於小看自己。講的是在三國鼎立時期,諸葛亮幫助劉備打天下,建立政權,劉備死後,劉禪即位,可劉禪沒有治國的才能,也胸無大志。而諸葛亮寫了《前出師表》,在其中寫到了蜀國文武官員為蜀國拚命效死,而劉禪也應該發憤圖強,振奮精神,萬萬不可以小看自己。這讓我知道了,我們要正確地看清自己,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妄自尊大。
目無全牛指技藝達到精通純熟的地步,它講了在戰國時期有一位叫庖丁的廚師,他解剖牛的技藝十分高超,把刀分牛分得非常好,哪是肉,哪是筋骨,下刀的時候在筋骨之間的縫隙中游動,連閉著眼也可以解剖牛的身體,這可是他練了幾十年才到的境界。這讓我知道了我們要過多年的探索和一朝一夕的實踐才能獲得成功。
『柒』 關於智慧的成語故事範文
【成語】: 請君入瓮
【拼音】: qǐng jūng rù wèng
【解釋】: 瓮:一種陶制的盛器。比喻用某人整治別人的辦法來整治他自己。
【出處】: 《資治通鑒·唐紀·則天皇後天授二年》:「興曰:『此甚易爾!取大瓮,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圍如興法,因起謂興曰:『有內狀推兄,請兄入此瓮。』興惶恐叩頭伏罪。」
【舉例造句】: 掬西江之水,為爾洗腸,即燒東壁之床,請君入瓮。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席方平》
【拼音代碼】: qjrw
【近義詞】: 以毒攻毒、以牙還牙
【反義詞】: 與人為善
【歇後語】: 來俊臣的高著
【燈謎】: 來俊臣的把戲
【用法】: 作謂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英文】: Come into my parlour, said the spider to the fly.
【故事】: 唐朝武則天時酷吏周興設計許多慘無人道的酷刑對付囚犯。後來有人密告武則天說周興想謀反,武則天派另一個酷吏來俊臣去查辦。來俊臣請周興喝酒詢問對付囚犯的辦法,周興說用大瓮燒火對付,來俊臣就用這個辦法使周興就範
『捌』 成語故事怎麼寫
成語故事的三個來源
1.歷史事實
有些成語是從歷史事實來的。其中有的是把某一歷史事件,概括為成語的;有的是截取或改易歷史里的著名文句為成語的。
2.民間故事
有些成語是由前人的故事來的,這類故事也是確有其人其事,只是其人其事在歷史上不是很重要的。這類成語有的比較有風趣,有的有比較好的修辭效果,所以也被人們廣泛地使用。
3.寓言傳說
寓言也是成語的來源。這類成語,往往有教訓或諷喻的意味。
『玖』 成語故事演講稿範文(帶實際感受)
高山流水
English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鬱郁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彷彿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你已經學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盪,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色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榮辱觀:一個古老而嶄新的時代話題
汲取傳統的精華,才擁有牢固的根基;反映時代的精神,才能引領時代的風尚。
胡錦濤同志關於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論述,明確了我國社會當前基本的價值取向和行為准則,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和改革開放的時代要求,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和現實針對性。
榮辱觀古已有之,榮辱心人皆有之。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民族,持有不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人們,其榮辱觀是不同的。恩格斯說,「每個社會集團都有他自己的榮辱觀」。社會主義榮辱觀,回答的是社會主義社會中,什麼是光榮,什麼是恥辱。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既要發揚優良傳統,又要體現時代精神;既要立足本國,又要面向世界;既要把握今天,又要面向未來。
每個時代、每個民族的榮辱觀,歸根結底是由那個時代那個民族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的,同時也極大地作用於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它對榮恥的界定,對是非的判斷,對美醜的區分,立足中國的現實國情,著眼現代化的發展要求,體現了繼承與創新的統一。
「八榮八恥」體現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徵。社會主義榮辱觀內含著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指導思想、方針原則和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堅持了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八榮八恥」既有先進性的導向,又有廣泛性的要求,引導人們擺正個人、集體、國家的關系,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競爭與協作、先富與共富、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等關系,確立了在社會主義社會,全體公民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的行為准則。
「八榮八恥」反映了市場經濟的特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大大增強了人們的自立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民主法制意識和開拓創新精神,但市場自身的缺陷和消極因素也會反映到人們的思想道德和人與人的關繫上來。市場經濟是利益經濟、效益經濟,更是信用經濟、法制經濟。「八榮八恥」針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見利忘義、損公肥私、不講信用、欺騙欺詐等消極現象和社會公害,提出鮮明的是非、善惡界限。它所包含的豐富內涵,為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為建設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體系,提供了思想基礎。
「八榮八恥」展現了現代社會的特性。隨著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人們的公共生活領域不斷擴大,相互交往日益頻繁,社會分工日益細密,「八榮八恥」在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會穩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為公民個人道德修養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現。「八榮八恥」在公共生活、公共利益等方面,確立了公民應當遵循的行為准則,有利於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
在我們的社會里,是非、善惡、美醜的界限不能混淆。否則,社會和諧不起來,經濟發展不起來,民族精神振作不起來,國家也強盛不起來。胡錦濤同志提出的「八榮八恥」,旗幟鮮明地指出我們應該堅持什麼,反對什麼,倡導什麼,抵制什麼,應當成為我們每個共產黨員和每個公民應有的價值取向和行為准則。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風尚。「八榮八恥」在全社會蔚然成風,我們的民族就能夠在思想道德建設上,站在時代前列,領引時代風尚,推動時代進步。